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太平道教是谁创立的(揭秘!洪秀全以上帝之名发动太平天国起义,指导思想竟是道教?)

太平道教是谁创立的(揭秘!洪秀全以上帝之名发动太平天国起义,指导思想竟是道教?)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1-31 14:33:38

太平道教是谁创立的(揭秘!洪秀全以上帝之名发动太平天国起义,指导思想竟是道教?)

太平道教是谁创立的文章列表:

太平道教是谁创立的(揭秘!洪秀全以上帝之名发动太平天国起义,指导思想竟是道教?)

揭秘!洪秀全以上帝之名发动太平天国起义,指导思想竟是道教?

洪秀全以上帝之名鼓动南方人民发动起义,然而,近来却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竟是道教而非基督教?

真相究竟如何,且容在下慢慢道来。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等以"拜上帝教"的名义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宗教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的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与基督教的渊源

1836年(道光十六年),洪秀全翻阅以前在广州应试(屡试不第)时收到的基督徒梁发的《劝世良言》一书,详读之后被宣扬上帝的基督教义所感动,萌发了信奉上帝、追求人人平等的观念。 [8] 把书中内容与自己以前大病时的幻觉对比,认为自己受上帝之命下凡诛妖,一气抛开了孔孟之书,不再做一名儒生而改信了基督教教义,索性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换成了上帝的牌位。虽然他未曾读过《圣经》,洪秀全却开始逢人便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称之为"拜上帝教"。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耶稣的弟弟。

“天王”洪秀全

后来,洪秀全便开始以宗教的力量发展自身的队伍,1851年,他发动金田起义,后来与诸天王一道建立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的道教成分

首先,太平天国的拜上帝会吸收道教的奏章、戒律模式作其宗教活动的形式与条文。

其次,太平天国仿照道教四神封王建制,并且以其所属五行制军队标记。

最后,洪秀全梦中所见的所谓上帝,形象如同道教修仙者,所谓白胡长剑,与西方上帝实在没有半点相同。

个人观点

太平天国运动到底是一场宗教运动还是农民起义并不好说:中国大陆主流观点认为是农民起义,而台湾及海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它是一场宗教运动。

在我看来,毫无疑问太平天国运动有着农民起义运动的本质,,而它的所谓拜上帝教在农民起义过程中实属正常。毕竟此前农民起义也经常伴随宗教洗脑,如黄巾起义、元末朱元璋起义等,事实上都伴随着迷信与宗教鼓动。

太平天国特殊的,在于它是在那个列强欺辱我国的时代,搞的迷信教派借助了国外基督教的大旗。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可能洪秀全真的相信上帝,但他的思想却一点也不"基督教",而是充满了千年以来儒释道交织中国文化。何况,洪秀全本人也代表不了整个太平天国,所以太平天国依然是一次失败的农民起义运动,而不是宗教运动。

是以,无论是基督教还是道教,都代表不了太平天国。

在下军史堂,一个随性的军史爱好者,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关注,谢谢。

汉末于吉、张角的太平教很快被剿灭,为何张鲁的五斗米教发展至今

东汉末年于吉编写了《太平经》,把其中的一卷《太平要术》传给了张角,张角借此发展信徒,创立了太平道教成为教主,并发动黄巾起义成为叛乱领袖;割据汉中的张鲁,是五斗米教的教主,虽然这两个教派都被官方正史打成了邪教,但他们却用不同的方式,获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与支持,因而信徒众多,实力庞大。

于吉

《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后为孙策所杀。

孙策杀他的理由:“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

从上可看出,孙策是江东地区的领主,手下的将领和百姓因为要恭迎于吉,已经不顾君臣之礼,实际上已经动摇了其统治的权威,孙策以祸乱人心的理由把他给杀了。

张角

因得到道士于吉所传《太平清领书》(太平要术),遂创立太平道教,以救世为己任,利用符箓、医术等手段,迷惑百姓,开始传道。

中平元年(184),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称“天公将军”,发动“黄巾起义”。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

大多数人认为张角是代表最底层农民的起义领袖,是个低端“神棍”,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记载真实的太平道大贤良师张角也是富甲一方的大土豪。

据葛洪《抱朴子》记载:曩者张角,招集奸党,称合逆乱,欺诱百姓,以规财利,钱帛山积, 富逾王公 ,纵肆奢淫,侈服玉食,姬妾盈室,管弦成列。

实际上,在起事之前就架构政权、约期并举,甚至进宫结交宦官,这说明其中有不少读书人和有钱人参与,绝不是无组织的百姓饥民能够办到的。

张鲁

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根正苗红的小天师。

张鲁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于东汉末年相继袭杀汉中太守苏固、别部司马张修后割据汉中,并在此传播五斗米道,自称“师君”。他雄据汉中近三十年,后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张鲁去世,谥号“原”。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追封“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成为道教仙人中的一员。

张鲁晚年嘱其子张盛,后来均由后人或族人世袭张天师位。而张家所传的正一派道士,婚娶不出家,其道观,被人称作“子孙庙”。

历朝帝王追加了历代张天师不少“封号”与“赠号”。龙虎山也成为正一天师道的祖庭,历代张天师原居“龙虎山嗣汉天师府”,至今张天师已传至第64代,64代张天师现居台湾,已羽化仙逝。

那在同一时期的于吉、张角的太平教很快被剿灭,为何张鲁的五斗米教能够被官府认同,并不断发展至今呢?

替人治病,使人思过,给他符水吃,这是太平道教和五斗米教相同之处,但他们的行径,也有大不相同的地方。

1、张角

张角是要煽动百姓造反,夺取天下的。他分遣弟子八人,传道于四方。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说,相信他的人,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都有。部署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

他又谣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后汉书也有记载)须知古人的见解,和今人不同。古人说天子,则真当他是天的儿子的。

张角说什么苍天、黄天,自然也是想做皇帝的,其取汉朝而代之之心已经显于天下了。既然如此那汉家天子和利益共同体的儒家官员们,还跟他客气什么,只有玩了命的干就得了,不剿灭干净是不会停止的,所以在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教很快的消亡了。

2、张鲁

张鲁据汉中,亦有二十余年,始终未曾出兵争夺别的地方。后来曹操去讨伐他,他根本就不愿抵抗,很快投降了。可见其宗旨只要保守地方,与民相安。

据《三国志》和注引魏文帝《典略》说:他隔了数里,就设立一个义舍,以便行人歇宿。又把米和肉置于其中谓之义米肉。过路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量吃饱。但是不能多取的,多取的鬼会罚他。他又禁酒。春夏则禁杀生。有小罪的人罚他修路一百步。如此,人民的经济,颇可因之而宽余。他采取宽惠的政策统治汉中,“民夷便乐之”。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裴松之注引《典略》: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行脩业,遂增饰之。教使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隐,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张鲁投降曹操后,大量徒众北迁,《三国志·张既传》载“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张鲁及大批汉中教民北迁到三辅(长安、洛阳、邺城)之后,他们利用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家族之机,或明或暗地向社会传播五斗米道。经历曹魏和西晋,至东晋时,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使五斗米道的势力发展至整个中原地区。

由此可见,张鲁的五斗米教在当时对统治阶级并没有什么大的隐患,也没有夺取天下的野心,相反他还劝人向善,对社会稳定还有益处,自然被官府所接纳,使其延续至今。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道家都有哪些代表人物?道教与道家思想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早在战国时代,黄老学派就已经把黄帝、老子结合成一个体系,道家的发展与传承中主要有老子、庄子与列子等代表人物,汉代出现的道教是继承道家思想发展起来!

一、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1、老子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老子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

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之后的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外学者认为: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2、列子

列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杰出代表人物,周朝郑国圃田人(今河南郑州市),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列子学说本于黄帝与老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

列子一生安贫乐道,不求名利,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3、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二、道教的产生

1、道教起源

道家思想到了汉末,神在民间形成一个原始道教组织太平道。《太平经》中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思想和追求平等理想社会的患想,无疑是从《老子》思想渊源中提取出来的。

汉安年间张道陵在四川创立另一个原始道教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更是以《老子》为主要经典,五斗米道除把《老子》宗教化,直接继承综合道家思想发展而来。

2、道教形成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如太平道、五斗米道。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900年历史。

道教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有悠久历史,是以道家学派思想为依据的产物,用道教人士自己的话说:道教是黄老遗风、老庄家风,这毫不牵强附会。

?由于道家学派的学术思想是继承道家传统文化而来,道家、神仙在西汉初还有所区分,到东汉以后,道家,道教与神仙逐渐混在一起了!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道教和道家的启承关系。

所以说,道教是继承道家学派思想发展形成的。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千古之谜,谁铸了太平百钱?古钱币故事汇之五

根据《隋书·食货志》记载,南北朝梁朝时,市场流通使用的货币中就有“太平百钱”,这是史书中唯一一次关于“太平百钱”的记述。

我国最早的钱币学专著--南朝·萧梁顾烜的《钱谱》中也有三处提到此钱,但对其来源表示“莫知其始”。

由于史书未有明确的记载,因此,古钱币学术界对“太平百钱”的出处有较多争议。

第一种观点认为,“太平百钱”为东汉末年道教所铸宗教“凭信钱”,后来参与到了市场流通之中。

而道教“凭信钱”之说,又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东汉末年,黄巾军农民起义首领张角创立“太平道”,“太平百钱”为张角太平道所铸。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创建的道教就称为“太平道”。“太平”是该教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因此认为“太平百钱”为张角太平道及其建立的黄巾起义军政权所铸。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太平百钱”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民起义军铸造的流通货币。

另一派认为“太平百钱”为“五斗米道”张鲁父子占据汉中时所铸。

张鲁是天师道教祖张陵之孙、第三代天师。东汉末期在陕西汉中一带传播“五斗米道”,后来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割据汉中近30年。因“太平百钱”大多出土于四川和陕西一带。

第二种观点认为,“太平百钱”为东汉末年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今四川)所铸。

从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太常刘焉上任益州牧,到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攻取成都,刘焉、刘璋父子割据益州二十七年。其时益州境内比较安靖,货币经济发达,刘焉、刘璋父子在成都铸造“太平百钱”也有可能。

第三种观点认为,“太平百钱”为三国蜀汉刘备父子所铸。

蜀汉在三国中地处西南边陲,民寡国弱,为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连年出兵,军费开支负担沉重,因而蜀汉实行铸大额钱的货币政策。

初据巴蜀时,刘备即听从臣属的建议,于建安十九年(214)始铸“直百五铢”,以一当百,“数日之内,府库充实”。所以有人认为铸以一当百大钱是蜀汉政权传统做法,“太平百钱”可能也是蜀汉所铸。钱面“太平”二字,表达了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天下太平的愿望。

1980年,恰巧在四川成都市小通巷发掘出了一方“太平百钱”铜母范及大批“太平百钱”,只能说明此钱铸于蜀地。但对其铸造者及铸造时期,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太平百钱”铜母范

第四种观点认为,“太平百钱”为东吴大帝孙权或东吴会稽王孙亮“太平”年间所铸。如明代董逌编篡的《千泉尺室古钱谱》中就认为“太平百钱”是“东吴五凤三年冬十月孙亮改年号为太平元年时所铸造的年号钱“”(见下图)。

另外还有认为“太平百钱”为西晋平蜀时铸、西晋惠帝时益州刺史赵廞据蜀所铸、梁武帝铸等多种观点,莫衷一是。

究竟谁铸造了“太平百钱”,便成为中国货币史上一个千古之谜。

但根据近年的考古发现,四川、陕西、甘肃、湖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西、新疆等省区都有“太平百钱”出土。

“太平百钱”钱文有隶书(图3)、篆书(图4)两种。其中篆书钱“太”字有下无点,从“大”字者,亦有下二点者;“百”字上端有作羊角形状者,俗称“羊角百”,非常稀少。

比较罕见的篆书版“羊角百”太平百钱藏品正面

比较罕见的篆书版“羊角百”太平百钱藏品背面波浪纹

背面有两种大的版别:一种是钱背有疑似水波状的条纹,上部有一星点,另一种是光背。太平百钱制作皆不精,大小轻重不一。初期铸钱直径较大,一般直径在26-27毫米,重5-7克,后期减重钱钱径仅13毫米,重不足1克。有的因减重过甚,太过劣小,币面“钱”字写不下,只能省写作“金”,仅有0.4-0.5克重。甚至还有仅书“太平”二字的小钱。

藏品隶书版太平百钱1正面

藏品隶书版太平百钱1背面波浪纹

据载,2012年7月中旬,新疆库车县在县城老城区棚户区改造中出土1.4万余枚古钱币。这是库车县迄今发现古钱币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次,在新疆历史上也十分罕见。在清理现场时,文物工作人员赫然发现其中有一枚三国时期的“太平百钱”。“在遥远的龟兹古城发现这枚三国时期的古钱币,太让人费解了:它是怎么到达龟兹古城的?库车县境内到底还有没有其它“太平百钱”?这一切,目前还属于无法解释的谜。”

藏品隶书版太平百钱2正面

藏品隶书版太平百钱2背面波浪纹

如今,这些古钱币已经被库车县文物局小心翼翼地分类保存了起来,那枚“太平百钱”更是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加以严密保护。

朱穆欣

2021年7月20日星期二写于毗河之滨

为什么朱元璋让张天师永掌天下道教事?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极有权谋的开国君主。朱元璋对宗教的信仰追求,能看透本质,并身体力行,他认为“以朕观之,人君能清心寡欲,勤于政事,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使民安田里,足衣食,熙熙暞暞而不自知,此即神仙也。功业垂于简册,声名流于后世,此即长生不死也。”这与道教信奉的神仙信仰、追求的长生不死,是完全相符的。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正因为朱元璋的雄才大略、锐利目光,才能让他在《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所作的御制序中正确阐明:“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为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成哉”。正因如此,方有正一道永掌天下道教事的圣赐。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道家者流,本于清静无为,其来尚矣。龙虎山张氏,自汉以下,宗派相继。其四十二代孙正常,存心冲澹,葆德纯和,远绍宗传,以守正一。朕用嘉之,是宜锡以真人之号,尔其益振玄风,永掌其教焉。可授正一嗣教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宜令张正常准此。

有明一朝,多任张天师相继被赐掌天下道教事之人间职权,这是对以老祖天师为代表的天界神权在人间宣化的肯定。

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常常听到中国人说,现在传统节日越来越淡了、人情味越来越薄了。透过这些现象看本质,其实质是汉族人的民族特色在丧失、汉族人对自身认同在缺位。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而正一道在信奉神仙信仰的过程中,可以饮酒、吃肉,可以结婚、生子,这事实上是鼓励正一弟子要入世修行,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和平稳定作出实际贡献的过程中,去真正的积功累德。正一道能辅助我们继承民族特色、弘扬民族认同,就像过去近二千年在一直默默无闻地努力一样。作为汉家最后一朝开国明主,明太祖朱元璋的对正一道的肯定,就是例证。

文章图文转载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