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城市画报电子版在哪看(我们的城市——优质城市规划宣传启蒙项目线上征集活动甄选公示帖)

城市画报电子版在哪看(我们的城市——优质城市规划宣传启蒙项目线上征集活动甄选公示帖)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1-29 03:22:45

城市画报电子版在哪看(我们的城市——优质城市规划宣传启蒙项目线上征集活动甄选公示帖)

城市画报电子版文章列表:

城市画报电子版在哪看(我们的城市——优质城市规划宣传启蒙项目线上征集活动甄选公示帖)

我们的城市——优质城市规划宣传启蒙项目线上征集活动甄选公示帖


导语

为增强北京青少年对于我们所生活城市的认知和家园自豪感,结合时代特色不断向社会传递城市规划的新理念、新趋势,进一步拓展“我们的城市”品牌容纳的城市规划宣传产品和社会合作伙伴,“我们的城市——北京青少年城市规划社会宣传计划”于近期开展了“优质城市规划宣传启蒙项目线上征集活动”,现将甄选结果予以公示。

今年暑假,“我们的城市”项目面向社会开启征集北京市域范围内与城市文化和城市规划宣传启蒙相关、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线下活动场所、宣传启蒙产品和社会参与活动 。(点击了解详情)

本次活动共收集到48个项目,其中有26个项目经过“我们的城市”项目组与专家甄选入围,分为启蒙教育、特色创新、传播影响、红色传承四个组别。

现将入选项目公示。欢迎广大公众与青少年朋友们对现阶段的入选名单提出你们的建议与反馈,本次活动将会结合社会意见公布最终名单。如果您对名单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有其他优质项目推荐,欢迎点击“阅读原文”留言反馈。

我们期待以本次 “优质城市规划宣传启蒙项目线上征集活动”为契机,搭建“我们的城市——北京青少年城市规划宣传启蒙社会共创平台”,建立城市宣传启蒙项目库与活跃社群,壮大城市和城市规划宣传启蒙的队伍。本次征集过后,我们会将大家喜闻乐见的项目制作成帮助广大少年儿童探索城市、认识城市的宣传启蒙工具,未来更有机会联合项目团队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城市宣传启蒙项目。我们期待聚集星星之火,把城市与城市规划知识与理念传播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传播规划的种子,收获城市的希望。

启蒙教育类

在启蒙性、教育性方面较为突出,内容详实、知识性强、通俗易理解,具有教育意义的项目。

(一) 北京老城儿童参与型微花园社区营造系列

项目团队: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

北京老城儿童参与型微花园社区营造系列是基于史家胡同微花园系列2015-2021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儿童友好型社区营造。本项目以“微花园”为更新方式,以“1 N ∞”为更新路线,打造出一个微花园示范中心,辐射带动落地N个高品质微花园样板。本项目通过持续发起儿童社区营造活动、线上线下的种植培训、发起设计工作坊、组织参与式营造、参加展览设计周活动等多种更新方式,为北京市儿童成长发展提供自然教育科普的城市环境,以参与式设计共建的方式向儿童及青少年传播城市更新相关知识,拓宽儿童参与城市设计的多种途径,为实现全民参与的城市治理路径打下坚实基础。

(二) 共同参与·搭建中国古建筑|北京箭楼篇

项目团队:见微喜木

见微喜木项目团队致力于通过体验式游戏式的方法来普及建筑文化,让每一个参观者都能变成参与者,通过亲手触摸、拼装建筑模型来感受建造的乐趣,从而更加了解并喜爱我们身边的城市、建筑和文物。团队通过持续挖掘老北京城门城墙的故事,查阅典籍、搜集照片、对比实物、同时研究城楼、箭楼的构造并制作实物模型,历经五年开启和完善”北京城墙城门”系列展览和科普活动。开展或参加大小活动近百场,活动范围遍布京城,东至通州、西至首钢、南至陶然亭、北至稻香湖。不断探索向公众科普文物建筑的方式,坚持专业的、充实的、乐趣的,通过实践来得到对历史、传统、文化的自我价值判断并益于当下的生活。

(三)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项目团队:北京正明圣达老北京叫卖艺术团

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社区群众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区文化,为社区群众及广大在校学生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氛围。

(四) 乡土花草大世界——城市荒野花园实验室

项目团队:北京绿普方圆花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初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乡土花草大世界学研基地位于昌平区阳坊镇。绿普方圆创立于2004,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北京-华北植物区系的物种资源收集为己任、与城市里的生态环境多样性建设挂钩,自2015年与设计师合作启动公众教育户外课堂的建设并逐年投入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打造与生产紧密相连的集乡土花草应用启蒙、创意体验、文化传播等多种活动为一体的花园式学习基地。通过联结产学研一体的持续交流实践,对乡土地被植物的引种、扩繁和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持续深耕。

(五) 遗产百保盒——城市建筑遗产少儿科教系列课程

项目团队:遗介(北京)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遗产百保盒——建筑遗产少儿科教系列课程是遗介科教团队基于文化遗产价值传播与保护利用更新公众教育的发展需求而开发的系列少儿/亲子课程。课程教具包将文创产品与课程有机融合,包括但不仅限于实验教具、原创出版物、实物模型、数字模型等。旨在通过不同教学场景与模式的“百保盒”亲子玩转建筑遗产,让学生 “摸得着”专业知识,“看得见”学习成果!2017年以来,线下室内课程已举办200余次,受众群体达6000多人次;线下文旅100余次,受众群体超6000余人次。与文化馆、博物馆等合作方协办、自办线上课程超过40余次。

(六) 《在这里我很开心——公共空间启蒙绘本》儿童绘本

项目团队:平行小宇宙童书

公共空间就像一个容器,它把城市环境、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重要命题囊括其中,是我们与他人、与城市、与社会、与自然建立关系的重要场域和媒介。公共空间的使用者不仅有大人,更有儿童。儿童在公共空间中玩耍,在公共空间中长大,在公共空间中认识世界。《在这里我很开心——公共空间启蒙绘本》以绘本为载体,以艺术为语言,通过孩子能够读懂的叙述方式,引导孩子学会观察,乐于感受,敢于表达。通过独具艺术创意、审美趣味与人文关怀的绘本叙事,着眼于当代城市发展,让孩子感知公共空间的存在,认识人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学会欣赏公共空间之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项目

特色创新类

在创新性方面较为突出,形式和内容新颖,具有一定的创新突破精神的项目。

(一) 《儿童友好·北京动物园及周边地区》探访手册

项目团队:陈飞飞、连海彤(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在校学生)、北规儿童友好城市工作营

《儿童友好·北京动物园及周边地区》探访手册由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的两位在校同学制作。手册以3-12岁儿童为中心,设计了涵盖经过艺术处理标志性建筑物,各种图示,吉祥物,帮助孩子们自主探索城市,熟络周围环境。所涉及的建筑物/地区经过分类,分成文化设施,教育设施,开放空间等等功能,方便家长和孩子选择最适合的游玩场所。是一个站在儿童视角设计的可视化探访手册。在产品进行调研、开发和制作的过程中,多名儿童及其家长对于本产品给予了修改建议。

(二)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青少儿童名城保护系列活动

项目团队:北京宣房大德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青少儿童名城保护系列活动 包含“温馨小院儿”儿童绘画活动、法源寺街区儿童绘画作品展、小小胡同美化师——儿童涂鸦活动、掐丝珐琅丁香花茶垫手工活动等。作为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实施主体,宣房大德公司多年来坚持将文保、艺术、教育与社区营造结合,在法源寺街区内通过院子、胡同、街区以及街区的特征元素等主题,以青少年儿童的视角开展不同类型活动。开展次数与范围:每场参与人数30人左右;累计参与活动的儿童预计150人,文保区居民200人,累计观展人数达1300人以上。

(三)环境教育系列公益活动之北京青少年河湖科普考察活动

项目团队:北京环境科学学会

河湖科考活动是2018年由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发起的适合中小学生参与的一项体验式、开放性的科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其立意将青少年带到真实世界的河湖课堂,把生态环境科普教育从课堂或讲座的传统方式,转换到自然课堂中,有机融合河湖相关的水环境科学、水利、水土保持、水生动植物、自然地理、城市规划、人文历史等多科学知识,带领青少年身临河湖实景,通过项目式学习方式,深入了解极度缺水条件下的城市水生态环境状况,北京依水而建的历史,以及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刻渊源。引导他们思考作为城市未来建设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提升所应具备的环境科学素养。

(四)基于“众志城市营造促进中心”开展的系列优质城市规划宣传启蒙项目、城市即教室系列教育创新项目

项目团队:北京市西城区众志城市营造促进中心、CitylinX设计联城、帝都绘

众志城市营造促进中心是致力于城市探索与体验、公众参与与城市营造、城市创新教育的非盈利机构。旗下什刹海城市探索中心是一个集学、玩、体验、游乐、研究、共创于一体的城市主题探索馆。

已开展了系列城市营造与探索相关展览、工作坊及活动,同时开展了系列“城市即教室”城市探客创新教育项目,包括“未来城市建筑与设计创新”研学营及实习课程、与探月学院合作的创新教育孵化项目、与一土小学合作的“可持续城市与社区”PBL创新教育课程、城市即教室系列PBL项目以及系列公益讲堂等。鼓励公众以展览、活动、游戏、工作坊、城市课堂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城市体验、学习研究,城市营造与共创中来。

(五)《九九消寒节——圆明园里有什么》北京历史文化青少年工作坊

项目团队:朱强三山五园工作室

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朱强三山五园工作室与北京新鲜胡同小学合作开展了为期81天的“九九消寒节——圆明园里有什么”主题活动。主讲人朱强博士带领同学们通过课堂学习 课后讨论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让大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了解到更多古典园林与十二月令的知识。同时配合团队特意为本次活动编写的《圆明园里有什么》指导手册,同学们结合手册内容及课后思考题对讲座内容加深理解,交出了报告、模型、绘画等学习成果。本次活动培养了同学们收集信息的能力,不同维度的思考,团队协作的热情,专注研究的态度,以及对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热爱。

(六)“青少版”老北京遛弯儿计划

项目团队: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项目招募年龄在12岁到17岁之间的青少年志愿者,开展了对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文化的调研。工作内容涉及四合院宅门形制调研、砖雕石雕纹样调研、东四老居民口述史采访等几项工作。项目三阶段包括集中培训、分组调研和成果展示。在每组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按照志愿者们的理解,结合各自的特长,产出了形式多样的成果,如调研报告、艺术作品、动画片等,并且在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史家胡同博物馆分展厅上进行了详尽的展出与介绍。在设计周期间,青少年志愿者们还自发的组织起来,引导公众的参观。

(七) RE睿·国际创忆馆

项目团队:RE睿·国际创忆馆

RE睿·国际创忆馆坐落于首钢工业遗址公园,是国际上首个基于工业遗产改造的“文化遗产×数字科技”主题展馆,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景山区科普基地。场馆在首钢炼铁厂的储料仓四号筒仓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和功能性改造,让曾经的工业料仓变身穿越时空舱。馆内具备陈列展示、数字沉浸体验、文化活动、教育研学等多功能应用场景。项目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认知与传承展示,自2020年7月开馆运营以来,陆续推出“重返·万园之园”、“发现·北京中轴线”、“不止·钢铁”“重返·奥林匹亚”等多场文化遗产沉浸式展览;开展了近百次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专场,寓教于乐,通过线下体验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给予青少年全方位多角度的情感互动,唤醒文化自豪、增强文化自信。

(八) “小区绿之源”基于米市社区生态调查的科普志愿服务项目

项目团队:北京自然博物馆社区科普志愿服务分队

本项目为北京自然博物馆社区科普志愿服务分队开展的针对社区青少年儿童的,基于小区生态环境教育,自然观察相关的科普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任务包括基于小区自然观察的活动内容策划、组织和实施等。项目周期一年,以子项目组形式开展各类活动。目前开展并进行的子项目活动有三项:①“种子的梦想”基于小区土壤环境种植相应观赏花卉及农作物等,并记录植物生长情况。同时,该种植区域也是开展活动的基地。②“寻找中国的母亲花-萱草花”母亲节特别活动。③“我是社区昆虫观察员”基于小区生态的昆虫调查活动。

(九)校企联动——中小学城市认知活动

项目团队:毕马威城市治理与创新

校企联动,与中小学进行合作创办创新课程,引导学生对城市进行认知。通过在学校内联办课程、课外实践、责任规划师联合街道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考虑到专业性、趣味性等角度,以书籍、影片、行走、绘画、手工等为载体,让学生深度参与其中,建立对图片的认知、城市行走的认知、城市摄影的认知、生活行为的认知、城市的认知等。最终希望通过学生对生活场所的认知,也同步将认知上升到家庭对城市的认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对家长工作的认知,对未来人生发展有更多认识和理解。

(十)《寻找记忆》城市剧本杀

项目团队:陈飞飞、邹媛瑗(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在校学生)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这里脚下一条平凡的街巷或许就蕴藏浓墨重彩的故事。剧本杀是现阶段风靡的娱乐互动形式,包含推理、分析、表演等多种元素。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的两名同学选择了制作城市剧本杀让更多人了解北京城历史。以历史文化作为背景,将街道实景作为线索,利用线上平台进行闯关互动。《寻找记忆》城市剧本杀以五四运动为背景,让玩家在游戏情节的带领下探索城市。本游戏可以选择线下或者线上进行。玩家需在寻找记忆城市剧本杀公众号上完成游戏。

(十一)“以旧焕新”城市探索游戏

项目团队:中关村科技园区东城园管理委员会、北京ONE艺术创意机构

“以旧焕新”城市探索游戏以面貌一新的崇雍大街作为探索区域,沿着崇雍大街北至雍和宫,南至崇文门,延伸至东四一带,囊括了28个“探宝”和游戏线索打卡点,如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人民美术文化园以及数个老字号门店和时髦商户等。在游戏中,参与者们根据材料包的指示,通过到店探访,进行答题互动,可获得主办方与店家提前商议设定好的礼物和打折优惠,在不同的店家内触发隐藏的游戏内容。该游戏包通过城市实景探索的游戏形式,将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旧城区域内的文创园区、商户和市民串联起来,鼓励大家在城市探索中进一步了解街区改造后的新面貌。

(十二) 永不落幕的展览

项目团队:人仁舍予

“永不落幕的展览”是对什刹海市民中心闲置空间的升级利用,为辖区居民和孩子创造一个展览展示平台,在紧跟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开展月月新的主题展览,每个主题展期一个月,从作品收集到布展都以发动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特点,以引导和启发为要领。永不落幕的展览——旨在通过展示参与性极强的内容进行寓教于乐的美育与文保意识的普及,同时为孩子们提供展示创意的平台,从小树立独立思考、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十三)中轴营造|找寻中轴线古建筑系列活动

项目团队:安和造办(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中轴营造|找寻中轴线建筑活动以“中轴技艺,匠心凝聚”为核心,通过非遗文化体验,文化探访活动等多方式、多角度诠释北京古建筑营缮技艺八大作——“瓦木土石搭,油漆彩画糊”,打造系列教育活动及文创体验活动,以“文化塑轴,传统创新,非遗传承,场景消费”为核心策略,传承官式古建筑营建文化,展现古都北京的脊梁与灵魂。针对北京传统中轴线上的19处申遗点位,安和造辦“中轴线建筑探索之旅”打造中轴线古建筑地标沉浸式游览,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等互动参与进一步了解北京中轴线建筑历史,并加深大众对于历史建筑风貌的了解,带领大众回溯古今,领略日新月异的古都文化风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传播影响类

在影响力方面较为突出,普及度和传播度高,受儿童家长好评,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及媒体关注度高的项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项目

(一)《城市自然故事·北京》科普绘本

项目团队:波普自然文化传播(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城市自然故事·北京》是一套面向7-14岁青少年,从动物、植物、生态系统等角度生动描绘城市自然故事的绘本书。该书全景展现北京独特的城市自然特色,及真实生活在城市中的400多种动植物的故事。该丛书历时3年时间,项目团队亲自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故事选题素材及寻找插画绘制灵感。叙事线以地点为主线,从家中开始,到社区、胡同、城市公园、城市荒地,一直到城市远郊结束。从本底调研、选题策划、插画创作、文字写作、书籍编排、封面设计,均由2位设计师亲自完成。书中刻画生物除了符合美学标准,更追求在生物特征上的绘制准确,以达到生物图鉴书籍标准。

(二)《大运河长卷》

项目团队:知乎

本书为第一本全景式介绍中国大运河百科的图文书,收录大运河沿线8个省级行政区、35个沿岸城市,融合历史、地理两大内容,涵盖200多个自然地理、民俗、建筑、经济、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为一炉打造的知识图谱,带给孩子跨学科思维,为孩子提供关于大运河全面的通识教育。围绕大运河沿岸特色城市及古镇,讲好中国故事,内容与时俱进,信息量丰富,语言简洁明快,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保护好、传承好与利用好这一世界遗产的意识。本书主编鹏鹏哥哥系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推广人,青少年阅读推广人,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奇趣博物馆》系列丛书主编,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

(三)《东方燕燕探中轴》系列动画短视频

项目团队:北京东方文化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日报社、北京市东城区融媒体中心、百年嘉华影业(北京)有限公司

近年来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北京雨燕在北京的栖息范围在不断扩大,作为北京城的精灵,北京雨燕也成为了中轴线申遗的代言人。《东方燕燕探中轴》落实了市领导“讲好中轴线的故事、讲好前门雨燕的故事”指示精神,助力中轴线申遗,首次以动画片的形式介绍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与时代发展。以正阳门上的小雨燕"东方"和城楼屋脊上的"骑凤仙人"为主角,讲述他们探寻中轴线上的建筑景观与文化名人的故事,展现中轴文化的丰富内容,揭示中轴线所彰显的中华文化精神。该视频上线以来,广受青少年欢迎。

(四) “一起发现”实践教育活动

项目团队:北京承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少年科学画报杂志社

“一起发现”实践教育活动依托《少年科学画报》杂志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指导思想,“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突出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一起发现”包含劳动和生活技能系列、自然观察系列、科技探索系列等实践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包括线上线下形式的课后服务及研学服务,鼓励少年儿童用好北京各大公园、世博园、郊野公园等设施,以及浅山区自然资源,全方位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同时,还组建《少年科学画报》小记者团,鼓励少年儿童自己报道科学、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红色传承类

对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功能作用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

(一) 百年寻迹——党史主题城市定向活动

项目团队:寻迹Exploring

“百年寻迹——党史主题城市定向活动”由华北电力大学寻迹团队研发。团队将党史与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城市定向活动联系起来,设计多元化形式和题目,通过增加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与形式的创新性,在强烈的参与愿望中真正沉浸下来了解红色文化,感悟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选定李大钊故居、京报馆旧址、陶然亭公园以及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作为最终活动地点,并因地制宜设计党史相关题目,通过城市定向、馆内解谜、红色小剧场、知识竞赛等多方面小组pk形式,使整个过程富有思考性、趣味性与挑战性。

(二)基于“进京赶考”开展的系列优质城市规划宣传启蒙项目

项目团队:北京三山五园研究中心

专家学子同走“赶考”路活动是基于进京“赶考”红色文化探访路开展的线下实践活动,面向在校学生及青少年开展,单次活动规模为20人左右,全程免费。参与者与三山五园研究中心专家同行,重走进京“赶考”之路,探访沿线三处重要节点:清华园车站、颐和园益寿堂、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古都春晓》展览,聆听讲解、参与互动问答,赢取“赶考”主题文创礼品等。进京“赶考”系列主题文创产品以首都北京的“京”字为主体创意元素,再搭配颐和园益寿堂、清华园车站、双清别墅的手绘图案,包括互动手账、徽章、冰箱贴、钥匙扣、文具纸品等。

(三) 踏访京畿红迹,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项目团队:北方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踏访京畿红迹,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以寻访、参观北京核心城区内的现代作家故居、红色历史旧址等为主要内容,现场讲授“五四”以来相关作家的生活与创作;引导青少年感受北京风貌、阅读经典作品、提高人文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在行走、参观的过程中,面向青少年围绕爱北京、爱文学、爱党、爱国等,开展思想对话。该项目路线丰富、内容详实,趣味性高、知识性强。自2011年,已经组织开展活动五十余次,《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曾予以报道,相关成果多次在《光明日报》等发表,并被《新华文摘》等转载;活动曾多次受到北京市教工委等的表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关于 “我们的城市”

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关于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管,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要求,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宣传中心及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了“我们的城市”——面向青少年的城市规划社会宣传计划。

计划通过3至5年的时间,搭建城市规划社会宣传的服务平台,以生动有趣、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向青少年传播城市规划知识和理念,开展规划案例实践,增强社会公众的城市规划认知能力、审美水平和家园责任感,为推动实现人人都是“规划师”,人人参与城市规划的城市治理新格局打下长远基础。

本内容由“我们的城市”项目组提供

广州城更冯慧仪:手绘地形图、台账登记,在城中村快准送物资

“请说出你的抗疫故事”即日起陆续推出。

南方都市报面向全网征集抗疫故事,我们期待跟疫情相关的您,提供文字、视频、图片均可,南都随时倾听,为您执笔记录。

邮箱:qpaaqp@126.com

电话:17788353927(王记者)

第18期

主人公:广州城市更新集团冯慧仪

26岁的冯慧仪来自广州城市更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州城更”),已是同事们口中的“抗疫老兵”,目前在白云区支援抗疫一线工作已20多天。就在出发前两天,她刚领了结婚证。这段时间,她当过物资配送组组长,和突击队员们手绘城中村地形图,快准送达物资;也协助核酸检测工作,天刚亮就起来做准备。身边居民的感谢,身后同事的关心,是她一直坚持的动力。

10月19日支援白云区夏茅村抗疫,10月31日至转战白云区罗岗村,加之今年4月曾支援过白云区红星村抗疫,她已是同事们口中的“抗疫老兵”。在广州城市更新集团有限公司组建的抗疫突击队中,这样的年轻人是主力军。尽管年轻,随队支援夏茅村的两天前,冯慧仪刚领了结婚证,进入罗岗村那天,她只在电话里匆匆话别丈夫,表示“婚假可以继续延期,但抗疫不能等,你在家等我回来!”

手绘城中村地形图

物资配送获居民点赞“效率真高”

10月19日,收到公司组建支援白云突击队的通知,新婚的冯慧仪毅然决定取消蜜月旅行。她有过基层抗疫经验,认为自己能帮上忙。冯慧仪被安排担任夏茅村第四网格的物资配送组组长。尽管是女生,冯慧仪并未犹豫,扛起网格居民的物资保障重任。

夏茅村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城中村,楼房密集,居住环境较为复杂。“每一栋楼的排序不是你想象的从1到10顺序排,可能左边是1号,对面就变成了4号”,她说。为打通从村委门口到群众家门口物资配送的“最后100米”,刚开始,大家主要是摸索地形方位图,并手绘了一份地形图,把部分比较特殊的地址标注清晰,以便高效派发物资。

那时候,每天早上八点,配送组就会到岗集合,冯慧仪带领组员们分拣物资,按照名单逐一分发到户。一批物资统一送达网格后,配送组会先检查地址,确保没有误送的情况。之后会按街巷1-30号分开归整、标号,再提前通知居民或房东准备下楼取货,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配送生活物资是体力活。冯慧仪称,大家都穿着“大白”,每天奔走在6层楼高的居民楼,一趟下来浑身被汗水湿透。有些时候,大家顾不上休息,也顾不上喝水,只想快一点把生活物资送到居民的手中,让封控在家的居民能够多一份安心。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些足不出户的居民会从楼上放一根绳下来,我们把物资包给他们系上,他们再拉上去。这画面现在想起来还是挺有趣的。”

足不出户的居民从楼上放一根绳下来,志愿者把物资包系上,他们再拉上去。

冯慧仪心思细腻、经验丰富,总是及时关注着居民们在物资保障群里的动态,有人缺医少药,有人暂时买不到某些生活必需品,有老人不会使用手机购买物资,冯慧仪知道后便做好台账登记,协调村委想方设法解决。有同事透露,她经常忙到凌晨一点还在与网格居民电话沟通了解物资需求。

在一个名为“网格4居民蔬菜包领取群”的微信群里,有230多人,每天都更新着物资领取信息。有居民不吝点赞称,“四网格的工作人员不是我吹,办事效率真高!”据不完全统计,配送组累计为四网格居民派发物资1816份,其中外卖物资739份,政府爱心物资1006份,爱心盒饭71份。

每天早上八点,配送组到岗集合,冯慧仪带领组员们分拣物资,按照名单逐一分发到户。

居民的肯定带来获得感

“他们一连说了好几个‘谢谢’”

广州城更抗疫突击队的工作被居民们肯定。

“亲爱的,我又要转战去其他支援地点了,暂时还不能回家。婚假可以继续延期,但是抗疫不能等待,你在家等我回来!”10月31日,广州城更支援白云抗疫突击队圆满完成支援夏茅村任务,冯慧仪匆匆与丈夫电话告别后,又随队马不停蹄转战均禾街道罗岗村支援,投入新的“战场”。

在罗岗村,这支抗疫突击队被分至工业一网格。这里是一个偌大的工业园区,一条街道两旁都是不同的工厂,服务人群约2900人。队伍17人两两一组,冯慧仪负责到各工厂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驻地酒店离工业园网格点有一段距离,乘大巴约二三十分钟。11月11日,由于当天有特殊任务,冯慧仪与队友清晨6点就起床了,须备好核酸检测物资,她们半小时后出了门,7点左右到达园区。准备工作就绪,联系医护人员到位后,她们还需完成每日例行的岗前培训,“包括如何规范穿戴防护服,正确扫码、登记、测核酸,这些每天都要培训一次,听多了才会更加熟悉”,冯慧仪说。9点正式出发,挨个工厂开展核酸检测,完成时已快下午两点。若工作结束得早,冯慧仪一行还会协助其他同事派送物资。

“前段时间天气热,我们穿着‘大白’工作,回去时衣服都湿透了。那些居民看到我们都比较体恤和配合,会叫我们多注意休息。我们经常听到他们说‘谢谢’,不是一句‘谢谢’,是一连说了好几个‘谢谢’。”冯慧仪说,这是居民带给他们的获得感。前几天,广州气温骤降,冯慧仪早上醒来打开手机,发现后方一同事发来了一条微信留言。“同事说,天气很冷,你衣服够不够,需不需要我们帮你带过去”,冯慧仪一看信息时间,是清晨6点左右,“大家平时都是八点半才上班,看到他们一早醒来就发来了这段话,好温暖,大家都记挂着我。我心想我肯定要做好榜样,要坚持下去。”

冯慧仪抗疫手记

我的手机里存有一张图片,那是在夏茅村值夜班时拍的。在夏茅村快要解封的前几天晚上,村里以前节庆时悬挂在道路上的两排灯笼亮了起来,五颜六色,配着欢快的音乐。我觉得很乐观很积极,不自觉拍下了这张照片。

我希望对这里的居民说,志愿者都很乐意为大家服务,你们很配合我们,我们非常感谢。希望大家听从安排、同心协力,尽快克服这场疫情,重返正常生活。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韦婕勋

受访者供图

绿色消费记账享普惠 减碳或迎全民参与时代

一位北京市民向记者展示的该市“绿色生活季”小程序内的个人碳账本页面截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下,如何快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及早构建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尽快将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成为重要议题。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在结束不久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十七次大会(COP27)上,个人碳账本(户)精彩亮相大会的首场主题边会,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中国多元化碳普惠机制的创新实践和在全民碳减排领域的创新成果。

与此同时,在11月19日召开的首届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论坛上,由国内权威专家组成的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发布了《个人碳账户研究报告》,归纳个人碳账户的不同分类和设立方法,并对“双碳”目标下我国个人碳账户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专业建议。

什么是个人碳账本(户)?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我们的碳资产能实现交易吗?

碳普惠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0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当前家庭消费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3,加快转变公众生活方式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从我国碳排放结构来看,消费端碳减排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也至关重要。

“消费领域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53%,因此要让消费更绿色、更低碳。”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端减排不仅潜力巨大,还会反过来促进、引导生产端的减排,为政府的进一步决策提供积极支撑。

为了倡导民众参与低碳行动,通过消费减碳助推产业链绿色转型,碳普惠制度应运而生。

什么是碳普惠?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碳中和技术中心主任,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吴宏杰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碳普惠是指为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公益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碳普惠作为一种创新机制,被写入了生态环境部于今年10月印发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11月11日,我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了《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2022)》,其中提出开展创新型自愿减排机制——碳普惠,激励全社会参与减排,引导带动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取得成效。

业内专家表示,这都表明碳普惠被充分肯定,真正成为国家政策与行动;同时也意味着碳普惠迈上了更高的台阶、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ER型个人碳账本成主流

2015年,广东省发改委印发《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碳普惠制度的起步。此后,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广下,碳普惠制迅速走入公众视野。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近20个省份出台了碳普惠专项政策或规划实践,其中不少省份都提出了建设个人碳账本(户),记录居民的“碳流水”。

今年7月1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施行,这是上海市发布的第一部绿色金融法规。其中第三十一条明确提出探索建立自然人碳账户,并且将为碳积分高的自然人提供优惠的金融产品或者服务。8月,北京“绿色生活季”小程序暨北京个人碳账本上线,涵盖居民生活食、住、行、游、购各领域。9月,山西省碳普惠平台“三晋绿色生活”向公众推出,截至目前共有9个场景接入平台,带动超过120万人践行低碳。

个人碳账本(户)是否等同于碳普惠制度?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虽然个人碳账本(户)和碳普惠之间有诸多联系,但是二者又有许多区别。

据吴宏杰介绍,根据个人碳账户追踪数据的方式不同,个人碳账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个人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个人碳账户,类似现在我国对电力企业的管控,即有了总量指标,每个人在不能突破指标的前提下开展碳减排行动,定义为EA(Emission Al-lowance,排放配额)型个人碳账本;另一类则是收集用户日常行为的碳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换算成相应的碳减排数值,通过商家权益、政府补贴、公益等形成激励个人的碳减排,最终从消费端引导社会低碳发展,定义为ER(Emis-sionReduction,减排)型个人碳账户。

“综合来看,我国多省份开展的碳普惠实践的本质多数仍然为积分换权益,以及‘你负责低碳,我负责买单’的ER型个人碳账户实践。”吴宏杰表示,碳普惠制度的概念比个人碳账户的概念要广,只有当个人碳账户为ER型个人碳账户且账户碳余额出口为碳普惠制度的正向激励时,个人碳账本(户)才等同于个人碳普惠制度。

多元碳普惠机制未来可期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各地在实践碳普惠的过程中,一些平台虽然起步较早,但最终难逃铩羽而归的命运。

2016年6月,湖北武汉“碳宝包APP”上线,这是一款由武汉市发改委策划组织、碳宝包团队开发和运营,基于“碳币兑换机制”的一次普惠实践。其虽然是国内搭建较早的碳普惠平台,但由于种种原因,于2018年停止运营。

与此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部分省份的碳普惠认证了多种生活场景,但由于需进行绑定和兑换动作,导致公众兑换意愿不足。

以最早试水碳普惠的广东为例,根据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的数据,截至2020年10月初,广东碳普惠平台微信服务号关注人数18.8万人,平台商城累计提供约220种商品,累计发放碳币约250万个,累计兑换碳币超过29万个。然而,这个数据与广东省2020年1.26亿人的常住人口相比,可以看出公众参与碳普惠的热情还未能被有效激发出来。

眼下,碳普惠平台遍地开花,究竟哪种模式更加可持续?

中国城市报记者梳理信息发现,此前碳普惠存在三种形式,分别是政府主导(政府主体单一)的碳普惠机制、企业主导(企业主体单一)的碳普惠机制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元的碳普惠机制。

但前两种都各自存在痛点,比如以政府为主体的碳普惠平台,虽然公益性强、可信度高,但难以形成市场化的可持续运营模式,且消费者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以企业为主体的碳普惠平台,虽然用户基数大,但由于尚未与政府端对接,因此无法形成城市的总碳账本。

业内普遍认为,第三种多元碳普惠机制未来可期。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陶岚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元碳普惠机制是由政府顶层设计、企业积极参与、公众踊跃参与的新型碳普惠机制,是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公众参与碳减排,助力实现消费端碳中和的有效机制,同时也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具体体现。

据了解,北京的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小程序暨北京个人碳账本,就是北京践行多元碳普惠机制的生动体现。

中国城市报记者打开“绿色生活季”小程序后发现,在北京,居民可通过骑共享单车出行、给新能源车充电、购买绿色家电等低碳行为积攒绿色积分,积分无需附加操作便可自动计入个人碳账本;积分能兑换多种奖励,比如地铁卡、骑行卡、停车券及其他绿色消费券等。

“北京的碳普惠平台为政府发放绿色积分提供了衡量依据。绿色积分兑换又将市民引入到新的绿色消费场景,形成了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拉动,既提振绿色经济,又有助于低碳生活转型,其效果远超过去只靠政府宣传引导的方式。”在杜少中看来,当人人都能参与的时候,碳市场就真正成熟了。北京的这一举措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孙东杰说:“我们看到许多政府和企业的碳普惠实践都面临着可持续难题。要破解这个难题,需要将更广泛的低碳场景、更多类型的激励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多元化的碳普惠模式。”

从个人碳账户走向绿色碳资产

需要留意的是,在个人碳账户逐步建立后,人们开始关心,个人碳资产何时能交易?

中国城市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10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生态环境部正在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市场建设。

据了解,CCER分为企业自愿减排和个人自愿减排。通常说的重启CCER其实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自愿减排,包括光伏、风电等都属于企业的自愿减排措施,通过CCER这个市场交易机制可以变现。

“我认为个人碳账户要参与全国碳市场的交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碳账本的发展方向,吴宏杰表示,在“双碳”目标的激励下,我国ER型个人碳账户顶层设计的逻辑、核算方法和数据量化依据正在逐步统一,未来细节的构建将成为ER型个人碳账户设计的关键。重要的细节包括:顶层设计细节的一致性,包括活动数据计算方法和监测手段等;正面激励机制资金的来源,以确保碳减排模型的持久;活动水平减排因子的选取,以确保不同平台下的减排具有一致性,为未来互认互通奠定基础;地区差异和特定人群差异。

吴宏杰建议,个人碳账户的信用评级仍然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出口。“个人碳账户完全可以和个人信用挂钩,用来引导个人绿色消费和绿色投资。”

“个人碳账本(户)还要不断做深,促进公众碳减排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个人碳账户与制造商、金融业、政府之间链接,助力个人碳账户变成绿色资产。”陶岚说。


■中国城市报记者:郑新钰

最新!70城房价数据公布

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0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数据显示,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城市个数增加,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6%,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绳国庆介绍,10月份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一线城市同比上涨、二三线城市同比降幅略扩。

一二三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

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分别有58个和62个,比上月分别增加4个和1个。

10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1%,降幅与上月相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3%。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3%和0.5%,降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1和0.2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4%和0.5%,降幅均与上月相同。

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二三线城市同比降幅略扩

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城市分别有51个和64个,比上月均增加1个。

10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6%,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3%和3.2%,降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1和0.2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9%和4.7%,降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1和0.2个百分点。

综合: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网

来源: 中国财经报

聚焦数字经济合作 谱写智慧城市篇章——2022年东盟媒体看数字中国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

12月7日,“聚焦数字经济合作 谱写智慧城市篇章——2022年东盟媒体看数字中国”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的学者、媒体代表分享心得体会,阐释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共同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交流合作,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

在开幕式上,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王浩首先代表主办方向与会来宾们表示了诚挚的欢迎。王浩表示,近年来,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成为中国和东盟合作的重点领域,合作的成果不断显现。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新闻传播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日报紧跟时代发展大势和信息化趋势,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全媒体建设,不断深化与东盟国家媒体的合作,在推动中国东盟友好交往和务实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日报社愿与东盟国家媒体同心协力讲好中国东盟友好故事、讲好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故事,让合作共赢的力量直抵各国人民的内心,打造让世界了解中国东盟合作成果的桥梁和窗口。

12月7日,“2022年东盟媒体看数字中国”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这是与会领导发表致辞。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传播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勇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都已经按下加速键,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复苏和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数字经济时代,媒体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传播者,也是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讲好数字经济发展新故事,谱写智慧城市建设新篇章。为此张勇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用更温暖的叙事,讲好数字经济的发展故事。二是用更新颖的技术,丰富媒体发展的内容内涵。三是用更理性的声音,营造相知互信的网络空间。四是用更深入的合作,筑牢发展共赢的民意基石。

泰国驻华大使阿塔育·习萨目在致辞中表示,泰国从2016年以来就开始把“泰国4.0”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旨在利用智能科技在制造业、农业、生物技术、医疗和教育领域进行创新,从而支撑泰国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近年来,泰国在数字经济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21年数字经济占泰国GDP的14.1%。中国和泰国长期以来在数字化领域互相支持,从5G基站到智慧医院,再到数字货币试点等都是中泰互利合作的具体成果。习萨目表示,相信泰国和中国可以在数字化领域继续加强合作,泰国随时准备与中国和其他相关方保持密切合作。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史忠俊在致辞中表示,东盟和中国数字经济互补性强,数字合作的基础坚实,潜力巨大。推进东盟—中国数字经济伙伴关系,有助于双方克服当前疫情造成的经济困难,会获得更大的增长动力,并且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近年来中国-东盟中心在东盟十国和中国的引领下通过举办论坛、会议、商务对接等方式,积极推动中国东盟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中国-东盟中心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促进数字领域政策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深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王楚宏在致辞中表示,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坚持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城市主导的战略。近年来,深圳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在机构设置、法治保障和产业政策等多个层面进一步发力。王楚宏还分享了深圳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包括大力推进智慧政务建设,制定智慧城市发展的新规划;近年来,深圳与东盟各国在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方面有大量的合作,推进跨境电商和双边贸易的发展。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仝海威在致辞中表示,北京作为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中国数字化发展进程中,始终担当着创新引领者和产业先行者的角色。2021年北京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一年来,在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应用、发展壮大数字产业、强化数字经济治理、深化国际合作等五个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北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探索数字经济改革发展模式,构建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体系,也欢迎东盟国家的合作伙伴,共享北京和中国发展的新机遇,高水平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共同推动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高质量开放和发展。

12月7日,“2022年东盟媒体看数字中国”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外嘉宾发言。

在发言环节,马来西亚数字经济发展局首席数码投资官雷蒙德介绍了马来西亚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他指出马来西亚数字经济发展局已经成功运行了26年,是马来西亚多媒体超级走廊的延续,为马来西亚的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年7月,马来西亚又启动了马来西亚数字(MD)计划,在短短两个月内就获得了420亿令吉的外国直接投资,并创造了多达6000个高价值的就业机会。雷蒙德认为,未来马来西亚凭借其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整体和全面的数字生态系统以及高技能的数字人才,会成为东盟的主要数字投资目的地。

原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深圳)研究院理事长、院长陶一桃教授从什么是数字经济、从数字经济看数字深圳和制度创新与数字深圳的缔造三个方面介绍了数字深圳的发展。在从数字经济看数字深圳中,她用五个“第一”阐释了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数字经济方面也是中国数字经济的标杆城市及“数字中国”城市的典范。陶一桃教授认为,深圳的数字经济扎实而快速的发展源于制度创新的推动力,深圳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成功,不只是资源的胜利,还是观念的力量。观念不能直接改变社会,但能改变人,人能改变社会。深圳数字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印证。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老铁路智能综合调度系统负责人、调度业务部部长阳勇杰以《推进数字化发展,建设国际化铁路》为主题进行发言,重点介绍了中老铁路正式通车的重要意义。阳勇杰表示,中老铁路还在不断推进跨国数据互联互通工程,实现两国的信息互换,以及铁路部门与海关部门之间的数据互换,目前已经实现了货运票据信息和列车编组信息等跨国交换,大大提高了物流通关便利。现在,中老铁路进出口通关时间压缩至5个小时之内,是开通初期用时的一半,通关效率位居全国铁路口岸的前列。

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元宇宙产业专委会执行会长、江苏大学兼职教授罗军从元宇宙的角度,探讨加快释放数字经济新活力的可能。罗教授指出,元宇宙的本质还是互联网经济,之前互联网是二维的平面结构,而进入元宇宙的空间就是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结构。元宇宙需要数字基础,现在互联网经济是数字经济的核心,互联网经济加上信息技术就构成整个数字经济。而元宇宙下一步也将建立在互联网经济和信息技术基础之上。

阿里研究院副院长、阿里跨境电商研究中心主任欧阳澄从跨境电商促进全球普惠贸易发展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在过去15年,阿里研究院全面见证、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外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研究领域都具有广泛影响力。据他介绍,在跨境电商方面,中国和东盟都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提议,中国以及东盟各国政府应携手共同努力,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加优良的国际规则以及政策环境,加强中国和东盟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实现更加普惠可持续的增长。

柬埔寨电商微笑商城(Smile Shop)创始人兼CEO李锡新分享了柬埔寨互联网的现状,并从三个方面分享了数字经济如何帮助微笑商城赢得成功。据李锡新介绍,他们积极融入本土,在2021年4月柬埔寨疫情期间,成为官方的合作伙伴,尤其是保证生鲜产品的运输和配送,并利用自身数字化的技术优势帮助柬埔寨建立数字化生态系统,建立了包括农场、农民、中间商、制造商还有金融方的闭环生态系统,受到当地高度评价。

来赞达跨境电商平台(Lazada)跨境政府事务总监许迎海就来赞达在电子商务助力东南亚市场数字经济可持续增长过程中的经验与收获进行了分享。据他介绍,近几年东南亚市场因人口红利及互联网的高度普及倍受关注,根据第三方发布的2021年东南亚数字经济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东南亚的整个人口规模超过6.5亿,其中包括4.4亿互联网用户,其中约3.5亿人曾经使用过网络购物。2021年东南亚数字经济市场的规模预计可以超过1700亿美元,到2025年预计可达到3600亿美元,快速增长的东南亚电商市场已经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发展机遇。

中国平安集团金融壹账通监事长黄润中以数字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题,从宏观层面分享了他对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观察以及金融壹账通在数字转型方面的探索。黄润中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是新时代的新使命。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各国数字化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需要因地制宜,才能够在深度融合中实现真正的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12月7日,“2022年东盟媒体看数字中国”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外媒体记者线上参会。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日报社、中国-东盟中心联合主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国日报网、深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同承办。出席会议的还有来自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参赞邓伟,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参赞、办公室主任诺茹·胡达,缅甸驻华大使馆参赞杜埃梦柏,深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张忠亮,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深圳晚报总编辑叶晓滨,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新闻与社会文化处一等秘书牛浩然,新加坡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林欣蓓,越南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范丹莎,老挝驻华大使馆三等秘书明君,菲律宾驻华大使馆三等秘书、副领事艾伦等嘉宾,以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经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新闻网、中国东盟报道、柬埔寨高棉日报社、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新加坡海峡时报、越南通讯社、越南人民报、越南之声等中外媒体的记者朋友。研讨会由中国日报网副总编辑李欣主持。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