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冒险岛 反抗者(小方归来——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方大曾寻访记)

冒险岛 反抗者(小方归来——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方大曾寻访记)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2-12-31 10:09:25

冒险岛 反抗者(小方归来——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方大曾寻访记)

冒险岛反抗者加点文章列表:

冒险岛 反抗者(小方归来——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方大曾寻访记)

小方归来——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方大曾寻访记

小方自绥远战地寄给母亲的照片。

小方的妹妹方澄敏老人和珍藏几十年的底片盒。

署名“小方”的图文报道《卢沟桥事件》刊载于1937年7月号的《良友》杂志。

1937年7月10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一位高大的青年骑着自行车只身穿越炮火,来到卢沟桥一带,成为第一位到达现场的新闻记者。

他就是方大曾。

如果他健在,今天已是一位百岁老人,但了解他的人仍喜欢称他为“小方”。

小方,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被摄影史学家誉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他一度与同时代的范长江、徐盈等战地记者同负盛名,并留下了大量抗战题材的摄影作品。可惜,就在1937年,年仅25岁的他“消失”在战地,与这个世界失联。

62年后的1999年,小方的同行、纪录片导演冯雪松意外结缘,开始探寻小方的足迹。20年的寻找之旅中,冯雪松陆续拍摄了纪录片,出版了书籍,推动成立了方大曾纪念室、方大曾研究中心,开展了“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两代新闻人的隔空对话中,那个拥有短暂而传奇一生的小方,仿佛重新回到了这个世界。

战地踏察

“十日清晨,战争既停,记者乃骑着自行车赴卢沟桥视察……到卢沟桥的公路,须经过这条岔道的一个涵洞,有两个日军在涵洞口上放哨。我经过这里的时候,被日军截住……他们先疑我为中国军的高等侦探,理由就是新闻记者没有勇气到日军方面来,然而由于我的态度自若,这个猜疑也就消除了……一小时后,我被放行,穿过涵洞再行了一里许到宛平城下。”

第一次读到小方写下的这段文字时,冯雪松已经在国家图书馆过刊库泡了几个月。当时还是中央电视台年轻编导的他,在弥漫着陈年纸张气息的图书馆,捧着因年代久远而变黄发脆的旧杂志激动不已,因为这段文字出自小方最重要的一篇新闻通讯——1937年8月1日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刊登的《卢沟桥抗战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声,让紧张了许久的北平城愈发人心惶惶。为了躲避战火,宛平县的许多百姓纷纷涌向城里,此时,正在城内家里休假的小方却打算逆人流而行。

两年前,中共地下党员吴奇寒、进步青年周勉之等人在天津成立了“中外新闻学社”,通过研究新闻和新闻写作,向国内外传播抵御外侮及学生运动的图文报道。小方是中外新闻学社唯一的摄影记者,得知卢沟桥发生的重大新闻,当然不想错过。

7月9日晚上,小方整理了相机和胶卷,匆匆告别家人。10日一早,骑上自行车,他只身前往卢沟桥。

这段路程小方早已驾轻就熟,八个多月前,他才去过丰台卢沟桥一带。那是1936年10月,听说驻(北)平丰(台)通(县)(天)津的日军将在北平附近进行大规模的“秋操”,小方特意于10月20日步行至宛平观察采访。他在察访后发表的《宛平之行》中写道:“侵略者越闹得起劲,而反抗者的势力,则也随着增加。记者愿以愉快的态度敬告国人,就是华北的民众都在待机发动,发动一个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而愿自任先锋。”

这一次,大概是意识到事态紧急,小方选择了骑自行车。他看到由广安门通卢沟桥的大道已经修成了很好的汽车路,道路两旁,仲夏的田野显得特别美丽,沿途的村子市集还相当热闹,战事似已成为过去了。

但这一切都是假象,抵临宛平城,东门紧闭,西门半开,在一位于姓巡官的帮助下,小方抓紧时间拍照了解战况。在卢沟桥的石狮子旁,背着大刀巡逻的二十九军战士进入他的取景框,定格为历史——这些照片后来刊登在《良友》、《申报每周增刊》等许多杂志上。

临近中午,小方正在警察局采访,前方忽然传来消息:一是日军四五百人又从丰台出动,向卢沟桥进行中;二是大井村又被日军占领。

小方尽快完成了宛平城的采访,然后经过战火暂熄的卢沟桥,西行至长辛店。这里的官兵百姓热情欢迎小方的到来,并为他提供各种方便,经了解,小方才意识到,自己是卢沟桥事变后第一个赶到现场的记者。一条街的尽头排列着阵亡兵士的尸体,街上的老百姓告诉小方,直奉战争时长辛店打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死这么多人;一列伤兵专列正要开往保定,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内,躺着因守卫宛平城被炸伤腿部的营长金振中,他接受了小方的采访,并在其镜头中留下了受伤后的第一张照片。

采访至下午,街上的气氛更加紧张,卢沟桥战事又起,急着发稿的小方不得不沿永定河西岸绕道门头沟,返回城里。这条路是中国军队沿河的一道防线,只身赶路的小方引起了好几波守军的误会,有一次甚至被一名士兵拿枪直指,士兵从侧面五十米远的高粱田里跑出来,并立刻做卧倒的姿势用枪口瞄准小方,大喊“站住!”小方停住,告诉他自己的来历和去向,士兵才让小方在离他很远的地方走开,但他的枪口一直没有放下,直到小方的背影慢慢消逝。

下午六时,就在小方刚刚绕道离开长辛店后,隆隆的炮声从卢沟桥方向传来,激烈的战斗又开始了。

小方在此次采访后完成的《卢沟桥抗战记》中感叹:“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岸的原野,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他的预言成为了现实,卢沟桥在民族抗战的记忆中占据了沉甸甸的分量。与此同时,小方的命运也彻底被改变了。

从卢沟桥、长辛店前线回到城里,小方加班加点撰写了近七千字的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洗印了前线拍摄的战地照片。紧张的工作中,他度过了自己的25岁生日。7月23日,他将文字和照片从北平寄出。不久,8月1日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第6卷第10号发表了署名“小方”的《卢沟桥抗战记》及若干张照片,为世界了解中国全民抗战发端提供了详细的第一手信息。此外,《我们为自己而抗战》《日军炮火下之宛平城》《卫国捐躯》《民众慰劳》等专题摄影报道陆续被上海《申报每周增刊》、《良友》杂志、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等国内外媒体刊发。一系列现场及事后的报道图文并茂,影响甚广,尤其是摄影作品反响极大,小方因此被公认为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并被摄影史学家陈申等人称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

谁也没有料到,仅仅两个月后,名字频频出现在国内外报纸杂志上的小方,竟在前线战火中失踪了,而他留下的文字与摄影作品,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乎无人知晓。六十多年后在图书馆找到小方作品的冯雪松说,当时的借阅单上一片空白,这意味着,小方的作品在半个多世纪中读者寥寥。

方者,刚正不阿也

冯雪松第一次知道小方的名字是在1999年。那天,他无意中在办公室的报纸堆里看到了一份传真,传真是时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副社长的陈申发来的,里面提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方大曾”:

作为抗战初期活跃在国内的一位战地摄影记者、欧美许多报刊的供稿人,方大曾在民族抗战如火如荼、个人事业刚刚展开的时候神秘地失踪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位摄影家……几乎完全沉入了历史的忘川,只有他的胞妹珍藏着哥哥留下的一千多张底片……出版社拟将方大曾的作品及世人对他的回忆,合编成《方大曾的故事》一书,以示怀念。

传真没有明确的接收人,“战地摄影记者”“神秘地失踪”“一千多张底片”这些关键词语却触动了冯雪松这名纪录片工作者的直觉。他记得那时的心情,有点兴奋,有点冲动。从此,持续20年之久的寻找方大曾之旅开始了。冯雪松习惯说“寻找”小方,而不是“纪念”之类的词语,因为“一开始还怀有美好的愿望,希望小方还生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希望他只是因战争失忆,或者别的原因,一直不曾回家。”

他先翻开了厚厚的《中国摄影史》,结果让人失望,其中的方大曾没有独立的篇章,没有连贯的履历,没有定论和结语,他只是一个被叫作“小方”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只是零星出现在相关联的历史事件中。

冯雪松找到陈申,并在陈申的引见下拜访了小方的妹妹、85岁高龄的方澄敏。于是,那个碎片化的小方有了一点轮廓:

方大曾,原名方德曾,笔名小方,1912年7月13日出生在北京东城区协和胡同。他的父亲在外交部工作,家境殷实。读小学时,方大曾就喜欢摄影,开明的母亲用七块大洋给他买了第一架相机。1929年,17岁的中学生方大曾发起并组织了中国北方第一个少年摄影社团。

1930年,方大曾考入中法大学经济系,1935年毕业,大学期间思想活跃,热心进步活动,曾与诗人方殷共同主编《少年先锋》杂志。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和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工作,工作之余同时担任中外新闻学社的摄影记者,时常带着相机外出,记录所见所闻。

据方澄敏介绍,大学时的小方就已经在北平的摄影圈崭露头角,参加各种展览,常在报刊上发表摄影作品。上大学后他不再向家里要钱,他的稿费不仅可以支付生活用度,还足够买拍摄用的胶卷、洗照片用的药水。

在《以身许国的新闻战士》一文中,方澄敏回忆,哥哥“身材高大,脸色红润,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露出纯正无邪的光芒”,他“好像每天都是乐呵呵的,又好像从不知疲倦”,“他之所以称为‘小方’,那是因为他童心未失,秉性活泼,喜欢同孩子们在一起的缘故。当朋辈们看到他这个大个子出现在欢蹦乱跳的小人群中时,就情不自禁地亲昵地称他为‘小方’,他自己呢,也认为这个称呼并不孬。他说:‘方者,刚正不阿也,小则含有谦逊之意,正是为人处世之道,我就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于国于民有用的人。’”

浏览小方留下的底片,不难感受到妹妹眼中“活泼”“正直”“纯正无邪”的他。冯雪松告诉记者,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中国摄影艺坛上一个相当活跃的时期,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照相机只是少数“有钱有闲”的人手中的“画笔”。一些摄影家们追求唯美主义,集中在上海、北平等大都市,热衷于展示改良过的类似国画或时装照的摄影术。而小方的摄影风格和工作方式与之截然不同,用方澄敏的话说,小方“不拍美人照”。他的脚步遍及城市周边的寺庙古刹、乡村田野、商埠市集,以及河北、山西、察绥一带;他的镜头中多是纪实风格的劳苦大众,譬如门口的车夫、讨生意的小贩、蜷缩在墙角下的缝穷者、破衣烂衫的码头工人、皮肤黝黑的黄河纤夫、井下挖煤的煤矿工人等。

行走和拍摄中,小方对现实有了更多思考。在一个煤矿区目睹工人们随时危及生命的工作后,他忍不住在文章中呐喊:“这个世界简直不允许他们生存在光明中,我想,他们总会得到解放的吧,我这样企望着,我确信这不是幻想:因为有千百万的人,正为着人类的光明在工作,在努力,在斗争!奴隶们也要享受‘人类的生活’了!”

引人注意的是,小方留下的底片里还有不少自拍照。这些直到2015年才在方澄敏老人的遗物中露出真容的自拍照中,小方经常是攀登在高处的形象,在塔吊上、在天梯上、在山顶上,他似乎总想抵达更高的地方,让人不由得想起母亲对他性格的评价——“太爱冒险”。

“知子莫若母”,小方的确是不惧危险的。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因参加进步活动被捕过两次,只不过,这些事情他从未对家人透露过。冯雪松说,最近几年,他才在中法大学相关的档案和史料中发现小方被捕过。一次是1932年1月19日,一份北平市警察局二区的案卷显示为“解送中法大学王良骥、方德曾等十三人游行被捕案”,事由大意为当日下午,青年学生集会后赴市党部抗日情愿,沿街高呼“打倒国民党”等口号。另一次是1934年,中法大学的校友高云晖在《回忆农苔在中法大学和抗战初期》的文章中提到,“一天,教师范文澜、王慎明、阮慕韩和同学方德曾分别被国民党省党部逮捕去了,过了好几天,他们才都被校方营救保释出来……”因为这次被捕,本应1934年毕业的小方被校方降了一级,延迟至1935年才从中法大学毕业。

这样一个充满正义感、不惧危险的青年,在“九一八”后动荡的时局下,成长为一名战地摄影记者,几乎是最顺理成章的事。

绥远43天

1936年年底,绥东集宁县的冬天,范长江遇到了“硕壮身躯、面庞红润、头发带黄的斯拉夫型青年”小方。彼时,《大公报》记者范长江的经典作品《中国的西北角》已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而小方还是中外新闻学社的年轻记者,两人均为采访绥远抗战而来。这是两位同行的第一次谋面,小方的一个“壮举”却让范长江吃了一惊——他打算告别同行的记者朋友,独自骑马斜穿阴山,到绥北的百灵庙继续采访。

小方“单枪匹马”的独行“壮举”由来已久。1936年11月,绥远抗战的炮声打响,中国军队取得了百灵庙战役和红格尔图战役两次大捷。12月4日,小方带着他的相机,登上了北平开往绥东的火车,一夜颠簸后,抵达了寒风呼啸的集宁县。接着,他先在集宁搭乘部队车辆,后逆着北风徒步五个多小时、跋涉40里,赶到距离集宁180里的红格尔图。

在前线与战士们同吃同住采访后,小方返回集宁,遇到了《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中央社记者王华灼等人。数日后几人共同前往绥东的另一处军事重地兴和县采访,后再次回到集宁。

就在此时,小方轻描淡写地告诉范长江,他第二天要骑马去百灵庙。范长江在1938年的《忆小方》一文中回忆:“到百灵庙……那是雄壮而艰苦的旅程……塞外的生活,我们多少经历过一些,总少像他这样冬季孤身翻阴山,而且正是百灵庙战争之后。”范长江写道,从此被人叫为“小方”的方大曾先生,在我们朋友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小方决定开启这趟艰苦旅程的理由很简单,从集宁到百灵庙这段路程经过的地方,“自战争平定后,还没有新闻记者到那里去视察过被匪蹂躏后的惨状”。

驻集宁的汤恩伯听说小方的计划,提出派汽车送他,小方拒绝,因为他清楚这段原始状态下的路程并不适宜汽车行走,他打算骑马赶路。与今天的记者不同,当年的范长江、小方等战地记者骑术都不亚于驻守塞外的战士,在兴和采访时,一位师长就曾称赞他们:“你们都是武装的新闻记者啊!”小方在战地通讯里提到此事,斗志昂扬地写道,“不只是新闻记者,中国的全民众都应该武装起来!”

就这样,1937年1月6日,小方和一名士兵同行,向西北方而去。天气冷得厉害,狂暴的北风迎面吹来,就连同行的士兵都受不住,想打退堂鼓,小方不愿半途而废,便建议士兵自己先回去,士兵看他意志坚决,还是咬着牙随之继续赶路了。

除了天气,在陌生的崇山峻岭中辨认道路也是一大困难。小方在文章中写道:“我们并没有领路人,有的只是我的方向鉴别力,在我们越过那段盘山道路之后,就再也遇不到行旅的踪迹,因之,我断定这是走失了正路,我们陷于危险的环境中了。”没办法,他只好一边估量着山的形势,一边用眼力寻找蒙古族人辨别山路的“敖包”,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峰,经历一次又一次失望,整整走了一天,终于,一片平原出现在眼前,村庄也多了起来,目的地到了。

这样艰难的旅程中,小方仍然没有忘记工作。一路上,土法开采的煤矿区、喇嘛寺院、天主教堂、畜牧场,都成了他镜头和笔尖的新闻素材。

2017年10月底至11月初,冯雪松、陈申等人驾车沿着小方当年的采访路线前往内蒙古实地考察,沿途只见阴山绵绵,草原茫茫。冯雪松说,他难以想象,当年的极度严寒下,小方单人独骑行程数百里,边赶路边拍照写稿是如何做到的。

这次长达43天的绥远之行,是目前已知小方外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采访,也是留下照片和文字最多的一次采访,他拍摄了四百多张照片,完整地报道了绥远抗战。《绥远军事地理》、《绥东前线视察记》、《兴和之行》、《从集宁到陶林》等来自塞外的通讯,一篇接一篇发表在《世界知识》上。报道中,前线战士们挖战壕、擦枪备战的紧张,头戴面具进行防毒演习的场景,兴和街头“反对日军在青岛的暴行”的大胆标语以及战后尸体的惨状,一一呈现。

这些报道鼓舞了民众抗日斗争的士气,也引起了范长江等新闻界人士对小方的赏识与重视。正因如此,后来被新闻史学家方汉奇称赞为“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的小方与范长江,才得以在抗战全面爆发后成为同事,并肩战斗在抗战一线。

消失在25岁

1937年7月23日,刚刚度过25岁生日的小方在北平寄出《卢沟桥抗战记》后,再次离家前往卢沟桥、长辛店一带采访。从那以后,家人再也没有见到过他,只能从报刊上发表的作品以及共赴前线的记者回忆中略知小方的踪迹。

在卢沟桥、长辛店一带第二次见到小方的范长江写道:“我们又常常碰头,他(小方)的工作情绪愈来愈高涨,身体也愈来愈结实。北方的夏季,他穿着短裤衬衣,自己带着他的小箱子行李,在平汉路前线不断地突击。”

时任上海《新闻报》记者的陆诒记得,和小方初次相识,是在1937年7月28日的保定,范长江郑重为两人相互介绍。当时的小方“年少、英俊,头上戴一顶白色的帆布帽,身穿白衬衫和黄短裤,足蹬跑鞋,挎一架照相机,显得精力充沛,朝气蓬勃。”

那天,陆诒、小方和北平《实报》记者宋致泉结伴,从保定搭兵车去长辛店。经过良乡车站时,前线炮声隐约可闻,小方坐不住了:“这是中华民族争取解放的炮声!”不一会儿,小方又拖着陆诒到车窗旁,手指窗外高粱地里行进的军队说:“你看,我们的军队正在向前线开拔!”

到长辛店后,小方径直到离战火最近的地方拍照,回来后告诉陆诒:“我在前线为一个29军青年战士照了相,这位战士只有16岁,高个儿,大眼睛,脸色红润。他身背大刀、步枪,手里拿了日本军官的指挥刀和望远镜,笑得嘴都合不拢来呢。”说话间,一颗炮弹在附近爆炸,小方不屑一顾,只拍拍胸前的照相机:“今天收获不小!”

据小方的作品《保定以北》记载,28日夜里他住在长辛店,震耳的大炮“每隔十分钟发两响,一直响到次日的天明”。29日,小方离长辛店赴门头沟,路上遇到自卢沟桥撤退的队伍,觉得奇怪,问他们卢沟桥是否有人接防,无人答应。不久,又遇到从门头沟返回的旅客,据说北平与门头沟的交通也断了。小方只觉得“一切情形均与昨日在长辛店所闻者大为相异”,甚至猜测这是“有计划的神秘行动”。

无奈折返长辛店、后辗转回到保定的他完全没想到,就在29日这一天,北平失守,第二天,天津陷落。小方的家回不去了,他写信给已回到上海的范长江:“我的家在北平陷落了!我还有许多摄影材料工具不能带出来,我现在成为无家可归的人了!我想找一家报馆做战地记者,请你为我代找一岗位。”那时,上海《大公报》正需要人,主要负责战地记者派遣和联络工作的范长江,就请小方负责平汉线工作。

此后,以保定为落脚点和中转站,小方开始东奔西突,为《大公报》写通讯。

8月初,南口战役爆发,范长江赴察哈尔助记者孟秋江工作,与邱溪映、小方配合,总辖平绥平汉的战争消息。烽火硝烟中,小方独自一人从保定到南口、居庸关采访。深入阵地的他看到战士们肉搏坦克车,“连长带着两排人跳出阵地冲向坦克车去……大家不顾一切地攀上前去,把手榴弹往窗口里丢,用手枪伸进去打,以血肉和钢铁搏斗,铁怪不支了,居然败走”;看到每天都有二十架飞机在空中威胁着,但“没有一个人怕它……一些临时工事亦被炮火轰平,居庸关从今以后再也不会看到它的模样了,有的只是由我们忠勇的抗日将士的血肉筑成的一座新的长城!”

惨烈的战斗还在继续,8月底,在范长江的召集下,小方、孟秋江和邱溪映赶去大同,召开了一次战地记者会。几个人交流了情况,分配了接下来的工作,邱溪映坚持绥远宁夏线,孟秋江支持同蒲线,小方仍挺进平汉线。紧接着,在大同城墙边的防空洞里,几个人分别将前一阶段的采访付诸文字,其中小方完成了《从娘子关到雁门关》(写于9月4日)和《血战居庸关》(写于9月7日)两篇通讯。

随后,范长江与小方先后到石家庄。听说保定吃紧,卫立煌所部三师正与日军激战于永定河上游青白口一带,小方异常兴奋,他带上充足的蓝墨水、稿纸和照相器材,急急由石家庄登上北去的列车。临别时,范长江对小方说:“希望你能写一篇‘永定河上游的战争’!”小方平和坚定地回答:“我一定有很好的成绩答复你!”果然,不久之后,《大公报》收到了小方发回的《平汉线北段的变化》。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篇文章之后,小方就沉寂了,《大公报》再也没有接收到他的任何稿件。

小方的家人习惯通过每天的报纸了解他的踪迹,9月30日《大公报》刊出《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后,许久不见小方的文章,家人起初也没怎么在意。直到年底,小方依然杳无音信,一家人才开始产生不祥的预感。多方打听,找到已搬至武汉的中外新闻学社(已改名为全民通讯社)询问,无果;联系《大公报》刊登了三天寻人启事,还是毫无结果。

范长江也失去了与小方的联络,他曾写信到邯郸邮局问小方的一个亲戚,收到的回信说,小方到保定时正值保定失守,他被迫退到保定东南的蠡县,在蠡县曾发出一信,以后就没有了下文。他在蠡县写信给邯郸的亲戚时还提道:“我仍将由蠡县继续北上,达到长江原来给我的任务!”

烽火连三月,没有消息或许就是最好的消息,无论是小方的家人,还是范长江等记者朋友,都一直默默希望,哪天他会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直到1938年,范长江还说:“我相信他不会有问题,因为他的机智,足以应付非常事变,他的才能也应该为中国新闻事业、中国民族解放事业多尽些力量。”

可惜,天不遂人愿,小方就这么永远消失了。

几经波折的底片

小方失踪已久,家人整理他留下的东西,发现了两个装满底片的小木盒。小木盒里的一千多张底片,编号从个位数开始,断断续续以四位数的第1200号结束。底片中有关抗战题材的作品最多,不过几乎全是卢沟桥事变之前拍摄的,之后的大量战地照片,随着小方的消失已无从查询。

小方的外甥张在璇接受冯雪松访问时曾介绍,协和胡同10号的老宅院子里有一个灰色的小木屋,是舅舅方大曾专门请木匠搭建用来冲洗照片的“暗房”。装底片的两个小木盒也是当时一并做的,每个盒子一尺多长,半尺多宽,半尺多高。

日伪时期,京城一片恐怖,家人担心那些记录抗日运动的底片惹上事端,趁着烧火做饭时悄悄烧了一些。后来,还是小方的母亲把小木盒藏在她的大书箱里,才使剩下的底片幸免于难。日本投降后,小方的母亲就把小木盒放在卧室的平柜上——她始终不相信儿子的失踪,觉得这些底片是对儿子的一个念想,看见它们就好像儿子还在。可是,她这样等了32年,打听了32年,直到去世,也没有听到小方的任何消息。而且,就在她去世前几年,小方留下的唯一念想——小木盒里的底片又经历了另一次波折。

那是“文革”时,社会上正在反“四旧”,小方拍摄的绥远抗战时的国民党官兵,以及揭露冀东伪政府统治区娼、赌、毒、走私等丑恶现象的照片,让妹妹方澄敏和姐姐方淑敏十分担心:万一这些底片被发现,别说底片留不下,家里人都将遭到灭顶之灾。于是,两姐妹瞒着母亲,主动把小方的底片交到了方澄敏单位的“红卫兵办公室”,告诉他们这是家里亲人留下的纪念物,看他们如何处置。张在璇告诉冯雪松,姨妈方澄敏在单位人缘很好,说明情况后,负责人看她态度诚恳就没有为难她,只淡淡地说“就放这儿吧”。底片上交后仅仅一周,红卫兵来了方家,翻箱倒柜搜查一番后,什么也没找到,只好离去。

1969年,小方的母亲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此后,妹妹方澄敏和姐姐方淑敏接过了寻找小方的重担。那时距离小方失踪已经32年,但她们还抱着一丝希望,盼望知道小方的下落。

对于那些上交的底片,姐妹俩本来已经不抱希望了。没想到,1979年的一天,已经退休的方澄敏到单位办事,突然在工会办公室的角落里,看到几张废报纸包着一些粉红色的袋子。袋子随意地散落在地上,方澄敏却一眼认出那就是哥哥的底片:每一张底片都装在一个半透明的纸袋里,然后再装进粉红色的外袋,外袋上印着“德记商行”“王府井大街北口路西”的字样。她急忙找到工会负责人,被告知“红卫兵办公室”早就不在了,这些东西没人管,“是你的你就拿回去吧”。

底片失而复得,后来,装底片的小木盒经历了在食堂放饭票的命运后,也物归原主。然而,几十年过去,除了方家人和小方生前的一些朋友,已经没有人知道底片主人的故事了,甚至“方大曾”这个名字也变得陌生。

六十多岁的方澄敏开始悉心整理命途多舛的底片,她希望可以出本画册,或者办个展览,纪念自己的哥哥。她四处奔走,查阅资料,编写目录,访问知情人,找过许多人,想过许多办法,却收效甚微。曾有一家出版社表示愿意出版小方的作品集,方澄敏满心欢喜地等待,最终的答复却是不能出版,原因是赚不到钱。

1989年,方澄敏辗转联系上了在中国摄影出版社工作的摄影史学家陈申。陈申是《中国摄影史》的作者之一,因为编纂《中国摄影史》,见到方澄敏之前他略略知道“小方”其人。在协和胡同的方家老宅里,陈申见到了小方的底片。后来,在陈申的推介下,台湾著名摄影家阮义忠征得方澄敏同意后,挑选了50张底片,于1994年在台湾《摄影家》杂志推出一期方大曾专辑。在专辑引言里,阮义忠断言:“方大曾与他同时代的任何世界摄影家相比,毫不逊色。”至此,小方的名字和作品总算被一些文化界和摄影学界人士知道。

1995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摄影杂志《焦点》向陈申约稿,对方澄敏作了一次专访并录音,首次将战地记者小方的故事公诸于世。

不过,让小方真正回到大众视野的,还是冯雪松长达20年的寻找。

没有句号的追寻

1999年,第一次见到方澄敏悉心保存多年的底片那一刻,冯雪松就决定答应这位老人,用拍纪录片的方式寻找并纪念消失的方大曾。他在工作笔记里写道:“我们拍摄此片的目的不仅仅是去寻找一个人,是通过‘寻找’去还原一个真实的热爱和平与自由的生命……我们试图依照他的最后旅程解读抗战初期一个人的命运和一个国家的遭遇。”

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除了连续四个半月泡图书馆的笨方法,冯雪松还带着纪录片摄制组沿着方大曾的足迹,一路寻访,北京、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蠡县……1999年底到2000年秋天,两千多公里的行程中,他们查阅每一处的地方志,探访小方提到过的每一个具体地点,寻觅、采访每一个可能与小方有过交集或关联的人。寻找过程中经历过经费不足、线索中断等重重困境,但冯雪松就像指引他前进的小方一样,坚持了下来。

2000年7月,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了最早版本的《寻找方大曾》;同年11月第一个记者节前夕,素材更完善、内容更充实的第二版纪录片《寻找方大曾》正式播出。同一年,陈申、冯雪松等人策划,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寻找方大曾——一个失踪的摄影师》顺利面世。

纪录片的播出和图书的出版,让小方引起了一定的关注。2002年7月,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和四川摄影家协会主办的“追溯——方大曾摄影作品展”在成都的四川美术馆举行,小方的106幅照片穿越时空与公众见面。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恒温恒湿的底片库建成,开始征集照片。经过陈申从中多番接洽,2006年3月,小方遗留底片中的837张被无偿捐赠给国博收藏,其中约300张反映的正是绥远抗战。近70年的风风雨雨后,这些珍贵的影像史料终于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或许是心愿了结的缘故,捐赠仪式举行之前10天,为哥哥珍藏底片几十年的方澄敏老人安然离世。

与此同时,完成了对方澄敏老人承诺的冯雪松,没有停止追寻的脚步,他不止一次感叹,“每次我以为要为小方的故事画上一个句号时,这个句号都会变成一个问号,然后变成逗号,然后继续往下寻找……”纪录片播出后,意犹未尽的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搜集查阅小方的踪迹,事实上,也总有一些视线之外的小方作品和故事被陆续发现。比如,小方大学期间两次被捕的经历就是近几年新发现的;又比如,前几年突然发现小方的作品《保定以北》竟被1937年的《广西日报》节选刊登,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2014年底,冯雪松的著作《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出版。原本,这只是他对十几年来寻找小方历程和收获的一次总结和交代,出版社也没有安排宣传活动,甚至第一版只印了2000册。万万没想到,2000册图书一周就卖完了,很快加印了5次。年底,各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也随之而来。

2015年2月,《大公报》北京分社总编辑孙志慕名来访,并主动陪冯雪松前往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家中拜访。当时89岁高龄的方汉奇看完书后高度评价,称该书填补了中国新闻史的空白;对于小方他更是盛赞,“方大曾与范长江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一个长于文字,一个长于摄影,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可以并存于世,并存于史,并存于书。”

这一年的7月7日,在冯雪松的推动下,方大曾纪念室在小方最后战斗过的保定顺利落成,方汉奇先生为纪念室题写了匾额。9月,公益活动“方大曾校园行”在清华大学启动,这是冯雪松发起的公益计划,他希望更多学子尤其是新闻学子认识方大曾。他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校园行”已经走进了约40所大学,其中包括美国的纽约州立大学。

2017年12月,在发现更多史料和照片的基础上,《方大曾:消失与重现》的姊妹篇《方大曾:遗落与重拾》出版,一个更加鲜活生动的小方跃然纸上。

2018年7月7日,方大曾研究中心在河北保定成立。“这个研究中心不仅是寻找小方,而且要发掘研究一批抗战记者、报人的事迹,传承抗战精神。”冯雪松说。

今年是冯雪松寻找小方的第20年,他最欣慰的是,方大曾的名字不仅写入了《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中国名记者》《中国摄影大师》等权威书籍,更是被纳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目前他已完成邀请撰写方大曾词条的工作。从最初的一个人,到如今的一群人、一个社会甚至国外,都在关注小方,他告诉记者,《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遗落与重拾》的英文版即将由中国外文局出版,此外,印地文、韩文版的版权也已被买走,“小方不仅重新‘归来’了,而且开始从中国走向世界。”(本文照片由冯雪松提供。感谢冯雪松先生对本文采写的帮助)

陈生玺:明末起义军将领李岩确有其人

已故明史专家顾诚《李岩质疑》一文认为杞县本无李岩其人,关于李岩活动的记述,都是地主 阶级的文人编造出来的。但根据李自成进北京后当时人的各种记载,确有李岩其人。从李自成进北京至 逃离,李岩均在北京。李岩谏李自成营救天启张皇后诸事,皆有所本,并非虚构。关于李岩的籍贯,最近在 河南博爱县发现《李氏家谱》记载,博爱县唐村人李茂春第四子李信字岩,生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科考 贡生。叔父李春玉字精白,以李信为嗣。崇祯十三年(1640)李岩与堂弟李沐参加了农民军,崇祯十七年同 被李自成冤杀,年三十九。由于李岩在杞县粮行经商,其父李春玉字精白,故误传为明兵部尚书李精白。顾诚认为明兵部尚书李精白无李岩其子,从而否定有李岩其人,造成了对历史事实的误判。

郑天挺先生在《漫谈治史》一文中曾说,“历史研究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研究一样,也有一个科学方法问题”,爱因斯坦曾告诉他的学生三句话:一、因果律不能颠倒;二、时间不能倒过去;三、将来不能影响到现在。凡是搞科学研究的人都要牢牢掌握这三点。我想学历史也是这样:一、因果关系不能颠倒;二、时间先后不能错乱;三、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不能用后来的发展附会当时”。这就是说,我们研究历史,往往以结果为思考前提,颠倒了因果关系。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先有原因而后有结果,我们不能把结果中某些我们需要的东西进行附会作为原因,颠倒因果关系,导致以今律古的宿 命论。

关于李岩问题即其一例。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进北京,在李自成军中有一个著名 的将领李岩,各种史籍均有不同记载,说他是河南杞县人,举人或诸生出身。已故的顾诚先生根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的《杞县志·李公子辨》一文,说杞县本无李岩其人。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之后的《豫变纪略》作者郑廉说他家居商丘,距杞县仅百余里,知交甚多,少年时曾经陷入“贼中”(即15岁 崇祯十五年三月李自成和罗汝才攻归德时被俘于罗营中),从来没有听说过“贼中有李将军杞县人”。顾诚先生《李岩质疑》一文便由这个结论出发,断定在李自成进北京之后,一切关于李岩的 记载都是不真实的,是地主阶级的文人出于对农民军的仇恨而编造的,以讹传讹,进行附会,其目的 是抬高地主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地位,以贬低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李自成。此论一出,在史学界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对明末历史颠覆性的论述,能从阶级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认同者甚多。譬如姚雪垠先生原在小说《李自成》中,肯定有李岩其人,后来却放弃旧说,著文说没有李岩其人。河南栾星先生专撰长文《李岩之谜》论述李岩故事是如何编造出来的,等等。但另有许多学者如张国光、王兴亚、蒋祖缘都提出了不同意见。敝人也曾撰文《李岩在北京史事新考》,根据李岩在北京的活动,认为李岩确有其人。但最近新编《清史》在涉及某些重要史事时,仍以无李岩其人进行处理,所以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再行讨论。在此,必须先抛开康熙《杞县志·李公子辨》和郑廉《豫变纪略》说杞县无李岩其人这个前提,从历史事件的源头,即李自成进北京后有关李岩的记载开始进行考察,看看结论如何?

一、李岩记载的出现

根据目前所见,在李自成进北京以前很少见有关李岩的记载。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黎明,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午后李自成即与刘宗敏、牛金星、宋献策等一班文武由投降太监三百人迎接, 由德胜门进入北京,由大明门进入紫禁城。据当时在北京的明官工部主事赵士锦、左谕德杨士聪亲见亲闻,李军进入北京时,命令百姓各家门前必须用黄纸书“顺民”二字贴于门前,并书“大顺皇帝万岁万万岁”。士兵大叫“有骡马者献出,敢藏匿者斩”。随后进入豪门大宅和小宅,插上令箭,表示将要占用。少数明官听到崇祯之死殉节而外,多数明官逃匿在家不出。李自成随即下令,明朝各官必须于二十日持帖投职名(姓名官职),俱于二十一日朝见,“愿为官者量才擢用,不愿者听其回籍,如有 隐匿者,歇家邻佑一并正法。自是各官乃往往为人出首矣”。据赵士锦《甲申纪事》:

二十日,各官俱往投职名,为歇家衙役长班所驱也。刘宗敏(住田弘遇宅)、李大亮(住西城 大宅)、李岩、郭某(不知其名,住周奎宅),四处分投职名。予以掌库务为库役陈魁、王信所获。时予在田戚畹门首,林增志、杨昌祚、宋之绳、房师杨士聪俱祝发,百官俱青衣小帽,往投职名。……投职名及提到各官,俱发各营看守,在宗敏处者为多。工部尚书陈必谦、兵部侍郎张凤翔,在李大亮处押禁,予在刘宗敏处押禁。

这是李岩名字在史料中的第一次出现。李自成进北京后,住进紫禁城大内(即皇宫),刘宗敏住在崇祯田妃父田弘遇宅(在西城),李大亮(即李友)住在西城大宅(邱字胡同许锦衣宅),李岩和郭某住在崇祯皇帝周皇后父周奎宅(东城白家栅栏)。这些明官到西长安门内投职名后,便被分别押至各营看守。有在李友处者,有在田弘遇处者,赵士锦被押至刘宗敏处,谁被押至周奎处,此处未说,但他明确说李岩和郭某“住周奎宅”,应该是确实的。据当时身在北京礼科给事中申芝芳的记室徐应芬《遇变纪略》云:

二十三日,文武约三四千人,俱亵服持牒,候见伪丞相牛金星,匍伏中道,牛则席地坐,逐名点阅,人材丰伟及知名者,选七十余人,发吏部录用。……不用者,每名着二兵弓刀押出,飞奔至 伪国公刘府营房内。达旦,囚服齐集唱名,又分散戈、李二将军严刑考讯,追赃充饷,多者数万, 少者数千,涂公赖熊吏部推引得用,然尚羁营房内二昼夜,予乡如刘光禄、李春坊、朱刑科、罗庶常,俱以剪发忤贼意,遂不免于三木囊头矣。……一时夹死者若干人,不死而完赃者若干人。涂公虽获免未受夹,亦助饷三百金。吾乡水部李光傅,当日夹死。御史冯垣登、部属邹逢吉、张世溶,俱夹伤完赃后死。刘光禄、朱刑科、罗庶常等,皆备极痛处,赃完后释放。

这里明确指出二十三日在午门外投职名者三四千人,从中选中70余人(赵士锦云选中96人)任职外,其余发至刘宗敏处,刘宗敏又从中“分散戈、李二将军严刑拷讯,追赃助饷”。戈、郭同音,这戈、李二将即应是居周奎府的李岩与郭某。上述被拷被夹以及致死者,必有在郭、李处被刑拷者。时在北京的陈济生《再生纪略》亦云:“廿二日早,众官仍囚服候于府前,枵腹殆不可忍,日中伪将君始出,唱名坐赃,重者数万,轻亦数千,发李、戈二将严刑追比,有炮烙、脑箍、夹棍诸具,血肉满前,以资笑乐……嘉定伯周奎,家资素厚,尽为贼有,尚疑诸子私殖,不免敲扑,悔不用徐监之言,噫!亦晚矣。”此亦说明明官先拘集于刘宗敏处,然后分发“李、戈二将严刑追比”,这里的“李、戈”也应是指李岩和郭某。由此可证李岩、郭某据周府,并对周奎进行追赃,是没有疑问的。

赵士锦二十一日被押至刘宗敏营中,后被发至陈总兵处拘禁,在平子门(即阜城门)小庵中,同被执者有同年工部员外郎潘同春(浙江余姚人,丁丑进士),看守极严。二十三日复被押至午门五凤楼前,牛金星、刘宗敏执册点用,凡96人,用者立南面,不用者立北面,赵士锦即在点用中,他告以愿归养慈母以终,不愿被用,牛金星点头,仍发禁所。二十六日复被押至五凤楼前,复欲点用,士锦再辞,与行人刘中藻、程玉成复被押回禁所,次日刘宗敏传令,屡用不从者赵士锦罚银三千两,刘中行罚银一千两,发至贼将姚奇英营中,直到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东征吴三桂,四月十四日乘机始脱,前后被囚禁者二十余日。据赵士锦所记:

贼兵姚奇英为予言,我大顺朝尚未设官,不过以掌家为名,百人之长为小掌家,千人之长为大掌家,万人之长为老掌家,即刘、李诸老爷,不过老掌家而已。

贼为予言,正月初八日西安府起兵,至破京城,才七十日,所过七十余州县,无不开门迎接, 惟榆林大战,榆林几屠尽,我兵所杀亦多。予问死难官,贼云只山西巡抚蔡懋德、北直巡抚卫景瑗、宣府巡抚朱一冯而已。

牛金星,河南宝鸡(丰)县人,系丁卯科举人,其人使酒负气,与祥符进士王士俊为儿女姻,最相善。会士俊有闺门之丑,金星酒后扬其丑,士俊衔之,后金星以酗酒笞县吏,邑令亦衔之,士俊 遂与令罗织其事,上之巡方,巡方疏劾之,革去举人,囚之狱中,自成破城出之,以为左丞相,此队长姚奇英为予言之也。

贼兵姚奇英为予言,开封府攻一年而不破,惹大京城一日便破。予问有内应乎,曰无之,吾 辈俱扒城而入。言每攻城,己必争先扒墙,今右手已去四指,无能为矣。奇英又言,攻开封时,亲 自扒城,城将破,时官城中者,恐以破城议罪,将河水灌城,而己逃避之,非真河水决也,时巡按为王燮。

从上述可知,押禁赵士锦的这个姚奇英,至少是在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第二次围开封之前参加了农民军的,围开封时他亲自扒城,连四个手指都没有了,他对李军内部的情况所知甚多,如李军的大小头 目俗称掌家,大头目称大掌家,小头目称小掌家。更为重要的是牛金星参加李军的原因与过程,和郑廉《豫变纪略》所说大致相同。李军攻开封时,城将破,明官畏罪私决黄河灌城,揭穿了明廷反诬是李自成决河灌城这一重大事实。由此可证赵士锦关于李自成进北京后李军内部的情况,是得之于姚奇英的,关于李岩的记载是可靠的,李岩的名字和刘宗敏、李大亮、郭某等人同时出现,“刘宗敏住田弘遇宅,李大亮住西城大宅,李岩与郭某不知其名住周奎宅”应是真实的,并非误传或伪造。

二、李自成在北京的追赃活动

李自成进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搜捕明朝各级官吏,从中招降一些低级官吏,为新朝大顺服务。第二件事就是对明朝的勋戚和未被选用的各级官僚进行追赃,因为追赃是李自成的一贯政策,每取 一地即对该地官僚富户追取银两财物,名曰助饷。现在进入北京,北京是天下财富的中心,必能追取大量财物。第三件事是筹备登极大典,因为崇祯十七年正月,他在西安只是称大顺王,现在取得北京,崇祯已死,在北京正式称帝,便于号令天下,建立自己李氏的新王朝。三月十九日进入北京之后 即令明朝各级官吏从二十一日开始,各持职名帖,到午门外五凤楼前报名,至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分三、四批,点用了少数官吏,总数约二百名左右,由牛金星和宋企郊分派任命,凡未被点用者一律分别押禁至各将领处,进行追赃,由刘宗敏负责,《明季北略》引《甲乙史》云:“凡追赃皆刘敏政(宗敏)、李 牟二伪都督主其事。”其次为李友、李岩、李过等大小头目无数。据赵士锦所记,刘宗敏制造了一种夹棍,木皆生棱,中间用铁钉相连,用以夹人,无不骨碎。为了试验夹棍,二十四日在大街上夹两个书役,是从陕西带来的,因误写二字被夹,次日即死。于是命令造夹棍五千副,“至是乃散李、郭诸营”。这里又提起的“李、郭”应即指居周奎府的李岩与郭某。据杨士聪《甲申核真略》记:

二十七日,派饷于在京各官,不论用与不用。用者派少,令其自完;不用者派多,一言不辨即 夹。有夹于宗敏处者,有夹于各营兵处官者,有夹于监押健儿处者,有夹于勋戚各官之家者,有 夹于路次者,人人皆得用刑,处处皆可施刑。其输饷之数: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 三万;科道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矣。勋戚之家无定数,人 财两尽而后已。

可见这次追赃,凡是明官不论大小,均不可免,官越大,追饷数目越多。中堂即内阁大学士,一二品高 官;部院京堂即六部尚书和督察院、大理寺、通政司首领,三、四品高官。锦衣卫乃皇宫警卫首领,科 道吏部即六科给事中、十三道监察御史,翰林乃翰林院学士等。尤其是对皇亲国戚,没有定额,直到追完为止,故多有被拷死者。例如阳武侯薛廉,其祖薛禄助明成祖靖难有功,世袭侯爵,被夹数日囊 中已空,诡言家有窖金,请自回家去取,宅在东城,令李兵二人舁往,至,则家已为李军别将所据,问藏在何处?濂不能对,复被舁回,二日即死。大学士陈演输银五万,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输银三万, 免夹被拘。大学士魏藻德输银三万,仍被夹,五日而死,复逮其子追银,其子说已无银,若父见在,仍可于门生故旧处措借,今父已死,无处措借,即被挥刀砍死。像杨士聪,官左谕德,仅六品清职,在李军小头目王敦武处押禁,亦派银二万,赖王敦武缓颊,才免于被夹。工部主事赵士锦,七品小官,在姚奇英处拘禁,亦派银三千。凡派银无力交纳者,令其在亲友或商户挪借。据赵士锦所记,从三月二十七日开始大规模追赃,至四月初七日,李自成至刘宗敏处议事,见刘宗敏宅中三院,每院仍押禁数百人,进行夹打拷讯,有哀号者,有不能哀号而垂毙者,惨状不忍听闻,“每日早将已死者用竹筐抬出,每筐三两人,以绳束之,至是五六日矣,至是未死者尚多”。在李大亮处者,又有不同,赵士锦说:“在宗敏处者,每人派过数目不增,在大亮处者,所派虽少,纳完又增,押予队长姚奇英为予言,兵部官大,可痛恨,我辈遣人来买明朝武官做,必要几千金,故今兵部追饷独多。”据囚于李大亮处之光禄寺署丞高弘商记,李大亮即李友,三月二十一日将崇祯帝后灵柩移于东华门席舍,兵部武选司主事刘养贞日侍左右临哭,被执至李友家,“友据邱字胡同许锦衣宅,年五十余,性凶悍,所锢各官,许家人传餐,印其 面而入,出即去之。……刘宗敏家论官大小勒限,赃完日释之,李友、张□、葛□等各混拷,不勒限。李友家七十三员,选用二十九人,听其自捐,夹伤十之四。刘养贞再夹再呼‘太祖高皇帝’,追四十三 金,又银杯二。又征之,不应,曰‘宁死我也’。□□□□王都等杖毙”。

关于王都杖毙的惨状,杨士聪《甲申核真略》记:“(四月)初八日,放诸系者,不论输银多寡,一概放之,但于百十人中漫留一二人,不知何谓。……太常寺卿王都,释夹舁至家,是日即死。都即属西李伪都督者也。此营追银与他处颇异,聚五六十缙绅于三间房内,并无饮食,零星取而追之,仍还房 内。都初仅追三百,都言一钱亦无,夹之得银三百。逾二日又追五百,都又云无,夹之得银五百。逾数日复追四百,都又云无,夹之得银四百。因是日放诸人,得令舁归,归即毙矣。御史冯垣登并锦衣 二人,以祝发为贼所怒,夹于中路,三日俱死。”因李友据邱字胡同,在西城,故称西李伪都督。李友,李自成在襄阳时加左威武将军,大亮可能是其诨号。“高鸿商拘李友家被夹勒四百金,见李友日醉拥 妇女,啼号不惜 也。詹 事 张 维 机、主 事 萧 鸿 基,至 夹 其 首。张 尚 书 凤 翔 前 出 狱,被 拘,勒 四 百 金,不夹。”

在追赃活动中与西李(李友)相对者有东李,这个东李拷赃手段极为残酷,对押禁明官进行追赃, 直到李自成东征吴三桂失败逃离北京时,才释放最后一批明官,释放时或给一绳令自缢,或重打五 棍,使之窒息。据刘尚友《定思小纪》云,明礼科给事中申芝芳与工部主事申济芳被抓捕,“拘于贼将李姓者邸中。数十人群聚一室,秽恶饥窘,不可名状。每日押往朝门。贼卒乘马,诸人徒步,迟则以 马鞭刀背捶而逐之,其亲友童仆旁立而观,不能一语也。……(四月)二十四、五日间,贼怱怱为行计……其被拘未释者刑死过半,至是悉令绞死,冤号之声达于衢路,惟申工部死而复苏,盖有天幸焉”。刘尚友,南直嘉定人,礼科给事中申芝芳的亲戚,甲申之变时适在北京申寓。关于工部主事申济芳死而复生的惨状,杨士聪《甲申核真略》云:“申济芳,在东城贼将处。贼且遁,尚有放后所留数人,济芳 与焉。各予一绳,令自缢,与宗敏处又不同,所谓丧乱死多门也。济芳同众既缢,贼许以榇。舁尸入 榇时,将尸各加五棍。既归,家人启榇改 ,济芳复苏。后济芳同众南行,自言如此。”申济芳南直长洲人,国子监官生,工部主事,不投职名被执,李自成败后南归。彭孙贻《平寇志》卷一○:“李过尽绞 杀中吉营拷讯各官彭琯、李逢申、申济芳等五十三员……济芳入殓复苏,潜载南归。”由此可知拘禁申芝芳、申济芳者为李过。《平寇志》卷九:“贼帅分据百官第:刘宗敏据都督田弘遇第,李过据都督袁 祐第,谷可成据万驸马府,田见秀据曹驸马府,李岩据嘉定伯第,叛将官抚民据勋卫常守经第,黎志陞据长安街仕宦邸,占其妻子,其余多据富民巨室。”据此可知李过据都督袁祐宅,袁祐乃崇祯袁贵妃父。王誉昌《崇祯宫词注》:“袁贵妃父祐,初授锦衣千户,后封崇信伯……上特赐田百顷,其祖茔在永安门外铁匠营,又赐五千金营造。”铁匠营在北京皇城东北方,故李过据袁祐第,被称为东李都督。

前据赵士锦所记,“李岩郭某住周奎宅”,周奎是崇祯周皇后的父亲,官封嘉定伯。刘承幹《京师坊巷志考正》:“嘉定伯周奎第,入国朝为蒙古博尔济吉特氏所居,俗遂呼为白家大门,又曰白家栅 栏。”白家栅栏在皇城以东,崇文门大街以西,属中城。关于李岩住周奎宅追赃情况,据弘光元年(1645)冯梦龙刊刻之《绅志略》云:“周奎,顺天籍南直人,以国丈封嘉定伯,性甚吝……城既破,有兵 数人到府,奎厚犒之,既去,已而有贼将张姓者至,踞其室。奎夫人卜氏姑媳皆自缢,卜即先后所自出 也。诸子皆束缚以去,兵士辱奎特甚。后有权将军李至,张避去。李见奎谦之极,颇怜之,乃以小屋 数间拨与,幸免于刑死。子铉,夹未死。……外传奎献太子以求免,都中绝无此语。出自彼亲戚之口,大都以吝招谤耳。”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二《幸免诸臣·周奎》一节所记,大致与此相同,可能是同一资料来源。但又补充两条,说去周府的这个李将军是李牟:“一云:李牟数奎平日鄙吝,督令负薪担水以辱之。《殉难实录》云:周奎正在求死就缢之际,被贼擒去,送伪刑官,三夹,不死,坐赃七十万,府第藏库什物田产俱没入。伪将军李牟据其宅,幽嘉定伯。”这两条都说,先是一个姓张的将军去周奎家,将诸子缚去,后来又来了一个李姓权将军,对周奎比较宽厚,周才免于刑死。又云,李牟据 周奎宅,当时传说李牟与李岩为弟兄。周奎是皇亲,是追赃的主要对象,他的儿子周铎被缚至刘宗敏处,杨士聪记:“周嘉定子名铎者,年十九,独肥伟,受夹独甚。余见其自宗敏处负出,半足肿溃,哀号婉转,而车辇金缯,须臾在门矣。名鉴者,闻亦夹死。”

由上述可见,李自成进北京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追赃活动,手段极其残酷,许多明官被夹死,被拷死,被打死,以刘宗敏、李过、李友为甚,而居周府的李岩相对比较宽假,才使周奎幸免于死。这亦说明李岩确在周府,但否认李岩其人的顾诚先生却说赵士锦说“李岩、郭某不知其名住周奎宅”这个说 法很含糊,既可解释为李岩和郭某合住周奎的房子,也可以解释为他对李岩的住处不清楚。他援引杨士聪《甲申申核真略·附录十二则》:“宗敏据田府,四月初九日欲移周府而未果。坊刻称伪李都督 据之者,非。又称以小房数间与周者亦非。”以此判定,李岩根本未住周府,以小房拨与周住,也是根本没有的。但事实是李岩据周府是三月十九日入城后事,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即知吴三桂叛归山海关,四月初七日即下令停止追赃,准备东征吴三桂,至四月初九日已近二十天了,这时李岩可能不在周府。时在军事倥偬之际,李军将领移动居处乃是必然,此时李岩不在周府,并不是无李岩其人。

四月初八日,各追赃助饷的将领,都要把所追取的具体数目,造册登记,所拷取的金银财物交刘宗敏,准备熔解后运往西安。杨士聪《甲申核真略》说:“(四月)初七日,李贼就宗敏寓议事。因见庭中凡三院,每院夹者百余,有哀号者,有不能哀号者,惨状不忍见闻。将去,问宗敏凡得银若干,宗敏 以数对。……是日,刘宗敏进所追银若干万。有西伪李都督者,以己所追较之,不及宗敏之半。李恐 得罪,又知诸人必无,派本营众将人二百金,凑成一半。此亦贼中之不多得者。”这个西伪都督是谁?赵士锦《甲申纪事》:“是时,宗敏所追银甚多,大亮所追不及其半,大亮惧获罪,派本营将领人出二百 金,凑成一半,故人怨刘倍于李焉。”据此,这里追银少者的西李伪都督,应是李友。刘宗敏营中前后 押禁拷赃官员多至八百人至千人以上,追银数目,自然很多,李友营中据传73人,自然比刘营追取数 目要少,每将领分派二百才凑成一半交了。李过和李岩追银多少,赵士锦和杨士聪均未提及,事实上这仅是传闻,至于李军内部谁追银多少,外人怎么能得知?但对于被追拷的明官来说,谁最残酷,谁比较缓和,还保留一点人性,那是会有口碑传闻的。

据当时在北京的张怡在《謏闻续笔》中说:

贼东西两伪将军,皆姓李,在西者性慈和,凡拘系各官,不苦加刑,所索银两或完或不完,皆 善遣去。临行取胡床坐道上,尽发军士,而亲殿其后,曰:在此扰害已极,何忍复加焚掠焉?相传 即李公子岩也。其在东者性最惨毒,被禁士绅百有五人,濒行,封刀不用,皆以巨石劲木捶击至 毙,惨不可言。惟安庆刘君余 ,为其长班以计绐脱耳。

张怡,南直应天人,以父登莱总兵张可大死于孔有德之乱,荫锦衣卫镇抚,时在北京寄居金陵会馆,因 往东华门吊崇祯灵柩被执,拘于刘宗敏营,发后营张姓处追比。他所说东李“性最惨毒”,指李过;“不苦加刑”乃指居周奎府的李公子李岩而非李友。周府虽在皇城之东,但在李过居袁祐宅之西,故亦称 西李,所以《平寇志》和《国榷》则说追银较少不及一半的是李岩和李牟。《平寇志》卷一○:“(四月)乙丑(初八)刘宗敏进考索银一千万两,李岩、李牟刑宽,所进不及其半,以已所有补入之,人皆称焉。”《国榷》卷一○一:“(四月)甲子,宗敏进饷千万,都督李岩、李牟、李友征不及半,派部曲人各二百金,足其额。”《平寇志》和《国榷》的作者彭孙贻(1615—1673)、谈迁(1594—1657),是同时代人,都身经明清易代之变,所记必有所本,不可能是有意编造。

李自成进北京后,居紫禁城大内。他原以为明廷定有大量金银,但搜求后宫,发现没有多少,便命刘宗敏等进行追赃。崇祯十七年春,户部侍郎吴履中曾面奏崇祯“请发内帑,上令近前密谕曰:内库无有矣。遂堕泪”。二月,曾召吴襄面商弃宁远调吴三桂入援北京事,吴襄说需饷百万,“上曰:卿言是,但内库止有七万金,搜一切金银什物补凑得二三十万耳”。于是下捐金之令,要勋戚官僚捐金助饷,先后仅得二十万两而已,可见明末财政之困难。刘宗敏在追赃过程中,犯了一个不经意的大错误。他住进田弘遇宅,听说田府有歌妓陈沅(陈圆圆)和顾寿,声色甲天下,而陈圆圆已被吴襄为其子吴三桂买去,刘宗敏便拷掠吴襄助饷,并追索陈圆圆,这便激怒了已经接受了李自成招降的吴三桂。吴三桂的关宁劲旅,是当时明廷公认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驻军守宁远,是为了抵抗清军的。李自成进军山西,明廷为了保卫北京,于三月初下令调吴三桂弃宁远率军入关,保卫京师,可惜明廷的调令发晚了,三月二十日,吴三桂进军至丰润,李自成已于十九日进入北京,吴三桂闻讯便停止了进军,观察形势。李自成派人去招降吴三桂时,吴三桂见崇祯已死,明朝再兴无望,便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但当他得知父亲被拷,爱妾陈圆圆被劫,便愤然改图,反师山海关,发表檄文,声讨李自成。这一下便打乱了李自成原来的计划,暂停登极,率兵东征吴三桂。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刘宗敏、李过等六万人,号称二十万,东征吴三桂,并随带明崇祯帝的太子(朱慈烺)和二王(永王、定王)以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随行。李自成以为有崇祯帝的太子二王和吴襄,吴三桂就会投降。据赵士锦记:“十三日,李自成以东宫二王出正阳门,自成瞽一目,白帽青布箭衣、黄盖;东宫衣绿,用青盖,在自成前。予 时借宿前门,予仆目击之,刘宗敏等俱行,惟留李岩居东城,牛金星居朝中,以为守备。”这里明确说李自成东征,留李岩居东城和牛金星守京城。杨士聪《甲申核真略》亦记:“十三日,李贼以东宫二王出正阳门。李贼乘骡,盖走骡也。东宫衣绿,随李贼之后,马尾相衔,不失寸步。有督押者继其后也。刘宗敏等俱行,惟留一姓李伪都督居东,与牛金星共为守备。相传都督吴襄亦以是胁日而行也。”也明确说惟留李姓伪都督居东与牛金星居守,这个李姓伪都督就是赵士锦所说的李岩,因其住在东城。又云:“十四日,西长安街有示复黏贼宗敏示上,内称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的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等语。李伪都督察访,了无踪迹。”这说明李自成东征后,北京已经人心思乱,将恢复明朝统治的告示,贴在原刘宗敏的告示之上,查访者就是留守的李伪都督李岩。

由上述各端可见,李自成进北京后:(一)李岩确有其人,居周奎府;(二)在进行追赃过程中,李岩也参与其事,又有李牟其人,而李岩、李牟刑宽;(三)李自成东征时留李岩与牛金星居守。其记述者赵士锦,南直常熟人,崇祯丁丑(1637)进士,工部营缮司员外郎。从三月二十日即先被押禁到刘宗敏 处,随后被分发押禁在平则门李军姚奇英处,直到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东征,十四日才乘机出城南下, 五月十六日抵家。《甲申纪事》手抄本自序即署“甲申夏五(月)缮部郎赵□□”。杨士聪,山东济宁 人,崇祯辛未(1631)进士,官左谕德,从三月二十日即被拘禁在李军王敦武处,直到四月三十日李自成逃出北京始脱,清兵进入北京后五月十五日离京,八月十二日抵家。《甲申核真略》一书序言自署 “弘光乙酉(1645)五月五日,题于当湖舟次”。两书作者都是在北京亲见亲闻。但否认有李岩其人者,他们对与李岩有关的记述,或曲解、或否认。例如关于赵士锦所记李岩一条关键性的材料,三月二十日,各官投联名“李岩、郭某不知其名,住在周奎宅”一段文字,栾星先生为了附合顾诚先生的观点,说“这里的文字是否被人窜乱,及如何断句,尚属斟酌,李岩居周奎宅的传说,实由《新编剿闯小史》编造并散播开来,渐被摭拾于史籍”。又如关于李过拷赃情况,刘尚友《定思小纪》和杨士聪《甲申核真略》都有明确记述,工部主事申济芳等五十三人“在东城贼将处。贼且遁,尚有放后所留数人,济芳与焉。各予一绳,令自缢,与宗敏处又不同……”。而栾星先生却将这铁的事实归结为陆应阳的《樵史》所编造的“小说家言”。又如李自成东征吴三桂时,赵士锦《甲申纪事》明确说:“十三日,李自成以东宫二王出正阳门……刘宗敏等俱行,惟留李岩居东城,牛金星居朝中,以为守备。”杨士聪 《甲申核真略》亦明确说:“十三日,李自成以东宫二王出正阳门……刘宗敏等俱行,惟留一姓李伪都督居东与牛金星共为守备。”栾星先生为了否认李岩留守北京,将《甲申核真略》中的“惟留一姓李伪 都督与牛金星共为守备”的原文窜改为“《甲申核真略》则说,西李都督同牛金星居守”。顾诚的《李岩质疑》也是这样说的“《甲申核真略》说,西李都督同牛金星居守。”将“一姓李伪都督居东”这一句的关键词,“东”改成了“西”。另外,顾诚又说四月十三日赵士锦即从海岱门(今崇文门)出城南下,所以这一记述他是听说的,“难免误传”。这更说明当时在北京确有李岩其人。若无李岩其人,何不误传为“张岩”“王岩”?

三、关于天启懿安后自尽与护卫刘理顺事

由上列李自成进北京后各方记述,确有李岩其人是客观事实,无法否定。李岩作为李自成部下 一员大将,进北京后必然有许多重要活动,如拘禁明官,进行追赃,清査明宫等。这些活动被某些当事者(如被拷明官)和外界所记述,是很自然的。例如关于天启懿安后和护卫刘理顺事,据传李自成进入大内,李岩捜查明宫时,发现一贵妇人自缢未死,询之宫婢,知是天启懿安后,即行护救,派人送归母家太康伯张国纪家,是夕后从容自经。明官右谕德刘理顺,河南杞县人。明代科举,三年一科考,刘理顺连续参加科考十次,最终考得一甲状元,故而在故乡颇为知名,官右谕徳,兼东宫讲官。李自成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部分明官得知后也殉节而死,刘理顺则全家尽节。此前农民军中有河南兵卒,说是奉李将军命,前去刘宅护卫,结果到刘宅后,门内以死对,刘理顺妻妾和四仆皆从死, 来者惊愕哭拜而去。

天启懿安后事见龚鼎孳《圣后艰贞记》,刘理顺事见李长祥《天问阁集·甲申廷臣传》,皆与《明史》记载相同。此事故事原委,敝人曾在《李岩在北京史事新考》详加辨明,此不赘述。但顾诚先生却说李岩的这种所谓“义举”本无其事,是地主阶级的文人为了抬髙地主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和丑化农 民军而编造出来,由《剿闯小史》而窜入史籍,是站不住脚的。在封建时代,人们很重乡谊。天启后是 河南祥符人,天启皇帝已死,她虽贵为皇后,实际是个寡妇。刘理顺经十次会试成为状元,这在本乡本土是一个很大荣誉,官谕德又是个清职,李岩出身知识分子,身受传统儒家教育,知道尊重知识,厚爱乡里的重要,利用自己在李军中的身份,去关护一下这些人是很自然的。

顾诚先生又说,在当时这些记载中,没有一个人亲眼见过李岩,也无其他人接触过李岩,故而有关李岩的这些记载都是不可靠的,这个判断也是错的。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北京后,二十一日即释放了明廷押禁在诏狱的罪臣,有原兵部尚书侯恂、兵部郎中张若麒、兵科给事中杨枝起、都司武进董心葵、原襄阳知府王承曾等。有关李自成在北京时刘宗敏、李岩、李过等人情况,顾丹午所录王承曾《苦海还生记》有一段重要记载:

河南夏邑王承曾以进士守襄阳,城破下诏狱。甲申六月归乡,尝语人曰:读书半生,流落至 此,腼颜苟活,辜负七尺,徒为读书辱耳。忍耻偷生,岂敢复言天下事?回想往昔在长安,初出 狱,死又不能死,逃又不能逃,每日低头跪承天门外,一时吾乡前辈皆在也。官小力微,势又不能 首先劝进。名亦呼不着,饷亦拷不着,甚自得也。踉跄归里,谁知一场恶梦哉?拊心何益,因就 事所目击者缕述以传信焉。甲申七月七日记。

初李自成僭位西安,据秦王府,设立官僚,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次权将军,次制将军,次果 毅将军,次威武将军。都尉掌旅部总哨。总权将军田见秀、刘宗敏,制将军李岩、贺锦、袁宗第、李过、刘芳亮、刘希尧……甲申正月妄称大顺,僭号永昌……三月十九日,破京城,二十二日,伪 天祐阁牛金星出示,命百官报名,次日投递,共八百余人。李贼上座,诸贼左右列座。……牛金星验看,用者送吏政府。翌日再验,下午放榜。共九十二名,第二榜有百余名,第三榜又百余名, 俱遵授分职。第四榜五十名,补放各省州牧。……凡三品以上验看不中者,严刑追赃充饷。二十四日,骈斩文武二百余员。其次不用者,俱发刘宗敏、李过,封禁中吉营中,听候处分。刘宗敏 管辖者多私自放出,或纳贿即释。李过所管者五十二人,日加榜掠,索贿无厌,或夹腹或夹脑或 夹膝,惨酷无所不至。过左目眇,年少嗜杀。刘宗敏、宋献策、李□劝其释放,不从……及贼败西 窜,李过用台脚双 ,将各员打腹三下,尽行处死。内有主事彭琯、申济芳,昌平督治金之俊,死 而复苏。嗟乎!死,等耳。死难者荣,死贼者辱。余则不生不死,无荣无辱。然死有余愧,目且不能瞑矣。尚何言哉?

王承曾,河南夏邑人,崇祯七年进士,历官南京户部主事、顺天府照磨、户部员外部、湖广襄阳知府。其人少年佻易,纵酒渔色,崇祯十三年左良玉玛瑙山之役,俘虏了张献忠妻妾敖氏、高氏及其军师潘独鳌,囚于襄阳狱中,王见献妻貌美故意放松防范,崇祯十四年二月,张献忠攻襄阳,献妻与潘独鳌等破械而出,王承曾突围而逃,被明廷问罪,下诏狱,李自成进北京后释放,他自称“每日低头跪承天门 外”,希望能被李自成选用。所以他的见闻,自然要被拘禁在刘、李诸营中拷赃的明官广泛得多,他明确记载李自成将官中有“总权将军田见秀、刘宗敏,制将军李岩、贺锦”等。李过对明官拷赃极其惨酷,“刘宗敏、宋献策、李□劝其释放,不从”。这个“李□”中脱一字,按前文也应是李岩。这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李自成在北京情况一个“目击者”的自述,写于甲申七月七日。关于王承曾这段忏悔性的 记述,郑廉在《豫变纪略》中也曾述及,他批评一些人为自己偷生苟活、百计弥缝、欺世盗名时说:“善乎夏邑王介庵之自道也。王介庵名承曾,以进士守襄阳,城破下诏狱,甲申后归里,尝闭户不通宾客。……若使刑官准从逆定罪,承曾可免议。”王承曾在北京滞留三十余日,每天跪在承天门外,仰面牛金星、宋献策等,希望能被选用,很难说他没有见到过李岩,六月他即回到河南夏邑,至少他是确知李自成军中有个李岩,并来到北京,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恐怕与《剿闯小史》没有什么关系。

四、关于《剿闯小史》

坚持无李岩其人的论证逻辑,一是我们开头所说的《杞县志》无李岩其人,所以凡遇到有关李岩 的记述,尽量予以曲解,便于附合无李岩其人的结论;二是无法曲解的就预定说是从“反动小说《剿闯小史》中创作出来”而窜入各种史籍的。先给《剿闯小史》下一个阶级定性,“是反动的”,它是“小说”是故事,而非事实,故而便把一切罪名加在《剿闯小史》的头上。那么让我们看看《剿闯小史》的情况。

《剿闯小史》一书先从李岩参加李自成起义军说起,然后叙述李自成进北京拷掠追赃以及吴三桂 兴兵打败李自成诸事,最后到甲申九月南明弘光朝廷,定北京明官降李六等处分条例。按《圣安本纪》,九月“己亥,三法司奏定从逆六等条例”。九月己亥为九月十四日。该书第十卷最后一页附有《刑部一本议定从逆事六等条陈款》,该书作者是南方人,九月份成书,传到北方至少则在十月之后或者次年,前引杨士聪、赵士锦、陈济生、徐应芬等述北京时事,都在甲申五月,试问十月份编造的故事怎么能窜入五月份记述的事呢?论者为了给自己这种假说打掩护,笼统地说“《剿闯小史》出笼较早……成书时间至迟不晚于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占领南京,距李自成起义军撤退出北京不到一年”,“《小史》出笼不久,有关李岩的情节就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渗进史学著作”。据此,我们说断定关于李岩其人其事是由《剿闯小史》编造后窜入历史记载是根本不能成立的。恰恰相反,我们从事实看,《剿闯小史》中关于李岩的记述,是由李自成进北京后三月至四月末,有关李岩的史事的传闻略加铺陈和演绎而写成的。《剿闯小史》亦名《馘闯小史》,六卷,有《玄览堂丛书》本。今印本杨士聪《甲申核真略(外二种)》中《李闯小史》共10卷,前5卷署名“西吴懒道人口授”,后5卷署名“润州葫芦道人避署笔”。书前作者自序:“余结厦半月泉精舍,遇懒道人从吴下来,口述此事甚详,因及平西剿贼一事,娓娓可听,大快人意,命童子授笔录之。”末署“西吴九十翁无竞氏题于云溪之半月泉”。是说此书他是听懒道人口述而记录的。关于懒道人,本书第四卷曾略述其事,说北京东直门关王庙有一道人,往来不言姓名, 但此人善观人气色,并能预言吉凶,事事皆验。锦衣卫张指挥,四川成都人,尝邀道人饮酒,讲论修身 养性之功。二月中旬,京城尚未戒严,道人劝张弃官回籍,张不听,及闻昌平兵变,道人又劝其徙家南 行,张犹疑不决,及城破,张始遑遑问计,道人曰,前言不听,今不可为也。张急归,李兵已据其宅,数日后,同诸武职被斩于市。《明季北略》卷二二“懒道人善观气色”,文字略同,直书锦衣卫张指挥为张同方,由此可见懒道人,确有其人。他看到明朝气数已尽,必然灭亡,故而为此预言。由此可知《剿闯小史》就是根据当时在北京的人,如懒道人者南归后,将自己的见闻告诉“西吴九十翁无竞氏”而写成的。除了记述当时自成进北京后的情况而外,本书还记述了当时南都的情况。

此书一个特点,一方面叙述事实,一方面夹叙夹议,其中记录了许多塘报、案牍和文移方面的史料,不能完全看作是小说有意编造故事。例如第二卷《重订死臣籍贯姓氏》,第三卷关于死难明臣殉 节的记录,第四卷关于投降李自成明官的记录,第六卷录有吴三桂请清兵前最早发布讨李自成的檄文:“钦差镇守辽东等处地方团练总兵官平西伯吴,为兴兵讨贼,克服神京为安宗社事。”第五卷关于被李自成拷打明官记录,第七卷《金坛合邑诸生公讨降臣诸贼檄》,都是当时发生的实在事情,不是作者编造的。例如在第二卷,记述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京时:“贼首李自成,年三十有七岁,左眼射瞎, 自大明门入,进紫禁城,其党数十人,俱抗衡不相下,如权将军刘宗敏、马岱、谷大成、李岩、李牟、牛金 星、白广恩、祖光先、官抚民、梁甫、姜瓖,余李、贺、田、郭、戈、王诸贼,统不知兵,皆在城中招童觅妓, 大肆欢呼。”第四卷记:“田府为前营权将军刘宗敏所居,周府为中营制将军李岩所居,更有弘将军、毅将军,皆一品尊职。”“贼将二十余人,皆领兵在京横行惨虐,惟制将军李岩、弘将军李牟兄弟二人,不 喜声色,部下兵马三千,俱屯扎城外,只带家丁三四十名跟随,亦不在外生事。”这又补充了其他记载之缺,李岩是和刘宗敏、谷大成、李牟、牛金星、祖光先等一干人一同随李自成进入北京的。刘宗敏居 田府,李岩居周府,李牟也确有其人,亦是李军中一个重要将领(弘将军)。

其次第五卷中关于李岩谏李自成四事。四月初九日,制将军李岩上书四事:一、扫清六官,请主 上退居公厂,次议登基大典;二、文官追赃,除死难归降者外,宜分三等:有贪名者,发刑官严追,尽产 入官;其清廉免刑,听其自输助饷;三、各营兵马仍令退居城外守寨,听候调遣出征;四、对吴三桂,主上不必兴师,但遣官招抚,许以封侯,仍以大国封明太子。李自成意外胜利地进入北京,崇祯帝已死,明官纷纷投降,以为天下大势已定,很想在北京风风光光称帝即皇帝位,以号令天下,不料吴三桂原 已表示投降,忽而变卦,反师山海关,发檄文声讨,打乱了他的计划,很是扫兴。李岩这四点建议正切中当时要害,非身处其境者不能提出。“闯贼见而恶之,止批‘知道了’三字,卒不能行。”结果四月二 十二日,山海关一战,大败而归,四月三十日逃出北京,五月三日再败于定州清水河下岸,谷大成被杀,祖光先伤足,五月五日复败于真定。李自成从胜利的顶峰突然跌落下来,这就为李岩被杀埋下了祸根,因为事先李岩已指出了他的错误行为。据边大绶《虎口余生记》述及李自成真定之败后的狼狈状况:“次日初五……出城见贼兵自北而南,尘土蔽天,然皆老幼参差,狼狈伶仃。十贼中夹带妇女三 四辈,全无纪律……次日出固关,值闯贼方杀人,死者委积,云关下百姓以塞井故,又将贼卒之不带弓 箭者,尽砍断左手,血肉淋滴,惨不可言。”不久李岩与李牟即被李自成杀害,自此,在李军的活动中,再无李岩其人。

该书第十卷叙述了李岩被杀原因,说自成定州之败后,逃出固关,听说河南归德发生叛变,李岩 请兵二万前去收复,牛金星乘机进谗言,说这是李岩乘机“脱樊笼而去,为争霸图主之业耳”。李自成信其言,佯为许诺,命牛金星设宴为之饯行,乘间而杀之。至于李岩如何被杀,这是农民军内部自相 火并的事,外人不得其详。这说明在崇祯十七年七八月之前,李岩被杀之事已传到南方,若真无李岩其人,如此重大事件,谁能编造出来!对此,顾诚为之多方辩解,他说李自成退出北京定州之败后,河南还有袁宗第十万大军,何用李岩请军二万前去平乱,即使牛金星乘机进谗,“播弄是非,李自成也不 可能相信”等等。我们看看李自成是怎样火并袁时中和罗汝才的。崇祯十五年三月,袁时中、罗汝才合营李自成,袁处处为先锋,李自成攻开封时,又命袁为先锋。袁发现李有谋已之心,乘机率兵逃脱, 九月李自成便派白旺追杀袁于杞县之圉城,并其众。李自成原与罗汝才结拜为兄弟,崇祯十六年正 月在襄阳称奉天倡义大元帅,自号闯王,怕罗汝才不听号令,于四月诡称罗汝才通左(良玉),设宴商事,乘其酒醉,将罗杀害,事后还素服为之发丧哭哀。《剿闯小史》卷十叙述李自成杀李岩的方法和杀罗汝才一样,对凡有二心怀疑不忠者,都要设法除之。我们不必以为他是所谓的农民军领袖,必定是心怀广阔、以诚待人的英雄。历来的农民起义,大多初起时由于饥寒交迫,被官府压迫,铤而走险聚众起义,但当他们势力发展强大时,为了争当老大,便互相火并,相互残杀,李自成、张献忠也是如此,我们不必为之讳言。

五、李公子是李岩,而非李自成

否认李岩有其人者,设定的第三道防线就是:凡关于李公子的传说,李公子不是李岩而是指李自成。那么让我们看看各方面的具体的记述。赵士锦《甲申纪事·附录·塘报》:

辽东海州卫生员张世珩报称……十九日,闯贼兵马到山海,离城十里,亦在红花店安营。总兵吴三桂出城诱计,闯贼假服,令伏兵于城外十里红花店,大战闯贼,吴三桂得胜,闯贼大败,随将吴骧枭斩。吴三桂率领人马追赶闯贼……闯贼大败,仍回北京。闯贼将北京城外各关厢放火 焚烧,将城外军民人等俱收进城。总兵吴三桂分兵三路行,追贼至通州高卑店扎营。世珩因兵 马荒荒,南往之急……抄由海边小往南行,止天津南大泥沽李村镇暂住问信,以便南行,不期于四月二十八日,遇闯贼下总兵李公子,率贼兵赶天津金总兵,至李村北首,因金总兵官兵往南回, 李公子追赶十余里,将官兵杀死,李公子收兵,到李村下营一晚。二十九日,李公子领兵回天津, 天津城门俱闭了,不容李公子进城,内里百姓大炮打李公子,李公子带领兵马星夜往北京。

这是一篇关于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大败的真实报导。这个海州卫生员,应是随吴三桂从辽东撤兵时一 同回关内的,故而他对山海关之战了解非常清楚。这时李自成逃回北京,这个生员南行至天津南大泥沽,碰到李公子追赶天津的金总兵。按天津南大泥沽在今天津南二十余里小南河北,由此可证这 个记载是真实的。这个金总兵是李自成进北京后随原天津兵备副使原毓宗一同投降李自成的副总兵金斌。原毓宗,陕西蒲城人,其母为李军所得,作为人质,原已暗中约降,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入北京,二十日消息传到天津,原毓宗即派人入京纳款,总兵曹友义不从,率牙兵五百斩关出,原毓宗率兵截之,曹友义单骑出走。二十一日,原毓宗即与副总兵金斌、把总娄光先举城投降。四月二十二日, 山海关一战,李自成大败,逃回北京,原先已投降者纷纷反水,天津是最早反水之地,所以二十八日追 赶金斌的这个李公子回城时,天津城门俱闭了,不得进城,二十九日急忙赶回北京。至于这个李公子是不是李岩,暂且勿论,但这个李公子确有其人,而绝对不是李自成,因为李自成这时在北京。对此,顾诚先生却说:“如闯贼下总兵李公子的说法,不符合李自成的军制,大顺军不设总兵职务,而且民间 流传的李公子一般都是指李自成,天津的金总兵说法也有误,李公子追赶天津金总兵是原毓宗以兵邀之的误传。”这是一种曲解,这个塘报是按明朝的习惯对领兵的大将称总兵,他哪里会详细考察李自成的军制?曹友义率兵斩关出,原毓宗以兵邀之,在三月二十日左右,而李公子追赶金总兵在四月二十八日,相隔一月之久,怎么会是误传?早在李自成进北京之前,由于山河远隔,民间有把李自成误传为李公子者,但在李自成进北京之后,不再可能有人将李自成误认为是李公子了。当时在北京的刘尚友《定思小记》说在崇祯十七年一月,民间确有李公子的传闻,“愚民幸灾乐祸,俱言李公子至,贫人给银五两,往往如望岁焉。盖都人杂甚,莫可稽核,至菜佣酒保,皆为贼遣,故尤难辨云”。是说这种传言是李军暗中派人潜入北京传播的,老百姓分辨不清。

前述《剿闯小史》是根据当时在北京的懒道人口述,此书第一卷《李公子民变聚义,闯塌天兵盛称王》,即明确说李公子就是李岩,河南开封府杞县人;李自成外号闯塌天,陕西延安府米脂县人,李公子和李自成是不同姓名、籍贯的两个人。说李岩为人善良好义,因舍财救济饥民,惹怒了县官,下狱 后,被民众救出,无处藏身,投奔了李自成,教李自成尊贤礼士,禁暴恤民,需假托仁义,收拾民心,大 兵到处,开门纳降,秋毫无犯,一应钱粮减半。凡用兵先派心腹之人,扮作商贾,四处传布说:“李公子仁义之师,不杀不掠,又编成口号,教导小儿歌唱,歌曰:‘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 不纳粮。’愚民信以为实,每苦有司苛敛,恨不得李公子早来。民间认李公子就是闯王,不知其为两人也。”这是把李岩的事情附加在李自成的身上了,误认李公子就是李闯王。《明季北略》的编者计六奇,对此辨之其明。他说:“予幼时闻贼信急,咸云李公子乱,而不知有李自成,及自成入京,世犹疑即李公子,而不知李公子乃李岩也。”《明季北略》编成于康熙十年,编者时年50岁,他的幼年应是20岁左右,即崇祯十四、十五年年间,由此可证,误传李公子即李自成,是李自成活动在河南、湖北、陕 西,距离京城及南方江浙较远地方,待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才知道李公子是李岩,是李自成部下一个将领制将军。

坚持李岩无其人者,认为最有权威性的证明是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南京福王朝廷已经成立,八月传到日本长崎的《大明兵乱传闻》说:“农民起义大将军李自成,原籍陕西延安府,其祖父曾任兵部尚书之职”,崇祯八年陕西连年灾荒,李自成曾因出银代农民缴租,被米脂县衙逮捕入狱,蒙受其恩之农民,集四五百人,攻打县衙“决然救出李自成,后民人愈聚愈多”,“立李自成为大将军攻陕西之大部分 城池,随即占领全陕,乃进军北京”。次年六月三日,另一件从长崎传来的《大明兵乱传闻》中说:“据当时来朝的唐人所述……三月十九日,兵变大将军李公子攻占北京,崇祯自缢而死。”据此,顾诚先生便断定此文“六处提到李公子都明确无误地说明是指李自成的,而不是指李自成部下的一员大将” 即李岩。事实上这里所说的大将军李自成,是将传说中的李岩的事迹出身加在李自成的身上了。当时传闻的“李公子”,河南杞县人,乃是兵总部尚书李精白之子,丁卯举人。这也反映了另一种情况,李岩参加农民军之后,由于他的主张和作为,在外界名声很大,甚至压过了李自成。顾诚先生知道,当时众所周知李自成出身驿卒,世代务农,起义后先称闯将,后称闯王,这在明朝的官方是很清楚的,在农民军的内部也是很清楚的。因为“公子”之称,一般是指出身官宦人家或富家大族的知识分子,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进攻黄州时剿兵安民檄文说“本营十世务农良善,急兴仁义之师,拯民水火”, 根本不可能称“公子”的。李自成进北京后与农民军下级军官有接触者如赵士锦的《甲申纪事》、杨士聪的《甲申核真略》,甚至否认杞县有李岩的郑廉《豫变纪略》也没有农民军中把李自成称李公子的记载。所以,说李公子就是李自成这只是外部不知情者的误传。

顾诚先生还引用顾炎武的《明季实灵》中引《酉阳杂记》云“闯贼的名自成,一名李炎,米脂人”,明末曹应昌《上高汇旃先生疏》中谈到李自成时说“且闻其更名兖,以应孩儿兑上之谣”,又如彭时亨《中兴制寇策》“彼所谓李公子者,岂真有古帝王豁达天授之度,神武将将之能哉”,认定李公子就是指李自成,李自成曾改名李炎、李兖,炎、岩同音,所以李岩就是李自成。所谓“十八孩儿兑上生”,这乃是 宋献策为奉承李自成编造的谶语,“十八孩儿”为“李”字,预言李姓者得天下,李自成由此而改名兖, “兑”上加点加横,这本是一种无根之谈。而且这些记述,大多是远在江浙地方不明真情者的误传。所可注意者顾诚先生引用顺治二年年夏李自成在湖北通山被乡民程九伯打死,《程氏宗谱》卷三记 “剿闯贼李延牛迹岭下”。这里把李闯叫李延,顾诚由此断定李延、李炎、李兖都是指李自成,而那个真实的河南人李岩是不存在的。按读音常识,李岩、李炎、李延、李兖、李岩的yan属于同音韵母,李自成的zicheng属于声母,不论人们言、谈、听、闻、书写,两者区别很大,根本不可能混淆,把李岩误读成李自成,把李岩听成李自成。这里的根本问题,是论者事先有一个固定的认定李岩本无其人,所以凡遇到有关李岩的记述,就用外界各种混淆的记述进行解释,以符合自己的观点。为什么有些地方人们会把李公子、李岩、李自成会混淆起来,因为在明代官方地区对于李自成的农民军,不论是李自成、李公子、李岩,他们都一概被看作是造反的“贼寇”头目,不会去严格区别他们的姓名。程九伯 误杀了李自成(因为他事先不知是李自成),官方有明确记载,但他的家谱仍是根据当时的传闻,记为李延。

六、李岩的真实籍贯与出身

从上所述,李岩确有其人是没有疑问的。但他到底是什么地方人,吴伟业的《绥寇纪略》、计六奇 的《明季北略》均说他是河南杞县人,原明兵部尚书李精白之子,丁卯举人。顾诚等已辨之甚明,李精白无李岩其子,李精白也不是杞县人。说崇祯十三年河南大饥,李岩因赈济贫民被宋知县逮捕下狱, 被绳妓红娘子救出,参加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查考崇祯十三年杞县无宋县令,红娘子事也了无踪迹。这些都可能是传闻之误被窜入史书的。

关于李岩的具体籍贯与出身,近些年来出现两个不同说法,都是从家谱查寻而来。一个是李肖胜《从杞县〈李氏族谱〉看李岩其人》,说河南杞县西寨乡有《李氏族谱》。该族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 为李氏八世孙进士李茂春;续修于清乾隆十四年,为十三世孙李畏三。记李氏始祖李遵实从原籍山 西洪洞县喇叭巷,于明初奉命迁至河南杞县,卜居于城北三十里之青龙岗。八世祖李际春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出使琉球,历官至通政使。九世祖李来庆为明周王府仪宾。至乾隆十四年分列五门。自六世至十二世,有进士11人,太学生5人,举人5人,秀才(即痒生,包括增生、廪生)48人,武举2人。该家谱从十、十一、十二世之后多有“绝”“逃亡”“迷失”达三十余人。其中十二世中有李岩,其父李登云;李沐,其父李永爵。这个李岩是否就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中的李岩?李沐与李岩为堂兄弟,是否就 是农民军中的李牟?无文字说明。

另一个是2004年河南博爱县县志办发现的唐村《李氏家谱》,为第十世李元善修于康熙五十五 年,序言称始祖李清江于明洪武四年(1371)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凤凰村迁至河内怀庆府唐村(今博 爱县唐村),弟李清河徙居李洼村。五世祖李明远在怀庆府(河内)开羽箭行,从事习武事业。六世祖李从谅,中岁贡,辉县教谕,文武皆功。七世祖李政修中万历丙辰(1616)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等职。八世祖由于人口众多,分东、西、南、北四院。八世祖北院李春茂,生于隆庆二年(1568),早年从父李政德(庠生,在济源开煤矿)在济源读《四书》《五经》,选贡生后,入千载寺太极宫练无极功十三拳,从事拳术,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名声很大。茂春有四子,长李伦、次李仲、三李俊、四李信即李岩。李伦,字山,选中贡生,沁水训导。李仲,字峰,化号大亮,生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天启时河内府学贡生。李信,字岩,号威,生于万历三十四年,娶陈氏、孔氏,早年随父在济源读书,科考贡生,并任训 导。后与兄李仲、温县陈家沟姑表陈奏廷在千载寺三圣门拜师习拳,创《太极养生功十三势》。助表兄陈奏廷考举,考官不公,李仲、李岩抱打不平,造成命案革去功名,李岩避居于杞县姨母家传拳,在三叔父李春玉杞县粮油行“主帐银”即管理帐目,粮行破产,再入千载寺传拳。三叔父春玉号精白,字 晶白,娶赵氏、汤氏,无子,以堂兄春茂四子李信为嗣,故李岩的嗣父称李精白。崇祯十三年与兄李仲被堂兄弟李沐“诱入闯贼营”,参加了李自成军。堂弟李沐是西院一支,庠生,文武兼修,崇祯七年随父李自奇到陕西、山西传拳,参加了李自成军。崇祯十七年李信、李沐遭贼冤杀。李仲即逃离闯营, 赴浙江弟李俊书社武堂传拳为生,并撰《十三势行动心法》《行动心法解》等。李岩生一子元斌,少亡。李岩被李自成冤杀,年三十九。其妻取李仲四子元善为嗣,这个家谱即为元善所修。此前康熙四十二年九世李笈中进士。李元善在家谱序言中特别提到“族长严训,谓明末吾族门九世李公讳仲、讳 信、讳牟、讳栋、讳友,皆诱入闯贼,谋主数将,族裔诚祀之所事,避谈籍谱,勿传扬焉”,即告戒后人,对他们族中出现加入“闯贼”的人,祭祀是应该的,但不要宣扬。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李岩的家族,九世出了两个进士,本人又是贡生,又兼习武,并不是一个文弱书生。在战乱年代,习武的人因其身怀技艺,是最易加入行伍的,故而“被诱”加入李闯军后,能身为制将军。假若这个材料可靠的话,那么有 关李岩的若干记述,都可释然而解了。

李岩的籍贯是河南怀庆府博爱县人,但又与杞县有深厚的关系,他的嗣父李春玉号精白,在杞县开粮油行,他在粮油行“主帐银”,实际是少东家,因为是粮行,时值凶年,便编造赈灾歌谣,所以他参加李自成农民军后,便用造歌谣的方法,进行宣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的父亲叫李精白,这个信息可能是从农民军中传出来,外界不知底里,便张冠李戴,说他是原兵部尚书李精白的儿子。李精白原系阉党,时人卑视仇恨,又出了个造反加入“闯贼”的李信,为了隐瞒身份,改名李岩。本是诸生,后则误传为举人。所可注意者是《流寇志》卷四与《平寇志》卷三称:崇祯十三年“季岩者,兵部尚书李精白之子,原名李信,杞县诸生也。……岩奔河北投闯,为之谋主,以掳掠散饥民,咸号岩为李公子,所至归附,贼势益甚。”这一记载明确说李岩是诸生,而不是举人,没有《绥寇纪略》诸书所叙红娘子事,而且是从“河北投闯”的,这说明此记来源另有所本。说李岩是从河北怀庆府投奔李自成的,和博爱县《李氏家谱》所记相合。怀庆府在河北,而杞县在河南,这就是为什么《李公子辨》和郑廉均说杞县无李岩其人。此又可证明在《平寇志》《明季北略》《国榷》诸书多次出现的李牟,也确有其人,与李岩是堂兄弟,同为李自成所杀,当是事实。这些有关记载,都有一定的来源,具体情节有所出入,误传者有之,但绝非顾诚先生所说是地主阶级出于对农民军的仇视,故意编造出一个地主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李岩,用以贬责丑化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的。

结语

综上所述,李岩确有其人,是没有问题的。从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史而言,李岩仅仅是一个案, 并无什么特殊的历史地位。但《李岩质疑》一文,反映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倾向,即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阶级划分是非,把农民起义和他们的领袖人物拔高到不适当的地位。他们是反抗者,无论做什么甚至于某些暴行都是对的,应该肯定甚至歌颂。对立面当政者的王朝官僚或 知识分子,无论做什么,都是为统治者服务,都是错误的,反动的。根据这个前提,所有的历史,都是 一个固定的阶级矛盾,不同时代、不同客观环境发生的历史事件,便失去了个性和特点,我们从历史中学不到什么有益的东西,正确的行为得不到肯定和发扬,错误的行为得不到批判和抛弃,人们好像不得不不断重复前人的错误,即使遭受重大失败,也无需反省。像李岩参加了李自成的农民军,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主张,对李自成农民军的发展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在李自成进北京后,他没有 顺从李自成、刘宗敏、牛金星等人残酷追赃、草菅人命、滥杀无辜的错误行为,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 实行了一些宽假政策,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道。仅仅因为他出身于所谓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顾诚先生便断言一切有关李岩的记述,都是地主阶级的封建文人,编造出来用以贬责李自成的,给这些记述 者也戴上了一顶封建反动文人的帽子,用以否定李岩,为李自成的错误行为辩解。这种以阶级出身 为由而颠倒是非的观点和方法,是完全错误的,它歪曲了历史的真相。根据这一经验教训,我们也应该在历史研究中拨乱反正,回归秉笔直书、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客观的事实为根据,善恶并陈,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增其恶,这样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刊于《文史哲》2020年第5期,文中注释、参考文献、英文摘要请参阅《文史哲》杂志。

加班无休止!中国程序员发起996·ICU反击战

在2017年“双11”(11月11日)来临前夕,11月10日,众多阿里巴巴集团工作人员在紧张加班中。(图片来源:中新社)

【综合报道】继3个月前大陆微信电商明星公司“有赞”在公司年会上公开宣布要执行“996”(从早上9时工作到晚上21时,每周工作6天)工作制,遭到行业声讨之后,最近,“996”工作制又“火”了。据报道,在程序员圈子里颇有名气的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有人发起了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意为“工作996,生病ICU”。该项目一经发起便得到了大量程序员的响应。在中国,程序员群体曾被很多人视为勤劳肯干的象征,他们也似乎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一次,他们终于不再沉默,开始抱团反抗。

从“996”到“007” 程序员“起义”

最近,一场名为“996·ICU”的互联网从业者的劳动抗议,从程序员内部社区掀起,最终在整个网络蔓延开来,让中国互联网公司习惯的加班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综合上海澎湃新闻、科技自媒体“全天候科技”报道,一个工作日的午后,在乘坐回办公室的电梯里,钱晓群仔细数了数。“当时特别想拿手机拍下来,”在描述这个场景的时候,他忍不住笑,“关键电梯里一共也没几个人,四个秃头闪亮亮的,太明显了。”

钱晓群现在是京东的一名程序员,他大学毕业还不足一年。学生时代的他曾以为“程序员秃头”只是个段子,现在,在办公室一个又一个稀疏的头顶中,他才意识到,这不仅是事实,也可能是他的未来。

“程序员是一个需要小心谨慎的工作,”顾明这样解释“程序员秃顶”的现象,他是一家小型电商公司的研发部leader(领导者),今年是他做程序员的第六年。“比如一个‘>’符号写错成‘<’,效果就完全不同。”他说。他把程序员们秃顶的原因归结为高度集中和长时间面对电脑的工作状态。

和许许多多的程序员一样,顾明和钱晓群都非常熟悉、也经历过传说中的“996”工作状态——早上9时上班、晚上21时下班、每周工作6天,如果在紧急赶项目时,他们甚至会变成“997”(早上9时上班、晚上21时下班,一周工作7天),甚至“007”(一周上班7天,从早到晚无休)。

在8个月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钱晓群梦想是“进大厂”,也就是腾讯、阿里、京东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这也是想成为程序员的大学生们最理想的去处。然而,他当时并没有想到,“进大厂”之后,他的生活中只剩下工作,“晚上22时左右到家,除了工作,几乎什么都做不了。”

最近两年,“996”这个以往用于项目紧急赶工时的加班制度,正在被一些公司理所当然地当成日常工作制度。今年1月,杭州有赞CEO白鸦在年会上公开宣布公司将实行“995工作制”,项目紧急时增加为“996”,引发大量吐槽。

时隔短短两月之后,3月27日,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在GitHub上传开。“什么是996·ICU?工作996,生病ICU”,在这个项目指向的域名页面上,发起人这样写到。他将996工作制下最低72个工时与中国《劳动合同法》等条文对比,并呼吁“程序员生命为重”。

最近一周,“996·ICU”成为GitHub上最受欢迎的项目,越来越多的人给这个项目“加星”,这是程序员们对一个开源项目表示肯定或支持的方式,类似于“点赞”。程序员们通常不轻易“加星”,在钱晓群的印象中,如果能获得几百、上千颗星星,已经是非常优秀的项目,但当他第一次看到“996·ICU”这个项目时,其已经获得5000多颗星星。

钱晓群立刻明白,这个项目火了,但在他意料之外,仅仅三四天后,“996·ICU”星数已超过10万,而且还在继续增长。作为对比,在苹果iOS这个话题下的一些热门项目,获得的星数也仅在2到5万之间。有人称“996·ICU”为“GitHub星数上升最快的项目”,在舆论声中,大家开始将这个项目定义为“程序员的一次反抗”。

“996·ICU”的发起人呼吁程序员们进行揭露,将超长工作制度的公司写在“996公司名单”中,在过去一周内,华为、阿里巴巴集团、京东……一个个互联网头部公司先后上榜。迄今为止,这个已囊括了84家公司的“加班黑名单”数量还在不断加长,多益网络、游族等中小公司的名字也陆续出现。

2015年11月10日,北京京东新总部大厦内,众多员工加班加点工作。(图片来源:中新社)

要么干,要么滚

随着“996·ICU”项目影响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程序员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之中。在过去一周内,这个项目的星数已经增长至16万。

面对程序员们的默默反抗,互联网公司们的应对措施也十分直接,从4月3日早上起,许多程序员突然发现,QQ浏览器、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等一系列浏览器,纷纷屏蔽了这个站点。当输入这个网址时,以上中国本土浏览器显示的是:“您要访问的网站包含欺诈信息。”

而对于推行的“996”工作制,一些企业负责人也表现得颇为强势。4日,一位认证为“搜狗员工”的网民爆料称,搜狗已经开始统计加班时长裁人了,身边好多同事现在每天都要坚持够至少11个小时,通过吃饭遛弯磨时间,完全是在搞形式主义。

帖子发布后不久,搜狗CEO王小川就亲自上阵回应了。他表示,公司没有这样的要求,并称,“如果不认同公司制度,要么适应,要么反馈建议,努力帮助公司提升改进,跑出来嚼舌头,算啥?有种就赶快滚。”

无独有偶,近日,微信公众号“CSDN”在一篇文章中称,有京东员工在网上爆料,称京东发布内部邮件,要求坚决淘汰三类人:1、不能拼搏的人,无论业绩好坏,职位高低,也不管是老员工或者管培生,不管是身体原因还是家庭原因,凡是不能拼或者拼不动的;2、不能干的人,也就是绩效差的人;3、 性价比低的人。

随后京东方面回应称,“文章系片面解读,目前京东倡导创业和拼搏精神,希望在公司营造出一个靠公平的勤劳付出而不是以各种借口混日子的环境。”没想到,这则回应出来后,网民一致认为,这类说辞就是承认了:先否认,再间接承认,最后处理发现问题的,是公关常见套路。

广州《南方都市报》报道,在广州工作五年的游戏策划肖俊对“996工作制”,虽然无可奈何但也已经接受了,因为要么干,要么滚。“抵制是没有意义的,像腾讯、微信这些行业老大都这么干,公司也认同这种文化,领导带头加班,难道下属还要按时下班?而且在我们公司,不加班的话,业绩肯定会比加班的人少很多。”

一人司8职

在互联网行业,加班已然是常态,程序员对“996”的反抗,也并非一开始就有。

一位阿里的员工回忆,最早开始施行“996”时,通常是遇到淘宝大促等特殊时期,开发团队需要连续加班月余甚至数月,但在当时,每每项目结束,程序员们往往颇有成就感,随后到来的一段“闲时”,也可以让员工恢复体力。

2014年,在“996”刚开始流行时,舆论对此的态度甚至是偏向正面的。当时,自媒体“虎嗅”上的一篇文章将“996”的互联网行业与“965”的传统IT行业对比,鼓励传统IT人抛弃旧有观点,拥抱互联网;也有人评论“996”时写到,“对于奋斗者,这种工作方式可谓正常,付出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都是要付出努力的”。

移动支付、共享经济,一系列风口,都在这一时期爆发,伴随着行业疯狂加速,程序员们的工作时间也在被无限拉长。在中国财经作家吴晓波《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一书中,记录了2014年滴滴的一次赶工:出行订单量保障50倍,程序员连续加班工作七天七夜,“有人直接昏迷倒地”。

徐冰在2016年加入了阿里的钉钉团队,尽管在入职前,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和他一再保证,这个团队“不存在加班现象”,但在他入职的第一天,就工作到凌晨,“后来我才发现,这还是我下班最早的一天,”他回忆说。

徐冰所在团队的打卡时间是早上9时,而下班时间则在半夜12时之后,比较晚的时候,甚至是凌晨两时到四时,但第二天一早,仍然要按时打卡。他将团队的状态形容为“一人司3、4职”,至于他自己,最多的时候,需要“一人司8职”。为此,他也获得了相当不错的薪酬,与他此前、此后的年薪都有着“明显差别”。“我老板给我灌输的观念是,阿里巴巴付你这么多薪酬,就是用钱来买你的时间和空间,你没什么好抱怨的。”

“程序员的人力成本的确非常高,”某电商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方莉一边感慨于她所在公司程序员的辛苦,一边也承认这一事实,“所以领导觉得付出了这么多成本,应该看到回报。”

方莉回忆说,在公司首次实行996时,程序员并未表现出不满,反而甚至是“有些兴奋的”。 “当时因为要赶一批项目,所以讲得是实行3个月,有几千元(人民币,下同)甚至1万元的加班费,”她回忆说,“所以也可能是因为加班费,也可能是因为想做出一点成绩来,大家对这个决定还比较支持。”

然而,“996”真正实行后,方莉才发现,最初的想法很快就“变味”了。在赶工期间,因为项目迭代太快,“后来每个人都变成中午上班、凌晨下班,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方莉感慨。“恶性循环”持续到三、四个月时,最年轻的程序员也开始坚持不住,几个平时身体很好的“95后”不仅出现了黑眼圈,还开始纷纷感冒。“公司的程序员都老得特别快,”方莉感慨说,有一次,一位看似中年的程序员叫她姐姐,惊奇之下,她问过年龄才知道对方还不到30岁。

钱到位一切好说?

程序员们加班早已成常态,其反对加班的情绪为何在今年集中爆发?

上海澎湃新闻报道,互联网“996”制度早已实行多年,相关讨论也一直都有,但都未像如今一样在业界掀起波澜。不少人认为,程序员不满情绪在当下突然爆发,和如今互联网不景气有关。从去年8月,一向欣欣向荣的互联网产业进入裁人大潮。在此大背景下,从来都循规蹈矩地走在精英中产行列里的程序员们发现相对优渥的工资开始涨速变缓甚至下跌,需要随时学习新东西,还有被淘汰的危险。但工作量却丝毫没有减少,甚至还增加了——互联网产品开发的高密度、高强度让技术应用方面的研发早已演变成劳动密集型产业。程序员们的工作被以时间计量,工作的机械性和重复性显著升高;在某些公司,甚至还要求算法工程师排夜班……程序员们用来自嘲的“码农”一词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的尴尬处境。如今,程序员正逐渐褪去光环,靠消耗体力获取薪资。不论是工作的性质还是时长,他们都正在向车间工人靠拢。于是,程序员们开始抱团抗议。

值得一的是,在此次抵制“996”事件中,程序员内部也有不少反面的声音发出。在GitHub和其他社交媒体上,有一些程序员对“抵制996”产生了疑虑,有围绕着抗议形式的质疑,也有对这一概念本身的质疑。

互联网外,更多的程序员则以沉默和积极加班表明了他们的态度。这些愿忍受“996”工作的人被反抗者称之为“工贼”。比起激进的反抗者,他们的考虑显然更为现实。不赞成“996·ICU”的互联网从业者指出,在如今的互联网寒冬里,如果员工强硬地要求摆脱“996”,让企业盈利进一步降低,只能带来新一轮裁人或者降薪。

还有网民指出“互联网的高薪即包含了加班酬劳”,甚至有人调侃“如果让我进腾讯,我愿意主动‘996’”。他们的这些担忧甚至在“反‘996’”方也得到了部分回应——在微博、知乎等网站相关的讨论中,不少程序员表示,理解互联网产业的高强度工作需求,不是完全不愿意加班,主要是觉得“钱没到位,钱到位一切好说”。(完)

50部神级纪录片,涉及历史,自然,天文等各方面,让孩子格局炸裂

把纪录片当解压工具的我看了无数部纪录片,通过纪录片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通过纪录片了解星辰大海,珍奇动物,植物等等,没有时间去亲自看世界,那就通过纪录片了解世界。有了孩子,也想带着孩子看世界,纪录片也是非常好的方式之一,有些记录片也是很适合小朋友看的。

历史类纪录片

《河西走廊》

豆瓣评分高达9.7

《河西走廊》分10集,以“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为题,以时间为线索,撷取河西走廊上的绚烂瞬间,以编年体史诗的形式,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系统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呈现出其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

以第一集《使者》为例,主要讲述公元前138年,匈奴对汉朝的包围袭扰迫使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的故事。张骞的凿空之举,带来的地理大发现使河西走廊正式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

汉武帝与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路途的艰险、跋涉、付出,在纪录片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张骞和他的使团被匈奴俘虏

张骞被困匈奴十余年,他在异国他乡已经娶妻生子。对于张骞的妻子,《史记》中记载得十分简略: 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

关于张骞妻子的历史,在史记中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张骞的匈奴妻子是谁?她归汉之后怎么样了?

张骞的妻子(匈奴人)

《河西走廊》为我们解答了这些疑惑:

“史书中对这个匈奴女的记录少之又少,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这段爱情,给了张骞在大漠坚持数年的力量”在这部纪录片中如此细腻地把一个女性角色呈现出来,无疑在这段壮阔的历史上增添了温情的底色。

《大明宫》

豆瓣评分9.1

影片时间跨度近300年,以大唐帝国的权力中枢大明宫为主线,通过这一空前绝后的庞大宫殿群自建造、辉煌到毁弃的全过程,讲述初唐雄健、盛唐豪奢、晚唐衰落的历史风云。2009年9月9日,史诗纪录片《大明宫》在联合国总部首映,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联合国首映的先河。

影片的3D技术对大明宫的重建可谓用心良苦,让观众感受到了“飞重檐以切霞,进而仰之,骞龙首而张凤翼,退而瞻之”的大气稳重,让你向往盛世大唐。讲述的是发生在大明宫里最重要的事件。

在大唐222年的岁月里,见证了王朝的起伏兴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大唐最值得称道的荣耀顶点,而安史之乱、甘露之变、黄巢起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则接二连三在帝国的肌体上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故宫100》

豆瓣评分9.4

该片分为《天工之城》《大国大朝》《被忽视的生命》《神界与凡间》4辑,用每集6分钟的时长,讲述故宫100个空间的故事,透过“看得见”的空间,将“看不见”的紫禁城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加以演绎,为故宫创建一座超越时空的影像博物馆。

《故宫100》以故宫为源泉,延展到整个华夏大地,从古到今,讲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瑰宝。倾听100座传世建筑在故宫奏响的动人史诗,触摸100条文化小溪在故宫汇成的历史江河,感受100个灵动瞬间在故宫化作的神奇时刻。

通过100个空间故事,建构一个故宫的全息建筑影像系统;透过100座建筑的命运,讲述100个带着普遍意义的文化意象。

《故宫100》首次公开展示了故宫的众多非开放区,如皇家私密空间、宗教场所等。同时,首次全方位揭秘一些传统的宫廷建筑工艺,以及如防火、冷库等宫廷生活中必不可少却容易被遗忘的细节。

《帝陵:西汉帝陵》

豆瓣评分9.1

《帝陵.西汉帝陵》采用编年体的方式,每集从一位皇帝的陵墓入手,还原西汉11位皇帝的治国理念及其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展示了西汉王朝210年兴盛与衰败的种种原因,看后令人震撼,发人深思。

封建社会的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基本上都完成于西汉,封建社会对礼仪典章制度及其重视,丧葬制度是礼仪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皇帝陵墓,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最高丧葬礼仪,汉代丧葬“视死如生”,帝陵也可以说是西汉封建统治阶级社会历史活动的缩影。对西汉帝陵的勘探与发掘,深刻解读历史、后世继承传颂。

汉高祖 长陵

汉惠帝 安陵

汉武帝 茂陵

名为帝陵,其实是一部西汉简史。通过11座帝陵窥见西汉王朝的跌宕沉浮,看一个雄健帝国因何而兴,因何而衰,以及帝王们迥异的人生命运,隐隐之中,透着历史的宿命感。

作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超级王朝,汉朝充满了后人对其盛世荣光的想象书写,它的政治体制模式、治国方略、经济运行准则以及儒学作为官方思想的确立,奠定后朝基本方针与雏形轮廓;以帝陵为切入点,梗概西汉210年漫漫历史。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豆瓣评分9.0

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青春期,处在朝阳一样的上升阶段。秦汉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很多制度,对今天依旧有着重要影响。学术界将秦汉这段时期称为第一帝国。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历史在进入大一统的帝国时代后,遭遇了怎样的难题与困境?那些两千多年前的不同国家、民族、部落,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完成了重新组合?那些不同的地域和人民,又经历过怎样的心理变迁,才最终获得了自觉地大一统帝国的身份认同?

秦皇和汉武联袂绘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壮阔的历史画卷,大一统的理念从形式到内容、从制度到文化、从国运到人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影响了中华民族。

《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豆瓣评分8.8

这个带有一定剧情的系列纪录片通过罗马时期的六个关键转折点描述古罗马的兴起和衰亡的故事,但它立足于精确的、广泛的历史研究,向我们展现了那些贪婪的、淫荡的和野心勃勃的人如凯撒、尼禄和康斯坦丁,当然也正是他们促使了罗马帝国的形成。同时它还描述了罗马怎么毁灭迦太基,被凯撒征服,又怎么镇压犹太人的反叛,转向基督教。

故事从古罗马历史上最知名的人物恺撒讲起;这时共和国已经走过了500年的风雨,元老院主导的寡头少数民主制随着罗马的疆域不断扩展而显得越发无力,随着恺撒主导的高卢战争走向尾声,恺撒也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做出更大的变革,罗马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凡尔赛宫》

豆瓣评分8.4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堡之一,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与紫禁城相同,这座金碧辉煌,装饰极尽精美奢华的雄伟建筑,正是路易十四为了彰显国家财力和国王力量所造。

三个世纪以来,从外国使节到国家元首,无不在踏进凡尔赛宫时为其磅礴的气势所折服。法国的总统们延续了当年路易十四的想法,将这一国家宝藏用于政治用途,有的是为了体现敬意,有的是为了震慑别国。这部纪录片聚焦这座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华美宫殿,从各方面讲述了它的变迁,为观众带来新的认识。

《美利坚:我们的故事》

豆瓣评分8.8

全片12集

01 反抗者   02 革命    03 西进   04 分裂   05 内战    06 腹地  07 城市  08 繁荣 09 萧条    10 二战   11 超级大国  12 黄金时代

如果你想了解一下美国的历史,那么这部纪录片就是很好的途径。以前我对于美国历史的了解,仅限于以前历史书上的那些外国史部分。这部纪录片更详细化讲述了美国的整个发展史,奴隶制,种族运动,金融危机,越南战争等等。在这部纪录片中,它并没有回避那些可以说是美国黑历史的部分,可以很客观的讲述出来,正视它。

这部纪录片打破了传统的主持人讲解形式,不但用了大量演员来重新演绎历史片段,还大胆使用电脑制作技术,久远年代的故事看起来很逼真、有活力。

从内战到二战,从繁荣到萧条,从超级大国到黄金时代,这部纪录片的主旋律,是通篇上镜率最高的词汇,也是美国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豪American Dream,美国梦。

自然类纪录片

《蓝色星球Ⅰ》《蓝色星球Ⅱ》

豆瓣评分9.8

这两部纪录片画面都美得让人窒息。尤其是第2部(2017年),相比第1部(2001年)拍摄的画面更加让人震撼。很适合跟小朋友一起看,对于孩子来说这真的是一部绝好的教材,对生命的尊重,对地球的热爱等等,孩子能在观看时得到很多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从《蓝色星球Ⅰ》中了解了蓝鲸,它是海洋中体积最大的动物,它的舌头有一头大象那么重 ,某些血管宽到我们可以从中游过,光尾鳍就有一台小飞机的机翼那么宽,但它赖以生存的却是海洋中最小的生物之一——磷虾。一只蓝鲸可以在一天之内,吃下千万只磷虾。

第一集 蓝色星球

第二集 幽暗深海

第三集 远洋辽阔

第四集 冰封大海

第五集 季节性海域

第六集 瑰丽珊瑚海

第七集 潮汐之间

第八集 多变海岸线

特别篇 清波作浪

美是《蓝色星球2》的第一直观视觉印象,尤其蓝光播放更加美到让人舍不得眨眼,随便截一张动图都能看上好几十遍,随便截一个画面都能当壁纸。透着蓝色光泽的巨浪、色彩斑斓的珊瑚、冲浪嬉戏的宽吻海豚、虎鲸大战鲱鱼旋风;俯拍镜头下的海域,鲸鱼畅游,鸟类盘旋;一半海水一半天空视角下的海象;萌力十足的烙饼章鱼;蝠鲼在海水搅动中发出冷光,如同坠入了一个魔法世界 。

第1集 同一片海洋

第2集 深海

第3集 珊瑚礁

第4集 海底花园

第5集 碧海蓝天

第6集 海岸

第7集 未来

美丽的海底世界

海面上跳跃的海豚

《大猫》

豆瓣评分9.5

这部纪录片被很多网友称为史上最强吸猫神片,几乎涵盖了全世界的猫科动物。对小朋友来说,也是全面认识猫科动物非常好的片子。比如,全世界最小的猫,全世界跑的最快的猫,最会捕鱼的猫等等。一个家族,40种不同面孔,将有非洲狮、虎、美洲豹、金钱豹、猎豹、云豹、雪豹、美洲狮、猞猁、豹猫、虎猫、渔猫、黑足猫、兔狲、薮猫、沙漠猫…等等很多野生猫科动物在这部纪录片中出现。

从这部记录片中,小朋友看到的不仅仅是动物本身,还有动物在自然间的的生存法则,也是十分地治愈心灵,让小朋友更加爱护动物。

《美丽中国》

豆瓣评分9.3

《美丽中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第一次联合摄制的作品,拍摄了中国56多个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和30多个民族生活故事,展现中国自然人文景观。历时4年拍摄,使用航拍、红外、高速、延时和水下等先进摄影技术,记录了大量珍贵、精彩的画面。

《美丽中国》分为《锦绣华南》、《云翔天边》、《神奇高原》、《风雪塞外》、《沃土中原》、《潮涌海岸》六集(BBC英文版的名称对应为《富饶华南》、《彩云之南》、《青藏高原》、《长城以外》、《龙之疆域》、《喧闹海岸》);全片拍摄中国50多个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和30多个民族生活故事,展现中国自然人文景观。

《美丽中国》从技巧、内容、精神上都是纪录片创作的典范,它生动、深刻地展示了自然类纪录片应该如何从纪实的品格上升到思维的品格,引发人们对人与大自然的重视审视与深刻反思。同时,作为普通观众,人们在欣赏自然类纪录片时,不能简单停留在一种表象的震撼上,应当怀有一种思维品格,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来欣赏和思考自然类纪录片所展现的美丽的、震撼的视觉语言。

《小小世界》

豆瓣评分9.6

这部纪录片很适合小朋友看,不需要太多需要理解的东西。我很感叹它的拍摄技术,画面美到让人窒息,全片采用独特视角,探索各种小型动物坚韧的生命力,见证这些小英雄背后的故事。

每集一个主题,分为:草原、雨林、岛屿、内陆、林地、花园。情节设计得诙谐幽默,将真实残酷的自然世界,以一种积极温暖的方式呈现在了孩子眼前,非常适合亲子共赏。

《史前星球》

豆瓣评分9.3

这部纪录片也很适合小朋友看,如果你家孩子是个恐龙迷,那这部片子一定不能错过。该片从古代地球的角度,让孩子了解恐龙是作为一种动物曾经生存在地球上,而不是一种怪兽。

虽然是虚拟纪录片,但是片中出现的恐龙都以非常鲜活的形象展示给孩子。以更直观的方式让孩子了解恐龙。

一脸呆萌,全身长着绒毛骑着海龟当玩具的小霸王龙

翠鸟翼龙幼崽,只有几厘米高,体重不到60g

《绿色星球》

豆瓣评分9.7

这是一部以植物为主题的纪录片,该片展示了跨越20多年的新发现,同时揭示了相互紧密联系的植物世界。

它让孩子们了解植物并不是安静地待在那里一动不动,它们和动物一样,为了争夺光照、空间、营养,也具有攻击性、竞争性,也有属于它们的生存斗争。

哥斯达黎加的雨林里,当一棵老树死去、轰然倒下时,对于树下的一大片新生命来说,一场阳光争夺战才刚刚开始。各种植物的嫩芽破土而出,它们奋力地生长,想抢先占据林冠层。所有幼苗都有自己的生存策略,比如龟背竹属植物,它尽力伸展开裂的叶片,吸收尽可能多的阳光

为了活下去,植物们甚至养育 “动物奴仆”,供其驱使,这也是片中最颠覆人传统认知的植物与动物的互生、互惠关系。雨林之中,有一种真菌生长在切叶蚁的巢穴中,通过释放出化学信号“告诉”切叶蚁它们想吃什么样的“树叶大餐”。

《王朝》

豆瓣评分9.5

被誉为BBC Earth系列自然历史类型的里程碑之作的《王朝》,以“单元剧”的形式聚焦五种动物:西非塞内加尔撒哈拉沙漠边境的黑猩猩、南极洲极地荒野的帝企鹅、肯尼亚马赛马拉大草原上的狮子、非洲津巴布韦赞比西河洪泛平原上的杂色狼和印度班达迦丛林的老虎。向人们介绍充满权力斗争、家族背叛的动物世界。

在第一集中我们看到黑猩猩首领戴维在遭遇“成员篡位”“兄弟背叛”并被抛弃在荒山野岭后,一边努力养伤、一边跋山涉水重回族群,重新执掌王位的故事。

南极洲,暴风雪来临的时候,帝企鹅们相互偎依,一圈一圈地围在一起,他们瘦弱的身躯任凭寒风凛冽、风雪拍打。帝企鹅爸爸们始终尽自己最大努力保持着最佳队形,,顽强地和暴风雪对抗着, 以彼此温暖彼此,以生命守护生命。

肯尼亚草原,雌狮查姆竭尽全力守护族群,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她必须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在觅食的过程中,饥肠辘辘的查姆一家误食了牧民为了保护牛群而投放的有毒的诱饵,查姆的小儿子中毒严重,为了顾全大局,查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孩子,带领大家离开牛群。与自己的孩子遥遥相望,尤是“女王”,也无法决绝离去。

《企鹅群里有特务》

豆瓣评分9.7

为了贴近拍摄到企鹅真实的生活状态,BBC派出约五十人组成的摄影团队,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对生活在热带秘鲁的洪堡企鹅、生活在亚南极海岛上的跳岩企鹅,以及生活在寒带南极的帝企鹅进行了跟踪拍摄。不过这次剧组别出心裁,派出“特务”混入企鹅的队伍中,比如将摄像机藏入遥控企鹅体内,或干脆将摄像机伪装成一枚企鹅蛋。也因此得以在超近距离观察这群憨态可掬的小家伙超真实的生活画面。

这部以小企鹅为主角的纪录片整体观感特别轻快、有趣,拍摄风格也童趣满满,故事的呈现和解说节奏也非常适合低龄的孩子。

家长可以和小朋友一起观赏到企鹅宝宝从出生到长大这一壮丽而又严苛的重要阶段,见证企鹅卖萌耍宝的各种可爱瞬间。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

豆瓣评分9.7

该片历时4年制作,访问41个国家,92次拍摄,1500多人参与制作。有人评价说,这是BBC有史以来最棒的野生动物纪录片。从郁郁葱葱的南美洲丛林深处到冰雪覆盖的亚洲山峦之巅,从欧洲熙熙攘攘的都市到非洲的广袤平原,该片开启一次七大洲之旅,呈现匪夷所思的动物行为,讲述鲜为人知的动物故事。

探索在这七个世界,丰富多样的生命如何在地球上生长繁衍,同时揭示在人类主导的世界,动物们所面临的不同挑战。它呈现了一个精彩的世界,各种各样的生物,与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而不论环境多么恶劣,生命依然坚强绽放。

数百万年前,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将地壳撕扯得支离破碎,由此创造出七个蔚为壮观的大陆。时光荏苒,每个大陆都孕育了别具特色的野生动物。

在第一集《南极洲》中

当暴风雪降临,尚未学会游泳的海豹幼崽只能躺在毫无掩体的冰原上默默忍受凛冽的寒风,他们有的幸存下来,有的则没有那么幸运。

嬉戏玩耍的小企鹅们

信天翁不通过视觉、嗅觉来识别自己的孩子,它们只认巢穴

天文类纪录片

《行星》

豆瓣评分9.6

作为一部天文科普类纪录片,该片将视角对准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前世今生。纪录片延续了BBC的一贯精良制作,超高清的画面,宏大震撼的特效场景加上恢弘大气的配乐。整部纪录片的视听,表现力,不亚于一部顶级科幻大片。

让那些原本距人类很遥远,只停留在我们想象中的神秘星球,变得真实可感。对喜欢天文的小朋友来说,这无疑是了解太空,了解星球最好的片子。

纪录片的第一集,就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尘埃,回到太阳系的诞生之初。

46亿年前。在太阳诞生后的最初数百万年里,它的周围还没有行星出现。只有无尽的尘埃和气体。这些是太阳诞生时残留的材料。经过上万年的时间,这些尘埃开始慢慢结合聚集,形成了最早的岩石。最终,这些岩石在引力的作用下,创造出了行星的胚胎。然后逐渐催生出了距离太阳最近的四颗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它们共同构成了太阳系中仅有的岩石行星,也叫“类地行星”。这四颗类地行星当中,有一颗显得独一无二:地球。它是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水星是一个古怪的地方,它的轨道很不圆润,而是一个椭圆——远日点达到69,816,900 km,近日点则只有46,001,200 km。此外,它的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存在共振现象,每公转两圈,会精确地自转三圈。从水星地表来看,公转一圈,太阳在天上就移动了180度,也就是一个白天。这就能得出,水星的一太阳日等同于水星的两年。

如果你在水星地表赤道附近散步(假如你没有被晒死),只要保持每小时大约3.6公里左右的速度(这是很慢的步行速度了),一直向西走,太阳就会始终高悬在天空中的同一个位置,永不落下。

关于水星的更多奥秘以及其他行星,这部纪录片中都有很详细的讲述。

《宇宙的奇迹》

豆瓣评分9.6

这部纪录片用物理学揭开种种宇宙奇迹的奥秘,阐释人类和宇宙的深邃联系。茫茫宇宙,人类从何而来?宇宙又将走向何处?带着万千的疑问,布莱恩·考克斯教授(物理学家)讲述地球上罕见的景观,在这些壮丽的景观背后,隐藏着宇宙的秘密……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物理学,逐渐揭开宇宙各种奇迹的神秘面纱,明了了人类与宇宙的深邃联系。

《旅行到宇宙边缘》

豆瓣评分9.3

影片从离最近的月球开始,一路探索太阳系到银河系以至人类所认知的宇宙的“边缘”。细致呈现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神奇地貌,超越尼尔·阿姆斯特朗遗留在月球的足迹,飞过明亮的金星前往水星。几乎完全由铁构成的水星,或许是一较大行星的残馀。

火星是个充斥极端事物的行星:有龙卷风、火山,还有地球上前所未见的峡谷。木星上永久存在的红色风暴有地球的三倍大,而且已经持续成千上万年。

土星的卫星泰坦,拥有类似地球的地形,但是土卫六上的河流、湖泊和海洋,并不是由水构成,而是甲烷。同时影片也详细展示恒星如何诞生、宇宙的终极命运、其他行星上的生命、以及最神秘也最骇人的现象:黑洞。

《寰宇轨迹》

豆瓣评分9.1

该片记录了地球绕日环行的全过程。将生涩难懂的地球运动和地理里面的理科难点板块,表现的通俗易懂,形象直观,很适合孩子观看。地球的运行轨道、自转、公转、倾斜分别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等地理学科难点,形象直观的展现,画面唯美精致,很值得孩子看看。

现在,我们以每小时6万4千英里的速度绕太阳运行;第二年,地球在运行了5亿8千4百万英里后回到了航程开始的起点。

在此片中,纪录片制作者凯特·汉伯和海伦·乔斯基跟随地球进行了一次完整的绕日航行,见证了这次奇异旅程带给地球的奇妙变化。

从更替的四季到破坏性的气候现象,他们绕太阳环行感受由航行带来的极致体验;他们也试图向世人解释在时间的长河中,地球轨道如何发生着变化,以及这些微妙的变化给地球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 此纪录片首次展示了地球绕日环行的全过程,从大胆的空间想象到近在眼前的飓风,展示了地球绕日旅行的史诗性历程。

《宇宙时空之旅》

豆瓣评分9.7

该片讲述了以新发明的科学叙事模式揭露宇宙的壮丽,并重新改造原始系列中备受赞誉的元素,包括宇宙日历和想象力之船,带领观众以最宏观和最微观的角度来审视宇宙。

画质非常好,里面还加入的手绘、漫画、动画、3D建模等等形式,更丰富地表达和展现,整体讲述非常生动,更利于孩子们的观看。

在第一集宇宙起源中,最开始是乘坐想象飞船造访整个太阳系的星球和旅行者一号;

接着讲哥白尼、布鲁诺等伟人坚持自己的想法,为天文学献身的故事;布鲁诺是埃及赫尔墨斯原始宗教的信徒,在他的著作里,太阳也已经不再是宇宙的中心,他相信宇宙的无限,认为无限个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

这是人们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不是宇宙中心,但当时人们认为他反对天主教思想,并定下八大异端罪状,布鲁诺最终在监狱中结束生命。

《太阳系的奇迹》

豆瓣评分9.5

所有星球的中心是一座能量站,一个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伟大奇观。一颗牢牢控制着其麾下所有星球的恒星,它就是太阳。本片将探索这个不朽的奇迹,从其驱动着地球气候系统甚至创造了地球万物色彩的光和热,到向太空中散射能量创造了自然界最壮观景象之一的太阳风暴,再到将整个太阳系紧紧维系的终极无形力量——引力。到时我们才会体会到我们的太阳系,是名副其实的太阳帝国。

第1集 太阳帝国 (Empire of the Sun)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在印度,我们全程追踪一次日全食。在挪威的北极圈,我们观察地球磁场和太阳风的较量。最后,《太阳帝国》将探讨关于星球爆炸的死亡预言,一起见证太阳系的美丽和伟大。

第2集 混沌初开 (Order Out of Chaos)

宇宙由无尽的、密集的气态物质构成,但我们将要发现其中的美丽与秩序。在所有的行星中,土星算是最有“秩序”的。但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土星环和奇异的土星卫星发现了一个惊人事实:有大量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土星,而这是人类已知的太阳系内最混乱的宇宙风暴之一。

第3集 蓝蓝的细线 (The Thin Blue Line)

水星稀薄的大气层创造了太阳系中的一个奇迹——神秘蓝光。只有少数宇航员有幸亲眼看到过这种蓝光。水星引力小,因此大气层异常稀薄;而且,大气层的气体成分还在不断流失,水星面临着完全暴露在宇宙中的危险。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被厚厚的大气层包裹着。直到近几年,人类才得以看到它的真面目。这里是地球之外唯一存在地表液态水的地方。

第4集 生死之间 (Dead or Alive)

火星上的一座死火山——奥林帕斯火山是太阳系中的最高峰,高27千米。然而,太阳系的第五大奇迹并不在这颗行星上,而是在木星的一颗小卫星上。

第5集 外星人 (Aliens)

我们乘坐潜艇深入冰冷黑暗的太平洋底,寻找一个奇异的物种——它类似于木星卫星上的生命。木卫二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冰层上布满裂缝,科学家在冰层的下面发现了可能存在生命迹象的湖泊。但是在太阳系的所有奇迹中,最了不起的奇迹,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

人文类纪录片

《乡村里的中国》

豆瓣评分9.3

该片以24个节气为点,以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的三个农民家庭为线,记录了其一年中生活的点点滴滴,向观众展示了一个转型中的中国最普通的乡村生活。

清澈的河水,辽阔的山野,四季的更迭,时光的轮回。在沂蒙腹地的小山村,167户农民过着细水长流的生活,锅碗瓢盆,嬉笑怒骂……

——这是一部很简单的纪录片。由著名摄影家、导演焦波带领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摄制组,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杓峪村扎根373天,像“墙上的苍蝇”一般记录了这个普通村庄的四时之美和村风民情。

对土地的爱恨交织,对故乡的不忘初心,对梦想的孜孜以求,村庄的日子看似平静,然而婚丧嫁娶、家长里短,无不涤荡着生活的苦乐和人性的复杂……

——这是一部沉甸甸的纪录片。那些寻常日子里的鸡毛蒜皮在大时代里发着微光,让观众看到幽默下隐匿的酸楚,琐碎里蕴含的深刻,触碰到当代中国农村最真实的社会肌理。

《布衣中国》

豆瓣评分8.4

这是一部聚焦“千年美服”的纪录片。

第1集

  《浑然天成》——原材料。介绍了棉、丝、麻、绒、革等“道法自然”的中国服装材质。

海南棉黎锦

第2集

  《款款生情》——款式。讲述广州花城的复古服装party到《时装》杂志的诞生,汉服、旗袍、中山装等,将民族工艺、中式美学底蕴融合现代元素,款式不断创新。

周恩来总理与中山装

作为中式礼服的中山装,因孙中山先生的设计和首倡而得名。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先生有感于西装式样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不仅拖泥带水,更难体现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亲自设计出一款直翻领、四贴袋的男性正装,世人称为中山装。

第3集

  《坎坷出色》——颜色。讲述了中国百姓传统的服装主色平民蓝:流传3000多年的艾德莱斯绸制作手法等故事。

服装的主要蓝色染料便是蓝靛。马兰草并非蓝色,中国人从这种绿色植物里提取蓝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

从马兰草到蓝靛,是一个玄妙的过程。马兰草在圆形的水池浸泡三至四天,草叶腐烂滤出绿色水汁;然后往蓝色水中按比例加入石灰,这个千钧一发的比例,决定着蓝靛的成色和身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描述的就是这种奇妙的色素转化。搅拌打蓝时漂浮在水面的泡沫是上品,叫蓝花。

经过一夜之后,形成蓝色沉淀物,将其捞出、装袋、滤干、手工捏成条状、再经过铺晒晾干,马兰草到达生命出色的巅峰。

第4集

  《百变一身》——服装设计变化。讲述中国第一代设计师郭培为一对海外归的年轻夫妇制作民族风嫁衣;捡拾碎布为幼儿制百家衣的故事。表明了设计对中国及国人穿着从主流到边缘,从大一统到个性的影响。

郭培设计的明星中式婚服

第5集

  《手工之魅》——服装制作。通过对这些散落在大城小巷里的民间手艺人的记录,展现了在大规模生产下,身怀一技之长就能吃一辈子的异间艺匠是否还能将这种“职人精神”继续执守和传承。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豆瓣评分8.7

该片一共分为六个篇幅:“土地和手掌的温度”、“路的尽头”、“烧水煮茶的事”、“他乡,故乡”、“时间为茶而停下”以及“一碗茶汤见人情”,分别从茶的种类、历史、传播、制作等角度完整呈现的关于茶的故事。

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千百年来,茶文化几经传承、历练、蜕变,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和魅力。该纪录片寻访了云南、福建、四川的产茶重地,记录下小小的一片那嫩叶是如何历经风雨被采下来,并经过复杂的工序和手艺焙制成清香四溢的坐上佳品。

摄制组走访了中国、日本、印度、泰国、肯尼亚,领略了千百年来茶叶在亚非各国落地开花所滋养出来的不同的文化底蕴。

茶叶何止滋养了一方水土,更联络其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现代全人类的灵魂与情感。它本是一片绿叶,当与人类邂逅之后,最终上升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信仰。

布朗族的小茶罐

《第三极》

豆瓣评分9.4

它是中国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涉藏电视纪录片,同时也是中国首部采用4K技术摄制的高清纪录片 。该片以自然为背景和人类活动为中心,讲述了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上的“第三极”,相比南极、北极,它是唯一有着人类丰富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全片借“第三极”这个地理概念,重在讲述青藏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

全片近40个故事,以自然为背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青藏高原上的生命之美和人们的祥和生活,反映藏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传统生活方式得到延续、以及自然环境得到保护等情况。

《极地》

豆瓣评分9.3

该片主要讲述了西藏21个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物发生的一段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作为《第三极》的姊妹篇,《极地》继承了《第三极》极度宏伟的画面效果,高耸的雪山、湛蓝的圣湖、苍翠的森林,展示了西藏惊心动魄的美。

如果说《第三极》告诉我们说西藏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向往之所,那么《极地》,就是通过21个故事,向我们展示在这样一个最靠近天堂的地方,人们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该片通过舞蹈、传统壁画、手工艺术等嵌入了信仰的意识和原生态民族元素,将各种凝聚了藏文化和人们期望的民族文化智慧展露无遗。此外,它还呈现了西藏民族文化的“回归”情怀,即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

《人类星球》

豆瓣评分9.7

该片主要讲述了从偏远沙漠到繁华都市、居住在世界各角落的人群的生存之道。每集都关注某一标志性的地理环境,揭示那里的人们如何适应环境以及周边动植物物种的变化与繁殖。

人类是终极动物——这个星球上最成功的物种。从冰封万里的北极,到云雾氤氲的雨林,从浩瀚大海上的小岛,到烈日炙烤的沙漠,人类在最严酷的条件下也找到了适应环境生存下去的非凡途径。

为谋生存,人类充满勇气,足智多谋;学习如何与其他生物共同生活,如何利用它们,与之分享自然空间。

《人类星球》总共描绘了八个激励人心的故事,每集节目讲述一个居住地,揭示当地居民如何创造出令人吃惊的方法,来应对极端不利的情况。

《最后的棒棒》

豆瓣评分9.7

该片通过老黄、老甘等几位“棒棒军”的人生故事,讲述了重庆“棒棒军”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时代大潮中的命运转折。

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

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即将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了自己的追寻——辉煌与尴尬,艰韧和无奈,棒棒军的故事值得铭记。

《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

豆瓣评分9.4

该片通过每集5分钟的时间讲述一件文物,介绍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观,带领观众读懂中华文化。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呈现的多是上古时期的陶器、青铜器等,第二季主要讲述春秋战国和秦汉文明时期的文物。到了第三季,节目的历史范围从魏晋南北朝跨越到了隋唐时期。涵盖了书法、绘画、壁画等多个门类,多维度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技艺、审美、文化和生活方式。

纪录片里讲述的每一件文物,皆是万里挑一。摄制组走遍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五十余处考古遗址。最终从全国 3,856,268件珍贵文物中精选出 100 件国宝。

这 100 件国宝,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跨越 8000 年的时空,在五分钟的时间里,向我们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我在故宫修文物》

豆瓣评分9.4

该片重点纪录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第一次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

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第一次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互动,展现传统中国四大阶层“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的阶层的传承密码,以及他们的信仰与变革。

美食类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

豆瓣评分9.4

该节目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相较于第一季,以美食为入口、以文化情感为出口的铺陈风格,在第二和第三季里,年过五旬的资深“吃货”陈晓卿则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射到人身上,普通中国人和他们的家庭在时代中的变化,成为与美食并驾齐驱的主题。

在新的两季里,陈晓卿仍以美食来切题,但讲的不止于美食,而是整个中国版图的饮食文化。片子中增加了平民视角的细碎、大厨视野的广博和人文情怀的悲悯。

《寻味顺德》

豆瓣评分9.0

《寻味顺德》以美食为切入点,记录了30多位顺德人的美味人生和近百道顺德菜的精彩故事,展示顺德鲜明而厚重的地域文化特质、流变及其影响,以此呈现顺德独特的人文气质和精神基因。

片中,诱人美食与岭南风情编织成一幅悠长而斑斓的画面,无论是蔚为大观的龙船饭,还是就地取材的清水打边炉;无论是南洋“自梳女”回归故土的那碗白粥,还是谭永强精心栽培用于煲汤的朵朵白菊,都映照出顺德人宁静从容的内心和坚守传统的情怀。

第一集 乡土之源

这是一个古老和现代奇妙交融的地方。千年围垦孕育出丰饶的桑基鱼塘,一百年前缫丝业的繁盛让它富甲一方,今天这里出产的家电用品改变着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然而,这片土地最富盛名的,永远是美食。顺德,以食物为遗传密码,让自己区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第二集 匠心独运

一方水土,一方食味。顺德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味道的极致。他们可以发掘出鱼的上百种吃法,也能花费半年时间只为制作一道佳肴。很多游客来顺德不单为欣赏水乡风貌,更要品尝这里的美味。

第三集 美味相传

总有一些味道,跨越地域,为四方的人们喜爱。中国粤菜,不仅是一种烹饪风格,更是对食物的态度。顺德,粤菜的重要发源地,美食是代代相传的共同基因。顺德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最好的味道。

《早餐中国》

豆瓣评分8.8

《早餐中国》分为:《早餐中国第一季》《早餐中国第二季》《早餐中国第三季》。

第一季

清晨路边的早餐店,炊烟顺着老旧的屋子袅袅升起,热腾腾的食物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熙攘的食客挤满小店。他们有的面色困倦,有的行色匆忙,但一碗带着暖意的早餐下肚后,每个人的神色变得满足而幸福 。

早餐,是最具幸福感的存在。在全中国各地各省市的早餐店,有着不同的市井早餐:湖南长沙米粉、广东潮汕猪血汤,贵州凯里的酸汤粉、福建福安的水煎包、陕西西安的麻花油茶等。在这里既有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也讲述着美食制作者的故事。

第二季

深入更宽广的地域、聚焦更丰富的美食、看见更广大的有情人世,用一顿早餐遇见一天的美好。透过节目,让观众看到一个个有着平凡梦想,并且为此执着,默默打拼的不平凡人。这些微小却让人无法忽视的人和事汇聚在一起,也让每一座城市有了晨光微熹的光芒,亦是成就个人与中国梦的光芒。

第三季

30个普通的早餐店,30个酸甜苦辣的家庭故事。人间烟火,气象万千,平凡生活有苦有泪,但慰藉的到来同样势不可挡。请相信,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风味人间》

豆瓣评分9.0

这部纪录片分为《风味人间第一季》《风味人间第二季》和《风味人间第三季》。

地球上多元的风土,依旧定时守信,孕育出多彩的食物,以古老的方式,静默的力量,帮助我们在日趋雷同的日常生活里,辨认对方,看清自己。

中国并不是美食的孤岛,国外美食同样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从历史过往到今时今日,食物经历了时间的变化和全球化的流转。世界美食背后,有着浓浓的人情味,食物的迁徙背后,正有着移民迁徙的足印 。

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流变,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并勾勒出恢弘的中华美食地图,从美食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

《人生一串》

豆瓣评分8.9

《人生一串》包括:《人生一串第一季》《人生一串第二季》《人生一串第三季》。该纪录片以展现全中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涉及近30个城市的500多家烧烤摊。

第一季

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从云南昭通的牛肉小串,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红柳烤串,再从广西百色的炭烤猪眼睛,烧烤摊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且极具地域特色 。用镜头记录街头巷尾,讲述平民美食和市井传奇,以最独特的视角真实展现烧烤美食背后的独特情感。在展现每一串烧烤的魅力往事的同时,也表达出最真实的美味体验 。

第二季

风雪交加,独食烤鸡架,这是生活的成色;调料不够,还要加点辣,这是放肆的癖好;菜单没有,老板心里有,这是老饕的待遇;贩夫走卒,汤面才管够,这是搭配的讲究;酒过三巡,点啥能压轴,这是阑珊的意兴;老炮挥手,知是旧人来,这是时间的沉淀。

第三季

时隔两年,人生一串回来了。投奔夜摊的日子里,我们吃了诱人的肉,喝了醉人的酒,听了动人的故事。一路上,我们爬过拔地通天的大山,走过岁月包浆的小巷,见识过沧桑精干的老汉,遇到过异域风情的姑娘。街头霓虹变幻,炉前炭火不熄,归来的我们已经装了一肚子故事。我们已备好酒菜,咱们,边吃边聊 。

艺术类纪录片

《文明的轨迹》

豆瓣评分9.3

这部记录片通过展示欧洲的建筑和艺术历史来介绍欧洲文明的发展。这是我我看过的最好的艺术纪录片之一。超级的解说,优美的配乐,片段,对艺术的真知卓见。 一直清晰的记住一个论断:自信,是文明的力量的源泉。而自信来自于对自我的了解。

从古罗马到古希腊,再到奇幻黑暗的哥特艺术,从米开朗琪罗讲到了巴赫,从自然文明到工业革命。在本片中你可以看到各色艺术文明,看完整部纪录片不亚于看一本西方文明史的专著。

克拉克爵士引人入胜的旁白加上欧洲伟大里程碑的动人画面,带领我们探索自罗马帝国沦亡至工业革命及其后的文明发展。这种透过艺术、音乐来呈现历史观点的做法,成为日后无数纪录片看齐并努力超越的标竿。

它也是BBC“电视史上的里程碑”,当代艺术历史最具雄心壮志的纪录片拍摄工作,由著名艺术历史学家克拉克爵士担任编剧与主持,探讨西欧文明,而爵士更在本片中界定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阶段。《文明的轨迹》历时两年才拍摄完毕,剧组跨越13个国家,曾走访百多个城市拍摄,这部纪录片首年播出时更被喻为电视史上的代表作。

《艺术创世纪》

豆瓣评分8.9

《艺术创世纪之——艺术中的人体》

在大街的墙壁上、杂志上、还有电视屏幕上,到处都是有关人体的图片——没有任何一种图像能像人体图像一样如此彻底地主宰我们的生活。然而你是否注意到,这些人体图像中,竟没有一个是和真人一摸一样的。是什么原因让艺术家创造了这些超越真实的图像?现在,就让我们回溯过去,到维伦道尔夫、古埃及,古希腊以及意大利,去解开这个疑团。

《艺术创世纪之——图画的诞生》

三万五千年前,人们突然决定描述他们身边的生活——史前人开始了绘画的创作。这是个令人震惊的改变。令科学家疑惑的是,我们的祖先最初是怎样产生了画画的想法?他们又是怎样意识到,一些线,点和颜色的集合是可以描述事物的呢?研究者为此提出了种种假说,却一个接一个地被否定。结果,答案隐藏在非洲的一幅诡异的壁画里……

《艺术创世纪之——说服的艺术》

艺术具有独特的说服力量,从古罗马的奥古斯塔斯到美国总统布什,艺术在政治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你为什么会支持他的统治?为什么会在竞选时投他一票?你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艺术所愚弄。那些看上去普通平常的图画、音乐,在不知不觉中发挥着神秘的作用……

《画中有话》

豆瓣评分8.9

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瓦尔德马·雅努茨扎克每集会选一位画家和他的画,从中世纪的宗教色彩,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再到近代的各种艺术流派,由此可见,《画中有话》深度探索历史与美学,解析名画中的每一处细节,映射了与艺术交相辉映的人文历史。

制作团队还用动画技术将名画展现出3D的效果,天上飞的白鸟、草地上嬉戏的青年们,还有壮观的古堡...生动的效果让画家描绘的场景跳出平面,给观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

《古罗马的瑰宝》

豆瓣评分8.9

以生动直观的方式,讲述了古罗马帝国的艺术瑰宝,展示了精湛的古老工艺,大理石雕刻,湿壁画,用蛋彩法,蜡彩法调色绘画,用失蜡法制作青铜.......

《洛可可:旅行,享乐,疯狂》

豆瓣评分9.1

洛可可风格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最初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洛可可Rococo这个字是从法文Rocaille和coquilles合并而来。Rocaille是一种混合贝壳与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而coquilles则是贝壳。相较于前期的巴洛克与后期的新古典,洛可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享乐、奢华以及爱欲交织的风气。许多电影在重现该时期的精神风貌时,着重使用洛可可美学风格的镜头语言。

洛可可作为继巴洛克艺术之后18世纪盛行的一种艺术流派,在这个纪录片中,导演从旅行、享乐、疯狂三个方面,讲述了洛可可艺术在华丽与轻浮之外不为人知的特质。

家庭类纪录片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

豆瓣评分9.3

这部纪录片以江原道横城山村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讲述了像恋人一样度过76年婚姻生活的老夫妇的最后时光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爱情最美好的样子,这也是让我最感动的。

在江原道横城某个村落,有一条清澈见底、涓涓流淌的小河。89岁怀有少女情怀的老奶奶姜溪烈和98岁却依然浪漫绅士的老爷爷曹炳万住在那个小山村里。无论他们去往哪里,总会穿上色彩明亮的情侣韩服,两只手紧紧地牵在一起。

春天的时候,摘下花朵给对方插在头上;夏天的时候坐在河边,用脚敲打水面;秋天的时候一起互相丢落叶玩耍;冬天的时候打雪仗。这对白发老夫妻每天过得如同新婚一般。

某一天,老夫妻心爱的小狗突然死去,老夫妻埋掉小狗归来,自那天起,老爷爷的体力渐渐不支。下雨的院子里经常会传来老爷爷的咳嗽声,老奶奶的心中已经开始准备另一场离别。

该片创造了韩国独立电影首个400万观影人次纪录 。2015年,该片获得第6届韩国年度电影奖最佳独立电影奖、第21届美国洛杉矶电影节纪录片奖、第20届瑞士尼翁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视野奖及第6届DMZ韩国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观众奖。

《含泪活着》

豆瓣评分9.2

又一部催泪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在日中国人丁尚彪及其家人十年的心路历程,更印射了无数中国父母隐忍、坚毅的一生。

经历了十年动乱,知青丁尚彪和妻子返城回到上海,学业中断,身无一技之长,令他在充满变革的社会里举步维艰。在朋友的鼓励下,丁尚彪举债到了彼岸的日本,开始了求学创业之路。

在北海道的阿寒町,他和一众同胞为了未来努力学习,最后却不得不迫于生计逃离,成为一名非法滞留者。在此期间,他的想法发生转变,眼见自己的学业无望,于是丁将全部心血花在女儿身上。

老丁的人生像赛跑,他已经拿了接力棒跑了这么远,一定要争取传给女儿。

拼尽全力打工,只为将女儿送往美国留学。15年的日本岁月,一家人天各一方,辛酸、喜悦、误会、理解,万般情感,言语难尽;经过两代人的奋斗,终得以团聚。

一见面,老丁抢过丁晽手中的行李,“女儿长大了,长高了。”

老丁擦干泪水默默走下电车,站在站台上,隔着车窗看着女儿渐行渐远。

阔别13年,相见那一刻,夫妻俩什么也没说,只是笑盈盈地看着对方。

“我回来了,我的故乡,我的爱人。”

2008年,丁晽结婚,把父母接到了美国定居。

老丁曾说,像我们这种家庭,父母没文化,自己也没文化,只有把孩子培养出来,将来才有出路。

《四个春天》

豆瓣评分8.8

该片中的父母两人,既平凡,又难得。他们勤勉于干农活、打野菜、做饭食的劳作,却又能用音乐和歌声让生活里充满着艺术与诗意,他们彼此间的爱意与温柔,更动人。

导演陆庆屹只用了一个普通的相机和1500元的预算就这样记录下了家人们在四个春节里团聚的故事,他想把最终的成片作为礼物送给父母。本来他打算拍摄十个春节的自家故事,但由于拍摄期间姐姐陆庆伟的意外离世让他缩短了计划,想要父母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这部片子。

结果他的处女作不仅在业内收获了好评,获得了几项大奖,还获得了在院线上映的机会,感动了无数影迷。片子上映时陆导的父母不知是多么的激动和欣喜……

《遥远星球的孩子》

豆瓣评分9.2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孤独症者独特的内心世界,着力表现孤独症患者的生活和内心的故事,由周迅、陈坤旁白配音。

孤独症患者就像驾驶着一部不受自己操控的机器人在生活,他想举起右脚,却挥出了左手,隔着驾驶舱的玻璃,他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世界,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有时因为接收到外界传来的过多的信息,让他根本来不及处理,在手忙脚乱的情况下,他还没开始任何的动作,仪表盘却可能已经宕机,他开始活动时,还会因为中控台不听指挥,无法闪开迎面而来的危险,他费尽力气,好不容易才能再站起来,并且试着想要找出和其他人沟通的方法时,他却发现怎么样都调整不到正确的互动频率,原来他脑中所想的话说出来却是别人听不懂的机器人话,而别人说的话,他也听不懂,自闭症患者就是被困在机器人里的灵魂,他的一生,都无法逃脱。

第1集 孤独症之谜

和其他人情感的交流,生活的互动,所以我们能从一个独立的个体,先发展自我,再连接出你、我、他的关系,于是,一个完整的社交群体就被建立起来了,我们似乎从未怀疑,这些能力,有什么特别,但你知道吗,你身边每1000个人当中,却至少有6个人,没有这些我们以为与生俱来的能力,他们无法沟通,无法表达,无法互动,无法理解别人的心意,甚至无法看着你的眼睛,就像被放到陌生的孤岛上,独自生活着。

第2集 我也很高兴认识你

  地球上有一群人一直过着神秘的生活,以前我们从来没有注意过原来他们一直存在着,2009年我们遇到了三个很特别的人、很特别的家庭,从模糊的影子中看见他们真实的面孔。

第3集 我是蔡杰

  听蔡杰爸在坚强面对现实后娓娓道来这一路的心路历程,细腻捕捉着属于蔡杰父子生活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半强迫式的念小猴子的故事,在风中驰行脚踏车的笑容,一次又一次的从跌倒再爬上单轮车。镜头前我们所能体会的,可能不及蔡杰爸正感受着的千分之一。

第4集 吹泡泡

  孤独症,它是一种疾病吗。它是一种生理缺陷吗。还是它是一种独特的人格特质。更重要的,他们的心灵,到底坐落在哪座无人知晓的陌生星球,而那个星球,距离我们有多远。

《村小的孩子》

豆瓣评分8.8

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纪录片。

导演自述:

2009年:首次走进村小,用镜头记录光安村临时学校的22个学生(其中17个为留守儿童),同时关注村小学艰难重建。

2010年:重建后的村小调来一名老师教两个班,代课十几年的张老师为转正问题烦心奔波,跟拍的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生活也面临诸多问题。

2011年:张老师因薪酬待遇太低被迫离开村小,跟拍的孩子们面临的问题愈加严重。

2012年:由于媒体的力量,村小的物质条件有所改变,但无力改善更多。

2013年:留守儿童生活看似没什么变化,其实变化在悄悄发生着。

2014年:又是一年春节,而跟拍的留守儿童家庭 ……

在《村小的孩子》的开头,我们看到一节拥挤的火车车厢,里面很多乘客都是离家在外的父母。面对摄镜头,他们显得坦然又无奈。

在生活面前,出门打工是他们唯一的出路。而那些被留在家里的孩子们,境遇也很一致。

“白云,大海,大海,我问你,你为什么这样蓝,大海笑着来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一群孩子坐在昏暗的教室里,放声读着诗歌。

他们的父母大多都去广东打工了,一年回家一次,孩子们多和外婆、奶奶长大。

就像《村小的孩子》中,留守儿童蒋鑫曾背诵过一篇课文:

“妈妈是家里的月亮,每晚伴我进入梦乡;

妈妈是家里的太阳,有了她,家里总是暖洋洋”。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个孩子的家里,白天有太阳,夜晚有月亮!

人物传记类纪录片

《梁思成 林徽因》

豆瓣评分9.5

初识林徽因,是因为她的一首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梁思成·林徽因》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一对著名夫妇的人生轨迹和中国近现代的激荡史密切交织。这个故事所蕴涵的精神气质,是我们追索和展现这一传奇故事的动因。

纪录片通过父亲、天书、佛光、流亡、惨胜、荣耀、选择、古城等8个片段对梁林的一生进行了讲述。8个片段也可以总结为求学、恋爱、结婚生子、工作、战争磨难、重大贡献等几方面。

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先生》

豆瓣评分8.7

这部纪录片以陈寅恪、梁漱溟、陶行知、晏阳初、竺可桢、梅贻琦、张伯苓、马相伯、胡适、蔡元培10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他们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充分反映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让读者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

《先生》中所选择的先生均侧重教育方面,10位先生中有6位曾是大学校长,3位是乡间平民普及教育的先行者,1位是教学育人的倡导者。

先生蔡元培: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

先生陈寅恪:书读完了,但书是教不完的。

先生胡适: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先生梁漱溟:国性不存,我生何用?

先生马相伯: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先生梅贻琦:大概或者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

先生陶行知:当时行知号知行。

先生张伯苓:事出于诚,即无不成,偶败亦必有恢复之日。

先生晏阳初:到民间去。

先生竺可桢:人皆可以得善。

《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

豆瓣评分9.1

这部全新的三集纪录片探索了著名技术先驱、商业领袖和慈善家比尔·盖茨的思想和抱负。在辞去微软首席执行官职务之后,盖茨将时间和出色才智投入到解决一些世界上最持久的问题上,由此便开始了现代史上最伟大的职业生涯第二幕。

该剧集深入并真实地描述了比尔·盖茨在人生历程中经历的成功和挫折,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让我们了解了比尔·盖茨,他的乐观、好奇心和热情曾激发他对微软的初始愿景,现在也激励他为世界上一些最复杂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走进比尔》记录了这些努力与个人时刻,采访了比尔和梅琳达·盖茨,以及他们的朋友、家人、慈善事业和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塑造了一个富于创新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在改变世界之后,他可能还将改变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成为沃伦·巴菲特》

豆瓣评分8.7

这部纪录片除了讲述了经商生涯的伟大成就,更还原了巴菲特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原来,巴菲特从小就对数字极其感兴趣;他的妹妹清楚记得,有一次巴菲特对她说:“我要在30岁左右成为百万富翁。”

二十岁之前,巴菲特一直很害怕当众演讲,会呕吐。但他知道他需要改变,因此特地参加了戴尔·卡内基的课。

每天早上,巴菲特开着自己的车上班,经过麦当劳买早餐,他的选择只有三种:2.61美元,2.95美元,3.17美元,如果市场不太景气,就吃2.61的……

同时,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也看到了他之所以成为“股神”的要素。阅读。巴菲特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读书的数量远多于其他孩子,连世界年鉴这样的书也看得津津有味,直至今日,仍保留着阅读的习惯。

专注。他与比尔盖茨相识时,比尔的父亲,给他们一人一张小卡片,请两人用一个词概括对他们最有帮助的词,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写下了“Focus”,就是专注这个词。

正直。他在收购所罗门兄弟之后,所罗门爆出丑闻,他对员工说,公司赔钱我可以理解,但是坏了公司的名誉,不能姑息。

危机意识。他花了1美元买了7份旧的纽约时报裱在办公室,比如1930年股票崩盘时的报纸,就是为了提醒自己危机随时可能发生。

“人生就像一场电影,但你不能浑浑噩噩的过日子,重要的是你要找到一份哪怕你不需要工作也愿意做的事情。我60多年来都是跳着踢踏舞去工作,因为我很喜欢我在做的事”。

《迈克尔杰克逊:独一无二》

豆瓣评分8.8

2009年6月25日,这可以说是全球音乐界的巨大损失。迈克尔·杰克逊(迈克尔·杰克逊 Michael Jackson 饰),全球瞩目的流行音乐巨星在这一天就此陨落。

原本,计划在2009年夏天举行的名为“This is it”告别演唱会,也无法如期与歌迷们见面。不过,在此之前迈克尔?杰克逊为了此次的演唱会,进行了大量的彩排工作,并亲力亲为的为选曲、编排、舞蹈、灯光等多个环节把关。整个过程,都被详实的记录了下来。

没有了现场的演唱会,导演肯尼?奥特加就利用这些排练片段搭配上天王的传世名曲,为全球的乐迷们在大银幕上呈现出了一场完全不一样的演唱会。

这不单单是一部纪录片,这是对这位天皇巨星献上的最后的缅怀……用平凡的片段,展现着巨星真实、超越常人的一面。

《科比的缪斯》

豆瓣评分9.2

这部长篇记录片背标邦威记录科比的生活,灵感及遇到的挑战,也为他下一季重回NBA赛季奠定了基础。这部片子还会聚焦在科比在其职业生涯内所取得的成功及面临的挑战,让大家看到另一面的篮球明星。科比在片中也会谈到自己对于运动生涯结束后的规划,尽管没有给出详细的例子,但是Showt ime节目表示科比的“个人成长经历”也会着重被讲述。

“《科比·布莱恩特的缪斯》将提供给观众一个全面的职业运动员,一个已经超越了自身职业并成为了一个标志性人物的运动员”。美国娱乐时间电视台执行副总裁埃斯皮诺萨表示,“我们很高兴,科比给了我们这个前所未有的访问,这将让我们的观众见证一次NBA的最伟大球员之一生命中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

  科比·布莱恩特,18次进入NBA全明星赛,五次进入NBA总冠军赛,因为左膝受伤而缺席了2013-14赛季。

《不了神话 宫崎骏》

豆瓣评分9.1

喜欢宫崎骏漫画的人可以看看。

日本动画传奇宫崎骏忽然在3年前宣布退休,并关闭了吉卜力工作室。他说,再也不想做动画电影。在鼎盛时期,吉卜力工作室制作了许多杰作,构建了扣人心弦的幻想世界。这一次,所有人都觉得,一切都结束了。

而事实上,始终坚持手绘的宫崎骏借助计算机技术,制作了一部12分钟的电影短片,还正筹备制作一部新的动画电影。已经七十多岁的宫崎骏除了面临接班人难寻的困境,还不得不接受昔日老友和同事接连离世的悲伤……

别让你的回家路,变成不归路

在不同的情境、面对不同的人时,表现出来的是不同的颜色。

每个人都有A、B面

实际上,性格中同时存在AB(冲突)面,甚至是多面的人,比我们了解到的要更多。

比如:

一个女医生,她在病人面前是友好的、智慧的,回到家在孩子面前,可能就是威严的,关上门爬上床在另一半面前,可能又换了一副模样;

看起来犀利、散性、不好惹的宁静,也有认真、感性、仗义的一面;

舞台上的丁当自信饱满、爆发力十足,而私下却敏感脆弱、隐忍退让。

其实,也包括你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人格多面或是分裂。

很多时候,你会不会也感觉自己的情绪和心思特别的矛盾与奇怪:

明明自己身边很多朋友,并且跟他们打打闹闹地在一起很开心、很和谐,但等到大家各自退散回去后,你会有种被抛弃的孤独感;

你有一份稳定甚至是羡煞旁人的工作,但你觉得这并不是你想要的,可是扪心自问时,又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表面上,你温柔文静、懂的照顾别人,但其实你的内心积压了很多负能量,也渴望被别人照顾。

你困惑,对自己产生怀疑,这样的表现是伪装和虚伪吗?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潜在的人格原型,藏着100%本质的你

如果你有这样的反省,你已经向了解真正的自己迈出了第一步。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人格原型的理念,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一个原型人格,比如:天真者、孤儿、爱人者、破坏者、智者、愚者等一共12种人格原型。

你也许是好几种原型的混合体,但始终会有某一种原型占据着主导地位。

它决定了你所扮演的生活角色,也影响着你的人生发展。

比如:

我自己是一个外表看起来温和友善的女孩。

但是每当上司或者同事指出对我的工作不满,让我加班加点也要完成某项任务时,我敏感火爆的神经一下子就被点燃,忍不住回怼,语气强硬,要么发生争吵,要么就冲动离职,导致我很难与上司搞好关系,有晋升机会...

回到家对男朋友也是如此,只要他一点不顺我意,我就会不耐烦、发脾气,甚至会对他冷暴力,来逼迫他讨好我,(虽然事后都会后悔)...

敏感神经、脆弱易怒,无法接受别人的指责与批评......为什么大多数时候温柔乖巧的我,也会有“不正常”的一面。

后来咨询后我才知道,这和我不幸福的童年经历有关,从小父母经常吵架、脾气暴躁,加上单亲和穷困的生活条件,被看不起,很自卑,缺爱,积压了很多负能量。

所以一旦有人表现出对我的“攻击”,我就会不自主的拿起“矛”和“盾”进行防御、反抗。这才是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我——脆弱敏感,害怕失去,本能防御的“反抗者”。

....

“我”的例子说明一个道理:别人评价的你,外在表现的你,都不足以真实准确地代表你自己,而人格原型,才是100%的你。

你的本质、力量与软肋、光明与黑暗、渴望与害怕失去,潜在的阴影和伤害,弱点与天赋都在你的人格原型里一一呈现。

只有看见和了解我们的人格原型,才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自己的情绪、行为背后的动机;

只有当你能够察看自己的内心深处时,你的视野、疑惑、痛苦也会随之变得清晰起来...

因为:向外看的人是在梦中、向内看的人才是清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