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融合之高级精灵的眼泪满属性(古风小说:墨桑如意事女主拼事业去,男主变望妻石盼她归)

融合之高级精灵的眼泪满属性(古风小说:墨桑如意事女主拼事业去,男主变望妻石盼她归)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3-06 01:08:48

融合之高级精灵的眼泪满属性(古风小说:墨桑如意事女主拼事业去,男主变望妻石盼她归)

融合之高级精灵的眼泪文章列表:

融合之高级精灵的眼泪满属性(古风小说:墨桑如意事女主拼事业去,男主变望妻石盼她归)

古风小说:墨桑如意事女主拼事业去,男主变望妻石盼她归

八月新完结高分古风言情小说推荐,献给喜欢阅读的书友们!都是品质大神新作,值得你点开!

第一本:《墨桑》作者:闲听落花

剧情概要:现代女杀手穿越成古代女子李桑柔,凭借一身好武力和警觉机敏的性子,干起了老本行,先从丐帮帮主做起,号召大小乞丐听令于她,再抢了夜香行当老大,干起了接单走镖的行当。一次无意间,接下了男主这个难度系数地狱级的“镖”,护送男主回到目的地。但是,这一次一路杀机无限,女主差点人镖俱亡,路上还被当成了奸细,简直凶险万分。辗转到了男主的国家,女主和下属们暂留此地,开始养家糊口讨生计——干起了古代快递业。

这一干,就衍生了各种业务链条,不仅有送信跑腿的,还开办了报社,做起了买卖。女主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同时,也建立了庞大的信息网。而我们的男主顾晞,是一个傲娇又腹黑的亲王世子,被女主的实力惊艳到,进而对她产生了兴趣,几次试探想让她为己所用,没料到反倒一颗纯情少男心陷入她的魅力中无法自拔。从此,醋王是他,忠犬是他,望妻石也是他……

看完感言:江湖朝堂、商场风云、皇权之争、武打战斗等多种元素融合其中,造就了这篇大女主爽文。女主布局搞事业和男主行军打仗的场面让人看得热血贲张,两人的感情线水到渠成,各自都是优秀且强大的人格,携手并战又相依相偎。除此以外,每个配角有自己的故事,有笑有泪,让人感慨。

书名:《如意事》作者:非10

剧情概要:女主许明意和男主吴恙(谢无恙)上辈子因冲喜事件结为夫妻,两人约好日后和离,只需当一对表面夫妻即可。把话说开后,两人都放下了戒备,反倒走了近些,像朋友般偶尔谈谈心。不过很快男主诈死脱身,留了一只傻鸟给女主照料,自己换了身份夺天下去了。女主以为自己“克”死了男主,还真伤心地落了泪。后来,女主为报仇和反派同归于尽,待男主兵临城下时,两人已经阴阳两隔。男主则龙袍加身,终生未娶。

时间回溯,女主重生身患怪病的十六岁。女主的祖父在回京路上救回了男主,打算让他给女主冲喜。甚至明目张胆在昏迷的男主面前商讨起“冲喜后再休夫”的混账计划来。只是女主无心冲喜,她首要任务就是解掉身上的毒、避免抄家灭族的祸事,顺便宅斗、朝斗,帮夺嫡的男主一把……

看完感言:这个作者也是大神级别,作品质量很有保证。本文基调轻松,人物形象鲜活不走庸俗的套路,就连反派也不降智,设定合理。既有男女主纯纯的感情养成,也有又粗又长的权谋剧情线,还有一只搞笑担当的沙雕肥鸟活跃气氛,吸引你读下去,让你不经意间露出姨妈笑,实属强推!

书名:《权臣之妻/权臣的早死原配》作者:木妖娆

剧情概要:男主沈寒霁和女主温盈都在梦里发现自己是一本话本人物,自己的婚姻和人生皆惨淡收场。醒来后,两人开始发生态度转变。女主不再去奢求天性凉薄的男主对她有所付出,只想活得久。为了能享受宰相夫人的荣光,女主装成一副温婉可人的贤妻模样,却把自己的内心冰封起来。男主则梦到自己孤鳏半生才察觉对女主的情意,心有愧疚,决定好好弥补。

而后,女主发现,男主这个温润如玉的端方君子,背地里是多么地放浪形骸。两人的感情日久升温,男主变得爱吃醋,对梦中暗恋女主的表哥一直耿耿于怀。女主也解开了前世红颜早逝之谜,揪出了那个觊觎她夫君用香害她的幕后凶手。男主在朝堂中步步谋划,最终平定内乱、稳住了朝纲。至于话本中那个重生女配,她的爱恨嗔痴,男主根本不理会。

看完感言:作品的文笔和剧情都在线,但是看得有点憋屈。男主前期对女主实施冷暴力,女主自我麻痹和他搭伙过日子,这得多大的心胸侍奉一个心里没有自己的丈夫?好在,男主态度也有了转变,算是对女主付出的另类肯定吧!个人觉得此处可以来一出“追妻火葬场”,虽然狗血但是解气啊!

点赞加关注,805不迷路!

每天精彩小说推荐推荐不停!

另外: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信条里的约翰·大卫,曾经只想摆脱他那有名的父亲丨人物

约翰·大卫·华盛顿,出生于1984年的巨蟹男,好莱坞最负盛名的黑人明星丹泽尔·华盛顿四个儿子中最年长的那位。有这样一位父亲,在这样一个时代,他注定能轻易接触到旁人垂涎已久的资源和机会,也注定要付出比旁人多上千倍的努力才能走出父亲盛名的阴影。对所有人来说——首先,他是丹泽尔·华盛顿的大儿子;其次,他是非裔美国人;最后,他才是那个由运动员转行的演员。

不久前,约翰·大卫·华盛顿登上美国《娱乐周刊》杂志。

他如此崇拜父亲,能背出电影《光荣战役》里每一句台词,却又极力避免与父亲相关的一切,立志作为“艺术家约翰·大卫”而成名,而不是被写成“丹泽尔的儿子”。现在他做到了,他靠自己的能力被克里斯托弗·诺兰看中,和另一位同样燃烧十年只为摆脱“暮光”标签的罗伯特·帕丁森一起,主演了今年最令人期待的科幻动作大片《信条》。

谎称父亲入狱只为掩藏身世

约翰·大卫·华盛顿四岁就爱上了莎士比亚,五岁被表演的魔力所深深吸引,六岁便有幸客串斯派克·李的电影《黑潮》——他就是片尾喊出“我就是黑潮”的孩子之一。当然,主要是因为他的父亲丹泽尔·华盛顿主演了这部电影。然而父亲的赫赫名气并没有让约翰·大卫的生活过得更加容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困难了。

约翰·大卫和爸爸丹泽尔·华盛顿一起看篮球比赛。图/视觉中国

约翰·大卫八岁那年,丹泽尔·华盛顿凭借电影《光荣战役》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次年又凭借《黑潮》拿下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再到因《飓风》赢得金球奖最佳男主角,随《训练日》而来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千禧年时,丹泽尔已经成为好莱坞最具票房号召力、身价最高,且获奖最多的黑人顶级明星。当年也就只有威尔·史密斯能够与他在影响力上分庭抗礼。

父亲在表演事业上的冉冉上升,却对约翰·大卫的童年和青春期都产生了阴影。他在很小的年纪就见识到了当父亲声名大噪之后,周围势利者对待他们一家的态度变化;另一方面,一旦有人知道他的父亲是谁,人们称呼他的方式也会产生变化,哪怕是他后来在橄榄球场上跑出了100码,次日的新闻标题也会写“丹泽尔的儿子跑出了100码”,仿佛“约翰·大卫”这个名字是不存在的——顺便一提,他没有中间名,“约翰·大卫”就是他完整的名字;再到后来,为了避免被人追问,或是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约翰·大卫甚至开始编造父亲的职业:“我经常说谎,按照我父亲演过的角色编造他的职业,比如说他是个律师,是个建筑工人,甚至说他在蹲监狱,只是为了让别人感觉更加正常。”

这些阴影将原本热爱表演的约翰·大卫推得越来越远,“不会有人正眼看待我的表演才华,他们只会盯着我的身世不放,所以我宁愿掩藏父亲的身份,我想那时候只是想保护自己吧。”

约翰·大卫登上《好莱坞报道者》。

成长过程中周遭环境的变化导致约翰·大卫陷入焦虑,他需要转移注意力,但父亲又是如此的慈爱负责,以他的性格绝对不可能因此而怨恨父亲。“如果我抱怨有一个养活我的父亲,我算什么?如果我抱怨有一个爱我的父亲,我又算什么?那只会让我变成一个混蛋,我怎么敢?”所以他奔向了橄榄球,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通过体育运动来宣泄排解所有的负面情绪。

橄榄球赐予他转行的力量

其实约翰·大卫的橄榄球生涯不算风生水起,也根本没有一鸣惊人的王者剧本,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在整个运动生涯中获益匪浅。

他也曾在学校因体育成绩优秀而拿到奖学金,毕业后顺利签约了圣路易斯公羊队,后来又被安排去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的欧洲分部,在2007赛季中效力于德国的汉堡海妖队——而橄榄球的主战场说到底还是美国,而不是欧洲。约翰·大卫清楚自己的定位,只希望在职业生涯中稳扎稳打:“橄榄球历史上有很多姓‘华盛顿’的名人,我也想融入其中,静静地赢得属于自己的名声。”

橄榄球运动员时期的约翰·大卫。图片来自网络

橄榄球的团队意识赋予了约翰·大卫许多力量:“橄榄球运动是终极的团体运动,你要依靠场上其他十个人才能取得成功,每个人都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如此高的水平上运作,你也会被激励着做同样的事情。”

除了团队意识,还有信任、处理失败、拥抱不适和拒绝,以及自信和独立,“我自己挣钱养家糊口,是橄榄球给了我力量。2013年那次受伤也很偶然,就是在一次为对阵纽约巨人队的试训中跟腱折断了,我因此告别了职业生涯。但是在橄榄球运动中积累的信心帮助我以自己的方式进入了演艺界。”

在美剧《球手们》中与道恩·强森合作。

而那些在运动中磨炼出的坚忍不拔的品格也最终帮到了他的表演工作,无数次试镜失败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他只会问自己怎样才能做到更好,只要最终能得到适合自己发挥的角色,就算值得——对于约翰·大卫来说,就是终于拿到了美剧《球手们》的常驻角色瑞奇·杰瑞特。瑞奇是一名出色的橄榄球运动员,同时也是一个追求真心、满怀善意的好人,人气居高不下。虽然只是转行做演员的第一部作品,但是他的番位已经仅次于男主角道恩·强森。这部连载五季的HBO出品美剧于2019年完结,而约翰·大卫也无缝连接了斯派克·李执导、提名多项奥斯卡的电影《黑色党徒》。

终于拥有姓名的“黑色党徒”

2018年的《老人与枪》改变了约翰·大卫·华盛顿的职业生涯轨迹,这部独立电影讲述一位70岁高龄的不法之徒拒绝服老,立志再抢劫一次的故事。主演是即将息影的罗伯特·雷德福,二番是当年刚拿下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凯西·阿弗莱克,而约翰·大卫只是一个镜头并不多的配角。然而,就在拍摄期间,他收到了一条短信:“嘿,我是斯派克,有空电话我。”

约翰·大卫惊喜不已,斯派克·李对他来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能够参与他的项目就仿佛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借助前辈多年的经验去学习、去创作、去表达,而这个团队的专业程度也让他再次体验到了橄榄球队里那种团结的精神。

约翰·大卫和斯派克·李在《黑色党徒》拍摄现场。

这条短信串联起了约翰·大卫和斯派克·李时隔26年的缘分,从1992年的《黑潮》到2018年的《黑色党徒》,斯派克·李的男主角从丹泽尔·华盛顿变成了约翰·大卫·华盛顿,不变的,是永远的黑人文化主题。

约翰·大卫虽然出生在加州,但他的家族来自卡罗来纳州,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美国南部区域,种族歧视至今仍然非常严重。“我上的是私立学校,但放学休假的时候我都和堂兄弟们住在卡罗来纳州,也曾经历过种族歧视,这对我影响很大。”

曾经亲历仇恨和歧视现场的母亲也是约翰·大卫成长过程中的治愈良方,她永远在引导他成为更好的人,“仇恨有一种语言,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语言来对抗它,这片土地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包容性,不管你是什么颜色,我们都应该共同来应对。我的母亲教我如何去爱,她永远会鼓励我,传递积极的能量。”

就像在那些无数次的失败试镜经历中,母亲是约翰·大卫的最佳搭档,她会告诉他什么时候准备好了,什么时候准备还不充分,最重要的是,她始终陪着他。这才支撑着约翰·大卫一路坚持到《黑色党徒》。

《黑色党徒》剧照

这部影片让约翰·大卫以男主演的身份参加了数不清的颁奖礼,整个剧组拿奖拿到手软,他也得到了人生第一个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我完全没有预料到这些,我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等到了车上才崩溃大哭。就连在橄榄球场上,我也从未获得过如此的胜利和荣耀。我想那些泪水已经代表了我一生所追求的——我终于感觉到自己作为艺术家约翰·大卫被认可,而不是丹泽尔·华盛顿的儿子。”

演《信条》差点体力吃不消

《黑色党徒》在戛纳首映的时候,克里斯托弗·诺兰就坐在斯派克·李正前方,看完电影,他被约翰·大卫的表演震撼:“对我来说,这就像是命运的安排,那是一场非同寻常的放映,观众对该片的反应感人至深,真是了不起。”于是,诺兰决定邀请他主演自己下一部大制作影片,也就是全球影迷趋之若鹜的“诺神”新作——《信条》。

在和诺兰合作之前,约翰·大卫从未见过如此复杂难懂的剧本,他花了将近五个小时才读完,说自己沉溺于这种“纯粹的惊奇”,所以来回翻阅。离开华纳办公室之后,他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这部电影的叙事架构,然而真正进入剧组时,他才意识到现场的工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约翰·大卫和导演诺兰在《信条》片场。

“我花了大把的时间才跟上诺兰的思路和故事的概念,当我彻底明白之后就有了信心。即便如此,我每天都要和剧本指导、诺兰导演核实一下我们处在电影中的什么位置,这意味着我要对应怎样的情绪处理。保持场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信条》的本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信息来执行表演,其实在这部影片中,重要的不是是否理解全部的故事,而是当你看到现场一切的时候,能否与角色和当下的剧情产生联系。”

《信条》是约翰·大卫第一次演动作片,就遭遇了高强度的训练,作为一名保持着橄榄球冲刺纪录的前职业运动员,他也有些吃不消,曾经在拍完一系列动作镜头后,一个月都跑不动,“有些时候甚至起不了床”。同样的运动量,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罗伯特·帕丁森来说就更难了:“我大部分时间最主要的锻炼就是散散步,在片场约翰·大卫可以跑上一整天,这可真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事情。”

约翰·大卫和罗伯特·帕丁森。

约翰·大卫已经合作过斯派克·李和克里斯托弗·诺兰这样炙手可热的创作者,也曾参与制作过父亲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电影《艾利之书》,通过热门电视剧奠定了在普通观众心中的认知度,现在他终于不再困于父亲的盛名,而是朝着像父亲那样伟大的电影人去发展,作为艺术家被人认可:“电影很神奇,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仇恨或人类的错误,我想和热衷于讲故事的电影人们一起工作,和他们合作的工作环境中充满了包容和热情。我希望人们能够信任我,也希望我能够信任他们。我必须不断地拍电影,在技术上做得更好,我只能控制我能控制的,努力成为我想成为的那种演员,那种艺术家。”

对话约翰·大卫·华盛顿

——高空跳阳台、地中海上开游艇,一切都好酷

新京报:是什么吸引你来到《信条》?你也是诺兰的“信徒”吗?

约翰·大卫·华盛顿:是的,吸引我加入《信条》的原因就是一个名字,即克里斯托弗·诺兰。我看过他的每一部电影,无论他要我干什么,我都答应。他是一位充满活力的电影故事讲述者,因此能够将这些高深的概念融合在一起,构建一个独特的世界。你会被所见之物吸引,无论是动作场景、惊悚元素还是配乐。

新京报:参与诺兰的电影,你是个新来的孩子,做了哪些心理预设?

约翰·大卫·华盛顿:哈哈,确实我们就像在为上“诺兰大学”做准备。学校里有很多特技指导员为我们培训,使我对角色有了很多了解。其实,我以前从未真正这样工作过,让生理情况决定我的感觉及如何处理角色。实拍中的亲身经历给我提供了很多信息,学习如何战斗以及如何成为一个专业的间谍之后让我有了许多感受,对我而言是个有趣的过程。

新京报:你和罗伯特·帕丁森都算是第一次演出动作大片。

约翰·大卫·华盛顿:我有参加过体育运动的背景,曾是一名美式橄榄球运动员。我知道要不停练习,重复它,使其成为一种熟悉的肢体语言,橄榄球界有个说法,业余爱好者要不停地进行正确的专业练习,这样才能和专业运动员相处融洽。所以我们也用好几个月的时间进行团队训练和打斗动作,渐渐地有种发现自我的感觉。后来我的自信心就大大增强,忧虑减少后我会更享受动作戏的拍摄过程,时间倒流产生的有趣动作场景,拍摄起来也很有趣。

《信条》中,从高空阳台跳落等动作戏份,都是演员们自己完成的。

新京报:虽然曾是职业运动员,但从高空的阳台上跳下来显然不是你的强项,如何克服的?

约翰·大卫·华盛顿:是的,在孟买的时候我需要跳过一个阳台,但是由于我的身高关系这并不是个很好的主意(笑)。因为是实景拍摄,它迫使我找到一些勇气,为了对艺术的热爱,我跳了,反倒让我觉得很值得尝试,这是人生难得的经验,不跳都后悔。就像在地中海上拍游艇动作戏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比在绿屏前拍更难忘,我当时确实认为自己是活在电影中的,认为一切都很酷。你想想,能在地中海上驾驶游艇还穿着很好的衣服是多不错的选择(笑)。

《信条》剧照

新京报:那你和诺兰聊过你遇到的身高问题吗?还是就选择闭嘴做这件事?

约翰·大卫·华盛顿:我敢肯定大多数演员都经历过这个。导演问你会骑马吗?他会说当然。所以我会先说我可以做,稍后再解决。在拍戏那个特定的时间,他对我非常有耐心。所以谢谢诺兰,最终我们还是完成了。而且诺兰知道我内心在掩盖开始的担心,但只要他一摇动相机,我们就会为电影尽力而为。

新京报:和诺兰工作,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约翰·大卫·华盛顿:诺兰在片场从不坐下,所以我在想我也不能累,如果他们不坐下的话,我也不能坐下来。在这种氛围下,你会情不自禁地坚持下去,全力以赴。

撰文/道臣岚

部分内容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实习生 曹煜鑫

编辑 吴冬妮 校对 赵琳

来源:新京报

我们的队歌:触及心魂的感人交响曲

作者:马光复

张品成的长篇儿童小说《我们的队歌》近日由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读后令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这是一部选材新颖、故事感人、内容独特、人物生动,讴歌真善美,极具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选取福建带有传奇与浪漫色彩、风景秀丽的钢琴之乡鼓浪屿为故事背景,不仅使小说具有鲜明的地方底色,也给予作品人物个性发展的合理性,为小说增加了一种吸引读者阅读的力量。

说它特殊,指的是作品题材选取角度十分独特,讲述的故事从现实生活出发,触及社会底层,并回顾红色历史,既朴实又宏大。说到“我们的队歌”,老一辈立即会想到自己那不平凡的童年,中年人会想起过往加入少先队和佩戴上红领巾的岁月,当今的同学们可能会想起自己高唱队歌时的豪迈心境……

说它选材新颖,表述独异,指的是小说的红色历史记忆与当今现实生活互相融合,一面触及普通的社会底层,一面书写难忘的炮声隆隆的红色岁月。在文学创作虚构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纪实的手法,写当年“红色小八路”的历史,让虚构与写实充分结合,非常好地、深刻地做到了文学反映现实、反映历史与反映生活本质的感人效果。

《我们的队歌》的故事并不十分复杂。它讲述了小主人公盲童钱小小与个性特殊的老人方庆来之间发生的故事,从两个人开始的互相戒备和互不理解,到渐渐熟悉和互相关注,再到理解和尊重,它的催化剂是钢琴,是音乐,是那不朽的“我们的队歌”优美壮丽的动人旋律。小说在故事架构上,采用了多条线索并行与交错发展的复合形式。一条线索是钱小小与做保姆工作的妈妈钱凤英,第二条线索是方庆来与他的儿女,第三条是邻居庄巧巧及其父母,第四条是方庆来与他当年的朋友同学们。这四条线索选择得非常合理,可以说,对这部小说来讲,缺一不可,它几乎涵盖了完成故事发展的所有需要。这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全部历史与现实生活描绘,是一幅全景式的鼓浪屿的景观风情与发展变化史的精彩图画。特别是读到方庆来追寻当年的母校与当年的战斗生活和合唱团的经历时,非常感人。感人情怀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不仅唤醒了方庆来这些年的消极沉闷,也是盲童钱小小不惧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力量。小说作者力求故事情节的丰满,其目的就是要更好地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抓住并突出当今历史与社会非常需要弘扬的“我们的队歌”中“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不怕困难,不怕敌人……为着理想勇敢前进……”的可贵精神。队歌里唱出的这种“为着理想勇敢前进”的精神,不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拼搏、开拓、向上、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吗?小说向我们强调的正是不忘过去,牢记初心,继承传统。小说《我们的队歌》在传递这样的认知时,并没有说教,更没有高大上的口号,而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变化和人物成长过程来阐述和表现的。

一部小说的成功,不仅仅需要有正确的主题思想,同样重要的还要有跌宕起伏、好看的引人的故事,有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艺术形象,以及生动活泼、流畅的语言表述。这些在《我们的队歌》中都有比较上乘的表现。当今的儿童文学作家们,不太重视创作方法的运用,常常忽略在作品里体现积极的或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我认为,儿童文学作品中最好使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创作方法,把小说的品质提升一步,才更能够体现出我们新中国、新时代、新儿童文学的特征。所谓浪漫主义精神,就是要写出作品的那种积极向上、神圣憧憬、理想愿望,以及宽广优美的情怀,这些都在《我们的队歌》中有着鲜明而充分的表现。小说中“为着理想勇敢前进”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物的美好理想中。小说主人公钱小小的人物形象也十分突出,她的聪慧、稳重、懂事、听话、明理、规矩、忍让、努力、向上等性格特质都让人同情,惹人怜爱。正是她的聪慧与可爱,感动和感化了脾气古怪的方庆来,使得这样一个顽固不化的老人改变了人生。这一改变说明了正义与真善美的巨大能量,它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也推动着人性的进步。在小说描绘到方庆来心情激动地弹奏钢琴“队歌”旋律的时候,钱小小“听着弹奏,露出吃惊的表情,显然,她从没有想到过这个脾气古怪的爷爷能弹奏出如此美妙的琴声。这是真的吗?小小伸过手去,顺着方庆来的手臂往上摸。方庆来没有停止弹琴。小小继续摸,她摸索着老人的脸,眼睛、鼻子、嘴巴一一摸过,她好像要摸出身边的这个老人的容貌。老人的眼睛湿润了,两行泪从眼眶里流出来,一直流到下巴”。接着,小小和方爷爷一同弹奏:“指尖下的碰触,如打开了一道水闸。那音符组合成的水流,一会儿细水清流,一会儿急流澎湃,一会儿又波涛汹涌雷霆万钧……”

读到这里,我们同样被一种激情、一种浪漫,感动得热泪盈眶。

小说故事的高潮是结尾部分,方庆来把自己价值不菲的遗产全部捐献给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后,亲自聆听了小小与巧巧参加的百名少年钢琴演奏,在“为着理想勇敢前进”的旋律中含笑离开了我们。掩卷沉思,不禁思绪万千,激动万分。也就在方庆来辞世之时,小小和巧巧正在熟练地弹奏着钢琴,“指头像一些精灵在琴键上跳着轻柔的舞蹈,分不清是指随乐舞,还是乐从指生。小小仰起脖子,美妙的乐曲声里,她的眼前出现了一片光明”。“小小似乎看见了眼前的世界,美如仙境。”在美的乐曲中,在美的境界中,在美的人生中,在美的理想中,真善美的境界进一步得到了升华,读者的思想境界同样得到了净化,或许这就是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小说《我们的队歌》不仅有十分生动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艺术形象,也有真实的现实与历史书写,一气呵成,引人入胜。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辉煌的精神文明和革命文化传统,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用生动、活泼、形象的文学样式讲好中国故事,这部小说是对有关“队歌”与“鼓浪屿的钢琴”这一儿童文学新领域、新边界的开拓与探索。通过阅读小说《我们的队歌》,使孩子们永远牢记红色历史,不忘传统,大力弘扬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拼搏与不怕艰苦追求理想的信念,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马光复)

来源: 文艺报

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我们这样回答

  当新时代迈进第十个年头,2022年伊始,一场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为主题的“党课”在中央党校举行。面对参加省部班学习的党的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宏大课题开篇:

  “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科学回答,是理论的维度,也是实践的伟力。新时代这十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在摆脱贫困的村庄,在奔腾东去的长江,在黄土高原的窑洞,在南海之滨的改革开放最前沿,在每一个举重若轻的战略决策里,每一次风雨无阻的跋涉中……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国的巍巍巨轮,正是因为我们党不断回答好中国、世界、人民、时代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一路披荆斩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字里行间,有一份胸怀历史伟业的担当,一份惕励自省的笃行。对“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科学方法”的深刻洞察,是从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得出的结论,“长征走过的道路,不仅翻越了千山万水,而且翻越了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的错误思想障碍”;是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丰富实践中收获的启迪,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凝练总结了波澜壮阔的百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飞跃,都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推动、人民的选择。此时,我们正行进在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节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总书记深刻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

  “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折射这十年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五千多年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是民族复兴的历史纵深,也是思想理论的深厚土壤。湘江之畔岳麓书院,武夷山深处朱熹园,“郁然千载诗书城”里的三苏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调研中思索:“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一次会议上,引用了苏轼《思治论》中的一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并阐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历史自信、历史自觉,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上,向最难之处攻坚,坚定追求远大目标,不懈赓续新的回答。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

  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

  今天的新时代之新,开启了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发展阶段,也意味着新的社会矛盾、新的战略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给出重大战略判断。

  社会在矛盾运动中前进,事业在矛盾解决中发展。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

  今年9月的最后一天,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C919大型客机项目团队代表。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如今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翱翔蓝天,中国人的“大飞机梦”飞越了半个世纪。而这一时间段,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几乎同步。

  “让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这是中国在科学审视新的社会矛盾之后主动作为的一个生动案例。

  研制过程中所发挥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之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那时候判断:“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温这段话,感慨:“几十代人,那是多么长啊!从孔老夫子到现在也不过七十几代人。这样看问题,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上的清醒。”

  清醒而坚定。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秉持“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以“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自信勇毅前行,让“这篇大文章”不仅“写下去”,而且写出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在起笔落墨间,两个“30年”所饱含的历史使命感、时间紧迫感,发人深思。

  一个30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数次提到的一个时间:“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与划时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这次全会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

  啃硬骨头,涉险滩。2020年12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举起手中2万多字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总结评估报告:“我们7年多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成就,都在这里了,沉甸甸的!”

  一个30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复兴征程上的丈量:“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

  当年的“三步走”战略,我们如期实现了前两步,推动中国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对“第三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了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现代化是几代人的夙愿。在人类发展史上,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如此巨大的人口体量进入现代化,在世界上前所未有。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道路可走。

  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会议上详细讲述了方略里的愿景:“其中提出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把中国沿海、内地、边疆连接起来;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并进入青藏高原;开凿和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当时,有的外国记者认为孙中山先生的这些设想完全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筚路蓝缕,栉风沐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2020年10月,“十四五”规划即将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参观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在《建国方略》相关规划图前,他驻足感慨:“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

  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今天的中国奇迹一再令世界惊叹,以至于一位外国学者对总书记说:“当时是觉得你们会发展,但是怎么也没想到你们发展得这么快!”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放眼历史长河,脚踏中国大地,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深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

  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的支柱,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饱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生态文明思想首次提出,在“这篇大文章”中格外亮丽。

  “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着眼的是大历史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一子落而满盘活”。

  雄安新区选址,“就是考虑要保护白洋淀,而非损害白洋淀”;青海三江源,“不能拿‘中华水塔’去换一时的GDP”;“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结构调整一定不要搞相濡以沫,让‘僵尸企业’苟延残喘”……响鼓重槌,振聋发聩。“不能”“不要”“不允许”这些词,有力讲述了将一艘巨轮调转航道、转变发展方式的坚定。

  今年到四川调研,宜宾市三江汇流处,岸边墙上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行字十分醒目。当地负责同志解释说,市民一度误解了岸边的建设工程,建议他们写下这段话,以示警醒。这真是令人感慨的变化:十年前各级领导干部还摩拳擦掌地继续搞开发、搞建设;而今,很多老百姓都对国家的绿色发展之路如数家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源自于思想的伟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聚焦回答“三大时代课题”,核心内容体现于“十个明确”,这一科学理论以其耀眼的理论魅力、雄浑的精神伟力、强大的实践威力,引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之路。

  《庄子·秋水》中写道:“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我们千万不能‘邯郸学步,失其故行’。”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总书记也常用这一平实的表述,讲述中国脚下的路。

  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办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从睁开眼看世界,到叩开世界大门,再到逐步融入世界,直到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站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迁的时刻,世界看中国的视角愈加丰富,并无一例外,看到了今天的中国对于世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记载了无数这样的“影响力时刻”:

  2017年年初,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一场主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被西方媒体称为“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时刻”。仅仅20多天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2021年秋、2022年春,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两大全球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进一步丰富拓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国外经济学家评价说:“当某些国家捶胸顿足地叫喊时,中国却提出了真正旨在推动人类进步的计划。”

  2021年秋天,联合国大会上,世界瞩目中国的新主张:“要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视角下,人们将它评析为“给世界提供了最值得期待的方案”。

  还有,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每一次的中国之声,都在世界久久激荡。

  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深邃智慧,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行稳致远的中国方案,商量着办的中国方式,言出必行的中国声音和中国行动,不断刷新着世界。

  学者定义的“社会历史分叉期”,通向的不外乎:战争还是和平、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一个变乱交织的时代,倒逼着全球治理的升级,呼唤着世界观念的转变。

  当此时刻,中国,有一脉相承的坚守。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是中国对待朋友的一贯态度。国内几次主办相关外交活动,总书记一天要忙上十多个小时,日程紧凑到分钟。即便再晚,也会同每一位来华参会的政要见一面、谈一谈。

  大国交往时,有“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胸襟;周边外交中,有“勺子和碗总有碰到的时候”“把分歧管控好,把合作谈起来,一时难以谈拢的可以暂时搁置”的气度。始终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道之行,在波谲云诡的国际风云下,更显可贵。

  重信守诺,以己率人。无论在全球治理领域,还是对朋友伙伴,中国行之以躬的作风均赢得广泛赞誉。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谈到历届中非合作论坛,总书记说:“凡是中国作出的承诺都兑现了”。非洲一位国家元首有感而发:“过去殖民者给非洲带来灾难,现在中国给非洲带来了新生。如果当年的殖民者有耳朵,请他们也听听习主席的这篇讲话!”

  团结合作、守望相助,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蔓延的两年多里,人们既体悟到了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远见与深刻洞察力,也看到了一个大国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疫苗,向34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向150多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物资……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当此时刻,中国,有开拓创新的作为。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机遇里有着最值得期许的未来。

  在世界渴望读懂中国的时候,“一带一路”如同打开了一扇窗。从“大写意”到“工笔画”,放眼全球,“一带一路”在轮船的鸣笛、在码头的装卸、在桥梁的建造、在田野的耕耘、在工厂的轰鸣中,正创造无数新的合作共赢故事。

  有外媒评价说:“恐怕找不出比中国更合适的国家来传递关于经济未来的信心。”中国倡导创立的亚投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创了发展中国家组建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全球企业家争相前来“赶集”的盛况,给许多外国政要留下了深刻印象。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以三座桥为喻,形容了中国之于世界的角色:“通往世界之桥,通往繁荣之桥,通往未来之桥”。

  中国担当主席国时,无疑是一个个丰收的年份。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上,亚太自贸区迈出历史性一步;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探索创新“金砖 ”的合作模式……云南昆明,中国主办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全球性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阐释“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今年的冬奥外交备受瞩目。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将奥运会评价为“仿佛一个巨大而又非常困难的拼图游戏”。疫情之下,中国如期兑现了承诺,“一起向未来”的动人故事跨越国界。近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约170位官方代表出席。他们当中有邻居,也有跨越大半个地球的远客。大道不孤,德必有邻。

  细心的观察家们,早已从中国外交的一举一动中,看到了中国同世界的深度融合。

  两个全球倡议,对应到国内,正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思想。创新、开放、包容等全球治理方案,正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镜鉴。

  而从另一个维度去看,做好中国的事情,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一个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时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先后赴湖南十八洞村和福建宁德,去实地探访。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渴望学习借鉴中国减贫经验。

  一个占世界陆地面积1/15的大国,人工林保存面积世界第一。“荒原变林海”的塞罕坝,给地球添了一片绿地。无论是《巴黎协定》的落实,还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践行,中国在行动。

  一个昔日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国家,探索出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既佐证了现代化之路的百花齐放,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探索提供了借鉴。

  “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大时代、大格局、大胸怀。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如此评价:“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正视问题并矢志不移地推进问题解决,“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或许是评判当代中国最准确的语句。

  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党的十八大之后召开两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里,熔铸了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也宣示了中国的坚定: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中国如何发展?中国发展起来后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昔日对这个大块头,很多人都怀揣着好奇,甚至认为“会不会是瓷器店里的大象”。

  十年过去了,答案清晰可见。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2016年到宁夏闽宁镇,习近平总书记特意叮嘱,让车绕着镇子转一圈。时光冲刷了贫穷的痕迹,红瓦白墙,嬉闹的孩童。他的目光久久望向窗外,仔仔细细把那里看了个遍。

  在福建工作时,两省区结下扶贫协作“山海情”,习近平同志深入“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调研,体会到什么叫“家徒四壁”,一户人家唯一的“财产”是挂在房梁上的一团发菜。

  “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他也曾饿过肚子、吃过苦,也穿过补丁衣服,更读得懂老百姓锅里的穷,感受得到受穷的痛。“过去我到农村,看到这样那样让人揪心的事儿,心里很是不安、难过。”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心愿,装在心里沉甸甸的。

  百年前在风雨如晦的黑暗中诞生,中国共产党就立志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改革开放春潮澎湃,短短几十年让亿万老百姓解决了温饱、实现了基本小康。2012年的秋天,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锚定全面小康的宏大目标,总书记的心里记挂着还在过穷日子的乡亲们:“不能到时候,宣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还有那么多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之后,上任伊始的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口气用了10个“更”字来描述人民的期盼。

  一个月后,踏雪到阜平“看真贫”,脱贫攻坚动员令由此拉响。一场改变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命运的伟大决战,也是向历史、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有“滴水穿石”的韧劲,有“钉”住不放的执着,有精准脱贫的举措,更有一次次倒计时算日子、只争朝夕的紧迫。在寒冬、在烈日、在风雨里、在深夜,飞机、火车、汽车辗转奔波。万里行程,印刻着百年大党的为民本色。

  历史记住这一天: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告,传遍了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朝梦圆。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

  这场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思虑久远:“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总书记谋划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擘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路要带领乡亲们怎么走。

  “时时放心不下”,有位革命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他的心里刻下了。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放心不下的是14亿多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

  “压茬推进”的新的时间表上,写着共同富裕。

  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即,中国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节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样的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

  从“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共同富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外媒评价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自我加压的政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总书记谋划得长远。

  从做大蛋糕,到分好蛋糕,从“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到“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透过那些复兴征程上的时间表、任务单,清晰可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逻辑,回答的是世界也在思索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一座城,两年多时间,两次考察。一次,是在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时刻飞赴武汉。一次,是在今年夏天,浴火重生的武汉交出了一份疫后重振的新答卷。就是在这里,在惊心动魄的艰难时刻,我们党面对人民的危难不惜一切代价、什么都豁得出来,义无反顾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放在最高位置。

  今年夏天的这次考察,总书记再次走进武汉的社区。由疫情防控所展现出的社区基层治理的短板弱项,时隔两年多是否补齐了?防控一线的篱笆能不能扎结实?回应人民关切、提升治理效能,“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给出了响亮的答案。“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

  郑板桥有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全面深化改革大潮奔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推出的2000多个改革方案,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等各个领域,涉及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一切围绕百姓关切。“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就在上个月,总书记前往北京展览馆,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参观时,一幅画吸引了他的目光。听闻这幅描绘老人孩子其乐融融的油画,名为《幸福千万家》,总书记感言,中国式现代化,要解决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他进而想到“农村红白喜事”给乡亲们带来的负担,叮嘱要做好移风易俗。

  再向前追溯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辽宁考察,专门去看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我来看看,大家都吃些什么菜。”总书记笑着同用餐的居民们打招呼,细问饭菜价格。

  一日三餐,不少老年人的一件操心事、烦心事。饭碗里,盛着民意,连着民心。

  历史长河抵达新的关口,这十年有爬坡过坎之难、有风急浪高之险。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面对“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动情地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扛起自行车过滹沱河,端起乡亲们的满是茶垢的杯子喝水,自己掏钱让赤脚的老乡去买鞋,“马上就办”的践诺……他工作过的地方,乡亲们从点点滴滴中,读懂中国共产党。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

  在田里问庄稼,一看就是老把式。听闻土地流转,忙叮嘱:“不能把农民土地拿走了,干得红红火火的,却跟农民没关系。要共同致富。”走村入户,屋里屋外看个遍,还常去看一看厕所改造这个农村的“老大难”,那是因为“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

  在总书记眼里,千家万户的千头万绪,就是大事。去年广西考察,一位村民连叹“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总书记回答说:“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大和小的辩证法里,承载着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致新年贺词时,习近平总书记端坐在夙兴夜寐工作的办公室。有外国政要评价说,他的眼睛里有历史,更有人民。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

  “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在宏阔的时空坐标上端详当代中国、当今世界的“时和势”,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常讲常新。这也是战略问题。

  战略思维,“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2022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从战略上观时察势:“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党的十八大之后,当中国经济轰鸣的列车放慢车速时,“中国经济崩溃论”等论调声起。人们追问:“中国经济还能保持稳定高速增长吗?”“中国会拖累世界经济吗?”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正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从战略上抓关键、谋布局:“我说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论英雄”“我们要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为了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用短短几十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之路的中国来说,破解“阿喀琉斯之踵”有着现实的迫切。

  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时期,于2013年7月提出。几个月后,在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常态”。这些事关发展方位的判断,都蕴含着对危与机的辩证思考。

  时间来到2015年。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当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随后的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总书记又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再时隔两年,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以及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进而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二十大之前的最后一趟调研,去的是辽宁,一个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辆内燃机车的地方。这位“共和国工业长子”,步入计划经济早,走出计划经济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慢了脚步。

  前些年全国两会“下团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加减乘除”妙喻创新驱动、淘汰落后产能等转型之策,为包括辽宁在内的东北地区破解“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难题。

  这一次到辽宁,看的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新技术新业态日益蓬勃,东北新一轮振兴发展在路上。

  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上去把握。

  拿问题导向来说,比如,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这是“成长的烦恼”,也是“发展的阵痛”。快与慢,如何一盘棋布局,舍与得,又如何一体化发展,总书记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发展差距渐成增长势能。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新时代,新形势,新答卷:“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每一个方面,展开了都是一幅恢弘画卷。就拿“开放”来说。

  当年,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过忐忑。

  这些年,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2016年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条分缕析经济全球化的三个阶段:从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到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再到经济全球化阶段。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到几个省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抗疫情况,调研复工复产中出现的问题。我在浙江考察时发现,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当地不少企业需要的国外原材料进不来、海外人员来不了、货物出不去,不得不停工停产。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今年春天到海南,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去考察。总书记到了那儿,先看粮食安全,再看能源安全,传递出一份鲜明讯息:“我们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同时一定要定下心来,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自信,就是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中、惊涛骇浪中,“最重要的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

  时代潮流浩浩汤汤,弄潮儿向涛头立:“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在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征程上阔步前行,信心十足的中国,力量十足。

  当此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充满忧患意识。“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中国共产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

  “百年变局,一件事一件事出来,一会儿灰犀牛,一会儿黑天鹅。”“我是经常地敲警钟。我敲警钟是为了让大家警惕起来,居安要思危。”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看懂“桅杆顶”的预见,彰显治国理政的远见。

  底线思维之外,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

  再举例历史思维。大历史观在总书记的思考中贯穿始终。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总书记从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多年的实践中、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从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去端详、去思考、去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从党的一大到党的二十大

  “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此刻,在步入党的二十大的门槛前,回望。

  回望百年前梦想起航的那一日,13位风尘仆仆的青年,自各地赶到上海,叩响了兴业路76号的门环,也叩响了新世界的大门。时光如白驹过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中华民族,改变了世界。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巍巍昆仑,滚滚长江。

  这片东方热土上,5000多年连绵不绝的中华文明流淌于此,千百年的梦想汇聚于此,亿万人民的汗水凝结于此。

  复兴!复兴!

  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向宏大未来澎湃而去,这是无数志士仁人的深情呼唤,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主题。

  漫漫征途,我们什么样的困难没有经历过,什么样的挑战没有遭遇过,什么样的环境没有碰到过?

  多少次生死抉择,多少个日夜披荆斩棘、爬坡过坎,主心骨是中国共产党。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说,这就像“‘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

  在世纪疫情的大考面前,党中央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强有力。“大年三十我夜不能寐”“大年初一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我时刻关注着疫情防控工作,每天都作出口头指示和批示”……每一个重大抉择、每一个关键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交出了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大考答卷,25000多名优秀分子在火线上宣誓入党。

  自我革命,“窑洞之问”的第二个答案,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宏大课题。从短短几百字的中央八项规定破题,解决“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勇毅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打虎”“拍蝇”“猎狐”……雷霆万钧,抓铁有痕。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亿万人民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铿锵承诺。

  为了谁,依靠谁;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最艰巨的事业、最繁重的任务面前,是和亿万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拼搏在一起、奋斗在一起。“时时放心不下”的,是人民幸福生活这一“国之大者”。

  十年非凡成就,书写在物阜民丰、万家灯火之中。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2012年增加18618元;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10.3亿人、13.6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岁提高至2021年的78.2岁……一个个数字,照见发展的民生温度。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更好满足。尊重“人”的价值、看见“人”的能量、成就“人”的梦想,这是十年非凡成就的逻辑起点,也是最深厚的价值底色。

  战洪水、防疫情、抗地震、化危机、应变局,中国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位村党支部书记的经历,感动了很多人。7年,8公里。重庆巫山县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带领村民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寄托着从来没有走出村的乡亲们的希望。“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 一滴水见太阳。党团结带领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一位社区志愿者的感叹,激奋着很多人。宁夏吴忠市金花园社区的王兰花,一位和共和国同龄的老模范。见到总书记,她激动地说:“2016年您来宁夏,说的一句话让我忘不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当时我听了,眼泪刷地就流了下来。国家发展到今天不容易,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

  “我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在我们这么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一步步,步履坚实。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壮阔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胸怀家国,每个人的目光都可以如此之辽阔、每个人的视野都可以如此之宽广、每个人的奋斗都将留下浓墨重彩。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今天,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

  领航复兴征程,山雄有脊,房固因梁。

  党史上第三份历史决议,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我们党百年奋斗的皇皇巨著,明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见证并参与伟大时代变革的广大干部群众感言,今天,我们党团结统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前所未有。正是因为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砥砺奋进,以大气魄运筹治党治国治军,以大视野谋划改革发展稳定,以大韬略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大情怀践行人民至上,我们的事业才能勇往直前,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册上,更加宏伟的目标等待我们去实现、更加光荣的使命等待我们去担当、更加艰巨繁重的考卷等待我们去回答。

  “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这是中华民族的豪迈宣示。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叶帆 桂从路)

贾玲:悲伤体质的我其实很快乐丨人物

前几年流行一句鸡汤文:每个喜剧演员都有自己悲伤的一面。关于贾玲,网上也有一个讨论——她是真的快乐吗?

为在台上博观众一笑,她不惜牺牲形象,扮演着“女汉子”。想做喜剧,似乎就要忘记美。那么,甘愿为喜剧“豁出去”的贾玲,真的快乐吗?

人物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听到这个问题,眼前的贾玲忽然提高了说话的音量,“我是真的很快乐啊!这有什么好探讨的(笑)?一个不快乐的人怎么可能到处‘演’快乐,人生不要想得那么矫情。”

做一个让人开心的人并不累,这是贾玲近些年参悟到的真理,她并不认为台前幕后的悲喜反差有多深奥,她很确信让别人开心,自己也会开心,周围的氛围跟着愉悦,这种生活状态是能给每个人带来舒适感的。

对于此时的贾玲来说,生活似乎没有任何可以抱怨的地方。

曾经有人问她愿意坚持什么,她比谁都笃定自己对喜剧的热爱:“一步步能走到今天,是观众对我的包容和喜爱,我很珍惜这一份寄托。”她说,她是幸运的,“如果我坚持来坚持去,到今天依然无法成功,可能会去抱怨,但我现在能被这么多观众喜欢,已经没有任何值得我喊累、抱怨的地方了。”

A 《你好,李焕英》

——是她为母亲做的最后一件事

如果真的能让贾玲穿越回1981年,她想改变什么?她思考片刻后说,“我没什么特别想改变的(事),只是希望我母亲能快乐。”

2016年,贾玲成立大碗娱乐公司,第一个作品就是她为纪念母亲而创作的小品《你好,李焕英》。观众对这个小品的评价是:愿意回看千万遍,却不愿意让贾玲演第二遍。母亲的意外离世是贾玲心中永远的遗憾。

19岁那年,贾玲的姐夫打电话告诉她“妈妈没了”,让她回来见最后一面。但赶回家的她,依然没有见到那最后一面。贾玲曾一度认为,这让她的人生始终缺了一角,再也快乐不起来了。直到演完小品《你好,李焕英》后,她觉得自己心情好了些,也释怀了不少,那一刻她想应该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除了能弥补妈妈去世的遗憾,也因为意识到如果自己年纪再大一点,穿越回1981年时就很难再扮演当时的自己了,她决定把自己的遗憾与爱都寄托在这部电影上。

“也想把我和母亲以前的相处方式与快乐时光告诉大家,那是我最珍惜的日子,如果观众看完电影能想着给自己妈妈打个电话,我就满足了。”

电影《你好,李焕英》是贾玲首次当导演执导的作品。

《你好,李焕英》是贾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她选择自导自演,因为没有人比她更了解自己的母亲。但筹拍期间她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彷徨:“光是剧本就打磨三年多,直到开拍前还在不断修改,编剧们也在抱怨,说这样无休止地写,不知道要写到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达到最好的故事状态,后来发现每一个阶段都有需要修改、精进的地方,比如这里补一些能好点儿,那边换个方式能好点儿,但等你到了实地拍摄,演员不同的表演状态又需要修改,每天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尽管棘手,但贾玲从没想过放弃,她说自己似乎从来没这样坚持过一件事情:“拍《你好,李焕英》,是我这一生为母亲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多苦多难都要把它做完,它对得起我对妈妈的感情,我也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你们看。”

B 杀青那天没哭

——只开了瓶本想留着结婚时喝的酒

《你好,李焕英》杀青那天,贾玲没有号啕大哭,两个小时后,她坐上了凌晨6点的飞机,奔赴春晚审核节目现场。即便是审完节目,她也没反应过来电影已经拍完了,只是默默置顶了一条微博:妈,电影《你好,李焕英》杀青了。我厉害不?

“这部电影都没有时间让我感慨,拍完了也赶不及思考,审完节目后我和团队开了一瓶很贵的酒,本来这是我打算结婚时才喝的(笑)。”

在贾玲的印象中,母亲对她的要求并不严格,就像姐妹一样,最给她力量的莫过于母亲嘴角的那一抹微笑,但现实生活中贾玲的母亲从未看过她的演出,甚至都不知道她后来成了演员。她也没见过母亲在病床上的样子,这些一直是她心里的痛点。贾玲在电影里增加了她去医院探病母亲和母亲去看她演出的情节,算是给自己圆了一个今生难了的梦。但拍到这些戏份时,她整个人却哭到崩溃,重拍了二十多条,因为眼泪太多,眼睛肿得不行,剧组的每个人都很心疼她,却不知道该如何劝慰:“真的拍摄过往,我似乎缓解不了自己的情绪,如果没有拍好,我会很自责。”

片中饰演贾玲母亲的是演员张小斐,她总听贾玲讲李焕英以前的故事,“我告诉她,我妈妈和我基本上就是一种性格的人,每次聊天都会提到我母亲。小斐的演技特别好,我这个戏周期又特别长,期间有小品,还有话剧,再来改成电影,电影剧本写完还要排一遍戏,这需要演员用大量的时间来配合我。”另一个关键看点,是贾玲与沈腾首次大银幕合体,“当时腾哥说要来客串我的电影,我说你别客串了,我这里有个男一号,他一听惊呼怎么跳跃这么大。后来,他用他固有的‘嫌弃表情’说看看剧本,看完觉得挺满意就答应了。”贾玲笑说,如果没有感情,腾哥是不会过来帮忙的。

贾玲与沈腾合作《你好,李焕英》。

C 标准悲伤体质

——感情波动大,情绪化、太爱哭

在贾玲眼里,母亲什么都会,什么都敢做,很能吃苦,父亲也是如此。她身上的乐观开朗、隐忍,是父母性格与教育方式的融合,这也给了贾玲足够多的勇气,让她即使放弃一切,也愿意逃离舒适区。

2001年,她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相声班,也因此与恩师冯巩结下了一生的师徒情。谈起恩师,她说师父对她人生最大的帮助就是开了相声班,如果没有这个机会,她也没机会走上喜剧这条路。也因为冯巩当时的决策,让很多有喜剧天赋的女孩能参与其中。岳云鹏曾评价,贾玲是一个勇敢的女生,以相声女演员的身份出道,但相声对女演员而言是个“禁区”,没有机会,待遇也不高,可她愿意放下一切包袱去坚持——住过地下室,为生存打过工,因为身材被调侃,扮过丑角,也自黑过。

2008年,贾玲搭档白凯南的相声《论捧逗》在北京连演80多场。2010年,二人凭借改编后的《大话捧逗》登上春晚的舞台。这一年,她28岁。对喜剧的爱,是她一直坚持的,从未改变过,问她怕不怕自己的表演被喜剧形象所束缚,她急忙摆摆手:“当然不会,哎哟,你不知道做喜剧演员是多么开心的事情!”

2010年,贾玲与白凯南登上春晚的舞台。图/ IC PHOTO

外人眼中的贾玲,一直都是个开心果,无论是台上台下,始终在释放着快乐能量,但她却说,自己其实是个标准的悲伤体质,原因在于她太爱哭了:“我的情感波动比较大,特别情绪化。举个例子,我喜欢小狗,短视频里就推荐很多宠物相关的内容,比如有流浪狗之类的,我就不敢看又忍不住想看,每次看到就容易哭。”几秒的沉默后,她又转而说,其实自己现在已经在学着和解:“我以前真的很讨厌我自己,过于善良,过于迁就别人,为别人考虑得比较多。但后来我发现,其实在乎别人会让我快乐,我也默默接受了这个事实。”

到底要不要减肥?

任何关于贾玲的采访似乎都逃不过减肥的话题,拍完电影《你好,李焕英》后,贾玲似乎胖了不少。有人说贾玲不敢减肥,是因为“胖、圆”是她作为喜剧演员的一个特点,这很容易逗观众笑。贾玲笑着说,自己现在确实太胖了,会稍微有一点儿偶像包袱,不过不减肥真的不是为了观众缘,而是因为压力实在太大了,吃,成了她缓解压力的唯一方式。“我在判断我自己的时候,会很客观,知道自己胖到哪个度观众能接受,我很愿意和观众站在一样的角度思考。平时的我和普通观众没什么区别,在家里追剧,看综艺,也去‘研究’八卦,所以我也会像看一个演员一样去看待、审视我自己。”

“那你想不想回到当初瘦时的状态?”

“我当然想了(大笑),到底谁传出来我因为事业舍不得减肥,我哪有那么伟大?我才不能呢!难道我又瘦又好玩不好吗?”

人物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贾玲的内心世界——

小品好不好,在于编剧

新京报:电影、综艺、直播……这些日子你马不停蹄地忙着,会觉得累吗?

贾玲:其实吧,我不是一个工作狂,我很懒,但对《你好,李焕英》来说,我就是一个工作狂。一旦你极度认真地对待一件事情,你的工作态度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年无论哪一个片刻,我都想用尽全部力量把它做到最好。

新京报:录制《王牌对王牌》,算不算你在制作电影期间的一种调剂?

贾玲:我一直都特别喜欢录综艺,反而有时会觉得影视作品才是我的调剂(大笑)。其实也没法衡量到底谁更轻松,谁的难度更大,就像小品也同样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每一件“艺术品”都是需要无限精力与时间的,有时排演一个小品甚至比综艺耗时更长。

贾玲是《王牌对王牌》中“王牌家族”的成员之一。

新京报:很多观众说现在的小品缺乏讽刺,结尾多为煽情,语言类的节目在走下坡路?

贾玲:这不是由我们来定的,而是由市场来定的。这么多年我也努力、积极地在找编剧,编写出更好的小品。我觉得首先要提高编剧的行业待遇,挖掘出有才华的编剧人才,让大家意识到小品包袱是很值钱、很珍贵的。

一直在演自己成了创作瓶颈

新京报:陈佩斯曾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喜剧演员实际上是很痛苦的一群人,你觉得喜剧难做吗?

贾玲:难做,肯定难做,你要不断地创新、产梗,但我始终觉得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一定也是个很快乐的人,同时自己内心也会非常满足,喜剧演员往往会有一种普通演员无法感受到的满足感。

新京报:灵感从何而来?为什么你接梗这么厉害,同时还能展现出高情商?

贾玲:可能有即兴的能力吧。很多时候我也是在网友总结出来后,才发现自己当时的回答真好(大笑)。但说真的我当时并没有设想专门去接什么梗,很多时候是处于零距离的状态,不管是记者还是观众,我都会把对方当成普通朋友,我们的聊天方式也是自如的、随性的,完全没有疏离感,可能这样就很容易产梗吧。“产梗”?这说法,还“产卵”呢(哈哈哈哈哈)。

新京报:观众看到的你和现实生活中的你差别有多大?

贾玲:真是没啥太大的区别,比如《你好,李焕英》里就是我自己。有时我都觉得,现在的创作瓶颈就是好像一直在演我自己,等下一部(电影)我演别人的时候,我们再聊(笑)。

新京报:你会特别渴望去做其他类型的电影吗?很难想象你演反派什么样。

贾玲:暂时还没有这种欲望,我的作品必须要发自内心。其实我没有什么才华,也没有天大的本事,我的才华就在于情感浓度比较高,能够把自己的情感很顺畅地表达给观众,我只能做到这一步。

做电影四年,变得更焦虑

新京报:出道这么多年,大家对你评价还是三个关键词,善良、天真、情商高。

贾玲:非常正确,哈哈哈哈哈哈哈(大笑)。

新京报:那你觉得自己这几年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贾玲:我觉得做电影的这四年变化最大,开公司、写剧本、拍电影,比以前更快了,但也更焦虑了,变得更在意这部电影给到的反馈。(大家觉得你现在什么都有了,还焦虑什么?)焦虑电影的表现手法、焦虑摄影画面好不好看,焦虑电影的每个细节,焦虑这一段表演、那一块调色、这首配乐……总之关于电影的一切我都很焦虑。

新京报:是因为你太渴望把电影的每个细节都做得更好。

贾玲:就像刚才说的,因为这可能是我为母亲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出于本心,我也希望自己做完这件事后能更快乐一些,我非常不想等电影下映后,留有遗憾。

《你好,李焕英》剧照

新京报:那你会很关注观众的反馈与评价吗?

贾玲:以前不会。(为什么?不敢看?)不是不敢看,因为以前总会想,演完就算了,表演只有一次机会,在能努力的范围内把它完成好就是过去的事了。但现在这种想法在改变,就像我很想看到这部电影的反馈,因为这是我想和观众表达的,也是我第一次想和观众倾诉的东西。

新京报资深记者 周慧晓婉 人物摄影 郭延冰

首席编辑 吴冬妮 校对 赵琳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