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冷血动物的体温是如何变化的(人类将变成冷血动物?科学家:正常体温定义或将改变)

冷血动物的体温是如何变化的(人类将变成冷血动物?科学家:正常体温定义或将改变)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2-07 18:54:51

冷血动物的体温是如何变化的(人类将变成冷血动物?科学家:正常体温定义或将改变)

冷血动物的体温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列表:

冷血动物的体温是如何变化的(人类将变成冷血动物?科学家:正常体温定义或将改变)

人类将变成冷血动物?科学家:正常体温定义或将改变

最近,eLife杂志上曾发布了一项新的研究称,人类的正常体温早已不是98.6华氏度(37℃),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当中,体温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

科学家认为,37℃的体温可能在1851年是准确的,因为这是当时德国医生卡尔·莱因霍尔德·奥古斯特·维德利希(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在25,000位患者的腋窝下测量出的平均温度。然而,时代在发展,人类也改变了。美国人现在的体温似乎已经下降到了F级。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比较了南北战争士兵和退伍军人以及最近的人类两个研究组的数据,研究确认了当时美国男性的平均体温约为98.6华氏度(37℃),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在稳定下降。女性的体温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所下降。研究发现男女的平均体温约为97.5华氏度(36.49℃)。

研究人员认为,我们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也改变了我们自己。我们的身高、体重在进化过程中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但是这项研究到底对于人类健康意义何在,他们还不能确定。

对于体温明显下降的原因,研究人员表示还尚不明确。Parsonnet教授认为这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更暖和的衣服,室内温度控制,更久坐的生活方式以及(也许最重要的)传染病的下降。她指出,如今的人感染结核病,梅毒或牙龈疾病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她说,大多数人类可能现在更多的居住在热中性区域上,这种地方温度会受到气候的调节,因此人类不需要加速新陈代谢而升高体温产生更多热量。72华氏度的办公室可能会让某些人感到寒冷,但它并不会像在40华氏度的洞穴中度过一夜的方式给人带来压力。

研究人员对生活在玻利维亚低地的土著居民也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感染可以提高平均体温。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人类学家Michael Gurven在他2016年的论文中表示,感染约占该人群静息代谢的10%,而较低的代谢与体温略低有关。尽管如此,即使在土著居民的健康的成员中,体温似乎也在2004年至2018年之间有所下降。

不过在他们研究成果提出后,就有科学家表示,内战的数据可能并没有记录那么准确,身体是由很多温度组成的,肝脏是最热的部分,皮肤表面是最冷的部分。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正常温度,其实温度范围也很广。

而且内战时期因为数据集中,有太多变量无法控制,例如测试时士兵和退伍军人是否健康,放置温度计的位置以及使用了哪种仪器。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测量的数据产生影响。

但是,有一件事,所有专家都一致。那就是发烧仍然是发烧,不管在哪个时期。降低正常体温的平均值并不意味着应该改变发烧的标准。通常认为成年人发烧的温度超过100华氏度(37.78℃)。

温度有助于确定是否生病,并根据其病情来确定可能生病的程度。对患者而言,细菌感染加上低于正常温度可能是比高于正常温度更重要的不祥迹象。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也可以表明病情好转还是对药物有反应。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新研究可能不应改变发烧的定义,但是被认为是正常温度的多样性应该加以调整。

作者:脸哥

天冷鱼口不好怎么办,用这些招数撬开鱼口!

虽说还没到数九寒冬,但这气温下去了,鱼真是不好钓了,尤其北方地区。不知道有多少钓友也被天冷没鱼口困扰。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冬季寒冷鱼口不好的时候,老司机们的应对方法。

天气的选择:

首选天气当然是连续几日的晴天,晴天由于日光照射,水体温度上升的比较明显,鱼是冷血动物,其体温会随着水温变化而变化,水温的提升有助于鱼活性增强,开口率也会高。除了晴天,降温的前一天也是很好的选择,因为鱼是一种敏感的动物,它能感知到气温马上将骤降,所以会加大摄食储备能量。

钓点的选择:

比如最常见的是,水域地形都符合缓流、富氧等客观黄金钓点位置,但是找底不精准,钓点打到了水底凹处,而且凹陷平均地深40厘米以上,即使窝料没啥问题,钓饵没啥问题,但是这个钓点基本上就是死钓点,基本上鲫鱼是不会爬这么大的坡度觅食。一般这种情况是最为常见的;还有类似国道旁、工厂附近等等噪音源附近的钓点,基本上都不合适。

钓法及打窝用饵:

冬季每天的气温、水温较低,水体偏凉导致鱼儿的活动量、觅食量降低,钓友在水库野钓鲫鱼时,勤抛竿多以逗钓为主,而且要找对鱼窝,不能死守一个钓位。冬季里绝大部分的鲫鱼都会成群聚集在有遮挡物的水深区,钓位尽量选在水草密集处、向阳背风处、桥墩都可以当作为冬季野钓首选位置。

用饵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使用鲜活的红虫饵和蚯蚓饵来作钓效果会更好,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纯虫饵作钓时最好不要加任何味道,越天然越好。红虫挂钩可以直接从公虫的头部(黑色的地方)扎去,挂上3-5条就可以,也可以使用红虫肉夹馍。

蚯蚓饵可整条的包裹住鱼钩,钩尖位置要留出一段活体,让其在水中自由摆动来诱鱼。但由于虫饵本身的自重较轻,所以线组的调钓是调低不调高。诱饵窝料可以用泡制好的酒米进行打窝聚鱼,可以在钓点附近多布几个窝点,进行来回逗钓。

若在野河垂钓,当判断是用饵问题时,可试着换钓饵,比如开始用的是酒泡小米撒窝、蚯蚓装钩,但无鱼问津,可以换别的饵食再试。喂窝一段时间还不行,再换一种饵试验,如果换过几种饵料还是不行,可以添加一些小药来刺激鱼的胃口。

想要配出一款好饵料?鱼的食性和饵料成分你不可不知

?“大杂烩式”开饵是当下多数钓鱼人的通病,我分析和总结了原因,大概有三条:

1、总向大师们学习,别人怎么开,自己就依葫芦画瓢,但又没有深入研究其中的原理,例如大师们为什么要这样开,是以何种鱼情作为前提

2、生搬硬套公式,走到哪都是主攻饵 基础饵 状态饵,感觉少加一种就不够完整

3、总想着一款饵把所有鱼都钓了

通杀的饵料是不存在的,即使是被捧为神饵的蚯蚓和红虫也不能做到把所有鱼都钓了。

你用鲫鱼饵钓到了鲤鱼,用鲤鱼饵钓到了草鱼,那是因为大多数淡水鱼都是杂食性什么都会吃一点,尤其是饿的时候

还一个原因是咱们用的商品饵成分并不单一,即使饵料袋上写的是鲤鱼专用,但有可能里面某一种成分草鱼也爱吃。反过来说,你单纯地拿一片草叶子挂钩,草鱼看见很喜欢,但钓上鲤鱼的概率就会降低很多

饵料不可能真的做到通杀,但是可以相对广谱,想要开出一款好饵,你先得弄清两个问题

第一点是鱼的食性

鱼的食性不仅仅是指鱼爱吃什么,还包括以什么方式吃,在不同环境与天气下的摄食量等等。只有尽可能地把这些问题搞明白,了解了鱼的食性,才能更准确、有效地去选饵、配饵

1、鱼爱吃什么。虽然淡水鱼很多都是杂食性,但根据鱼的品种、大小、生活环境的不同,还是存在有些许差别。

比如说钓鲫鱼,我们就会用蚯蚓、小麦、米饭以及带有一些虾粉的腥类饵,饵料要以香甜松软为主

鲤鱼喜欢粗粮,玉米、麦子、菜籽饼、花生枯、豆粕、红薯等等都可以,片状要大、量要多

草鱼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尤爱禾本科(代表有玉米高粱麦子水稻)、豆科植物(代表有蚕豆豌豆绿豆等等),当然了草鱼偶尔也会吃浑食,像蚂蚱、猪儿虫等等

最后再说说青鱼,青鱼又称为螺蛳青,因喜食螺蛳而得名,也吃小虾、河蚌、水生昆虫以及一些豆类农作物

野生鱼和养殖鱼不一样,养殖鱼多半喂养颗粒饲料长大,可以说已经被驯化,所以垂钓时能找到“原塘颗粒”是极好的;野生鱼不那么挑食,饿的时候什么都啃一啃,甚至有时候用路亚的假饵都能钓起像鲤鱼、草鱼这等原本并不凶猛的鱼类

对野生鱼来说,安全是首要因素,尤其是觅食!小鱼喜爱大腥大香,大鱼反而偏素淡,所以想要钓巨物,千万别想着“骗鱼”,饵料必须有真材实料才行

2、以什么方式吃。鲫鱼吃饵主要靠吸,体型不大、食量也小,故诱饵不可多投,饵料要轻、软、雾化得好点;鲤鱼肠道细短,新陈代谢快,一般是少吃勤食,在进食时常常有拱泥的习惯且生性狡猾,所以在垂钓时可以稍微钓的钝一些,让饵料尽量躺底减少不必要的信号产生

草鱼属中下层鱼种,故钓浮钓底都可以,这个鱼非常贪食、食量又大,在夏季温度合适时可以摄入约自身体重70%以上的食物,草鱼经常在运动中吃饵,在游动过程中发现食物会一口吞掉然后继续前行,在中钩时力量极大

鲢鳙是滤食性鱼类,是通过鳃耙过滤水中微小的浮游生物、植物碎屑进食的,这就是为什么鲢鳙饵一般雾化都很好、比重都比较轻的原因!

3、在不同环境和天气下摄食。鱼是冷血动物,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虽然它们会通过吸收外界温度或自身活动来控制体温,但温度对其活动、觅食的影响还是很大

总体来说,温度越高鱼儿的活性越强、吃的越多;温度越低鱼儿的活性越低,吃得越少。前面说到的草鱼食量大可以吃掉自身重量的70%以上的食物,那是在温度高、新陈代谢快的时候,如果你在早春或冬季去钓它,打个超大的重窝多半就空军了

补充:在一些天气突变或人为影响强烈的时候,鱼会停口不食,跑到深水等安全的地方

至于不同的环境,前面提到的自然水域和黑坑就是其中之一,野生环境鱼的天敌多,吃饵就比较谨慎;黑坑的鱼若是刚从养殖场出来,没有什么危机感,给什么吃什么,投喂量大、味道浓,反而能高效的诱鱼,只有等钓过几次,被反复矛伤、钩跑后才会渐渐变得狡猾,吃饵也不像刚开始那样凶猛,故钓老滑鱼要将饵料投喂量、添加剂浓度都减半

关于第二点提到的“以什么方式吃”这里也需要补充:养殖鱼多以机器或人工投喂的方式进行喂养,久而久之鱼会形成抬头接饵的习惯,钓鱼人使用蘸麻团、少打勤补颗粒的钓法就是利用了这一特点

二、饵料的成分

了解鱼的食性对我们开饵十分有帮助,不过前面也提到了,商品饵的成分并不是单一的,所以选择的时候并不像钓草鱼挂个芦苇芯、钓鲤鱼挂个红薯那样简单,我们需要根据商品饵的成分来进行合理的搭配,然后适当突出某一种“味型”以便更好地针对目标鱼(这里的味型二字打了引号,味型其实是给人闻的,这里提出来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

举个例子,比如今天我要去一个野河钓鲤鱼

正常情况下,我会用大量的粮食谷物作为基础,如豆粕、菜籽饼或者商品饵中最常见的超诱(超诱的主料是小麦胚芽)

不用超诱也可以,只要某一款饵料里有大量的小麦胚芽就行了,这类饵料就是咱们常说的基础饵

粮食类饵料为主然后再加点所谓的味型饵,比如薯味、枣味、以及螺肉腥、海藻腥的颗粒类饵料,可以加一种也可以几种叠加,这得根据当地当时的鱼情来看。鱼大饵料宜淡不宜浓,鱼小饵料花里胡哨一点没关系

有人说:我就喜欢用一种饵料单开可不可以?

当然可以,只要你对目标鱼的食性了解、对自己的饵料了解的前提下,根本不用按照基础饵 主攻饵 状态饵的公式去配饵。只是有一点,饵料成分越单一针对性越强,广谱性越弱,像芦苇芯钓草鱼很好用,鲤鱼就不怎么爱咬钩;螺蛳钓青鱼特别好,其他鱼就吃不进了

鲤鱼饵和鲫鱼饵能混搭?针对不同对象鱼的饵料是否能搭配使用

如果是食性相近的两种鱼,饵料混搭完全没有问题。我就经常混搭,鲤鱼饵料颗粒都比较粗,过分揉捏怕影响状态,而鲫鱼饵大多很细腻,加进去粗细结合能够让饵料更饱满一些,或者是用来收水也行

反过来,钓鲫鱼时也可以加入鲤鱼饵,一来可以兼顾,二来鲤鱼料比较粗,加进去能起到一些留鱼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垂钓的鲫鱼特别小,就不建议加太粗的颗粒,影响适口性

说个很有意思的事

前天我去渔具店买蚯蚓,本来真的只打算买两盒蚯蚓的,可谁知多看了一眼架子上的商品饵,结果拿了一袋又一袋

在我挑饵料的时候,老板走过来建议下次开饵可以加点鲢鳙料进去,说昨天野河钓鱼的时候加了一点鲢鳙饵,在不怎么能钓到鲫鱼的地方上了7条鲫鱼,还外加一条半斤的鳜鱼

其实鲫鱼饵配鲢鳙饵十年前我就在用了,雾化会比较好,尤其是草莓味的饵我感觉鲫鱼挺喜欢。但效果根本没有渔具店老板说的那么神奇,钓到鳜鱼纯粹是运气好,或者是饵料雾化好招来大量小鱼吸引了鳜鱼注意,在发起攻击的时候不小心咬到钩子罢了;至于鲫鱼也很好理解,这几天我们这边气压都比较低,有些闷热,鲢鳙饵比重轻、雾化好,然后味比较重(添加剂多),相当于刺激了鱼开口吧,反正我是这样理解的

以上内容是自己对于开饵的一些理解,是通过实际作钓总结出来的,可能不完全正确,但至少用心写出来分享给大家了,还希望各位朋友不喜勿喷

【作者简介】:小飞,一个90后钓鱼爱好者,希望用文字记录垂钓的美好、把心得留给需要帮助的人,欢迎渔友们关注

恐龙是温血动物还是冷血动物

恐龙,中生代陆地统治者,也是最著名的古生物类群。说起它们,大多数人联想到的往往是"庞大"、"冷血"、"凶暴"等形容词。

关于恐龙是否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庞大,以及如何变得那样庞大,本文暂且不表,详情请见(恐龙为什么能长成庞然大物?http://www.kepu.net.cn/gb/ydrhcz/ydrhcz_wap/ydrhcz_wap_zpzs/201909/t20190903_33409.html)。

今天我们想聊一下,恐龙真的是传说中的"冷血杀手"吗?

说起"冷血杀手",现在的动物界当中确实有许多著名的代表。无论是庞大凶狠的鳄鱼、鲨鱼,还是小巧敏捷的壁虎、青蛙,它们都是"冷血杀手"的代表。

当然啦,这里的"冷血"可不是指它们凶残无情,而是说它们的体温调节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血动物"。

· 自然界的"冷血硬汉"们(图片来源:https://www.pinterest.co.uk/)

冷血还是温血?得看体温是你说了算还是环境说了算

虽然人们常用"冷血动物"和"温血动物"这两个名词来区分不同体温调节方式的动物,但实际上这两个名词已经不再是一个确切有效的学术名词了。

目前,科学界更流行用"外温性动物"和"内温性动物"来区分这两类动物。外温性动物对应的就是冷血动物,概括来说就是体温受外界环境影响,现生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都属于此类。而内温性动物则反之,是指一类可以独立于环境温度,自主的维持或者调节体温的动物,典型代表就是哺乳动物和鸟类。

内温性和外温性定义上比传统的冷血和温血更加确切。以内温性来说,它描述的是维持体温相对环境恒定的能力。比如说人是典型的内温性动物,也是"温血动物"。

人类无论是在环境温度高于体温的夏天,还是低于体温的冬天,都可以维持体温恒定,这就是内温性的含义。但如果用温血来形容人类,在夏天时候就不合适了。因为环境温度是40℃的时候,人类的血液(37℃)可是相对"冷"的!同理在寒冷的冬天,穿着厚重保暖衣物的人类其血液温度相比于环境是极热的。

"温血"和"冷血"只是相对概念,环境不同,我们人类自己也可以在"温血"和"冷血"间切换。

· "温""冷"的相对性(图片来源:https://www.menshealth.com/uk/health/a29084106/scientists-may-have-found-a-cure-for-the-common-cold/)

祖先外温,后代内温 恐龙:你猜猜我是啥

我们观察现生的脊椎动物不难发现,和恐龙关系最为接近的两群动物,现生的爬行动物和鸟类,恰好分别属于外温性动物和内温性动物。

恐龙与现生爬行动物,尤其是鳄类是近亲,同时又是鸟类的直系祖先。那么,恐龙究竟是像它们的外温性爬行祖先一样冷冰冰呢?还是像它们的后代鸟类一样活跃而温暖呢?

早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就已经有科学家提出恐龙属于内温性动物的观点,但当时这种观点没有成为主流,毕竟恐龙一直是冷冰冰、慢悠悠的庞然大物形象。

而实际情况可能更复杂,大部分证据支持恐龙属于后者,至少一部分恐龙是活跃的内温性动物。

证据一:恐龙身体结构与鸟类相似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恐龙学研究迎来了"文艺复兴"。美国古生物学家巴克等人通过系列化石的发现及研究显示恐龙可能不是"冷血"、慵懒的形象,而是"温血"和活跃的动物。这次文艺复兴,也成为了沟通恐龙和现生鸟类关系的重要桥梁。

其中证据之一是,一些重要的兽脚类恐龙化石的发现,最著名的就是平衡恐爪龙了。以约翰奥斯特罗姆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发现它们与现生鸟类在身体结构上非常相似,应该是敏捷的捕食者,与之前的形象大相径庭。

· 平衡恐爪龙的骨骼,很像纤细的鸟类。(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证据二:骨组织学发声,恐龙骨骼更接近哺乳类和鸟类

巴克等人耕耘已久的恐龙化石骨组织学(详见"切大腿——骨组织学科普

http://www.kepu.net.cn/gb/ydrhcz/ydrhcz_zpzs/ydrh_201904/201904/t20190404_32526.html")上,也提供了很多支持恐龙内温性的证据。

比如恐龙的骨骼具有典型的哈佛氏系统,这是一种仅存于现生的内温动物的骨组织结构。恐龙也具有较快的生长速率,但它们很多是有限生长的,具有外周休止线结构,这些特点都更接近哺乳动物或者鸟类的骨骼。

证据三:带羽毛恐龙化石被发现

进入20世纪的尾声,另一场恐龙研究领域的革命为恐龙内温性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那就是"羽毛恐龙"的发现。

· 最为著名的带羽毛恐龙化石——顾氏小盗龙的正型标本。(图片来源:化石网)

以中国北方为主的化石产地产出了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其中很大部分化石的原始羽毛并没有飞行功能。除了装饰作用之外,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羽毛就类似现在雏鸟的绒羽,是非常好的保温材料。而这种结构的出现,也从侧面证明了恐龙将体温维持在环境温度之上,是内温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拥有这种可能有保温作用羽毛的恐龙中,当属华丽羽王龙的最为奇特。因为华丽羽王龙是一种大型的暴龙类恐龙,之前从未在体型如此巨大的恐龙化石上面发现羽毛。科学家推测,这些大型恐龙也长羽毛,可能是为了适应白垩纪内部的一些比较冷的环境,如阶段性的小冰期带来的低温环境、高海拔环境等。

· 带羽毛的大型暴龙类华丽羽王龙的生活复原图(图片来源:中科院古脊椎所 http://www.ivpp.cas.cn/xwdt/kyjz/201811/t20181103_5155250.html)

根据上述证据,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相信恐龙可能是一类具有相当体温维持能力的动物。但却依旧缺少落到实处的扎实证据,也就是体温温度这个数据。

内温动物体温普遍高于外温动物,这是在现生动物中非常容易收集得到的数据。然而,恐龙这个类群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超过六千六百万年,我们如何才能测得恐龙的体温呢?

证据四:给灭绝的恐龙"量"体温

古生物学家们尝试使用了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去解决这一难题。在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当中,氧元素的稳定同位素分馏现象,经常用作还原古海洋和古环境的温度。

这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不同质量的氧同位素在同样温度下,"跑"的速度不一样快,轻的"跑"的快,重的慢一些,温度越高差异越明显,这样根据记录里面氧同位素分馏情况,就可以还原古温度了。

那么这种方法可否应用到恐龙的体温研究中来呢?早期研究虽然有所尝试,但是很难搞清楚测出来的值反映的是环境温度还是生物个体本身的温度。

随着地球化学的发展,一种新的研究古温度的方法——碳氧团组温度计开始逐渐应用到古环境温度的测定当中来。这种方法有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得到形成碳酸钙时周围的环境温度。

科学家Robert Eagle 开始将这种方法应用到了恐龙的体温研究中,得到了非常准确的恐龙温度。通过研究恐龙身体内部合成的碳酸钙,也就是分别来自牙齿和恐龙蛋蛋壳的碳酸钙,来分析恐龙的身体的温度。

· Robert Eagle研究得到的恐龙体温,及其与现生外温性动物(绿色线段),哺乳动物(褐色点),和鸟类(红色点)的关系。(图片来源:Eagle.et.al 2015)

虽然研究的恐龙种类比较局限,但Robert Eagle 的研究结果非常有趣。研究涉及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和大型蜥脚类恐龙体温都在30摄氏度以上。小型兽脚类恐龙体温接近体温比较低的哺乳动物或者一些体温较高的外温性动物。而大型蜥脚类恐龙的体温则要高很多,基本与大部分哺乳动物的体温相当。

也就是说,恐龙内部当中体温差距也可能非常巨大,但总体而言,恐龙的体温是比较高的,与哺乳动物水平非常接近。

同时,Robert Eagle也认为导致蜥脚类恐龙体温更高一筹的原因可能是它们巨大的体型,以及巨大体型产生的巨温性现象(关于蜥脚类恐龙的巨大化研究,参考"恐龙是如何长成庞然大物的?)。

虽然Robert Eagle等科学家2011年到2013年系列工作得出了一些迄今最准确的恐龙体温,但受限于研究方法复杂,研究材料稀缺等问题,绝大部分恐龙的具体体温仍旧是个谜,因此现在断言恐龙全部都是内温性动物,也难免有些武断。

故事还远没有结束。令人兴奋的是,近年来关于恐龙的其他方面研究成果,如孵化行为、生长速率等方面,也大多支持恐龙可能是一类内温性动物。或许恐龙,作为最繁盛的内温动物——鸟类的祖先,会有一天完全摆脱它们冷冰冰、慢吞吞的刻板印象,鲜活地跃动在大荧幕和每个恐龙爱好者心中。

· 图片来源:侏罗纪世界电影场景,作者有改动

《侏罗纪世界》制片,你听到了吗?请给电影中的恐龙加上羽毛!

参考文献:

1. Eagle, R. A., M. Enriquez, G. Grellet-Tinner, A. Pérez-Huerta, D. Hu, T. Tütken, S. Montanari, S. J. Loyd, P. Ramirez, A. K. Tripati, M. J. Kohn, T. E. Cerling, L. M. Chiappe and J. M. Eiler (2015). "Isotopic ordering in eggshells reflects body temperatures and suggests differing thermophysiology in two Cretaceous dinosau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6(1): 8296.

2. Eagle, R. A., T. Tutken, T. S. Martin, A. K. Tripati, H. C. Fricke, M. Connely, R. L. Cifelli and J. M. Eiler (2011). "Dinosaur Body Temperatures Determined from Isotopic (C-13-O-18) Ordering in Fossil Biominerals." Science 333(6041): 443-445.

3. Xu, X., K. Wang, K. Zhang, Q. Ma, L. Xing, C. Sullivan, D. Hu, S. Cheng and S. Wang (2012). "A gigantic feathered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China." Nature 484(7392): 92-95.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秦子川 (DinosaurX团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蚊子是冷血动物,直接喝人血可能把它热死,它是怎么解决的呢?

蚊子喝血会被烫死吗?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不可能。大家都被蚊子叮过,也没有见到一只蚊子被烫死过。但多数蚊子真的承受不住35℃以上的高温,对于蚊子来说人类的血液温度真有可能是致命的。那蚊子是怎么做到吸人血而不被热死的呢?我是东城观星,给大家讲点趣味科普,主要创作方向是航天和芯片,欢迎新老朋友持续关注。

一、蚊子是冷血动物,受不了人类的体温

说蚊子是冷血动物,很多朋友可能会抬杠,它都没有血,怎么叫冷血动物啊,其实冷血动物也叫变温动物,它们自身不能调控体温,体温跟着环境温度发生变化。因为不能控制体温,所以温度太低或太高的时候就得想办法保护自己,要不然会丧命的。所以很多变温动物都有冬眠或夏眠的习惯,来躲避环境的恶劣温度。青蛙、乌龟、苍蝇等都有这样的特征。

蚊子最喜欢的温度是15-26℃,低于10℃就会冬眠,冬眠不及时会被冻死,高于35℃,幼虫则会被热死。气温高于40℃,成年蚊子也会被热死,为了不被热死,多数蚊子白天会找个凉快的地方躲起来。虽然说40℃气温才能热死蚊子,但是如果把成年蚊子直接放到35摄氏度以上的水里,也是有热死的风险的,因为它们身体里的一些酶并不适应这个温度。

二、人类怎么喝热水不被烫伤

如果蚊子直接喝下人类36-37℃的血液,真有可能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被热死一点都不稀奇。就算不被热死,那些喝血的母蚊子,主要的目的是培育下一代,这么热的血液是很容易把蚊子的受精卵给杀死的,蚊子怎么可能为了喝口血把下一代都给杀死呢。那蚊子是怎样喝下血液而不被热死的呢?大家听完应该会佩服大自然的神奇。

别说蚊子,人类遇到高温也有生命的危险,但为什么很多人敢喝刚烧开的水而没事呢?直接喝下大量开水,什么人也承受不了。之所以很多人敢喝开水,是因为他们有自我保护的小窍门。第一步,先吹一吹,凉一凉,让表面的水温降低一些。第二步,小口喝水,喝下去的水在口腔里冷却下来,然后再咽下去。其实咽下去的水,已经不太烫了,基本到了可承受的程度。也有一些人胆子比较大,或者承受力比较强,烫嘴的水也敢直接咽下去。正常来说,由于喝热水的人,一般都不会像喝凉水那样快速大量喝下去,人的口腔和食道足以让喝下去的水冷却下来。但是,这种用口腔和食道冷却水的做法,并不可取,研究表明,长期饮用超过65℃的热水,会大大增加食道癌症的风险。

三、蚊子喝血也能控制温度

蚊子能不能像人一样在口腔里冷却刚吸到的血液呢?不能!这一点不用解释吧?那么多血液,靠蚊子的口腔来冷却,实在没有说服力。它们的办法非常巧妙,吸走的血液并不直接喝掉,而是先从尾巴尖那里排出体外。没错!就是一边吸,一边排。排出体外的血液,并不会扔掉,而是像人类出汗一样,让血在体外形成液滴。这个液滴在体外会挥发水分,水分挥发的过程,就是血液冷却的过程。

我们刚洗完澡,身上会感觉冷,主要原因是体表的水分挥发,带走热量造成的。蚊子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冷却血液的。

吸完血的蚊子会赶紧离开,找一个安全的地方等血液冷却,冷却完以后,再把这些血液吸回体内,这时候才开始正式饮用、消化了。另外,蚊子还有一个绝招,它们在吸血的过程中,会分泌抗凝血剂和抗炎剂,让血液不会快速凝固,也让血液尽量不产生免疫反应。这样既可以保证自己能一次性吸个够,也能保证在血液冷却的过程中不会凝固。怎么样?蚊子的这套功能挺厉害吧?

四、科学家的献身精神

有朋友会问了,这些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看见了吗?这是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一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还专门发表了研究论文。他为了研究好蚊子,专门拿自己的血来喂蚊子,而且是直接把胳膊伸到蚊子群里让蚊子叮的那种。趁着蚊子进食,他用高清红外摄像机拍摄蚊子,观察血液的去向和蚊子体内温度的变化。最终确定了蚊子保护自己不被热死的方法。怎么样?很有献身精神吧?不过,后来他也发明了新的喂蚊子的方法,用装满羊血的胶囊来代替自己的胳膊。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大学的一个老师给我们讲他们抓蚊子的故事。他们看见蚊子叮上自己手的时候,迅速绷紧被叮咬的那个地方的肌肉。蚊子的口器就被卡在了肌肉里,然后就可以活着拿下那只蚊子了。这就是学生物的小伙伴们的一个小游戏。只要你心够大,蚊子也可以成为玩具。但如果你智慧够高,在玩蚊子的过程中,也可以像生物学家一样破解蚊子的生存密码。

看完这里,大家分享一下可以怎么样对付这些讨厌的蚊子呢?请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近期介绍一下蚊子灭绝了会怎么样,欢迎新老朋友持续关注东城观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