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抗日宝典杀必死(半月谈丨新时代重温持久战精神)

抗日宝典杀必死(半月谈丨新时代重温持久战精神)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4-24 05:38:44

抗日宝典杀必死(半月谈丨新时代重温持久战精神)

抗日宝典杀必死文章列表:

抗日宝典杀必死(半月谈丨新时代重温持久战精神)

半月谈丨新时代重温持久战精神

新时代重温“持久战”精神

半月谈记者 李浩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句经典语录出自毛泽东于1938年春末夏初完成的《论持久战》长篇演讲稿。它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局势与走向,并指导抗战走向胜利。

时间跨越83载,《论持久战》的光辉经久不衰,它指引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艰险,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其精神及理论价值绵延至今,依旧耀眼夺目。

于乱世之中拨云见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先后占领北平、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一时间,对抗战失去信心者大肆渲染悲观主义情绪,“亡国论”甚嚣尘上。这种论调被民族失败主义者、汉奸、亲日派所利用,通过论证中国不能抗日,滋长投降派绥靖妥协情绪。不过,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等胜利喜讯从前线传来,又使一些人昏了头脑,盲目自信于“速胜”。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社会上的许多人急躁焦虑,或妥协或轻敌,看问题主观片面,导致“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在当时都有相当大的市场。

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究竟如何?中国能否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怎样才能夺取胜利?多久才能取得胜利?战火硝烟弥漫,对这些问题中国迫切需要答案。在纷杂乱局中,一个冷静、理智、科学的声音从延安传来。毛泽东通过初步总结全国抗战经验,批驳种种错误观点,在《论持久战》中指明抗日战争的基本走势,拨开迷雾。

1938 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中流砥柱在延安

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汤彦宜说,为了写就《论持久战》,毛泽东酝酿已久,提议成立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吸收理论干部和军事干部参加,大家集思广益,形成系统的正确理论。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毛泽东大量阅读资料和著作,从《孙子兵法》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纵横古今,涵盖中西。

1938年夏,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出了《论持久战》的演讲。随后,在1938年7月1日出版的《解放》杂志上,《论持久战》首次公开发表。很快,《论持久战》成为全国各界人士争相传阅的“宝典”,并被译为英语向海外发行。

汤彦宜说,毛泽东清晰而科学的判断,回答了人们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使人们对战争的发展过程和前途有了清醒认识,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谭虎娃说,《论持久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其理论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它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3个阶段,并且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与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一脉相承。

历史雄辩地印证了《论持久战》的科学性。回顾抗日战争全过程,《论持久战》所预见的内容几乎不需要什么校正。

来自历史的指引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论持久战》的力量依然持久,它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克服困难的精神源泉,在实践中不断彰显着它的思想与精神价值,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续写辉煌。

1938 年刊印的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局部

1947年,面对国民党的疯狂进攻,党中央战略性地放弃延安城,这正是《论持久战》提出的“以土地换时间”的生动实践。党中央在转战陕北中,指挥人民军队以运动战逐渐消耗敌军,仅用一年便完成了弱与强的转换。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思潮涌动,局势复杂。在历史关键节点,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中提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持久战思想的光辉再次彰显。

在党中央战斗过的陕北,黄土高原植被稀少,曾经是一片荒凉景象。当地干部和群众通过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的绿色接力,让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持久战的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创造了绿色奇迹。陕西省吴起县南沟村老支书闫志雄说,通过20多年的接续奋斗,如今风沙少了,荒山绿了,苹果红了,游客来了,乡亲们吃上了生态饭。

在科技领域,持久战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接连啃下硬骨头。2008年,我国正式启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设工作。10多年来,中国通信技术研发从零起步,逐步实现“2G跟随”“3G突破”“4G同步”“5G引领”。持久战的精神让突破西方技术封锁从不可能变成可能。

近年来,中国遭遇芯片等领域的科技封锁,敌对势力对中国的肆意抹黑未曾停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然开启,与彼时《论持久战》中提到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局面相比,颇为相似。

风浪此起彼伏,各种挑战打压躲不开、绕不过,这是我国发展壮大过程中必经的历史关口,尤其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充分准备。谭虎娃说,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要继续发扬持久战的精神,客观理性认识优势和劣势,在艰苦奋斗中保持乐观,于变局中开创新局。

(完)

1990年郭汝瑰到北京找张震帮忙,话说一半被打断:别说了我支持你

革命之路道阻且长,在革命路上涌现过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郭汝瑰同志就是其中一员,从青年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到年迈,郭汝瑰都没有停下过为国奉献的步伐。

1990年,这位老前辈还来到北京,找到同是革命志士的张震将军,希望他能够帮自己一个忙。

本以为张震会对自己的话思索一阵,但是令郭汝瑰没有想到的是,话还没有说一半,张震就直截了当地说:别说了我支持你。

郭汝瑰找张震到底有什么事?张震又是如何支持他的?

一,一心报国,革命路上多曲折

1907年,郭汝瑰出生在四川省,祖上曾经出过名震蜀中的大才子,父亲也曾经中过举人,但是正巧赶上了清朝气数将近,家族名望也日渐没落。

因为仕途受到时局的影响,郭汝瑰的父亲也非常关心政事,经常在家中谴责当时的政治如何腐败,社会如何黑暗,人民如何于水火之中,郭汝瑰深受父亲的影响,

此后,郭汝瑰被父亲送到了成都的师范附属小学读书,不过很快,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逐渐蔓延到了蜀中地区。

郭汝瑰被这种震撼的气势所影响,心中的爱国因子被激发,也想要参与到学生的运动中去,五四运动对于郭汝瑰来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启蒙运动,通过五四运动,郭汝瑰第一次审视了自己的志向,并且重新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决定为国奋斗。

他的老师胡子霖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人士,并且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如果说五四运动是启蒙事件,那么胡子霖就是启蒙老师。

在胡子霖的言传身教下,郭汝瑰心中也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极高的价值认同。

1925年,郭汝瑰如愿的考学来到了上海的同济大学,来到上海之后,郭汝瑰受到了更多先进思想的洗礼,并且学习到了更加系统的理论知识,从内到外焕然一新。

在就任川军师长堂兄郭汝栋的介绍下,郭汝瑰来到了中国第一所正规军校——黄埔军校进行学习,和他一起的,还有中国秘密党员袁镜铭。至此郭汝瑰正式开始了军旅生涯。

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郭汝瑰牢记着自己的理想,所以非常刻苦努力,还有幸听到了关于早期共产党理论家恽代英的讲座,

在同学的推荐下,郭汝瑰仔细阅读了陈独秀的著作,对于社会主义的了解也更加深刻。

在此之前,郭汝瑰就对社会主义有好感,耳濡目染下,郭汝瑰更是坚定了自己的道路,因为知道袁镜铭是共产党,于是郭汝瑰就经常与袁镜铭进行交流,央求他能将自己介绍入党。

袁镜铭看到好友有这样的政治觉悟是十分开心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在1928年,郭汝瑰在好友袁镜铭的介绍下,成功的加入了共产党,实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

此后,在中原大战中,因为消息传递中出现了一些误差,郭汝瑰所带领的军队本来要秘密地配合红军作战,却意外的被当成敌人进行击打。郭汝瑰也因此负伤。

从医院出来后,郭汝瑰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军队,失去了军职,还被堂兄怀疑是共产党,不过对于自己的亲弟弟,郭汝栋也不会下杀手,无奈之下,他将郭汝瑰送到了日本留学。

而听到这个消息的郭汝瑰非但没有失落,反而有些窃喜,在他看来,自己的身份本来就已经有了暴露的嫌疑,现在可以去日本避一下,还能学习一些日本先进的理论,说不定等学成归来能更好的帮助党组织进行建设。

带着满满的期待,郭汝瑰踏上了去日本留学的轮船,却不想自己会因为这个不经意的决定后悔半生,

在此后,郭汝瑰经常回忆,如果自己拒绝了堂兄的请求,可能就不会走那么长时间的弯路。

二,廉洁成疑,是奉献还是间谍?

原来,郭汝瑰到了日本之后,就开始认真地汲取对革命有用的知识,可是,也因为山高水远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郭汝瑰心想自己可以先学习,回国后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

在日本留学的日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锦衣玉食,远离战乱,反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视与侮辱,日本学生仗着国家背景对中国学子百般刁难。

尤其是到九一八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留日学生更是受到了不公的对待,对此,学生们群情激奋,决定离开日本,回到祖国参加战斗。

他们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安排回了国,在关于安排他们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上,有人建议让他们继续进入中国内地的军校进入学习,首选就是已经更名为中央军校的黄浦军校,很多学生接受了这一安排,但是郭汝瑰却不愿。

在此之前,郭汝瑰本就已经从黄埔军校毕业了,现在要差好几届继续上学,就好像一个已经大学毕业的人要回到高中复读,

并且这个学校里已经有了明确反共的堂兄郭汝栋,一直以党员身份要求自己的郭汝瑰,当然不会同意再次进入这个地方。

巧合的是,当时的中国陆军大学空缺出来一个位置,郭汝瑰如愿以偿地进入了陆军学院,

因为已经接受了好几年的军事教育,所以郭汝瑰对于一些知识理论的掌握十分扎实,很快,郭汝瑰就受到了老师们的关注。

三年后,郭汝瑰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学院毕业,但是郭汝瑰知道自己不能参军去,一旦开战,站在对面的很有可能是共产党的军队,于是他进入了研究院继续深造。

1937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郭汝瑰再也无法再研究室中安然自得,在上级的安排下,郭汝瑰带领着军队上到了前线。

在战场上,郭汝瑰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么多年的地基建设终于得到了应用,

郭汝瑰带着战士们所向披靡,并且好几次成功地预判了敌人的方位,制定了堪称完美的作战计划。

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虽然郭汝瑰表示自己非常后悔和党组织失去联系的这几年,但是他这几年并没有让自己空闲下来,再次站到共产党面前时,他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革命者了。

在国民党工作的这几年,郭汝瑰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才能回归到党组织,但是总是无路可走,也没有适合的人帮助引荐。

1945年,此时的郭汝瑰已经凭借着优秀的作战表现升入了国民党高层,但同时他也对国民党越来越不满,尤其是蒋介石已经有了开启内战的想法后,郭汝瑰也越来越着急想要跟共产党取得联系。

终于在当年4月的某一天,郭汝瑰看到了一个自己当时黄埔军校的同学,在印象中,郭汝瑰记着他也曾经是参加了共产党,于是郭汝瑰压下内心的激动,与他取得了联系。

中央很快知道了郭汝瑰的消息,但是因为他已经在国民党取得了不错的政绩,还脱离组织多年,共产党决定对他进行一次考察。

在搞清楚郭汝瑰的立场之后,共产党决定让郭汝瑰扮演“间谍”的角色,辅助党组织的计划进行,

郭汝瑰心中非常开心,历时十余年,终于再次回到了自己信仰的地方,郭汝瑰表示自己定不辱使命。

随着在党内的任务逐渐深入,郭汝瑰也被国民党内的战友杜聿明所怀疑,杜聿明曾经多次悄悄地打探郭汝瑰的消息,并且想要将郭汝瑰是“共谍”的消息告诉蒋介石。

但是郭汝瑰在国民党工作这么多年,早就已经获得了大多数人的信任,更何况杜聿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证据,只是觉得郭汝瑰和其他高级将领不一样,他十分清廉,不像其他人十分注重享乐,因此也不敢贸然的去进行禀报。

不过在杜聿明心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疑影,一直到杜聿明病中即将离世的时候,郭汝瑰前来看望自己曾经的老战友,他还是向郭汝瑰问出他当年是不是共产党。

郭汝瑰看着年迈的老友和自己,笑了一下说到:我们只是政见不同而已。

简单的一句话,已经清晰地回答了杜聿明的疑问,给了杜聿明一个交代,杜聿明多年的心结也终于打开,不久后在北京因病逝世。

三,一生奉献,晚年纂书载史料

1949年,共产党大获全胜,国民党反动派只得灰溜溜逃去了台湾,在胜利后,很多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共产党员的身份终于得以重见天日,其中就包括郭汝瑰。

在郭汝瑰的身份大白的时候,不少国民党将领都感到十分吃惊,

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位已经在国民党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老将竟然是共产党的人,而刚刚得知郭汝瑰忍辱负重潜伏的共产党和群众也表示十分敬佩和感慨。

因为郭汝瑰的贡献十分卓越,党组织在建国后决定给予郭汝瑰比较优厚的待遇和官职,但是郭汝瑰却直接拒绝了。

郭汝瑰表示自己奉献并不是为了胜利后享受果实,自己只是在为了自己年少时候的梦想进行奋斗,而共产党恰恰是跟自己站在一起的组织,他们相互欣赏,于是相互成长。

郭汝瑰虽然拒绝了高官厚禄,却没有就此沉寂下去,因为身体的原因,郭汝瑰选择在家中写书,他想要将自己所经历过的战争,所经历的历史都通过文字传递给后人,传递给世界。

1990年,已经是八十余岁高龄的郭汝瑰迈着蹒跚的步子来到了北京国防大学希望能见到张震将军,

张震将军听到来人是郭汝瑰赶忙起身迎接,对于这一位传奇人物,张震将军心中是充满了敬佩之意的。

郭汝瑰对张震将军表明了来意,以望张震将军能帮助自己进行书籍的发表和出版,在此之前,郭汝瑰已经编撰了《中国军事史》,希望在自己还能拿起钢笔的时候再编撰一部关于抗日战争的史书。

张震将军闻言非常吃惊,他想不到郭汝瑰已经到了这样的年纪心中所念所想还是关于党和人民,编撰史书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耐心,这位老人的毅力可见一斑。

因而在郭汝瑰还没有说完自己的规划时,张震将军就毫不犹豫的打断了他,坚定的表示自己会支持他。

得到支持和肯定的郭汝瑰也非常激动,回家后继续投身进入了创作当中,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和主要参与者,郭汝瑰有着切身的体会,这部伟大的著作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而郭汝瑰所完成的两部著作在军事历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

不仅丰富了近代史的记载研究,而且也算得上是一部军事宝典,为当代军事也提供了很多思路,

同时它也可以称之为红色革命宣扬读物,战争的残酷和共产党的应用在郭老笔下被形容得非常真实,让人如临其境,更加激发了后人对于祖国和党的热爱。

郭汝瑰同志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看到台湾回归,这也成为了他的一块心病,作为一名极致的爱国主义者,郭汝瑰很痛心台湾问题,一直到走之前,都念念不忘。

结语

郭汝瑰同志的一生都在为党,为祖国奉献,只身一人战斗在国军数十年,即便是已经满头白发,还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这样的格局和忍耐力值得所有人报以尊敬。

当然,祖国的建设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和奉献,

现在郭汝瑰同志他们的接力棒已经递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应该站在他们为我们打下的地基上,继续奋力前进,让所有前辈的遗憾都能够为圆满。

文澜重光夜 天涯共此时

【同心曲】

作者:吴浩(国际儒学联合会宣传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院长)

仲春时节,国际儒学联合会应台湾民间机构约请,向其新落成的图书馆赠送《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位于北京文津街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民国年间曾庋藏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四库全书》,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在此向赠送台湾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庄重钤印。不日,钤有“国际儒学联合会赠”之印的1559册《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顺利运抵台北,入藏“文澜宝典”特藏室。

《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云赠送仪式现场。鲁飞摄/光明图片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白谦慎为云赠送仪式题字“文澜重光”。鲁飞摄/光明图片

八月既望之夜,“文澜重光”——《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云赠送仪式,在杭州和台北两地举行。杭州孤山南麓、西子湖畔的文澜阁,国际儒学联合会同仁凭藉先进的5G技术,与台湾友人在云端对话,畅叙文澜宝典的“光荣与梦想”。在璀璨灯光的映衬下,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文澜阁仿佛琼楼玉宇,碑亭湖石、月台桂树都氤氲在七彩烟霞之中。

《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皇帝广征全国典籍、历经十年之久编纂而成、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一部丛书。清廷仿照宁波天一阁藏书楼的建筑规制,在紫禁城、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和盛京(今沈阳)故宫分别建造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等“内廷四阁”(又被称为“北四阁”),庋藏《四库全书》。此后,为方便江浙士子“就近观摩誊录”,乾隆皇帝又令再缮三部《四库全书》,分别入藏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这便是《文澜阁四库全书》的滥觞。

杭州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遭遇兵燹,文澜阁及《文澜阁四库全书》“阁圮书散”。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在战火中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库书,并花费财力从民间收购散佚库书,所得仅及原书总数的四分之一。战后,在丁氏兄弟等杭州士绅的吁请下,浙江巡抚谭钟麟主持重建文澜阁。《文澜阁四库全书》也历经丁丙、钱恂、张宗祥等主持的三次大规模补抄而恢复全貌。正因此,《文澜阁四库全书》包含原抄、丁抄、钱抄、张抄四个版本,比乾隆原颁本更为完整,具有更高的版本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是“四库学”研究的重要资源。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浙江省图书馆馆长陈训慈和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等的共同努力下,《文澜阁四库全书》自杭州安全转移,辗转六省,西迁贵州,并在抗战胜利后完璧归杭。数代国人如接力赛般抢救保护《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动人故事,是守护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壮丽诗篇。

在云赠送仪式上,两岸学者展示了为雅集书写的作品:台湾文艺评论家何怀硕教授以汉隶题匾“文澜宝典”,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白谦慎教授以唐楷书写“文澜重光”。我凝视着流光溢彩的“文澜阁”古匾,思索“文澜重光”的三重意义:首先,文澜阁藏书楼古建筑和《文澜阁四库全书》历经岁月沧桑而得以有效保护;其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文澜阁四库全书》皇皇巨著得以影印出版,堪称“四库学”的伟大工程;再者,《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不但在大陆广为流布,还入藏宝岛台湾,甚至在未来还将进入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和文化机构的典藏。

耄耋之年的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匹兹堡家中以视频方式参加了仪式。他希望台北“文澜宝典”特藏室不仅是一个储存图书经典的空间,更要成为学者们交换意见、沟通交流的场所。许先生指出,除镇江文宗阁之外,庋藏《四库全书》的南北六阁,都带有水字旁,且文渊阁、文源阁等都表示来源的含义。他建议台北庋藏《文澜阁四库全书》的特藏室可以称为“文海阁”。“文海阁”,既延续了南北六阁仿照天一阁“天一生水”含义、水字旁的命名,又具有从源头到聚集的意义——“中国文明在这里流向海洋,海外文明流向中国,在这个海陆交汇之处不是溯源,而是汇合——河润九州、海泽八方。”

许倬云先生的苦心孤诣,令我想起他的名著《万古江河》。他用河流比喻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为洪流,奔向大海──这一大海即是世界各处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从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汇阁、文澜阁,到“文海阁”,体现了许先生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期许:“要用中国文化引起世界共鸣,成为世界文化的一环,使中国文化不再只是冷僻的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在世界文化中不要失去中国文化,要为未来作记录,铸造新的世界文明”。

十年前,文澜阁所属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在台北正式合璧展出。这场“山水合璧”的文化盛举,至今仍然为海峡两岸同胞乃至对中国文化葆有“温情与敬意”的外国友人所津津乐道。《富春山居图》的“山水合璧”,以图画中的富春山水在物理空间的无缝对接,暗涵祖国山河一统的美好寓意。

十年后的今天,中秋佳节之时,海峡两岸同仁以视频方式共同见证《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入藏台北“文澜宝典”特藏室。我想起中国图书史上“天禄琳琅”的典故。乾隆皇帝在编纂《四库全书》之前,曾将内廷历代善本置于昭仁殿珍藏,并题写匾额“天禄琳琅”,昭仁殿善本藏书也因此钤有“天禄琳琅”之印。“天禄”取自汉朝天禄阁藏书典故,“琳琅”即美玉,比喻藏书美不胜收。“纸墨寿于金石”,《四库全书》等等具象的典籍是“天禄琳琅”,生生不息之民族精神、泱泱华夏之斯文正脉,更是“天禄琳琅”!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文澜重光夜,天涯共此时。

“山水合璧”与“天禄琳琅”,正是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美好心愿。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5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沙场点兵丨军报阅兵专号·战略打击群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火箭军部队方队

“大国剑士”:我为新军种代言

■解放军报记者 梁蓬飞 通讯员 岳小琳 王栋栋

东风浩荡,雷霆万钧。此次受阅的最后一个军种方阵——战略打击群,在威武雄壮的乐曲中压轴登场。

行驶在集群最前面的是火箭军部队方队。360名官兵征尘未洗、乘车挺立,雄姿勃发、迎风而行。

这是火箭军成立以来首次接受党和人民检阅。2015年12月31日,习主席将一面鲜艳的军旗授予我战略导弹部队司令员魏凤和、政治委员王家胜,标志着我军诞生了一个新的军种——火箭军。

新军种,新使命,新形象,新业绩——

作为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火箭军深入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和军委决策部署,按照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要求,加快提升战略能力,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战略军种,在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征程上阔步前行。

“向右——看!”随着将军领队吴祚宝一声令下,一张张刚毅的脸庞齐刷刷转向检阅台,与三军统帅的目光深情相接。

“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确保火箭军在思想上政治上特别过硬”,这是习主席对火箭军提出的特殊要求,也是火箭军与生俱来的政治品格。

1966年7月1日,党的45岁生日当天,我战略导弹部队正式组建。半个世纪以来,他们始终把听党指挥作为基因和血脉赓续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火箭军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党委常委59次集中学习讨论,举办110期理论集训班,抽组280多个宣讲团到基层巡回辅导……“导弹听我话、我听党的话”成为这支部队永恒的“忠诚密码”;“维护核心、听从指挥”成为官兵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新军种,新使命,新形象,新业绩——

将士挥戈向,忧思常傍身。面对世界军事变革的汹涌浪潮,“利剑”能否随时出鞘克敌制胜?

“我们能打仗吗?!我们能打胜仗吗?!”一次次心灵叩问引发的思想交锋在一座座导弹军营迸发出磅礴能量——着眼“核常兼备、全域慑战”,坚持“以作战的方式训练,以训练的方式作战”,立起“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核心标准要求,各项工作的“准星”对准打仗的“靶心”。

某导弹旅技术二营助理工程师张超是这个受阅方队中年龄最大的校官。他多次参加野外驻训和实弹发射任务,亲眼见证战略导弹部队作战能力的大幅跃升。从东海之滨的“多发齐射”到西北大漠的“整旅突击”,从密林深处的“红蓝对抗”到万里空疆的“剑盾争雄”……战车机动越来越远,作战半径越来越大,全道路机动、全地域发射、全方位控制、全天候突击能力越来越强,“百发百中旅”越来越多。

火箭军工程大学学员谢斌是整个方队的基准兵。此次参阅,他与60多名同学一道,在沙场上完成毕业典礼。作为导弹人才培养的摇篮,火箭军工程大学坚持课堂对接战场,推进教学训练转型,一批批学员在实弹演练中增强本领,先后发射数十发多种型号导弹,领到了通向“战场”的合格证。截至目前,火箭军导弹旅现任90%以上的旅长、35%以上的政委、75%以上的参谋长、90%以上的总工程师均是该校毕业生。

显威凭良才,列阵仰精兵。人是战斗力构成中最活跃的因素,战争说到底是人的对抗,转型说到底是人的转型。

近年来,火箭军大力实施“神剑人才工程”,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和导弹专业技术人才,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国家级中青年专家,数千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和军队奖励,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居国内和军队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火箭军还与地方科研单位共建11个军地协作人才培养站,与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培养出1000多名专家型导弹技术骨干、80多名导弹旅总工程师和副总工程师,进一步夯实了大国长剑雷霆啸天的人才基座。

新军种,新使命,新形象,新业绩——

习主席到火箭军机关视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战略遏制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在提高备战实战化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强战略运用上实现新突破。

火箭军官兵说,这“三个新突破”的战略要求,就是火箭军战斗力建设新的增长点。

征鼓鸣,硝烟起。忧患生,长剑立。和着时代的足音,火箭军部队官兵走过检阅台、走向下一个战场——

坚守绝对忠诚,铸就“大国剑魂”;潜心备战打仗,擦亮“大国剑锋”;弘扬严实作风,辉映“大国剑光”;坚持科技创新,锤炼“大国剑法”……放眼未来,这些“大国剑士”必将在九天之上绘出更加壮美的弹道。

(解放军报朱日和7月30日电)

吴祚宝

火箭军部队方队将军领队

身处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火箭军部队数十载深山枕戈、风雨砺剑、一线待战,“打仗”二字深植于官兵心底。一次受阅,终身受益。面对新的征程,火箭军官兵意气风发、阔步奋进,必将以更实的实战化训练砥砺打赢硬功,以更大的担当托举神剑高奏凯歌。

沙场留下“毕业照”

■解放军报记者 梁蓬飞 通讯员 王栋栋

战略打击群前,威武的火箭军将士整装列阵,接受习主席检阅。

在这豪迈的方阵中,60多个“一道杠”格外显眼。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军校学员;他们来自同一所学校——火箭军工程大学。

按照惯例,每年此时,学校都要组织毕业学员进行综合演练,检验评估他们的能力素质。今年,60余名毕业学员被直接拉到朱日和,在训练场阅兵场上完成毕业典礼。

学员谢斌是火箭军整个参阅方队的基准兵。谁能想象,这个威武帅气、略显腼腆的“第一兵”,入伍前竟是个“问题少年”,让家人和老师都头疼不已。

入伍后,谢斌不仅自修完高中学业,还考上军校、入了党。说起自己的进步,谢斌感慨:“是部队这座大熔炉让我不断淬炼成长,这次参训参阅将在我的人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员白伟光是典型的“学霸”:毕业考试所有课目都是“优秀”,毕业设计被评为“优秀”,专业排名总成绩第一、综合评定第一。但在他看来,真正的课堂在沙场,真正的试卷是战场。谈起毕业后的打算,白伟光目光坚定——当一名导弹精兵!

沙场留下“毕业照”,硝烟浸染“官之初”。试看明日,他们终将执掌大国长剑,纵横天疆。

(解放军报朱日和7月30日电)

仗剑一“阅”赴战场

■解放军报记者 梁蓬飞 通讯员 宋 玮

才下训练场,又上阅兵场。当火箭军部队方队精神抖擞地驶入视野,已年过半百的某旅高级工程师周斌不禁心头一热。

眼前的一幕何其熟悉——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入伍第2年的周斌,作为乘载员兼装备修理工仗剑通过天安门广场。那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公开亮相,一时世人震惊!

阅兵结束不久,20岁的周斌奉命奔赴自卫反击一线。担任驾驶员的他,经常冒着战火硝烟驾车奔波于边境公路,为作战部队运送弹药。

不同的时空,一样的激情。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亲身感知胜利的不易,让周斌笃定一个道理:能战,方能止战!

从此,周斌与长剑战车结下不解之缘。一路走来,从士兵到军官,从连长到装备部助理员,从科长到营长、高级工程师,周斌的岗位始终不离“大国重器”左右。

周斌经历过部队建设三次跨越发展和武器装备两次换型,他几乎年年参与定型试验、实弹发射、跨区演训等重大任务。老兵驭剑数十载,总是甘当幕后英雄。领导和战友信赖他,次次都要点他的将,每一次他的回答都是那句话:“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应该”,因为热爱,更因为责任。

35年军旅,周斌不知获得多少荣誉,只记得3次荣立三等功,那是他先后助推3枚导弹呼啸九天的璀璨印记。

(解放军报朱日和7月30日电)

核常兼备导弹方队

剑舞九天,长缨新锐露锋芒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通讯员 董岸松

大漠深处,18辆战车携长剑轰鸣驶过检阅台,卷起漫天尘烟。

此次受阅的核常兼备某型导弹,作为东风导弹家族的新成员,其威武轩昂的形象,曾在“9·3”阅兵中赢得世人赞叹。

战甲未卸,征尘未洗。今天,这支组建不久的火箭军导弹劲旅,以圆满完成9次实弹发射、5次综合试验,多次参加实兵实弹对抗演习等重大军事任务的骄人战绩,再次接受习主席检阅。

沙场征尘见证创业足迹

中原腹地,巨龙蛰伏。

几年前,扎根这片土地的某导弹旅组建伊始,即担当起某新型导弹武器定型列装的重要使命。

在强军目标引领下,全旅官兵度过创业之初的艰难岁月,始终坚持以打赢为目标,不断探索现代战争背景下的实战化训练路子,将部队锻造成一支全天候、全时段、全区域的战略威慑新生力量。

战车驶过检阅台,2次荣立二等功的二级军士长戈仁军心潮难平。24年军旅生涯里,他维护保养过5种型号的导弹,8次参加实弹发射任务,10多次成功处置特情险情。一路走来,他深刻感受到武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打击精度越来越高的变化。他更能感受到作为“第一批”创业人肩头的责任之重,全旅官兵把“第一次”变成“第一名”为之付出的种种艰辛。

那年,武器装备面临定型列装,一道道难题横亘在官兵面前:器材、场地、资料样样欠缺,一切都得从零起步。

“没有装备能训练,有了装备能打仗!”旅党委“一班人”态度坚定,科学制订“打基础育人才、形成装备配套、具备作战能力”的砺剑目标。

他们先后派人多次赴全国各地武器生产厂家跟班见学,整理专业资料近百万字;制作模拟训练器材,编写专业学习教材,创新开展角色扮演训、精气神拓展训等多种训练方法,官兵能力素质和部队人才建设得到大幅度提高。

按照“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的核心标准要求,他们以高戒备作战值班拉动、应急力量拉动和整建制拉动为训练常态,紧前开展全要素、全流程作战行动演练,实战化能力节节攀升。

一袭征衣见证创客担当

铁流滚滚,留下了官兵潜心砺剑的坚实脚印;长剑巍巍,凝聚着官兵追求打赢的真切梦想。

旅政委张建阳介绍,此次受阅的18辆发射车全部从训练场机动而来,100%接受过实战化演训任务的检验。

强军之要,要在得人。非凡战绩背后是一批长剑“创客”呕心沥血的耕耘。

该旅瞄准强军目标打造人才方阵,坚持“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研究制订了《人才培养三年规划》;积极推行“四定一考”嵌入式培训,组织近千人次封闭集训学专业、搞教学、练战术;加强与生产厂家、教学院校联教联训联研,促使优秀人才竞相涌现。

搭建亮剑大舞台,锻造打仗生力军。如今,全旅20余人入选火箭军、基地尖子人才库,8人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专业骨干100%胜任本职岗位要求;士兵85%实现了学历升级,95%具备“一专多能”能力。

砺剑征程见证创新使命

长剑列阵,威震寰宇。

改革,剑指打赢;打赢,必须联合。从独立发射到作战发射,这支新生的导弹旅在强军改革当头,又马不停蹄走向联合作战之路,成为基地首支融入战区联合作战体系的战略威慑力量。

如何与各军兵种联战联训,没有多少先例可循,急需一套科学规范的联合作战流程来指导实践,一切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即便没有石头,咱也要蹚过联合作战这条河。”旅长姚文山在全旅动员大会上吹响进军号角,全旅探索研究联合作战制胜机理的实践拉开序幕。

加强作战问题研究。以联合作战任务为牵引,该旅坚持依案设计、依案演练、以训验案;旅作战值班室直达战区联指一体化指挥平台,实现军情通报、数据共享,增强了联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注重战法训法研练。他们每周一次战备拉动,每月一次实战背景下的陌生地域机动转进发射演练,坚持不定预案、不设脚本、不搞推演;通过案例解析、推演复盘等手段,完善细化联合作战流程,既为平时联训提供依据,又适应战时联合作战需要。

那年,西北大漠,紧贴战场的对抗演练中、联合高效的指挥模式下、陌生复杂的训练环境里,随着一声响亮的“点火”口令,该旅发射某新型导弹腾空而起,精准命中目标,实现首次亮相便一剑封喉。

(解放军报朱日和7月30日电)

赵秋领

核常兼备导弹方队将军领队

从训练场走向阅兵场,这是战略导弹部队由“兵”变“军”后实战化训练的成果展示,也是火箭军官兵践行强军目标砥砺前行的自信表现。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以作战的方式训练,以训练的方式作战”,强化常态化随机拉动、远距离机动转进、实战化野外练兵,是驾驭长剑飞天的必经之路。

最后一仗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通讯员 董岸松

“一次受阅,一生荣光!”

军列行驶在绵延沙丘间,凝望窗外的牛瑞涛没想到,他军旅最后一次参加大项任务会是沙场阅兵。

今年4月初,在“脖子以下”改革中,38岁的牛瑞涛被确定为转业对象。此时,旅里将赴朱日和展开野外驻训。牛瑞涛找到旅领导:“我在部队干了19年,就让我参加军旅生涯的最后一仗吧!”

让牛瑞涛带队,旅领导虽不忍心,但又感到放心。千里之外的野外陌生地域,环境天气恶劣、保障压力大,没有“两把刷子”还真拿不下来。牛瑞涛多次负责重大后勤保障任务,次次出色完成,受到上级肯定。

牛瑞涛带领先遣队刚到驻训地时,无电无水,帐篷内高温难耐,晚上又气温骤降,冻得人脑门发疼。而且,正值沙尘频发的季节,官兵说话间狂风刮来,常常满嘴都是沙粒。

“保障力就是战斗力!”牛瑞涛带领先遣队官兵奋战三天两夜,对后勤保障力量进行实战化模块编组,对后勤应急保障预案进行实地演练,将后勤装备设施逐一按实战化要求安装到位。

旅领导说,驻训期间,牛瑞涛事无巨细想在先、干在前,建起一套保障数据库,敬业守职的精神极大鼓舞了官兵的士气。

老牛说,军旅生涯将画上句号,但今后无论在哪,军人的本色永不会丢。

(解放军报朱日和7月30日电)

战车“神医”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通讯员 董岸松

随着长剑战车缓缓驶过检阅台,驶向草原深处,某导弹旅修理所三级军士长冯大伟长长舒了口气。

作为战车维修保障大拿,冯大伟最怕装备突发状况。几天前,旅实战化机动转进作战演练正紧张进行,一台发射车突然动力不足。

“检查液压系统、检查气密性、启动马达……”一番“望闻问切”,冯大伟很快判定故障所在,随即掏出工具手到“病”除,“发射”如期进行。

冯大伟的精湛手艺都是战场逼出来的。多年前,一次发射流程操作演练,导弹点火在即,一辆发射车突然熄火。冯大伟带领2名修理骨干修了半个多小时也毫无效果,最后不得不向厂家求援。

“当时脸上火辣辣的,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冯大伟从那一刻起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掌握旅里所有车型修理技能。

从机械识图、液压原理、电工力学等理论基础到底盘、发动机、电气维修实践操作,冯大伟一次次实现自我超越。为了不耽误部队训练,他利用午休带着教材到车场现地研习,晚上对照教材深化理解。半年下来,他的修理技术日渐精湛,战车“神医”美名逐渐传开。

这些年,冯大伟不仅出色完成各类装备维修任务,还牵头研发出12项技术革新成果。他整理的《发射车常见故障与处理方法汇编》等10余册资料,已成为该旅装备维修“宝典”。

(解放军报朱日和7月30日电)

常规导弹第1方队

砥砺前行,潜心锻造“撒手锏”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通讯员 肖云舰 孙丰皓

天高地阔,沙场点兵。

战略打击群常规导弹第1方队驶近检阅台,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支战绩卓著的导弹劲旅身上:2年前,他们驾驭新型长剑驶入长安街受阅,一登场便成万众瞩目的焦点。

今天,他们又在朱日和训练场接受习主席检阅。人们不禁要问,这支年轻的部队为何能获得如此荣光?

作为以地制海的“撒手锏”部队,该旅肩负提升国家战略遏制能力的重要使命。数据可以作答:近几年来,该旅成功发射导弹10多枚,连续3次通过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考评,荣立集体三等功,被评为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18次圆满完成临机抽点战备拉动、红蓝对抗、战区联合战役实兵演习等重大军事任务。

宝剑锋从磨砺出。一支部队的辉煌是全体官兵在血与火、苦与难、艰与险中摔打锤炼而成的。

走向阅兵场,方队长王波不会忘记,那年盛夏,该旅受领某型导弹高原检验发射任务。这是他们首次面对高海拔、高温差、高风沙、高日照等极限条件,全面依靠自我保障执行重大任务。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官兵们不断挑战险局。一次实弹训练,原本晴空万里的戈壁狂风四起。取消发射吗?旅领导决心坚定:沙尘暴风速仍在战标范围内,一切按计划实施。

月余时间,官兵们在漫天飞沙中获得上百组宝贵数据,成功发射2枚某型导弹,打出了该型导弹历史最佳精度,一批新战法“破沙而出”。

走向阅兵场,发射车司机孙晋哲不会忘记,那年初秋,该旅千里机动至白山黑水参加火箭军红蓝对抗演练,首次与信息化“蓝军”交锋,在近似实战条件下寻求胜战密码。

此役,经过20多天昼夜鏖战,该旅从对抗经验丰富的“蓝军”手中夺得通往未来战场的“合格证”。他们趁热打铁,围绕指挥筹划、综合保障、特情处置等方面,从上而下展开检讨式复盘,查找出指挥筹划程式化等数十个问题,并明晰责任拿出措施跟踪问效。

走向阅兵场,方队政委王君理不会忘记,肩负特殊使命,战略导弹部队由“兵”变“军”,全旅官兵重整行装,以超常举措紧抓备战打仗。

今年年初,该旅受命担负某高状态作战值班任务,旅党委“一班人”带头立下“慑控强敌当先锋、捍卫主权打头阵”铮铮誓言,叫响“宁让鲜血流、不让寸土丢”战斗口号,点燃全体官兵沙场建功的激情士气,1300名党员向组织递交请战书,80多名官兵在家庭出现变故情况下仍坚守一线,聚力完成这场大考,誓死打赢这场硬仗。

这些年,他们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坚持战斗力标准,常态转换战备等级状态,不断优化战备值班、训练演练、考评奖惩等机制,深化火力突击演练和战术训练;

立起实战标准,突出问题导向、突出难度强度、突出战技融合,常委带头组训督训,构设蓝军分队、合成分队,催生满负荷火力筹划、极限火力突击、战场快速伪装等一大批全新战法训法,强力推动实战化训练向纵深挺进。

尘烟染征衣,沙场砺兵忙。刚下阅兵场,长剑向远方……

(解放军报朱日和7月30日电)

兰吉银

常规导弹第1方队将军领队

沙场阅兵,受阅官兵走下训练场征尘未洗,以连续作战的冲锋姿态接受检阅,充满了十足的“野味”“战味”。长剑不语人不寐,一旦出鞘啸苍穹。这是火箭军首次沙场受阅,我坚信在强军目标指引下,火箭军的战略能力一定会不断攀升。

常规导弹第2方队

超越自我,盘马弯弓“射天狼”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通讯员 高明俊

“向右——看!”握枪、摆头,伴着雄壮的阅兵进行曲,上士仪猛乘坐战略打击群常规导弹第2方队战车,精神抖擞通过检阅台。

仪猛家四代从军,曾祖父是抗战老兵,祖父参加抗美援朝时任指导员,父亲参加过边境自卫反击战。此刻,作为一名光荣的导弹兵接受习主席检阅,仪猛感到无比自豪。

传承红色血脉,接力精忠报国。历史绝非巧合与偶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支部队同样如此。

该旅是火箭军部队中唯一一支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来的红色劲旅,是火箭军多向慑控、重点毁瘫,对要害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的尖兵利剑,几年前由两支不同军种、不同传统的部队组建而成。

——磨砺锐利剑锋,请祖国和人民检阅。

那年7月,部队人装未齐,成立大会还没来得及开,该旅就受命准备参加全军某重大演习。官兵们发扬从严求实、敢打必胜作风,密切协同、精准操作、沉着应战,随着5发导弹精准命中目标,他们初步形成作战能力。

该旅历经3次转隶整编,武器装备多次换型升级。他们把每一次转型都当作一次自我重塑:破除实兵演练程式化、指挥口令复杂化、操作动作队列化等不良积习,将人员、装备效能发挥到极致,大幅缩短作战反应时间,成果在火箭军实战化训练观摩会上推广。

厚积薄发,亮剑不凡。2015年秋,西北大漠,该旅被随机抽点参加全军性演训活动,他们以发射弹量最大、毁伤目标最先、打击波次最多、命中精度最高,受到上级高度赞扬。

——锤炼多能“剑客”,请祖国和人民检阅。

砥砺剑锋,关键在人。该旅按打仗需求设定培养目标与路径,探索新兵“先训后补”、老兵“复训补训”分层机制,深化“一专多能”专业训练,夯实打赢人才根基。同时,结合优化作战流程,探索实践最小战位编组,使得发射单元增加1/3。

发射三营士官指挥长张连喜是他们培养的第一批多能“剑客”之一。一次演习中,面对西北大漠复杂多变的天候,他精准把握战机,带领班组成员成功发射某新型导弹,成为火箭军又一名成功指挥实弹发射的士官指挥长。

——打造全新剑法,请祖国和人民检阅。

人剑合一,要在剑法精到。近年来,随着手中长剑越来越锋利,他们打造剑法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并不断升级——

推进整旅突击能力。他们抓住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的历史机遇,利用齐装满员的有利条件,强化“架架独立”能力,以战斗岗位常年满编、战斗能力常态保持的标准提升整旅作战能力。

提升战备值班效益。他们先后探索出“战备值班 年度训练”模式和“战备拉动常态化、实装操作融合化、合成训练对抗化、实弹发射战斗化、演习演训实地化、防卫训练特战化”方法路子,完善战备方案、加强实案演练。

长剑昂首,使命召唤。今天,这支长缨劲旅,带着受阅的无上光荣,又将踏上高原砺剑之路。

(解放军报朱日和7月30日电)

张明国

常规导弹第2方队将军领队

沙场阅兵,我深切感受到全军官兵坚定维护核心、听从指挥的自觉行动,感受到部队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的蓬勃朝气,这必将成为强军兴军征途中的一个新起点。

核导弹方队

神剑问天续辉煌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通讯员 岳小琳 李 忠

激昂的乐曲中,由两型导弹混编而成的核导弹方队压轴出场受阅,在众人瞩目之下缓缓驶向检阅台。

这两支导弹劲旅,一支驻守南国密林,一支扎根西北高原。作为彰显我国大国地位、国防实力,震慑强敌的“王牌”“底牌”,其威武雄壮的阵容、磅礴恢弘的气势,总能聚拢世人惊叹的目光。

神剑问天,惊雷激荡。看得见的是眼前精彩,看不见的是过往艰辛。驾驭雷霆之剑的两支导弹劲旅,究竟走过了怎样一番砥砺长剑飞天的燃情岁月?

去年初秋,大漠深处,某新型导弹试验发射进入倒计时。大地颤动,导弹如巨龙腾入云霄,随后,精准命中目标。

深情目送这位朝夕相处的“新战友”升空,官兵们不禁热泪盈眶。这支长期建功高原的导弹劲旅又见证了一个历史时刻:东风家族又添新成员,战略导弹部队的“王牌”“底牌”越发厚实。

利剑刺苍穹,战马嘶北风。历史不会忘记,该旅代代官兵扎根高原、砥砺奋进,孕育了享誉全军的“高原火箭兵精神”。他们成功发射了多型导弹,创造了多型导弹发射史上“九个第一”,多次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去年初,该旅接到某新型导弹换型任务,全旅官兵与时间赛跑,从一个指令、一个动作、一处细节到一套流程,反复模拟演练发射全过程,创造了该型导弹长时间跨区野营驻训、多样化千里机动实弹发射等纪录,续写了老牌劲旅的新传奇。

同台亮相,功勋如一。参加边境自卫还击战、建国35周年大阅兵,创造某型导弹靶场测试时间最短、命中精度最高纪录……同样组建40多年的南国某旅,历经2次整编、3次换防、4次导弹换型,执行多次实弹发射任务,部队战斗力稳步实现跨越发展。

近年来,两支劲旅经常以“敢不敢”的血性胆气之问、“会不会”的备战意识之问、“有没有”的和平积弊之问激励警醒广大官兵,大力弘扬“砺剑精神”和“高原火箭兵精神”,不断在寻根溯源中引导官兵深植忠诚根基、深思打赢之责。

神剑啸于九天,惊雷蕴于平时。

战车巨轮上沾满的尘土,彰显着雄师劲旅的严实作风。

那年盛夏,沙场鏖兵如火如荼,高原某导弹旅被临机抽点参加全防护状态下实弹发射演练考核。虽无预告,官兵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战备升级、指挥所转进、导弹发射等多个课目演练。

考前,他们正参加另一场红蓝对抗演练。通信中断、战斗减员、武器装备受损等情况接踵而来,但他们最终过关。考核组感叹,他们考出了战斗力,更考出了严实作风。

今年入夏,南国劲旅依托各类实战化演训,突出检验战法训法及革新器材的含金量,10余项革新成果被“回炉”,20多项成熟战法进入旅“战法库”。

组建以来,两支部队先后多次完成换型转训,成功发射多型数十枚导弹,多次在上级军事比武中独占鳌头,率先通过独立发射、全面建设等能力评估。

累累硕果见证了人才队伍的深度厚度。

砥砺长剑的实战化训练场就是他们人才成长的“孵化”基地。他们突出指挥、参谋、技术、保障人才培养,按作战发射指挥、操作、排障处置等能力所需,量身订制成长路线图,通过“师徒”帮带、外学外训等手段,实现“旅有专家、营有尖子、班有骨干”。

盘点人才方阵,两个旅的领导如数家珍:“导弹神医”屈富明、“砺剑尖兵”周世彬、“践行强军目标模范士官”王忠心、全国优秀大学生士兵高明……

驻守高原的某导弹旅参加过国庆60周年阅兵、“9·3”阅兵,先后6次受到全国表彰、21次受到全军表彰,4个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

荣誉是战斗力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那年,装备换型,他们以等不得、慢不得、停不得的紧迫感,以攻坚克难、跑步前行、务求必成的责任感,编教材、研模型,凝神聚力专攻精练,接回装备当年形成战斗力。

就在几个月前,升级版的装备首次千里机动至高原训练场。走铁路还是走公路,旅党委果断选择后者:装备的个头更大了,但人装编配更精干了,正是探索创新战法训法、磨砺战斗力的好时机。

南国某地,某导弹旅在精学纲目打基础、活跑“三路”通原理、结合实装强技能基础上,全年强化营营对抗,并以此深化旅旅对抗、红蓝对抗。平战一体、训战一致锤炼打仗本领的理念深植每名官兵心中。

去年冬训,他们携长剑从南方山林千里机动至北国雪地,从作战指挥到作战保障、从装备性能到号手状态,形成了整套全流程作战指标数据库。

如今,两支部队无预告战备拉动、随机抽点发射全面推开,形成了循环滚动值班、常年备战机制;跨区驻训、实弹发射、红蓝对抗、战役演习常年组织,部队随时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临战状态。

喜得东风催战鼓,砺剑征程启新航。两支劲旅融入打造世界一流战略军种、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的恢弘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解放军报朱日和7月30日电)

潘吉慧

核导弹方队将军领队

合军聚众,务在激气。作为一名政治工作干部,在沙场接受习主席检阅,使我对战斗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军人的血性指数有多高,战斗力的成色才会有多足。提高政治工作对战斗力的贡献率,把干部锻造成闻战则喜的指挥员,把战士塑造成英勇无畏的小老虎,把部队打造成无往不胜的刀尖子,政治干部重任在肩,也大有可为。

战场“定盘星”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通讯员 李 忠 胡明欣

“车辆定位!”

受阅前5分钟,随着一声洪亮口令,核导弹方队战车轰鸣前行,尘土飞扬中很快便完成精准列队。

下令者,是这支压轴出场方队的“领头雁”、某导弹旅参谋长杜海。作为一名沙场前锋,杜海精通导弹专业,带兵组训能力远近闻名。

谁能想到,当初到厂家接装某新型导弹战车时,却是另一番场景:长缨列阵,全旅没几名司机能熟练驾驭。因新型导弹战车体型巨大、超宽超高,侧面车窗又相对窄小,个别驾驶员甚至有恐惧心理。

怎么办?一段时间里,杜海坚持跟车跟训,揣摩分析训练诀窍。不久,他总结出一套实在管用的训练方法:通过穿插特情干扰、变换行进车道、打乱驾驶节奏,增强驾驶员自信心;采取读秒针法、地图找点法、舒尔特方格法提升驾驶员注意力……全新的训练模式极大激发了官兵的兴趣热情,问题迎刃而解。

去年10月,该旅与某军队院校网上红蓝对抗拉开大幕。战斗一开始,“蓝军”便对该旅作战阵地、重要道桥实施精确打击……

部队还未正面迎敌,上级配属的各类作战力量已消耗殆尽。该旅一时陷入“保障无通道、反击无出路”的困局之中。

不利战局面前,杜海沉着应对。他带领参谋人员仔细分析战场态势,最终确定“多点突击”“战力重组”“多点佯动”等战法,准时在发射窗口成功模拟发射2枚导弹,最终赢得胜利。

今年年初,高原严寒条件下营独立战斗发射课目训练再次由杜海牵头。他围绕“走、打、吃、住、防”等重点,布敌情、设险局,让官兵时时处于危难境地。最终,他们研究训练资料,推演训练细节,以持续多天的战斗,换回了10多种全新战法。

兵出深山,剑走九天。此次受阅后,杜海将把自豪和喜悦珍藏在心底,带领官兵冲向下一个战场。

(解放军报朱日和7月30日电)

成宜高速开建!80分钟飙拢酒都,周末又有新耍事了!

最近的新闻头条都被满屏的央视315晚会霸占,看了那些商家、品牌的种种内幕,以及事后澄清,班花也是傻傻分不清楚,有点累觉不爱,内心受到了一万点伤害。

同样是3月15日,一则题为《成宜高速开工!80分钟成都飙拢宜宾》的新闻,如一股清流映入眼帘。班花的思绪已经飘到这座有酒有景有故事的川南名城了!

据《华西都市报》消息,3月15日,成宜高速正式开工。起于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成都三绕),对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南线,经简阳市、仁寿县、威远县、荣县、宜宾县、翠屏区,止于乐宜高速中峰寺,对接宜宾城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全长157公里,双向6车道,建设工期4年。按照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算,成宜高速通车后,只需80分钟车程便可从成都飙拢宜宾。

现今从成都去宜宾有三条路可以选:成都至乐山至宜宾、成都至自贡至泸州、成都至内江至宜宾。但都是绕行线路,全程超过250公里。而成宜高速通车后,全程节省超过一个小时时间。

从此,成都不仅多了一条川南大通道,成都人想去宜宾度个周末也是分分钟的事儿!今天,班花就来说道说道这座历史悠久的美食文化之城~

西南半壁古戎州

宜宾不只有李庄竹海

宜宾是宜宾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被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称。

宜宾还是一座有颜的城市,最美的风景就在家门口。最知名的当属中国最大的竹林蜀南竹海,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

除了大家熟知的李庄、竹海,还有白塔钟鼓楼、翠屏山、石海洞乡、金秋湖、南溪古街、流杯池公园,以及市区里的大观楼,气派的宜宾港,四川最美街道莱茵香街,国内最大的水幕电影……

宜宾另一个为人称道的,便是它的味道!被称为“中国酒都”的宜宾,如果你是第一次来,一定会被空气里挥散不去的淡淡的酒香迷醉。

宜宾五粮液酒厂是世界上最大的酿酒基地。每年的酿酒时节,宜宾大街小巷都能闻到沁脾的酒糟味儿。

吃喝玩乐看宜宾

旅游景点全攻略

蜀南竹海

翠甲天下的蜀南竹海,位于四川南部的宜宾市境内,核心景区44平方公里。

景区内共有竹子400余种,7万余亩,是我国最大的集山水、溶洞、湖泊、瀑布于一体,兼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的最大原始“绿竹公园”,植被覆盖率达 87%,为我国空气负离子含量极高的天然氧吧!

兴文石海

石海洞乡位于四川南部兴文县,因该县石林、溶洞遍及17个乡,故有“石海洞乡”之誉。兴文石海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善的地区之一,地面怪石林立,如云南路南石林;地下溶洞纵横,似桂林芦笛迷宫。

李庄古镇

李庄古镇位于宜宾东郊长江南岸,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这是一个文化、历史遗迹沉淀的古老的小镇,它诉说着抗战风云和历史沧桑。

李庄距今已有1460年建镇史,依长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观。这里气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捷,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

抗战时期,多家文化学术机构辗转迁移至四川李庄,一大批知名学者云集于此。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在此时来到李庄,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道度过了一段艰苦而难忘的时光。

僰人悬棺

僰人悬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境内,珙县、兴文、筠连等县境内均有分布。我国古代的南方民族中最有名的就是川南的僰人悬棺和福建的船形悬棺。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

夕佳山民居

夕佳山古民居,又称夕佳山民俗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后经历代逐年整修、扩建,到清末形成规模宏大的庄园式住宅。

该民居呈三进四合院排列,占地1.1万平方米,有房间123间。民居除固若金汤的围墙和四角的碉楼为石砌外,其余民舍均系悬山穿拱木质结构,青瓦盖顶而成。

除此以外,还有翠屏山、老君山、南溪古街等景区,同样值得一览。

特色美食看我的

出了燃面这些try一try

燃面

宜宾最出名的莫过于燃面了,原名叙府燃面,因其油重无水,点火即燃,故名燃面。班花以前读书时,学校门口的便宜又大碗。

喜欢吃辣的朋友可以多放点金条辣椒,不能吃辣的朋友,光是闻着这小磨麻油的香,就忍不住口水直流!拌着碎米芽菜和花生、芝麻、核桃末,给啥也不换!

李庄白肉

民间传说,商朝末年,周武王起兵伐纣,起义各路人马将身首断开的妖狐苏妲已割片蘸上蒜泥分而食之。因其肉片薄而长,且用一支筷子裹而食之,名“裹脚肉”。

“抗战”期间,在内迁翠屏区李庄的文化人陶孟建议下,“留芬”饭馆老板欣然接受建议,将“裹脚肉”改名为“李庄白肉”。

不管名字如何更改,但李庄白肉的美味一直不变。虽是猪肉,但切薄片蘸蒜泥辣椒汁后,并不油腻,反而鲜香嫩滑,入口即化。

糟蛋

成熟好的糟蛋,蛋壳薄软、自然脱落。蛋白呈乳白色嫩软的胶冻状,蛋黄呈桔红色半凝固状。

糟蛋为冷食产品,不必烹调加佐料,划破蛋壳膜即可食用,味道醇香可口,食后余味绵绵。

兰香斋熏肉

熏肉成品呈酱黑色,黑晶发亮,香味扑鼻,味长鲜美,是理想的佐洒佳肴,也是馈赠亲朋的名贵礼品。“熏肉味美沽酒醉,芙蓉可口数兰香。”说的就是兰香斋的熏肉是宜宾最正宗的。

柏溪潮糕

作为宜宾名吃之一,据传,当年曾是慈禧太后最喜爱吃的南方名点之一。

潮糕为小方块形,原薄,大小均匀。用绿豆、芝麻、白糖、花生油、洗沙和玫瑰糖等材料制成,口味香甜绵软,细腻爽口,人体易消化吸收,气候炎热时吃清凉又解暑。

想等成宜高速开通还要等上4年,但好事不怕早,有了这篇宜宾旅游宝典,这个周末就出发吧~

封面新闻编辑 郭闻涓 舒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