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坚守阵地2平底锅(虾籽,苏州人夏天的神)

坚守阵地2平底锅(虾籽,苏州人夏天的神)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1-25 14:45:45

坚守阵地2平底锅(虾籽,苏州人夏天的神)

坚守阵地2平底锅文章列表:

坚守阵地2平底锅(虾籽,苏州人夏天的神)

虾籽,苏州人夏天的神

苏州人夏天的神,就是虾籽。差不多就剩 10 天,不然就要等明年了。

今年梅雨里的夏天,热浪来得急,每吃一口浓油赤酱,都耗一口气。看着满桌好菜,我心里就凄凄惨惨戚戚,吃不下呀。苏州妈妈要是见状,5 分钟就能做出一道「风扇冷面」,任脸如何泛起菜色,都能迅速「海棠依旧」。风扇冷面是苏州夏天的家常招牌,看着寡淡,滋味却是浓的,一口仙气吹开牙关,极其开胃。做法简单,先用电风扇把拌过虾油的熟面吹凉,再用香糟卤和虾子酱油淋一淋,与爽脆蔬菜丝拌匀即可。半透明的苏州小宽面,随黄瓜丝和豆芽滑进嘴里,像给喉咙做一次冰敷面膜,暑热不再。这道面在我的心里就是「坏胃口回春面」。

去苏州消夏,仔细看,碟壁碗边那些星星点点,比鱼鲜,比蟹清,那才是好吃的秘密所在。我听过一次苏州评弹《声声慢》,耳朵险些怀孕。吴语那水喉音,再配婉约派的词,谁受得了!里面一些抱团的叠词,构成主旋律,正像小河虾之于苏州人的夏天,正像虾籽之于苏州独一无二的鲜。

夏天,让美味变得集中,想吃的就归拢到那么几样,我像很多人一样,一到夏天就瘦。李清照说「人比黄花瘦」,是相思苦,可「思春」哪有「贪吃而不得」苦。我比雄虾还惦记雌虾饱涨的肚子。

苏州的「三虾面」,「三虾」指虾籽、虾仁、虾脑。

考究的江南夏天,非得提苏州人的门面「三虾面」不可。苏州 8000 多家面馆星罗棋布,可以说家家都避不开做这一碗。苏州人贝聿铭这样评价:「看不厌的苏州美景,吃不厌的苏州虾。」这里的「苏州」,与其说是产区与品种,不如说是「三虾」这种带了地理人文特色的吃法。「三虾」就是虾籽、虾仁、虾脑,三样必须分开细炒,甚至虾壳和虾头都要熬进油里和汤中,能鲜尽鲜的极致劲头,是苏州人吃虾的虔诚仪式感。

虾的神圣,还在苏州小河虾的「一期一会」。论季节,虾肉和虾脑还有商量余地,但虾籽,那是锱铢必较的,非得每年的初夏时节,五六七这三个月,再厉害的大厨都得盯住太湖水烧三虾面。今年太湖禁捕,周边水域的虾季又因酷暑,比往年时长稍短一些 —— 高温会让虾甩籽快一些,分秒必争。

旧时虾季,家家户户的巧手阿姨不约而同地用剥虾仪式迎接。人手一脸盆冰水,一字排开,每只虾的籽都必须手工揉搓去剥。现在,天价「三虾面」多半是因为人工耗不起,只有坚守传统的老字号,才沉得住气做这样费时费工的事。

初夏时节,天气逐渐炎热,河虾进入产籽阶段,此时的籽虾格外肥美鲜嫩。

我去苏州裕兴记等面时,留小辫子的朱建国老板正在轻轻拨弄虾籽,徐而生风,看得出来有多年历练的功夫。每到这时候,老板们会去市场上花高价拣选抱籽母虾,通常是雄虾的两倍价格。我打趣说:「那不是雌雄比例严重失调嘛。」朱老板随手给我拎出一只虾:「有长钳子的是雄虾,没籽,只能做虾仁。」

取虾籽的「冰水法」,像极了日本师傅捏寿司之前的工序,十分严谨。朱老板不厌其烦地与我解释冰水的意义:「虾籽冰了以后,不容易死,而且壳跟肉容易脱落。这会让虾老实,否则老是动,虾籽很难下来。剥虾籽离开水也不行,虾籽会黏在手套上,下不来。一斤虾,熟练的人要剥半小时,也就是一碗面的量。取完后还久着呢,还要炒,要个把小时!」朱老板烧三虾面已经有十几年,他说起一碗面上桌,有 15 个工序,听似抱怨,我感到的是自信。

眼见他端起一个金属砂糖孔筛子摇晃起来,虾的细脚留在上面,虾籽如青黄流沙沉入水底。朱老板说,虾籽还要纱布过滤一遍,虾脚也要挑出来,我越看越饿,心里已经唉声叹气。此时想起来,美食家沈嘉禄老师曾提,苏州人谈恋爱有个规矩:只可男的等女的,不作兴女的等男的。苏州面馆也有一个规矩:只可人等面,不可面等人。我就摆正心态,等心上人似的,等我的三虾面,即使里面含着女人倒过来等男人的惆怅,即使等到口水低垂到今晚的梦里。

取虾籽要采用「冰水法」。传统剥虾籽需光手,如今为了卫生,操作时开始佩戴手套。

我知道这种漫长,如婚约。

虾籽需要经过焙炒,才能去腥増香,刚炒好的新鲜虾籽是散了金粉的暖粽色,我空口吃了一撮,鲜香瞬间绽放。我好奇:「唉?为什么不腥!」朱老板笑笑:「关键要当季的好河虾籽啊,现在好多商家用的是鱼籽,不是虾籽;还有人用海虾,比较腥。做是能做的,味道重的虾籽酱油可以,直接做三虾面不行。河虾已经蛮腥了,海虾味道更重,而且它的虾籽颗粒特别大,小河虾的颗粒很细,味道也细腻。制作的人还要会炒,里面的技术秘诀不少,需要加姜片等香料一起去腥。很多人不会炒,还怕繁琐,就拿个大盘直接烤箱里烤。」费工的事,通常很容易被聪明人「化繁为简」,我也曾单独吃过差口气的虾籽,差点被腥气熏倒。

苏州馆子的餐桌上,常有老苏州人家里的「清风三虾」,其实就是「三虾面」的单独浇头。只是「清风三虾」的虾与三虾面的虾个头大小不同,「我们按一斤几粒这样来算,比如家里会用 200 粒虾来做炒清风三虾,餐馆会用 400 ~ 600 粒做三虾面。粒子越多,肯定虾越小。」

一斤虾,熟练的人需要剥半小时,剥出来的虾籽大约是一碗面的量。

关于大小这件事,比较口感才能有定论。我想起朱老板亲自拌的三虾面,那种行云流水 —— 一手转碗如「行云」,一手捏筷拌面如「流水」,不是资深三虾面食客难以拿捏时间,有些焦急食客如我,深怕没有拌匀,面就已经冷了,就赶紧胡搅起来,吃了再说。苏州人从食客拌面的架势,一眼就能判断是否为本地人。

虾肉如花蕾,均匀缀面,而盛开其间的橙红色花,是水煮后脱白膜的虾脑,这时候虾肉小才显智慧,捞面时虾籽、虾脑可以穿丛不落,每一口面都有三虾。

苏州人拌三虾面,一手转碗如「行云」,一手捏筷拌面如「流水」。

面本身也得有味。挤去虾仁后的虾壳和虾头是熬高汤的法宝,也是三虾面的底色,厨师不需加丁点味精,吃起来竟如观音玉净瓶里的仙脂露。而虾籽均匀抚面,鲜上蒙鲜!

老板赠了一碗蛋丝汤,几碟解腻小酱菜。精细分拆的三虾瞬间一筷子在嘴里魂归一处,根根鲜面,伴着细虾仁的清脆,让我想起一个词「漱玉」。如李清照故居前的漱玉泉那样,「水石相激,淙淙有声,犹如漱玉」。而虾脑的颗粒大,咀嚼时香浓过瘾。吃完后,口水是「停云霭霭,时雨濛濛」,自然回味。

虾籽糟溜鱼片。

苏帮菜随手滴的虾籽酱油,就是苏州人碾压式的体面。

虾籽的用处可不止三虾,身为江南人,膜拜一桌家常苏帮菜的理由,就是不计成本的虾籽。炒后的虾籽,成了鲜尘,客气的主人手一抖,纷纷扬扬下来的全是好客的心。我在苏州美食家小妹姐这儿吃过饭,真是一桌子「尘封」的美食,对我这个远道而来苏州觅虾籽的人来说,好虾籽能让一道传统菜封神。

上完菜,小妹姐提议我站起来,俯瞰整张餐桌,「你看,夏天苏州菜是不是都是白白的,干干净净,看着就清凉有食欲。」确实如此,整席虾籽主题的菜肴,如留白天地间一幅被虾籽皴过的山水,光看颜色就难掩闲情雅致。

小妹姐说,全是家常菜。笑说她小时候虾多,大家功夫(时间)也多,虾籽没那么值钱。苏州人在虾季,想把鲜美留得长一点,自然有了夏天熬「虾子酱油」和烧虾干的习俗。制作虾籽酱油的虾籽产自立夏之后,以阳澄湖或太湖的清水虾、白虾的籽为上品,按小妹姐的说法,苏州作为核心产区,难找到下等虾籽,这时候配得起的好酱油成为重点。

考究的虾籽酱油拌面。

「黄豆自然发酵的好酱油打来。开始炒虾籽,平底锅里像炒花生米,不放油。然后加一点点葱、姜、蒜,就开始熬虾子酱油了。里面要放一点点冰糖,因为酱油是苦的。剩下的部分,我们来熬虾油。」苏州人喜欢夏天吃凉菜,早起,一碗不薄不稠的白粥,一根油条,但是油条必须蘸虾籽酱油,一下子就奢侈了不止一点点。

关于虾子酱油,清代美食家袁子才早在《随园食单》里记下:「买虾子数斤,同秋油入锅熬之,起锅用布沥出秋油,乃将布包虾子,同放罐中盛油。」这秋油,其实指的是经过春酿夏晒到立秋时节提取出来的第一道酱油,味道醇厚,浓稠度和色泽都比普通酱油深沉。虾籽按节气,这时已经是一年的尾声。曾有对苏帮菜颇有研究的朋友告诉我:「考究的苏州人,以前只用端午前的虾籽。顶级的虾籽酱油,应该咸在头,甜在尾,而不是一口就鲜美。」我想,无所不用其极,都是因为太爱吧。

虾的仙气随虾籽与酱油,自然附着在虾籽百叶、虾籽糟溜鱼片、虾籽鳗鱼、虾籽白斩鸡、虾籽白肉、虾籽白茄、虾籽茭白、虾籽皮蛋上。旧时讲究的苏州人家,度夏要吃虾籽酱油蘸三白 —— 白切肉、白切鸡和白切肚子。白切肉得用三精三肥肋条肉,这肉得和咸肉或者火腿一起烧,像腌笃鲜一样炖煮,有复合的滋味。放凉后切,切出来入嘴还是温热的,柔润有嚼头!白切肚子非用肚尖不可,和肉同煮,可以增香。

此时,小妹姐一只手拖住茄子的蒂,一只手拿着筷子拆茄子:「这就是本地白茄子。小时候,我们吃饭焐茄子。现在大家米饭吃得少,就直接蒸茄子。虾籽酱油和麻油一拌匀就可以吃了。」在茄子丰腴的季节,一口酥软里,全是虾的鲜美。

虾籽白鱼。

我以为「虾籽白鱼」这种脆口鲜香的下酒菜,肯定也是创新。小妹姐赶紧打消了我的揣测,「得专门挑一斤二两到一斤半的白鱼,隔天腌一个晚上。放到油里炸到酥脆,骨头也可以直接吃。表皮薄薄刷一层麦芽糖,这样就可以多黏一点虾籽。好吃得不得了!」

苏州菜是有根的。所以,很多看似现代的搭配,其实都早有着落。苏州人已经习惯用昂贵的虾籽搭配一切,比时下流行的中餐加鱼子酱,还要豪爽。我猜想这个结果的唯一原因,是苏州人太早就已经学会享受美味。

这和苏州人以前盛夏时吃的虾籽鲞鱼,有异曲同工之妙。鲞鱼用姜、糖、秋油熬制,在表面涂上一层虾籽,就有相当魅惑的甜咸味。只要一块,就能消耗一锅好粥。从前苏州人去外地走亲访友,带上两盒采芝斋或稻香村的虾籽鲞鱼,其贵重程度完全媲美现在的两箱阳澄湖大闸蟹。而如今,这样的美味逐渐被淡化升华,才有了更轻盈的虾籽白鱼。

明年的虾籽季,我还是会为这一席苏州的夏天餐桌赶来,任由清泉舌上流。

重读 重解 重用西畴精神丨西畴:从石漠遍布到喀斯特绿洲

龙坪新村美如画 吕德仁 摄

立冬,采访组车行西畴大地,穿山越岭,第一印象是“绿”,满眼深深浅浅的绿。

“这是那个被称之为与地球‘癌症’抗争的地方吗?”

在随后的采访中,一路青山绿水,一组组数据,让记者从疑问转变为惊叹。

兴街镇东升村委会江龙村,柑橘飘香。 记者 陈飞 摄

走村串寨,两个村组的嬗变,让人印象深刻。

多依坪村,全村森林覆盖率从1990年的15%提高到62%以上,封山育林296亩、退耕还林371亩、植树造林215亩;

江龙村,全村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前的32%提高到80.4%,封山育林1020亩,退耕还林336亩,植树造林980亩……

划重点!这两个村有很多共同之处。

曙光映未来 “三光”变“三明” 吕德仁 摄

两村,均属于西畴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三光片区。

两村,嶙峋石漠变丰美绿洲,只因坚持做“加法”——造绿。

我们把镜头拉远,从西畴整个县域看,通过30年持续发力,西畴县治理石漠化200余平方公里,植树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5%提高至50.68%,全县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生态公益林61.32万亩。

三光晨景 陈明凯 摄

与石漠抗争 修复生态夯实发展基础

西畴县,地处滇东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达99.9%,溶岩面积达75.4%,石漠化面积1078.56平方公里,是全省乃至滇黔桂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面对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程度深、水土流失严重的生存发展困境,西畴人民坚持不懈探索石漠化治理的有效路径和成功模式,实现了从石漠遍布到喀斯特绿洲的蝶变。

黄土地上画绿妆 记者 普建彬 摄

让贫瘠的土地、怪石嶙峋的石山披上绿装,让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木者,一个藏在山窝里,贴在石壁上的村庄。曾是当地有名的“口袋村”,几十户人家居住在山旮旯上,村里没有一块像样的耕地。“没有土地,怎么办?只有造地。”1990年12月3日,木者村村民在刘登荣等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在摸石谷炸响了第一炮,用105天在山梁上垒起了360余亩“三保”(保土、保水、保肥)台地,种植核桃、玉米、生姜。第二年的春天,亩产从50公斤增至460公斤。刘登荣说:“村民家的楼梁都压歪了。”20多年来,西畴人民累计改造田地24.4万亩,炸石造地10多万亩,人均增加耕地从0.78亩增加到1.2亩,用石头垒成的地埂长达5万多公里,足以绕地球赤道一周以上。

地有了,粮食也有了。在饱受生态环境恶化之苦后,西畴人开始反思,并学会和自然和平共处,从此就没有停歇过给大地披绿的脚步。

江龙村,坐落在一个如平底锅状的山凹坝子里,这里有别致的小洋楼,漂亮的小庭院,硕果累累的柑橘园,幸福的人家……这样美丽的村庄,很难让人们相信这里曾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站在村子里的龙泉边,村民刘超仁向我们讲述龙泉的故事。“过去大家因为缺乏保护意识,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破坏了原有的环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自然、历史等因素影响,村子四周青翠的青山变得满脸沟壑,就连村里唯一的水源点龙泉也断流干涸。“把树种起来,恢复青山。”刘超仁告诉记者,为了守住这片祖祖辈辈开垦的家园,江龙人开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对山上的集体林地和农户私有林地一律实行封山育林。江龙村小组组长刘忠恩介绍,为了防止继续砍树,江龙村还把禁止砍伐树木写进了村规民约,谁砍树就处罚谁。“抓到就重罚。”刘忠恩的叔叔当年因为悄悄砍树,被罚了3000多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龙村投入了81万元,实施封山育林1020亩、植树造林980亩、退耕还林336亩,生态公益林保护479亩。“种树最大对环境最大的改善就是龙泉重新涌出了清泉。”刘忠恩说。2010年,西畴县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12万多人、15万多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而这个地处岩溶山区的小山村,却依旧青山常绿,泉水长流。

种树,就是种下希望。1985年,西畴县委政府提出了“用30年的时间绿化西畴大地”的目标。一时间,全县掀起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热潮。30多年来,西畴人一个荒山接着一个荒山的绿化,将森林覆盖率从90年代初的25%提高到今天的50.68%。

走进兴街镇东升村委会江龙村,犹如走进梦幻的童话世界。 记者 陈飞 摄

护绿、增绿、管绿,离不开机制保障。2001年,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强劲的东风,推动着西畴生态修复工作必须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保护环境的同时,不能让百姓的利益受损,更不能影响百姓的生活。

西畴怎么做?

一是坚决落实生态补偿制度,足额兑付补偿资金。全县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生态公益林61.32万亩,按权属划分为:国有公益林6.03万亩、集体公益林55.29万亩。二是坚持生态产业惠民,加强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上岗就业脱贫。西畴县林业部门积极统筹扶贫资金,将符合《云南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细则》基本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护林员,实现了1037名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三是转变营造林实施主体,支持造林合作社发展。林业部门积极支持全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采取“基地 产业 资金”模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参与入股分红、加入产业发展致富,参加务工增收,全县现已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7家,吸纳贫困人口664人参与林业生产经营。

“坚持生态补偿政策落实到位。”西畴县林草局主任科员骆长明介绍,坚守生态红线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有力促进了西畴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行稳致远。

兴街镇东升村委会江龙村,老人带着孩子去柑橘园里采摘。记者 陈飞 摄

探索“六子登科”治理模式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通过多年的治理和总结,西畴县探索形成了一条“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石漠化治理之路。

山顶“戴帽子”: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生态公益林保护等措施,恢复森林植被,搞好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全县累计完成各项营造林50万亩,实施封山育林87万亩、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7.42万亩、公益林保护61.32万亩,森林蓄积达332.15万立方米。

山腰“系带子”: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和沿山一带的土地,大力发展核桃、李子等特色经济林,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全县累计完成种植核桃18.8万亩、八角8万余亩、中药材7.72万亩、水果4.13万亩。

山脚“搭台子”:对坡度小于25度山地缓坡,开展炸石垒埂造地,通过“坡改梯”建设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台地。累计治理小流域面积209.7平方公里。

平地“铺毯子”:综合岩溶地下找水,大兴水利建设,着力开展中低产田第改造和高稳农田地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粮食产量。实施中低产地改造、土地整理24.4万亩,新增耕地9046亩,人均增加0.4亩。

入户“建池子”:户均建一口小水窖、一个沼气池,解决农村能源、人畜饮水问题,村民不再砍树当柴烧,保护石漠化的治理成果。全县累计建成沼气池4.36万口,小水窖4.6万余件。

村庄“移位子”:对石漠化地区失去生存条件的农户实施易地搬迁,村庄向条件好的地方迁移,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输出,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全县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07户3630人。

兴街镇东升村委会江龙村满园柑橘 记者 陈飞 摄

始终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进,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三光片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便是其中的一个生动范本。

“从来没想过石旮旯地能长出猕猴桃。”西畴县兴街镇三光村委会多依坪村党支部书记夏应书说。多依坪村是西畴县典型的石漠化山区,这里土壤层浅,植被匮乏,乱石林立,石漠化程度很高达99.9%。所在的兴街镇三光村委会就因水土流光、植被砍光、姑娘跑光而得名。

石旮旯地里之所以能长出猕猴桃,变化来自于石漠化治理。2013年,西畴县在多依坪村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夏应书家原本的20亩石旮旯地摇身一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土地面积增加到44亩,夏应书有了一块像样的耕地。地块集中平整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高效率利用并增加经济效益产出。2016年,西畴县引进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三光片区改造过的土地进行流转,实施深度产业开发,夏应书家的44亩土地以8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给公司,家里老伴和儿媳都在公司务工,年工资总收入超过70000元。

柑橘挂满指头,带来的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记者 普建彬 摄

“在‘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中,猕猴桃种植基地主要承担的便是‘山腰系带子’的作用。”据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截至2019年,公司在三光、拉孩、老街三个村委会9个村民小组共流转土地5000余亩,带动了2163户建档立卡户。

三光片区在坚持“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的基础上,还重点实施“生态建设、水利设施、土地整治、道路建设、村庄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开发、机制建设”八大工程,把该片区打造成省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国家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2018年4月28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文山召开,西畴县三光片区作为现场参观点,国家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领导充分肯定了西畴石漠化治理成效和经验。同年,三光片区获批国家4A级石漠公园项目。

做绿色文章 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经过多年来艰苦的努力,如今的西畴,绿化代替石漠化,绿洲覆盖石窝窝,石窝变成金银窝。

柑橘挂满指头,带来的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记者 普建彬 摄

从石漠上走出来的西畴人,在实现家园由荒山秃山变为绿水青山后,将保护生态环境刻在了骨子里,同时他们也在开始思考如何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程敦儒,地地道道西畴人,受老中医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对中草药感兴趣,并给自己立下了志愿,希望通过中药材的种植,让自己石漠化严重的家乡重新披上绿装。1992年,程敦儒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大的决定:上山种树!他和妻子来到西畴县与砚山县的交界处租了500亩荒山种起了阳荷、烤烟、八角,并把这片地称为“把独基地”。90年代末,“把独基地”效益初显,程敦儒也开始思索今后的发展路子。2001年,他开始在基地试着利用喀斯特地貌的石山区培育各种中草药,尤其是重楼和山豆根。2012年,他成立了西畴县百汇药材林果种植有限公司,如今公司拥有林园面积800亩,资产保守估计近6000万元。在程敦儒的带动下,西畴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77258亩,产量4075.4吨,实现产值10923.9万元。

程敦儒和他培育的草药 段毅 摄

守好绿水青山,不愁金山银山。守护好一城山水,既可以作为优质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也可以带领周边百姓吃上旅游饭。香坪山,位于西畴县莲花塘乡,森林覆盖率高达95%,是一个大自然馈赠的天然氧吧。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这里游客爆满。“香坪山自然资源丰富,高山平湖、瀑布流金、溪流纵横,形成了这里高山流水的奇观。”莲花塘乡香坪山村党总支书记邓国飞不遗余力地推荐着香坪山的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香坪山村的村民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光卖凉卷粉和特色小吃都能收入上万元,这在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邓国飞对发展旅游业给村民带来的实惠深有感触。在景区内卖烧烤的村民梁月也告诉记者,以前要外出务工,没有办法照顾家庭,现在回到家乡,可以顾家赚钱两不误,如今在景区卖烧烤一天可以卖200元至400元不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盎然的绿色,逐渐成为西畴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良好的生态,日益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常态。如今的西畴县,正以优质的生态环境激发城乡发展新活力,让人们共享美好绿色生活。

统筹 谭晶纯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喜翠 张文峰 段毅 张登海 施颖 刘珈彤

一对夫妻,专注9年,只做一道美食,好吃得不得了!

河南许昌市区北关桥头,早市。

一对夫妻在这里坚守了9年。

一辆老式的儿童推车上装满了全部家当,煤炉、平底锅、面盆、面案……一应俱全。

女的,动作娴熟地揪出一块面团,放在手中三拍两拍,随后抓起一把早已办好的馅料按在面饼上,放在安自再次三拍两拍,两手掂起放进平底锅内。顺手拿起一把小勺在肉盒上用力摁几下之后,就回头重复着开始的工序。从一块面团到肉盒下锅,这个过程和动作一气呵成,仅需约一分钟的时间。

男的,手抄一双筷子,快速地将锅内的肉盒抄起,翻个。夹起一个两面焦黄的肉盒放在铁架上,用筷子从上到下捅一个小孔,控油、散热。而后,一把拽一个塑料袋一捻一撑套在左手,右手拿一张裁好的厚纸垫上,快速将烫手的肉盒从铁架上拿起准确地放在纸上后,右手从塑料袋两侧快速地向上猛地一抽,转手便递给了站在一旁等待的顾客。其动作之快捷,仿佛就在眨眼之间。

油煎的肉盒是许昌人爱吃的一种面食,是一种类似馅饼的面食,色泽金黄,外焦内糯,香气诱人,油而不腻。馅分荤素两种,素馅的叫素盒子,荤馅称肉盒子。它的做法并不复杂,但须掌握和面的技巧,面要软,软到用手抓时不流出为佳。做肉盒子的高手讲究提前两三个小时将面和好,让面团微微发酵,这样煎炸出的肉盒子不至于发硬。尽管肉盒子形状呈饼状,却不需擀面杖,包肉盒子只需要一张油光光的案板和一双灵巧的手。整个制作过程中案板要经常抹油,保持油光可鉴,有经验的厨师包制肉盒子时手上总是沾满油,这样才不会让面团沾在手和案板上。包制过程是这样的,将面团抟成不大不小的剂子,在手里捏成饼状,将调好的馅料包在面团中,然后在案板上按压成饼状,保证不漏馅料。将压成饼状的肉盒子放入平底锅里炸至两面焦黄。

微信公众号许言絮语



生意不大,却专注地坚守着。

肉盒很香,以至于供不应求。

看看,他们二人是不是夫妻相十足啊!

吃过他们肉盒的人,还不赶快转发打赏!

头条原创作者,商业转载请联系

70岁料理家自创4千多种菜谱,击败67国家的5千多本食谱

作 者 | 叶正新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她起初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如今她可能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家庭主妇。

她自创了4000多种菜谱,给餐桌上带去了无数欢声笑语。她的成绩无人能及,出过至少一百本食谱,总销量超过2200万册。

2006 年,她击败了 67 个国家的 5000 多本食谱,拿下了被称为「烹饪出版界的奥斯卡」的美食家世界食谱大奖,2010 年还被评选为「全世界最活跃的电视节目料理家」。

她是日本的国民「料理家」栗原晴美。既不在米其林三星餐厅,也不在高级料理店,栗原的料理在餐桌上大放光芒。

但栗原以前也有过一段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迷茫的时光。一部2011年上映的纪录片,揭露了这位享誉世界的家庭主妇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与坚守。

为了主妇,365天日日奋战

栗原的家位于市中心的一处清静的住宅小区。栗原是那种在家一刻也闲不住的人,每天5点半起床,然后立刻前往兼工作场所的厨房。9点过后,她的助手们才陆陆续续过来。

栗原现在和丈夫两个人生活,孩子们都已经独立生活。他们是一对结婚38年的恩爱夫妻。

丈夫玲儿评价她,“5点半就开始像小白鼠一样忙得团团转”。

栗原的身份是料理家,迄今为止她已经构思出4000多种菜谱。其中,大多是家常菜,由于能从料理中感受到家庭料理的亲切感,她创作的料理风靡全日本的餐桌。

栗原没有专门学过做料理,支撑她的是身为主妇的经验。她基于以往的经验,不断构思容易上手且能让人感到喜悦的菜谱。比如为了某期杂志的专题报道,她要构思用30分钟就能做好的晚饭菜谱。

一天完成了10道菜,每道菜都能在30分钟内做完,而且都是能反复做,不标新立异的料理。

栗原自己要求很严格,杂志的拍摄结束了,还在继续思考,继续试做,她反复推敲菜谱上的材料用量以及做法。

100个人做都能做好吃的菜谱

创作菜谱就是不断摸索的过程,一道普通的虾仁蛋炒饭,她摸索的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好吃的方法。

但是栗原执意用平底锅,因为有些人家里没有中国炒锅。炒饭的关键在于粒粒分明,栗原希望不用中国炒锅也能做出这种口感,而且栗原还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苛刻的条件,她想要在不颠勺的情况下做出美味的炒饭。因为颠勺对于烹饪的初学者来说很难,她想找到一个不用颠勺也能做好炒饭的方法 。

「有100个人做的话,这100个人都能做得好吃」这就是她追求的菜谱。

对于平生第一次想尝试做饭的人来说,要是最开始按照我的菜谱做失败的话,会讨厌我的吧,我只是想让他们觉得,做饭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为了不辜负她们,仅此而已。

如果有人对我说:我觉得你的菜谱值得信任,我因你而爱上了做饭。那就是对我而言最棒的奖励。

看似简单的炒饭,她做了1个月,栗原已经意识到用油的量和加入的时机是重点。为了做出粒粒分明的炒饭,她将炒肉馅时加入的油量以1/2大勺为单位进行微调。

她反复推敲用量和时间,为了寻找更好的做法,她总是在临近截稿日期的时候才提交菜谱。

“我是绝不会相信自己的菜谱的,改了很多回也不觉得是完美的。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办法呢,我总是会这么想。”栗原说。

为一道菜谱,连续失败49次

虽然栗原收获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但背后付出的辛苦也是外界难以想象的。她曾经为一道「法式苹果挞」,经过49次连续失败试验,最后才把菜谱公布出去。

「法式苹果挞」是一种源于法国的甜点,把苹果放在挞皮上烤制而成,特色是湿润的口感和酸甜可口的味道。

栗原想把这款甜点推广到全国的餐桌上去,让初学者也能做好。虽然她此前并未正式构思过这款甜点的菜谱,但她想要寻找出全新的制作方法。

栗原买了偏酸的「红玉」苹果,先将一个大概流程装入脑中,便开始试做。然后再独自研究做法。

苹果挞的第一步是把苹果和黄油以及白砂糖一起煮,然后再把挞皮盖上去,就这样烤完最后再翻过来,让苹果在派上面就算做好了。

很遗憾,刚开始试做,由于水分太多,导致苹果太软。

2天后也在继续试做,她一边注意火候一边继续挑战,她终于做出了印象中的苹果挞。

终于进入到了制作菜谱的阶段,但是很难将煮苹果的火候用文字表现出来。还有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每个苹果所含的水分都是各不相同的,虽然每次的煮法都是相同的,然而结果却是不尽相同的。

她已经试做了16次却还是未能整理出做法,栗原在制作菜谱的时候很少会出现这种一筹莫展的情况。

连续做了20次,但还是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从容的神情从栗原的脸上消失了。她和丈夫谈了一会,然后丈夫说,“你希望谁都能做吧,而不是100个人中有60个人能做好就行了。”

吐完苦水之后,栗原继续试做,决定直到成功为止,决定要在当年的秋天将法式苹果挞推向全国餐桌,她希望有更多的人体会到在家制作甜点的小乐趣。

从锅子的种类到苹果的切法,她在尝试改变做法,一次又一次反复试做。“虽然味道说得过去,但自己没充分自信的时候,是不能把自己都觉得有问题的东西呈现给别人的,一定要是自己认可的东西。”

迄今为止,栗原已经在社会上发表了无数菜谱,她的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我要为了信任我菜谱的人的幸福而战!

到了第49次试做,栗原终于发现了诀窍:煮苹果时,最后的三分钟才是重中之重,在汁水变粘稠之后,再用大火煮约3分钟,直至快煮焦,用这种方法的话,就算苹果的含水量不同,也能做出来。

菜谱的流程清晰之后,便到了截稿日期。意想不到的问题又来了。为了确认最终的原稿,她最后试做一次,发现用偏甜的苹果做出来颜色虽然很完美,甜味差别很大,口感也不一样。尽管助手们觉得味道已经很好,但栗原还是给出版社打了一个电话,提醒出版社在菜谱上注明:“这里介绍的菜谱是我目前能想出的最终版,当秋天应季的红玉苹果上市之后,请试着用它做做看。”

经过这次教训,栗原决定要更严谨地推敲原稿。

虽然用别的苹果也能做,但我还是觉得应该告诉读者用红玉苹果做出来更好吃。

假如我是读者,第一次做这个的话肯定会迷茫的,可能会想要是写得更明白一点就好了,我不想让读者有这种想法。我不想表达得含混不清。

对于舆论评价她的料理家称号,栗原有自己清晰的认识:

“我不觉得自己是专家,只不过我会比所有人都更享受地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我想要努力坚持下去。”

婚后丈夫失业,无意中成为料理师

栗原如今已经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名人,走在大街上会被围上来要签名,她开始愈发广泛地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但是她在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之前,也曾经迷茫过。

1947年,栗原出生于静冈县下田市一个经营印刷厂的家庭。她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她的母亲博子会从早上4点半起就井井有条地打理家务。栗原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做菜的基础。大学毕业后,她回到老家,开始每天帮家里做家务。

在这个时候,她邂逅了来下田玩的电视台人气主播玲儿,两人坠入了爱河。

她的父母认为两人是不同世界的人,因此强烈反对,即便如此栗原还是和玲儿结婚了。这是她第一次违背父母的意愿。

但是婚后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婚后半年,丈夫失业,之后的一年中,家里突然没了收入。虽然栗原很想操持好家庭,但十分迷茫和不自信,只能不断依靠丈夫。由于心力交瘁,她的体重在婚后两年内骤减了14公斤。

栗原说,“那时候我是个没主见的人,是个很没用的人,什么都听别人的。别人让我自己决定,但我就是做不到。”

栗原拼命地想该怎么才能活得快乐,特别是她在家人的饮食上下了很大功夫。有一天她把胡萝卜和金枪鱼以及芥末拌在一起,于是这道菜成了全家都特别喜欢得一道经典菜。

还有一次,当她的孩子带朋友来家里玩的时候,花费心思做的“不炒的炒饭”,此后成了家人非常喜爱的一道人气菜肴。

让家人们笑逐颜开的一道道料理还把栗原推向了一个意向不到的舞台。有一天,丈夫带来了一位电视台工作人员,他对栗原的料理感到惊讶,问她想不想工作,就这样,她开始在电视和杂志上发表自己的料理。

出版的书意外地大卖,栗原一举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栗原甚至还创办了一本完整介绍自己生活的杂志。每次发行都能卖出20多万本。

对栗原来说,这是个不小的压力。“刚创刊的时候被问到能不断地构思出菜谱吗?一本有100道菜,也就是说一年有400道菜,10年4000道菜。一年只有365天但是却要想出400道菜,真的很多。说实话,我有时候也会想自己是不是做的太多了。”

栗原不论昼夜,就连在旅行途中都一直在构思菜谱,但是她渐渐感受到了某种迷惑:她发现满满地排着烹饪步骤的杂志版面上,丝毫没有呈现出烹饪的乐趣。

但是栗原却没能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她压抑着自己的心情,又工作了好几年,渐渐将纠结的矛头指向了自己。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呢?烦恼困惑的日子在持续,在临近花甲之年的某一天,栗原终于下定了决心。

栗原亲口提出想停止为一本人气杂志写稿,“即使空间小一点也无所谓,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将料理呈现给大家”。一直萦绕在栗原脑海中的是,曾经用料理让家人感到幸福的景象。

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栗原开始创办一本亲自参与编辑的杂志。比起料理本身,栗原开始更加重视与料理相关的小故事,比如丈夫最喜欢的什锦天妇罗,周末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分享的意大利面,她在诉说为生活增光添彩的料理的魅力。栗原如今正以自己的想法直面料理家这份工作。

平淡生活的快乐源泉

栗原每天都是从早上5点半起便开始忙碌,表情总是那么灿烂。

其实,为了每天都能享受做家务,栗原有着自己的秘诀:

首先是一口气把粗重的家务全做完。她把洗衣机定完时间15分钟,就迅速跑下楼,然后做削土豆皮、整理文件和擦窗户之类的事情。她心中的对手是那台洗衣机的定时器,如果能在定时器响之前回去的话,就算是栗原的胜利。这种「15分钟的对决」,每天要进行三次。

她还有其他享受家务的诀窍,丰富的小玩意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在瓶子上贴上喜欢的贴纸以区分的话,就能心情愉快地整理厨房。

有时候还会加上一句短短的话,比如,“这里是好吃的紫菜,想吃的人请自便,不要客气哦!”

栗原的信念是,快乐的生活而思考。她一年会出4期自己亲手编辑的杂志,并写下自己对家庭料理的感悟。

经历了2011年日本大地震(震级9.0,造成近30000人遇难)之后,栗原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普通生活的价值,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前进的道路:

其实生活中并不是充满着快乐,哪儿有那么多好事啊。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学会从小事中体会幸福,不必一直期望着能获得巨大的幸福。在品尝美味佳肴以及邂逅很好的事情时自然会感到幸福。

但即便没遇到这些好事,也要从生活中发现幸福。我觉得这才是生活之道。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宝贵的,一日三餐,家庭和睦,其实这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明明这是快乐的事情,人们却总会放下这些而去追求别的,所以才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幸福。

在结束一周的工作之后,栗原在周五傍晚做回了家庭主妇。无论多忙,夫妇尽量在一起享用晚餐。对过着忙碌生活的栗原而言,这是一段静谧的时光。

栗原:这是拍摄后剩下的菜,已经不是最新鲜的了。

玲儿( 丈夫):能用剩下的菜做成这样已经很好了。

看完目前的消息汇总,魅蓝E3的表现可以放心了!

最近两天小米正式在官微上宣布小米MIX 2S将在3月27日正式发布,另一方面红米Note 5也被曝出即将在国内发售,吸引了不少年轻用户的注意。而另一方面,作为“死对头”的魅蓝也有着大动作,一款名为魅蓝E3的新机的庐山真面目也慢慢显现,传闻该款手机将会是魅蓝首款2K价位以上的手机,不少人的目光又纷纷转移到了魅蓝身上。

魅蓝E3颜值与人机交互或会再有惊喜

目前基本可以确认的是,魅蓝E3将会是魅蓝的第二款Almost全面屏手机。在魅蓝的首款全面屏手机魅蓝S6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其在千元的档位上做到了出色的颜值表现——正面18:9全面屏、

Pro6“同款”机身背盖、侧面指纹,这样的颜值在千元机中无出其右,并且在人机交互上Super mBack在渗入全面屏的同时保留了mBack的优秀交互逻辑也深得网友大的好评。

也因此,无论是定位还是售价都更加高的魅蓝E3其在颜值以及人际交互上的表现更加值得我们期待了。

拍照或有出彩表现

根据之前透露消息,魅蓝E3将会有多个系列,除了比较早前曝光的针对游戏的G系列的平底锅邀请函,近期也曝出了一个以拍照作为主打的P系列,并且其邀请函更是直接变成了一个单反变焦镜头,从英文字母G和P我们也可以看出其恰好对应着“Game”和“Photo”,看来魅蓝是想把市场进一步细分,在游戏与拍照上再分一杯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邀请函所用的是佳能的70-200mm红圈高端镜头,其售价视乎光圈大小最高能去到万元以上,加之早前网上曝光图片魅蓝E3将会采用双摄设计,可以猜测魅蓝E3在拍照性能上将会有大表现。

而根据这颗长焦摄像头,也有网友认为这是魅蓝在暗示魅蓝E3将会采用「广角 长焦」的双摄方案,不过依然有不少网友表示不认同坚守「黑白 彩色」的观点,不过无论无论采用哪种方案,有着魅蓝Note6这位“老大哥”拍照效果的打底,魅蓝E3的拍照实力相信只会更进一个台阶,在拍照性能上会有着大突破。

有了平底锅的保证,性能自然不会差

最近的吃鸡手游很火爆,其中的平底锅更被视为“神器”般的存在,而魅蓝E3的另一份邀请函选取了平底锅很明显就在暗示魅蓝E3在性能上会有出色的表现,“游戏更畅快”的口号也基本可以确保这点。

反观刚发布不久的魅蓝S6,我们可以看到魅蓝S6已经首次将A73大核心带入了千元机市场,那么魅蓝E3将会拿什么超越呢?如果说要流畅地运气起吃鸡手游,那么其处理器必定要更加强劲,有网友猜测其将会使用高通骁龙660,毕竟在千元机接近2K档位的机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锤子Pro2以及小米Note3等用上了该款处理器,但也有网友认为其也很有可能是联发科或者是三星猎户座的芯片,毕竟魅蓝与联发科以及三星在之前都有着深度合作的关系,因此也有可能是联发科的P30或是三星7870等型号。不够无论是哪款处理器,可以确认的是魅蓝E3的性能只会更加强劲!

充电速度值得期待

早在去年的MWC大会上,魅族就发布了第三代快充技术——Super mCharge,其采用了11V = 5A全新高压直充方案,最高功率达到55W,20分钟即可充满3000mAh电池。作为今年发布的首款重量级新品,魅蓝很有可能在魅蓝E3身上用上这项技术,当然,考虑到量产难度以及技术限制,即使用上了其的实际最大功率也应该达不到55W,但无疑依旧十分值得期待。

总结一下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魅蓝E3在各方面都会有着比较大幅度的提升,将会有着更高的颜值与全面屏交互,在性能和拍照方面也会有所提升,充电速度方面也会有所突破,绝对会是一款值得期待的重磅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