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窒息的悲鸣首饰(青未了——飘飘一方红丝巾)

窒息的悲鸣首饰(青未了——飘飘一方红丝巾)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4-22 22:50:43

窒息的悲鸣首饰(青未了——飘飘一方红丝巾)

窒息的悲鸣首饰文章列表:

窒息的悲鸣首饰(青未了——飘飘一方红丝巾)

青未了——飘飘一方红丝巾

一夜秋风半山雨,两三晨钟八九音,晓月西沉舟自横,霜叶红透十里亭。石上清泉流,长空雁啼声。一江秋水半堤柳,两三白鹭八九云,无边落叶无尽下,菊黄芦白十里亭。鸳鸯水中嬉,相思鸟出林。绵绵青山层层峰,一方红丝巾。路遥遥,泪盈盈,哦,泪盈盈。孤帆远,泪盈盈,哦,泪莹莹。待到来年雁归来,花漫漫酒醇醇,青山绵绵峰层层,飘飘一方红丝巾,飘飘一方红丝巾,红丝巾。

孙秉伟

一夜绵绵秋雨,带来了瑟瑟凉意。夫君奉调要远行,新婚不到一载的一对小夫妻,今晨就要别离。清晨即起,妻子忙着整理云鬓,镜中一脸憔悴。昨夜无眠,夫妻听着萧瑟的秋风,说了一夜贴心的话,不觉天明。匆匆下厨,精心煎一盘松软的山鸡蛋,把米粥熬得粘稠稠的,烙好夫君平常最愿吃的葱花饼。就坐在他面前,看着他一口一口、一口一口地吃进嘴里,咽下去,香喷喷、甜丝丝……

缠绵悱恻,相拥相吻,泪眼盈盈。牵手惜别。小夫妻俩形影不离地沿着河堤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秋风萧萧,无边落木,虽然它们也曾是满枝新绿,如今已变成了枯枝败叶,斑驳陆离。荒草摇曳,清冷凄然,草丛里不时传来阵阵秋虫悲鸣,怎不令人一番滋味在心头?长空传来阵阵雁啼,夫妻俩驻足仰望南去的雁阵,相依无语。也许它们也带着浓浓的乡愁,为何声声透着不尽的眷恋,含着令人心碎的凄楚?河中芦白似雪,在萧瑟的秋风中频频摆头挥手,那也许是在告之夫君,故土难舍,乡音长留,人还未走,妻已盼归!几对鸳鸯在水中嬉戏,秋水碧波中含情脉脉,相偎相依,那也许是让夫君牢记,相距千万里,两颗心相印,鸳情不能断,出入要成对。一对相思鸟,嘤嘤细语,一前一后从河边柳林里飞出,也许是急急赶来相送,把殷殷相思之情放于旅人的行囊之中?

妻子泪眼盈盈地望着夫君,重复着已说了多遍的话:此行千里迢迢多风雨,要处处小心时时谨慎。

秋雨又飘下来了,落在脸上,流在嘴边,为何带有几分咸涩?原来秋雨搀的尽是离人泪!他连忙撑开雨伞,揽妻入怀,细细地为心爱的人擦拭满眼珠泪。不知还有多少贴心话儿没有说够,不知还有多少叮嘱常记在心头。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十里长亭依依相送。

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前面就是崇山峻岭,就在这里分手吧!妻子望着半山霜叶红透似火,一片菊黄灿灿如金,盯着夫君深情的目光。她嫣然一笑,不再悲悲切切了。虽是深秋,为妻却要给夫君留下满世界的锦绣春光。放心地去吧,家中有我呢!还有,还有,索性和他说了吧,妻子红着脸凑近夫君的脸,喜滋滋地柔情地说,“我有了”。他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是吗?太好了!”匆匆扔下雨伞,动情地紧拥着她,深吻着她,任凭秋雨飘洒……

妻子爱怜地劝夫君,“时候不早了,走吧!”他闪烁的目光中有不尽的爱恋、深深的歉意、依依的惜别,殷切的希望。他走了,步履踏实、轻松。妻子对着青山,向着夫君大喊,“再见啦,再——见——啦!”悠悠青山回荡着她的柔声,滚滚松涛回应着她的呐喊。他回头挥手告别。倏地,他站住了。只见青山翠竹中,妻子伫立于绵绵秋雨,用力地挥动着一团红。一股暖流刹时涌上心头,他看出来了,那是一方红丝巾,他们俩的定情物。他不禁泪水纵横……

红丝巾,它是一首最缠绵的情诗,在两人的心海里架起沟通的彩虹;它似一团燃烧的火焰,温暖着他们彼此的心灵;它是一块别致的红盖头,留忆着两位新人那份咚咚的心跳;它是一袭漂亮的红纱裙,紧裹着爱妻的优雅贤惠、端庄和秀丽;它是一块小巧的红兜肚,寄托着他们为人父母的喜悦和美好期待;它是一只点亮的红灯笼,映照着爱妻倚门相望期盼的面容;它还是一杯最醇香的“女儿红”啊,等待着来年还乡的游子亲手开启。

啊!飘飘一方红丝巾……

文前黑体字转载的是一首名为《送郎》的歌曲的全部歌词(戈力词、熊纬曲,见于《歌曲》2011年第9期)。

此歌受到了我们老年合唱团歌友们的喜爱。每每唱起,总是很投入,唱得荡气回肠、心潮难平。笔者作为其中一员,常常品味此歌的意境,陶醉其中。谨以此歌中的一句歌词“飘飘一方红丝巾”为题,撰写此文以记之。

作者简介 孙秉伟 中共党员 大本学历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 青岛琴岛作协会员。

壹点号浮山书屋

1976年周总理逝世,邓小平在悼词后添了一句话,毛主席批示:同意

1976年1月8日,北京305医院内哭声一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于当天上午去世。

接下来几天里,就是操办周恩来总理的丧事了。

党内领导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召开政治局会议,大家一致认为:

关于在追悼会上为周总理致悼词的人,邓小平同志最为合适。

后悼词经李鑫、周启才的整理,在叶剑英、李先念等将军同意后,准备报毛主席审批悼词。

就在这时,邓小平拿过悼词看了一眼,毫不犹豫地在其中加了一句话,并郑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成稿送到毛主席那里后,主席看罢,直接批示:同意!

那么,关于周总理的追悼词,邓小平究竟添加了什么内容?毛主席对周总理的离世又有何反应?

一 周总理病逝

1976年初,北京305医院病房里哭喊声一片。

这悲伤的哭声中,邓颖超的哭声格外令人心碎。

她在众人的搀扶下走到周恩来总理的灵前,轻轻地摸着周恩来的脸颊说道:“恩来,你走了......”

周恩来总理去世的消息迅速被通知到了各个政治局委员,同年1月8号早上11点钟左右,中央领导人陆续到齐。

邓颖超在现场转告了周恩来总理的遗嘱:

一、不保留骨灰;二、后事处理不搞特殊、不要超过任何人;三、不要开追悼会。

可周恩来总理的遗嘱没有被完全采纳,邓小平直接说到如果不开追悼会,我们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

(邓颖超在告别会的照片)

当天下午3点,邓小平召开会议讨论周恩来总理的丧事。

会议开始,他让周启才为在场的所有人读了一遍周总理逝世的讣告。

在场人员无意见后,这份一千字左右的讣告将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和国务院的名义向全国人民发布。

会议上,邓小平认为周恩来总理的追悼会必须要办,而且他还要亲自修改追悼词。

同年1月12日的会议,起草悼词的周启才将文稿呈给政治局委员审阅。

会议上,叶剑英和李先念等人都表示同意,只对文稿当中的个别用词用语作出了小小的修改。

敲定悼词文稿后,李鑫、周启才再次在众领导面前通读,就在准备报毛主席审批的时候。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看了看悼词的初稿,毫不犹豫地加上了一句话:坚决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之后,他在文稿上加上时间和自己的签名,报告至毛主席审批。

凌晨1点钟,毛主席亲自签批:同意!

在签批文件送到时,工作人员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毛主席这个悲痛的消息。

因为当时毛主席在年初也生了一场病,头天晚上也是一夜未睡,工作人员担心如果主席知道这个消息,可能会对病情不利。

但周总理去世是万分紧急的事情,也不能瞒着毛主席,于是工作人员想了个办法,等主席午休起来精神头好了,把报纸连着这个消息一起念给主席听。

毛主席先是闭眼听报纸,等工作人员念到“周恩来同志与世长辞时”,他忽然睁开了眼睛,望着工作人员很久。

然后毛主席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不一会,泪珠从他的眼窝涌出,流过脸颊,流进了脖颈......

二 对总理的悼念

周恩来总理去世的消息,于1976年1月9日,通过广播传遍了全国,悲鸣之声骤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响起。

当天全国的国旗都降了半旗,联合国也降了半旗。

(瓦尔德海姆的照片)

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可人们都不愿意相信他去世,很多人都在焦急地求证这个事情的准确性。

10点钟过后,北京街头仍有油墨迹的《人民日报》刊登了周恩来总理去世的讣告和遗像,向人们传达出了残酷的事实。

全国上下、大街小巷,有些人怀着沉重的心情在寒风中脱帽致哀,有些人泣不成声,深刻地怀念着人民的好总理!

同年1月10日到11日,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会在北京举行,这时,在寿衣的选择上,大家犯了难。

(周恩来总理的遗容)

许多人认为周总理操劳了一辈子,穿旧衣服了一辈子,该给他换上一身新衣服,但邓颖超却严厉地拒绝了。

邓颖超说,不要做新衣服,要选周总理平时最喜欢穿的、现有的衣服。

于是工作人员从周总理穿过的衣服中找来找去,找不到一件合适的衣服,不是太旧就是有补丁,最终大家给周总理选了一件冬天穿的中山装,虽说旧了点,至少没有补丁。

在告别会的规模上,邓小平同志尊重周总理的遗愿,降低告别会的规模,但自发来的群众还是将现场围地水泄不通。

(群众悼念周恩来总理)

能真正走进周总理灵堂告别的只有几万人,但前来吊唁的有数百万人,更多人是冒着严寒,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悼念周总理,他们在广场上流泪、哭泣、久久不肯离去。

两天的遗体告别会很快就过去了,时针来到1976年1月11日下午,这天晚上,周总理的遗体将被火化。

载着周恩来遗体的白色灵车慢慢启动,数十辆车紧随其后,形成了送灵的车队,此时长安街上已经涌满了自发告别的群众,他们像告别亲友一样再送总理最后一程。

(十里长街送总理)

“十里长街送总理”不仅成为人类历史奇观,更成为中华民族人心的检查。

新华社记录了十里长街的场景,镜头中,蜿蜒十里的群众扶老携幼,默默垂泪,这是何等伟大的力量,这是多么朴实、真挚的情感!

在送走周总理的灵车后,仍有很多人在路灯下等候,想看周总理最后一眼,当时虽天寒地冻,但他们还是在黯淡的灯光下伫立着,至到晚上12点,载着总理骨灰的灵车经过,他们才肯离去。

周总理的追悼会于1976年1月15日下午3点,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当时的气温只有零下10度,泼水成冰一样寒冷,但天安门广场上却人潮涌动,甚至比周恩来遗体火化的那几天还多。

追悼会一开始,邓小平在哀乐中缓缓出现,他表情凝重,面带哀伤,他虽然很悲痛,但他的腰杆笔直,像泰山一样站在讲台上。

(邓小平在周恩来同志的追悼会)

邓小平用低沉悲痛的声音开始念: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悼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同志......”

当念到“周恩来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时,邓小平哽咽了,他的眼中含满了泪水,极其努力地抑制自己的悲伤。

这时会场上一片哭泣呜咽,有一些人失声痛哭,邓小平每念一会,就要停下来平复心绪,才能继续念下去。

邓小平声音中的悲怆,深藏着他与周恩来总理之间的深厚友谊。

周总理在邓小平眼中一直是亦师亦友的存在,两人在那个艰苦凶险的年代,一起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往事,随着悼词,逐渐浮现在眼前...

三 周总理力荐老搭档

1972年年初,周恩来总理癌症复发,他力荐邓小平做自己的副手,说人才难得!

最终,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决定任命邓小平为国务院副总理。

为什么周恩来会如此了解、看重邓小平的能力,这要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1920年,周恩来和邓小平先后赴法国勤工俭学,两人经历出奇的相似,都是一边读书,一边去工厂做工。

(旅法期间的邓小平,面目清秀)

后来,周恩来在法国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负责宣传工作,1922年,邓小平加入了这个组织,后来周恩来担任书记,邓小平配合周恩来做一些辅助工作,周恩来对这个小弟弟也很照顾。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邓小平和周恩来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他们喝着白开水,吃着廉价的牛角包。

在这样穷苦的日子里,缔结了非常深厚的友情,当时的他们是一群有革命劲头、有相同理想的热血青年。

在这段经历中,邓小平优秀的执行能力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刻的友谊。

当子孙辈们问邓小平最让你怀念经历是什么,邓小平略微沉思了一会,回答说在法国和周总理共事的时光。

到1973年,党中央任用邓小平为国务院副总理,历史证明,党中央和伟人毛泽东的眼光具有高度前瞻性。

就像周恩来曾经向世界预言的那样,邓小平将是未来中国一位极其重要的领导人!

同年12月底,周恩来亲自将对邓小平任职的正式通知发至全党。

至此,邓小平正式迈出了接管周恩来工作的第一步,疾病缠身的周恩来也得以长舒一口气,接受治疗,然而此时周恩来的身体已经不行了。

1974年开年,周恩来总理的身体开始出血,原来他的膀胱癌已经转移了,需要住院治疗。

住院时,邓小平经常找周恩来总理请教问题,每隔几天,他们就要见一面,有时一见就是3、4个小时,根据值班卫士的回忆,邓小平是周恩来在医院中会见最多的中央领导人。

次年9月7日,周恩来总理强忍着病痛会见罗马尼亚访问代表团,他满怀欣喜地说,自己虽不能工作,但请你们放心,邓小平同志很有才能!这句话几乎是向全世界表达自己对邓小平的肯定。

同月20日下午,周恩来总理进行第四次手术,进入手术室前,躺在病床上的周恩来用力握着邓小平的手,用很大的声音说,小平同志!你用这一年多的工作成绩证明,你强得多!

周恩来总理平时声音不大,但这次几乎是吼出来的,他自知将不久于世,于是用最后的力量来支持邓小平的工作,这是他生命最后一个吼声。

5个小时的手术结束后,医生发现,周恩来总理的癌细胞已经扩散至全身,无法医治,邓小平十分悲痛,他请求医疗组要减少痛苦,延长寿命。

其实周恩来总理也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但他还是坚持拼命工作,到了第二天凌晨6点钟,医护人员打电话给邓小平,说周总理想要找罗青长谈台湾问题。

邓小平叹了一口气,沉痛说道,总理都病成这个样子了,还关心国家大事,以后他要找谁谈都同意。

有了邓小平的指示,大家赶紧安排罗青长与周恩来总理见面,根据罗青长晚年回忆,周恩来总理当时很消瘦。

一开始周恩来总理就歉意地讲,我实在太累了,等我休息十分钟咱们再谈,还没等罗青长反应过来,周恩来总理又昏迷了过去。

一直等到中午,周恩来总理才苏醒过来,周恩来总理主动拉着罗青长不断地询问台湾的政治、民生等情况,罗青长也一一作出了回答。

周恩来总理听着也点了点头,他忍着剧痛、强打起精神,然后对罗青长说:“不要忘记了在台湾的老朋友......”

周恩来总理说完这句话,就慢慢地闭上了眼睛,然后继续昏迷过去。一旁的罗青长终于忍不住了,他背过脸去,泪如雨下。

病榻之上,周恩来总理仍然担心着这个千年古国的命运,他坚持让医护人员轮流念报给他听,有时还会听听广播,元旦那天的报纸他一直放在枕边,原因是里面有毛泽东主席写的两首新年贺词。

在弥留之际,周恩来总理经常让医护人员把毛泽东主席的那两首新年贺词念给他听,如果读错了,他还会轻声改正,可见这两位革命伟人的友谊跨过了时间、距离,甚至生死。

一天晚上,周恩来突然对医护人员说,我的病就这样了,我自己已经很清楚了,我不想再麻烦医生们了,他们应该去那些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去给别的病人看病,哎,出来住院两年多,真想回去住住啊!

但很快,周恩来又闭口不提回家的事了,他主要怕医护人员担心,也给他们添麻烦。

四 伟人去世

到了1976年1月7日深夜11点,弥留之际的周恩来总理从昏迷中苏醒,他用微弱的声音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这里没有什么事情了,你们还是要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

说完这句话,周恩来总理一直看着门口的方向,医生问,总理,您是不是找邓大姐(邓颖超)?

周恩来总理摇了摇头,意思是没事。第二天早上9时57分,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告别了这个他为崛起而读书的新中国,告别亿万个深爱、眷恋着他的人民!

(周恩来总理追悼会)

追悼会结束后,当天晚上,周恩来的家属决定遵从伟人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向祖国。

早在6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有了这个想法,他说人死后为什么要保留骨灰呢?撒在地里可以做肥料,撒在水里可以喂鱼虾,还可以做些贡献,老一辈革命家豁达、务实、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令人钦佩、感叹!

经过紧急商议,大家决定把周恩来总理的骨灰撒向三处,一处是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和黄河入海口。

因为天津是周恩来同志的革命起点,密云水库是建国后周恩来同志日夜奋斗过的地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周恩来同志一生无儿无女,中华人民就是他的子女。

结语:

周总理生前将身心都献给了崇高的革命事业,长眠后也把骨灰回馈给了大自然。

他看似什么都没有留下,实际上留下了一切。这些经历着后人们永远学习、努力!

周恩来与邓小平相识于1922年,在半个多世纪里,两人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经历了重重波折,也结下了跨时代的友谊。

连邓小平的长子都说,父亲和周总理是20世纪的真知己!

全世界心碎,被囚禁了42年后,虎鲸选择在世界所有人面前直播自杀

2021年9月4日,反囚禁活动人士潜入海洋公园观察一头被关押在泳池里的虎鲸的情况,他们准备好了写着要放虎鲸自由的横幅铺在地上,放飞了无人机准备偷偷拍摄下母鲸被囚禁下的惨状。

然而,发现了摄像头的虎鲸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举动,它掀起巨大的浪花,用头部疯狂地撞击玻璃墙,边撞边发出悠长的悲鸣。

这种行为对于虎鲸来言,毫无疑问是一种自杀行为。反囚禁人士以及周围的游客都惊呆了,他们试图翻过围栏去安抚它,结果没想到,虎鲸一下子变得更暴躁了,它的身体几乎将玻璃墙撞碎。突如其来的,在场所有人都感觉到了潮涌般的、庞大的令人近乎窒息的悲伤扑面而来。

随后这段视频被在场的人发到了网上,他配文称:“该视频拍摄于2021年9月4日,这是Kisika用头撞击玻璃的视频,请观看和分享,这种残忍必须结束。”

通过冰冷的屏幕,Kisika让全世界看见了在光照不到的角落里,正在发生一场谋杀,一场持续了40多年的世纪大谋杀。

海洋精灵

虎鲸和直立人几乎同时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诞生,当直立人举起火把当武器的时候,虎鲸也早已离开了陆地回到海洋。那时他们是如此的渺小,陆地上诞生了顶尖掠食者剑齿虎,草原上猛犸象在狂奔,七米长的鳄鱼和巨型有毒蜥蜴撕咬在一起。

而掌控大海的是巨型鱼种和利维坦鲸,它们搅动尾巴就能把还在进化的虎鲸吓得够呛,两个被排挤在食物链边缘,只能拣点残羹剩饭过活的生灵。谁也想不到,光阴流转、沧海桑田的几千万个日夜后,他们会成长成这个蛮荒世界的统治者。

公元100年,两个种群在陆地和海洋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初步扩张,古老的爱斯基摩人和北美印第安人驾驶着他们破烂不堪的小船和简陋的武器却想要在危机四伏的大海上捕食鲸鱼,在某一个瞬间他们注意到了彼此,那可能是他们时隔几千年后真正的再次会面,当初各自奔赴的物种如今已经不知道改换了多少代。他们隔着波澜壮阔的大海,遥遥相望。心里仿佛都激起了某种古老的感觉。他们是进化树上选择了同一条路径的朋友,在暴力和杀戮之外,他们看到了更好的东西——智慧。

如今的虎鲸依旧是这个世界上仅次于人类最聪明的动物,它们的智力水平相当于人类的14至15岁之间,还诞生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文明。年迈的虎鲸会把自己常年累月积累下来的知识教给它的孩子,以此来代代相传,保留着它们最珍贵的经验。

17世纪,爆炸鱼叉的发明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捕鲸时代,荷兰人和英格兰人组成庞大的捕鲸船队,他们冒着风浪航行很长距离抵达纽芬兰及冰岛沿岸捕鲸,到格陵兰和戴维斯海峡捕鲸,广阔的大西洋上,到处是捕鲸人的旗帜。

19世纪,来自世界各地的700多艘捕鲸船一路向北抵达北极地区,在那里,生活着成群的蓝鲸。据捕鲸人留下的信件称:“它们(指虎鲸)常常跟着船只航行,我们常交换食物……但有时跟着它们能发现鱼群。”

19世纪末,一个发生在海上的真实事件,在伊甸,有一个古老的捕鲸家族,家族的第一代捕鲸人与虎鲸之间有一项神秘的人鲸契约,他们把它称为“舌之律法”。

虎鲸头领老汤姆会带着虎鲸群把须鲸赶到海湾里,随后在一旁等待已久的水手会拿出鱼叉。捕鲸人会在虎鲸的帮助下,猎杀庞大的须鲸。须鲸死后,虎鲸取走最爱吃的须鲸舌头,剩下的须鲸身体归人类所有。

很多时候,水手的船只还没有出海,老汤姆就会游到捕鲸船旁边,高高跃出水面,提醒水手准备好鱼叉,一会儿它们要把须鲸赶入港口了。

有时候,捕鲸人只是单纯的出海捞鱼,老汤姆也会带着虎鲸群为渔船保驾护航,帮船员驱赶鲨鱼,顺便帮它们把鱼群赶进渔网。作为回报,水手也会给一些小鱼当保护费。

就这样,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整整40年,“舌之律法”从第一代捕鲸人手里传给了他的儿子,又传给了儿子的儿子。虎鲸首领老汤姆也带领着虎鲸群,守护着这项契约,整整三代捕鲸人也忠实地履行了契约。

然而在1923年,人类亲手撕毁了契约,在一次捕鲸活动中,一名退役的白人水手并没有把须鲸舌头给老汤姆,还在惊慌中,弄断了老汤姆的牙齿。虎鲸和人类一样属于哺乳类,牙齿不可再生。这就意味着断了牙齿的老汤姆余生很难再进食。1930年9月17日,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老汤姆的尸体,后来,虎鲸群再也没有出现过。

捕鲸人与虎鲸“舌之契约”被打破了,而人类与虎鲸的关系,似乎也是从那天开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海洋公园沦落为虎鲸监狱

20世纪60年代,水族馆中虎鲸表演的兴起,促使活捕虎鲸的渔业迅速发展,日本、印尼、格陵兰、与西印度群岛的捕鲸者持续捕捉虎鲸,虽然捕杀量不多,但对当地族群却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影响。

此外,在许多地区,渔民会将虎鲸视为行业的竞争对手,他们会故意攻击并杀害虎鲸,这个问题在阿拉斯加尤其严重。在日本,还会有少量虎鲸被制作成食物,不少人相信,作为日本主要的肉类来源,鲸肉要比牛肉还要多。

与之相反的是,虎鲸依旧喜欢着人类,它们亲近人类。即便野外的虎鲸已经是海洋的霸主,它们几乎什么都吃,但是它真的从来没有杀死过人。

1966年,越南一艘渔船在太平洋海岸附近捕鱼时,不幸触礁,18名船员中有12名当即丧生。其余6名船员在水中游了近4个小时,依旧没有看到救援的船只和陆地,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就在他们即将绝望的时候,一群虎鲸发现了他们。虎鲸托起已经精疲力竭的船员,安全回到陆地,临走时虎鲸还不忘对几人顽皮地喷了喷水。

1995年9月23日,一艘开往大西洋方向的运输船,途中遇到小型风暴,在风暴中两名船员不慎落水。当时天气阴霾,海水冰冷刺骨,两名船员在长时间没有得到营救的情况下,身体已渐渐支撑不住了,这时一群虎鲸到了,它们有组织地将两人围着中间,其中两头虎鲸慢慢沉入水中将两人托起,最后两人得以重新回到船上。

太平洋,一只虎鲸妈妈头顶夭折幼崽同游十多天,仍然没有要放弃的迹象。有科学家猜测,有可能是虎鲸妈妈见过人类救助其它虎鲸甚至就是她自己,因此她认为自己的孩子和其它虎鲸一样,可以被人类救活。她在祈求人类救救她的孩子,只是,死亡并不是一种疾病,死亡是不可治愈的。况且,人类真的还愿意去帮助虎鲸吗?

虎鲸Tilikum2岁的时候被捕,并送到海洋公园中,一开始它活泼热情,很受欢迎。为了能赚更多的钱,Tilikum被迫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每天还要进行8个小时的表演,表演失误的它会被同类孤立,欺负。表演完成以后,Tilikum会回到它那个狭小的囚笼,连翻个身都很艰难。

在这期间,为了牟取更大的利益,海洋公园的安排下,Tilikum生育有5个孩子,可哪怕是怀孕期间,Tilikum依旧每天要进行高强度的工作,而它12年内孕育了五个孩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陆续死去了,它唯一的爱人,用头颅撞击玻璃墙,折断了自己的所有牙齿,绝食而亡。科学家们解剖死去虎鲸的脑组织切片,惊讶地发现其结构与人类高度相似,这意味着人类的悲伤、痛苦以及所有负面情绪Tilikum也都会有。

被囚禁了八年的Tilikum终于精神崩溃了,1991年2月21日,它将不慎跌入池水中的训练员拖入水底,最终导致训练员溺亡。

1999年,一名27岁男子被Tilikum撕咬至死,它并没有吞下这具尸体,而是把男子托举出水面,展示给每一个人看这相当血腥的一幕。

2010年2月24日,女训练师正在给Tilikum进行喂食表演,突然,Tilikum咬住训练师的手臂,将她拉到水下,45分钟后,工作人员才打捞起训练师的尸体,但她全身的骨骼都被残忍的折断了。

照顾过Tilikum的驯鲸师面对镜头时泪流满面,他说:“它不是因为疯了、或者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杀戮,它是因为沮丧、恼怒、不知所措,它找不到出口。”

生命不是玩具

在世界各地,关于对虎鲸的保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动物表演也好、商业活动也罢,都是充满剥削、极端残忍的行业,尤其是对于虎鲸这样的高社会性而言,孤独的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水池里,这比杀了它还难受。

尽管很多国家已经逐渐淘汰了虎鲸表演,并终止在人工条件下圈养、繁殖虎鲸。但我国由于所谓的“利益相关”,目前还没有禁止虎鲸的驯养与表演活动,很多虎鲸依旧被迫在人类的牢笼里过着痛苦的一生,关爱动物,呵护虎鲸,生命并不是玩具。

参考资料

《鲸与海豚图鉴》 馬克?卡沃

《在阿拉斯加湾寻找座头鲸和虎鲸》 刘平

《一头罕见伪虎鲸的测量》 马牧

切尔诺贝利的阴云还要笼罩在人类上空多久?

在核能出现的短短一百年时间里,给人类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既有利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核能成为新时代人们新的能源选择,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劲动力,不过核能也成为了环境的新型威胁,而且是一种尚未有有效的控制手段的威胁源。核能技术可以分为军用的原子弹技术和民用的核电技术,而这两种应用方式都曾对人类产生了极大的危害,比如美军在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等。在这些事件中,人类所表现出的无能为力,不得不让人担忧核能的应用前途,因为对于核污染的无能为力的处置,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一、原子的力量

在中学物理中,我们就学到: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原子,由原子直接构成物质或是由原子组成分子进而形成物质。原子论的观点最早是德谟克利特的老师古希腊人留基伯提出的,其认为原子是构成具体事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微粒,是不可分的、永恒的、无限的,而且原子不能为感官所知觉,只能够通过理性来认识。

德谟克利特

不过现代化的原子学说来源于十七、十八世纪,科学家终于证明了原子的真实存在,在十九世纪初,英国人道尔顿在已有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化的原子学说。

到了二十世纪前后,人类对于原子的认知越发的深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方程式E=MC2,说明了质量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一定的能量,所以原子中含有极大的能量。就像电视剧《切尔诺贝利》中列加索夫教授说的一样:每一个原子都像一颗子弹。

二、凌晨的灾难

1986年4月26日凌晨时分,一声巨响惊醒了普里皮亚特的居民们,人们看到不远处的电厂发生了爆炸。随后消防队开始出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二消防站的28名消防员只是当成了普通的火灾来处理,所以第一批的消防员和救护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普里皮亚特,有一部分当地居民来到了铁路桥上,在那里看着爆炸所带来的美丽的光线,其实那是辐射物在空气中的电离现象,在铁路桥上的人们受到了强烈辐射,大部分死于核辐射,那座铁路桥也被称为“死亡之桥”。

“死亡之桥”

经证实,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四号机组发生了爆炸,核反应堆的内部堆芯完全暴露,形成了严重的泄漏和爆炸事故。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也是第一例被评为第七级事件的国际核事件。在事故发生的第二天,事故所造成的核泄漏物的放射性就已经是广岛原子弹的两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在空气中的四号机组的堆芯会不停的释放着放射物,所以辐射并不会停止。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受到了波及,大量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到这些地区,这样一来,因为事故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统计,还有事故造成的后续长期影响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难以估算的数值。

三、灾难中的人性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带来的巨大压力,无时无刻不让人觉得压抑到窒息。在灾难中,人性光辉的闪耀终于可以让人稍稍松一口气,有“切尔诺贝利三勇士”,有不顾自身安全的矿工,还有在高辐射区域内工作的军人、工人、医生等等。

奖励灾难调查员的苏联纪念章

在事故的前期为了消除火灾,选择在核燃料上空覆盖硼和沙子,这也带来了危险,铀会融掉沙子形成一种熔岩,理论上这是可控的。但是救援前期的一些行为导致反应堆下方的水箱充满了水,从而产生了热爆炸的隐患。如果热爆炸成真,所产生的能量大约在二到四兆亿吨之间,足以摧毁方圆三十公里以内的一切事物,包括切尔诺贝利剩余的三个核反应堆,这也意味着整个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地区在一百年内完全不适合人类居住,而在该区域生活着超过六千万人口。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派遣三名熟悉地下室和管道系统的工人下去,手动开启闸门,打开水箱,使得水箱中的水可以被抽出来。而对这三名工人来言,管道里的水的污染水平可能会使他们在一周内死去。

阿那南科、贝兹帕洛夫、巴拉诺夫选择接受这一切,他们选择牺牲自己,他们义无反顾,他们面临生死危机,幸运的是,在接受了治疗后,三位勇士都活了下来。

四、切尔诺贝利的核阴云

放射性污染是潜伏的致命危机,看不见摸不着,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对它束手无策,只能被动的等待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四号机组损毁,产生大量辐射,但乌克兰由于能源的缺乏,其余三台机组依旧在运行,最终在2000年其余三台机组也依次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停止运营。在事故结束后,苏联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去污工作,但是依然保有很高的污染程度,哪怕在事故二十周年以后,四号反应堆的外部石棺的辐射量依旧远远高于安全水平,核污染的处理难度可见一斑。

切尔诺贝利的新石棺

对核事故产生的核污染源的处理更是难上加难,甚至第一批前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牺牲的消防员等人的遗体都是使用特制的铅质棺材,并且用水泥进行掩埋,因为他们的遗体都已经成为了新的放射性污染源。如何对待灾后的四号机组又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反应堆内的核元素的放射性会一直释放,为了有效阻止核污染的进一步扩散,前苏联政府在整个四号机组的外围打造了长270米、宽150米、高100米的封闭式混凝土石棺。由于四号机组范围内的巨大辐射,所以不能就地搭建,而是先使用混凝土浇灌好形状,在使用重型机械吊装进去在搭建,减少暴露在辐射下的时间,但是参与石棺建造的军人、工人等依然承受了相当大的放射性污染,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二十五年后,福岛核电站的泄露事故又一次爆发,为人类敲响警钟。历史上的核事故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什么不能做,而我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也是我们回溯核能发展史的缘由。

文史君说:

在核能技术出现、发展的近百年里,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天翻地覆的,核能技术的优势明显,原料体积小,发电对大气污染小,不排放废气。对于核能发电的反对大多都是来自于对核能安全的不可控性的担忧、恐惧。核能的历史可以为我们提供十分重要的借鉴,因为在已经过去的历史上,核能的利用经验都是建立在血与泪之上的,人类都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核污染的危害之大、之难以清除是事实,但是历史的回顾就是为我们提供经验,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追求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白俄】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方祖芳、郭成业译:《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花城出版社2015年

2、王亦楠:《切尔诺贝利:不能忘却的镜鉴》,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16期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每年1000多起事故 谁该对埃及死亡列车事件负责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胡文利

这个春天对埃及而言是个多事之“秋”。先是3月23日苏伊士运河被重型货轮堵塞,26日又有两列火车在埃及南部相撞,至少32人死亡、165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埃及总统塞西在脸书账户上写道:“今天的悲剧让我们心碎。”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这起灾难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埃及交通系统的沉疴宿疾,以及更深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当地时间3月27日,埃及总统塞西就火车相撞事故在社交媒体上表态。图片来源:推特

“死亡列车”事故只是冰山一角

据埃及官方公布,3月26日,一列客车正从开罗前往地中海港口亚历山大港,行驶至开罗以南的索哈杰省时,有人启动了紧急刹车。客车随后被另一列疾驰而来的火车追尾,两节车厢脱轨后倾覆,酿成大祸。埃及政府承诺向每位死者的家属赔偿6400美元,向伤者赔偿1280美元至2560美元。塞西表示将密切关注此事,让肇事者“受到震慑性的惩罚”。

在埃及数不清的交通事故中,这起“死亡列车”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根据埃及中央公共组织统计局(CAPMAS)的统计,从2006年至2016年,埃及发生了超过1.2万起火车事故,平均每年多达1100起。2017年事故发生数量剧增,从2016年的1249起增至1657起,此后也一直是有增无减。

这些令人骇然的数字,与埃及铁路系统的陈旧和落后不无关系。

“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

《阿拉伯新闻报》报道说,埃及铁路的现状很难让人相信,埃及第一条铁路在1854年开通时,它是全世界第二个通火车的国家。火车已成为埃及人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在这个约1亿人的农业国家,铁路总长近1万公里,每天有140万人靠火车出行。火车分为空调车和非空调车(又叫“本地车”),其中的空调车分为卧铺列车、西班牙列车、法国列车和涡轮列车,“本地车”则被认为设施简陋、效率低下。按照全球旅游指南《孤独星球》的说法,“除非你是重度火车爱好者,否则千万不要把埃及的‘本地车’作为出行首选”。

埃及有两条主要火车线路:开罗-亚历山大港、开罗-阿斯旺。开罗距亚历山大港约200公里,乘火车两三个小时就能拥抱美丽的地中海。埃及铁路分布最密集的地方,是北部郁郁葱葱的三角洲农业区,该地盛产的棉花必须依靠火车运往市场。

与美丽安详的沿途风光相对应的,是铁轨上频频发生的致命事故。据世卫组织统计,埃及交通事故发生率排名常年稳居全球前十。埃及“著名”的火车事故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1995年,两列火车发生追尾,75人丧生。最严重的事故则发生在2002年,832次列车在从开罗开往阿斯旺的途中遭遇气罐爆炸,列车裹在烈焰中行驶了9公里才停下,乘客错失逃生时机被火海吞噬。官方报告这起事故造成的死亡数字是383人,实际可能超过1000人。

当地时间3月26日,埃及卫生部26日发表声明说,两列客运列车当天在埃及南部索哈杰省境内相撞,造成至少32人死亡、108人受伤。埃及交通部随后发表声明说,事故系人为因素造成。供图:人民视觉

近年来,埃及火车事故更是层出不穷。2016年,两列客车在开罗附近相撞,51人死亡。2017年,两列客车在亚历山大港附近相撞,41人死亡。2018年,一列客车与一列货车相撞,12人死亡。2019年,一列客车撞上开罗火车站的水泥护栏,20人死亡。2020年,两列火车在亚历山大港附近相撞,43人死亡。

“我迟早会死在铁轨上吗?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最近这起火车事故中的一名幸存者,发出了绝望的悲鸣。

设施陈旧加管理不当导致事故频发

埃及《独立报》指出,60多年来,埃及铁路系统一直停滞不前,设备老化、缺乏养护、管理不善等都是困扰铁路系统的顽疾。除了铁路,公路、桥梁、通信等基础设施也“老得吱呀作响”。修缮基础设施需要花钱,但政府没有拿出真金白银的决心,或者根本没有这些钱。

许多人认为,人祸也许才是酿成灾难的真正原因。埃及道路管理局专家哈桑·马赫迪指出,埃及铁路局共有8万名员工,大部分“是通过裙带关系和走后门进来的”,并不具备上岗资质,真正能干活的只有6000人左右。铁路系统管理也很松散,一些乘务员甚至在列车上吸毒,对乘客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埃及交通部长阿拉法特对《阿拉伯周刊》表示,人为失误是导致重大事故的主因。他说:“从列车驾驶到信号控制,埃及90%的火车运行都靠人工操作。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份。”

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的一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专业人士介绍说,从铁路系统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看,全球有三类国家。一类国家经济发达,包括铁路在内的基础设施也先进;二类国家经济发达,但基础设施欠先进;三类国家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也落后。但无论如何,埃及这次火车事故发生得有些“匪夷所思”。“除非整个信号系统出了大问题,否则这样的事故很难发生。”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火车相撞是最恶性的铁路事故,往往由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所致。“铁路是个古老的行业,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每个环节都须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如果只是设备老化,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并不大;只有在管理不到位时,才会出现重大事故。”

这位专业人士指出,铁路最重要的行驶规则是“路权”,必须及时、准确地把前车的行驶状况传递给后车。以中国为例,无论动车、高铁还是普通列车,都有完善的信号控制系统,当前车突然停下时,后车能迅速收到信号并强制刹车,“即便想开也开不过去”。

事故背后是经济民生状况

前些年,埃及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经济复苏缓慢。半岛电视台指出,埃政府把主要财政收入投给“回报立竿见影”的项目,忽视了基础建设。

一是扩建苏伊士运河,耗资超过85亿美元。政府预计,扩建苏伊士运河将使其相关收入增加一倍以上,到2023年将达到每年130亿美元。但现实却远不如理想丰满。2018年苏伊士运河的收入是60亿美元,与扩建前的2013年相比只是略有增长。再算上埃及一度高达30%的通胀率,扩建带来的收益微乎其微。

二是建设“新开罗”,耗资高达450亿美元,这对人均年收入在3000美元上下的埃及而言,是个巨大的负担。

埃政府曾表示要推动铁路系统的现代化改革,让列车能自动运行,并在紧急情况下自动停车。2020年,埃及与一家俄罗斯财团签署了价值11.4亿美元的机车采购合同,还与通用签署了5.75亿美元的合同。但据阿拉法特估计,埃及铁路系统全面改革至少需要花费66亿美元。要对年久失修的铁路系统进行彻底改造,避免流血事件再次发生,就如同振兴社会经济一样,埃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报北京3月31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