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完美世界国际版2012(我听到过的最假的谣言——2012世界末日)

完美世界国际版2012(我听到过的最假的谣言——2012世界末日)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2-07 17:45:39

完美世界国际版2012(我听到过的最假的谣言——2012世界末日)

完美世界国际版2012文章列表:

完美世界国际版2012(我听到过的最假的谣言——2012世界末日)

我听到过的最假的谣言——2012世界末日

#你听过最假的谣言或谎言是什么#

2012世界末日是一种末日理论,宣称地球将在2012年12月21日发生重大灾难,或出现“连续的三天黑夜”等异象。有人甚至断言,世界末日的具体时刻是2012年12月21日下午3时14分35秒。这种理论的来源是玛雅历,理论认为该历法将在这一天结束。关于这一理论有众多电影和文学作品进行描述。

2012世界末日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评为2012年十大最糟预测之首。

以上内容引自百度百科。

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这个谣言是我最痛恨的,让我损失惨重,现在回想起来,身为大学生的我怎么会相信那么“二”的预言。

2012年6月,我大学毕业。那时刚毕业的我真是认为还几个月就要世界末日了,最初是看了2009年上映的那部《2012》电影,随后在学校闲来无事就上网翻阅资料,也看到了好多阴谋论与科学家的文章,让我最后深信不疑的就是说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的原因并不是向电影里讲述的那样是因为洪水,而是因为太阳在那个时候,会爆发出强大的辐射,从而导致全球电力设施全部损坏,人类将与信息电气时代彻底告别。

因为相信了这样的推断,我在大学临近毕业的阶段放弃了找工作的想法,变卖了我的笔记本电脑与智能手机,花了200块买了一部诺基亚的老年机(屏幕是绿色的),与我相识多年且有点腻了的女友分了手(分手的时候甩了我一耳光),去找了我一直爱慕的一位学姐表白,还没等学姐开口拒绝,我的嘴已经吻了上去(也挨了一耳光)。这时我才感觉到,我真的是大学毕业了。

距离12月还有三个月不到,我拿着大学时期打零工攒的钱与变卖家当的钱,一共两万多,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绕着东南沿海走了一圈,还去附近走了一次好久未见的寻亲之旅,找到了好几个远房亲戚,虽然亲戚家不算富裕,我这也算是替我的家人们联系上了他们。于是,我又在亲戚家把酒言欢了十几天,于是到了12月。我穿上羽绒服,决定返回东北老家,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遭到了父母的混合双打,因为三个月没联系上我,而且我还因此错过了我的人生大事(我父亲的一位大表哥在他们县里那做纪委书记,10月份退休,在退休之前有一个可以让我做警察的政策,我还符合条件,让我完美的错过了)。

2012年十二月22日,我写了一张记账单,名为“2012谣言的得失”

收获: 1.恢复了单身;

2.去看了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3.联络上了失联的亲人;

4.学姐的吻(别说,嘴唇那叫一个软)

5.父母混合双打后留下的伤疤(半个月才康复)

失去:1.铁饭碗工作一份;

2.初恋女友一人(人家现在过的贼好,也算是我个他的机会,哈哈哈)

3.一台笔记本电脑;

4.辛苦赚来的一万多块钱;

总结:人生要学的聪明点,“生活幸福,远离谣言”。

哎哎哎,最近听说当年2012年12月份太阳确实发生了强大的电磁辐射的爆发,可是被一艘黑色球状外星飞船把能量给吸走了。

揭秘苹果经典表盘的前世今生,它们到底是如何打动人心的?

随着 Apple Watch Series 7 上架,watchOS 8 为这款全新的机型设计了「轮廓」和「双模块」两款新表盘外,还悄悄加入了「世界时间」的新表盘,同时兼容前几代机型。

早在 6 月份的 WWDC 2021 大会上,在介绍 UIKit 新功能视频的 08:48 位置,「世界时间」表盘就偷偷露面了,被眼神儿厉害的 iOS 开发人员 Duraid Abdul 发现了。

「世界时间」表盘在 WWDC 2021 大会上的露面. 图片来自:Twitter @duraidabdul

「世界时间」表盘并非苹果首创,但自身复杂的设计与为人熟知的形象,加入到以简约著称的苹果大家族,却不得不说是对设计师的考验。

苹果定义中的表盘压根没用上对应的英文词 Dials,而是选择了脸(Face)这个词。

苹果每次推出的表盘,各有各的特色,却光看「脸」就感受到里面流着苹果的血液,是苹果表盘大家族的一份子。而且苹果在表盘的设计上,早已突破了传统机械手表中为「表盘」这个词汇设下的条条框框,可以称得上是摸透了「看脸时代」的精髓。

Apple Watch 的经典表盘设计. 图片来自:Arun

Apple Watch 自 2015 年推出以来,在苹果始终如一的简约美学之下,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用似曾相识,又很有新意的「脸」打动我们的心呢?

今天将给大家揭秘苹果最新表盘「世界时间」,以及一些经典表盘的前世今生。

图片来自:Giphy

苹果之前的「世界时间」表盘

「世界时间」由来已久却一直不温不火,它将「世界」这般大的概念,浓缩在我们手腕上的方寸之间——戴上这样的手表,好像知晓了全世界的时间。

在时常接待外宾的酒店大堂中,一排标志着几个城市的世界时钟,被当成上个世纪留下来的标配。

图片来自:电影《地球之夜》

1991 年德国喜剧片《地球之夜》就由墙挂的世界时钟,展开讲述五个发生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城市——洛杉矶、纽约、巴黎、罗马和赫尔辛基中,出租车司机与乘客之间的故事。

图片来自:电影《地球之夜》

不过真正需要「世界时间」的旅途人,可不会满足于只在入住酒店的时候,才能瞄到各地区的时间。「世界时间」是他们远距离位移生活的必需品。既然是必需品,随身携带的钟表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1876 年,工程师桑福德·弗莱明(Sanford Fleming)因没有校准手表时间错过多班火车后,被迫滞留在爱尔兰火车站,那个晚上他彻夜难眠,多次调试手表适应当地时间的麻烦,让他渴望一块可以适用于所有时区的手表。

最早由桑福德·弗莱明( Sanford Fleming )提出的「世界时间」概念. 图片来自:Revolution Watch

日内瓦钟表匠埃马纽埃尔·科蒂尔(Emmanuel Cottier)被桑福德委托,成为这个当时还很先锋的概念的第一个践行者,虽然失败了,但是为他的儿子路易斯·科蒂尔(Louis Cottier)后来的成功积攒了不少经验。

直至 1931 年,46 岁的路易斯发明了第一块「世界时间」手表,并为此申请了专利。此后的几十年里,路易斯为百达翡丽、江诗丹顿、劳力士和浪琴等品牌开发了不同样式的「世界时间」手表。

路易斯·科蒂尔(Louis Cottier)和他发明的第一块「世界时间」手表. 图片来自:Revolution Watch

「世界时间」手表表盘的设计,可以简单分拆成「世界」和「时间」两部分来理解。表盘外圈为「世界」,标注上世界各个城市、地区的名称或缩写。内圈为常规的表盘,静态时钟上依靠指针的旋转标示出当下时间。

不过「世界时间」最微妙的地方,是挤在「世界」与「时间」区域之间的逆时针旋转数字环,通常标识有 1 到 24。只需将身处地点调到表盘 6 点钟方向,这个旋转环上的数字将被赋予对应到地点的时间信息。

由路易斯·科蒂尔(Louis Cottier)设计的百达翡丽型号 605 HU (1948 年版本). 图片来自:佳士得

然而「世界」却是会变的概念,比如地名的更换,对于打着「值得一生拥有」口号的传统手表,难免在出厂之后走向「过时」。

同样,因为功能性的要求,「世界时间」上每个元素都有存在的合理性,难以取舍的结果下成为了一个复杂产品。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在这个年代也非常不合时宜,能引起不少人的密集恐惧症。

第一块不需专业人员,自己也可以调节地名转盘的百达翡丽型号 2523 (1953 年). 图片来自:Deployant

原来可以这么好用的苹果版「世界时间」

苹果在 watchOS 8 中推出的「世界时间」表盘,大体看上去与传统设计相似,但如果细细研究,发现每一处设计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过去的「世界时间」表盘的优势,它尽数收入怀中;那些恼人却难以解决的劣势,它用智能手表的特性加以解决或者减弱。

Apple Watch 的「世界时间」表盘. 图片来自:Hodinkee

苹果「世界时间」在外观上,与瑞士钟表品牌百达翡丽的型号 5131/1 P 有点相似。这是基于型号 5131,在 2018 年重新推出的进阶版本。

百达翡丽型号 5131/1 P 手表(图左)和 Apple Watch 的「世界时间」表盘(图右). 图片来自:Antiquorum Buddywatch

型号 5131 是百达翡丽第四代总裁泰瑞·斯登(Thierry Stern)的心力之作,参考了品牌历史上最重要的几块手表——605 HU,1415 HU 和 2523 HU,用超高价值的景泰蓝珐琅打造,被称为真正的艺术品。

太阳和月亮的小符号被放在了正午 12 点和午夜零点上,取代数字 12 和 24 的位置,并且用浅色和深色的颜色对比,在 6 点和 19 点旁边来分割日夜。可惜这几乎是四等分的设置,对于日照时间不一的世界各地,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百达翡丽型号 5131. 图片来自:Revolution Watch

苹果「世界时间」表盘上也有太阳和月亮的小符号,不过它们很灵活,根据当地的具体日出日落时间,随时调整到对应的数字上。

数字也根据表盘的位置,调整站姿变成正立状态,使其更易于识别,区别于传统机械表上有一半数字处于倒立的情况。

Apple Watch「世界时间」表盘. 图片来自:Apple

同时,内圈也会为黑夜部分投上弧形状的阴影。即使有时候眼睛想偷懒,忽略那一串小数字,光看阴影与地名位置(不挪地方的前提下地名位置是不变的),也能判断出那里是白天还是夜晚。

型号 5131 在最初推出时有两个版本,一款是带有南北美洲、欧洲和非洲地图的黄金腕表,另一款白金腕表的地图则包含有非洲、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平面图片的方式,让地图在展示时难免有限。

百达翡丽型号 5131. 图片来自:Revolution Watch

苹果「世界时间」表盘的中间,也延续了这款地图设计,按照传统方式以北极为中心。不过有趣的是,用手指轻点地图,它就会像「地球仪」一样,被拨动到所在城市为中心的状态。

Apple Watch 上可以转动的地图. 图片来自:Arun

地图上的指针形状仍沿用了苹果过往不变的经典。时针和分针统一用了空心设计,描边的颜色与时间刻度小横线一致。

秒针则挑选了亮眼的红色,几乎是时间刻度线的三分之一粗度,配上下面以圆点向四周发散的 24 等分辅助线,可以让我们更精准地报出时间。

Apple Watch「世界时间」表盘. 图片来自:Arun

就连指针下面的地图配色也非常精彩。在选择主体颜色后,地名一圈先会变色,地图区域的颜色会通过降低透明度,调试成主体色罩在屏幕上的效果,仿佛我们身处宇宙上空,透着一块有色玻璃遥望地球。

Apple Watch「世界时间」表盘. 图片来自:Apple 官网

作为最外圈的布满地名的表盘区域,其设计的重要程度不容小觑。如果拿上一块早期的「世界时间」手表和当下的「世界时间」手表相对比,在外形设计上,这部分的差异是最明显的。

过去的「世界时间」手表更强调地名区域,面积占比很大,例如 1953 年百达翡丽的型号 2523,架上时针的小圆盘,被一圈数字、一圈圆点和三圈地名文字层层围裹。三圈地名中,文字间距较小,光阅读这些地名就是对眼睛视力的一回挑战。

百达翡丽型号 2523 手表. 图片来自:Arun

当下的「世界时间」手表,为了扩大时针的领域,不仅将地圈转盘面积尽可能缩小,还会置换地名转盘、24小时数字转盘和时间刻度这三个区域的位置,让表盘看起来更大更易读。

万宝龙推出的 TimeWalker World Time Hemispheres. 图片来自:Hodinkee

这一点在苹果「世界时间」表盘上,也得到更切合当下的设计诠释。地名区域被压窄,同时可以自定义设置展示地区数量,以及用缩写方式简化地名显示。

Apple Watch 的地名设置方式. 图片来自:Apple 官网

除了指针样式,苹果的「世界时间」表盘还提供了数字样式的选择,时分数以数字的方式显示在表盘中心,秒针数以进度条的形式显示在原来时间刻度的位置。

Apple Watch「世界时间」表盘. 图片来自:Arun

数字样式的 Apple Watch「世界时间」表盘. 图片来自:Reddit

因为表盘是圆形设计,被内嵌在方形屏幕中,外围省下的 4 个小角落,还可以显示辅助信息。

Apple Watch. 图片来自:Hodinkee

年份不长却能跻身「经典」的苹果表盘

Apple Watch 这个名词的首次出现其实在 1995 年,但是是作为付费升级系统至 System 7.5 的促销品,这一度被评为 Apple 有史以来发布的最古怪的设计。

第一个被命名为 Apple Watch 的赠品手表. 图片来自:Cult Of Mac

在 20 年后的 2015 年 4 月,作为穿戴式电子设备的 Apple Wath 终于上架,这背后却隐藏了长达十年的铺垫。

早在 2002-2004 年时期,时任苹果设计总监的 Jony Ive 及其设计团队向耐克要了一盒运动手表。根据当时在耐克担任创意总监的 Scott Wilson 向彭博社透露的信息,那是Oregon 系列中的 Alti-Compass 手表。

耐克 Oregon 系列的 Alti-Compass 手表. 图片来自:Business Insider

2011 年开始,苹果为后来面世的Apple Watch申请了多项专利,并从传统钟表行业、睡眠科学和穿戴式科技等领域请来专家给予支持。

Apple Watch 的概念图稿. 图片来自:The Verge

直到 2014 年 9 月,苹果才正式向世界介绍了 Apple Watch。初代的 Apple Watch 拥有 10 个基本表盘,但现在表盘的成员已随着逐年的增加,俨然成为了一个大家族。

初代 Apple Watch. 图片来自:Dezeen

以下精选了一些跻身「经典」的苹果表盘,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前世今生。

1.「太阳刻度盘」表盘

Apple Watch「太阳刻度盘」表盘. 图片来自:Hodinkee

首先想要介绍的「太阳刻度盘」,随着 2019 年的 watchOS 6 一起推出,它背后的设计师 Imran Chaudhri 是初代 Apple Watch 的设计团队成员之一。

「太阳刻度盘」由一个 24 小时制的大表盘,以及包裹在里面的 12 小时制的小表盘组成,用深浅两种颜色划分白天与黑夜。随着日出与日落,表盘背景会展现出不一样的天空颜色。

Apple Watch「太阳刻度盘」不同时间呈现的天空颜色. 图片来自:Hodinkee

据设计师本人所言,这是受穆斯林斋月所启发的,通过这个表盘可以快速查看太阳的位置,并让太阳与时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Apple Watch「太阳刻度盘」的设计师解说. 图片来自:Twitter @imranchaudhri

在此之前,传统机械表也有相似功能的设计,如 Jules Audemars Equation Of Time 和 Krayon Everywhere,包含了各有时针的 1 个大表盘和 4 个小表盘,显示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但界面的复杂设计,让它们只能屈居小众产品的定位。

Jules Audemars Equation Of Time. 图片来自:Hodinkee

Krayon Everywhere. 图片来自:Hodinkee

2.「加州」表盘

Apple Watch 「加州」表盘. 图片来自:9TO5Mac

2019 年在watchOS 6 中面世的「加州」表盘中,延续了传统样式中两种字符的混搭,但更为灵活,既可以换成全部为同一种特殊字符,如梵文,还可以去掉所有字符,只保留时间刻度。

Apple Watch 「加州」表盘. 图片来自:9TO5Mac

「加州」表盘源自二战时期对一块高能见度和能防错的手表的需求。

劳力士表盘中时标采用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混合呈现,动了一点小巧思却完美解决需求,联合精密仪器供应商 Panerai 推出了型号 3646 手表,还凭此申请了专利。

劳力士型号 3646 手表. 图片来自:Arun

劳力士的专利申请图稿. 图片来自:Arun

一开始被称为「防错」表盘,却因为市场中的这类表盘大多由加利福尼亚一家公司进行翻新,结果传言之中这个表盘获得了沿用至今的新名字——「加州」表盘。

「加州」手表,依次为 Swatch 的 Generation 1990、Nomos的Club Campus 和 Timex的 Marlin Automatic California Dial.

3.「计时码表」表盘

Apple Watch「计时码表」. 图片来自:Arun

2015 年推出的「计时码表」,在设计上模仿了 1900 年代初期样式的含有两个子表盘的计时码表盘——保留时针和分钟的设置下,将秒针挪到下方的小表盘内,原先秒针的位置变成了用来计时的指针。外圈的刻度对应计时用的秒表,而上方的小表盘则是分钟制的计时表。

2020 年推出的 Pro 版本的「计时码表」表盘,加入了测速仪的小表盘。

Pro版本的「计时码表」表盘. 图片来自:Arun

历史上的第一块计时码表可以追溯到 1882 年,普遍认为是 Nicolas Mathieu Rieussec 设计,供国王路易十八为他的赛马计时。

Nicolas Mathieu Rieussec 设计的「计时码表」. 图片来自:Arun

然而,在 2012 年的拍卖会上,一块由 Louis Moinet 制作的,比 Rieussec 设计的「计时码表」早 6 年的表盘,让「计时码表」的历史又往前走了几步。

Rieussec设计的「计时码表」. 图片来自:Arun

不过身负盛名的计时码表,却是欧米茄的超霸系列专业月球表,跟着宇航员 Buzz Aldrin 登上月球,成为第一块登上月球的手表。

欧米茄的超霸系列专业月球表. 图片来自:Hodinkee

4.「正计时」表盘

Apple Watch「正计时」表盘. 图片来自:Wareable

2020 年刚与用户见面的「正计时」表盘,依据其标示性十足的外观设计,可以追溯到另一个更熟悉的名字——「潜水表」。敲击表盘即可唤醒数字计时器界面,点击开始(Start)按钮即可计时。

Apple Watch「正计时」表盘 图片来自:YouTube @Alok Pandey

1953 年发布的型号 6204 手表,是第一块在表盘上标有「Submariner」(潜水表)字样的手表,它来自钟表品牌劳力士。这款手表的广告上写着能在 200 米水下保持防水,即使普遍认为 100 米是更合理的数据。

劳力士型号 6204「潜水表」. 图片来自:Bob's Watches

而劳力士这个品牌也因为「潜水表」这块手表的设计,让各领域的名人都上了它的客户名单。带有旋转计时表圈,点与线结合的表盘,以及经典的黑色表盘,让它成为一眼就能认出来的名表。

肖恩·康纳利 (Sean Connery) 在 007 系列电影中佩戴了劳力士的潜水表. 图片来自:Boutique Vonbu

5.「GMT」表盘

Apple Watch「GMT」表盘. 图片来自:MacStories

2020 年推出的「GMT」表盘,可以理解为「世界时间」表盘的简易版本。事实上,这是对劳力士「GMT Master」表盘的致敬。

不过这一次对经典表盘的致敬有点特别,从不喜欢在指针上花心思的苹果,设计了一直红色棒棒糖形状的指针,加上表盘外圈的红蓝配色,可以看到劳力士原始设计的明显影响。

Apple Watch「GMT」表盘. 图片来自:Arun

从发明目的来看,「GMT」表盘可以说是一款飞行员专业手表,可以用来跟踪多个时区的时间。Glycine 是第一个推出跟踪两个时区的手表的品牌,名为 Airman 的首款「GMT」手表在 1953 年诞生。

Glycine Airman. 图片来自:Hodinkee

但紧接其后,劳力士推出的「GMT Master」手表,因为可以跟踪多个时区,让前者黯然失色,其后的迭代产品也重新定义了「潜水表」这个独特的手表品类。

劳力士 GMT Master. 图片来自:Hodinkee

如果在苹果表盘家族之外,还希望获得更多个性化的表盘,不妨尝试一下 Facer 这个应用程序。

支持自定义表盘的 Facer. 图片来自:Facer

Facer 已成为在 Wear OS、Tizen 和 watchOS 上用来自定义表盘的热门 app,现在它也可用于Apple Watch 表盘的个性化设计,通过选择模板和小部件设计出自己的专属表盘。

之前它推出的星球大战和 NASA 表盘,都收获了大量好评。

Facer 上的 NASA 主题表盘. 图片来自:Facer

对于 Apple Watch,它背后最重要的设计师 Jony Ive 对它寄予的厚望是「更个性化、更易于使用」。

因此 Apple Watch 无论是整体外观的设计,还是以屏幕形式展现的个性化表盘,其实都是希望能够将一些经典的设计,用当下用户易读并且喜欢的视觉语言重新呈现。

每一个在 Apple Watch 里面等待被挑选的表盘,简约至上的外观让它们看似没怎么经过设计,但正是这种不留痕迹的设计,才能让用户在使用时获得最流畅舒服的体验感。这种容易被忽视的设计,同样值得我们的掌声。

大尺度爆款HBO剧集盘点,有深度有尺度,你不喜欢算我输

图文 丨毒舌最TOP

编辑 丨毒舌最TOP

HBO在美剧圈有着如雷贯耳的名号,人称“美剧霸主”。“大尺度”、“大制作”是HBO的标签,一部《权力的游戏》,放眼全球还没有找到对手,虽然烂尾了,但整体制作和质量就足以被粉丝吹爆。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8部HBO爆款剧集,既有口碑又有热度,类型丰富,建议收藏!

1.《大小谎言》

IMDb评分:8.5

类型: 剧情 / 悬疑 / 犯罪

《大小谎言》又被译为《美丽心计》,改编自澳大利亚女作家莉安·莫里亚蒂的同名小说。这部剧获得艾美奖16项提名,最终斩获5项:

最佳限定剧集

最佳限定剧导演

最佳女主——妮可·基德曼

最佳男配——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

最佳女配——劳拉·邓恩

故事背景发生在美国蒙特利富人区,主角都是一群住在海景高档别墅的中产阶级,他们年龄相仿,孩子都要上一年级了,这群看似是社会精英的中年人,每个人后面都有自己的秘密和痛楚,住在这个村的各个家庭之间都存在积怨和时刻可能爆发的战争。

剧情采用双线叙事:

现在:学校的募捐晚宴上发生命案

过去:据说命案源于迎新日当天发生的一场小风波

剧中每个家庭都有问题,看似光鲜的美国中产精英家庭,社会地位那么高,不管什么出身,不管有没有钱,大家都一样过得窝囊,过得可悲。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一个人的一生至少要说8万句谎言,平均每天要撒4次谎。男人说谎次数多,女人说谎更自然。这其中,有恶意的欺骗,也有善意的隐瞒,更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谎言。

《大小谎言》就为我们举出了最能打动人心的例子。

2.《异星灾变》

IMDb评分:7.5

类型: 剧情 / 科幻

《异星灾变》英文名为Raised by wovles,也可以译为“狼群养子”,主要讲述了在未来世界,无神论人和密特拉教人之间发生战争,两个人造人来到开普勒22b星球上,养育人类的故事。

这部剧集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他曾获得第7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终身成就奖。这位导演或许在国内的名气比不上诺兰、斯皮尔伯格、卡梅隆,但是其代表作也是相当出名的。比如《银翼杀手》《火星救援》《美国黑帮》《角斗士》《黑鹰坠落》等均出自他手,作品类型涉及多个领域,可以说是一个全能型导演。

导演 雷德利·斯科特

关于《异星灾变》,导演斯科特表示:“我一直在寻找科幻题材的新疆界,这部剧集将展现一个与众不同、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同时这部剧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人类?是什么构成了一个家庭?如果我们能重新来过、消除我们所在星球的混乱会怎么样?我们能幸存下去吗?我们能做得更好吗?”

除了有值得讨论的深度主题,《异星灾变》的视觉体验也颇为震撼,尤其是战斗场面,简直别开生面,机器人一发狠,可谓全程高能,毫无保留,看完就是两个字“刺激”。

3.《罪夜之奔》

IMDb评分:8.7

类型: 剧情 / 犯罪

《罪夜之奔》最早在2012年就被立项,那时好莱坞还没有开始流行真实的罪案剧风格。思路超前于时代的它,改编自 BBC 的《司法正义》,是HBO在神剧《火线》与《监狱风云》后,又一部着眼美国司法体系的力作。

担任本剧制片人、导演与编剧的,是大名鼎鼎的《辛德勒的名单》编剧斯蒂文·泽里安。

导演 斯蒂文·泽里安

本剧作为律政剧,原汁原味的美式司法流程当然是必不可少了,从被抓开始,到收监待审,一系列的司法程序都真实呈现。

这片子特别鲜明地说明了,为什么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本剧的男主来自一个敏感的种族。911事件之后,美国民众单对穆斯林人群戴上的有色眼镜。讽刺的是,如果认真留意,你会发现剧中对男主Khan冷眼相待、拳脚相加的几乎全是黑人。黑人在自己的权利得到有效完善后,却把这种歧视转给了更下一层人身上。

当越来越多的罪案剧乐于以奇观和喜剧的方式增加吸引力,《罪夜之奔》却坚定地投向了另一端。它沉重、黑暗,用丰沛的细节和对于现实的敬重把自己置身于那些经典同类剧集的阵列。

4.《真探》

IMDb评分:8.9

类型: 剧情 / 悬疑 / 犯罪

《真探》这部作品绝对是HBO的诚意之作,也是需要一部沉下心来看的剧。

2014年《真探》第一季播出后立刻被封为年度神剧,在当年艾美奖曾获得12项提名,并最终斩获包括剧情类、最佳导演在内的5个大奖。

剧情是主要围绕着跨度长达17年的一桩古怪宗教仪式杀人案件,其中包含着神秘色彩的意向,背景则是荒凉凋敝的美国南方。

《真探》是属于比较罕见的美剧,艺术性很强,感觉更像是一部超长的独立黑色电影。诗选式剧集、黑色电影、南方哥特、宗教、哲学、侦探剧,这些元素都给此剧带来了浓烈的神秘感,交织在一起如迷幻剂一样让人欲罢不能,而两位男主神棍式的表演更是让此剧独特的魅力难以复制。

《真探》这部剧被许多剧迷称之为神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把克苏鲁神话中难以名状的压抑、恐怖和惊悚完美地植入了美国南部沼泽文化中。

剧中反复提及一位异教大神“黄衣之王”,这也是克苏鲁爱好者最初被这部剧吸引的原因之一。因为克苏鲁神话中也有这么一位黄衣王,旧日支配者哈斯塔。

旧日支配者哈斯塔

如果抱着看一部快节奏的探案、警匪片来看《真探》,那么这部剧很有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这是一部艺术气息浓郁,带有毁灭阴暗气息和宗教色彩的侦探剧。

5.《守望者》

IMDb评分:8.2

类型: 剧情 / 动作 / 奇幻

原作《守望者》作为唯一一部以漫画的题材获得科幻小说最高荣誉雨果奖的作品,其漫改电影也成为了业界的标杆。

在2009年扎克·施奈德导演的电影版《守望者》,在影迷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由于画面太过于少儿不宜,即使删减三次,也无法上映。于是当HBO决定推出《守望者》的剧集后,瞬间成为了全村人的希望。

电影版《守望者》

为了与电影打出差异,剧版《守望者》干脆摒弃了原有故事线,将背景设定在“后守望者”的架空时代。握住电影版的精髓,将剧集打造成为经典的“反英雄主义”科幻神剧。

剧版《守望者》

首先,超级英雄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缺点。所以在角色塑造上,既要体现他们正义凛然的一面,还要刻画出人性的黑暗面。其次,在剧中伸张正义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犯罪。

毕竟从结果来看,拯救世界的同时,也给自己带上了“束缚”的手铐。人们在依赖超级英雄的同时,还想着如何监控和约束他们的行为。

这种反英雄,反神性,反套路的模式,必定会成为超级英雄题材的一大看点。

6.《局外人》

IMDb评分:7.7

类型: 悬疑 / 犯罪/ 科幻

《局外人》是2020年HBO最受欢迎的剧集之一,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他是一位作品多产,屡获奖项的美国畅销书作家,代表作《绿里奇迹》《肖申克的救赎》《闪灵》等,可谓强强联合。

著名作家 斯蒂芬·金

故事主要讲述:一个小镇发生了一桩令人发指的命案,死者11岁男孩,死前遭受非人的残忍虐待,死后不但被分尸,犯人还在尸体上留下了齿痕。五名证人,分别提供线索,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名棒球教练:泰瑞·梅特兰。

而作为一个悬疑故事,开场便锁定元凶,后面还有什么谜需要解呢?

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们此时已经看到,每每惨状发生时,总有一个穿帽衫的身影静静地站在不远处,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着与案件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就如法国作家加缪在另一本享誉文坛的《局外人》中所写,“一切都是真的,又没有什么是真的!”

局中局套着案中案,一旦身处其中,便没有谁,是真正的局外人。

斯蒂芬·金曾经说,在写《局外人》时,其实是想要探讨这么一件事:人会如何对待不可解释的事物。根据种种证据和线索,嫌疑人泰瑞同时出现在了两个不一样的地方。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而剧中似乎确实有着这么一股“超自然力量”介入其中,影响着事件的发生。

7.《亢奋》

IMDb评分:8.4

类型: 剧情 / 悬疑

《亢奋》主要以女主视角展开,讲述一个关于“边缘人”的故事,其独白贯穿全剧。作为偏群像剧的一部作品,主要讲述了问题少女 Rue(赞达亚饰)和她身边各类“问题”青年的自我救赎之路。

Rue(赞达亚饰)

剧中既有边缘青少年的真实心路,又有大众喜闻乐见的酒池肉林;既有诉诸生理的视觉刺激,又有用心发糖的细微情感,它的立意可谓是丰富多样。

通过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尝试疏解与探索当下青年处理认知焦虑以及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同样处于困惑中、初尝青春期躁动、被束手无措的父母企图管教,却没有一门课程教导青少年如何应对情绪的诞生至消弭。

这样的命题交到HBO 手中,答卷自然少不了酒精、毒品、性与迷幻派对等元素,究其内核仍旧是当下青年群像的刻画与情绪疏解。

这部剧总体的基调是黑暗的、悲伤的,让人压抑,但也是我们不愿直面的现实。它虽然扭曲,但也有温暖的亮光穿过污浊破败的窗户渗进我们的生活。

我们之所以简单快乐,是因为我们一直被保护在温暖的玻璃罩里。这种保护源于我们的家庭、社会和周围的一切,毁掉一个人同样容易,其实我们异常脆弱。

8.《东城梦魇》

IMDb评分:8.5

类型: 剧情 / 悬疑 / 犯罪

《东城梦魇》是2021年HBO犯罪悬疑美剧,由《回归之路》的编剧布拉德·英格尔斯比担任主创,影后凯特·温斯莱特十年后再度主演的荧幕作品。自出品之后,一举获得艾美奖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女主和电视评价家协会最佳成就奖。

上世纪90年代,银幕上巨大的泰坦尼克号震撼浮现,凯特.温斯莱特白衣盛装,微皱着眉,从宽边帽檐下抬起美艳冷漠的脸。

当泰坦尼克号的Rose变成《东城梦魇》里的Mare,不变的,依然是凯特脸上那种故事感和力量感。

《东城梦魇》表面上是犯罪悬疑片,实际上是一部“大女主”片。

故事虚构了一个叫做“东城”的小镇,凯特扮演中年女警梅尔,日常处理各种邻里琐碎,直到一起命案发生。

17岁的单身妈妈艾琳被人发现惨死在河滩上,究竟是谁杀了艾琳,而艾琳的死亡在这个小镇之中引起的蝴蝶效应又会波及到哪些人?

在这部电视剧之中,以梅尔的视角为我们诠释了一个普通女人的生活。一向以来男性主题的悬疑片占据主流,而男性本身的力量感加上反转会使悬疑色彩得到很好的展现。但女性主义悬疑片则有着独有的魅力,女性视角的细腻和温柔,家庭,事业,生活之中的种种琐碎造就了一个人的模样。

总结

以上就是为大家盘点的8部HBO爆款剧集,其中哪部你最感兴趣?哪部是你的最爱?还请为它投出宝贵的一票!

还有哪些值得推荐一看的HBO剧集,也请留言交流推荐!一起来讨论吧!整理不易,希望大家多多捧场,欢迎点赞 收藏 关注!

谁还在消费智能音箱?是时候给智能音箱画个句号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你怎么不早说”(ID:nizenmebuzaoshuo),作者:OLDSong,八年智能音箱创业者,36氪经授权发布。

**

今天在为新产品研究市场的时候,无意中浏览到2022年1月17日在微信公众号“智能相对论”发表的一篇文章《谁还在消费智能音箱?》,我提炼出大意有这么几个:

智能音箱品牌玩家数量和整体销量均下跌

智能音箱交付给消费者的服务对某些场景和人群差强人意

智能音箱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泛语音交互的产品化机会到来了

最后原文作者意味深长的贴了一张京东截图(以下三幅图版权源于上述文章),来总结:

“又一次验证,属于“智能音箱爆款”的时代终究在成为过去式。”

京东截图

京东截图

京东截图

作为一个智能音箱的从业者,OldSong从2012年就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期间经历了智能音箱乃至整个智能硬件的起起伏伏。于是就着原文思路,看看能否再深入剖析一下智能音箱这个市场的几个根本问题?

首先,我同意原文的观点,智能音箱在国内的整体市场是在衰退。最直接的证明就是上文的截图,它沦为了其他刚需产品的促销品。但在全球市场,智能音箱是一个仍然高速增长的市场。这里有几个佐证:

数据:到2028年市场总值达到342亿美金,年复合增长率24%。

同时作为消费电子的最强引领品牌,苹果在智能音箱市场落后时仍然发力迭代产品,优化成本,可见这个市场的增长以及重要性。

全球无线音响领导品牌Sonos,于2021年收购了法国语音交互技术公司,正式开发独立的语音交互技术,Sonos的智能音箱可以共存亚马逊Alexa,谷歌OK Google和自己研发的语音助手。

为什么我们大中国和小海外有这么大的差异呢?iPhone和特斯拉不都是在国内快速增长,销量全球占比领先吗?为什么国内智能音箱反而跌成这样?

因为智能音箱是一个文化属性非常重的产品。它的承载内容、使用习惯、使用场景,直接跟消费者的文化背景、生活场景强相关。

每一种重要的产品,都有它的逻辑原点。汽车飞机对应马车,解决实物运输问题;电话电报对应飞鸽传书,解决信息传送问题;电视音箱对应歌剧院音乐厅(中国的戏台子),解决娱乐场所问题,等等。

智能音箱首先是个音箱,解决的是听觉娱乐场所问题。本质上它跟村口杆子上那个大喇叭是一样的,它全靠内容才能有价值。没有内容,它就是一砖头。音箱的内容,也是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演进在同步演进。早期是收音机(radio)、后来是磁带、中间有黑胶唱片、LD大激光盘、MD索尼小光盘、CD光盘(索尼飞利浦联合专利),再后来数字化时代,MP3/AAC等音频压缩格式出现,造就了MP3这一现象级产品。美国出了苹果iPod,中国出了魅族,后面又是N段行业佳话(此处略去数万字)。iPod在国内卖得不好,核心原因就是内容下载非常麻烦。不如魅族等MP3,插上电脑随便拷贝。这是用户习惯对消费决策有力的证明之一。内容:内容的丰富程度、内容的易用程度和获取内容的成本决定了内容播放类产品的普及程度。

而智能音箱随着智能预期的提升,消费者所需的内容更加五花八门。从音乐、到有声书、到新闻天气等互联网信息、到一系列垂直类内容(幼儿教育、成人课程、相声等等)以及传说中的家居家电控制等等。而完美的整合如此众多的内容,提供如此精准的语音识别和语音理解服务,对接各个内容版权方的曲库且提供快速流媒体服务,等等这些技术和商务问题,不是一般的公司能够在有限的投资下妥善解决的。这就解释了前面提到的,为什么品牌玩家越来越少,产品交付的服务也不尽如人意。

所以本质上,智能音箱类似机顶盒产品,属于内容广播运营商的终端交付盒子,其商业模式不是一般产品公司的简单商业模式可以承托的。

那怎么解释智能音箱的太平洋两边两重天。一边买净水器送智能音箱,一边市场如火如荼竞争迭代激烈市场上涨?

这个问题,更要从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分析去解读。

简单的说智能音箱 = 无线流媒体音箱 云端语音交互,无线音箱的分析,上面几段基本都覆盖了:内容属性,约等于机顶盒。那语音交互的核心在哪里?语音交互的核心在远场(远距离交互,1米以上,释放双手;否则,你拿手机就解决问题了)。

前面说了:

每一种重要的产品,都有它的逻辑原点

远场语音交互的逻辑原点是什么呢?

图片

图片

就是这样的产品:电话语音录答机,在国外的学名叫:VoiceMail,翻译成语音邮箱。在20世纪70-90年代,这几乎是欧美家庭、企业办公的标配。给人打电话,别人不在,留一个VoiceMail,听到后打回来或者信息传递到:“周六晚上来我家开Party!”

我找到了知名美剧《老友记》里面的场景:

图片

图片

Monica就在用VoiceMail听Rachel的通话。

这就是远场语音交互的原点,这样的生活习惯深深植入那几代美国人的日常。每天回家或者到办公室,先按一下VoiceMail,听听(注意是,听听,不是看看)有什么消息。正如我们今天,起床先看微信。这样的习惯到了智能音箱身上,大家会毫无违和的去问它,今天什么天气,给我放一首歌,帮我告诉妈妈周六晚上回家吃饭。

再看看咱们太平洋这一侧,咱们曾经穷过一段时间,又高速发展了一段时间,于是我们的文化、经济、科技都是快进式的十倍速发展。咱们直接跳过了有线固定电话(回到80年代,家里装电话的很少吧;于是跳过了VoiceMail),直接步入了手机时代。即使手机时代,咱们的特殊国情又是话费超贵、短信超便宜。于是我们手机最常用的就是收发短信。而短信本身是一种个人私密通信,VoiceMail是一种空间场景里的公开通信--你的对话内容是整个屋子都听得到的。这些差别,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人远场语音交互的习惯。这也是智能音箱在国内前几年炒的火热,但消费者是否真的认可仍存疑问。

如果我们看看小朋友,他们对智能音箱的使用义无反顾,可以聊十几分钟。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习惯的束缚吗?

所以这个市场并不是没有希望,而是要实事求是、定位精准。小朋友们很快就成长起来,市场的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不同生态位的玩家,OldSong的见解是这样的:

竞争分析(各位,关于这个表格,今天OldSong是尽力了,可读性实在差)

对于产业链上游的玩家,其实智能音箱并不是什么新事物,无非就是麦克风 主板 无线 功放喇叭以及一套软件。所以大家就落实好分工,主动向下游走两步,研究清楚相应的场景和定位,然后倒推自己的产品定位即可。做芯片的做好芯片,做制造的做好制造,尘埃落去,坚挺的依然是精准的定位和扎实的交付定位。这个策略就把眼下问题解决了,那咱们的诗和远方在哪呢? 有几个方向:

首先,本着大品牌做通用,小品牌做细分的逻辑。我快速浏览了一遍天猫精灵的用户反馈,里面很多用户都表示要么买来给孩子用的,要么孩子很喜欢用。这就是一个很容易上头的细分。自然,老人也是一个对应的细分。此为按人群分。按场景分,大客厅、小卧室又有不同,现在别墅订制智能家居都上场了,音箱是不是要跟上?最关键的是从技术上,怎么样更好的处理与手机的关系,怎么样更好的处理与耳机的关系,怎么样让更多的音源无缝连接。接下来,手机录制音频会在苹果的带领下进入杜比多声道时代,进入高清音频时代(更高采样率,甚至录音阶段就引入空间音频Spatial Audio),那放音设备怎么跟进,怎么为消费者提升播放体验,是整个行业都需要思考的。总之,消费者永远为三件事买单:更便宜、更懒惰、更美好。

总结这些,不是为了事后诸葛亮,而是为了与行业同行和创业的朋友们分享:深度思考和市场调研的重要性,以及理解场景和文化差异带来的产品定义价值。有人说,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OldSong说,产品源于文化且高于文化。高是对文化的洞察、提炼和概括。

梁晓声谈人世间:想为年轻人补上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原创访谈类节目《“学习强国”零距离》邀请“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人世间》原著作者、作家梁晓声,分享了这部著作撰写的台前幕后的故事。

是什么激发了梁晓声的创作初心,让他运用自己丰厚的人生积累、真实的生命体验创作出饱含时代质感的鸿篇巨作;作家内心追求的自问:生而普遍、命定平凡的人如何与“变迁”两字结伴而行。让我们走近作家梁晓声。

作家梁晓声、出版人李师东做客《“学习强国”零距离》,分享这部著作撰写的台前幕后的故事。

畅谈创作初衷

《人世间》的创作首先是基于家庭生活的情感基础。我的父亲是“大三线”工人,所以在父子关系中,在一起的时间相对不多,尤其是小学三四年级后。到了1997年回到哈尔滨参加母亲的后事时,我进一步发现到还有这么多素未谋面的亲友,他们既是弟弟的工友,又是我母亲的“干儿子”。这让我非常有感触,并为此写了相关的散文。这也让我想到母亲在我下乡之后是如何度过生活。我也进一步关注到,下乡之后城市中留下的人,这样一个自己曾经不熟悉的群体和话题引发了我的思考:在自己下乡之后,留下的小弟弟、小妹妹在城市里,他们经历了什么?

其次是时代变迁本身留给我的印象。在知青返城的初期,我大弟弟一家三口,小弟弟一家三口,已经退休的父母,加上母亲的哥哥一家,一共4个家庭挤在28平米的房子中。空间狭小,屋子里几乎没有阳光。我记得那时是20世纪80年代晚期,在3个双职工家庭中,6个人中有5个下岗待业。为了维系生活,我的大弟弟和弟妹就到街头去卖鸡蛋。幸亏我当时还有些稿费,可以在家族内部进行帮扶。但是到了2000年左右,我们逐渐迎来了时代的变化,光字片开始了动迁。这意味着接近1/4的哈尔滨人,也就是像《人世间》里这样的周家人,开始逐步搬出危旧房子,住上小楼。同时,人们的医药费和退休金也逐渐得到充分保障。我哥哥长期患病,到了2012年左右,他的很多医药费可以报销,家庭中的负担得以减轻。我们的下一代,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例如,我的几个弟弟的孩子都上了高中,读了大学,得以深造。作为一个个体,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变化,给我带来极大的触动。

最后,我本身有个愿望,即为当代的年轻人,补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那段历史的认知。其实,我想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愿望,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愿望。或许我的创作不一定是全面的,因为我也很难做到极为全面,但是至少是从一个角度来切入。所有这些可以追溯到我最初的一个想法,就是要带着一批“80后”喜欢创作的文学青年,创作一部类似《人世间》这样的电视剧。大概是2014年,我希望带着一些有文学创作能力的青年一起,穿越到改革开放初期,直接回望一下我们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如果这样的剧本由他们写出来,相关电视剧再放给年轻人看,那个意义我觉得比我自己写出来,还要更大。整个过程中创作的环境非常好,我会感觉到他们如饥似渴地想要了解以往年代的事情。这种愿望比他们想要从我这儿学到创作经验的那种愿望更加强烈。但是,对他们而言下笔的每一行字都是陌生的。所以我感觉有必要动笔,让青年人知道,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生与发展不是一场嘉年华,而是由很多下岗的劳动者用他们的坚忍为共和国转型时期的大工业的车轮铺路,是无上光荣的中国工人阶级在那个艰难的时期弯下了他们的脊背,让共和国的工业大车轮从他们的脊背上通过。我们今天能够把冬奥会准备得如此完美,这无疑是父辈们奋斗的结果。

小说人物折射时代变迁

首先,我从来没有在感情上和最底层的劳动大众及他们的生活发生脱节。整个写作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采风,而是一个不断关注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自己住在普通职工宿舍里的观察过程,就是生活在不同街区的一个过程。在作品刻画的情节中,有的事情确实和我在兵团时期都有点像。在没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就关注身边亲朋好友的生活变化。同时,因为工作的原因会收到反映困难情况的群众来信,我也会为那些素未谋面的人奔走。但这不是我本人带有传记色彩的作品,也不是一部写家族的作品。其中的情况有些和我自己的家庭相似,但作品不是写我个人的经历。当我成为作家的时候,就非常像周蓉,进入了一种自我的思想者的状态。但是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我自己也会自我反思。我所想到的一些问题,各级政府中都有很多人思考过。这个国家并不只是我们自己在关注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其次,作品重点在于书写一代人和一代人的关系。实际上我不缺少写作素材的准备,包括生活中的情感也不缺少。重要的是再冷静地思考一下,自己对时代变迁的历史逻辑的认知。我思考的结果是这样的,时代和时代之间,不可能像打隔断墙一样绝然地隔开,而是彼此之间有重合的部分。这种重合的部分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但无论如何这个重合的部分一定是有上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成就。同时,也会有上一个时代留下的遗憾。因此新的时代不断继承上一个时代的精神,同时,要解决上一个时代的遗憾和新产生出来的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考。这样的思考让我自己说服了自己。这就构成了《人世间》这个严肃文学中情节的推动。新的一代人有“新时代”的印记,也在基因、在脾气秉性上和父母一样打上原来时代的烙印。因此,他们有一部分性格特征不可避免地会像自己的父母。当然,他们要更多与新的时代接触。这样才会使作品的情节推进到下一步。这样就涉及周家的儿女以及他们的子子孙孙。原著中针对周秉昆上大学的问题,提到了三次。原著中周志刚对子女发过三四次脾气。原著的结构类似多米诺骨牌,力图通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向社会现象发散开来、辐射整个时代。而在电视剧改编的时候,这种结构进行了拆解、改造,否则影视化很难实现。

再次,作品希望体现对普通劳动者崇敬的感情。这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包括那个年代劳动者的实际年龄、工资收入、喜欢唱什么歌曲,当时的一些特定符号。通过细节的真实,反映这些人。当然,在电视剧中,因为戏剧改编的需要,有些无法一一展示。在作品中,更主要是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来反映普通劳动者。例如,周蓉确实很任性,她到了贵州,走得更远。但是假如我们说人是社会关系之和的话,周家的孩子们都想使自己的“和”超出家庭内部。即要使自己的社会关系总和不局限于家庭关系,而是整个社会。她身上有着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体现了新知识分子的一种气质。至于周秉昆则是本能地去延长他和他发小、工友们之间的关系,因为他们属于社会。周秉义是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别人。可能在周秉义那里更多的是对他人的责任强过了他对家庭的责任。作为一个稍有自觉心的人,周秉义觉得自己住在岳母家里,暂时可以不用参与资源有限的政府分房。这一点可能在电视剧中没有说清楚。这里的情节创作是源于2002年我调到北京语言大学后的工作经历。我本来有可以多分一套房子的权利,但是考虑到更多教师的住房需求,我主动放弃了。我觉得我笔下的人物应该也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家国情怀的融合。因此,周蓉去法国是要把女儿追回来,她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她的女儿可以有一番作为,她也要求自己以中国新女性的形象出现在生活中。周家的儿女,无论国家如何发展,都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也反映了她的爱国情怀。在回国后,她以为可以回到大学任职,但情况发生了变化,只能到中学里去教书。直到退休之后,她也和普通人一样去买国库券。这也反映了知识分子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和时代的关系。作为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小说《人世间》是散发式的。电视剧不可能这样。电视剧一定要把所有人物结合起来。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世间》写作、出版时期),阅读的读者逐渐减少,因此我经常说这几乎是一次行为艺术。但是这是我要做的事情。然后,通过这件事向文学致敬,向现实主义致敬,向我心目中的那个构成中国“水成岩”的那些普通而一贯的劳动者家庭致敬。我把这件事作为我个人的事情完成了,这里有多少人看,我们可以忽略不计,当时几乎是这样的一种心情。当然现在我们也看到影视化之后,对于原著的阅读的推动是很有利的。

“善”可以跨越民族与国家乃至时代的变迁

一方面,家风家教的传承是“好人文化”的传递。实际上我们看到其他国家无论是在漫画、影视、严肃文学、乃至神话中,各种想象出来的英雄人物,都是牺牲自己保护别人。所以在这一点上应该看成是全人类古今中外文化中的一种共同的东西。因此在作品中,有一个细节,周志刚谈到周家的儿女应该是什么样的,尤其是男孩子看到别人有危难要主动帮忙。今天,我们大家都是受过大学高等教育的,但是我们的祖父母辈当年绝大多数可能都是没有太多文化的,没有书可读的。就像周志刚是在扫盲的时候认识的,他们的奋斗,没有个人想象的空间。他们的奋斗体现在要把家庭支撑住,同时把儿女们抚养大。奋斗在他们那里是一种本能,就是求生存的一个状态。但是他们把生活的苦嚼一嚼咽了下去。今天不是儿女们感受不到这一点,而是祖父母辈们是把生活中最大的艰难默默地承受下来。正是这些家风家教的传承,使得这些家庭成了中国社会的“水成岩”。我们如果把历史倒推几十年,到抗日战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这些家庭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中国伟大的抗日战争之中。而在今天,从各条战线上的劳模与先进人物到科技文化工作者,他们绝大部分来自这样普通的劳动家庭。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的“水成岩”,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一个又一个十年的过程中接续向前。

另一方面,对自我生命中“善”的体验、认同与自我完善,可能比不断地强调奋斗的人生更有意义。例如,周秉昆和他的工友,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仍然坚持要求自己要善良、要勇于担当、坚韧不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不断自己拿着鞭子鞭策自己。我们需要反复追问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才无愧此生。这样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我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创作中就受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的作品影响。这种影响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人道主义,例如通过作品《父与子》,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作家,他看到人世间有别的群体在受苦,他们自己就不会感到丝毫快乐。另一部分就是爱国主义,例如《战争与和平》。因此,我认为人实际上是有双重性的。这也是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我们在文化上有这种认同,只有家是不够的,人还一定要有国。中国古人把家国放在一起,这就是家国情怀。在《战争与和平》中也是如此。在雨果的《悲惨世界》中他也强调了对于苦难中人的悲悯。对我尤其有影响的是,主人公芳汀一旦有了承诺,她就用她的一生去践行,而且永远无怨无悔。还有一点,当初去追捕冉·阿让的时候,沙威从屋顶滑下,冉·阿让却伸出了一只手。在雨果之前,在任何一部人类文学作品中没有过这样的情景,受追捕的主人公往往只注意自己的生存。因此这个细节是伟大的细节。这不仅阐释了人在现实中是怎么样的,还阐发了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么样。如果现实主义不了解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就没有冉·阿让这样的小说人物和《悲惨世界》这本书。所以现实主义文学不只是手持一面镜子。文学对于社会、对于时代、对于读者的意义,在于强调我们在现实中应该怎么样,并不断的强调我们人类文化的进化。或许我们人类不能再进化出三头六臂,但是这种文化上的进化会一直鼓励我们所有人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也因为我们不断在文化意义上的进化,人类还可以这样,而且应该这样。那么体现在《人世间》里,实际就是主人公在自己困难的时期,作为平凡普通的社会一员,仍然能够关心别人。例如,郑娟想把自己太平胡同的房子过户给其他人。而过户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当时房子过户要盖很多章,但她终于把这件事办完了之后,她想到的是终于又可以和邻居们一起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偶尔也会看到人们去争房产,但是这只是一小部分人。所以在现实中你我也可以像郑娟这样。我最希望我们的人性都像郑娟一样去进化。

奋斗的真正含义

奋斗必须有一定的目标。最近我们国家历史性地完成了脱贫攻坚,在我看来,就像国家有五年规划一样,每个人也需要有自己的奋斗的目标。这就是近期、短期的目标。青年人最初的人生目标要定得具体一些、低一些,就像跨栏,最初不能太高,要不就会跳一次摔一次。当居住、出行、收入和抚养下一代不构成生活的困难时,那么好好地生活就是目标。如果你离下一个目标很近你就去接近它,如果离下一个目标比较远,你也不要觉得迷茫。中产阶级在社会中要尽量做模范公民。至于年轻人如果还一无所有,没有房、没有车、工资还相对不高,这样的年轻人我们不可以说让他放弃奋斗。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充分理解这样年轻人的奋斗。在他们的奋斗过程中为他们点赞、加油、鼓劲。而且有机会要让给他们。我知道前一个时期“躺平”的概念炒作得很厉害,但是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遇到一个真正“躺平”的青年,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地工作。

对于物质欲望我们要做减法。尤其是那些生活已经相对稳定的人,要开始珍惜自己稳定的生活,对欲望做减法。不管到了任何年龄段,不管已经过上了什么样的生活,一直想象着自己的人生还是可持续的加法,这样的人生是多么可怕,这样不断做加法的理念是多么可怕。所以在适当的年龄,在已经过上了稳定生活的时候,就要适当做减法。我们可以学周蓉,退休后像普通人一样排队生活。当你已经有了车子、有了房子,剩下这些和别人保持一致没有什么大不了。毕竟,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的、平凡的。我曾告诉自己的孩子以后要上大学了,要参加工作了,如果需要老爸会送你一辆自行车。参加工作一个时期以后,如果有必要,你应该用你自己的工资来买一辆摩托。我们的人生就是从骑自行车开始。至于去一些卖高档商品的商店购物,作为我们普通的人,不去也不是人生的损失,低消费也可以过潇洒的人生,这要看自己的收入。如果你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去消费奢侈品而感到痛苦的话,这痛苦是不值得同情的,老爸都不体恤你,因为这种痛苦是我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奋斗是人民史诗的底色,平凡人要找对人生的价值并为之拼搏。周秉义是优秀知青的代表,他插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以后坚持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尽管生活在物质贫乏的时代,但精神世界富足。我不认为用成功概括周秉义是准确的。在周秉昆那里他的全部责任是家。但周秉义心中有家,心中更有国,因为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像自己弟弟这样的人(包括国庆、赶超等)摆脱困窘的生活,他想把自己的能量、自己的作为放大,与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把生活质量的改善带给更多的家庭。他要求的不是成功,他身上没有“名利”,他有的是责任。原著中周志刚对周秉义谈到好干部的标准,其实这就是家风家教的传承。现实生活中,我和知青朋友都是普通劳动者家庭子弟,我们曾经通信这么交流过:我成为作家,我要好好面对文学,你也一样,永远不要忘了自己是普通工人家庭走出来的干部。

(“学习强国”记者王驰宇整理,杨嘉熙摄影)

来源: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