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星际争霸2破解(创造出超越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会发生什么?丨专访斯图尔特·罗素)

星际争霸2破解(创造出超越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会发生什么?丨专访斯图尔特·罗素)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1-20 18:49:57

星际争霸2破解(创造出超越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会发生什么?丨专访斯图尔特·罗素)

星际争霸2破解文章列表:

星际争霸2破解(创造出超越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会发生什么?丨专访斯图尔特·罗素)

创造出超越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会发生什么?丨专访斯图尔特·罗素

采写 | 何安安

如果我们创造出了达到或者超过人类智能水平的人工智能(AI),会发生什么?人类会成为自己发明的受害者吗?在不远抑或是遥远的未来,人类与机器人可以和平共处吗?人类有一天,会向机器人乞讨吗?在2017年,《纽约客》杂志的一幅封面画引发了一场有关于人类与机器人的大讨论。而今,由人工智能引发的争论正在变得比当时更多也更加激烈,这其中既有技术的纷争,也充斥着伦理和法律的博弈。

《纽约客》杂志封面画(2017年10月)。基库·约翰逊(R. Kikuo Johnson)绘。插图对应的封面文章名为《黑暗工厂》(Dark Factory),描述了密歇根州大急流城Steelcase金属厂中一些被称作“人肉机器人”的工人的故事,在这家公司,越来越多原本由人类从事的工作都被机器人取代。在这幅由基库·约翰逊(R. Kikuo Johnson)绘制的封面画中,年轻的人类乞丐坐在未来的曼哈顿街头乞讨,路上穿过的形形色色的机器人“上班族”和“行人”则向他手中的杯子里投掷着螺丝和垫片,他身旁的小狗也“目瞪口呆”地注视着面前通过的机器狗。

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它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并未取得重大突破,但显然,它已经切实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对于熟悉科幻小说、影视作品的人们来说,其中虚构的未来,可能正是我们所身处的现在。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无人驾驶汽车、智能个人助理、家用机器人……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通过智能手机、家电、汽车等终端深入家庭、企业和各种公共设施,它是当下的普遍现象,更是未来的主导技术。

在人类尚未进入技术时代开始,有关机器人的想象就大量存在于文学和戏剧、影视作品之中。起初,人们担心人工智能会背叛人类——机器会因为更加聪明(智能)而反抗人类,甚至消灭人类。

比如在根据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我,机器人》中所探讨的正是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影片中,机器人具备了自我进化的能力,它们随时会转化成整个人类的“机械公敌”。而“终结者”系列,探讨的同样是机器人毁灭人类。为人工智能赋予人类的感情,衍生的又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人工智能》中,机器人小孩大卫试图寻找自己的生存价值:渴望变成真正的小孩。

这些故事塑造了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阿西莫夫创作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也因为这些作品的一再表述而成为我们看待机器人的“标准”信条。但在斯图尔特·罗素(Stuart Russell)看来,这或许反而成为了人类的某种误区,比如让人工智能“服从人类”显然就是个坏主意。

斯图尔特·罗素(Stuart Russell)(版权:Peg Skorpinski),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家,人类兼容人工智能中心(CHAI)主任,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指导委员会(BAIR)成员。世界经济论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委员会副主席,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美国人工智能协会(AAAI)会士。罗素获得过多项科学荣誉,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总统青年研究员奖、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JCAI)计算机与思想奖、国际计算机学会(ACM)卡尔斯特朗杰出教育家奖等,并受邀在TED、世界经济论坛演讲。

一个极端的案例是,如果人类赋予机器人一个错误的或者存在漏洞的目标,这可能是致命的。假如我们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系统控制气候变化,并为其设定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恢复到工业革命前水平的命令,这一系统很可能会得出消灭人类的结论——因为人类活动是产生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来源。即便人类为此附加条件不能消灭人类,人工智能系统也可以会以说服的方式让人类少生孩子,直到人类自然灭绝。

身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家的斯图尔特·罗素,是当今世界上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专家,他曾与谷歌研究总监彼得·诺维格合著出版了人工智能领域里的“标准教科书”《人工智能》,该书被128个国家的1400多所大学使用。就在今年二月,他已经完成了该书的第四版。

今年十月,斯图尔特·罗素的著作《AI新生:破解人机共存密码——人类最后一个大问题》引进出版,在这本书中,罗素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破解人机共存的密码,使得人类可以掌握比我们自身强大得多的智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类之所以能控制地球,是因为人类的大脑比其他动物的大脑要复杂得多。而这正是因为“智能”,是一种权利。因此,罗素更为关注的,是对于这些比我们更强大的机器,如何保持绝对的控制权?在新京报记者对罗素的采访中,他回答了一些关于人工智能我们所关心,或者未知的问题。

《AI新生:破解人机共存密码——人类最后一个大问题》,[美]斯图尔特·罗素(Stuart Russell)著,张羿译,中信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超级人工智能的成功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毁灭

新京报: 是什么促使了你创作《AI新生》?最想告诉读者什么?

斯图尔特·罗素:我写作的核心目的是如何理解“控制”的问题——如何永远控制比我们强大的机器,并为此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希望可以获得帮助,改变这一领域的现状——让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合作并非易事。

新京报:我们应该对人工智能持以什么样的态度?在许多科幻小说中,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抵抗,这种抵抗来自于它们开始有自我意识,但你认为我们应该更担心它们的能力——这显然是人类赋予他们的。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它?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显然大多数人充满了期待和恐惧。

斯图尔特·罗素:目前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方式,我将其称之为“标准模型”。也就是说,我们赋予机器以最佳方式去实现目标的能力,然后给予它们一个目标,它们开始运行。当定义了一个错误目标时,就会出现问题,现实情况中总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在许多文化中,都有着类似的传说:一个人被赐予三个愿望,而第三个愿望,总是会推翻前两个愿望——因为它们毁掉了一切。

来自机器人的“阻力”并非来自意识,而是机器人会追求我们所赋予它们的目标,而这可能会与我们真正想要达成的目标产生冲突。我们当然可以试着停止机器,或者彻底关闭它。但是,如果它们比我们更加聪明,这也许会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我们编写了一个智能程序,它的行为方式就会完全由代码决定,这个时候,人工智能是否有意识,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当然,我们也完全不知道如何去制造一个拥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也不可能知道我们是否已经制造了一个。

人们之所以会关注(偶然)创造意识,主要原因是因为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也许应该拥有一些特权,而这将使人工智能研究者以及其他人的生活变得非常复杂。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的烤面包机正在与冰箱进行着关于生命意义的精彩对话时,你拔下了它们的插头,然后因此被送进了监狱。

电影《人工智能》剧照。故事发生于21世纪中期,由于温室效应,南北极冰川融化,地球上很多城市被淹没,人工智能机器人就是人类发明出来用以应对恶劣自然环境的科技手段之一。在影片的设定中,机器人制造技术已经高度发达,先进的机器人不但拥有可以乱真的人类外表,还能感知自身的存在。

新京报: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在《AI新生》中你提到,超级人工智能的成功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毁灭。

斯图尔特·罗素:粗略地讲,如果一个实体是智能的,它就会根据它的感知来做事情,而它所做的事情是为了满足它的需求。我们可以用一种很自然的方式来理解它的含义:“智能”意味着以一种可以预期的方式来实现一个人的目标的能力。智能包括了多种能力:比如推理、学习和交流能力,都可以理解为对这种能力的贡献。

对于人类而言,智能是一种非常好的能力。不幸的是,“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的框架形成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间,而这也成为我们今天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这也正是我在前面所提到的“标准模型”。当然,机器本身并没有自己的目标,这些目标都来自于人类的设定。如果我们设定了错误的目标,就会导致失败。

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创建一个可以自主追求并设定固定目标的机器是没有意义的——制造出能够实现自己目标的机器就更没有意义了!我们应该制造那些只能够帮助人类实现目标的机器,即使它们并不能理解这些目标到底是什么。

人工智能很快就可以创作出具有创造性和吸引力的作品

新京报:人工智能究竟会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如果我们制造出比人类更为智能的机器,将会发生什么?你心目中的人工智能时代是什么样的?

斯图尔特·罗素:如果可以成功创建出那些安全、有益的人工智能系统,我们将会获得几乎难以想象的好处,这些好处来自于运用更为强大的智能来推进人类文明的能力。我们将从数千年来,作为农业、工业和文书工作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能够自由、充分地发挥和利用生活最大的潜力。站在这个黄金时代的有利位置上,回顾我们当下的生活,可能正如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所想象的那样:充满着孤独、贫穷、肮脏、野蛮和短暂。

电影《2001太空漫游》(1968)剧照。故事设定开始于2001年,为了寻找黑石的根源,人类开展一项木星登陆计划。飞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宇航员,大卫船长、富兰克飞行员,还有一部叫“HAL9000”(赫尔)的高智能电脑。

具体来说,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让我们把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生活水平都提升到一个像样且体面的程度;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一位私人导师来指导他们的成长;每一个在目前看来昂贵、困难、进展缓慢甚至(在世界某些地区)无法得以实施的社区项目都会变得可行。

新京报:现在呢?对于你个人而言,人工智能的应运,对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

斯图尔特·罗素: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人工智能提供了即时、免费且高质量的翻译。我因此可以阅读出版商用中文发来的文件,我也经常阅读法国政府寄来的法律和税务文件(不幸的是,我也看不懂他们发来的英文)。和数十亿人一样。我每天都要使用搜索引擎(它们大多由人工智能驱动)来寻找那些过去被深藏于图书馆或百科全书中,或者根本得不到的信息。那些在过去缓慢、昂贵或难以访问的东西,正在变得即时、免费、唾手可得。而这正是现如今人工智能为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这不仅仅是信息服务,还包括了各种商品和其他服务。

新京报:如果一台机器通晓人类所有语言,且能够以一种迅速而强大的方式获取人类知识(尽管在你看来这不太可能),普通人阅读和学习还有意义吗?人工智能是否会颠覆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

斯图尔特·罗素:如果一个机器人可以快速的吃掉冰淇淋,是否意味着人类将停止吃冰淇淋?并不会!我们阅读,是为了娱乐和学习。显然,我们将继续这样做。当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去阅读那些我们难以独立完成阅读的书籍和资料。

电影《机械姬》(2014)剧照。影片中,天才一般的纳森研制了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智能机器人伊娃,为了确认她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希望加利能为伊娃进行著名的“图灵测试”。似乎从第一眼开始,加利便为这台有着宛如人类般姣好容颜的机器人所吸引。

新京报:人工智能将来有可能取代作家吗?尽管一些人可能不这么认为。

斯图尔特·罗素:是的,人工智能正在取代创作者,特别是对于新闻而言。这种现象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而且,这会很快。目前,许多文章的原始资料已经可以在网上轻易获取,人工智能只需要收集和整理这些信息,并以某种可读的方式将它们呈现出来。目前,人工智能还不能准确处理人类、社会、政治、国际关系方面的内容——这种情况当然会得到改变,但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我认为,人工智能很快就可以通过阅读数以百万计的书籍,并将其中的一些元素进行重新编织,形成新颖的组合,从而创作出具有创造性和吸引力的作品。

让人工智能“服从人类”是个坏主意

新京报:你曾经提出了人工智能的三个新原则:而这显然和阿西莫夫定律背道而驰,你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修改呢?

斯图尔特·罗素:这三个原则如下:1、利他主义(Altruism)——机器的唯一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的偏好;2、谦逊原则(humility)——机器最初并不确定人类的偏好是什么,这是创建有益机器的关键;3、学习预测人类偏好,人类偏好的最终信息来源是人类行为。

阿西莫夫(Asimov)设计他的三定律(不伤害人类、服从人类、保护自我)是为了创造有趣的情节,而不是为了保护人类免受机器人的伤害。“不伤害人类”的原则与我的第一条原则相似,只是阿西莫夫认为“伤害”有一个固定的定义——而这正是我试图避免的。

出于同样的原因,“服从人类”也是个坏主意,尤其是当这个人类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两岁儿童时。他的机器人“保护自我”原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如果机器人的继续存在对人类有帮助的话,它会自动做到这一点。而且,正如它应该做的那样,《星际穿越》中的TARS机器人也应该为了拯救人类而快乐地自杀。

电影《星际穿越》(2014)剧照。右侧方形物体为TARS机器人。

有几种情况可能会误解这些原则。最为常见的是人们认为我是在建议把一套人类的价值观插入机器,例如基督教价值观或儒家价值观。没有这回事。机器应该为每个活着的人设置一个单独的偏好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人类的偏好(其中大部分是机器并不知道的)。同样重要的是,要明白机器不会把这些偏好当成自己的,它只是在学习人类想要什么。它也学不会像人类一样行事,就像犯罪学家不会学着像罪犯一样行事。这台机器完全是利他主义的,没有自己的偏好。

最为困难的问题来自于专业的哲学家,他们已经为此思考了几千年。有些人会问:人类的偏好是不稳定的,是可以被操纵的,我同意这是上述三个原则的一个问题。其他人则问,偏好——我们希望未来如何——是否真的可以作为在道德上站得住的决定的基础,以及我们是否也需要考虑权利。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的偏好可能会侵犯个人的权利。关于这一主题的书籍已经有成千上万了,因此我不会在这里提出自己的意见,只想说我相信对立的观点实际上也是可以调和的。

电影《黑客帝国》(1999)剧照。片中,网络黑客尼奥对这个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产生了怀疑。他结识了黑客崔妮蒂,并见到了黑客组织的首领墨菲斯。墨菲斯告诉他,现实世界其实是由一个名叫“母体”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人们就像他们饲养的动物,没有自由和思想,而尼奥就是能够拯救人类的救世主。

今年春天,我和两位哲学家,一位经济学家一起上了一堂课,研究了一些难题,即机器做出的决策对人类有益到底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当我们考虑到有许多人有着不同的偏好时。这些问题在道德哲学和政治理论中已经提出了很长时间,但我们需要尽快回答它们!否则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就会遵循非常错误的理论。我觉得这很有趣,我很确定我们能取得一些进展。

新京报:那么,你会如何看待有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幻小说或者影视作品呢?

斯图尔特·罗素:我小时候读过很多科幻小说,最近几年,我又开始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现在,我正和二儿子乔治一起看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和小儿子艾萨克一起看《星际迷航》。我一直在寻找那些描绘人类与超级智能愉快共存并拥有美好未来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不是很多。比如伊恩·班克斯(Iain Banks)的“文明”系列,在他的构想中,未来的人工智能系统比人类的能力要强大得多,但它们(以某种方式)被设计成几乎完全有利于人类。他无法回答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当机器完美地运行一切时,人类能在生活中找到什么目的。他们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和无限的物质资源,但缺乏明确的目的,人们拼命地竞争极少数可以提供真正挑战的职位。

电影《星际迷航》(2009)剧照。

像大多数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一样,我相当有信心我们将实现达到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尽管这可能不会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快。我们仍然需要克服一些巨大的概念性挑战,很难说这需要花费多长时间。

机器必然会后退一步,为人类留下可成长的空间

新京报:在新款Neuralink脑机接口芯片的发布仪式上,埃隆·马斯克说,人们将能够通过BCI召唤他们的特斯拉。你也曾经提到过一种极端情况:人机一体化,电子硬件直接连接到大脑,成为单一的、可扩展的、有意识的实体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共生机制?

斯图尔特·罗素:人脑能够向设备发出命令是一回事,比如现在瘫痪的人可以使用机器手臂。但当我们试图通过电子设备,增强大脑的思维过程时,这件事就截然不同了。如果每个人都必须接受脑外科手术才能够上学,这难道不是我们犯了一个大错?

新京报:数字永生呢?

斯图尔特·罗素:到目前为止,将我们大脑中的全部思想和记忆上传到计算机中仍然是一个推测。我们并没有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的意识、体验可以存在,因此,我们也无法确定将思想和记忆的结构、状态复制到计算机中,我们仍然可以存在。苏珊·施耐德(Susan Schneider)撰写的《人造的你》(Artificial You)一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人造的你》(Artificial You),苏珊·施耐德(Susan Schneider著,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9年9月版。

新京报:滥用人工智能的可怕后果是什么?很明显,这一部分的某些东西会让人非常沮丧。

斯图尔特·罗素:就像任何技术一样,人工智能也可能被滥用。以下是几种可能的情况:用于监视、劝说和控制的人工智能可以极大地减少人们的自由。而且,人工智能可以产生和传播虚假信息,并且模仿人类,使得人们很难知道什么是真的。

用于杀人的人工智能自主武器是致命的,很容易变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为人工智能武器不需要人类来监督,而且可以成百万计的发射。人工智能最终可能取代大多数人类工作——如果我们不能迅速调整社会和教育系统,让人们得以适应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将引发巨大的问题。

新京报: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文明会终结吗?当我们把所有的知识都投入到机器中,让机器来管理我们的文明,人类的惰性很可能导致这种结果。如何避免这种结果?

斯图尔特·罗素: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我们能否确保超级智能人工智能系统是安全和有益的?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第二,当人类文明由机器在运转时,还能保持它的活力吗?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在他的《超级智能》(Superintelligence)一书中说,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任务”,但是如果我们回答了第一个问题,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以及所有未来时代的根本任务。

《超级智能》(Superintelligence),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著,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年9月版。

我们应该从哪里找到目标,无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也许人工智能会来拯救我们,因为目标和挑战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消失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未来。因此,可以说,机器必然会后退一步,为人类留下可成长的空间。

采写 | 何安安

编辑 | 王青

校对 | 陈荻雁

综述:自然杂志盘点2019年重大科学新闻 嫦娥四号探月入选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综述:《自然》杂志盘点2019年重大科学新闻 嫦娥四号探月入选

新华社记者张莹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刊文盘点了2019年重大科学新闻,人类首张黑洞照片、谷歌宣布成功演示“量子霸权”、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探访小行星“龙宫”以及中国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等入选。

凝望深空

2019年,人类加快迈向深空的步伐。

新年第一天,美国“新视野”号探测器近距离飞掠太阳系边缘柯伊伯带天体“阿罗科斯”(曾用名“天涯海角”),完成人类探测史上最遥远的一次星际“邂逅”。

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冯·卡门撞击坑着陆,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2月和7月,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两次着陆小行星“龙宫”并采集样本。

4月,“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发布人类获得的首张黑洞照片,这项成果汇集了全球多国超过200名科研人员的努力。

火星探测也亮点纷呈。美国“洞察”号火星探测器4月首次捕捉到“火星震”,这是人类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探测到“地震”;美国“好奇”号火星车6月测得登陆火星7年来的最高甲烷浓度,而随后发生的浓度骤降仍有待科学家解释。

计算“奇迹”

2019年,基于量子物理学原理的信息技术发展迎来里程碑。

10月,美国谷歌公司领衔的团队宣称成功演示“量子霸权”,使一个包含53个有效量子比特的处理器花费约200秒完成当前最强超级计算机1万年才能完成的计算任务。如果这一说法获得证实,那么这将是量子计算发展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一步。未来这一领域的突破将有助解决材料、医药、密码破译等领域的复杂问题。

信息科技领域标志性事件还包括一系列人工智能研究。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与脸书公司合作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Pluribus在六人桌德州扑克比赛中击败多名世界顶尖选手;谷歌旗下“深层思维”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星”在即时战略游戏“星际争霸2”中超越99.8%的人类玩家,在游戏的人族、神族和虫族排名中均达到最高的“宗师”级别。

此前人工智能在“战略性推理”方面取得的成就限于围棋等二人游戏,而新成果表明,在更接近真实世界的多人战略游戏中人工智能同样能打败人类。

病毒挑战

2019年,一些致命病毒给人类带来严峻挑战。

这一年,埃博拉病毒在刚果(金)肆虐。此次疫情起于2018年8月,已造成逾2000人死亡,严重程度仅次于2013年至2016年夺走1.1万余人生命的西非三国埃博拉疫情。

好消息是,抗埃博拉药物和疫苗取得了突破。一项在刚果(金)开展的临床试验显示,名为REGN-EB3和mAb114的两款新药能显著降低埃博拉患者死亡率;一款名为Ervebo的疫苗11月在欧盟获得上市许可,成为全球首款正式获批上市的埃博拉疫苗。

艾滋病治疗也重现曙光。3月发表的一项成果显示,一名被称为“伦敦病人”的艾滋病患者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已18个月未检测到艾滋病病毒,可能成为继“柏林病人”后成功摆脱艾滋病病毒的第二名病人。

伦理争议

2019年,生物医学领域的一些研究引发伦理争议。

美国耶鲁大学学者领衔的团队在猪死亡数小时后取出猪脑,并通过模拟猪脑血液循环在细胞层面恢复某些循环和神经功能。虽然这项研究并没有恢复与意识和认知相关的脑活动,但仍引起科学家“有无必要重新定义脑死亡”的争论。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伦理法则是不能在体外培养人类胚胎超过14天,但关于是否允许人类胚胎发育到更晚阶段的争议从未停止。为了“绕过”14天限制,美国研究人员利用干细胞培育了一个“人造胚胎”,并用它模拟人类胚胎早期发育过程。

《自然》杂志认为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新闻还包括全球气候治理、美国政府停摆及英国“脱欧”对科研影响以及反科研领域性别歧视和霸凌等。

下半年,向上看,11本书带你预见未来,重拾信心 | 蓝狮子书单

文 / 蓝狮子图书

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未来。

当我们还沉浸在当下、附近的时候,2022渐乎离去,未来和远方悄然而至。过去,“颠覆性的创造”总是出现在推动人类进步的时刻,尤其是近50年,似乎更是颠覆者的天堂,推动生产力的创造、缩短全球距离的创新蓬勃涌现。

如今,世界似乎被收缩至附近,远方遥不可及,人们自顾不暇,时而也忘了四季轮转。曾经科幻世界遥不可及,我们在其中发现警示,也获得启发;海洋中的鱼类赋予过人类灵感,也让我们学会以小处见大观。

在这次蓝狮子书单推荐中,我们试图寻找更符合当下的议题,从“大国产业”“创新增长”“东数西算”“经济多棱镜”“未来进行时”,这5个板块入手,在广博中探寻世界、于细节里翻找信心,试图打破附近和远方、线上与线下的藩篱,在希望里重新发现自己。正如麦哲伦在面向未知海洋时的雄心一样:“让我们开始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航行吧!”

01.大国产业

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基础设施实现巨大飞跃。如今,面对劳动力成本增加、环境生态保护升级等时代命题,我国正在为实现制造业从大到强的迈进,作出积极努力,在宏观、产业、金融等多个层面实现创新。其中,许多关乎大国产业未来的思考值得我们去讨论和解读。

《实业强国:中国制造自强之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载人深潜……中国的自强在工业制造领域里得到印证。本书讲述了中国工业制造领域23个核心产业的故事,既有从一穷二白到领先全球的寒霜独傲,也有被“卡脖子”“锁咽喉”时的奋起抗争,书中再现了大量历史细节、关键人物和事件,生动阐述了中国工业制造的发展历程,帮助我们了解与思考自强的不易与前进的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国际产业格局面临着重大调整,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的浪潮正席卷全球。实业强国是中国制造走向自立自强的荆棘之路。观察者网的一群“80后”“90后”产业记者,在书中考察了这一路的壮丽与艰险,并期望求索实业强国、科技强国的制胜之道。

《创新:不灭的火炬》

放眼人类历史,创造了火,我们走出黑暗恐惧,掌握了电,我们迈入现代文明,认识了无线电,我们跨入星际太空。创新之于我们,就像黑夜里的火炬。本书深入探讨创新的深层机制与规律,全面探索科技创新的实践路径,寻找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玉卓:本书系统阐释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应对之策,对科技新型举国体制建设的战略路径进行了前瞻性的理论思考,为科技、产业界更全面地把握创新大势提供有益借鉴。

《氢能革命:清洁能源的未来蓝图》

由于能源问题,我们不断被告知,我们的星球正处于危机之中,为了拯救它,我们需要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而氢能,似乎是解决棘手能源问题的一大方案。在本书中,作者将会着力讲述未来氢能开启的清洁能源新时代,同时呈现氢能发展与应用历史,这也正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行动指南之一。

@中国氢能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主任 徐冠华: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书对如何采取措施来释放氢能的潜能、加速推动能源革命等问题的讨论,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入思考。

02.创新增长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2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这也表明中国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也为企业和产业培育了优质生态圈,孵化以创新为增长核心的新形态、新技术、新机遇。

正如物联网、人工智能、未来社区等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企业和产业与生产运营、社会治理等领域深度融合,帮助它们积聚数字化转型的有利条件,反推数字技术创新,最终为经济输送活力。

下面的这两本书,希望可以为想要抓住机遇、明晰方向的读者们,在时代变化的洪流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云上的中国2:科技创新与产业未来》

麦肯锡调研分析了全球800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情况,发现70%的企业均已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潮流中,但仅有20%成功转型。

对于仍处在数字化十字路口的我国政企而言,“如何在数字时代抓住机遇、提高竞争力”成为了亟需思考和破解的一道“发展命题”。

本书由财经作家吴晓波领衔策划并执笔,书中聚焦能源、农业、制造、教育、城市治理等热门行业及领域,研判各行业的转型关键点及未来趋势,并记录政企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经验方法,为中国政企在数字时代中的发展提供可参考借鉴的范本。

@编辑团队:对于企业如何在数字时代竞争中脱颖而出,政府如何释放科技和产业变革红利,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造更宜居的城市,这本呈现了中国数字新基建产业图景与未来方向的书或许能告诉我们答案。

《增长维艰:成熟企业如何实现持续增长》

这是一本为企业提供激发内部革命性增长方法的图书。

作者基于创业、风投、企业管理咨询领域的多年实践经验,并结合宝洁、耐克、微软等多家财富500强企业的咨询案例材料,提出了增长操作系统(Growth OS)概念。

其通过将创业与风险投资的思维模式、方法和工具相结合,兼容企业原有运作机制,从而使企业的发展能在可负担成本下拥有初创企业的成长速度和竞争力,创造突破性的增长,助力机遇的捕捉和把握。

@樊登读书创始人 樊登:这是一个疯狂增长的时代,所以增长成了企业最稀缺的能力。读这本书,体会“增长维艰”,为你的企业找到持续创新、持续增长的新方法。

03.东数西算

今年2月,超级工程“东数西算”全面启动,“东数西算”中的“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这是继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大超级工程之后,国家第4个跨区域资源调配的超级工程。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百度、华为等数据中心成本高企,纷纷西行开始新一轮数字中心部署。

算力,如同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力。作为算力的核心,数据已成为未来产业变革的关键要素。

《算力时代》

数字化时代,数据是新的生产资料,算力是新的生产力。如何把握未来算力发展机遇,本书可窥一二。

本书选取了人类“算力”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关键事件,从原始算力到现代算力,讲述了算力的前世今生。从水网、电网到算网,阐述了算力网络的产生、构建及应用畅想。作者最后从算力政策和产业发展的角度,介绍了算力龙头企业对算力发展趋势的研判和多样性算力产品的布局。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杰:这本书从算力的前世和今生入手,介绍了算力对经济社会数智化转型的影响,畅想了未来算力的发展图景。

《第四产业》

所谓第四产业就是数据业,数据要素将成为开启人类发展新纪元大门的密钥。

本书系统思考了第四产业——数据业发展演进历程,思考未来新的产业形态如何引发产业变革,对于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握社会经济增长的趋势与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团队:这是国内系统思考第四产业——数据业的开先河之作,也是一本人人咸宜的经济学读物,从生产要素探求社会发展演进的“产业密码”,为有意于提升格局、超越认知的人群打开了一扇机遇之窗。

04.经济多棱镜

新东方创业项目“东方臻选”在直播带货过程中引入文化知识型消费场景,在提振消费的同时,为产品赋予更多的文化价值与内涵,同时也拉近了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让文化圈与消费圈产生了一次有益的碰撞。

当下来看,消费、文化等各领域所产生的现象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阐释,无论是人与物,还是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互生互融关系也在不断改变。当我们研究被运往全球各地的三文鱼及其产业发展,或者是带着人文哲学思维去理解经济原理时,同样旨在帮助大家寻找自己与社会、社会与经济和谐共生的思路。

《牧羊人的哲学课》

本书是继作者《羊群的共识》之后又一全新篇章,其将呈现人文艺术与金融的一次有趣碰撞。

该书以一个金融一线从业者的视角,通过人文的思维方式解读当下,在金融的底色中融入哲学的思考。用电影和文学作品作为引子,与读者一起探讨经济理论如何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照进现实,分析语言哲学如何影响真实的金融市场,帮助读者分清噪音和真实信息,建立自己的投资三观和投资纪律。

@编辑团队:这是一本大型书单,拓宽你的知识矩阵。《原则》《枢纽》《群魔》……你听过的、没听过的竟然通通都与金融有关。跟随作者指引,以哲学眼光看金融,提升你的整体认知,用四节课洞察你不知道的金融真相。

《成为三文鱼:水产养殖与鱼的驯养》

随着三文鱼产业的全球化,世界渔业资源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本书重点描述了构成三文鱼养殖的脆弱而不可预料的关系实践,以及催生多种“成为三文鱼”的方式。当鱼类资源开始卷入密集化的工业生产体系,一种新型的生物资本将改变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三文鱼产业中窥见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向,看人与自然的切面如何在三文鱼的旅途中不断赋形,又塑造着彼此。

@豆瓣网友Jenny007:这本看上去像是教科书的书,却讲述了一个与你我息息相关的忧伤的故事……

05.未来进行时

未来何往?

“元宇宙”话题方兴未艾,WEB3.0的概念也被推向话题的顶峰,潮涨潮落间,一直伴随我们的AI技术发展,却从未离开人们的视野。

不到30年的时间,WEB技术从1.0走到3.0,AI技术似乎越加成熟起来,虚拟人发明层出不穷,伴随科技的高速发展,科幻世界中的画面迫近现实。《头号玩家》中的游戏设定,《星球大战》中的C-3PO,《源代码》中不断复活的数据等等这些幻想世界的场景,似乎都可以在当下世界中寻出端倪。

下面两本书,将给大家展现当下热门的WEB3.0技术,并通过“科幻小说 科学解说”的形式,展望未来。

《WEB3.0:赋能数字经济新时代》

WEB3.0是当下非常热门的概念。

WEB1.0开启了提供信息的窗口,WEB2.0让信息得到交互,WEB3.0则开启了未来数字化资产回归个人,区块链、元宇宙、DAO、NFT、链游等都是WEB3.0的代表性产物。

本书用生动的比喻和有趣的案例,为我们普及什么是WEB3.0,以及如何运用WEB3.0,作者以具有前瞻性、易读性、专业性的内容,对WEB3.0各个赛道做出详尽分析。

@《详谈》主理人、得到App总编辑 李翔:本书是对WEB3.0详尽且通俗的介绍,从作为底层技术的区块链,到当下大火的非同质化代币NFT,再到在硅谷已经热翻天的分布式自治组织DAO。如果你对下一次技术革命是什么感兴趣,或者只是对科技媒体上的新词不明觉厉又充满好奇,推荐你看一下这本书。

《AI未来进行式》

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与科幻作家陈楸帆的创造性合作,预见20年后科技渗透下的世界。

本书讲述了10个引人入胜的科幻故事,涉及AI保险、无人驾驶、虚拟伙伴、量子计算等领域,为读者打开10扇通往2042年的时空之门。

在享受未来世界带来的惊奇、兴奋与感动的同时,李开复用每则故事后的科技评论连接未来与现在,引领我们置身于境思考人类与科技的未来,审视科技与社会变迁下人的情感、思考和理想,使你我能更真切地看到人类将要前进的方向。

@《三体》作者、雨果奖得主 刘慈欣:本书有着开创性的结构,用前所未有的跨越文本的多视角,展望人工智能构造的未来,让我们从理性上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的同时,从感性上触摸未来的质感和温度。生动逼真的科幻想象与严谨深入的技术论述完美结合,让本书无论是从科幻还是从技术现实的角度,都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合作支持

发起方:蓝狮子图书 | 吴晓波频道

联合推广:微信读书 | 当当网 | 三联书店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译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单向空间 | 出版商务周报 | 杭州图书馆 | 正和岛标准 | 房联商学院 | 杭州旭东书院 | 归农 | 天下商邦 | 中德制造业研修院

原神的开放大世界究竟做出了哪些改变

如今国内最具话题热度的米哈游新作《原神》,终于在今天(9月28日)开启了正式公测,向所有玩家揭开了它的面纱。

PC平台开放得要更早一些,今天开放的是全平台

我早在二三次测试时就已经踏上了提瓦特大陆。作为参与多次测试的老玩家,我对《原神》的任务走向、战斗操作都还算比较了解。即便如此,想要真正相对客观地评价《原神》这款话题与热度兼具的游戏,我仍然觉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评价最重要的是要界定一个标准。

实际上《原神》目前展示的所有内容,从画面到探索到战斗再到各种解谜,全部都是围绕着大世界的体验进行的设计。所有功能最终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能不能让《原神》搭建出一个更加耐玩有趣的开放大世界。对于一个能在移动端运行的游戏,这称得上是个非常大胆的尝试。

移动端与其他平台在画质上略有差距,其他的游戏体验是一致的

如今优秀的传统大世界游戏,通常都离不开以下几种类型,或者说“公式套路”。比如R星的游戏,是通过大量真实沉浸式互动体验的内容,不厌其烦精益求精的细节构建,甚至连马的“蛋蛋“都不放过。而育碧的游戏,则是用大量的地图任务目标、不断迭代更新的装备数值,来驱动玩家一点一点融入世界。

但是对于米哈游来说,上述两者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不论是R星式,还是育碧式,都是建立在雄厚的资本投入,以及对自家“公式”早就熟稔于心运用自如、经历过反复多次商业化洗礼的前提之下。对于初次尝试的《原神》,米哈游选择了一种相对来说更加小而美,但也更考验细节把控的模式,即一种偏向于“箱庭式”的开放大世界设计思路。简单来说,就是以各种的机关解谜作为基础,大箱庭里嵌套各种小箱庭。本文中,我将围绕对开放大世界游戏设计上的一些思考,再结合我自己的游戏体验来对《原神》的开放大世界做一些初步的评述。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原神》是怎么解决视觉审美疲劳

《原神》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需要从视觉感受上去解决开放大世界“体验过于重复”的问题。

游戏将提瓦特大陆当做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来设计,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人文风情和景色。目前已开放的两块地图,因为信奉元素之力的大相径庭,从地形地貌上就给了玩家截然不同的视觉冲击。

蒙德地区一览无余的丘陵和林地

璃月地区的四大区域地貌各不相同,有层峦的梯田、也有如张家界一样高耸入云的陡崖

曾被Unity官方请去开发者大会做卡通渲染技术分享的米哈游,这次在《原神》中展现出了他们的技术实力。为了营造开放世界体验需要的沉浸感,他们尝试加入了更丰富的光影细节,来比较真实地反映《原神》里人文和自然环境。游戏中的山石、建筑、人物都有动态投影,比如蒙德城房屋的窗户上能看到对面建筑的投影,技能召唤出实体物件的光照还会投射到周围的石壁上。

注意发光部位周边的光线变化

游戏里的每一处景色都在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在24小时全动态光影技术的加持下,你每个时间段看到的景色、周围NPC的活动、怪物的出没情况都有所不同。天上的浮云也是体积物的动态变化。

朝阳与傍晚的光照效果非常不错

上面所说的所有内容,实际上只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这个世界更美丽”。我刚才提到过,开放大世界在美术、视觉感官设计上的终极目标,是如何让玩家在一个庞大的世界行动中,不至于感觉到审美重复。这对于开发者来说,难度在于视觉效果往往“身不由己”:在一个自由的大世界中,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玩家的行动轨迹,开发者需要玩家能够在不同的位置,如山脚和山顶,观察同一个半空中物体,能得到不同的感受。

在这方面,米哈游处理得不错,成功营造出了短暂遮蔽后、视线骤然开阔的惊喜。“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是游玩《原神》时最常有的体会。

从初次穿过小树林、爬上山坡后眺望远方的自由城邦蒙德,到走过高耸林立的石门栈道、趟过浩荡芦苇后突然窥见的海港城市璃月,景致风格错落的美感瞬间被放大,欧陆风情、东方幻想等多种风格的碰撞和交织,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玩家的视觉疲劳起到缓解作用。

同一处地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候会有不同的画面表现

往大了看,《原神》为了让世界更生动进行了不少宏观布景;往小了看,那些玩家日常操作的角色,也能品出一些除了外形属性不同以外的差异。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游戏的反向动力学骨骼动画的实现。这项技术是这样的:当角色站在任何一个不平坦的表面上时,会自动调整两脚的高低以及大小腿和身体的姿态,以便看上去脚是实打实“踩”在地面上的,而不是浮在空气中或者陷入地面以下。当玩家尝试走坡面或者攀爬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角色身体的自适应的情况。

攀爬时的姿势调整对游戏的观感影响很大

另外让我有些意外的是,米哈游为每个角色都设定了不同的骨骼身高,这一设定影响到了角色的奔跑速度、运动姿态以及体力值的消耗差异。有细心的玩家为大部分角色测了移速情况,身高最矮的可莉当之无愧地荣获了最后一名。

这个跑起来“哒哒哒”的萌系萝莉如今已经成为了玩家社区里的宠儿——同样的爬山高度,其他人都能在体力耗尽之前顺利上去,但腿短的可莉却挂在半山腰瑟瑟发抖;同样的果树位置,其他人不用跳起就轻松摘到,可莉站在那却毫无“摘果”提示发生。

可莉,危!

但也正是因为身高的“优势”,可莉可以在联机躲猫猫的时候自带“吉利服”而立于不败之地,也能在联机打网球的时候完美Cos“可莉球”,还带帮忙调整角度和方向的。

可莉网球,来自UP主派蒙萌

诸如此类的“迫害”操作还挺多的,这样,玩家就可以通过揣摩实景实操中不同角色建模体能之间的差异,来收获梗和快乐。在提瓦特大陆,还有非常庞大的细节内容量,许多细节甚至会让人感到“这也有必要?”。所以,即使我跑完了全图、打卡了所有的探索点,也不敢保证我对现有地图了如指掌——许多小设计藏得很深,只有反复地逡巡才会发现。

收集元素散步在许多角落

这个世界谜题很多:你的不经意发现,背后可能是开发组“心机”的安排

开放大世界的第二个挑战,在于用什么来驱动玩家“跑下去、别停下”。

一些经典的开放大世界公式的解法里,有剧情任务驱动、有爆装备的数值养成驱动、有捡垃圾为乐的“垃圾佬”式驱动。但《原神》所采用的箱庭式玩法,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引导玩家去主动发现一个个谜题,产生内在的探索驱动力。

这其中的难点在于,开发者很难把控玩家在游戏中的状态,会遇到什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因此在设计谜题和各种可交互元素的时候,要考虑的维度就很多。《原神》制作组也曾经表示,游戏真正的难点,还是在于对玩家未知感的把控。

对环境的观察、角色的切换,这些都可能是解谜的关键

《原神》的一些机关谜题的设计是巧妙的,刚上手的萌新可能反复尝试却不得其解,比如崇尚风元素的蒙德地区,就经常会出现锁在风墙里的宝箱,要触碰3只蝴蝶状的小精灵才会触发上升气流。但上升气流只在最后一只精灵的位置生成,起飞的高点和滑翔进风墙的高度差都与小精灵的地形位置有关,因此选择哪一只精灵最后触碰就成为了解谜的关键。

每个地区的解谜有一定的主题,比如风与土

《原神》通常还会设置一些参照物,有意无意间给玩家提供线索。通往隐秘小岛马斯克礁的“虫洞”底下,一只仙鹤矗立在山坡上,当玩家抬头看向鹤的同时,视线也会不由自主往上看向头顶奇怪的紫色圆盘,从而发现这个谜题,进而想方设法飞进虫洞,到达平时靠自身体力到不了的世外小岛。

抬头看仙鹤的时候,留意到头顶的虫洞

穿过虫洞的过程有点“星际穿越”内味儿

就算是随着流程的推进,玩家慢慢摸清了《原神》里的解谜套路,有时也会发现一些意外的东西。《原神》的谜题有一个坡度的提升,将一些更进阶的解谜提示要素放在了后面,玩家需要利用地形、视野设置观察障碍来解决。同时,玩家也可能面临一些额外的挑战,一些隐藏得恰到好处的关键机关,往往会让玩家抓耳挠腮找不到在哪,特别是用安柏的火箭去点燃远处的多个火把时,布置的位置经常在视线的盲区。

最后一个火把的位置刚好在视线盲区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还有璃月地区 “雾海云间寻访记”的任务,从一个山崖飞到另一个山崖所需的体力值正正好是我的体力极限,着陆时体力堪堪用光一滴没剩——我至今都还记得当初差点就体力告罄摔死的惶恐窘迫。

还有一些解谜场景跟不同元素角色的选择有关,最常见的就是运用小技能或者大招去触发谜题柱子的元素反应,还有一些需要双人站位进行解谜的设计,在不联机的情况下,某些角色技能特性中携带的召唤物就成为了关键。

安柏和技能召唤物“兔兔伯爵”各占一个点,锁住的元素光柱就解开了

玩家可以在不同角色身上找到了更多适用于不同场景的便利性,比如冻结湖面抄近路、利用技能改变地形登上高处等等,全凭玩家怎么便利怎么来,这样就大幅提升了探索的自由度。

重云过河:行云流水的永冻机

在我看来,《原神》隐秘的探索引导驱动着玩家不知不觉就沉浸到了游戏的氛围当中。它对于开放世界的追求并不是面积越大越好,而是越细越好,在有限的20到30平方公里的地图上,设置了应该说足够细致且形式多样的谜题和宝箱激励,没有强行规定玩家的游玩方式。它不会像传统公式化开放世界那样满地图的问号砸你一脸,还是将行动的选择权交到了玩家自己的手中,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去规划、发散自己的冒险路线。

还有,游戏里的解谜思路也不是单一的,谜题的答案有时会散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一时解不出来的话可以在地图上标记一下,回头再想,说不定某次误打误撞就找到了破解谜题的那个“环”。

让人“不好好玩游戏”的战斗机制

如果《原神》只是一款小品级买断RPG游戏,那么上述的内容已经足够玩家玩上几十个小时,玩家玩“回本”是完全没有问题。但对于米哈游来说,这显然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可是如果将上述的玩法内容不断开拓下去,以极高的速度推出新地图,对于初次尝试开放大世界的米哈游来说,这也并不现实。箱庭式的开放大世界地图,注定导致了《原神》新图的产出成本极高,无法在短时间内批量复制、快速推出。据我了解,第一张地图蒙德花费了300多人团队两年多时间制作,有经验后制作的第二张地图璃月,依旧花费了团队将近9个月的时间。

当然,从画面表现来看也能理解成本为什么较高

因此,作为一款以战斗打斗为卖点之一的游戏,《原神》开放大世界的第三个挑战,就是如何让每一张大地图,在现有的战斗机制下足够“耐玩”。

《原神》的战斗模式提供了更多可探究的玩法空间,这种空间来自两个维度,既有来自角色组合搭配的静态层面,又有来自观察环境后做出即时反应操作的层面,这与传统二次元手游一些“抄作业固定解法”相比有很大区别。

元素反应还算复杂

《原神》里的元素交互战斗,基本建立在最简单明了的“生活物理化学常识”基础之上,玩家需要在6种可使用元素角色中选择4个出场,通过观察怪物的分布和属性去思考应对的克制阵容。

四大基础元素水火冰雷之间两两相互作用会发生元素反应,比如火和冰/水造成的融化/蒸发会让伤害加倍,而火与雷之间造成的超载反应则会附加额外的爆炸AOE伤害。一个是伤害加成,一个是附加伤害,两者在伤害类别上有所区别,元素使用的优先级也会对结果造成影响。

火 雷超载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原神》中有些约定成俗的“战斗潜规则”,那就是“怪物易溶于水”,还“基本不会起跳”,因此玩家利用地形杀玩出了很多越级单挑Boss、精英怪的骚操作。这种“不好好玩游戏”“一题多解”的设计理念,很多时候是大世界地图里解决战斗疲劳的关键所在。比如在《神界:原罪2》里,玩家就常常会用传送法术,把怪物传送到早已布置好的秒杀陷阱中;在《刺客信条:奥德赛》里,玩家喜欢潜行到悬崖边上把精英怪直接推下山秒杀。

用结冰制造地形,将怪物骗到水面上,等冰融化后怪就被秒杀

以上在单人战斗中通过不停切换角色产生的元素交互能造成惊人的连锁反应,与朋友一起联机打Boss下秘境的时候,多种不同元素同时叠加,更是容易打出Combo的效果。

其实提瓦特大陆上一共有7种元素,但最后的这种“草”元素,目前还没有出现过相关能力角色,多出现在草史莱姆和草系深渊法师的身上。

我们不妨假设:“当草元素角色出现时会有什么样奇特的交互反应?”比如跟水叠加制造无数个分身?又或者跟火一起、主动制造燃烧区域?甚至可以再大胆一些假设:“今后会不会有角色同时具备2种元素?”或者类似于《神界:原罪2》一样,一个角色身上同时具备两种,或者更多种的元素?

草属性深渊法师,能释放荆棘一样的木栅栏和草系毒液

目前元素组合能玩出的套路已经很多,但我觉得,《原神》目前依然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很开放的战斗框架,还有很多内容和创意可以逐步添加。不单单是元素组合的扩充,基于动作模式的新机制也有很大的优化和丰富空间,目前一个普攻、一个重击、一个小技能、一个大招和闪避的动作机制实在太朴实了。

目前来看,虽然公测还新增了下落攻击的新机制,但这还远远不够,如果从横向和纵向空间多增加一些动作元素,对于战斗手感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高处或飞行时跳下,可以使用下落攻击

最后值得一提的一点是,游戏的联机玩法,也是一个增加大世界游戏耐玩的“变数”。

如果忽略目前还不是很完善的与陌生人联机体验,《原神》本质是一个非常适合与朋友四人开黑玩耍的游戏。单就角色技能的交互目前就已经被玩家开发出了不少骚操作,比如可莉网球、重云抓人等,还能一起下秘境推副本,效率比自己单打独斗高很多。我觉得,目前《原神》开放世界地图的利用率太低,不免有些浪费,如果未来能开发出更多基于大世界下沙盒建造、模拟经营之类的玩法,深化角色之间的交互系统,再辅以更多的联机小游戏,比如钓鱼、捉迷藏、传球等等,靠玩家的创造力去反哺后期游戏内容的消耗,不失为一个可持续运营的方法。

在璃月捉迷藏,可莉:你看不见我!

总结:不仅是一款“能玩开放大世界”的动作游戏

作为一款目标是长线运营的游戏,《原神》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选择了一种相对来说更小而美的“箱庭式”的开放大世界设计思路,以各种的机关解谜作为基础,大箱庭嵌套小箱庭的模式试图去抓住玩家眼球;同时通过米哈游所擅长的战斗系统,让玩家的每一次战斗都在策略和阵容组合上去思考,增加了游戏的变数、降低了重复感,最终延长了游戏时间。

对于一款初次尝试开放大世界的游戏,《原神》目前即使进入了公测,还依然有着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目前提供的游戏体验,我更倾向于认为只是提供了思路框架,还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添加完善。

但不论如何,对比于目前市面上越来越多打着“开放世界”名头,实则形似神不似的游戏,《原神》前几十小时带给我的体验已经比较不错了,足以让《原神》收获属于它的热度。众多讨论中必然有褒扬,也会有各种批判,但这些都是国内第一款敢于尝试开放大世界,或者说在移动端平台上尝试开放大世界的游戏,所必须经历的。

豆瓣8.2,风声之后再无传奇,中国谍战巨制也就这一部

影院开门了,我的快乐又回来啦,国外有《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星际穿越》、《疯狂动物城》、《当幸福来敲门》、《寻梦环游记》等经典重映,国内也有《美人鱼》、《十二生肖》、《战狼2》、《风声》、《大话西游》等。

其中华谊出品的《十二生肖》和《风声》采用公益发行的方式,获得的票房收益全部让利给影院,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风声》,“中国首部谍战巨制”,风声之后,世间再无传奇,堪称谍战片的“丰碑之作”。

11年前,《风声》登上大银幕,目前豆瓣评分定格在8.2分,可以说是中国谍战“群戏”最出色的电影,全员演技在线,细节上下足了功夫,每一次看都能有新的发现。

一、五个人的个性

影片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汪伪政府举行庆典时,有要员被杀,引起日方高度重视,武田军官(黄晓明饰)则怀疑张司令的部下中出了内鬼,通过排查,武田最终确定了五个人选,于是他将五人押送到了裘庄审问,准备上演一出现实版“狼人杀”。

这里先夸一下小明同学,为了这个日本人的角色恶补了日语,不怒自威,把这个极其在乎家族荣誉到有些心理变态的日本人演绎的入木三分,这是可以说是除了《中国合伙人》之外,他演过最好的角色了,他不油腻的样子还是挺帅的。

五个嫌疑人分别是白小年、金生火、吴志国、李宁玉和顾晓梦。

白小年这个角色由苏有朋饰演,刚开始我还没认出来,这和他之前饰演的五阿哥,还有被网友们玩坏的杜飞差异太大了,白面小生,细声细语,昆曲名角,和张司令有着特殊关系的“兔儿爷”。

仗着和张司令的关系,行事乖张,知道不少人的黑底,爱嚼舌根,和金生火不对付。

金生火由英达饰演,看不起白小年这个关系户,胆小怕事,最多只敢骂几句白小年而已,其他人一律不敢得罪。

吴志国由硬汉张涵予饰演,兵痞子气重的一个参谋部部长,五个人中唯一一个敢正面刚日本人走狗王田香的角色,个性看似暴躁,但其实行事稳重,他的真实身份是日本人一直在寻找的“老枪”。

李宁玉,留洋海外归国的高材生,很聪明,擅长破解摩斯代码,个性清高孤傲,但其实是个恋爱脑,满心满眼只有自己的话剧男友,怕自己走不出裘庄,第一个想跟对方交代后事的,不是父母,而是男朋友。

顾晓梦,与李宁玉性格反差很大,富二代小姐,刁蛮任性,只懂吃喝玩乐,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掩饰自己“老鬼”的真实身份,她就是日本人一直要找的“内鬼”,但她和吴志国互相不知道身份,知道吴志国在唱《空城计》的时候才知道,他是自己人。

二、五种刑罚

武田根据五个人的性格,为他们量身定做了酷刑。

白小年有特殊爱好,所以审问他的时候,把他的裤子扒下来,让他坐在老虎凳上就是羞辱他最好的办法,司令来了,不仅不救他,反而毒打他。

小白临死前不忘举报金生火一把,说他最擅长模仿人笔迹了,就这一句话后面害了金生火。

紧接着是李宁玉,由武田亲自审问,他了解李个性孤傲,更了解她是个恋爱脑,所以拿她男朋友的命威胁她,并亲手用手术工具等精密仪器,来给她量身体各个部位。

他了解她重视贞洁,知道她受不了对男朋友的背叛,所以他用这种最赤裸的方式来瓦解和羞辱李的人格和意志,这比让她死还难受。

之后的饭局上,武田发现李宁玉和假扮清洁工的地下党有眼神接触,所以他又排除了李的嫌疑,在场只有吴志国和顾晓梦不敢看清洁工,所以他把注意力转向了两人身上。

清洁工是个瘸子,由我们可爱的倪大红老师饰演,尽管出场次数和镜头不多,但依然把这个身负重任潜伏的角色塑造的很到位。

王田香收到武田指令后,就把四人放在一个屋子里审问了。前面就提到金生火贪生怕死,但比起死,他更害怕王田香的严刑逼供,所以在与众人对峙时,他是最先自杀的那个,也最为尊重人物的性格写实。

李宁玉因为摆脱嫌疑,所以她被拉走了,屋子里只剩下了吴志国和顾晓梦,前面提到两人因为《空城计》而互相识别对方身份,所以为了传递消息出去,也为了保住顾的性命,吴志国便让顾诬陷了自己,转移了顾的嫌疑。

接下来就是吴志国的审讯了,由于他年轻时留学德国,受过特殊的军事教育,所以武田安排给他的审讯是最残忍的,电击老虎凳全部都上了,发现吴根本不吃这套,于是上了杀手锏。

王田香安排了六爷的“针灸”给吴志国,也就是电影开头对女地下党的审讯,一般人在六爷之前都招了。

六爷是我们的达康书记,他一看到是吴志国,本来还愣住了但马上又笑脸相迎,很符合他笑里藏刀的人物个性,给吴志国扎了三针后,发现还是不招供,开始感叹吴不是个凡人。

于是又扎了一针,他分别刺了仆参穴、颤中穴、太阳穴、以及最后的百会穴。这几个穴位分别对应了重要部位,并且由于刺激性药水的渗入,加剧了全身多个部位的疼痛,吴全身都在发抖,我当时都不敢看吴志国了,太残忍了。

但吴志国其实在这种意志模糊的情况下,已经交代了自己是“老枪”的,可由于众人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老鬼身上”,所以没有注意到他说的话。

顾晓梦为了救吴,所以她让李揭发自己,吴志国就被拉去抢救了,最后就是顾晓梦的酷刑。

由于之前顾晓梦让人帮自己买东西的时候,上面写了白凤丸和卫生巾,所以武田知道她处于生理期,于是他让下属把麻绳表皮磨的凌乱而锋利,把胡放了上去,用麻绳磨她的身体,这是一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双重羞辱。

三、暗线

其实电影中顾晓梦和王田香是有很多挑逗戏份的,但是后续被删减了,说到这里,聪明的朋友应该能看出,电影其实是有一条暗线是讲两人的感情的。

首先,两人第一次同时出现在镜头的时候,是在顾初入裘庄,王田香当时站在五个人面前,迎接五人,而五个人里,只有顾晓梦有回头朝他微笑对视的。

接着,王田香在向武田介绍五人身份背景的时候,给顾介绍最为详细,把她强大的家底全都说出来了,其实是想利用顾强大的背景打消武田怀疑她的念头。

还有一次,顾向王田香举报吴志国,吴志国气不过侵犯了顾,王一听到吴闯入顾的房间,急得跟兔子似的,这可以说是全片中他第一次失态,他吓得屁滚尿流的跑到了顾的房间,看到吴从顾的房间走出来,他很生气,但是他没来得及救她,所以他拿了糕点来安慰顾。

电影中,他就算对着高自己一级的吴都毫无忌惮,唯独对顾客气而温柔,最后在顾受审的时候,他更是急得团团转,他很心疼这个女人,所以在他发现顾意图杀死武田的时候,他不顾武田阻止开枪打死了顾。

因为他知道,唯有这样,才能减少他心爱之人的痛苦。

电影中,吴志国的宁死不屈,还有顾晓梦的牺牲,无处不让人动容,李宁玉曾经不理解顾晓梦的牺牲,直到结尾顾晓梦留给她在旗袍上缝的字,她才真正明白了顾晓梦的牺牲:

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

只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

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

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

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

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一万,

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与你们同在,

敌人不会了解,老枪、老鬼,不是个人,

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撰文:宋居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