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你快听是我在是我在(一家三人先后捐献器官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你快听是我在是我在(一家三人先后捐献器官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4-02 18:17:15

你快听是我在是我在(一家三人先后捐献器官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你快听是我在是我在文章列表:

你快听是我在是我在(一家三人先后捐献器官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一家三人先后捐献器官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澎湃新闻记者 陈绪厚 实习生李世倩

叶锦青、李宝兰一家旧照。受访者供图

今年3月,84岁的李宝兰安详地合上双眼,离开人世。根据她生前的遗愿,她成为了一名无语体师。无语体师,是医学系学生对解剖教学用遗体的一种尊称,寓意“不会说话的身体老师”。

李宝兰是这个家庭里第三位捐献角膜、遗体的人。2005年,她的丈夫叶锦青因高血压中风离世,所捐献的眼角膜先后让7个人的8只眼睛重见光明。2011年,她的儿子叶宁在罹患癌症后的第十五年不幸离世,也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

一家三人先后捐献角膜、遗体,他们家的捐献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告别之日,亦是久别重逢之时。”深圳市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曾发文讲述这个家庭的捐献故事,并写道:“爱长存,代代相传,爱不朽。”

2022年11月上旬,叶锦青、李宝兰夫妇的女儿叶玮向澎湃新闻表示,最初,由于当时国内主动捐献器官、遗体的人很少,思想观念还没转变过来,作为子女,他们理解父母有爱心,却难以接受父母的决定;后来,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他们才逐步理解、接受捐献器官、遗体,并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推动这项公益事业。

澎湃新闻了解到,父亲去世后的第三天,叶玮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在家人的感召下,今年,叶玮的儿子也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

器官捐献,让逝者的“生命”换一种方式延续。叶玮透露,她的父母都是有大爱之人,早在25年前,两人就有去世后捐献器官、遗体的想法,他们觉得器官捐献是人身故之后“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李宝兰生前照片受访者供图

难以理解的重大决定

在深圳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叶玮的心里,她的父亲叶锦青、母亲李宝兰都是有大爱之人,两位老人18年前就做了一个重大决定:签署器官捐献志愿书。

过了许久,叶玮才逐渐理解父母的选择,她觉得这和父母的人生经历有关。1933年,叶玮的父亲叶锦青在印度尼西亚出生,他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光。新中国成立后,叶锦青倍感振奋,响应祖国号召,归国建设新中国。1953年,叶锦青在海船上颠簸航行了7天7夜后,从深圳罗湖口岸踏上了魂牵梦萦已久的祖国。

回国后,叶锦青先后在上海、山东、东北等地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华南理工大学任教并做科研。上世纪60年代,叶锦青被下放到老家广东陆丰,先后担任当地中学校长、工厂厂长、侨联主席等。1997年,退休后的叶锦青和妻子李宝兰随迁到女儿工作居住的深圳,一家人过着简朴安宁的生活。

叶玮表示,虽然工作地点、职业身份一直变,但父亲为人处世的风格却没变,为人正直善良,对待子女温和,乐于助人。叶玮回忆说,“几乎每一次,爸爸在街上看到陷入困难需要帮助的人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倾囊相助。”有一次,父亲在街头的善意捐款明显是被欺骗了,面对家人善意的取笑,他没有生气,乐呵呵地说,“错就错了,总比错过帮助一个有需要的人好吧”。

1997年,叶锦青、李宝兰夫妇年仅36岁的儿媳因癌症去世。经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后,两位老人开始思考,当生命走到最后,还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如果生命可以延续多好啊!”感慨之余,李宝兰向丈夫提出捐献器官、遗体的想法,这与叶锦青的想法一拍即合,他们都觉得器官捐献是人身故之后“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夫妻俩随即向子女提出去世后捐献器官、遗体的想法,但这一决定并没有得到子女支持。叶玮表示,当时国内器官移植的技术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大众普遍不了解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虽然知道父亲从小在国外接受的教育让他养成了开明的思想,观念也比常人超前,但他们子女还是没法理解、接受,毕竟当时很少人主动捐献器官。

2004年,叶锦青因脑溢血住院,昏迷了一个月。“医生告诉我,爸爸醒来之后,瘫痪或者变成植物人的可能性很大。”叶玮记得,一天夜里,母亲李宝兰和她聊到最坏的打算时,再次提及要捐献器官和遗体。当时,母亲跟她说,“如果你爸爸就这样走了,没有实现捐献的心愿,你真的不会后悔吗?”

李宝兰生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丈夫昏迷之际,她为了帮助他尽快恢复意识,经常会在他耳边放广播,说话给他听。丈夫通常都没太大反应,但提到捐献这样的字眼,他有时候会微微点点头。随着丈夫病情恶化,一天夜里,丈夫发着高烧,口中喃喃地说着什么,尽管言语含糊不清,但李宝兰凭直觉意识到,是关于遗体捐献的事情。于是,她向老伴承诺,自己一定会办好遗体捐献的事情。

叶玮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想法,“‘孝顺’二字,我平日里做到了‘孝’,可我真的做到‘顺’了吗?”叶玮决心达成父母的愿望,不让他们此生抱憾。随后,叶锦青和妻子李宝兰一起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这也是2003年深圳为器官捐献立法后,深圳市红十字会首次接到夫妇同时签署捐献器官、遗体的志愿书。

李宝兰和女儿叶玮参加2019年“光明树”缅怀活动。受访者供图

一家三人

先后捐献器官、遗体

归国侨民的身份,多元的教育背景,让叶锦青对生死有着超然物外的认知。相关影像资料显示,李宝兰生前曾在访谈节目中回忆丈夫叶锦青,“他曾对我说,我们来到世上本就不带任何东西,离开时也不该带走什么。如果可能,尽量为这个世界创造最后的一点价值。”

2005年7月,72岁的叶锦青永远闭上了眼睛。李宝兰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丈夫叶锦青走的时候神态很安详,好像睡熟了一样。当她翻开他的眼皮的时候,发现他的眼睛“像婴儿一般明亮、纯净”。她觉得老伴仿佛还在注视着自己,注视着这个世界。丈夫的眼神也提醒了她,马上通知深圳市红十字会,争取尽快把丈夫的眼角膜捐献出去。很快,深圳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到家中,经过协调,叶锦青的眼角膜被迅速送到深圳市眼科医院。

叶锦青捐献的眼角膜先后让7个人的8只眼睛重见光明,鉴于深圳当时条件受限,他的遗体在家人的努力以及深圳市红十字会和民政部门的协调下,捐献给广州一所医学院用于临床教学研究。

2011年,叶锦青、李宝兰夫妇的儿子叶宁,在罹患癌症后的第十五年不幸离世,他也捐出自己的眼角膜。

丈夫去世后,李宝兰将证明自己是器官捐献志愿者的身份卡片随身带着,她怕意外离世时,身边人不知道自己是捐献器官的志愿者,延误了捐献的最佳时机。她希望在自己生命垂危之际,看到这张卡片的人可以尽快联系深圳市红十字会,完成自己的捐献意愿。

2021年年中,84岁的李宝兰不慎摔倒骨折,经历了两次手术后,一直卧床。2022年3月20日,李宝兰离世。遵从遗愿,她成为了一名无语体师,成为叶家第三位捐献角膜、遗体的人。

澎湃新闻注意到,李宝兰一家曾荣获2013年“南山好人”、2014年深圳“十佳爱心家庭”等荣誉。对于自己和丈夫双双签署器官捐献志愿书的举动,李宝兰曾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我觉得这是谁都能做到的事。”

生前,李宝兰是一名教师,将所有心血都倾注在她的教育事业上。对于死后捐献遗体,她曾表示,“我是当老师的,所以他们(医学生)把我解剖的那个时候,我是给学生上最后那节课。”

叶锦青捐献纪念网截图。

爱的传承,

第三代也决定捐献

以爱以善传家,在叶玮看来,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她的一生。

叶家是一个“教师家庭”,除了叶锦青曾任教师,李宝兰也是一名教师,最后叶玮也成为了教师。受父母的影响,叶玮一直热衷公益事业。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

据叶玮回忆,三十多年前,母亲还在老家任教时,了解有学生交不起学费,便自掏腰包帮助。有一年教师节,这名学生辗转来到他们深圳的家中,感谢曾帮助过他的李老师,家人才得知此事。

生前,李宝兰热衷公益,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据深圳市红十字会介绍,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之后,李宝兰常通过讲述自家的故事,向身边人宣传器官捐献的理念,也曾多次参与深圳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哪怕已80多岁高龄,公益慈善的活动中也时常能看到李宝兰老人的身影。

今年4月,在叶玮为母亲举行的线上追思会上,全国各地的亲友都在云端吊唁,满屏的弹幕、语音都表达着对老人的感怀和思念。“您的从容淡定、自强善良,还有您们家的家风,都让人感动”“您对我们慈祥的爱永留心中”“您永远让我们崇拜和爱戴”……叶玮没想到,母亲平日里的善举竟积极影响着如此多人,她再次坚定,要将父母的这份温厚善良的品质和无私利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事实上,早在父亲去世后的第三天,叶玮就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在家人的感召下,叶玮的儿子今年也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一家三代五人登记捐献角膜、遗体,叶家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今年4月,深圳市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曾发文讲述叶家的捐献故事,文章写道,“‘爱长存,代代相传,爱不朽’,这正是李宝兰一家关于生命延续故事的真实写照。”

点滴爱心汇聚

向上向善的力量

深圳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英姬曾表示,叶家人是参与深圳器官捐献的志愿者及其家属的一个缩影。在深圳,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感人的捐献者,他们的事迹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器官捐献事业。

在深圳,像叶玮一家主动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的人还有很多。澎湃新闻了解到,有着“志愿者之城”之称的深圳,是国内第一个为器官捐献立法的城市,捐献比率也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每一个人体器官捐献、移植的成功案例背后,除了器官捐献志愿者的无私与大爱,也离不开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努力。深圳市红十字会目前有专职器官捐献协调员3个,在深圳市红十字会注册且长期参与器官捐献宣传的志愿者有百余人。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总协调员徐小玲告诉澎湃新闻,目前,还有很多器官衰竭患者在痛苦等待器官移植的过程中绝望地离去,“我们希望在共同的努力下,让这样的悲剧减少发生”。

宣传、普及器官捐献知识,多种方式向大众传播器官捐献理念,负责联络器官捐献家庭,组织开展捐献家庭关爱慰问活动,组织开展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加强与医疗机构的联络,向医护人员及医学生宣导器官捐献知识……这是徐小玲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饱含对工作的热情和对生命的敬重,徐小玲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9年,“我们主要是推动市民对人体器官捐献的了解与认同,促成更多捐献志愿”。

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曾遭遇过一场信任危机。据徐小玲回忆,那时他们的协调员、志愿者走上街头、社区、公园,向人们科普器官捐献,不止一次遭到路人的误解和质疑,他们需要不厌其烦地解释。经过一次次的宣传动员,加之后来社会大环境逐渐开明,这项工作的阻力才越来越小。

深圳市红十字会另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是中国第一个器官捐献协调员,有着15年的从业经历。她见证了一个个让爱延续的故事:少数民族人士杨杰捐献器官让7人重生,11岁少年梁耀艺临终捐献器官救人,90后女孩房晓宇捐献所有器官,八旬奶奶刘幼雪生前跨越2826公里志愿捐献遗体……截至2022年3月,经高敏协调成功的遗体捐献600例、器官捐献400多例、眼角膜捐献近千例。

一边是生死离别,另一边是绝处逢生,作为器官捐献协调员,徐小玲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她深感责任重大、使命非凡。她直言,在一线工作的协调员会面对很多阴郁情绪,靠着强大的心理疗愈能力,才能坚持这份工作,“但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更多是感动”,曾有不远千里从外地赶来登记的志愿者,也有志愿者亲属在悲痛之余还在考虑到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这些点滴爱心汇集成了向上向善的力量。

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7月和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相继公示了《2022年医疗机构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认定审批结果》《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的医疗机构名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83家医疗机构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其中广东省为19家,居于全国各省市区榜首;广东人体器官捐献数、志愿登记数,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23年前,深圳大学教师向春梅成为深圳首位眼角膜捐献者。至今,深圳市红十字会累计帮助1361人捐献眼角膜,649人捐献遗体,662人捐献多器官,有81536人登记为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仅今年1-10月,深圳市红十字会已成功帮助40人捐献眼角膜,57人捐献遗体,72人捐献多器官,器官遗体捐献志愿登记新增17570人。

“最初的诞生和最后的死亡一样,都是人生的必然;最初的晨曦和最后的晚霞一样,都会光照人间。”在深圳吉田墓园有三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叫“光明树”,是器官捐献志愿者们的安息之地。自2006年5月以来,“光明树”树下已陆续安葬了一百多名角膜、器官捐献者的骨灰。如今,这里已纳入深圳市生命主题文化园的统一规划建设中。绿意盎然的枝干不断成长,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将无限的生机传递到无穷的远方。

来源: 澎湃新闻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传递爱心,更凝聚人心——一场特殊的志愿者活动

新华社南昌12月20日电 题:传递爱心,更凝聚人心——一场特殊的志愿者活动

新华社记者赖星

12月14日上午,暖阳驱散了连日的阴霾。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日星社区一处院落聚集了不少穿着蓝马甲、红马甲的志愿者,大家站的站、坐的坐,等待党的二十大代表、萍乡市牵手爱心志愿者协会会长文兰英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宣讲。

文兰英拿着话筒走到人群前,还未开口,现场就响起志愿者们热烈的掌声。今年56岁的文兰英乐观直爽、待人真诚,是志愿者们的开心果,大伙儿都亲切地称她为“果姐”。

图为文兰英在宣讲现场。新华社记者赖星 摄

“春锣一打响咚咚,各位老表笑盈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左邻右舍快些来听,党的二十大精神暖民心。”文兰英用一段富有地方特色的春锣表演开启了当天的宣讲。

“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一曲春锣唱罢,文兰英将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增进民生福祉、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内容一一道来。

58岁的贾晓群在8年前和朋友一起加入文兰英的团队,其所在的滨河服务队已由最初的4人发展至如今的400余人。她最关心的是,在壮大志愿者队伍的同时,如何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要想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我们不仅要尽心做好每一次服务,还要积极探索志愿服务常态化路径、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这样志愿服务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文兰英说。

图为文兰英和志愿者互动。新华社记者赖星 摄

近年来,面对社会和群众的多样化需求,萍乡市牵手爱心志愿者协会的服务项目也从帮困助残、扶弱助老拓展到文明创建、非遗传承等多个领域。

作为下埠村服务队队长,48岁的刘洪连非常关注人才队伍培育。“现在志愿服务项目越来越多,队员们常常感到知识不够用,害怕服务水平跟不上。”刘洪连说。

“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文兰英说,要通过专职社工引领志愿服务,进一步丰富社会服务人才资源,完善志愿者队伍培训体系,进而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2013年,文兰英自筹经费成立萍乡市牵手爱心志愿者协会,至今已吸引5000余人加入,累计帮扶500余名贫困学生、160余户残障家庭、8000多名老人。

在谈及如何发挥党员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时,文兰英说:“现场的志愿者中是党员的举个手。”话音刚落,12只手就齐刷刷举了起来。

“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带头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做好志愿服务。”文兰英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身患脑瘤两度开刀,还摘除了胆囊的她选择用志愿服务诠释生命的价值。

结束在日星社区的宣讲后,文兰英和志愿者又马不停蹄地走访帮扶困难群众。居住在滨河社区的李成福、彭申和夫妇年过七旬,两位老人见到文兰英十分高兴。数年前,彭申和因病住院,高昂的医疗费让夫妇俩一筹莫展,好在志愿者及时开展募捐为其筹集到“救命钱”。

“老人家请放心,党和国家非常关爱老年人。只要你们有需要,我们会第一时间上门服务。”文兰英说。在她看来,志愿服务不仅传递爱心,更凝聚人心。

军营观察丨英雄的连队 青春的叙事

第82集团军某旅坦克八连参加进攻战斗演练。

“遇到你们这样的连队,我们输得服气”

从老班长平晋鑫手里接过“英雄岳太全班”班长的接力棒,谢国平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

“我能胜任吗?”这位第82集团军某旅坦克八连中士觉得,与入伍16年的老班长相比,当兵7年的自己还太年轻,有点配不上这个荣誉班。

然而,连队战友们不这么认为。这一点,从称呼上就能看出来。

担任“英雄岳太全班”班长后,战友们见到谢国平,喊的是“岳班长”,而不是“班长”或者“谢班长”。这一称呼,是大家对他的认可。笔者和连队官兵都相信,谢国平能带好这个荣誉班。

谢国平来自江西赣州,是个性格开朗的男孩。休假时,他喜欢穿简单T恤和牛仔裤,看起来有点酷。只有当你看到那双布满裂纹和茧子的手,你才会觉得眼前这个男孩“确实值得托付”。

一双值得托付的手,必然经历了风霜的磨砺。

刚开始练习坦克驾驶,谢国平连换挡都感到吃力。双手紧握挡杆,全身都在跟着挡杆颤抖,谢国平的虎口被震得生疼。“几次练习下来,手掌发麻,仿佛没了知觉。”谢国平一遍遍使出全力操作,手上慢慢磨出了一道道裂纹、一个个茧子。

一道道裂纹、一个个茧子的背后,是一群年轻官兵坦克技能的日渐精进。

那是野外驻训的一天。夜间环场机动课目训练中,谢国平担任头车驾驶员。路两边是高耸的大山,崖壁上松动的碎石随时会滚落。

坦克内,崎岖山路带来的震动感,顺着履带,沿着操纵杆传到谢国平手上。驻训地沙多风大,风扬起沙尘,潜望镜上蒙了一层细细的尘土。谢国平看不清路,只能从操纵杆的震动和经验中感知方向。

此时,笔者乘坐连队指挥车,位于坦克车队中后方。在笔者记忆里,以往这项训练都在白天组织,通常选择在平坦开阔的地方。夜间山路环场机动,还是近年来的第一次。

漆黑夜幕中,伴着轰鸣,一条由坦克组成的车队在山间蜿蜒。终于,随着最后一辆坦克平稳熄火,夜间环场机动顺利结束。

几天后的一次演练中,坦克八连作为旅队唯一的穿插突击连,准确判断“敌”兵力部署,找到“敌”防守兵力薄弱处,直插“敌”心脏,圆满完成了穿插任务。

演练结束,被裁判宣布 “阵亡”的蓝军官兵,朝着谢国平竖起大拇指:“遇到你们这样的连队,我们输得服气。”

第82集团军某旅坦克八连官兵在阅览室读书。

“永不言弃,永不言败,永不言悔”

拿起笔,翻开坦克八连《退伍纪念册》,一名即将退伍的老兵郑重写下:“永不言弃,永不言败,永不言悔。”

这句话,也是坦克八连的连魂。每当关键时刻,连队官兵总会吼出这12个字,从中获得更大的力量。

时间回到1年前,旅里选拔参加“八一”马拉松比赛队员。

当时,连队派下士温鹏举参选。那天太阳火辣,跑着跑着,温鹏举却感觉浑身发冷无力。身旁,不停有参赛队员相继退出。温鹏举咬紧牙关,心中不停默念:“永不言弃,坚持就是胜利,倒也要倒在终点。”

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冲过终点,温鹏举便倒下了。营长岳玉宝闻讯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他始终记着温鹏举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营长对不起,我给连队丢脸了。”

“你非但没有丢脸,还为连队争了光!”听了营长的话,温鹏举心里好受了些。从医院回来后,温鹏举在日记本上写了这样一段感受:“今年是我当兵第5年,我终于明白一个道理:没有理想信念是很可怕的,只要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坦克八连,被改变的不只是温鹏举。这12个字,在每名战友身上都留下了印记。

11月中旬,临近专业课目考核。有的战友射击专业快速瞄准课目学得还不够精细,三级军士长火控技师孙贵涛知道后,急忙带大家进行补差训练。

“不到最后一刻,我们绝不能放弃。”考核前夜,连队所有炮长几乎彻夜未眠。孙贵涛采用车轮战的方式,让成绩没有达到优秀的战友一个个轮换训练。

功夫没有白费。第二天考核,全连成绩全部优秀。二级上士黄龙说:“如果没有班长陪我们加练,我一定拿不到优秀。”

备战旅里组织的军体运动会时,笔者常常看到一级上士李强奎在俱乐部里加练。看着这位入伍15年的老兵刻苦训练,很多战友争相加入。最终,李强奎不仅拿到了引体向上单项全营第一,还通过了特三级运动员考核评定。

新兵陈康身高不到一米七,体重却有85公斤,3公里跑一直不及格。连队给他制订了训练计划,如今,陈康体重瘦了20公斤,3公里跑成绩大幅提升。今年军体运动会,他一下子做了380多个俯卧撑。“放在以前,这成绩我想都不敢想。”陈康开心地说。

有一本书中曾这样说:很多人都懂得精神的力量有多大,但很多人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喊口号,讲是讲了,但没有去执行。

“永不言弃,永不言败,永不言悔”——这12个字,坦克八连的战友们不仅常常在嘴里喊出来,更是义无反顾地这样做。

第82集团军某旅坦克八连组织开展“小比武、小竞赛”活动。

“守护眼前的和平安宁,是一件值得的事”

和别的兵种比起来,坦克行驶中卷起的沙尘,让我们看起来总多了些“土气”。

一次训练归来,一级上士冯海军的脸上、嘴里、眉毛里、耳朵里都是土。远远望去,只能看见两个眼睛在忽闪忽闪地动,只看人不听声音很难辨别出来是他。

“咱们是坦克兵,不吃些土,哪能练成硬骨头?”冯海军最常说的便是这句话。

野外驻训地天气变化大,常常上午晴空万里,下午就乌云密布。一次大雨,帐篷顶上积水过多,沿着缝隙慢慢漏进来。

帐篷外下大雨,帐篷里下小雨,“土”加“水”就变成了泥水。战友们拿起“万能黄色脸盆”,不慌不忙地接滴下来的水。眼前,雨水成串滴下来,大家打趣将这里比作“花果山水帘洞”。

在“吃土”的日子里,战友们发现了藏在辛苦背后的乐趣和价值。那是坦克兵的另一个样子。

一次比武,排长张淳在400米障碍跑时伤了腿。那以后,张淳不能像以前一样拼命奔跑了,也没有机会代表连队参加比武。

“值得吗?”笔者问。

“打赢才是军人最大的价值。”张淳毫不犹疑地说,“我可以倒下,但不能没有拼过就放弃。以后就算退伍回家,我再遇到困难,想起那么难的时候还能坚持,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全力以赴,为梦想而拼搏。笔者常常觉得,坦克八连留给大家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都要有克服一切困难去实现梦想的精神状态。

其实,苦也在悄悄酝酿着蜜。一切绚烂的收获,都绽放在默默的辛苦付出之后——

今年环场机动课目结束,坦克八连装备完好率百分之百。每次中途休息时间,二级上士平安和中士蒋家军都会一遍遍检修,将故障提前排除;18岁新兵冯柏棋,刚来连队时快速精确瞄准击发课目不及格,反复训练后,如今成绩迅速提高……

那天,训练结束已是深夜,整个训练场被坦克的红色尾灯照亮。那一刻的宁静,让笔者感到一种别样的“诗情画意”:“当军人,守护眼前的和平安宁,是一件值得的事……”

至今,笔者都忘不了刚入伍时的那个场景。一大早,笔者拎着行李坐上武装部的吉普车,直奔火车站。看着窗外的风景,笔者心头翻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豪迈——

那一刻,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对得起爷爷给我取的名字:“玮国”——用保家卫国的奉献,呵护和平这个国之瑰宝。

感谢班长的“套路”

■下士 陈 翔

班长谢国平常常“套路”我们。

一次参加20公里拉练,我快要坚持不下去时,班长突然说:“坚持一下,还有2公里就到了!”听到这句话,我立刻提起一股气往前冲。

然而,距离终点根本不是2公里,我继续咬牙往下跑。“陈翔,再坚持一下,真的就只剩2公里了……”就这样,在班长一个又一个“只剩2公里”的“套路”下,我跑到了终点。

还有一次,连队组织引体向上训练。班长站在我旁边说:“拉10个就行,我帮你数着。”“班长,够10个了吗?”我问。“再拉一个,马上够了。”班长说。

果然,我又中了班长的“套路”。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的成绩达到了优秀。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班长的“套路”,我是没办法坚持下来的。感谢班长的“套路”,让我快速成长。

这碗泡面有点“咸”

■列兵 马骏凯

新兵下连不久,我出公差回来,已经过了晚饭的时间。我向连队宿舍走去,发现宿舍里一片漆黑,心里犯嘀咕:“今天也没有什么集体活动,人都去哪儿了?”

一进屋,我愣住了。好几个战友打开打火机,班长端着一碗泡面,递到我手上,大家开始为我唱生日歌。

顿时,幸福感在我心底油然而生。原来,班长和战友们知道这是我在部队的第一个生日,一早就准备好了这个惊喜。

我端着热腾腾的泡面,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到碗里。我开玩笑地说:“这碗泡面可能有点‘咸’了。”

这碗“有点咸”的泡面,是我在军营吃过的最美味的面条。

我们的“美发师”

■列兵 叶 川

周末,我们几个新兵不约而同地聚在了一起。突然有人对同年兵张鑫升说:“你的头发有点‘茂盛’啊!”

我们齐刷刷地望向张鑫升,他的头发确实有点长了。不剪的话,下周一的军容风纪检查肯定不过关。“找班长帮咱们理吧!”我提议。新兵丘鸿茂说:“不能总麻烦班长,咱们要自力更生。”于是,丘鸿茂自告奋勇帮大家理发。

张鑫升成了丘鸿茂的第一个“顾客”。很快,头发理完了。看着张鑫升头顶上的头发剪得像坑坑洼洼的地雷场,头两边的头发像一层一层的梯田,大家表情复杂,笑出了声。

虽然效果不尽人意,但好在头发剪短了。那天,丘鸿茂给我们每个人都理了发。如今,丘鸿茂的理发水平一次比一次好,我们都喊他“美发师”。

(李国臣、王 轶、孙晓龙整理 图片/魏传豪、贾宏伟 摄)

我们的连队年轻又厚重

■第82集团军某旅坦克八连指导员 于玮国

今年,是我担任坦克八连指导员的第5年。5年间,经常有人问我:你带的这个连队是什么样子?

思考答案,两个关键词在我脑海里萦绕:年轻与厚重。

这是一支年轻的连队。目前,在坦克八连,00后士兵占三分之一以上。他们大都在读大学期间入伍,文化水平高,思想观念新。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他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父辈们经历的苦日子,他们没体会过。

这是一支厚重的连队。调整改革后,“英雄岳太全班”改编到我所在的坦克八连。这是一个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荣誉班,有着厚重的历史。

1947年1月,鲁南战役。一次阻击战中,敌我兵力悬殊。滨海警备旅第1团特务连9班班长岳太全,带领全班击退国民党军9次冲锋。岳太全身负重伤,英勇就义。此时,全班仅剩2名战士。他们一直坚持到大部队赶到,完成了阻击任务。战后,特务连9班被命名为“英雄岳太全班”,并被授予战旗。

担任坦克八连指导员后,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拉近新生代官兵与这段厚重历史的距离,让连队更具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在大学学的专业是绘画。征求大家意见后,我为坦克八连设计了一枚连徽:整体设计基调为红色,代表着我们这支红色连队;连徽主体,盾牌样式的“T8”图案,是“坦克八连”的缩写,寓意着我们永远像坚固的钢铁长城一样守护祖国。

大家一起反复打磨连徽的过程,也是不断走近那段历史的过程。这枚徽章,渐渐成了连队凝聚力的具象表达。

英雄的连队,青春的叙事。站在连徽前,大家看到的是历史,感悟到的是精神。接过“英雄岳太全班”的历史接力棒,我们继续谱写着强军的故事。

我渐渐发现,当“年轻”与“厚重”这两个词叠加在一个连队身上,这个集体便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气场”——

那是一种一脉相承的锐气。当年,班长岳太全刺刀卷刃了仍然坚持战斗。如今,八连官兵驾驶坦克向前突击,势不可挡。演练中,大地轰鸣,铁流滚滚,他们用强有力的火力摧毁“敌军”堡垒……

最近党团活动中,连队官兵一起观看军事影片。看着电影中的老式坦克,大家纷纷感慨,那时控制坦克火炮转变方向,还得用手摇;如今信息化条件下,坦克早已能自动跟踪目标。

“那75年前呢?”我顺着话题问。

“岳太全班长战斗时,全凭一腔热血和勇往直前的拼刺刀精神。今天,我们虽然有了先进的武器,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永远不能丢!”一位战友的话,引来热烈掌声。

那天,回到宿舍,二级上士曹元铭在笔记本中写下:“站在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与先烈对望,我只想道一句:请放心,强国强军,有我们!”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璀︽柟杩借釜7骞达紝澶氭?鍏?紑鎮?祻锛屾秹瀚屼袱璧峰懡妗堢殑閫冪姱钀界綉锛?,"video_count":0},"image_detail":[{"url":"https://p3-sign.toutiaoimg.com/large/tos-cn-i-tjoges91tu/TQ3guQBDifXOlf?_iz=31825&from=article.detail&x-expires=1703698652&x-signature=uqY5TCvYBsx95lVPftaMGoaLheA%3D

鏉ユ簮锛氫腑鍥芥櫘娉?

12鏈?4鏃ワ紝璁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