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轮回samsara纪录片(18张普通人拍出来的好照片:你看!极端天气出好片,没骗你吧)

轮回samsara纪录片(18张普通人拍出来的好照片:你看!极端天气出好片,没骗你吧)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2-19 08:53:12

轮回samsara纪录片(18张普通人拍出来的好照片:你看!极端天气出好片,没骗你吧)

轮回samsara文章列表:

轮回samsara纪录片(18张普通人拍出来的好照片:你看!极端天气出好片,没骗你吧)

18张普通人拍出来的好照片:你看!极端天气出好片,没骗你吧

今天投稿的第一幅照片,

作者说了一句话:

“极端天气出好片”

对此,

我深以为然。

《佳作推荐》第192期

come on

1

@生活就是睁只眼闭只眼

华为手机

极端天气出好片。前几天下了场雨,还有雾霾,从日常经过的湖边看了一下,顿时有了感觉,再配上一首诗句,成水墨画了。可晴天的时候是这样的,根本不入镜,尤其是后面的高楼,是如何也躲不开的。

雾霾,遮挡了后面的现代建筑,让照片变得极简。

我曾经写过一篇推送,讲的就是:阴天、下雨、沙尘、雾霾,恶劣的天气,对于摄影人来说,其实也是一种馈赠。

极端的天气不常见,它会给你的拍摄造成一些困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没准也会带来一些便利。

2

@八甲酸菜鱼

欧式的建筑,配上枯树与阴霾,水面影影绰绰,

透着一股阴冷,像极了电影中的场景,别有一番感觉。

3

@輪迴 Samsara

《水墨丹青》

iPhone 8plus

没有什么心得体会,就是想下辈子像那几只鸭子一样可以自由的, 不急不缓地荡漾在湖面。

同样的雾气、枯树与水面,同样的氛围,

与上一张不同的是,这个场景中鸭子孤零零地游荡,传递出一种孤独感。

4

@杨轩yx

《孤.影》

荣耀30pro

水中倒影,一人独行秋色之中

天气可以让照片变得极简,倒影与后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泛黄的色调和老树、小桥、背影很配。

倒影的翻转,天空变得异常宽阔,进一步增强了这种空旷感。

5

@西南社

巧妙之处在于左侧的汽车,车灯的位置和高光正好结合在一起。

仿佛那缕光线是汽车照射出来的。

6

@叶紫

明暗光影交织,产生了一系列规律性的几何组合。

很有设计感。

7

@南山客

巧用色彩卡纸,拍出了颜色的碰撞,

一把叉子,呈现的是虚化与阴影,

这样的角度很艺术。

8

@一路芬芳

城市建筑

华为Mate30

手机自带

两楼对称,线条规整,

黑白拍出了明度摄影的调调。

9

@摄影师柳丁

利用一缕眼光,净化了大部分的场景,

高光内女孩的笑容,就像阳光一样温暖而治愈。

10

@随缘

《暮年》

华为p30

后期软件snapseed

阴影内地上身,被高光勾勒了轮廓。

高光内的下身,被光影裁成了剪影。

暗中有亮,亮中有暗,

就是这张照片的亮点。

11

@戚健平

《海边光影》

水面上的高光,是拍摄剪影的绝佳背景,

下次你遇到了,千万不要错过。

12

@?笑?笑?

《打旽》

小米11u

后期:snapseed

一人一狗,有对比有呼应,很有趣的一张照片。

13

@欧沙佳

《视界》

荣耀20Pro 后期:泼辣

对称性的线条,对称性的光影,对称性的构图。

舒服。

14

@欢颜

《一起来打卡》

iPhone 11promax

上海的网红楼,利用慢门将下面的行人虚化,

拍出了一种任你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的感觉。

15

@龐

《回望》

sonyA7M2

“望着青春的背影远去”

很有故事感的一张照片,难得的是,老人的表情和女孩的表情,也形成鲜明的反差对比。

16

@观山听海

《情深深》

硬调黑白,高光中插入一个人影,如果后期可以把电线去掉,就更好了。

17

@紫微

华为P40pro,5倍变焦拍摄

酷暑七月,致敬城市高楼的爬楼英雄们

照片中大量矩形排比排列,从视觉上看就觉得工整,

工人的橙衣红帽,在这冷灰的色调中显得很突出。

18

@Melmoth

手摆出的姿态,被光影雕琢地有点瘆人,后期处理的漏光很斑驳,整体塑造了一种很绝望的既视感。

19

@爱吃鸡脖的小乓

一片黑色的背景中,白色的鸭子显得非常显眼,

当然,更吸引人的,是定格在画面中的颗颗水珠,这cmos,真是一寸大一寸强啊。

娇兰演绎今年的诱惑

娇兰(Guerlain)成立于1828年,主营香水、化妆品及保养品。是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Mo?t Hennessy - Louis Vuitton, LVMH Group)旗下的产品。

娇兰品牌享有盛誉的国际品牌,自创办以来,推出的娇兰香水品种超过300多种。这个香氛王国一抹最骄艳的骄子,一百多年来,娇兰以她那特有的贵族气质与优雅浪漫的品质保障,奠定了它在法国及世界上的品牌地位。

在走向成功的背后,娇兰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追溯至1828年当娇兰的创办人pierre-francois-pascal-guerlain开设第一间香水专门店起,即专注于创制不同种类的独特香水及香精,以配合不同人士的性格特质。由于概念崭新,旋即倾倒万千女性而闻名于世;并于1854年被拿破仑三世皇后eugenie钦选为御用香水专家。而当日特为皇后eugenie研制的eaudecologneimperiale迷人香水及其尊有的金箔蜂姿午水瓶,迄今为止仍可在娇兰美容中心一睹芳华。

时至今日,娇兰创制经典香水的传统艺术,仍由jean-paulguerlain贯彻延续,他的首要任务,便是严格控制香水的品质,他认为一个优秀的香水创造者,要具备分辨香氛的记忆力,以及钟爱女士的浪漫情怀。由他创制的香水,均旨在激发每个女士蕴藏的独特魅力,让她倍添诱人风姿。

娇兰自1828年建立以后,推出的香水品种超过300个。在皮埃尔·佛朗索瓦兹·帕斯科尔·娇兰(pierre-francois-pascalguerlain)创立他的生意之初,就以能为客户配制各色不同个性的香水而出名。

娇兰公司为欧洲超过半数的王室成员提供香水,对员工提出的要求是:“制作优质的香水,对质量毫不松懈,坚持单纯的构思,为求细致的表现。”这段话仍然是娇兰公司的座右铭。

爱默继承了父亲的天赋,在老人逝世仅5年以后,1889年就推出了著名的“姬琪”,这款娇兰香水和以前的娇兰香水都不同,非常时髦、非常完美,被看成是第一款现代香水,而且是最伟大的经典之作。“姬琪”被界定为半东方调的馥奇族香水,以今天眼光看来它并不复杂,但是它使调性的分层得以实现,第一次运用了综合方法来架构香料的排列。“姬琪”是爱默前女友的名字,也是雅克·娇兰(jacquesguerlain)的呢称。香水瓶由娇兰家族的人担任设计,巴卡莱特制造,模仿了古典的化学试瓶的样子,瓶塞很像是香槟酒瓶塞。象征着香水所代表的快乐和幸福。非常奇怪的是,没有人规定它是为男人还是女人准备的,因为那时候分别并不明显,所以姬琪从此成了一款中性香水,但主要还是女用居多。后来领导公司的是加布里埃尔的儿子们。而雅克继承了娇兰家族天赋的鼻子,继续调制新的香水。他们发展和建立了更大的工厂。

对富有阶层来说,二战之前的日子每天都像是庆典,公司适时推出了“东瀛之花”(mitsouko),是一款带有日本风格的香水,后来又推出东方风情的“莎乐美”(shalimar),还有以歌剧《图兰多》中的一个角色命名的“柳儿”(liu),接着是向电影界献礼的“长夜飞逝”(voldenuit)。娇兰的事业始终在拓展,并在其他国家开出许多分店。1955年雅克·娇兰和自己的孙子让·保罗(jeanpaul)一起,制作了他的最后一款香水。让·保罗继承了娇兰家族敏锐的嗅觉,在1969年为娇兰香水家族增加了新成员——“迷醉”(chamade),它使人联想到战时的鼓声、心跳声和投降的场面。又于1974年出品了清新温柔的“娇兰香露”(l’eaudeguerlain);1975年出品了柏香调的“盛装”(parure);1979年出品了歌咏玫瑰的“娜赫玛”(mahema);接下来是花香调的“香园(jardinsdebagattlle),灵感来自托斯卡尼(tuscan)的音乐;然后是花香调东方香型的“轮回”(samsara)和更清新、淡雅的“轮回之香”(unairdesamsara)。

1996年,迄今为止由让·保罗出品的系列香水中最卓越的一款——“香榭里舍”(champs-elysees)问世,完美的花香型,主要香氛由含羞草、含羞草叶和醉鱼草构成。“香榭里舍”的瓶子由罗伯特·格拉奈(robertgranai)设计,他从1959年开始设计了“娇兰”所有的香水瓶。但是“娇兰”1997年推出的“天琴座”(vega)的新版(第一次是在1936年)用的是巴卡莱特制造的限量香水瓶。1998年又有限量的香水出售,那就是为了纪念“娇兰”的创始人诞辰200周年的“娇”(guerliande)。娇兰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美容护肤品制造商。

法国娇兰御廷兰花金兰乳霜

凝脂般幼滑,肌肤光润璀璨,饱满弹润,宛若倍添年轻活力 主要成分: 御廷兰花活力精萃 质地: 霜状 使用方法: 涂抹乳霜: 以打圈的方式涂抹乳霜,由中间往两侧涂抹,依次是:额头、两颊、下巴。 提亮肤色: 用手指从额头中间按摩到耳部(1). 接下来,从嘴角向鼻子上移,再滑动到眼部下方后移动至耳垂 ,轻轻按压(2).重复三次 唤醒肌肤:用食指按摩轻轻按压图中穴位,每个穴位按压三次 塑造脸部轮廓: 轻轻地用背面手指同时对称的扫过脸部轮廓,从下巴到耳朵 (1). 用手指从下往上提拉额头的肌肤,从眉毛上方到发际线位置 (2). 每个动作重复三次 适合肤质: 适合各种肤质

法国娇兰御廷兰花亮白精华露

全效抗衰老性能,持久功效 新一代御廷兰花活力精萃是三种兰花品种(包括大花万代兰、棒叶万代兰)的终极组合,作用于所有老化迹象。而新一代御廷兰花极致全效亮白精华露则融合了针对有助肌肤保持年轻的六个基本机制:* -激活负责抗炎蛋白合成,从而有助肌肤保持年轻的基因。 -对抗免疫衰老细胞的产生。 -保留原来的细胞膜结构。 -增强表皮细胞的再生能力。 -加强DNA保护。 -控制黑色素的过多形成。 除此以外,该款全新产品还有助于肌肤保持年轻, “启动细胞回春机制”:* -每天将年轻和活跃的细胞保存在肌肤中,从而延缓细胞衰老。 -维护细胞周围的生态系统以保持细胞的活力。 -增加肌肤细胞的寿命。 随着时间的流逝,年轻和活跃的细胞将不断增加。而导致肌肤老化的过程也会受到抑制。*肌肤从而充满新的活力,显得更加年轻、更长久地焕发年轻光芒。 * 成份经过体外测试。

法国娇兰珍珠肌透白亮妍精华露

一滴珍珠肌透白亮妍精华露裹挟了P.E.A.R.L.珍珠莹采精萃美白技术的全部,让皮肤有内而发深层焕发出神采。而黑斑的强度、数量以及大小八周之后则降低了27%,也已经过临床研究的证明。*配方中富含活性抗衰老以及排毒物质**,保护皮肤免受压力损失,显著保持肌肤青春靓丽。其质地极其新鲜轻盈,极易消散的液体,使肌肤焕发虹彩光芒。日复一日,肌肤恢复活力。更加透彻,光彩照人,散发出美丽的光芒。 P.E.A.R.L.珍珠莹采精萃的浓度如此之高,以至于在护理后,珍珠肌透白亮妍精华露的效力将持续一个月。在四周的使用之后,光彩照人而明艳的肤色真正维持了一个月!*** 利用专业滴管,每个早晨和夜晚可以汲取正确的珍珠肌透白亮妍精华露的剂量。 临床评估由亚洲皮肤科医生对31名女性进行分析得出结果,这些女性每天使用两次,坚持八周。 对成份进行体外实验 在亚洲对31名女性进行满意度测试。这些女性每天使用两次,坚持四周,结束四周后调查结果。

法国娇兰珍珠肌透白柔肤水

轻盈清爽无负担,作为经典美白的第一个步骤,保湿柔肤,有效淡化色斑。特别添加了抗老化排毒因子,保护肌肤免受自由基的侵害,保持年轻水润。 萃取天然精华,不含任何添加剂,打造零负担清润美肌。富含补水保湿因子,肌肤水润光泽,令肤色更显自然迷人。专为炎炎夏日所设计的轻透质地,令肌肤焕发活力光彩。瞬间吸收,重塑幼滑、紧实、富有光泽的迷人肌肤。即使尚未使用任何护肤产品,肌肤已经散发出珍珠般透白光泽。 每天早晚用指尖轻柔地把柔肤水抹在整个脸部,并用化妆棉拭去多余柔肤水。

法国娇兰帝皇蜂姿全新蜂皇精华(娇兰蜂皇修复精华)

新一代帝皇蜂姿蜂皇精华的核心成分,就是以法国乌埃尚岛原生黑蜂蜂蜜与特供蜂皇浆凝炼成的帝皇蜂姿纯净赋妍精粹。这些活性成分精心封存于法国娇兰特制微粒内,微粒本身则置身于具有超凡保湿紧致功效的凝露中。 蜂蜜不仅是地球上生命的滋养者,自然界伟大的炼金术士,更能生产出卓而有效的天然愈合修护剂。 法国娇兰研发中心汲萃极具卓效的法国黑蜂蜂蜜与蜂皇浆,凝炼成帝皇蜂姿纯净赋妍精萃。

法国娇兰小黑裙淡香氛

从诱惑到激情,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 前调,是一捧清新而透明的鲜花。如同在黎明新鲜采摘下的玫瑰、茉莉和橙花花束,摇曳中,散发出细腻、精致、轻盈而恬谧,充满着女性温柔的芳香。 中调,是令人愉悦而馋涎欲滴的水果香。以多汁的樱桃、苹果和黑加仑香味为主,随后伴有一阵浓郁活力的绿色清香,仿佛被露水淋湿般,闪闪的沁心。 尾调,白琥珀引人爱慕的香味悄然浮现。一股温和、细腻、纯净,若有似无的麝香味,营造出柔美如丝一般的芬芳。

法国娇兰 熠动淡香水

“熠动”是一次变身,一朵崭新而熟悉的花朵,带领你进入大胆不羁的自由国度。这种前卫的自由与随性,甚至是她的放纵,令“熠动”的女性魅力更显张扬。

娇兰熠动淡香水瓶身,由雕刻家 Serge Mansau设计,俨然是“光线”的雕刻品。通透纯净,唯见玻璃和其捕获的光芒。瓶身、瓶颈和瓶帽三轮半球体,夺人眼球。

法国娇兰 铃兰香淡香水(2017限量版)

2017年,法国娇兰与Atelier Bizet跨界合作,令铃兰香淡香水限量版清新绽放。

久负盛名的巴黎刺绣工坊Atelier Bizet为香水特别定制了饰有精致铃兰花束的香水瓶身。由花艺师Maison Legeron率先设计出纯白色的风铃草模型,再将其手工精心刺绣,并配以精致的金色串珠花叶。花朵周边搭配以施华洛世奇水晶和珍珠,尽显香水的灵动与轻盈之美。 香水瓶颈由法国娇兰工艺师精雕细琢,再将白金相间的精致标签附于香水瓶身之上。

别具魅力的法国娇兰铃兰香淡香水,堪称赠予所爱之人的上佳之选。

使用方法

创牌于1828年的法国娇兰品牌,始终秉持着对美和艺术创造的执着追求。为了庆祝著名的法国五月节,法国娇兰将再次隆重呈现这一非同寻常的珍贵艺术品。

自2006年迄今,法国娇兰每一年都会邀请一位颇具才华的工艺大师,为铃兰淡香水打造全新瓶身,其出类拔萃的手工技艺与创造力,将与同样经典耀世的限量香水交相辉映,并赋予其新的意义。

法国娇兰臻彩宝石唇膏

臻彩宝石唇膏满足所有这些渴望的方法就是其配方中核心的珠宝成分:红宝石粉! 红宝石点燃火花 为获得这贵重的宝石粉:在真正的红宝石上施展魔法。由此获得的红宝石单晶在研碎后,会与日光中的紫外线相互影响,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而为了将唇膏的光泽提升至新的高度,红宝石粉中还添加了细小的玻璃珠,它们会使光线无限衍射。 即刻获得鲜明的双唇 在接触双唇的瞬间,臻彩宝石唇膏就为其覆上一层色泽鲜明浓郁的薄膜。这转瞬可得的效果要归功于浓缩的色素,以及与其配合的液体珍珠母,后者所形成的不透明薄膜能完美地反射双唇表面的光线。 绝对柔滑*的表面 配方中所含的透明质酸微粒就像微型海绵,充满水分并膨胀至其初始体积的六倍。而印度草药中的Gugul树脂就像天然的皱纹填充物。双唇即刻变得柔滑,粗糙与不均似乎都消失无踪。 针对性活性成分令双唇饱满* 配方中浓缩了能刺激表皮细胞生长的维生素A棕榈酸盐,以及采自马达加斯加和印度的虎草,后者能促进胶原纤维的合成,而胶原纤维是使肌肤饱满的蛋白质。双唇因而饱满丰盈。 持久水润配方中富含野生芒果油,使臻彩宝石唇膏极其舒适,并能保持肌肤最理想的水润程度。因此能将浓郁的色彩与润唇膏的舒缓享受融于一体。 与众不同的色彩 每款臻彩宝石唇膏都代表了一种情感……娇唇的魔力 呈现出25种色泽,分属两类不可或缺的色调。

法国娇兰一触倾心唇膏

推陈出新能够让时尚设计师汲取历史中流淌着的经久不衰的灵气,重拾在他们出生之前品牌就营造的情愫。而二十一世纪的“一触倾心唇膏”却勾勒出一个俏皮时髦的女郎形象。只需手指轻轻一弹,这管唇膏便悄悄登场,爬上她的嘴角,让她霎时光彩照人、美丽异常。我很喜欢化妆的过程。在公共场合看到一个女人涂抹唇膏,是那么性感、那么具有诱惑性!充满法式浪漫风情!

法国娇兰 KISSKISS亲亲唇膏

口红和亲吻,同样都是嘴唇的最爱。娇兰的KISSKISS亲亲唇膏 ,就把KissKiss放到产品名字中,其中所含真正的反光材料(云母、钛和硅石)使嘴唇产生炫目的视觉效果的同时,更添宝石般的光泽。柔霜复合物可以创造持久的保湿滋润效果,使嘴唇柔软并富有弹性。 春天妆容的必备新品,打造诱人的性感樱唇!15种水润通透的色调,配合象征女性柔美特征的紫罗兰香味,富含的活性成分打造艳丽、性感的双唇,使之更加光滑、滋润和柔软,闪烁着诱人的光泽。

余英时丨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

#余英時10个#知识人180个#中国16个#汉学17个

#士人3个

作者|余英时(1930-2021)

历史学家、汉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

一、知识人与“道”

知识人在古代中国叫做“士”,而“士”的出现则是和“道”的观念分不开的,所以孔子说:“士志于道”《论语·里仁》,但是“士”和“道"两个名词在孔子以前早已存在,其涵义也颇有不同。让我们先简单地谈一谈孔子以前的情况。

商、周文献中常见“多士”、“庶士”、“卿士”等称号,这一类的“士”大概是当时“知书识礼”的贵族。商代卜辞中所见的“卜人”也许便是“士”的一种。《说文解字》和《白虎通》都说“士、事也”。因此今天不少学者都相信,商、周文献中的“士”,是指在政府中担任各种“职事”的人。周代的教育以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为主,受过“六艺”训练的人也称作“术士”或“儒”;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技艺而出任不同的“职事”。例如孔子曾为“委吏",是管理仓库、核查出入数字的职事。这当然必须学过六艺中的“数”。孔子自己又说过:“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论语·子罕))可见他也学过“御”和“射”。至于“礼”和“乐”,则更是孔子研究得最深的两门艺业。“礼”和“乐”在古代贵族社会中的用途最广,学了这两种知识技能之后,更可以有许多“事”可做,如各种“相礼”和“乐师”。所以,《说文》以“事”来解释“士”确是有根据的。

在孔子以前,“道”的观念大体上是指“天道”,即以“天道”的变化来说明人事的吉凶祸福。关于这一点,清代钱大昕已有很扼要的考证。他说:古书言天道者,皆主吉凶祸福而言。《古文尚书》: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天道福善而祸淫。《易传》:天道亏盈而益谦。《春秋传》:天道多在西北。天道远,人道迩。灶焉知天道!天道不謟。《国语》:天道赏善而罚淫。我非瞽史,焉知天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曾论吉凶之数。(《十驾斋养新承)卷三《天道》)

春秋以前还没有《论语》、《老子》中所说的抽象之“道”;“道”字单独使用,其本义只是人走的“路”。故《说文》云:“道,所行道也。”

总之,古代的“士”是政府各部门中掌“事”的官员,所以顾炎武说:“谓之土者大抵皆有职之人。”(《日知录》卷七《士何事》)另一方面,古代也没有发展出一种普遍而抽象的“道”的观念。春秋以前的所谓“天道”则是具体的,主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这种“天道”还没完全脱离原始宗教(primitive religion)的阶段。在原始宗教中,只有少数有特殊能力的人,可以成为天人或神人之间的媒介,如商代的卜人、周代的巫瞽或史。但是下人、巫、瞽或史只是“士”中的一小部分,其余的“士”则和“天道”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单襄公答鲁成公之问,日:“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国语·周语下》)据韦昭的注解,瞽是乐太师,掌音乐,听军声以察凶吉;史是太史,掌天时。这两种人的职事都是“知天道”的。

由此可知,孔子所说的“士志于道”是指一种新出现的历史情况,和春秋以前的传统截然不同。这一新情况的出现,说明“士”和“道”两个观念,在春秋时代都发生了基本的变化。我们现在要追溯一下这一变化过程。

春秋以前的“士”,诚如顾炎武所言,“大抵皆有职之人”。这是因为在周代封建制度之下,“土”属于贵族阶级中最低的一层,“士”的上面则有“天子”、“诸侯”、“大夫”各级,形成一个金字塔(pyramid)式的结构。封建贵族是世袭的,不但垄断了诗、书、礼、乐等各种知识,而且也垄断了各级政府的职位。在这种情形下,“士”的地位是受到限定的。这一限定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以社会身分而言,“士”限定在封建贵族阶级之内;在政治方面,“士”限定在各种具体的职位之中;在思想上,“士”则限定在诗、书、礼、乐等王官学的范围之内。在这三重限定之下,“士”自然不容易发展出一种超越的精神,使他们可以全面而系统地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思和批判。所以春秋以前的“士”还不能算是“知识人”(intelletuals)。现代观念中的“知识人”,必然同时也扮演社会批判者(social critics)的角色。这当然不是说,春秋以前的“士”对现实社会完全没有批评。从《诗经》来看,西周晚期(厉王以下)便多批评现实的作品,讽刺的诗篇大量出现。根据召公对厉王所说的话:“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国语·周语上》)这些“刺诗”中便包括了“士”的批评。又据《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之说,则“士”在古代原已负有批评的责任。但是西周时期的社会批评,如《诗经》中《小雅·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大雅·桑柔》、《瞻卬》等篇,都是局部的、具体的讥讽。这和孔子以后的“士”大不相同,后者是从“道”的超越观点来批判现实世界的,所以远为全面、深刻和彻底(radical)。这前后两期“士”的不同,主要便在前期的“士”的思想,限定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职位上面。这正是曾子所说的:“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如果“士”所思考的问题,完全限定在他的职务范围之内,那么他所能提出的批评自然也只能是具体的和局部的了。

但是到了春秋时代,“士”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主要是周代封建秩序解体的结果。在封建制度下,“士”原在“大夫”之下,是贵族的最低一级,“士”的下面便是平民, 即所谓“庶人”。根据现存文献,大概从公元前六世纪始,“士”逐渐和“庶人”连在一起了。《国语·楚语下》记观射父论祭祀,便说“士、庶人舍时”、“士、庶人不过其祖”。金文《邾公华钟》也说:“台宴士、庶子”,即指“士、庶人”。可见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士”和“庶人”之间,社会距离已比“士”和“大夫”之间更接近。这一现象是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的结果:一方面,“庶人” 已有不少机会上升为“士”,另一方面,贵族阶级,尤其是“士”,也大批下降为“庶人”。公元前五三八年,叔向已指出晋国贵族中八姓的后代“降在皂隶”(《左传》昭公三年)。公元前五〇九年,史墨也感慨地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这里的“三后”并不是专指虞、夏、商三代的王族,而是泛指自古以来一切亡国公族和衰落贵族的后代。由于“士”是最低层贵族,这阶层恰好成为贵族下降和庶人上升的汇聚地带。士、庶之间的界线因此越来越模糊了。发展到战国时代(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以后),“士”终于不再属于贵族,而成为四民之首。《穀梁传》成公元年条说: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穀梁传》写定较晚,这里所说的“四民”以及“士民”等,大致可以认作战国中晚期流行的名词。“士”从最低级的贵族转变到四民之首,是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发展。从此以后,“士”便从固定的封建秩序中获得了解放。他们一方面失去了职位的保障,进人顾炎武所谓“士无定主”的状态(《日知录·周末风俗》);但另一方面,他们也自由了,思想不受“定位”的限制了。他们往往被称为“游士”,这个“游”字至少有两层涵义:第一是周游列国,寻求职业;第二是从封建关系中游离了出来。他们代表着中国史上知识人的原型。

上述“士”的转变发生在孔子的时代,恰可以说明孔子“士志于道”之说的历史背景。封建解体和社会流动的结果,“士”不再受固定的身分的束缚,因此在思想上也解放了。他们过去是“思不出其位”,现在则可以“思出其位”了。这一超越精神的出现,不但使他们能够对于现实世界进行比较全面的反思和批判,而且也使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探求理想的世界——“道”。 所以在中国史上,知识人一开始便和“道”是分不开的。

二、哲学突破与内向超越

清代章学诚(一七三八——一八〇一年)在《文史通义·原道中》说过:“盖官师治教合,而天下聪明范于一,故即器存道,而人心无越思;官师治教分,而聪明才智不人于范围,则一阴一阳人于受性之偏,而各以所见为固然,亦势也。”用现代的话说,他的意思是:在孔子以前,政治和思想是合一的,学者还没有一种超越的观点(“心无越思”),所以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职位上考虑具体的问题(“器”),而不能对政治社会秩序的本质(“道”)有整体的理解。但在孔子以后,政治和思想分家了,学者的聪明才智不再受到限制,因此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禀性(endowed nature)去发挥独特的见解,并且都自以为看到了“道”的全貌。章学诚最后说:“诸子纷纷则已言‘道’矣,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这是一个很有现代眼光的深刻观察,但是其根据则在《庄子·天下篇》。《天下篇》说: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偏,一曲之士也。……悲夫,百家往而不及,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天下篇》的作者指出古代统一性的“道”,在战国时代已完全破裂了,因此才有诸子百家的兴起;他们都各自得到了“道”的一部分。这确是中国“道”的历史一大变化,其他古代思想家也有同样的观察。荀子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又指出诸子各有所“蔽”,所见到的“皆道之隅”(《荀子·解蔽》)。《淮南子·俶真训》则说:“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裂)道而议,分徒而讼。”这都可以证明章学诚的论点是正确的;诸子都纷纷言“道”,并且都要“以其‘道'易天下”,正是因为他们都已有了超越的观点,成为自由的知识人了。

“道”的观念的重大变化,也发生在孔子的时代。首先是原始的“天道”信仰发生了动摇。公元前五二三年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裨)灶焉知天道?(《左传》昭公十八年)

裨灶是郑国瞽、史之类的人物,他的专业是“知天道”。现在子产已不相信他能“知天道”。不但如此,子产“天道远,人道迩”一语,更是一个重要的宣言,说明“道"的重心已从“天”转向“人”了。子产已突破了专讲“吉凶祸福”的原始“天道”,这一点对后来儒家的影响最大。所以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荀子则有“敬其在已者,而不慕其在天者”(《荀子·天论》)之论。这都是强调:只有通过“人”的自我了解,然后才能“知天”。公元前四九四年范蠡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国语·越语下》)

这也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天道”,而近于后世道家的观点。原始的“天道”似乎假定“盈而荡”(《左传》庄公四年)或“盈必毁”(《左传》哀公十一年),“吉凶祸福”即可由此推出。这种传统的思想,在孔子时代依然很有势力。我们不难看出:“盈而不溢”,正是“盈而荡”、“盈必毁”的反命题(antithesis)。此外,如墨子的“天志”则将“天”加以人格化,也超越了以“吉凶祸福”为主的原始“天道”。总之,自孔子以来,诸子百家都各自发展了“道”的观念。大体上说,各家的“道”,都把“天道”和“人道”结合了起来,所以都具有所谓“天人合一”的倾向。 至于各家的歧异,则主要在重点各有不同,例如有的偏重于“人”(儒家),有的偏重于“天”(道家)。

但是《庄子·天下篇》、《荀子·解蔽》和《淮南子·俶真训》所说的“道”或“天道”,并不是专指吉凶祸福的“天道”而言。事实上,“道术将为天下裂”主要是指古代文化社会秩序全面解体,即当时人所说的“礼坏乐崩”。春秋时人也把“礼”看作“天道”,如季文子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子产也曾说过:“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所以《天下篇》所谓“道”的分裂,可以看作是对于“礼坏乐崩”的一种哲学的描述。

从比较文化史的观点看,“道术将为天下裂”,恰好是现代社会学家、哲学家和史学家所说的“哲学的突破”(philosophic breakthrough)或“超越的突破”(transcendent breakthrough)。古代几个主要文化都经过了这一“突破”的阶段。希腊的“突破”产生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古典哲学;以色列的“突破”带来了先知运动(prophetic movement),普遍而超越的上帝的观念由此成立;印度的“突破”则以业报(karma)和轮回(samsara)为其中心的观念,而视经验世界为虚幻(illusion)。又据史学家的观察,历史上的“突破”,往往紧接着“崩坏”(breakdown)而出现。正由于原有的文化社会秩序崩坏了,思想家才努力寻求新的突破。

春秋战国时代完全符合从“崩坏”到“突破”这一历史过程。所谓“崩坏”即是“礼坏乐崩”,所谓“突破”即是儒、墨、道三家的兴起。这三家都直接起于对“礼坏乐崩”的反响,这是十分明显的事实。儒家的反响是更新礼乐的传统,给予礼乐以新的精神基础,这便是孔子的“仁道”。“礼坏乐崩”是因为礼乐已流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平哉!(《论语·阳货》)

为了克服形式化的流弊,孔子强调礼乐必须以“仁”为其内在的根据。因此他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 颜渊》)

墨家对于“礼坏乐崩”的反应,和儒家恰好相反。墨子否定古代礼乐传统的价值,因此也反对儒家关于礼乐的理论,《墨子》书中“节葬”和“非乐”两篇最能代表墨家的态度。《庄子·天下篇》说墨子“毁古之礼乐”,确是有根据的。墨家的“突破”,采取宗教的方式,建立了有意志的“天”,“兼爱”和“非攻”都承“天志”而来。

道家的“突破”也是要超越礼乐的传统。《老子》云: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家的“道"以“自然”为宗,因此否定文化。“礼”则是文化的产物,也是使人从“自然”状态堕落的始点。这里的“仁”和“义”是指儒家的理论。“仁”“义”虽超越了古代的礼乐,但在道家看来仍然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所以庄子的“坐忘”也是先“忘仁义”,再“忘礼乐”,最后则“忘”一切知识。“忘”即是超越;人必须超越文化所造成的一切分别相,才能和“道”完全合而为一。(《庄子·大宗师》)

西方学者曾指出,中国古代的“超越的突破"最不激烈(least radical)或最为保守(most conservative)这一论断 是和其他各大文化的“突破”互相比较而获得的。“突破”在文化史上的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两个世界的出现,即“世间”(this world)和“超世间”(other world)的划分。例如希腊古典哲学中有“真实世界”(the real world)和“现象世界”(the phenomenal word) 的分别。柏拉图的理型说(Platonic Theory of Ideas or Forms)便为这一分别提出了哲学的解释。现象世界中的具体事物,都是真实世界中“理型”(Forms or Ideas)的不完美的复制品(copies or duplicates)。由此可见,希腊“哲学的突破”后的两个世界是界线分明的:超世间是世间一切价值之源,它不但高于世间,并且也外在于世间。以色列的“突破”也出现两个尖锐对照的世界:上帝和他所创造的人世。先知(prophets)则是上帝的使者(messengers),向世人传达上帝的旨意。“世间”一方面完全依赖上帝而存在,另一方面又是实现上帝的一切计划的工具。

印度的“哲学的突破”,大致可以《奥义书》(Upanishads)中的哲理和佛教教义为代表。人生因无明(avidya)而造业报,因造业报而陷人轮回。要想脱离轮回的苦海,则必须依靠“智慧”(jnana or vidya)。这一套思想至《奥义书》和佛教才得到系统的发挥。印度的两个世界即建立在这一套思想的上面。世间便是无常的轮回,只有负面(negative)的意义,后来哲人更强调世间如幻之说。超世间则是梵(Brahman),梵是造物主,也是恒常世界。《奥义书》的中心观念以梵与真我(atman)合而为一。所以人若求解脱,只有永住梵界。印度的出世思想至此完全显现。对于世间采取舍离的(renunciatory)态度,没有比印度思想更彻底的了。中国的两个世界则与上述三大文化都不相同:世间和超世间是“不即不离”的关系。儒家和道家自汉代以来已成为中国思想的主流,让我们以此两家为例稍加说明。儒家是主流中的主流,对世间最为肯定,但是同时也强调世间的一切价值来自超世间。如果以“道"代表儒家的“超世间”,以日常人生代表儒家的“世间”,那么我们便可看到:这两个世界既不是完全合一的,又不是截然分离的。《中庸》首章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朱熹《集注》云: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

《中庸》又引孔子的话: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第十三章)

可见“道”一方面超越“日用事物”,一方面又遍在于“日用事物”之中。王阳明有诗句云: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别诸生》)

这都足以说明儒家“即世间而超越世间”的态度。

道家比较偏重于超世间,然而仍然不舍离世间。《老子》说“道”是“周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庄子》也说“道”是“无所不在”(《知北游》)。因此道家的超世间和世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老子》有“和其光,同其尘”之说(第四章),《河上公注》云:虽有独见之明,当知暗昧,不当以擢乱人也。常与众庶同垢尘,不当自别殊。

这是说有道之人仍然在世间,并且和尘俗之人打成一片。《庄子.天下篇》也说庄子“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这更是道家不与尘俗断绝的明证。郭向注《庄子》说:故与世同波,而不自失,则虽游于世俗,而泯然无迹。岂必使汝惊哉! (《庄子·天地》)

我们可以说,道家的立场是“超世间而不离世间”。

不但儒、道两家如此,后来中国的佛教——特别是禅宗也是如此。《坛经》说: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敦煌本第三六节)

世间和超世间仍是不即不离的。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超越的突破”,事实上,决定了此下二千多年的思想传统,也决定了中国知识人的基本性格。孔子所说的“士志于道”,不但适用于先秦时代的儒家知识人,而且也同样适用于后世各派的知识人。中国的“道”从一开始便具有特色,我们可以称这种特色为“内向的超越”(inward transcendence)。中国知识人大体上都带有“内向超越”的色彩。

三、内向超越与“改变世界”

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从来只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真正的关键是改变它。”(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in various ways;the point,however,is to change it.)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西方知识人的两大类型。“解释世界”的哲学家是西方古代和中古的知识人;“改变世界”的则是西方近代和现代的知识人。希腊“哲学的突破”是外在的超越(external transcendence),超世间而高于世间,但又外在于世间。因此哲学家的主要兴趣贯注在永恒不变的超越本体或真理世界,他们以思辨理性(speculative or theoretical reason)对超越世间进行静观瞑想(contemplation),而不大肯注意流变扰攘的世间生活。自苏格拉底(Socrates)因为卷人城邦的政治生活而被判处死刑以后,希腊的哲学家更不肯参加政治生活了。柏拉图以来,西方文化史上出现了“静观的人生”(vita contemplativa)和“行动的人生”(vita activa)的划分。哲学家“解释世界”便是“静观”的结果。中古的经院哲学家(schoolmen)仍然继续着“静观的人生”。另一方面,西方中古基督教教会(church)则承担了“改变世界”的任务,因为基督教是根据上帝的旨意而“救世”的。欧洲中古时代的教会对所谓“蛮族”(barbarians)进行教化,对君主的权力加以限制,同时又发展了学术和教育。这些都属于“改变世界”的工作,也就是“行动的人生”。西方近代和现代的知识人是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以后才大批出现的。这是西方文化“世俗化”(secularization)的结果。十八世纪以后的西方知识人才转而重视“行动”与“实践”(practice);西方近代史上的革命,都有知识人的参与和领导。

与西方的情况相对照,我们便能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知识人的特征,这些特征大都和“道”的内向超越性有关。第一,中国知识人自始便以超世间的精神来过问世间的事。换句话说,他们要用““道"来“改变世界”。清初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同时李顺“答顾宁人先生”也说:如明道定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则体为真体,用为实用。(《二曲集》卷十六《书牍上》)

“救世”、“经世都”是“改变世界”的事。这一精神上起先秦下及清代,始终贯穿在中国知识人的传统之中。

所谓“救世”或“经世”也有正面和反面两种方式。正面的方式是出仕;但出仕则必须以“道”是否能实现为依据。所以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荀子也再强调“从道不从君”(《荀子》《臣道》和《子道》。这一原则至少在理论上是后世儒家知识人所共同接受的,尽管在实践中有许多困难。宋代儒学复兴,范仲淹、王安石、程颐等人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他们虽然“在位”,但仍然能保持知识人的立场,即以“道”来“改变世界”。王安石得君行道,他的“道”不但有儒家的一面,而且更有佛教的一面。雪峰禅师曾说过:“这老子尝为众生作什么?”王安石便因为受到这一句话的感动,才决定接受宰相的职位的。(惠洪《冷斋夜话》卷十)

“改变世界”的反面方式则是对“无道”的社会加以批评。这也是随着古代“超越的突破”而来的普遍现象。超世间的出现,使人可以根据最高的理想——“道”——来判断世间的一切是与非。社会批判(social criticism)至此才完全成立。所以以色列的先知阿莫斯(Amos)和雅典的哲学家苏格拉底都用上帝(God)的名义来痛斥当时社会上种种无道的行为。中国自春秋战国开始也出现了大量的社会批评,即孟子所谓“处士横议”(《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可见孔子也认为如果“天下无道”,则“议”是不可避免的。儒家知识人从孔子到明代的泰州学派和清代的黄宗羲、戴震,都曾同时在“明道”之外担任过社会批判者的角色。司马迁引董仲舒的话说: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司马迁自己也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春秋》是不是孔子所写的书,我们今天还不敢断定。但是从上引太史公的话中,我们知道汉代知识人,确是把孔子看作一个最伟大的文化、社会批判者,也把《春秋》看作中国第一部最有系统的文化、社会批判的著作。这一事实同时也说明汉代知识人具有高度的社会批判的意识。这种批判是深刻而透彻的,甚至达到了“贬天子”的高度。正是在这一历史的背景之下,汉代才出现了新的“士”的定义。刘向《说苑》云:辨然否,通古今之道,谓之士。(卷十九《修文》)

“辨然否”即是“明是非”,判断是非的根据则在“道”。这足以说明中国知识人是文化价值的维护者。

道家的知识人往往是更彻底、更激烈的文化、社会批判者。我们可以举汉末到魏、晋的名教批判为例。汉末有一位不知名的汉阴老父曾提出一系列尖锐的政治问题: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耶?理而立天子耶?立天子以父天下耶?役天下以奉天子耶? (《后汉书》卷三《汉阴老父传》)

这是对于皇帝制度发生了根本的怀疑。这种怀疑越来越深刻,于是出现了魏晋的无君论。阮籍认为“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阮籍传大人先生传》)鲍敬言更进一步说:“古者无君,胜于今世。”(《抱朴子·诘鲍》)这已是很彻底的无政府思想了。不但君臣一伦受到否定,父子一伦也遭到了攻击。孔融和祢衡据说曾有过下面一段对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於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后汉书》卷一〇〇《孔融传》)这一段对话未必真正发生在孔融和祢衡之间,但当时一定有人发表过这一类的议论。魏晋以后新道家以“自然”来全面打击“名教”,便是从这个基础上展开的。儒家的名教(或礼教)在汉末已流为虚伪,当时已流传着“举孝廉,父别居”的谚语(《抱朴子·审举》)。因此道家知识人的社会批判,也越到后来越激烈,终于对儒家所维护的基本价值孝也拒绝接受了。道家知识人的社会批判在后世影响很大,形成了一个反传统的传统。明代泰州学派、清末章炳麟、刘师培,以至“五四”运动,都和这一传统有思想上的渊源。

中国知识人的批判传统还有另一特色,即经过制度化而成为政治秩序的一部分。战国中期以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齐国创立了一个稷下学宫,尊礼当时各学派著名的知识人,号称“稷下先生”。《庄子·天下篇》和《荀子·非十二子》中所列举的思想界领袖,有好几位都曾经是“稷下先生”。此外,燕昭王也曾筑碣石宫,以师礼待邹街(《史记·孟、荀列传》)。“稷下先生”的最大特色,是“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或“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换言之,他们不属于官僚系统之内;他们的专业则是政治批判。所以他们依然保持着自由知识人(“游士”)的身分。后来秦代所设的博士,其职掌是“通古今,承问对”,与“不治而议论”大体相同,可见博士制度是从稷下先生演变出来的,所以汉代仍称博士为“稷下生”不过博士是“吏”,稷下先生则是君主的“师”或“友”,地位已大为降低了。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二一三年),博士“以古非今”,反对废除封建,引起政治风潮,终于发生了著名的“焚书”事件。但是从秦博士议政的风气,我们不难推想战国稷下先生必然享有极大的政治批判的自由。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又有御史和谏官,也是制度化的批判者。御史监察百官,谏官则纠正皇帝,两者都是所谓“言官”。谏官在秦汉的正式名称是“谏议大夫”,顾名思义,“议”便是批评。可见中国统一后的政治秩序中,内在的批评和反对自始便已取得合法化的地位。不但中央政府如此,秦、汉地方政府中也没有“议曹”,为郡守提供各种不同的意见。为什么秦、汉政治制度的设计中包括了这许多“议”的职位呢?我们相信这和战国时代自由知识人“议”的传统有关,特别和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的影响有关。例如东汉初年,任延为会稽都尉,聘请董子仪、严子陵等名士待之以“师友之礼”,又署隐士龙丘苌为“议曹祭酒”(后汉书循吏任延传),这明明便是一个具体而微的稷下制度。荀子不是在稷下“三为祭酒”吗?任延的议曹模仿稷下是极为明显的。谏议制度为中国知识人在担任官职以后开辟了一条合法的“言路”,使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批评朝政。言官的激烈批评,往往给他们招来贬逐甚至处死的命运。韩愈上《论佛骨表》,大触唐宪宗之怒,初欲论死,终贬为潮州刺史,即日上道。故韩愈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见《昌黎先生集》卷十)但是后世知识人却因此而更为尊敬韩愈。苏轼撰《韩文公庙碑》便特别推重他“道济天下之溺”,又说:“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五十五)这几句话的意思正是说:知识人如韩愈,是根据“道”来进行政治批判的,而帝王如唐宪宗,则完全靠“力”来把持天下。由此可见,帝王如果无“道”,则只能代表“世间”的负面势力;知识人如果能紧守“明道救世”的原则,则虽立身帝王之朝,仍然可以代表“超世间”的理想。这一点最可说明儒家知识人“即世间而超世间”的特性。在世间和超世间发生直接冲突时,帝王的惩罚反而成为知识人的光荣;惩罚愈重,光荣也愈大。范仲淹三次因谏议而遭贬黜,当时知识人则认为他一次比一次更光荣:第一次僚友为他送行,说:“此行极光”,第二次说:“此行愈光”,第三次则说:“此行尤光”。所以他最后笑谓送者曰:“仲淹前后三光矣。”(文莹《续湘山野录》)他第三次被贬时,梅圣俞作《灵乌赋》安慰他,他也作赋报答(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他的《灵乌赋》中有两句名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文正公集》卷一)

传统的中国知识人认为诤谏是他们的“天职”(calling),现代的中国知识人更从这两句话得到了争取言论自由的启示。制度化、合法化的政治批判是“内向超越”的一个文化特征,使得不少知识人虽出仕而仍能“明道救世”。

如果我们以西方的“外在超越”加以对照,则中国知识人的特殊精神便更为清楚了。上文已指出古代希腊关于“静观的人生”和“行动的人生”的划分,因此西方古代的哲学家往往游心物外,不问世事。基督教的原始教义也属于外在超越的形态,所以有“恺撒的事归之恺撒,上帝的事归之上帝”的说法。到了圣奥古斯汀(St Augustine)手上,上帝的天国(the Kingdom of God)和世间的王国(Kingdoms of this world)的二元思想更获得系统的发展,甚至迟到宗教改革(Reformation)时代,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还向新教圣徒说:“你们有天国,至于地上的王国, 谁想要它,你们便应该让给谁。”。由于西方古典哲学和基督教都把超世间和世间清楚地划分成两个领域,西方知识人一直到现代都不免有一种偏见,认为知识人的本分是维护永恒的价值,而不应卷人世间的活动,特别是政治活动。法国哲学家本达(Julian Benda)在一九二七年所著《知识人的背叛》(The Treason of the Intellectuals)书便代表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西方知识人一直都遵守耶稣的信条:“我的王国不在世间”(My kingdom is not of this world) ,但是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西方知识人已背叛了他们的使命,竟从思想的世界堕落了下来,进入了行动的世界。无论本达这部书有多少缺点,但是他所指出的西方知识人的思想倾向,确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这代表了外在超越的基本精神。在内向超越的中国思想系统中,超世间和世间是无法一刀两断的。借用陆九渊的话说,便是“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四)。所以朱熹强调“知行相须”,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总之,中国知识人的主要倾向是“即知即行”、“即静即动”。如果只有“静观”而无“行动”,则从中国知识人的观点言,反而是一种“背叛”了。因此明末顾宪成痛斥王学末流“水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切磨德义,念头不在世道上。”(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十八)。顾允成也说:“吾叹夫今之讲学者,凭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同上,卷六十)“外在超越”和“内向超越”两种精神的对照在这一论点上表现得特别尖锐。

四、修身正心与“道”的保证

内向超越给中国知识人带来另一个显著特征,即重视个人的精神修养。这当然不是说所有的或多数的中国知识人都在精神修养方面具有真实的成就,更不是说中国知识人的平均精神水平,高于其他民族的知识人。我们所注意的是下面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文化对于知识人特别提出精神修养的要求?而且这个要求至少从孔子起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消失?我们首先要指出的是:自中国古代“超越的突破”以后,“修身”或“修己”是儒、墨、道各家所共同强调的一个观念。

《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日:修已以敬。

《墨子·贵义》:世之君子欲其义之成,而助之修其身,则愠。

《老子》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此外,《管子》书中原来也有“修身”一篇,但早已遗失了。为什么各家都讨论“修身”的问题呢?我们推想这和古代“礼”的传统有关。“修身”的原义大概是指身体的外在修饰,如衣服冠履之类。这在古人行礼时是很讲究的。今存《仪礼》书所收“士冠礼” 、“士相见礼”等篇,都对“士”的外在修饰有很详细的规定。

上面已指出,中国古代的“突破”起于“礼坏乐崩”。“突破”之后,各派思想家都对“礼”的传统加以改造,其结果是使原来讲身体修饰的“礼”,变成了精神的修养。上引孔子、墨子、老子三家的话,显然都是指精神的状态“敬”、“义”、“德”。 不但如此,孔子的“修己以敬”和墨子的“修其身”,又同是以“君子”为对象。“君子”在孔、墨时代则是以“士”为主体。这不是说“士”以外的人可以完全不需要修养。荀子便说过:“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安正。”(《荀子·君道》)《大学》也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第一章)但是先秦诸家论精神修养,特别是以知识人为对象,则是不成问题的。

为什么知识人特别需要“修身”呢?这便和“道”有密切的关系了。孟子说: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孟子在别处又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滕文公下》)合起来看,“修身”便是“行道”。所以后来《中庸>(第二十章)有“修身以道”“修身则道立”的说法。孟子的“修身”必须从他在“知言养气”章(《公孙丑上》)所讨论的“不动心”和“养浩然之气”两点上去求得进一步的了解。这种“浩然之气”是和“义”与“道”配合在一起的,所以“养气”可以使人直接接触到超越的“道”。有了“道”,才能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修身”离不开“气”与“心”,还可以从荀子的思想中得到印证。荀子在《修身》篇中反复强调“治气养心”的重要。他说: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荀子的“修身”方法虽然和孟子不同,但关键在“气”与“心”则仍然一致。《管子·内业》云:心静气理,道乃可止。修心静音(意),道乃可得。

更可见“治气养心”以得“道" ,是先秦各家所共同接受的理论。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内向超越”的具体方式。“突破”以前的“天道”以吉凶祸福为主,这是因为古人相信天上有“帝”或“上帝”在那里主宰着人的命运。“突破”以后,“道”的重心逐渐向“人”的方面移动,但“天”的源头并没有因此而被切断。董仲舒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汉书》本传)是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战国以来,各派知识人对于“天”大致都仅作一般的肯定,而不作系统的解释。庄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荀子则更为极端,认为“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荀子·天论》)。虽然先秦各家对于“天”的理解颇有不同,但他们追求“道”都不直接诉诸“天”,而是从“心”下手。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

这显然是将超越的“天”收归人的“心”中,所以“知天”不是向外或向上去认识“天",而是向内去穷尽自己的“心”。荀子说:人何以知道?日:心。心何以知?日:虚壹而静。(《解蔽》)

“心”必须处于虚壹、静的状态始能知“道”,这是受了道家的影响。其中“虚”字尤为重要。庄子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 世》)

成玄英《疏》曰:唯此真道,集在虚心。

这是说“心”必须在空虚的状态,然后“道”才能集在其中。《韩非子·扬权》篇说: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宋本旧注解释这句话如下:去喜、恶以虚其心,则道来止。故为道舍。(四部丛刊本)

这样一说,意思便完全清楚了。“心斋”、“道舍”都是用房舍来作比喻,“道”是要住在“心”中的。《管子·内业》也有一段类似的话: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这个“精舍”也就是“道舍”,因为“气之精”是可以和“道”结合起来的。这个“精气”和孟子的“浩然之气”很相似,“浩然之气”不也是“配义与道”吗?《管子·枢言》篇中还有另一种说法,也值得注意: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尹知章(旧题房玄龄)注曰:心者,万物由之以虑,万理由之以断,云为莫大焉。故谓之道。

这更是把“道"和“心”等同起来了。

我们追溯了先秦各家关于“心”和“道”的关系的见解,便可以完全确定:中国古代“哲学突破”以后,超越性的“道"已收人人的内心;因此先秦知识人无论是“为道”或“为学”,都强调“反求诸己”、强调“自得”。这是“内向超越”的确切意义。

但是“内向超越”并不仅限于“突破”时代。事实上,它从此形成了一个强固的传统,支配了后世知识人的思维模式(mode of thinking)。佛教原来是“外在超越”的形态,但经过长期的中国化的发展,终于逼出了“内向超越”的中国禅宗。宋代理学兴起以后,“道”或“理”的内向超越的性格,也发展得更明确更完备了。我们只要引用朱熹的一段话便足以说明问题了。《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凡物有心而其中必虑……。人心亦然。只这些虚处,便包藏许多道理,弥纶天地,该括古今。推广得来,盖天盖地,莫不由此,此所以为人心之妙欤!理在人心,是之谓性。性如心之田地,充此中虛,莫非是理而已。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性便是许多道理,得之于天而具于心者。

我们试把这一段话和上面所引先秦旧说作一比较,便不难看出:朱熹的说法尽管更复杂,也更周密了,但其间一脉相承的痕迹则是十分明显的。

中国知识人是“志”于道的,现在“道理”既是“得之于天而具于心”,则任何有志于“求道”“得道”的知识人,自然都不能不首先反求诸自己的内心。“心”是“道舍”或“神明之舍”,也就是每一个知识人的“超世间”的所在。记得有首通俗的禅宗诗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各向灵山塔下修。修心养性不但是中国知识人的特征之一,而 且这个观念也打进了通俗文化之中。在“外在超越”的西方文化中,精神修养主要是寺院(monasteries)中修土的事,世俗知识人是不大讲究修养的。近代西方知识人的言行不一,有时真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宗教改革以后,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的修士也有带领俗人去修行的,但必须在一个隐退之地(retreat),时间也不过几个星期而已。西方最著名的讲修养的著作是耶稣会创始人罗耀拉(Saint Ignatius of Loyola)的《精神修养》(The Spiritual Exercises)。我们试将此书和禅宗及理学家语录加以比较,即可见内向超越和外在超越是如何不同。一切的“道”、“理”都在上帝、耶稣、圣徒那边,都是外在于人的,而人心之内则充满了情欲和罪恶。这是多么强烈的对照。

我们可以说中国知识人特别注重精神修养,主要是为了保证“道”的庄严和纯一。内向超越的中国知识人,既没有教会(church)可以依靠,也没有系统的“教条”(dogmas)可资凭藉。“正统”和“异端”在中国是缺乏客观标准的。朱熹和陆象山不是曾互斥对方为“异端”吗?王阳明和他的门人不是曾提倡过“三教合一”吗?所以“道”的唯一保证,便是每一个知识人的内心修养,虽然是真是伪还得要由每个人自己来断定。

但是中国知识人,特别是儒家,强调“道”,甚至提倡“道统”还有另一个重大的意义。他们是要以超世间的“道”和世间的“势”——主要是君主的政权——相抗衡。孟子最早已指出: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尽心上》)

这样,“道”与“势”的紧张关系便由孟子拉开了历史的序幕。知识人必须以“道”自任和自重,不能为了求富贵之故,向王侯臣服,这是儒家的一贯立场。陈代劝孟子去谒见诸侯,多少可以施展点自己的理想。“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孟子坚决地回答他: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已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是不能让“道”受屈枉的。知识人最大的弱点是抵抗不住世间权势的诱惑。所以公孙丑问他,如果齐国给你老先生以卿相之位,使你可以“行道”,你动不动心呢?孟子日:“否;我四十不动心。”《公孙丑上》)接着便是孟子讲他怎样“善养吾浩然之气”,然后才能达到“不动心”的境界。这一段话最能说明先秦知识人的“治气养心”是为了保证他们“心”中的“道”的坚贞。只有持此超世间的“道”,他们才能面对世间的“势”而不为所动。荀子也说: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荀子·修身》)

这是荀子告诉我们,知识人为什么必须“修身”、必须治气养心”?

以“道统”来驯伏“治统”,是后世儒家知识人所最为重视的一件大事。这是中国超世间的理想在世间求取实现的唯一途径。宋明理学的积极意义也在这里。吕坤说得最明白:故天地间惟理与势为最尊。虽然,理又尊之尊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即夺焉,而理则常伸于天下万世。故势者,帝王之权也;理者,圣人之权也。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然则理也者,又势之所恃以为存亡者也。以莫大之权,无僭窃之禁,此儒者之所不辞,而敢于任斯道之南面也。(《呻吟语》卷一之四)

为了保持“理”的尊严,中国知识人是不能不讲心性修养的。否则“理”又何能不为“势”所夺?更何能使“理”常伸于天下万世?这是“内向超越”的知识人,在传统格局下的唯一出路。

—End—

毕业后,我终于有机会说出这些了

策划 | 李艺韩 王婷

视频 | 李运恒 张珺

文稿 | 朱嘉慧 孟雨涵

又到了毕业季。

说起毕业,情绪往往伤感,大家想到的便是难言说的不舍、未道明的暗恋以及能不能重来。

我们唱着朴树的《那些花儿》,潦草离散,“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回首青葱校园时光,那些欢乐或遗憾的故事,曾铺满我们的生活。

多年后回想起那段岁月,曾经的慌乱茫然,我们也许能一笑置之。但是对于当时的我们而言,面对的却是整个世界。

我们邀请到演员郑恺和一些素人朋友,他们分享了自己的青春故事。

「我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

@郑恺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我的母校是上海戏剧学院。

上戏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小。大家经常开玩笑说,从上戏的延安路门丢一枚硬币,它能滚到华山路门都不带停的。

但我们学校其实位置很好,我印象中那时候就上戏和上音两所大学在市区内,出校门就是市中心,到处都可以吃喝玩乐,非常幸福,跟现在好多在大学城里的大学生不一样。

其实我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出去拍广告、拍戏,虽然这些课外实践占据了我很多时间,但也给了我很多跟这个行业接触的机会,以至于我在毕业的时候,不会那么仓促,那么慌张。

我很感谢戏剧学院的老师,他们教给我的本领和关于表演的理论基础知识,使我在未来工作当中有了很多专业领域上的支撑。

真的很想重回校园,重回教室,跟同学们一起再上一次表演课,再上一次台词课,我觉得那会非常美妙。

每年母校生日的时候,如果我在上海的话,我们几个同学都会相聚在上戏,去再看一看老师,看一看学校。

“今天我以上戏为荣,明天上戏以我为荣”是我们学校的校训,我一直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感谢母校培养了我。

「其实不是真心话」

@阿咕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大学时期沉迷武侠小说,刚好学校西门有家饭店,叫“楚留香鱼庄”,我就经常和室友去那里喝酒。

已经很久没吃过那样好吃又便宜的酒菜了。

有一次和社团的一帮同学去那里团建,玩真心话大冒险。我输了,同学们就起哄着指着一个女生问我:“你喜欢她吗?”

当时出于男生莫名的自尊心,在尴尬中经历了短暂的纠结,脱口而出一句“不喜欢”。

我没敢看她的表情。

后来一直觉得特别后悔。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应该多考虑一下女生的感受,不管喜不喜欢,都应该说喜欢的。

而且,其实不是真心话。

《忽而今夏》剧照

对于母校,我很想道一声感谢。

尽管大一的时候经常吐槽学校活动太多,这些至今想想还是没什么用的活动,实在占用了太多时间。但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我的母校。

母校教会了我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以辩证法的思维看待事物和人生。

离开校园后才发现,像图书馆那样,能让人静下心来看书学习的地方,以后再难遇到了。

有机会的话,想找个晚上回学校看看。音乐社团肯定会在晚风里弹吉他,我就安安静静地站在旁边听,听完就离开。

最好,那首歌唱的是许巍的《蓝莲花》,“心中那自由地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你有更多值得去爱的人」

@大张

毕业于某财经类大学

大学里最后悔的,就是谈了恋爱。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错过校园恋爱才是一件憾事。但在最好的年纪却遇人不淑的我,只落下满满的后悔和遗憾。

别人在考证刷绩点,而我却在渣男身上浪费了太多时间。

我和他是大二在一起的,我追的他。

朋友都说我有点“奉献型人格”。喜欢他的那段时间,在任何情况下,我总是会第一时间想到他。

那个时候不管有没有回报,只觉得满心幸福。可现在想想,其实都是一厢情愿罢了。

有一次,我带两个闺蜜来学校玩,他也一起。闺蜜A是个摄影大神,要帮我们拍一组情侣照。

前任想摆个造型,就让我从图书馆前的一处高台跨到他肩上,结果他却没站稳,我直接从半空摔了下去。

我连滚带爬地站起来,下意识看向前任,只顾着担心他有没有受伤。

他没伤到,却也没有扶我,挽尊似的对我闺蜜抱怨:“都怪她太重了。”人的第一反应是最真实的。

而这些我是分手后才从闺蜜那里听说的。

后来种种,就不提了。

学校图书馆前那片被叫作“情人坡”的青青草坪,见证了很多青涩爱情的萌芽,也目送了更多的分别。

从这段虚情大梦里清醒以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他可能爱过我,但他永远更爱他自己。

现在回想起来,关于母校的记忆,恋爱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每当想起自掏腰包给我们提供考研自习室的老师,想起食堂便宜又好吃的麻辣香锅,还有和朋友一块在学校后山摘枇杷,和室友窝在上铺聊着说不完的夜话,和研友一起秃头复习双双升学,都很舍不得和这样美好的日子说再见。

《二十不惑》剧照

如果有机会回到过去,我一定要对过去那个满眼只有一个人的自己说:“时间不应该被浪费,你有更多值得去做的事,有更多值得去爱的人。”

「感谢母校的每一棵树」

@阿仓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

大学里最让我头疼的是高数,我们高数老师是一个人特别好的老教师,他经常指着我的卷子痛心疾首:你这道题都没答出来。

其实这也不能怪我,我们天津的卷子太简单了。有时候遇到一些题,老师会说这种题你们大学老师会讲的,但是上大学了老师又说这种题你们高中老师肯定讲过,最后我什么也没弄懂。

因为我数学特别不好,所以基本上每个沾数学的科目都挂掉了。我经常在学校的梧桐书屋呆上一整天,就为了看高数。

早上十点钟就点上一份brunch和一杯气泡水,吃饱喝足以后开始看书,不到一个小时我就开始困了,一觉醒来发现已经下午了。果然我不适合学高数。

我对我的母校是非常有情结的,毕业的时候我甚至在致谢部分感谢我们学校的每一棵树。

我是天津人,高中的时候要求爸妈开车带我去北京,进中传里面转了一圈。

看见教学楼上覆满了爬山虎,来来往往的学生,背着书包拿着书,三三两两走在一起,欢声笑语。那时候觉得这种生活离我特别遥远,后来等我真的站在那里了,有一种近乡情怯的感觉。

《夏至未至》剧照

因为我在学校里学的是一个最边缘的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我每次跟别人说的时候,他们都会很惊讶:你们学校还有市场营销专业呢。

我们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在学校能担任的职务,和那种热门专业,比如播音学或者传播学是有次元壁的存在的。

但是我在写论文致谢的时候和母校和解了。

虽然我学的是很边缘的一个专业,但是我们的每一个老师都很尽心尽责地教我们很多东西,从来没有敷衍过我们任何一个人。

如果我没有学到足够的东西,那应该是我的问题,而不是他们的问题。

《忽而今夏》剧照

英文有一个单词叫samsara,意思是轮回。如果我的人生也能被拍成一部电影,那么我希望在我踏入中国传媒大学的那个瞬间,能有一行字幕,仅仅就是samsara。

须臾间,我经过了,但是对于她,仅仅是一场轮回。

结尾

最后一次拉着行李箱离开学校,自然得像是要放一个长长的假期,只是再没有返校通知了。

毕业,是一场告别。告别母校,告别昔日同窗,也告别曾经年少的自己。

四年里积攒的或伤感或愤懑的情绪,连带那些对母校的吐槽或抱怨,都在论文答辩结束后释怀了。

所有未完成的遗憾,都像打包行李一样收进心底,一并作别。

《毕业》剧照

曾经一起食堂约饭、一起图书馆刷夜、一起逃课挂科的铁子们,大多也都在一声“毕业快乐”后各奔东西,再也不见了。

如今,在异乡漂泊,在深夜加班,往返通勤,顿顿外卖……毕业后有太多这样的时刻,总忍不住怀念那段回不去的旧时光,想念那些难再见的青春面庞。

就像《如此可爱的我们》里说的那样,“来日不一定方长,山水也未必重逢。”

我们告别校园,挤进人海,被时间推着,一直向前。

毕业,或许更像是母校教给我们的最后一课——留恋感怀后,收拾心情,开启故事的下一章。

朋友啊珍重,我们都有自己的远方。

艾诚对话张泉灵:想跳出玻璃缸的鱼 | 艾问顶级人物

?

20年前,一百兆光纤只要8毛钱,风靡的是大哥大与传呼机,互联网时代还需要再等10年。那些年,早班公交车上人手一份《人民日报》,晚饭后全村人都会围在一台电视机前准时收看央视新闻。

Twenty years ago, 100 Mbps fiber optic was only RMB 0.8 yuan; GSM mobile phones and pagers were a national craze; the Internet era didn't prevail until 10 years later. During those years, everyone would read the People's Daily on the bus in the morning; after dinner, each household in a village would gather around one television and watch news on CCTV on time.

20年前,北京大学毕业的张泉灵年仅24岁就考入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并担任起了《中国报道》的记者、编导及主持人,随后,这位上海姑娘以主持人的身份拿下《东方时空》、《人物周刊》、《朝闻天下》、《焦点访谈》等一系列著名央视栏目,成为了全国观众喜闻乐见的标志性“央视名嘴”。

Twenty years ago, Quanling Zhang, a graduate of Peking University, was admit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Department of CCTV at the age of only 24, serving as a reporter, director and moderator of the China Report. Later on, the Shanghai girl was appointed Moderator of series of popular CCTV shows, including "Oriental Horizon", "People Weekly", "Morning News", "Focus Report", etc., and became a popular and iconic "CCTV Pundit" nationwide.

20年前,年少有为的张泉灵在央视的高塔上风光无限,她掌握了那座高塔的运行规则,她也自认为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逻辑秩序。然而,20年后的张泉灵越来越意识到,“那个时代”与当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Twenty years ago, Quanling Zhang, a young achiever, enjoyed infinite glory at the eminent platform of CCTV. She mastered the rules of operation at the platform. She also believed that she understood the logic and order of "the era". However, 20 years later, Quanling Zhang gradually came to realize that "that era" and the present are two completely distinct worlds.

物转星移,沧海桑田。

Things have changed as time went by.

“羊毛可以出在猪身上,而狗死了——一些针对出租车司机的电台节目收听率下降,完全不是因为有更好的节目出现了,而是司机都在用滴滴接单,就不听广播了。很像《三体》里一句无情的话,我消灭你,和你无关。

"Wool can be produced by pigs, and the dog is dead – the reason why the rate of audience of some radio programs for taxi drivers went down was not because there were better shows, but the drivers were busy taking orders with DiDi instead of listening to the radio. It resonates with a ruthless quote from The Three-Body Problem that goes 'I will destroy you,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you.'

这是另外一个世界,不是我积累了多年的知识和逻辑可以解释的。而它,毫无疑问在渗透进我习惯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This is another world, which cannot be explained by the knowledge and logic I've accumulated over the years. However, it is undoubtedly infiltrating into every aspect of my habitual life.

我开始有一种恐惧,世界正在翻页。如果我不够好奇和好学,我会像一只蚂蚁被压在过去的一页,似乎看见的还是那样的天和地,那些字,而真正的世界和你无关。”

I started to fear that the world is taking a leap. If I was not curious and eager to learn, I would be like an ant stuck in the past, seeing the same world and same words, while the real world is no longer relevant to me."

——张泉灵

–––– Quanling Zhang

?

生命的后半段是否来得及从头来过

Is it possible to start from scratch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2015年,张泉灵发表长文《生命的后半段》宣布离开央视,离开这个18年来带给她无限辉煌却也几乎将她框定成型的平台,转而加盟猎豹移动CEO傅盛旗下的紫牛基金成为创始合伙人,正式进入创投界。

In 2015, Quanling Zhang published a long article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and announced her resignation from CCTV. She left the platform that has brought her tremendous glory but almost stereotyped her in the past 18 years. Later, she joined Purple Bull Startups, owned by Cheetah Mobile CEO Sheng Fu, as a founding partner, and officially entered the entrepreneurial investment sector.

2016年,在猎豹移动一款新发布的短视频APP现场,张泉灵这位曾经徒步抵达罗布泊、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前“正统媒体人”仿佛走下圣坛的女神,嘴中频出:“IP、移动直播、赚钱、网红”等网生经济词汇。

In 2016, at the scene of releasing a new short video app by Cheetah Mobile, Quanling Zhang, a former "legitimate media person" who once reached Lop Nur on foot and pioneered at fighting against the SARS epidemic, seemed like a goddess who has walked off from the altar, by frequently saying economic terms originated from the Internet, such as "IP, mobile livestream, making money, online celebrity" and so on.

2017年,张泉灵加盟娱乐性综艺节目《奇葩说第四季》担任导师,大摘先前“新闻人”的严肃标签,在节目中化身何仙姑与马东一起啃着鸡腿数着钱。

In 2017, Quanling Zhang joined the fourth season of the entertainment variety show "U Can U Bibi" as a mentor and shook off her serious label of a former "news professional" by chewing chicken legs while counting money in the costume of a fortune teller along with Dong Ma.

2018年末,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公布:“张泉灵将出任少年得到的董事长”。外界揣度她“投资不成退去创业”,对此,张泉灵面不改色地笑着说:“这两个身份不过是在并行而驱”。

At the end of 2018, Zhenyu Luo announced in his New Year's speech: "Quanling Zhang will serve as Chairman of Shao Nian De Dao." The public speculated that she "turned to entrepreneurship due to investment failures". In response, Quanling Zhang calmly answered with smiles: "I'm just serving two roles simultaneously."

?

刚离开央视的张泉灵还不知道“生命的后半段是否来得及从头来过”,现如今的她却已经“从头”得如此彻底。

When Quanling Zhang just resigned from CCTV, she had no idea whether "it's possible to start from scratch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At present, she has made a "fresh start" so thoroughly.

张泉灵曾说,人生时不时的,是被困在玻璃缸里的,久了便习惯了一种自圆其说的逻辑,高级的还能形成理论和实践上的自洽。

Quanling Zhang once said that from time to time, one is trapped in a glass bowl in life. As time goes by, one would become accustomed to a certain logic that is self-explanatory. Some can even further create their own theory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的确,她在央视这个外人看来散发着神圣气息的玻璃缸中浸泡得太久了,就像是常被大家搬出来的那只井底之蛙,就算那是一口纯金打造的井,它看到的也永远只能是那同一片天。

Indeed, she has been soaked in the sacred glass bowl of CCTV for too long from an outsider's perspective. Just like the story of the frog staying at the bottom of a well that is often talked about, even if the well is made of pure gold, the frog can only see the same sky day by day.

大多数人仍会感到满足,但不适用于对未知充满永恒乐趣的人,而张泉灵恰恰是后者,即使她顿悟的那一刻,已经42岁了。“我突然觉得,如果好奇心已经在鱼缸外,身体还留在鱼缸内,心会混乱吧。我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否要离开我工作了18年的央视,去换一种视角看世界?”

Most people would still feel satisfied, but it's not meant for those who constantly takes pleasure in embracing the unknown. Quanling Zhang happens to be the latter type, even though she was 42 years old at the epiphany moment. "I suddenly felt that if I was already curious about what's outside the fish bowl but I myself was still trapped inside the bowl, my mind would be confused. I began to ask myself a question. Should I resign from CCTV that I have worked for 18 years, and view the world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艾诚:您曾说在央视的这段体验,就好像自己的人生坐了一个直升梯,直接到了楼层的高处,看到了很多的风景。但现在愿意做投资,愿意做创业,是出于好奇,要看看这个楼顶以下的风景,还是说你想一步步的看看,每一步走来可能还有别样的风景?

Gloria Ai: You once said that this experience at CCTV was like taking an elevator in your life straight to the top of the building and seeing various scenery. Now, you're willing to make investments and start your own business. Is it out of curiosity to see the view beneath the top floor, or that you would like to take one step at a time and enjoy diverse scenery along the way?

张泉灵:人生其实除了看风景,你自己也可以成为一道风景,你可以去参与很多风景的建设。我觉得可能很多人会对央视这个平台有误解,认为说你站的足够的高。的确从传媒的角度它站得足够的高,但是其实在央视记者的身份上,有很多事情你也需要趴下去看,它只是让你到了一个很高的平台。

Quanling Zhang: As a matter of fact, in addition to seeing the scenery, you can also become a landscape yourself. You can become part of many landscapes. I think plenty of people may have misunderstood CCTV as a platform, thinking that I'm at a platform that's high-end enough. It is inde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but in reality, as a CCTV journalist, you also need to reach down to earth. The identity just places you at a very high-reaching platform.

?

所以我想坐观光电梯往上这件事情,是形容这个平台的确把一个年轻的我带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但是看世界的视角,一直不是说去俯视。

Hence, about taking the sightseeing elevator, I meant to describe that the platform brought my younger self to a high position, but I never looked down in term of the perspective of viewing the world.

其实做记者有一个好处,它还是让你对这个世界,看到有很多树叶后面的这样的一些视角,多个角度、多元化去理解一个世界的视角,同时,也更增加了我的好奇心。有些世界运作的方式,我看到了,那这一部分没看到的地方,我想去看一看。

In fact, there is a benefit to being a journalist. It allows you to see the world behind the scenes from a different angle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diversely. At the same time, it enhances my curiosity. I've seen how the world works in some ways, and I'd like to see the parts that I've haven't seen before.

艾诚:您的每一次选择,无论是对于媒体人,还是对于青年人来讲,都有一定的标杆意义。大家会去探究why,为什么?比如说您最新启动的少年得到董事长,俨然是投资人的角色之外,还可以兼顾一个创业者、一个董事长、一个企业家,为什么?

Gloria Ai: Every choice of yours has exerte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both media professionals and young people. People would try to find out why you made the choices. For example, as Chairman of the recently launched Shao Nian De Dao, you went beyond the role of an investor. You're able to serve as an entrepreneur, Chairman and a businessperson simultaneously. Why?

张泉灵:可能在外人看起来,它是一种身份的转变,但是其实真实的在我身上的发生,它是一些有巧合的地方,然后就这么串了过来,是个自然而然的这样一个延展。

Quanling Zhang: To outsiders, it may seem like a change of identity. However, things naturally happened to me. There were some coincidences that led to one another. Everything developed naturally.

其实它最早不是一个公司的想法,而是比如说一个小产品、一个大产品,然后你做了投资人,你就知道这个大产品是否可能会有一个商业模式,如果商业模式成立,那你自己做过投资人,你就更知道,今天你想影响到更多的人,整个的商业机构是你特别好的工具和武器。

In fact, it might not start with the idea of building a company. Instead, it could be a product, either small or big. Once you become an investor, you would understand whether the product can develop into a business pattern. If the pattern stands, as an investor, you would be clearly aware that if you desire to impact more people, a complete business organization would be a great tool and weapon.

你不是简单一个人干到这件事情,你需要一个商业机构配合你去干,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内容发行,教育的本质是服务,服务就不可能靠一个人做,你当了投资人或者做个财经记者你会清清楚楚的事情,而剩下的事情是手段。

You are not simply doing this by yourself. You need a business organization to cooperate with you, in that it's not just as simple as content distribution.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service, and services can't be provided by a single person. There're things that you will understand clearly when you become an investor or a financial journalist, and the rest is the means.

艾诚:那创业这件事情您准备好了吗?

Gloria Ai: Are you ready for entrepreneurship?

张泉灵:我觉得创业可能是一个你永远需要重新准备的事情,因为创业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直胡同,比如说你站在胡同口的时候,你就看到明天这样后天那样,那你只要做一次准备就好了。

Quanling Zhang: I think entrepreneurship may be something you will always need to re-prepare for, because it is not as simple as a straight alley. For example, if you stand at the entrance of an alley and could see through what will happen tomorrow and the day after tomorrow, then you would need to get ready once.

创业其实是个崎岖的路,它永远峰回路转,所以你认为你准备好了,你一看说咋死了呢?咋前头不通呢?然后你一转你说柳暗花明又一春,那我们再为春天做个准备吧。可你刚做好了春天的准备,突然告诉你说降温了,从25度哗啦又回到了12度。这就是创业。所以我觉得创业是一个永远需要做准备的事情。

Entrepreneurship is actually a rugged path. It's always full of sharp turns. You'd think you're ready, but somehow you wonder why you failed and why it's a dead end. Then you suddenly take a turn for the better, so you go ahead and prepare for it. Yet, after you get ready, you're told that it suddenly cools down. Temperature drops from 25 Celsius degrees to 12 degrees. This is entrepreneurship. Hence, I think entrepreneurship is a thing that always needs to be prepared.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Everything happens for the best

在采访的过程中,张泉灵说,她是一个无条件的乐观主义者,她承认“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During the interview, Quanling Zhang said that she is an unconditional optimist and she admitted that "everything happens for the best."

这听起来似乎很“佛系”,但随着采访的深入,艾问(iask-media.com)发现,张泉灵的乐观,绝非鼹鼠饮河,而是有些类似佛家思想中的“六道轮回”,或者是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This sounds like "Buddhist-style", but as the interview proceeded, iAsk (iask-media.com) found out that Quanling Zhang's optimism is not equivalent to little desire. It's similar to the "Six Realms of Existence" from Buddhism, or to the saying by Laozi that goes "The rule of universe can be told, but the rule always change; the name of everything can be named, but the name is not eternal."

张泉灵:我是一个无条件乐观主义者。我的骨子里,我的底层逻辑是非常乐观的。我的人生底色跟马东相反,马东说他的人生底色是悲凉,我的人生底色是乐观。

Quanling Zhang: I am an unconditional optimist. Deep in my mind, my underlying logic is very optimistic. My life background is the opposite to that of Dong Ma. He said his was based on pessimism, while mine is optimism.

每个阶段我都会保持我理性的谨慎,我也知道会尝得到痛苦。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说,要是问我每一个阶段是不是最好的安排,我一定会回答是的。

At every stage, I would stay rational and cautious. I know that I will experience pain at some point. So, from my perspective, if I was asked whether everything happened for the best at each stage, I would definitely say yes.

艾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Gloria Ai: Everything happens for the best.

张泉灵:我一直觉得我这个人运气好得不行不行的。首先,我觉得我运气最好的地方是我在我非常年轻的时候,因为在央视平台上被带到了特别高的位置,我学会了人生不要太着急。

Quanling Zhang: I always feel that I've been so lucky. First of all, I felt lucky that I was given access to a high-end platform by CCTV at a young age. I learned not to rush in life.

如果你的人生不再年轻的时候,在足够高的位置,你可能意识不到人生是不需要太着急的。但我差不多在26岁的时候,当时在央视四套已经做了最好的一个栏目的最好的一个位置,已经开始当主持人,做一个日播的访谈节目。

If you're no longer young, at a high enough position, you may not realize that you don't need to rush in life. Yet, when I was around 26 years old, I secured the best position for the best show at CCTV-4, as a moderator for a daily talk show.

我就对自己说,然后呢?我才26岁,我28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我30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假定这件事情在我26岁的时候看起来是可以做一辈子的,那我就不需要着急。

I said to myself, then what? I was only 26 years old. What would I be doing when I turned 28? What would I be doing when I was 30? I suddenly realized an issue. If I was able to do something for life at the age of 26, I wouldn't need to rush in life.

然后我转型当投资人,是不是一个非常运气的人?我就是个非常运气的人。我还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这个世界快速变化的时候,今天给你这个机会说,你可以尝试一下别的,我妈就没有这个机会。

Then I transformed into an investor. Am I lucky? I am. In an era where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Internet are flourishing and the world is changing rapidly, I was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try something different. My mother didn't have such opportunities.

今天,比如说我去做少年得到。我有一个梦想说,我教我儿子的那套方法,我可以教教别人吗?

At present, for example, I am running Shao Nian De Dao. I have a dream that maybe I can share with others how I educate my son.

今天真的有商业机构可以支撑你,去突破你作为一个个体户能完成的事情,我当然运气很好了。

Today, there are business organizations that can support you to make breakthroughs as an individual. I am lucky for sure.

人都说,知足常乐,安贫乐道,乃福分也。张泉灵的乐观,并非是那种从消极方面透露出来的“认命”,而是她常怀的那颗感恩之心。

It's commonly said that it's a blessing that contentment brings you happiness. Quanling Zhang's optimism is not the same as negatively "accepting the fate". It comes from the gratefulness that she upholds.

1996年,大学刚毕业的张泉灵被“运气”分配到主营煤炭业务的神华集团,她丧着脸:“我一点都不想去卖煤”。于是拼命学习参加央视的社会招聘考试,一举上榜。

In 1996, Quanling Zhang, who had just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was assigned by "luck" to Shenhua Group, which is mainly engaged in coal business. She was upset, saying: "I don't want to sell coal at all." So she tirelessly studied for the experienced recruitment test by CCTV and got hired successfully.

2015年,刚从央视辞职转行的张泉灵再也找不到先前当主持人时的那种得心应手,面对着一大摊子她从未接触过的事务,急到一个人躲起来偷偷哭鼻子。“可我是顶头的啊,手下还有那么多伙伴指着我呢,我得稳住”。于是擦擦眼泪,重新摆出自信的表情开始下一个项目。

In 2015, Quanling Zhang, who had just resigned from CCTV, could no longer be as experienced as a former moderator. In the face of a ton of business that she had never been exposed to, she broke into tears alone anxiously. "But I'm leading the team. There're so many team members relying on me. I need to stay calm." So she wiped off tears and started the next project in a confident manner.

可以说,无论是央视的年少有为,还是如今跟随时代的互联网浪潮进入创投界从新起航,张泉灵靠的绝不是她口声声的“运气”,而是她本身,她本人。这大概就是张泉灵的“因果”,是她的“轮回”,是她的“道”与“名”,也正是她自己说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Whether it's being a young achiever, or starting from scratch and entering the entrepreneurial investing sector along the wave of the Internet in this era, Quanling Zhang did not rely on pure "luck" as she claimed, but herself. This probably is Quanling Zhang's "karma", her "samsara", her "rule" and her "name". Just as she put it, "everything happens for the best".

张泉灵从不盘算自己的苦劳。可能背后夹藏着数不清的辛苦奔波,激荡着算不尽的风起云涌,可她还是云淡风轻,把一切定义为“命运”。

Quanling Zhang never emphasizes on the hardships she has gone through. There may be relentless hard work and endless ups and downs behind, but she still understates those and regards everything as "destined".

这可能就是她的乐观之道吧,她感恩每一个通过自己努力争取到的境遇,她也从不满足于每一个她轻车熟路的环境。

This might be her way to maintain optimistic. She is grateful for every encounter that she strives for through her own efforts, and she is never satisfied with every comfort zone.

艾诚:有一句您对投资人的这段定义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说投资人活着像狗,非华丽转身。现在创业者像什么?

Gloria Ai: Your definition of investors impressed me a lot, i.e. investors live like dogs and it's not a glorious transformation. How would you describe entrepreneurs?

张泉灵:驴?不行,驴原地打转,这不好。不过我觉得,有很多事情都不像外表那么华丽,这是真的。

Quanling Zhang: Donkeys? No, donkeys make turns at the same spot, which is not good. However, I feel that there're indeed many things that are not as glorious as they appear, which is true.

艾诚:但你内心很安宁?

Gloria Ai: But you have a peaceful mind?

张泉灵:我内心不能算安宁,但我蛮乐观的。

Quanling Zhang: It's not that peaceful, but I am quite optimistic.

艾诚:您这个阶段的驱动力是什么呢?

Gloria Ai: What is your driving force at this stage?

张泉灵:我觉得其实驱动力通常人会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better life,就是我个人,更好地生活,我个人的价值。第二个阶段叫better world,就不光是我个人,而是我能不能带着更多的人变好一点。 我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做成这件事就会有更多的人受益。

Quanling Zhang: I think that there're usually two stages for the driving force. The first stage is called better life, which refers to a better personal life and personal value. The second stage is called better world. It is not personal anymore, but whether I can bring a better life for more people. I have a dream of achieving something that benefits more people.

艾诚:预见未来,十年为期。十年之后,您觉得张泉灵在哪里?做什么?她会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和这个社会合作?

Gloria Ai: To foresee the future in ten years, where do you think you will be and what will you be doing? What kind of attitude will you have to collaborate with society?

张泉灵:我其实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十年以后在做什么,有一点事情我大概知道:做完我现在想做的事情。这个工作量可以计算,至少要干5到7年时间,所以10年以后我在干什么呢?我不知道,因为我不知道这5到7年当中会碰到什么。

Quanling Zhang: I don't really know. I don't know what I will be doing in ten years. There is one thing I am probably certain about: do what I want to do now. The workload can be quantified. It will be at least 5 to 7 years of work. So what will I be doing in ten years? I have no idea, because I'm not sure what I will encounter in the coming 5 to 7 years.

但我至少知道,它不会空白,因为我有一个很长的list在后面等着。

But at least I know that it won't be blank because I have a long list to fulf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