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冠军篮球经理2存档位置(足球经理2023将于2022年11月8日隆重发布)

冠军篮球经理2存档位置(足球经理2023将于2022年11月8日隆重发布)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2-21 13:34:39

冠军篮球经理2存档位置(足球经理2023将于2022年11月8日隆重发布)

冠军篮球经理2存档文章列表:

冠军篮球经理2存档位置(足球经理2023将于2022年11月8日隆重发布)

足球经理2023将于2022年11月8日隆重发布

2022年9月8日,英国伦敦 - Sports Interactive?工作室与SEGA?标志性系列游戏的最新作——《足球经理2023》将于11月8日上线,游戏还将首次登陆PlayStation 5与Apple Arcade,玩家能在更多平台与设备上享受前所未有的足球模拟体验。

预告片:优酷视频云

《足球经理2023》将登陆PlayStation 5,这也是玩家首次能在该平台体验《足球经理》的游戏深度以及比赛的跌宕起伏。《足球经理2023主机版》对Dualsense?进行了专门适配,将与PC/Mac版本同步发售。

在缺席一年之久后,备受玩家欢迎的《足球经理触摸版》将回归Apple设备并进驻Apple Arcade。无论您使用的是iPhone、iPad、Mac还是Apple TV,只要订阅Apple Arcade,就能随时随地在《足球经理2023触摸版》掌控球场内外事宜。

Sports Interactive的工作室总监Miles Jacobson说道:“《足球经理2023》在两个新平台亮相,标志着《足球经理》系列前进的重要一步。在过去数年,粉丝们一直呼吁我们制作一款PlayStation游戏,这些玩家现在终于有机会身临其境、上手实操,体验身为一名真正的足球经理是什么样的感受。”

“过去的2021年,不在iOS或安卓平台上推出《足球经理触摸版》是一项很艰难的决定,这也让部分玩家相当失望。我们现在与Apple Arcade建立了令人激动的合作关系,这也使我们能重新将备受欢迎的触摸版游戏带回移动端,这对我们工作室和广大《足球经理》的玩家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足球经理2023》让您全方位、更身临其境地体验足球这项美妙运动。各项游戏细节更是能给各位带来沉浸式体验,从挤满看台的球迷,再到球探、球员、对手经理以及全新的赛事授权,包括欧洲冠军联赛(UEFA Champions League)、欧足联欧洲联赛(UEFA Europa League)与欧足联欧洲协会联赛(UEFA Conference League)等等。在接下来数周时间,我们将向各位介绍游戏的新功能与特性,这些内容会发布在《足球经理》官方社交账号、《足球经理》官方网站以及我们的官方会员中心——FMFC。

从今日直至正式发售期间,从SEGA许可的数字零售商*处预购《足球经理2023》(PC和Mac版本)的玩家们可享8折优惠,以及通过抢先体验功能先人一步开始自己《足球经理2023》的经理生涯。同时,Microsoft Store的预购也即将向玩家们开放。

大约在游戏正式上线的两周**前,玩家即可在Steam、Epic游戏商城以及Microsoft Store抢先体验。抢先体验期间创建的本地生涯存档将会保留。

《足球经理2023主机版》(此前名为《足球经理Xbox版》)也将在Microsoft Store推出,并于首日加入Xbox Game Pass?。订阅了主机Xbox Game Pass的玩家能在沙发上惬意享受的同时,身临其境地体验足球产业中最关键的环节——转会交易、战术布置与比赛日安排。订阅了PC Xbox Game Pass的玩家则能体验到《足球经理2023》中无与伦比的游戏深度与拟真感。和去年一样,订阅了Xbox Game Pass Ultimate的玩家能同时体验以上两个版本的游戏。

《足球经理2023移动版》(iOS与Android)也为新赛季做好了准备,将在11月8日推出,更多相关信息会在10月发布。

除Apple Arcade外,《足球经理2023触摸版》还将登陆Nintendo Switch?。

欲知《足球经理 2022》系列所有平台版本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footballmanager.com

把电子邮箱干掉?

编辑导语:在信息时代,电子邮件作为信息的异步传递的一大工具,转而成为了工作正式内容的必备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多少人在使用电子邮箱?电子邮箱的未来发展如何?它是否会被替代?作者对此展开了分析,对电子邮箱的价值以及前世今生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

一、前言

借用百科的介绍简单先过一下电子邮箱的概念:

电子邮箱是指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交流的电子信息空间,既可以为用户提供发送电子邮件的功能,又能自动地为用户接收电子邮件,同时还能对收发的邮件进行存储,但在存储邮件时,电子邮箱对邮件的大小有严格规定。

——百度百科

在信息社会,电子邮箱主要解决的是信息的异步传递问题,既然是异步,给予了人思考的时间,邮件内容自然具备一定正式性,这就为后来工作邮箱产生奠定了基础。

PC互联网时代,与之对应的是IM软件,如QQ、MSN等,即时通讯因为信息的接收与发送是几乎无时延的,在满足实时互动需求的背景下,也天然丧失了信息的沉淀价值,可以说邮箱和IM软件从某种意义上时是满足人与人信息交互的两种方式,各行其是,互不干扰。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邮箱和IM软件离开了桌面PC,来到了掌上移动设备,这两种工具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个人邮箱逐渐沦为验证码接收器,以及登录注册其他app的接收口,而工作邮箱则成为了收发会议通知、公司重要信息的窗口,其更接近于公告板的属性,这种定位使得邮箱定位变得逐渐尴尬。

大家可以想一下,这里面邮箱提供的价值之中,哪项不能被其他替代品满足,哪些又是邮箱实现的过于好,而其他竞品无优势的呢?

定位的尴尬也使得邮箱使用范围的缩窄,或者说移动互联网的人群下沉并未给邮箱带来相应的增量。楼下小卖部的老板肯定不用,菜场卖菜的摊贩也不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不需要用,更别提爷爷奶奶辈这些银发族了。

这让笔者不得不产生疑惑,2021年的当下,究竟还有多少人还在使用邮箱呢?在他们心中邮箱又究竟代表着什么呢?未来邮箱是否可被代替呢?

二、邮箱的前世今生

1. 邮箱缘何兴起?

仔细一想,电子邮箱的产生是非常符合直觉的。现实世界中远距离的信息传输最早主要是以信件的方式承载,可以粗略认为存在三个锚点:一是接收点,二是发送点,这两点都可以理解为邮局,或者说后续进化到用户门口的邮箱,三则是邮件的“传输中介”,这在现代社会中,通过邮递员与长距离传输工具共同构建。

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零成本的信息传输中介,两个定位点也以能够标识个人身份的网络地址形式存在,这就是邮件,而用于管理收发邮件的系统,自然就是电子邮箱。

电子邮箱的产生甚至早于互联网完全兴起之前,1971年秋季,雷·汤姆林森就已经通过“@符号,符号前面加用户名,后面加用户邮箱所在的地址”的方式将邮件地址的形式固定。

而在国内,1998年3月丁磊、陈磊华研制出了第一套免费邮件系统,并挂在163net上供当时的网民免费使用,中国的第一家免费电子邮局也由此诞生。可以说从诞生之初,电子邮箱就具备了互联网精神:平等、自由、分享,以及免费,这种极客精神也吸引了很多技术大牛,古早的很多大神都是做邮箱起家的,我们熟知的有网易丁磊,以及Foxmail的张小龙等。

符合用户使用习惯、使用方便、免费,这些特质让邮箱很快成为互联网的基础设置之一,成为了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个人信息标识,可以说是最初的用户账号体系之一。

我们怎么定义早期的电子邮箱呢?有三个关键词:

强流量、强曝光的网络入口

覆盖面极广的个人身份标识通行证

接收新闻、浏览信息的内容分发中介

而因为稳定可靠、私密安全的特性,邮箱也衍生出了企业邮箱,并逐渐成为职场用户异步信息沟通交流的通用标配。

2. 电子邮箱的没落

在信息爆炸时代下,传统的邮箱服务,通讯功能早已被实时快捷的社交软件压缩的所剩无几,电子邮箱已然不复当年风光。

2018年4月,艾美咨询做过一个统计,调研了用户使用邮箱的目的与常用功能。

使用邮箱目的和主要功能情况

从上面的块状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电子邮箱的功能逐步萎缩,接收新闻、浏览信息的内容分发属性消失殆尽,用户使用个人邮箱更多是用户接收论坛、网站、app注册登录的验证码,以及将其作为超大文件存档器。

在不断发展中,电子邮箱的使用体验确并未明显提升,相反近些年来,诸如木马病毒、钓鱼网站、垃圾邮件等新问题也在不断出现,既有专门攻击大型服务器的恶意程序,也有分布式的拒绝服务攻击,这让用饱受信息泄露之苦。

根据我国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每周收到1~5封垃圾邮件的用户占比46%,每周收到6~10封垃圾邮件的用户占比为20%,我相信大家也经常收到莫名其妙的垃圾邮件,久而久之,邮箱中有价值的信息也被淹没了 。

同时,电子邮箱始终没有解决商业变现也与用户诉求天然对立的矛盾。

付费已经被证明不适合邮箱场景,尤其是个人用户市场,而邮箱广告强曝光以及广发营销邮件则与用户聚焦收发信息,减少信息干扰的诉求相违背,这使得空有上亿用户,但商业变现依然拧巴。邮箱格局已经很多年未发生变化了,除了头部玩家地位牢固的原因外,商业前景一般,商业模式不清晰也是少有资本玩家入局的重要原因。

3. 电子邮箱的自救

面对这种情况,邮箱并不是没有想办法自救。

在企业邮箱侧,员工通过邮箱收发更为正式的工作邮件,接收公司的公告通知,成为了职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邮箱在自我进化中找到的一个暂时可行出路。

电子邮箱toB,则是第二条出路,通过为企业定制云端化的邮件系统,满足不同企业个性需求,但究竟市场盘子有多大,企业个性化诉求有多强,这依然是被打着大大的问号,值得被深究的。

笔者最近听到邮箱的消息,是20年7月,来自谷歌Gmail,谷歌邮箱进行了史上最大改革,瞄准协同办公方向,整合消息传递、虚拟会议室、实时协作、视频聊天、共享文件访问等功能,将邮箱变成了一个工作平台。

依照谷歌的谋划,未来的邮箱应该是统一的工作平台,但那时候,电子邮箱还应该被叫做邮箱吗?

三、畅想:邮箱的独特价值与被干掉可能

1. 邮箱的独特价值

尽管笔者在前文中一直唱衰电子邮箱的发展,但无可否认,其如今依然存在一定的独特价值,这也是除了用户使用惯性之外,邮箱始终没被干掉的重要原因。

先说明一点,下面的讨论集中在企业邮箱上,至于个人邮箱,已经沦为垃圾邮件接收器,验证码收发器的它不值一提,目前仍未被取代,更多的原因是用户使用惯性,作为第二身份存在的价值,以及注册方便,稳定易用而已,从发展前景来看,笔者坚定认为其会逐渐衰落(第二身份将来在元宇宙时代会以更具象的形式存在,而不是邮箱)。

企业邮箱,在我看来,目前相较于IM通讯软件,依然有两点优势:

邮件依然是一种具有清晰方向特征的信息传输方式,清晰的时间线、明确的收件人、正式的内容呈现方式,意味着更具正式感公信力,更加标准化的内容,也更方便检索和信息保存。

作为一种单向的传递形式,减少了“网络聊天室”带来的共同在场的心理紧迫感,与之对应IM软件下,“永久在线”成为传播学领域公认的形态,其带来的回复焦虑是极高的。

简单理解,可以归纳为:“信息传递对应关系清晰、更具正式感与公信力、降低回复焦虑”。

从目前来看,这三点相较于当下的即时通讯软件,是有其独特价值的。

2. 电子邮箱的特性能否被取代?

之所以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笔者一直觉得邮箱的存在有些鸡肋,且不够酷,加之日常生活中对邮箱的使用越来越多抱怨,垃圾邮件繁多(即时企业邮箱中也存在很多低信息密度邮件),实际使用功能较少(主要接收),是否值得单独做一个软件来实现,这种想法就自然而然滋生了。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此刻所谈论的电子邮箱被取代,更多是指邮箱作为一个单独产品的形态上消亡,收发信件作为人类信息交互的天然方式,一定还会存在很多年。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想过几种取代可能性,但最后均未完全说服自己,所以在此只是将问题抛出来,并不发表论断(如果有倾向,可能更偏难以取代)。

第一种可能性:即时通讯工具统一融合邮箱功能。

其实现在已经做了很多融合了,比如QQ可以设置接收邮件内容提醒,不需要打开专门的邮箱app,就能接收并查看到邮件内容,但在邮件发送侧,QQ进行了阉割,这一方面是嵌套深度过深,邮件发送变得没那么方便,邮件发送天然更偏正式,更有PC属性,在PC上,邮箱是自带的软件,打开QQ再发送无异于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更别说在即时通讯软件上对邮件进行筛选,检索等高级操作了。

第二种可能性:邮箱小程序。

如果想要在即时通讯工具上集成邮箱的能力,那么最先需要解决的是使用的便捷性,与功能之间的区隔性(需要不影响即时的交流,也不影响邮件的异步沟通),这让笔者自然而然地想到小程序。

而一查,2020年9月网易上线了网易企业邮箱的小程序,支持收发邮件,附件免下载查看,试用了一下,其实已经可以满足90%的邮件使用场景了,唯一的缺点是小程序是移动端专属,在PC端并不适用(可以使用,但较为繁琐,不符合用户直觉)。

将企业邮箱功能拆解,笔者总结了日常最多使用其所做的事情:

    收发开会邮件;

    公司公告牌,接收企业信息通知;

    订阅的数据报表推送展示,执行任务预警提醒;

    查看历史邮件内容(重要工作信息回查);

这四件事情都不是IM软件没法做的,比如开会信息,这个一般的办公IM都具备相应能力,而公司企业消息推送也可以通过IM下发,订阅的数据报表推送,这个IM通过订阅信息流也可以提供,查看历史邮件内容,IM的搜索也可以支持相应查询。

问题在于区隔开来做会更清晰更方便,比如接收企业信息通知,IM因为每天接收的信息过于繁杂,这些较为重要的通知信息容易被其他即时信息流淹没,导致漏信息,而历史邮件查询,也容易受到其他非重要聊天信息的干扰,导致搜寻效率降低。

仅仅因为信息接受与发送的时间异步,邮箱就产生了这么多独特价值,自然思辨的奇妙正在于此,共勉。

#专栏作家#

随心将夜,微信公众号 : 互联网菜鸟产品进阶之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社交赛道和社区发展,擅长分析行业趋势。

本文由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足球经理 2021Beta版已登陆PC 存档可移至正式版

 经过漫长的等待,Football Manager 2021 的 BETA 版已经在 Epic Games Store 和 Steam 释出,让各位经理人能够提早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

  已从 SEGA 认证的线上通路预购 FM21 的任何玩家即日起可在 Epic Games 和 Steam 进行登录并从收藏库启动本游戏。针对还没预购本游戏的玩家,只要在 24 号完整版释出前从合作线上通路进行预购,也可取得 BETA 版与 10% off 的折扣。

  提前释出的 BETA 版虽然并非最终版本,但已经相当接近整个游戏的完整版,玩家们可能在游玩中遇到一些系统错误与问题,若您在游玩过程中遇到错误,能经由游戏侧选单中的「报错」按钮直接回报给 Sports Interactive 团队。目前已开放线上游玩功能,但在 24 号完整版释出以前,无法使用 Steam 工作坊的外置编辑器(pre-game Editor)与游戏内编辑器(ingame Editor)。

  FM21 这款游戏有很多新特色与改善点,藉由新游戏系统,经理人们将能更有效地在足球场内外控制团队以获取成功,能够获取更高度的分析、资讯与额外资源。

  与球员跟媒体的互动也经过大幅度的调整,将能带给玩家更贴近真实生活的体验,而比赛当天也会因为大量图形与呈现的改善而看起来更加壮观,这个改善也涵盖赛前与赛后活动。此外,针对招募球员的部分经理人们也会更有权力,亦可使用新方式在赛季最后庆祝成功。

  在 FM21 BETA 版开始的单人游戏模式的档案可转移至製品版。更多关于游戏的详请请前往 www.footballmanager.com 进行确认。

新闻里那些死掉的超链接,是如何被灰产给占用的?

编辑导语:尽管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但是试图钻技术和规则漏洞的投机者依然大有人在。许多新闻中的超链接在点击时会显示已经失效然后跳转至其他网站,超链接怎么了?谁在利用那些已经“死去”的超链接?

在网页新闻中,超链接时常作为一种补充资料出现,用户能够点击超链接阅读媒体所引用的资料原文。

但随着信息数据的不断堆积,网络上的许多超链接其实已经失效了,比如有时候点击一个十几年前的文章链接,会反馈一个类似于“页面已消失”的提示。

大部分用户并不会特别关注一个超链接是否还有效,但在网络上,有一些人却像盗墓者一般搜寻着这些沉睡已久的超链接并用其牟利。

超链接怎么了?谁在利用那些已经“死去”的超链接?本期全媒派将聚焦于那些已经无效的超链接,汇编并分析国外媒体所经历的无效超链接被篡改的困扰,试图揭示当下新闻归档存在的问题以及无效超链接背后巨大的灰色利益。

一、超链接之“死”

根据哈佛大学法学院一个团队对于《纽约时报》的调查,他们发现在该报553,693篇文章中的一百七十多万个深度链接(Deeplink)已经有25%完全无法使用。当用户点击这些深度链接,曾经的页面已经变成一片空白。[1]

这样的情形被称为链接无效(linkrot),页面会出现“404”的提示。

深度链接是指能够导向外部网站页面的渠道,使用者能够通过该链接进入某个特定的外部页面。如果没有采用深度链接技术,则使用者需要自行搜寻相关的内容。深度链接大大缩短了用户的使用路径,在图文内容消费场景里,基本上可以将深度链接理解为我们更为熟悉的超链接。

而超链接变无效链接,主要原因则是原有内容消失、变更或者位置改变,这使得服务器无法返回有效的页面。

如《好莱坞报道》曾为前华特·迪士尼CEO罗伊·迪士尼的妻子发表一篇讣告,并附上了一个纪念网站的链接,读者可以在该网站中向慈善机构捐款以纪念逝者。之后,其家人关闭了该网站。尽管网站不复存在,但《好莱坞报道》所引用的超链接依然能够跳转,这样的超链接就成了无效链接。

微信公众号中的超链接呈现形式无效的情况会随着超链接年份的累积变得更为普遍,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所引用的大量网站都可能已经不再被使用。

在对《纽约时报》的这项调查结果显示,发表于2018年的文章有6%的超链接已经无效;而2008年的文章则有43%的无效超链接;到了1998年,这一指标竟达到72%之高。在整体上,53%的文章中至少存在一个无效的超链接,也就是两篇文章中至少有一篇文章有一个无效的链接。

超链接的失效也与文章类型有关,不同板块的文章在无效链接的比例上也存在差异。例如,健康板块的无效比例最低,比平均的超链接无效比例低17个百分点;而旅游板块的无效比例则是最高的,比平均比例还要高出17个百分点。

其实话说回来,这种超链接失效的情形在网络生活中并不少见。全媒派往期文章探讨过“数字仓鼠”的现象,即很多网友喜欢把各种资料囤着,这其中也包括各种链接。你一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打开自己所收藏的文章时,其中总有一些已经被作者或者平台删除。

在微博中,这一现象更为常见,笔者惊奇地发现自己曾经点赞或转发的内容几乎一半以上都已经成为无效的链接,只显示“此微博已被删除”。

“抱歉,此微博已被作者删除。”

另一种与链接无效相似的情形是内容转移(Content Drift)。

当一个超链接的内容被转移则意味着,当用户点击该超链接,服务器所返回的页面并非原本所连接的内容。

同样,内容转移的情况也会随着文章时间愈渐久远而变得更为频繁。调查中提到,在2019年所发表的文章中,仅有4%的超链接内容发生了变化;而2009年的文章中则有四分之一的超链接内容发生了变化。

这样的情况是否仅为个例?尽管该团队仅对《纽约时报》这一家机构长达13年的文章进行调查,但素以存档专业而著称的《纽约时报》,其所属文章超链接失效或内容转移的情况都如此普遍,其他规模更小的新闻机构中的情况恐怕更不乐观。

保存新闻并不只是保留原有的新闻文本或者音视频资料,因为这些内容往往都保存于新闻机构自己的服务器中,相比之下,更为棘手的是保留文章中所引用的外部信息,也就是超链接。

超链接所导向的外部网站并不受相关新闻机构的管理,这些网站的内容能够被第三方所修改或者删除。其带来的后果不只是新闻失去参考的信息来源或者新闻情境丧失,更严重的影响是,这些超链接可能会被用来导向无关的内容,或被用于一些不正当的牟利行为。

凯瑟琳·汉森和诺拉·保罗在他们《给未来的新闻:保留历史的第一稿》中表现出对于当前新闻存档现状深深的担忧。

在他们看来,新闻所发挥的作用远不仅仅只是传递当下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完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和人们的生活。[2]但随着新闻行业数字化进程不断深入,新闻业大力推进革新向前进的同时却忽视了往后面看一看。

二、占用“死去”的超链接成灰色产业

超链接之“死”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新闻的储存无法得到百分百妥善处理,另一方面则是超链接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地下市场。

因为版权问题,新闻网站需要用超链接标注所引用的资料来源,但这使得新闻网站对于超链接所指向的内容缺乏控制,这就为投机者利用无效超链接埋下了隐患。基于内容转移等原理,非法供应商可以将原本失效的超链接进行偷换,重新连接到新的网站中,以此来吸引流量、谋取利益。

1. 储存新闻的困境

相较于报纸、录像带等传统的信息储存形式,电子新闻的储存无疑更加具有便利性。那为什么新闻储存在电子时代反而会成为一个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是如何进行储存的。

在数字化流行之前,新闻的主要形式是报纸、广播以及电视。广播和电视节目主要由新闻机构自行进行储存,一般媒体都会设有专职人员对这些新闻原件进行归档,其作用类似于图书管理员。

报纸的保存则涉及到更为复杂的过程。由于各种机构和个人都会订阅报纸,人们在购买报纸的过程中也同时保留了新闻原件。虽然个人可能出于兴趣保存有一定量的报纸,但这样的行为往往也并不具有系统性。

主要的第三方保存机构是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图书馆具有更为宽敞的空间以及专业的图书管理员,因此可以相对更为完整地保存报纸。可以说,报纸的储存更为弥散化,除了新闻机构本身,第三方机构也会有所参与。

但随着新闻业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电子化的新闻似乎不再需要归档,因为它原本就被安放在服务器的不同文件夹中。

但实体的文档和数字文档毕竟存在差异,一份报纸一旦发行就难以再做改动,而数字文档则始终保持着可变动性。尤其是诸如超链接等导向外部网站的渠道,其是否进行修改或删除取决于第三方机构,媒体无法对其进行直接管理。

另一方面,对于新闻归档的忽视也显示出新闻业整体的发展趋势——追求速度。正如周睿鸣老师在论文中指出那样,新闻业陷入与自我赛跑的泥淖,新闻生产成为不断提速的过程。[3]在这样不断往前看的过程中,重视过去的新闻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尽管人们开始意识到问题所在,但对于新闻机构而言,完整、独立地保存新闻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版权问题无疑位于核心。如何既能够尊重第三方资料来源的版权,同时又能够防止其不被居心叵测者所利用,这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种可能的处理方式是备份第三方机构的超链接页面,如果无法一比一复制,还可以考虑截图的形式。但这可能赋予新闻媒体过大的权力,使其能够直接复制其他内容来源;再者,这也促成了独立、封闭的网络生态体系的形成,使得流量始终在新闻网站内部循环。

第三方机构一般不会允许媒体借用它们所生产的内容来增强媒体的用户黏性。而一旦超链接导向外部网站,媒体就无法对其内容进行控制。因此,这一切处理起来并不容易。

2. 超链接背后的灰色市场

如果媒体发布文章中的超链接导向的是一个完全无法控制的网站,那对于媒体公信力而言是存在风险的,美国的媒体正饱受这种无效超链接被篡改之苦,而这背后就有一片巨大的灰色市场。

通常这些超链接的地址会被导向某些具有盈利性质的网站,大多类似于广告引流。

其运作逻辑大致如下:正如前文提到的,新闻网站中大量的超链接内容已然失效,但这些链接依然存在且可点击;某些供应商则将此作为契机,寻找到新闻网站中的无效链接,将其替换成为客户所需要的网站内容。

这些被篡改的外部网站大多具有广告性质,诸如推销廉价酒店、在线咨询、在线支付甚至包括网络赌博等。

虽然人们对于过去新闻的兴趣会逐渐下降,但互联网中的新闻并不会因此完全被遗忘。通过搜索引擎,用户能够随时调用过去的新闻报道。当过去的“记忆”被唤醒时,伴随着这些旧新闻一起重建天日的还有那些已经被偷偷掉包的超链接。

当用户第一次发现超链接被篡改为毫无相关的广告时,他也许只会感慨互联网中的广告真是无孔不入。但第二次、第三次呢?他可能就会对新闻网站的专业性产生质疑了。更何况无效超链接的比例如此之高,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被点开的链接是否是其原本的内容。

BuzzFeed新闻对于美国各大主要新闻网站以及BBC的调查发现,这些新闻网站都深受超链接内容篡改之苦,其中福布斯新闻所受影响尤其明显。[4]

福布斯发言人在一次公开声明中表示,网站已经删除这些被修改内容的超链接,并且积极寻找能够规避超链接被篡改的措施。BBC则在其网站上发布免责声明,称其对外部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提供这些篡改服务的供应商大多避开了来自美国或欧洲国家的直接监管,其服务费往往十分高昂,替换一条超链接内容的服务费从200到500美金不定。

替换超链接的行为是诸多黑帽SEO技术中的一种。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指的是搜索引擎最优化技术,它主要用于分析搜索引擎如何进行排名的规律,通过了解搜索引擎如何抓取互联网页面、怎样确定特定关键词等技术来提高网页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已增加浏览量。[5]而黑帽SEO则是通过作弊的方式来提高网站的浏览量,以图谋取短期、快速的经济效益。

为了以假乱真,供应商有时甚至会模仿原有网站发布者的身份以图迷惑用户。例如,位于德里的一家SEO机构曾替换了福布斯网站中梅根·梅森(Megan Mason)于2015年所发表文章中的某些无效链接。替换者用梅根·马特(Megan Matt)的名义重新发布了一篇文章,并将其连接到圣地亚哥一家地毯清洁公司的网站。

新闻网站并非这些非法牟利者的唯一受害者,各大搜索引擎网站也饱受其苦,毕竟黑帽SEO会使得搜索结果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当用户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某个关键词所返回的都是无关的广告甚至垃圾信息,用户势必会对搜索引擎所能提供的服务产生质疑。

三、规避风险亦不可因噎废食

从大大小小的灰色产业服务商到他们为篡改超链接内容所提出的高额报酬,看似不起眼的无效超链接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利益空间。那为何不索性取消超链接?这样就能从根本上遏制投机者用非法的渠道进行牟利。

首先依然是版权问题。

超链接存在之初便是为了媒体能够合法地使用外部网站中的内容,使用超链接不但能够标注资料的出处,还能够用最便捷的方式寻找到原初的资料。尽管通过增加尾注或者其他方式也能够注明版权,但超链接无疑是更合适的方式。

被篡改的超链接也折射出媒体对于版权的重视。即使深受黑帽SEO之扰,多数媒体也并没有想要取消超链接,而是试图用技术弥补当前存在的不足。

其次也折射出媒体对于网络生态的态度。

正如笔者在前文中指出,没有超链接的文章形成了封闭的网络生态,用户只能在网站中浏览该媒体内部的信息,不同网站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

而超链接恰恰提供了连接的可能,只需要轻轻一点,用户即可浏览其他渠道的页面。不同新闻之间,甚至不同新闻网站之间都能通过超链接进行关联。

这样带来的一个好处是,不同媒体之间依靠内容质量来吸引受众,技术本身并不成为壁垒,甚至双方都乐见对方生产更加优质的内容。

总而言之一句话,尽管失效超链接背后潜藏着巨大的灰色市场,尽管第三方投机者的行为给新闻网站带来了棘手的问题,但行业也并没因噎废食,媒体机构依旧试图通过提升技术手段来降低潜在风险。

被篡改的超链接也提醒我们,尽管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但是试图钻技术和规则漏洞的投机者依然大有人在。如《纽约时报》这些在内容存储上相对专业的新闻媒体所引用的超链接都有可能被第三方所盗用,其他网站中可能存在的“陷阱”无疑会更多。而这些,都有待平台、媒体和相关监管机构合力形成更严密的预防和处理机制。

参考链接:

    https://www.cjr.org/analysis/linkrot-content-drift-new-york-times.php

    https://www.cjr.org/tow_center_reports/the-dire-state-of-news-archiving-in-the-digital-age.php

    周睿鸣.锚定常规:“转型”与新闻创新的时间性[J].新闻记者,2020(02):21-31.

    https://www.buzzfeednews.com/article/deansterlingjones/links-for-sale-on-major-news-wesbites

    马晓玲,吴永和.对于搜索引擎优化(SEO)的研究[J].情报杂志,2005(12):119-121.

作者:法夏;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

本文由 @全媒派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书面表达能力,可能比你想象的重要很多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书面表达能力对我无与伦比的价值,也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受益良多。

我的第一家公司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业务遍布各个领域,非常庞大,而我又有幸进入经营管理核心部门;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上级对我们部门人员的书面沟通工作定出了异常严苛的标准,过程很痛苦,但也让我的职场书面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也让我对书面表达这件事情有着更加深入的思考。

一、为什么我们需要书面表达能力

我见识过很多高手将PPT玩得风生水起,也见过很多不修边幅的负责人因为一封邮件将自己和团队带进深渊。

我一直在思考:书面表达到底对我们意义何在?

书面表达能力是个人能力的直观反映。有时候写不清楚很可能是因为没有想清楚,书面表达落到实处也就是一个PPT、一封邮件,但背后却是一个在做事的人或者团队,如果你连自己在做什么都说不清楚,那对方有权利怀疑你到底有没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

职场上有很多书面沟通的场景,书面表达到位会避免误解。这一点无需做过多解释,相信很多人对这一点都深有体会,书面表达没有到位会徒增大量沟通成本,而且会让给对方留下很不好的印象,甚至怀疑你所做的工作。所以当你写的邮件总是被别人误解,你的PPT总是被上级反复询问时,你该好好审视以下自己了。

书面表达比口头表达更正式,也有存档,便于回溯。书面表达一定会存在某种载体,或是邮件,或是聊天记录,当需要进行回溯的时候,邮箱等沟通工具都有可靠的记录。这个好处就在于你可以完美的复现当时的情景,也可以在遭遇扯皮时为自己提供证据,当然,前提是你的表达要到位。

二、职场的现状如何?

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职场人在书面表达方面做得都不够好,尤其是研发部门,在书面表达上面似乎都不是很擅长。

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会犯:

你是否经常遭遇吐槽:

条理不清晰,描述比较随意。这种情况常见于各种书面沟通的形式中,很多人对自己表达内容的描述很随意,也不会分点列明。

之前遇到过一个工作了十多年的老前辈给我提交的工作总结,只有一段话,好几百字,里面包含的内容多达十几项,且没有任何标注,让人毫无阅读的欲望,只能打回重来。

不分场合,使用同一种语言风格。职场中的书面沟通有很多场合,常见的有汇报、工作总结、会议纪要、系统上线公告等,在不同的场合及情况应该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比如说我们经常要给上级提交工作报告,这个在语言风格上肯定和发全员的公告不一致。

但是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人,在不同场合使用相似的语言风格,如果把他的书面材料定义为他的产品,那这个产品经理肯定不懂用户分析。

内容太过专业,对方很难读懂。这个类似于“用户视角”和“企业视角”的辨析,从内容输出者的角度来讲,输出的内容都是自己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看就明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方像你一样对你所写的东西这么了解。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无形中假设对方很了解我们的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

甚至,还会有错别字。这一点是非常不能容忍的,在对方看来,错别字不仅代表你的不重视,还会代表你的不专业,基于此,对方很可能在后续的沟通中不断的质疑你。所以错别字是万万不可以出现的。

三、如何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该如何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呢?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强化意识,合理思考

我一直都觉得,一件事情如果做不好,只能说明这件事情的优先级在你这里还不够高。

如果要求你写的邮件里面不能有错别字,一旦发现,立马开除,我相信下次在邮件前你会检查几十遍才会发,这样出错的概率会很低很低。

所以,想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把这件事情的优先级提高,驱使自己做好每一张PPT,写好每一封邮件;其次,像上面说得一样,写不好其实是因为没想好,要养成先想好怎么写之后再动鼠标的习惯。

分清条理,务必极简

在你提高意识,并且经过合理思考之后,你应该可以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接下来就应该将你所表达的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再从从每一个模块中提炼出总结性的语言,让对方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你想表达什么。

加个结论,效果明显

善用模型,总结经验

做营销的同学应该都知道4P理论,简单意思就是我们在分析一家公司的营销策略时,可以通过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等4个维度去分析。

这就是一种分析模型,是前人总结出的经验理论,拿来用省时省力。其实在我们撰写书面材料时,也可以多尝试一下使用模型;甚至我们也可以自己总结出常用的书面表达内容模型,比如会议纪要三要素、公告三段论等。

下面是我自己总结的会议通知邮件的内容模型:

会议通知模型

最近新东方的年会歌曲《释放自我》很火,“干的累死累活,有成果那又如何,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大家对只写PPT又不干活的人很有怨言,为了不被写PPT的人欺负,我劝诸君还是提高一下自己的书面表达水平,免得尴尬。

本文由@王憾宇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