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逃离方块thecave攻略(魔法洞穴游戏的玩法 高手的养成攻略)

逃离方块thecave攻略(魔法洞穴游戏的玩法 高手的养成攻略)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1-19 22:22:52

逃离方块thecave攻略(魔法洞穴游戏的玩法 高手的养成攻略)

thecave攻略文章列表:

逃离方块thecave攻略(魔法洞穴游戏的玩法 高手的养成攻略)

魔法洞穴游戏的玩法 高手的养成攻略

魔法洞穴是一款像素风格的冒险游戏,游戏一共是100层,最后一层的 BOSS 就是那个店主,消灭前面的几个杂鱼后,与 BOSS 激战,干掉 BOSS,游戏即告结束。下面笨手机小编给大家带来游戏的玩法和高手的养成攻略,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游戏操作如下:点击地面进行移动,点击怪物后会自动展开战斗,点击物品自动拾取。下面介绍游戏的一些重要设定。

《魔法洞穴 The Enchanted Cave》一共有100层,每一层只有进入下一层的楼梯。离开的唯一方法是使用【脱出翅膀】,玩家能在4楼之后的一般宝箱中得到翅膀。

一但使用了翅膀,玩家会失去所有【一般】装备、物品,并且回到地面,结束这一次的冒险。但身上的金钱会保留下来,并永久保留“法术”、“神器”与“属性宝石”。“法术”能帮助玩家战斗;“神器”是金色的装备与道具;“属性宝石”能增强角色的各种属性。

属性宝石说明如下,红色:增加生命值上限(每个 5);绿色:增加魔法值上限(每个 2);橙色:增加攻击力(每个 1);蓝色:增加防御力(每个 1);青色:增加智力(每个 1);白色:增加敏捷(每个 1)。

使用翅膀后会回到洞口,这时候如果再进入游戏,则可以直接选择已经探索过的商店所在关卡,例如1层,9层,19层,29层等等。进入之后记得把自己保留的装备穿上,下面介绍人物属性。

人物属性如下图,ATK:基础攻击力;DEF:人物防御力;INT:智力;AGI:敏捷。Elem Atk:元素攻击力,由上往下依次是:火、水、气、木系攻击力。Elem Def对应的是元素攻击力,依次是火、水、气、木系防御力。

游戏中装备都是点击一次选中,再次点击则使用或者装备;游戏过程中还可以长按怪物,查看其属性,针对其属性出装更有效果。地图上会随机出现四种奖励道具,分别包括:钱袋———金钱奖励;红色箱子——普通宝箱,可获得一般装备/逃脱之翼/生命药水/魔法药水,各色宝石——奖励人物基本属性点;金色宝箱——可获得金色等级的道具和装备。

【游戏攻略】

1。金色装备的属性并不一定比普通装备强,但其优势在于逃脱后重新进入游戏时可以得到保留,若没有足够多的金色装备,在逃脱后重新进行游戏时还需要花费不少金钱从商店购买普通装备。因此,金色装备即便属性不如当前可以获得的普通装备,也千万不要轻易卖掉,下次逃脱时,它们可是你重新起家的“本钱”。

2。看似没什么大用的几种魔法防御项链,在某些关卡对付某些特定怪物时会变得十分有用。例如80关以后的石头人,血厚攻高,若没有足够高的土系防御力,可能对付一只石头人就要付出200以上的生命力。

3。副手位置可以装备盾牌,也可以装备副手武器,如各种匕首,在自身防御较高,对当前关卡的怪物具有较大优势时,建议使用副手武器,否则还是盾牌较为实在。

4。当你发觉自己明明可以秒杀怪物,但常常会被怪物同时命中一次而得不偿失时,试着更换一两件装备,提高自己的敏捷吧。只要保证攻击力足够秒杀怪物就行,多余的攻击力是浪费,先手秒杀时,防御高低也无意义。

5。某些怪物防御极高,但某一系或者某几系魔法防御力极低,此时使用法术来攻击它们,往往会事半功倍。

6。无法秒杀,且又是不必要打的怪物尽量不要打;可以秒杀,并且出手速度比自己慢的怪物能打就多打些,积累金钱也是很重要的。此时可佩带杀怪增加金钱的项链来提高获取金钱的效率。

以上就是笨手机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魔法洞穴游戏的玩法和高手的养成攻略,希望大家喜欢,更多游戏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笨手机魔法洞穴游戏专区。

Rusty lake绣湖:比烧脑悬疑片还精彩,我愿称之为解谜天花板

文 | 阿布

年底,风靡全球的“绣湖”工作室又发布了新作“The Past Within”。从2015年5月发布第一款解谜游戏《绣湖·湖畔》(Rusty lake:The lake)至今,7年时间里已有16款作品问世,造就了一个千丝万缕前后呼应的“绣湖”悬疑迷宫宇宙——然而,谁能想到这个工作室的主创竟然只有2个人,两个荷兰人,在阿姆斯特丹爆肝“惊吓”全世界粉丝。

主创自画像

主创真人:Maarten Looise(左)和Robin Ras(右),中间女士是工作室经理Andreea Bosgan

如果要分类的话,“绣湖”系列应该属于点击解谜游戏,但它早已超出了游戏的范畴,而是用拍影视剧的方式,在7年间陆续更新,讲述了几个家族百年间的传奇——神秘的乌鸦先生、猫头鹰、献祭、邪异炼丹术、不断的轮回与再生、平行空间、密室逃脱……很少有游戏能够做出烧脑电影般的质感,你若是喜欢邪典(cult)电影,那么正如主创所言:“欢迎来到锈湖,在这个超现实的地方,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绣湖·湖畔》:绣湖宇宙的开端,只是绣湖岛上一间废弃小屋、几件钓鱼工具、一把刀、一根撬棍,外加一个“绣湖祖传火柴盒”

《绣湖:根源》(Rusty Lake:Roots)

想要一探绣湖宇宙,《根源》是最好的开门钥匙,这个庞大的根系包括了Vanderboom家族四代人:

在荷兰语中,Vanderboom是“从树中来”的意思,可谓十分切题。但中国粉丝给他们翻译了一个更朗朗上口的中文姓氏:万大棒。

《根源》讲述了一个暗黑的故事——万大棒家族的两兄弟:William和Aldous是炼金术师,两人痴迷于研究长生不老药。有一次研发成功,哥哥William先试吃,挂了;弟弟Aldous再吃,变身乌鸦先生。乌鸦先生想要复活哥哥,于是将William的侄子、下一代万大棒James召回了“绣湖”,让他继承叔叔的遗产,在绣湖开枝散叶,生下三个孩子Emma、Samuel和Albert。

万大棒家族

《根源》的每一个小树杈都是一个小关卡,容易上手,易玩难精。每个关卡结束后,又会触发树枝继续生长,越蹿越高,逐渐枝繁叶茂。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会继续探知这个家族积蓄百年的秘密——兄弟阋墙、兄妹相残、井底困囚、试管婴儿Rose、复仇,以及最终的献祭——历经百年,十位家庭成员每人献出自己的一个器官,终于让William重生。

熟悉导演大卫·林奇的朋友可能已经从这些游戏画面中嗅到一丝奇幻林奇的味道,没错,两位主创毫不讳言绣湖宇宙的灵感来源就是大卫·林奇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双峰》。

《根源》

《双峰》

《双峰》的故事发生在距离加拿大边界5公里的“双峰镇”,有一天,锯木厂附近的海滩发现一具女尸,经查是一个名叫Laura的年轻女孩,前来负责调查的侦探名叫Dale——而绣湖中贯穿始终的命案,这么巧死者也叫Laura,侦探也叫Dale,致敬意味不能更明确了。

甚至《双峰》中第一位出场的陈冲,看起来也很像《绣湖:剧院》里的名伶角色:

陈冲

《绣湖:剧院》

如今再看《双峰》,那是满满的绣湖元素。

反复出现的电视机诡异画面:

锯木厂的齿轮、碎纸片、半个心形的项链、乌鸦……

连侦探Dale的长相都是原样复刻:

当然最大的相似点还在于两部作品同样的奇幻诡异调调,魔性的配乐,于凄婉中透出一丝说不出的迷离。绣湖的主创说,他们爆肝更新,其实就是为了像美剧一样,每年更新1-2季,通过每一个游戏去挖掘绣湖更深的真相。

《绣湖·天堂岛》(Rusty Lake:Paradise)

绣湖系列中经常出现的,除了乌鸦先生,就是猫头鹰。和乌鸦一样,猫头鹰的背后也有一个Eilander家族,18 世紀 90 年代,这个家族的迷信是“将长子献祭来获得全族的永生”——这就是绣湖上这座小岛“天堂岛”的故事。在荷兰语中,Eilander就意为“岛上的居民”。

长子Jakob即将被献祭,母亲舍不得,甘愿以身相替,换取儿子离开天堂岛逃生。当她被绑在火柱上烧死时,她的记忆变成了十个黑色的方块,散落在天堂岛各处——这些黑暗的记忆,随即化成了“埃及十灾”,降临在天堂岛上。

血灾、蛙灾、虱灾、蝇灾、疫灾、疹灾、雹灾、蝗灾、夜灾、长子灾……

许多年后,Jakob长大成人,却被父亲再次召唤回岛,解除这十大灾难。当Jakob费尽心力为天堂岛除灾灭祸之后,他狠心的族人却将他再次献祭……据粉丝推理,猫头鹰即是被献祭后的Jakob,开启了他不同寻常的复仇之旅。

而族人戴上了兽头面具

《绣湖:旅馆》(Rusty Lake:Hotel)

半个多世纪过后的一天,五位兽头客人来到了绣湖旅馆,哈呀,看看他们都是谁呀——公鹿、野猪、鸽子、雉鸡、兔子——这不就是将Jakob献祭后的Eilander家族吗!

五位贵客驾到,旅馆当然要准备好丰富的菜肴:

接下来五天的伙食将分别是——迷迭香蘑菇鹿肉、红酒番茄炖野猪肋排、马铃薯黑莓鸽翅、白葡萄酒炖百里香鸡胸肉、兔子腿炖胡萝卜与芸豆……一场阿加莎式无人生还的大戏即将启幕!

想要获得每一种“食材”并不容易,需要玩家细细研究五位客人在绣湖旅馆的“八百种死法”,包括血腥玛丽的制作秘方、三明治的夹心材料、给喜爱拍照的野鸡小姐拍写真的三套华服、兔子魔法师的穿心剑法……满满的想象力。

鹿先生想来一杯血腥玛丽

《方块逃脱》系列(Cube Escape)

如前所说,黑色方块代表一个人的暗黑记忆。而在方块逃脱系列里,我们几乎时常会见到主人公的黑色方块。在一个密闭的立方体空间里,玩家的任务就是去寻找方块,逐一开启暗黑记忆。

网友绘制的时间线图

这个系列的难度,按照我的个人认知,《剧院》(Theatre)<《磨坊》(The Mill)<《梵高小屋》(Arles)<《哈维的盒子》(Harvey’s Box)<《生日》(Birthday)<《四季》(Seasons)<《案件23》(Case 23)<《洞穴》(The Cave)<《悖论》(Paradox),所以新玩家不妨从《剧院》(Theatre)入手。

《生日》(Birthday)

而2018年的作品《悖论》(Paradox)虽然难度大,却是一部让绣湖工作室出圈的作品,收获了大量粉丝。这部作品甚至火到还众筹拍了一部20多分钟的小电影,神还原了游戏中的人设和场景,连房间壁纸都一模一样,饰演Dale侦探的演员甚至真的会像游戏里一样从嘴里抽出一根钥匙,令粉丝双厨狂喜。电影内容也不是白给的,要根据影片中的提示去解锁所有隐藏成就,找齐绝对不容易。

《方块逃脱:悖论》

官方小电影

这部电影的众筹仅花了9个小时就达到目标,单笔筹钱最多的还是一位中国粉丝。

虽然名字不叫“绣湖”,“方块逃脱”系列却也是绣湖工作室的拳头产品,并且和绣湖宇宙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哈维的盒子》里那只名叫哈维的鹦鹉、比如《生日》的主角就是侦探Dale先生小时候、比如《案件23》调查的正是Laura之死,而《悖论》讲述的是侦探Dale无法忘记童年父母遇害的悲惨往事,准备前往乌鸦先生开设的“绣湖疗养院”进行精神治疗……方块与绣湖就像是有灵力一般互相纠缠,各自衍生。

右上角小小的划船人已成为绣湖的标记

《白门》(The White Door)

让人非常感动的是,两个荷兰主创并没有躺在绣湖和方块逃脱系列的功劳簿上。2020年,他们耗时两年打造的《白门》,在风格上是与前作完全不同的作品。

这一次的主角是Laura的前男友Hill,他在一张陌生的床上醒来,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小小的房间,而周遭的一切都变成了黑白。

墙上的时刻表里写着他每一天的日程安排:7点起床8点早餐9点洗漱11点查房15点记忆训练……据说来这里的目的是为了帮他找回失去的记忆。

最终世界恢复了色彩

随着记忆的找回,我们也发现了《白门》和《方块逃脱:剧院》的关联彩蛋——原来当年在剧院买醉的男人就是Hill,难怪他的衣兜里会放着一张Laura的照片。

《白门》

《方块逃脱:剧院》

而通过Laura身上穿的绿花裙子我们也能发现,这曾经是《绣湖:根源》里Rose穿在身上翩翩起舞的同一件裙子,原来Laura很可能就是Rose的女儿?曾经残害万大棒全家族的人正是Rose的父亲,兜兜转转,恶人的外孙女死于非命,又是何人所为?

Rose(左)和Laura(右)

《白门》用不同以往的风格串联起绣湖和方块两大系列,属实很牛。玩家也许会发现,《白门》支持15种语言,但有时翻译会出错——这倒不是主创不走心,而是绣湖的游戏常常由各国粉丝自发担任翻译,为爱发电。强烈建议即使不玩也可以听听看原声音乐,因为音乐也是由作曲家(比如Victor Butzelaar)原创,专为游戏打造。绣湖主创曾说他们是在一栋集聚了创业公司的大楼工作,所以楼上楼下都有不少创意工作者,形似的灵魂走到一起,一同成就了绣湖的悬疑迷宫。

《绣湖:旅馆》原声

《The Past Within》

新作的名字让人想起绣湖名句:The past is never dead, it's not even past.

绣湖工作室2022年底最新作品,于前作基础上又有全新突破——这几年工作室放弃了以往爆肝更新的作风,变得更加慢工出细活,每一部作品都强迫症一样要打破前作套路——这部的新意在于必须两个玩家同时操作,虽然对于单身狗并不友好,但两人一起隔空解谜的体验堪称前所未有。

在确定了“蝴蝶”或“蜜蜂”模式后,两位玩家就可以选择一人留在过去,一人走向未来。留在过去的那个会见到和以往方块逃脱系列相似的一个立方体房间,在其中寻觅线索;而选择走向未来的那个面对的会是一台2D电脑,台式机,四面可以旋转,同样充满了机关。两人的每一步操作都会影响到对方的世界,也会给予对方解谜的提示。

未来

过去

从墙上的照片可知,AB角应该分别是Rose和她的坏蛋爸爸。万大棒家的后裔又开始搞重生之法了。

对老玩家来说,虽然绣湖系列更新慢了不得不说等得愁肠百结,但看到这样一家两人创办的小公司可以如此进取,又觉得对未来的绣湖宇宙充满了希望。虽然游戏在不少平台都支持免费开玩,我还是跑去收费平台购买了每一款留作纪念,希望绣湖双人组能赚到钱,将这个悬疑迷宫进行到底。

BTW,如果不是跨境购物太麻烦,真的很想拥有这个乌鸦马克杯啊。

不要总查字典,学学在英语阅读中如何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

【技能点拨】

许多同学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时首先想到的是查词典。若每次遇到生词都去查词典就会降低阅读速度、影响对语篇的整体把握。事实上,阅读材料中的每个词与它前后的词语或句子甚至段落都有联系。我们可以利用语境(各种已知信息)推测、判断某些生词的词义。每年的中考阅读理解题一般都有一到两个小题考查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因此,掌握一定的猜词技巧,对突破中考阅读理解、提高我们的英语语言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就通过下面这篇文章了解一下如何利用上下文(主要是段落层次和语篇层次)猜测词义。

【材料呈现】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caves, then you must go to Mexico to take a look at the 330-meter-deep cave named Sótano de las Golondrinas. The Spanish name means Basement (地下室) of the Swallows (燕) because many birds live in holes on the cave’s walls.

Photographer Amy Hinkle took a series of photos of the cave during a week-long trip toMexico’s amazing caves. She went there with a group of cavers who like to travel and discover something new together. After Ms Hinkle and her friends went down into the cave, they found it deep enough to fit the Eiffel Tower or the Chrysler Building, a famous 319-meter-high building in New York. There is a secret garden at the bottom of the cave. The garden is the size of three football fields and it is covered with insects, snakes and even scorpions (蝎子). Cavers can build tents at the bottom and stay the night there to watch the sun come up in the morning.

Though the pit is worth visiting, Ms Hinkle warns that going there without proper knowledge and training is dangerous. “Only the most experienced cavers are able to have a try at the huge cave,” said the young lady.

【我来抢答】

The underlined word “pit” in the last paragraph means “_____” in Chinese.

A. 旅途 B. 探险者

C. 照片 D. 深坑

答案

D。通读全文可知该材料介绍的是墨西哥的一个洞穴,此处的pit(深坑)就是指上下文中提到的cave(洞穴)。

来源 | 英语周报

责编 | 张俊

审稿 | 尚继明

校稿 | 李晨晖

请记得关注、点赞、转发、收藏

亚洲第一禁欲系酒店,地下挖洞穴供客人裸泳

1998年,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在日本濑户内海西边的一座无人山顶上,

为某商业大亨设计了一栋私宅。

这栋建筑极其神秘,

任你翻遍先生所有的作品集,

都找不到关于这栋房子的任何记录。

2015年,在被“雪藏”17年后,

业主决定将私宅改建成酒店对公众营业。

这座清水混凝土的禁欲系房子,

吸引无数建筑迷前来朝圣。

在这栋安藤忠雄的建筑里,

有可以包场裸泳的私密泳池,

有眺望整个濑户内海的豪华房间,

顶级艺术家的作品尽收眼前......

今年5月,

一条摄制组前往濑户内,

成为国内首家视频曝光这家神秘酒店的媒体,

记录下这位清水混凝土诗人的大作。

自述 吉成太一 编辑 邱煜

安藤忠雄手稿

“叫日本第一的建筑师,造最好的建筑物。”

1998年安藤忠雄老师设计这栋房子的时候,业主只有一个要求:一切都用最好的。

这栋房子原本是某商业大亨的私人度假地,最初定下这个项目时他就说:“既然要在这个地方造最好的建筑物,就要把日本第一的建筑师叫来。”

2015年,这里作为酒店开始对外营业。建筑的面积有3500平方米,分为本馆和别馆两栋塔楼组成,只有7间房间。本馆大部分空间是公共区域,别馆则都是带有天然温泉的客房。

在安藤忠雄的建筑里裸泳、泡澡

我们给这里取名“濑户内RETREAT青凪”。“濑户内”指的是濑户内海地区;“RETREAT”即隐居之处;而“青凪(zhǐ)”则是“风平浪静之蓝”的意思。

青凪的理念是“极简的奢华”,就像千利休确立的日本茶道文化一样,用最少的东西,呈现最本质的价值。

迈入正门,没有前台没有服务员,取而代之的是园艺师小野豊的庭院作品,为这栋灰白的建筑物增加了一丝暖意。穿过庭院,这里保留着先前美术馆的主画廊,一尘不染的空旷空间里只挂着寥寥几幅作品。

足足穿过5道门,才终于见到了前台,坐在沙发上,享用着松山特产的柑橘汁和香槟,奢华的体验从此刻就已经开始。

来到本馆的二楼,首先看到的就是酒店的大亮点——露天泳池“THE BLUE”。

泳池的水和远处的海好像连接在了一起,四方形的设计仿佛将景色收进了一个画框。随着时间的流动画面不停变换,就好像一张动态的画布。

通常为了更好地欣赏濑户内海的景致,设计师都会去尽力拓宽视野。

但THE BLUE偏偏用墙壁将两边围了起来,将整个濑户内海的魅力浓缩于一隅。这样大胆的手法,让人不禁赞叹:不愧是安藤老师!

另一个泳池“THE CAVE”位于本馆地下1楼,和开阔的露天泳池截然相反,这是个可以裸泳的私人泳池,一次只供一组客人包场使用。

15米长的泳池、附有按摩浴缸的天然温泉、2个带窗户的大桑拿房,每一样都造价非凡。

AONAGI 套房

从房间二层望出去的风景

说到奢侈,就不得不提到客房。我们一个房间,相当于普通酒店4个房间的大小,订一个房间就是包下了一整层楼。

本馆一共6层,只有2个房间。最有特色的“AONAGI套房”就位于本馆顶层,这个房间打通了5、6层的空间,落地窗有足足8米,海拔大约500米,从这里能一眼望尽濑户内海的风景。

虽然房间很大,但地暖啊空调啊之类的设备一样都不落下,严冬也只要穿一件T恤就够了。房间的隔音效果也很好,哪怕是台风天,房间里也十分安静。

本馆和别馆由地下通道相连,透过通道两边的玻璃可以看到满窗的绿色,丝毫没有地下压抑的感觉。

半露天温泉海景套房

最有人气的是别馆顶层的房间,既可以眺望海景和又可以享受温泉,而且是唯一一间能带小孩入住的客房。专门设计了可以打盹的温泉,恰好5厘米的水深,平躺在里面不会冷也不会闷,想泡多久就泡多久。

花园套房

半露天温泉林景套房

留宿的客人都喜欢窝在房间里,这让我们也很意外,就连初次造访的客人也不多出来逛逛,几乎唯一的外出就是到餐厅用餐。

餐厅位于本馆地下一楼,原先本馆一楼和地下一楼都是美术馆,挂着的也都是毕加索之类名家的大作。虽然现在变成了餐厅,但仍会有在美术馆中用餐的奇妙感觉。

我们在食物上也倾注了很多的心血,料理名为「濑户内之旅·怀石」,希望客人能通过当地最好的料理来认识濑户内。每一餐都会有7、8道料理,如果客人连住5天,我们就会呈上40道不同的餐品。

料理也好,房间也好,服务也好,我们最常被说奢侈至极但性价比却很高,能得到像这样跳出建筑之外的好评我们很开心。

开业只有三年半左右,但最常来的客人已经来过17次了。

毕竟建筑本身是由“传奇人物”安藤忠雄设计的,100个新客人中,几乎有一半都是冲着建筑来的,你也能在酒店各处发现安藤老师和别的建筑大师的作品集。

大问题:思考太多反而不幸福?

知道的越多,越虚无吗?

本期要探讨的大问题是:思考太多反而不幸福吗?

我们今天讨论的“学哲学”,并不单单是指今天学术专业分工以后,大学哲学系里面教的那些内容,这里讲的“学哲学”是广义的求知,也就是一些对日常生活没有直接用处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一些底层的知识和道理,以及关于“我们应当如何生活”这种大问题的思考,也就是古人说的爱智求真。那么问题就在于,对于这种知识,人是不是知道的越多越虚无呢?

确实,有不少人人会认为,这种虚头巴脑的知识最好不要去碰,人知道的越多反而越不幸福,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女主黛西说:全世界最幸福的女人是一个漂漂亮亮的傻姑娘。言下之意,无知的人反而是幸福的,无知是福,ignorance is bliss,你什么都不知道反而没有烦恼,该吃吃该喝喝啥事儿不往心里搁,你要是往心里面搁太多虚头巴脑的知识,你整个人反而都变抑郁了。

真理不一定都是美好的,当你知道太多以后,你开始觉得自己看破了红尘,世间的事儿大抵如此,一切都没什么意思,于是就虚无了。

之所以如此,因为求知有一个作用,就是把你从你习以为常的日常信念中抽拔出来。你本来的日常生活都是靠这些日常信念支撑着的,当这些日常信念与你抽离开了以后,于是你便遭遇到了虚无。

学哲学变虚无一般会有两种症状,变消沉只是其中之一,虚无的另一种症状就是读了哲学以后,整个人都变魔怔了。

首师大的哲学教授陈嘉映老师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哲学系招研究生,专业能力是一回事,老师还要考虑一点,就是这个学生是不是有点神经的感觉,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魔怔人,因为哲学系特别招魔怔人的喜欢。

笔者自己也有这个经历,我以前在大学哲学系念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是在老师的办公室里上自习,我发现哲学系的老师办公室门口时不时就会有一些衣着不整、形容诡异的奇异人士徘徊。有一次,有一位奇异人士敲门进了办公室,说自己发现了宇宙的终极真理,弄出了一套结合了辩证法、现象学、佛学、道家思想以及量子力学的巨型的真理体系。他以为我是哲学系的老师,他一把掏出了他的这个巨型体系,说要跟我比划比划。

说回读者私信的问题,问学哲学会不会把人学虚无,我每次都会为哲学开脱,我都会回答说这不是哲学的锅,并不是学哲学把人学虚无了,而是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形式中先遭遇到了虚无,而遭遇到虚无的人往往容易去读哲学,因为他们会把哲学看做是对虚无的一种解决方案,所以并不是学哲学让人虚无,而是虚无的人容易学哲学。这因果关系不能倒置了。

但是,笔者的回答或许并不可靠,所以,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历史上的大哲学家们是怎么看待求知会不会让人虚无这个问题的。我们将会分享四位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们分别是:主张一种法式启蒙主义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主张一种浪漫主义的法国哲学家卢梭,主张一种苏格兰式启蒙主义的苏格兰哲学家休谟,以及主张一种哲人至上主义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1

狄德罗:法国启蒙主义

知识让人幸福,无知者不幸福。

2

卢梭:浪漫主义

知识让人堕落,理性是对人的奴役。

3

休谟:苏格兰启蒙主义

理性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要尊重生活。

4

柏拉图:哲人至上主义

求知只对少数哲学家是有益的。

5

狄德罗:法国启蒙主义

知识让人幸福,无知者不幸福。

求知会不会让人虚无?狄德罗等启蒙主义者的回答是:当然不会,求知只会让人变得更强大、更进步、更幸福。所有的失败,所有的恶,所有的不幸,都是无知造成的。对于知识的学习,只会无条件地有利于个人生活,无条件地有利于社会进步,知识越多越幸福。这就是启蒙主义者的基本观点。

我们上历史课的时候都学过,启蒙运动是一个历时比较漫长的思潮,启蒙运动就是要开启民智,要鼓励大家多学知识,启蒙就是让大家从蒙昧无知的状态中脱离出来。

启蒙运动虽然叫运动,但不像奥运会那样有个明确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它没有特别明确的起止时间,有人说启蒙从笛卡尔和牛顿时代就开始了,然后一直持续到19世纪。当然,这就没有统一的标准了。

此外,到底哪个是启蒙主义哲学家的代表,也不好选。一提起启蒙哲学家,主要都是指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拉美特利、孔狄亚克、爱尔维修、霍尔巴赫这一批活跃在18世纪的法国巴黎的哲学家。那么他们自己是怎么看待什么是启蒙运动的呢?其实,他们自己并没有那个回过头来看待启蒙的视角,因为他们就是处在启蒙运动的风口浪尖,做事的人是不会总结历史的,历史往往是由后来的学者来总结的。

关于什么是启蒙这个问题,是在启蒙运动尾声的时候,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来系统性的、理论化的回答的。康德写过一篇文章专门回答了“什么是启蒙”的问题,康德说: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

这意思就是说,你在你自己的生活中碰上什么事,你需要自己去动脑子想主意,你不能像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子一样,遇到什么事情第一反应就是去问领导、问家长,或者问上帝,自己不敢动脑子想办法。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不敢运用自己的理智的所谓的未成年不成熟状态呢?在康德看来,并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智力上的懒惰。

懒惰和怯懦乃是何以有如此大量的人,当大自然早以把他们从外界的引导之下释放出来以后,却仍然愿意终身处于不成熟状态之中,以及别人何以那么轻而易举地就悍然以他们的保护人自居的原因所在。处于不成熟状态是那么安逸。如果有一部书能替我有理解,有一位牧师能替我有良心,有一位医生能替我规定食谱,等等;那么我自己就不用那么操心了。只要能对我合算,我就无需去思想;自有别人会替我去思考这类伤脑筋的事情。

——《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

所以,按照康德的这个说法,启蒙主义者会怎么评价《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黛西的无知是福的说法呢?启蒙主义者会说:你这不叫无知是福,你这叫做智力上的懒惰,你之所以会有无知是福的错觉,是因为你就是懒,你就是不想好好学习,然后你就为自己的懒找了各种借口,比如知识越多越虚无、知道的太多反而不幸福云云,你这借口说多了还真把自己给骗了,属于典型的认知失调。

这就像我们穷人总会觉得,有钱人的生活其实也挺痛苦的啦,钱越多越烦恼的哦,我才不要那么痛苦,钱少点儿反而更幸福。

但是,这只是你自己骗自己而已,其实,有钱人的快乐,你根本无法想象的啦,贫穷只是限制了你的想象力。同样的道理,所谓知识越多越虚无的断言,只是蠢货们自我欺骗的把戏,无知者就没有烦恼了吗?无知者的烦恼只会更多,而且成天只会为一些特别低级的事情而烦恼。然而,智慧带来的快乐,无知者根本无法想象。

说完康德对启蒙运动的阐释,我们说回法国那一批启蒙哲学家。之前也说了法国的启蒙哲学家有一大票人,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拉美特利,孔狄亚克,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等,为什么我们这里要挑出狄德罗作为一个代表呢?是因为狄德罗有什么独特的哲学思想能够说明启蒙精神吗?并不是,狄德罗本人的哲学思想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开创性,那为什么选他呢?这就要说到启蒙运动的精髓了——启蒙运动的重点不在于提出了什么哲学理论,而在于让知识在老百姓那里得到传播,简单说,启蒙的精髓就是开启民智。所以启蒙的重点不是搞科研,而是搞科普。

要知道,虽然在启蒙运动之前,欧洲已经发生科学革命了,也就是伽利略、牛顿他们已经搞出现代科学了,欧陆理性主义哲学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也在争奇斗艳,但是,科学、理性只是少部分知识分子的事情,伽利略、牛顿、笛卡尔们研究的东西,大部分老百姓是不知道的,当时的老百姓还普遍处在蒙昧无知的状态中。

其实,这种状况自古以来一直是这样,知识一直都是有的,但自古以来知识只是少部分知识精英的事情,但是现在,启蒙时代来了,知识就不应当再被少部分知识精英垄断了,广大老百姓都要学习知识,都要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理性。所以,启蒙主义的精髓在于,把原来垄断在知识精英小圈子里的知识,扩散到广大老百姓那里。

所以,这些法国启蒙哲学家,与其说是书斋里的哲学家,不如说是那个年代的科普大V,他们写文章、发公众号,向老百姓科普知识。而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狄德罗,因为狄德罗主编了一套百科辞典,名叫《百科全书》。用今天互联网的话说,其他大V只是产出内容,狄德罗相当于自己开发了一个面向广大普通用户的知识平台。

这套《百科全书》囊括了当时已有的各种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的,经济学的,哲学的,政治的,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等等。整套全书有由 28 卷组成,有 71818 篇文章和 3129 幅插图。这套《百科全书》不是写给知识分子同行看的,它是一个科普读物,是写给市民阶层的。《百科全书》里的词条文章都是由各路知识大V撰写的,包括刚刚提到的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他们被称为“百科全书派”,就相当于是今天的知乎系,或者B站系之类的,但是这个平台的运营者是狄德罗,当然狄德罗自己也在自己的平台产出内容。

启蒙主义者抱持着什么样的理念,使得他们敢断言知识越多越幸福呢?启蒙主义的理念我们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科学理性、人本主义、进步主义。

1.科学理性

科学理性就是说,这个世界是讲道理的,这些道理是能够通过科学的方式讲清楚的,而且这些能用科学讲清楚的道理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所以我们就要去学习这些科学知识,并且我们要在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运用理性,以此来取代,迷信、教条、神启,或者未经反思的直觉。

而且,对于科学知识,并非是出身贵族的人才能学得会的,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性的种子,只要你好好学习,克服理智上的懒惰,你就能学会科学知识,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理性。

2.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Humanism)简单说就是以人为本,用康德的话来说:人永远只能被当成是目的,而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不能为了其他目的,比如为了部落,为了公司,为了宗族,为了上帝,为了国家,而牺牲人的利益,把人当成是手段,人是高于所有其他目的的终极目的。

如果认可人本主义(Humanism),你也必须认可平等主义(Egalitarianism),也就是人人平等,因为既然人是终极目的,那么终极目的之间是不分大小的,所有人都是终极目的,人与人之间就是平等的。因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了,种族歧视也不应当有,男女之间也应当平权,这些都是人本主义的应有之义。

3.进步主义

进步主义是指,只要科学不断地进步,科学知识不断地普及,人本主义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那么,人类的历史必然会朝着越来越进步的方向发展,人类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

总之,启蒙主义者会告诫我们不要害怕去学习知识,要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性,简言之,启蒙就是让广大老百姓摆脱蒙昧无知的状态。

其实,我们中国也有过这种老百姓特别愚昧无知的时代,上世纪初的那些文化先辈们为此奔走呼号,他们所做的努力也正是要开启民智,因为当时我们大部分国人真的很愚昧无知,那时候,我们相信女人应当裹小脚,我们相信见到当官的应当下跪,我们相信蘸人血馒头吃可以治疗肺病。如果我们不启蒙,不好好学习知识,我们还停留在那个愚昧的年代呢,所以,不启蒙,能行吗?

陈独秀先生在《青年》杂志的创刊词《敬告青年》这篇文章中,对青年同胞们提出了6点要求,他希望广大青年做到: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这是陈独秀先生在1915年对青年们的敬告,1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国家的大部分青年可以拍着胸脯说,我们已经做到了陈独秀先生当年对我们的要求了吗?我们敢说,我们已经完全摆脱了蒙昧的不成熟的状态了,我们不需要继续启蒙了吗?

卢梭:浪漫主义

知识让人堕落,理性是对人的奴役。

卢梭写过一本讲如何教育孩子的经典名著《爱弥儿》,按照《爱弥儿》的思想,不要让孩子成天躲在小屋子里面学习科学知识、进行哲学思辨,这些只会败坏孩子的本来有的健康淳朴的心智。

卢梭虽然也是混法国启蒙圈的,他也为《百科全书》编写过词条,但是他的想法和启蒙主义者的想法很不一样。在启蒙主义者都在为科学、理性和进步主义欢呼的时候,卢梭却在唱反调,他认为,知识越多越堕落,求知并不能让人生活得更好,理性压抑了人们良善的天性,反而是对人的奴役。

其实,卢梭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就回答了这个大问题,这篇论文是当时第戎科学院的有奖征文,论题也就是这篇文章的标题,卢梭对此的回答是,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只会造成世风日下,让人的道德越来越败坏,生活越来越不幸福。

卢梭认为,自从人们学习了各种知识以后,人就变得虚伪,就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了,说话不引经据典好像就没法交流似的,说话一套一套的,但说的全是空话套话,就是只会玩梗,但丧失了真诚的交流。而且这种只会玩梗但不会说人话的虚伪状况,又让人丧失个性,所有人好像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都成了梗的复读机。

卢梭认为,有知识还会让人变得功利,只会重视金钱方面的价值,只会算计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得失,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而且理性还会败坏人的道德,你知识变多了,你就不会去信仰一些东西,见什么事情都要批判批判、怀疑怀疑,这种人就会不信上帝,不爱国家。

卢梭尤其说,哲学就很讨厌,一个人一旦爱上哲学,这就会松弛他与社会的联系,他就不那么尊重人和亲近人,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这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变魔怔了。用卢梭自己的话说:

哲学家傲气十足地轻视别人;他只爱他自己,他爱自己的心增一分,他对别人漠不关心的态度也跟着增一分。在他看来,什么家庭呀,祖国呀,全都是空话:他既不是任何人的亲友,也不是公民,也不是凡人,他是哲学家。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问题在于,为什么卢梭会做出如此断言,说知识越多越堕落呢?这就要说到卢梭关于人性的哲学理论了,而这就是卢梭写给第戎科学院的第二篇有奖征文《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卢梭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人的本性其实是非常健康淳朴的,简单说就是人性本善,而人世间的一切恶、一切不平等,都是后天的文明带来的。

卢梭区分了两种状态,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Civil State)之前还有一种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自然状态就是尚未受到文明的污染的人的生存状态,就类似于原始人。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没什么知识,靠着两种大自然赋予的两种本能而生活,那就是自保和同情。因为自保,所以我们对自己好,因为同情,所以我们对别人好。

那时候人们纯真地活着,虽然没有手机,没有WiFi,但也没有烦恼,没有勾心斗角。两性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纯粹,没什么占有欲和嫉妒心。大家都是优哉游哉的,每天也不用干太多活,人与人之间也没什么贫富差距,大家都过着一种自由而平等的生活。后世人把卢梭这里描述的自然状态下的原初人类叫做“高贵的野蛮人”。

但是,随着文明的发展,人就丧失掉自己淳朴的本性了。由于理性的发展,以及由于一系列外部偶然因素,使得人类进入了文明状态,于是,私有制产生了,人们开始争斗,人与人之间就卷起来了,阶级分化便产生了,有钱的有钱,没钱的没钱,有钱的想奴役没钱的,没钱的想把有钱的挂路灯上。于是,所有人都过着一种丧失本性、特别拧巴的生活了。

本来在自然状态下,人天生就是自由与平等的,但是文明的发展,使得人们丢失了原本良善淳朴的本性,在卢梭看来,自然和文明是对立的,并且,自然是高于文明的。

卢梭的这个想法和后来的浪漫主义的想法很相近。之前说了,卢梭自己虽然是混法国启蒙圈的,但他和启蒙主义者的看法很不一样,而和后来德国的浪漫主义的想法离得更近,所以也有学者说卢梭是浪漫主义之父。什么是浪漫主义(Romanticism),当然浪漫主义运动更多是体现在文艺方面,但是如果从哲学思想上来讲的话,浪漫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启蒙主义的一次反叛,启蒙主义高扬科学、理性和进步,结果把现代文明塑造成了一种技术文明,搞得人们都变成了机器人。

启蒙主义高扬的所谓的科学世界观,主要就是一种笛卡尔-牛顿式的机械论的世界观,以数学为基础的物理学是第一科学,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一大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然后向外,讲求要征服自然、支配自然,向内,讲求要对人进行科学化的管理。结果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被恶化了,技术宰制了我们的生活,在精神上,我们都变成了996机器人,人与人之间变得功利和麻木,我们也丢失了精神家园。

启蒙主义认为随着科学知识的发展人类会越来越进步,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确实,人们现在在器物上比古人有了更多的便利,一个现代的普通人又能吹空调,又能玩手机,它在器物的意义上比古代的皇帝还要便利,但是,我们能说,科技越发达,人的生活就越幸福吗?浪漫主义者并不这么认为。

浪漫主义的诉求是,回归自然。当然,这里所谓的回归自然,倒不是说我们都得回到原始社会,或者我们都要搬到乡下去住,而更多是指精神上的回归自然,就是回到一种淳朴的情感的生活中去。我们不要太讲理性,而要更多讲人的本能,人的情感。

当然,卢梭有这种浪漫主义思想,并不意味着他在主张一种反智主义,卢梭当然也是讲求人是要好好受到教育、不断成长的,所以他才写了那本《爱弥儿》,但是,卢梭讲求的教育,不是像启蒙主义者讲求的那样要大家打开书本学习书本知识,卢梭讲的教育是跟他关于人性的理论是相通的。之前提到,卢梭认为人的天性就是淳朴良善的,所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把人的这种纯良的天性发挥出来,所以卢梭主张的教育是一种所谓的自然教育(Natural Education),就是要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直观感受去获得知识,就比如说卢梭特别推荐小孩子都要学会做木工活,因为培养一个人的动手能力相比于死读书是更有利于这个人的身心发展的,死读书只会使得我们本来纯良的情感扭曲变形。所以,你如果成天关在小房间里面死读哲学书,那可不就读虚无了嘛。

此外,卢梭也并不是反对科学家搞科学研究、反对哲学家进行哲学沉思,卢梭并不是反对科学,他反对的是科普。

卢梭认为科学、哲学都是少部分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事,因为真正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不是批量地教出来的,真正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是自己蹦出来的。卢梭在《论科学和艺术》这篇文章中问道:

大自然认定要收其为徒的人,是不需要老师的。弗鲁冷、笛卡尔和牛顿这样一些人类的导师,是从未有过老师的。哪个老师能指导他们达到他们巨大的天才所达到的高度?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是不适合搞科研,或者进行哲学沉思的,你非得跟他们科普哲普的话,反而容易把他们纯良的天性给搞扭曲变形,卢梭在文中说:

一个终其一生只能成为一个蹩脚诗人或二流数学家的人,如果改行去织布,说不定会成为一个大纺织家。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你没事考什么研呢?耽误青春,说不定你好好经营个买卖,比如开个淘宝店,早就实现财务自由了呢。

卢梭并不反对科学,他反对的是科普,同样地,卢梭也并不是要批判知识分子,他要批判的是公知,公知就是公共知识分子,也就是企图把知识公共化,拿着一些知识向大众去普及、去兜售。其实卢梭批评的就是伏尔泰、狄德罗那帮启蒙主义者,这些公知大V为了赚取名利,拿一些知识去蛊惑人心,向市场上散布一些庸俗的、科普版本的所谓的哲学,这种作为时尚的哲学不仅不能开启民智,反而会败坏人们的道德,破坏人们的公民信仰。

总之,在卢梭看来,人的天性纯良,理性让人堕落,一味地学习书本知识只会败坏人们纯良的天性。

休谟:苏格兰启蒙主义

理性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要尊重生活。

求知会让人虚无吗?休谟会回答说:并不会,如果学个哲学就把整个人都学废了,那是你把哲学看得太厉害了,哲学并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啦。

休谟为何会做出如此断言?我们先从休谟的哲学思想说起。

其实,我们读过点哲学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哲学史上,休谟的哲学是很有摧毁作用的,是很有解构性的。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休谟解构了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

自然科学研究的就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比如说,太阳出来了,石头热了,我们会认为,是太阳的照射造成了石头发热了,太阳照射是原因,石头发热是结果,这就是一个物理学的规律。当然,如果要做颗粒度更细的描述的话,那就是太阳所发射出来的热能,加速了构成石头的分子的运动。反正无论怎么说,有原因必有结果,“因为所以,自然有理”,自然科学研究的就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并且,这种因果关系是普遍的、必然的,也就是无论在地球上的那个角落,太阳只要出来了,那么石头必然会发热。有了这种普遍必然性,才能形成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才谈得上是科学规律。

但是,休谟认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是普遍必然的。休谟区分了两种知识,一种叫做关于观念的知识,也就是数学和逻辑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普遍必然的,比如,2 2必然=4,或者,如果a大于b,且b大于c,那么a必然大于c。无论在哪个国家,甚至无论在哪个平行宇宙里,a也必然大于c,这是普遍必然的。因为数学和逻辑只是纯观念,它不牵涉任何实在的东西,我们单凭理性就能做出这么一种必然性的推导。

但是,除了纯数学和纯逻辑之外的知识,只要它牵涉到了实在的东西,那它就不是必然的知识,休谟把这第二种知识叫做关于事实的知识,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等自然科学的知识都不是普遍必然的。比如说,太阳出来,石头热了,这其中有什么逻辑上的必然性吗?你能从逻辑上推导出太阳出来石头必然会发热吗?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太阳出来,石头就冷了,在逻辑上也并非不可能。

休谟说,自然科学的知识,都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上的,但是因果关系就是一种关于事实的知识,它是不具有必然性的,它只是建立在对经验的归纳的基础上的。

什么是对经验的归纳呢?这也就是说,我们每次都观察到太阳出来了,然后发现石头跟着就热了,我们已经观察到一万次了,每次都是这样,并且,我们每次都掏出我们的小本本给记上了,然后我们就回去复习我们的小本本,于是就推测说,第一万零一次太阳出来的时候,这个石头大概率也会变热。

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观察到N次A事件发生以后会伴随着B事件发生,当N这个数字大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就相信,当第N 1次A事件发生了,B事件随后发生的概率也就越大。

但是,话说回来,概率再大,也只是概率而已,这只是我们不停地拿小本本记录以后形成的归纳,归纳是不具必然性的,因为完全有可能第N 2次A事件发生了,B事件并没有发生。这就是著名的休谟问题(Hume’s Problem)——我们无法确知因果之间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联系,因果关系只是我们在小本本上归纳的次数较多而已。这个问题直到今天都还是让科学家哲学家挠头的一个问题。

你读到这里可能觉得不对劲,我们一开始说了,休谟并不认为学哲学会把人学虚无了,但是现在听到了休谟自己的哲学思想,感觉整个人都虚无了,因为感觉休谟要把自然科学的根基都要解构掉了,因果关系不具普遍必然性,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可信的呢?这感觉休谟要把我们整个生活都给解构掉了。休谟哲学也太有摧毁性了吧,你可能会觉得,休谟,你好激烈哦。

其实并不是这样,休谟并不是一个激烈的人,其实休谟是很温和的人,休谟本人的性格也就是这样,休谟是个胖子,心宽体胖的,为人很温和,也喜欢交朋友,做人不极端,成天乐呵呵的,大家都喜欢他。休谟的哲学也和他为人的性格一样,休谟的哲学并没有要解构我们的生活,休谟解构的是理性,休谟恰恰是要通过解构理性,来抬高生活本身。

休谟解构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并不是要解构掉因果关系本身,或者说解构掉科学,而是说,科学的发展不是理性建构出来的,科学的发展是植根于我们的生活经验的,是我们拿着小本本去抄写生活这本大书而得来的,生活才是一本更大的书。因果关系并不是不存在了,而是说,它不是理性的产物,而是根据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习惯性联想。理性并不高于生活,用休谟的话说,“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休谟并不是提议要我们不运用自己的理性,而是要反对把理性的作用过分抬高,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开始说,休谟会认为,如果学个哲学把人给学废了,那只是因为太高看哲学了。理性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

说到这个,我们就要说一说以休谟为代表的苏格兰启蒙主义(Scottish Enlightenment)和我们之前说的法国启蒙主义(French Enlightenment)的区别了。

我们通常以为的启蒙主义,大多都是法国启蒙主义,或者说欧洲大陆启蒙主义,就是我们之前讲的启蒙主义,但是,在差不多同时代发生在苏格兰的启蒙运动,它的气场和法国启蒙主义很不一样。休谟就是苏格兰启蒙主义的代表思想家之一,另外的代表人物还有休谟的好友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此外还有哲学家弗兰西斯·哈奇森,以及哲学家托马斯·里德等人。

当然,苏格兰启蒙和法国启蒙之间还是有很多共同诉求的,毕竟它们都启蒙主义嘛,都讲求要开启民智,向广大老百姓普及知识,都讲求在生活中要运用理性,而不要诉诸迷信。但是,苏格兰启蒙主义和法国启蒙主义的一个重大不同,就体现在他们如何看待理性。

法国启蒙主义更多秉持一种欧洲大陆式的理性主义,也就是我们能够摘出来一个干干净净的理性,由于这种理性是干净纯粹的,所以它就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那么我们就能够凭借演绎法,从中推导出一系列大真理、大体系、大设计,然后我们根据这种大设计,不仅能够指导我们搞科研、搞哲学,还能指导我们进行社会改造。之前我们介绍法国启蒙主义的时候也说了,只要科学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普及,整个社会越来越进步。

但是与此不同,休谟这些苏格兰启蒙主义者首先并不认为我们能摘出个干干净净的理性,休谟认为,理性永远是和人的情感裹挟在一起的,不存在法国人认为的那种纯粹的、悬空的理性,这种纯粹理性本身就是非理性的。由于不存在这种纯粹的理性,因此,也就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体系,理性是脱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的。休谟认为,相比于我们的日常经验生活,理性的力量并没有那么强大,生活才是一本更大的书。所以,我们要尊重生活,尊重常识,尊重人的情感,尊重习俗和传统。

法国启蒙主义和苏格兰启蒙主义对待理性的不同看法,其实也是根植于当时欧陆理性主义哲学(Continental Rationalism)和英国经验主义哲学(British Empiricism)这两种哲学理念的不同之上的。

欧陆理性主义讲求演绎法(Deduction),只要我们躲在小房间里面好好发挥我们的理性,通过演绎法,构建出一套真理体系,然后我们按照这个真理体现,就能实现人间至善。所以法国启蒙主义就讲求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Top-Down Design),讲求社会整体工程。

而苏格兰启蒙主义更尊崇英国经验主义哲学讲求的归纳法(Induction),更讲求尊重生活和尊重常识,所以他们就讲求自下而上的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讲求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

我们此前有一期大问题,讨论社会科学能不能成为像物理学那样严密的科学,那一期里介绍的哈耶克的思想其实也是传承自苏格兰启蒙的精神,反对理性的自负、反对唯科学主义、讲求生活的不确定性、讲求自发秩序和市场的无形之手,这都是苏格兰启蒙主义的精神。在那期节目里面,哈耶克的对立面的代表人物是孔德,孔德也是一个法国人,他的思想就传承自法国启蒙主义。

法国启蒙主义者特别容易对理性上头,觉得理性特别万能,科学特别万能,所以这就产生一个悖论了:启蒙主义本身是要讲求破除迷信的,固然,你们一开始确实是破除了对宗教的迷信了,讲求事事要发挥自己的理性,但是,现在你们又把理性本身给推上了神坛。刚对上帝下头,现在却又对理性上头了。

法国启蒙主义这种对理性的上头主义,就使得法国启蒙更激进,而苏格兰启蒙则相对稳健,所以苏格兰启蒙运动催生的是英国保守主义(British Conservatism),保守主义倒不是指要主张腐朽和落后的理念,保守主义简单说也就是哈耶克所说的,反对理性的自负,别轻易上头,动不动搞出一个大设计出来,然后进行社会整体改造,侵害人们的自由,所以英国保守主义保守的是自由的传统。

但相比之下,有人说暴烈的法国大革命就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后果,当然是否是法国启蒙运动导致了法国大革命,这个是有争议的,但至少可以说,法国大革命分享了法国启蒙主义对于理性的看法,就是一种干干净净的可以推演出大真理、大体系、大设计从而可以据此进行社会整体改造的理性,也就是一种上了头的理性主义。

一旦对什么事情上头,无论是对上帝的上头,还是对理性的上头,只要一上头,下一步就是幻灭,上头和幻灭是事情的一体两面。有没有发现,当初对启蒙叫的最欢的启蒙主义者,和后来的对启蒙哭得最丧的后现代主义者,几乎都是法国人。

所谓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简单说,就是反对现代性,后现代主义批判启蒙,批判理性,批判哲学,批判科学,批判人本主义,觉得现代化是罪恶的,哲学已经死了,科学也死了,一切知识都只是一种话语,讲求一种相对主义,基本上就是一种抑郁了的哲学。

当初魔怔的和后来抑郁的,几乎都是法国人。法国人比较容易上头,当初的法国启蒙主义者,高呼科学、理性、进步万岁!整个人都魔怔了,陷入了对理性的一种神学爱欲结构之中,但是一切神学最终都要幻灭的,幻灭以后就直接虚无了,于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就来了。当初爱启蒙最深的是他们,后来恨启蒙最切的也是他们。

所以,人不要轻易上头,不要迷信什么事情,无论是对神的迷信,还是对科学的迷信,你一迷信,就魔怔了,魔怔的下一步,就是抑郁了,就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后世的苏格兰启蒙主义的继承者,比如哈耶克他们,他们就没有虚无,他们后来也没躺地上说哲学死了、科学死了,因为他们的前辈,也就是休谟他们,从一开始本来就没有迷信理性,你不迷信呢,就不会魔怔,你不魔怔呢,就不会虚无。你学个哲学还把自己学废了,就是因为你当初太迷信哲学了,悠着点,哲学没那么厉害。我们还是要尊重生活,尊重常识,尊重情感,没有什么哲学问题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啦。用休谟的原话说就是:

最幸运的是,理性虽然不能剔散这些疑云,可是自然本身却足以达到那个目的,把我的哲学的忧郁症和昏迷治愈了,或者是通过松散这种心灵倾向,或者是通过某种事务和我的感官的生动印象,消灭了所有这些幻想。我就餐,我玩双六,我谈话,并和我的朋友们谈笑;在经过三、四个钟头的娱乐以后,我再返回来看这一类思辨时,就觉得这些思辨那样冷酷、牵强、可笑,因而发现自己无心再继续进行这类思辩了。

——《人性论》

那么在休谟看来,那到底还要不要进行哲学思辨了?既然要尊重生活,既然有了火锅,那还要哲学思辨干嘛呢?休谟认为,还是要有哲学思辨的,但是哲学思辨的作用并不在于构建出什么真理体系,而恰恰就在于要避免对任何教条的迷信,避免上头。所以哲学思辨在休谟看来就是一种温和的怀疑(Moderate Skepticism),对于各种教条,无论是宗教教条,还是科学教条,要保持适度的怀疑和批判。注意,是温和的怀疑,温和的怀疑不是虚无主义,温和的怀疑恰恰就是为了尊重生活而避免自己陷入一种上头的状态,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休谟的哲学思辨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这种哲学是一切幻象的解毒剂和清醒剂,康德当年也是一个上头男孩,也就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独断论者,也正是服用了休谟哲学这一剂解毒剂,用康德的原话说就是,“把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叫醒”。

所以,你如果学的是休谟的这种哲学,也就是这种批判性思维,那你肯定就不会把自己学魔怔或者学虚无了,休谟的哲学思辨反而能够让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用休谟的原话说就是:

如果我们是哲学家的话,那末我们的哲学只应该是根据于怀疑主义的原则,并且是由于我们感觉到一种喜爱从事哲学思想的倾向。不论什么地方理性如果是生动活泼,并与某种倾向混合起来,我们就应当加以同意。理性如果不是这种情形,它便永远不能有影响我们的任何权利。

——《人性论》

哲学思辨是一件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情,每天都要思辨,没有别的想法,只是为了心情愉悦。

柏拉图:哲人至上主义

求知只对少数哲学家是有益的。

首先,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当然是好东西。我们知道,“哲学”这个词就是来自古希腊语,它直译过来就是“爱智慧(Philo-Sophia)”,学哲学的人就是哲学家,也就是爱智者,哲学沉思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事情。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是至高的东西,是最好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的了。肯尼迪有句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套用这个句式,柏拉图会说:不要问哲学能为城邦做些什么,而要问城邦能为哲学做些什么。因为哲学沉思是生活的终极目的,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让人类文明能够冒出哲学的火花。

哲学是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那哲学家就是全世界最好的人,这种人最有智慧、最幸福、最优秀,这种人应当当王,这也是柏拉图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说法,哲人王(Philosopher King)。一个哲学家当王的城邦,才是最理想的城邦,也就是所谓的理想国。

那么既然哲学这么好,那是不是我们应当提倡人人都学哲学,所有人都成为哲学家呢?柏拉图对此的回答是:并不是。进行哲学沉思、探究真理确实是最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情,但是,这只是对少部分心智发达的哲学家而言的,对于大部分人,真理反而是有害的。对于大部分老百姓,他们去探究真理,不仅不会让他们更幸福,反而会把他们搞虚无了。

在柏拉图看来,人与人在心智方面是不平等的,探究真理对于少部分心智发达的哲学家而言是幸福的事情,而对于大部分心智不发达的民众而言,真理则是可怕的。柏拉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洞穴的比喻(Allegory of the Cave),真理就像是太阳直射出来的强光,对于大部分心智不足的人而言,他们相当于长期生活在洞穴里面,让他们接触真理,就好像一个刚走出洞穴的人直视太阳直射出来的强光,这反而会灼伤他的眼睛。

要知道,人人平等这个观念是到了启蒙运动以后,或者至多是到了基督教普及以后才有的观念,虽然启蒙主义者也说有些人很无知,启蒙主义者也说无知是不好的,但启蒙主义者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性的种子,你要你好好学习,克服理智上的懒惰,你就能成为一个脱离蒙昧状态的、智力上成熟的人。但在柏拉图看来,由于人与人之间禀赋的不同,以及由于运气的原因,不是每个人通过简单的努力就能在智慧的爱欲阶梯上轻松攀爬的,大部分的心性就不适合爱智求真,这就像你非得训练一个毫无运动天赋的人做足球运动员一样,他能踢吗?踢不了,没那个能力。

你要是真把哲学思辨外传出去,没有心智能力的人一接触哲学就会虚无了,一旦虚无,他们就觉得自己看破一切、什么也不信了,这样就不利于城邦的团结,因为城邦的团结是需要公民信仰的,对于心智能力不足的人而言,哲学就是对城邦政治的破坏。

而且,这对哲学家自己也是不利的,因为老百姓会觉得哲学家成天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败坏城邦政治信仰,非得说洞穴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这种人真烦人,我们要把他给弄死,苏格拉底就是这么给弄死的。

所以哲学探究只能局限在哲学家小圈子里面,这事儿是不能外传的,哲学不是一个大流量的东西,哲学是没法用户下沉的。所以,少部分哲学家关心的东西,和广大民众关心的东西,要区分开来。柏拉图据此区分了两种心智的对象,一个叫真理(Truth),一个叫意见(Opinion),真理就是哲学家探究的对象,意见是大部分老百姓习惯沉溺的一些信念,意见是片面的,但却是让人舒服的一些信念。

那这是不是说,哲学家哥几个在爱智俱乐部里面悄悄地探究真理,也甭理老百姓了,就让他们自生自灭,让他们成天沉溺于意见,成天刷鸡汤短视频就够了?并不是这样,之前提到哲学家应当当王,成为哲人王,那么哲人当了王以后,在理想国中,哲学家是不能不管老百姓的,他还是要下降到洞穴里面,这时候哲学家还是要向老百姓说话的,不过这时候对老百姓说的就是一种所谓的高贵的谎言(Noble Lie),说它是谎言,意思是哲学家不能太实诚,把真理直接传播给民众,所以高贵的谎言不是真理,依然只是意见,不过,它是高贵的意见,因为它是对城邦的公共生活有益的意见。

在这里,柏拉图是不是在鼓吹说谎是对的呢?当然不是,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而是说,只有智识上发达的人,才有资格去说、并且说好高贵的谎言。要知道,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美德就是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也就是说,一个人道德上的修行和一个人智识上的修行是同一套修炼体系,德行和知识是正相关的,因此,那些心智发达的人,也就是哲学家,由于他们爱智求真,所以他们才不会干出坏事,因此,也只有这些心智发达的哲学家才会用、以及用得好高贵的谎言。

所以,高贵的谎言虽然是一种意见,但却是由心智发达、德行卓越的哲学家说出来的有益的意见,这不仅保护了哲学,也是对广大民众的生活是有益的。

会议总结

本次研讨会摘要如下:

狄德罗:法国启蒙主义

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性的种子,只要我们克服智力上的懒惰,我们就可以脱离蒙昧无知的状态,变得更幸福。

卢梭:浪漫主义

人的天性纯良,理性让人堕落,一味地学习书本知识只会败坏人们纯良的天性。

休谟:苏格兰启蒙主义

理性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要尊重生活,尊重常识,理性的作用更多是以一种温和的怀疑的态度抱持清醒,避免对教条上头。

柏拉图:哲人至上主义

哲学沉思只对少数心智发达的哲学家是有益的,对于心智不发达的多数人而言则是有害的,多数人需要的是有益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