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桃花视频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免费(南昌 桃花镇河畔社区为80岁以上老年人及特需人群提供免费午餐)

桃花视频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免费(南昌 桃花镇河畔社区为80岁以上老年人及特需人群提供免费午餐)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4-14 05:17:38

桃花视频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免费(南昌 桃花镇河畔社区为80岁以上老年人及特需人群提供免费午餐)

桃花社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文章列表:

桃花视频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免费(南昌 桃花镇河畔社区为80岁以上老年人及特需人群提供免费午餐)

南昌 桃花镇河畔社区为80岁以上老年人及特需人群提供免费午餐

【南昌 桃花镇河畔社区为80岁以上老年人及特需人群提供免费午餐】桃花镇河畔社区属廉租房小区,居民大多来自于南昌市各区的低保户家庭,其中残疾人、老年人和特殊病种人员居多。为了改善老年人和特需人群做饭难的问题,西湖区桃花镇政府全额出资打造、社区志愿者参与服务,面向辖区特需人群免费开放了这家社区“爱心餐厅”。在社区的积极引导下,很多热心的志愿者也踊跃加入到“爱心餐厅”的服务中去,他们自发地来到餐厅帮忙,帮助餐厅工作人员洗菜、洗碗。“下一步,我们将对老人们一日三餐都免费,开展以‘爱心餐厅’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完善、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用爱心温暖老人心。”胡金青说道。

来源: 南昌发布

战斗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走近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上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题:战斗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走近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上)

新华社记者王子铭、高蕾、张汨汨

近日,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开展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学习宣传活动,2个先进集体和17个先进个人获此殊荣。

一朝入伍,军魂永驻。他们虽告别军旅,但不忘为民初心、不改军人本色,在各行各业奋发有为,始终战斗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抗击疫情,永葆“为民服务”本色

“2003年,你出征北京抗击‘非典’;2020年,你出征武汉……加油,妈妈!”重温女儿这条信息,退役军人、西安大兴医院质控科主任刘维眼角湿润,思绪被拉回到一年多前。

2020年新年伊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刘维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奔赴抗疫一线,成为陕西省41家医院护士的“临时护士长”。

刘维16岁考入军校护理系,2003年作为消化内科护士参与抗击非典疫情。17年后,已经脱下军装的她再次冲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

这也是所有退役军人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1993年退役的孟金霞,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巾帼家政服务协会会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孟金霞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组建起了两支突击队:由54名退役军人组成的抗疫突击队,以及巾帼家政服务协会工作人员组建的家政服务队。

两队人马,一个使命。登记外来人员、排查外来车辆……在孟金霞带领下,他们辛勤奔走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多个办事处和社区,为基层防疫作出了贡献。

2010年退役的衡飞来自天津,他从学习修鞋、洗鞋开始创业,创办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先后成为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第十四届全运会洗衣服务商。

在疫情期间,衡飞组织公司员工24小时为公安干警提供警服的消毒杀菌服务并免费发放洗衣券,还为天津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免费进行全方位衣物杀菌和清洗服务。

“退役了也要保持为民服务本色,就是洗衣服也要比别人做得更好、更贴心。”衡飞说。

扎根基层,带领乡村百姓致富

“只要庆峰到地头,桃子丰收有盼头!”在退役军人、辽宁边检总站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大江口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李庆峰负责的河口村,村民们这样说。

早些年,一些村民认为种桃周期长、投入大,想砍了桃树,是李庆峰请来果树专家,并协调地方政府下拨专项资金,为果农购置农药、肥料和种植器具。

如今,来河口村赏桃花、买桃子、体验农家乐的人多了起来,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桃树成了村民的“摇钱树”。

河口村今天的光景,源于李庆峰10余年对当地的深入走访和了解。“家有山地的村民可以发展什么产业,家有渔船的怎么进一步致富……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才知道下一步怎么干。”李庆峰说。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埇桥综合实验站站长王敏退役26年来,坚守农业战线,探索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在安徽全省推广,仅2016年至2018年累计节约成本7419万元;他普及冬小麦精量播种技术,播种面积达240万亩,为农民节约耕种成本近9000万元。

在广西博白县凤山镇峨嵋村,退役军人李春燕创业成功后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带领村民种植银妃李、青柚等水果,将该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果园村。她推动村里参与县农村改革试点,带领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形式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成功带动村民创业致富。

立足本职,平凡岗位续写精彩人生

3年,将区域内1467公里输电线路牢记于心;23年,巡维路程超30万公里……脱下军装,穿上工装,在南方电网贵州兴义供电局工作23年的龙福刚常说:“要把军人的精气神带到工作岗位上,时刻胸怀责任与担当。”

从业以来,龙福刚以军人的坚韧和执着,带领班员开展了500余次高压输电线路带电检修,连续8400余天带电作业“零差错”“零事故”。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坚守。

龙吉克·卡德尔是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义务护边员,2008年退役后主动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回到家乡,沿着爷爷、大伯、父亲的足迹,担负起护佑一方百姓的责任。

在广东省珠海市淇澳—担杆岛自然保护区,护林员刘清伟从部队退役后便来到这里,一待就是32年。他履职尽责,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珍稀植物,和队友们先后抓获不法分子160多名,追回被盗挖的罗汉松、黄杨等珍贵植物2000多株,为国家挽回上亿元经济损失。

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这些退役军人,无愧“最美”称号。

我家门前丨互联网+卖大桃 村民直播带货创收

王进才是平谷区大华山镇大华山村一位资深桃农,69岁的他守望着大华山脚下的几万亩桃林,一守就是几十年。以前,大桃成熟下树的时候,王进才和当地很多桃农一样,天没亮就起床,顶着头灯到地里摘桃,然后拉到附近的大桃市场上去卖,一早能卖上好价钱,等到天快黑了,大桃就搓堆儿便宜卖,价格不由桃农做主。

现在,平谷区兴起了机械化种植,发展起了“互联网 大桃”,像王进才这样的桃农,不用再为大桃种植、销售担心。大桃的品质更好了,销售渠道打开了,桃农的日子跟着红火了。

平谷区大华山镇,桃农王进才捧着几箱大桃在新建的院子里。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挨着桃林盖新房 后院有个“桃花源”

春有桃花海,夏有大桃香。平谷区大华山镇是平谷大桃的发源地,也是平谷大桃的主产区。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桃园,王进才家也不例外。

推开王进才家的大门,一个干净别致的农村小院出现在眼前,从房子的架构、房间的设计到里面陈设的家具都是王进才一手设计的。今年69岁的王进才上有一位年过九旬的父亲,下有几岁的孙女、外孙,四世同堂。“家里人越来越多,总感觉老房子不够住了。”两年前,王进才决定翻盖家里的老院子。

王进才拿着老房子拆除时拍的照片在新家里。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九口人,九个房间,每个房间都配备一个卫生间,这样大家住着才舒服。阳光最好、最宽敞的一间留给我九十多岁的老父亲住。”王进才找来工人,推倒了住了几十年的老院子,开始按照最初的设想盖起了他理想中的家。几个月后,一个崭新的农村小院建成了。儿女帮忙添置了木质家具和大牌家电,王进才便在自家小院里和家人一起享受着农村的幸福生活。

令人惊喜的是,推开王进才家的后门,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桃林,一棵棵新栽种不久的小桃树看上去生机勃勃。“这是家里的后花园。”王进才开玩笑说,他种了大半辈子的桃,大部分的青春岁月都是在桃林里度过的,所以在修建新房子的时候,专门留了一个后门。好像只有随时看着家门口儿的青山和大桃,心里才踏实,才舒畅。

管理实现机械化 种桃卖桃轻松不少

十月,大桃销售接近尾声,但王进才偶尔还是会到桃林里转转。在他家的桃林里,不少桃树都已经一人多高。“几个月前来,树上都是大桃,好几个品种,随摘随吃。”王进才对于这些大桃如数家珍。

“以前大桃下树的时候,凌晨三四点就起床,戴着头灯,一家老小齐上阵到地里摘桃。”王进才向记者讲述起了过去的种桃生活。“那会儿大桃摘完了,得自己装到箩筐里,然后搬到地头的三轮车里,骑着车到市场去卖。卖桃那叫一个难。”

王进才在桃林查看大桃。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王进才的桃园距离附近的平谷大桃市场有六公里路,从摘桃到把几箩筐大桃搬运到市场,就已经耗掉一大半体力。但是,新鲜的大桃可不等人,早晨到中午是大桃市场最热闹的时候,也是大桃生意最红火的时候,过了中午,大桃的价格就开始走低。“到了晚上,给钱就卖。”那时候,王进才从早上开始就得跟时间赛跑,只有把刚下树的大桃整齐地摆在了大桃市场的摊位上,坐在马扎上开始吆喝大桃,心里才算踏实。

“现在不一样了,从种桃环节就轻松了不少。”小型农机开进了田间地头,锄草、施肥等种植管理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对于桃农来说,可以集中更多精力挑选品种,精细化管理,保证大桃的品质。卖桃也不像以前那样费劲了,“互联网 大桃”发展起来了,哪位客户要多少桃,王进才提早在手机上就能知道。根据订单需求,随时到地里摘桃,村口的快递点位随时可以发货。

王进才当年常去的大桃市场依旧保留着,只是几经升级后,市场的面积更大了,环境更好了,管理更规范了。不少市民专门从北京市区驱车到这里来买桃。“这里的桃新鲜,能尝尝,好吃再买,也不贵。”现场一位市民表示。大桃市场的旁边就是大型的物流中转站,路过的顾客可以现场把桃拉走,也可以现场下单,直接走快递派送到家。

王进才逛市场了解大桃行情。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平谷大桃批量成熟的时候,依旧能在大桃市场上看到不少桃农在那里销售大桃,生意也依旧红火,不同的是,每个摊位前都摆放着一个二维码或是短视频平台直播间的账号。“加个好友,好吃您再来。直播间里也能直接下单,品质不变,优惠更多。”一位桃农说道。

在王进才看来,家门口儿的这个老牌大桃市场得一直留着,因为这里有着专属于“大桃之乡”平谷的烟火气,也有着老一辈桃农满满的记忆。

社会化服务试点 老桃农有了新帮手

生活中的王进才其实是个文人,喜欢写写东西,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变化。对大桃种植、管理、销售的变化他也总能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2001年他以平谷区镇罗营镇桃园村党支部书记刘淑环为原型创作的小评戏《大桃熟了》,歌颂农村干部舍小家,为大家,一心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无私奉献精神。这部作品获得北京市小戏调演二等奖。2002年,他创作的小京剧《大桃又熟了》,紧扣时代脉搏,宣传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新思路、新观念,这部作荣获文化部群星奖银质奖。他书写的新春联“王母闻异香惊问何方鲜果,嫦娥挥玉手笑指平谷大桃”在桃乡广为应用。中国书法泰斗启功先生曾偶尔见到过王进才的这副楹联,十分赏识,当即挥毫,留下墨宝,送给了王进才。

王进才用自己的一杆笔,描绘着自己的家园。但眼下,因为年岁渐高,孩子们总是担心他的身体,时常劝说王进才把家里的桃树流转出去,踏实地享受晚年生活。王进才理解儿女的担心,但他舍不得,他说,大桃已经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王进才通过手机联系客户卖桃。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考虑到越来越多的桃农面临着和王进才一样的老龄化问题,作为平谷大桃的主产区,近年来,大华山镇不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构建了8个社会化服务试点,通过“村级党建引领 基层党建带动 服务企业具体落实”的发展模式,不断以村级组织为核心进一步推动大桃全产业链形成。2020年之前,大华山镇的大桃亩产6000斤,这两年通过社会化服务,不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为果农统一高标准进行果树修剪、果实套袋、机械作业和果品产后销售,产量有了明显提升,现在亩产可达8000斤。

进入大华山镇的社会化服务试点,可以看到改建后的桃园整齐有序、林距宽阔。“现在年龄大了,孩子们都在外边上班,家里的桃园好多活忙不过来,还好政府推出了社会化服务的项目,解决了我们这些上岁数桃农的燃眉之急,而且有了专业化的管控,大桃产量也比以往提高了不少。”大华山镇小峪子村薛大爷看着满园大桃说。

电商销售火了 村里的年轻人多了

作为平谷区的大桃销售主产区,一直以来,“好桃卖好价,富民促振兴”都是大华山镇全力推动大桃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华山镇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大桃产业。抓品质、擦亮大桃品牌,拓宽产品销路,让更多的平谷大桃走出深山,走向全国。

就像王进才说的,几年前,村里的年轻人陆续走出了家门,到外面闯荡。这两年,村里、镇里都在变化、发展,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年轻人有知识、有技术,手把手教我们电商销售。”

大华山镇平谷大桃揽收点,快递员将打包好的鲜桃码放整齐,等待发货。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记者了解到,大华山镇依托“互联网 ”工程,充分利用已建的电商中心和网红直播厅,开展大桃直播销售。早在2017年,大华山镇便成立了平谷区首家电商学校,经过五年的发展,微电商数量已从当初的寥寥无几增至近3000余个,而大华山全民电商的热潮也愈演愈烈。借助电商热潮,满足居民“尝鲜”需求,让“树熟桃”一键“从树尖到舌尖”,“好吃就要看得见”也成为了大华山镇大桃电商直播的目标。

为进一步保障大桃销售的顺利进行,镇里还联合京东、顺丰、邮政等各大物流公司,增设了50余个快递揽收点。通过“镇企联建”,与各大商超、社区、学校等积极对接,通过分级分类销售,打破了传统销售带来的“低价魔咒”。

基层党组织也是保障大桃产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源泉。这几年,大华山镇利用基层村级党组织阵地作用,在每村至少建立了一个村级专业合作社,对接邮政等大型国企,将大桃销售主阵地建在“村委会”上。通过筑牢各村党支部小支点,不断凝聚合力,提升村级组织化水平,为大桃销售提供组织基础。2021年,仅通过村集体实现商超对接1000余万斤,其中前北宫村华老头合作社帮助300余户村民销售大桃200余万斤。

大华山镇平谷大桃揽收点,果农(左)正在搬运刚摘下来的鲜桃,她的丈夫(右)拍照发给客户。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同时,镇里还将“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创新打造了“企业 基地 农户”订单农业模式,积极与新发地市场等单位进行合作,17家经营实体入驻新发地市场,实现销售112.1万斤;通过与邮政对接销售额达300万元。

多年的沉淀与积累,让大华山镇的大桃产业厚积薄发。目前,大华山镇拥有白桃、黄桃、油桃、蟠桃4大系列218个品种,种植面积高达3.2万亩,创下大桃种植面积第一、大桃总产量第一、大桃品种数量第一、大桃总收入第一等北京乡镇级多项第一。2021年,累计销售大桃1.05亿斤,同比增长10.5%。

大华山镇大桃产业的蝶变故事只是平谷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平谷区正在加快以“农业高科技、物流大流量、休闲新时尚”为核心的平谷建设,并努力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走在前列,通过建设“未来果园”、104个“平谷国桃”种植标准示范园,将智能检测、无人系统、数据分析、花果管理等科技创新手段运用到整个大桃生长季节,用科技引领主导产业。

在平谷,很多像王进才一样的桃农,都在感受着家乡的变化。王进才计划着,来年把家里的几十棵老桃树砍了,重新种上黄油桃、纽扣蟠桃等新品种。“以前桃农种什么,市场卖什么。现在市场需要什么,大家伙喜欢什么,我们就种什么。”

王进才说,等到有一天,实在干不动了,他也享受一下村里的“社会化服务”,把家里的桃园交给专业的人管理。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薛珺 王巍 赵亚楠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

城郊社区改造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最近,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城区东北部的十里荷花公园景色正好。离公园不远的北海乡富裕社区,一片繁忙,道路硬化、街道绿化、新建停车场……社区干部李菊珍正在一户村民家里指导庭院改造。

“大伙干劲可足了,都期待社区早日和周围景区融为一体。”李菊珍说,2020年3月富裕社区成立群众自管组,社区的改造工作推进顺利,一天一个新模样。

疑惑:为何项目好,支持却很少

腾冲市北海乡距城区10公里,地处大盈江水系源头,辖区内有北海湿地、樱花谷等景区景点,旅游资源丰富。富裕社区地处城郊,距城区只有6公里,四周分布着3个“十里公园”——十里樱花、十里桃花和十里荷花,这里花开不断,是腾冲周边游的热门目的地。

纵然有好资源,囿于基础设施差、产业底子薄,富裕社区一直没有真正吃上“旅游饭”,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各村组之间道路不便,环境不好,既没有停车场,也缺少像样的餐饮、民宿,留不住游客。”李菊珍说。

2019年10月,富裕社区迎来了发展机遇。腾冲市投资两亿元,引进专业团队,按照3A景区标准,为富裕社区量身打造特色田园综合体,让富裕社区的山水、田园、村落和周边旅游资源融为一体,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实现三产融合。

愿景很美好,推动起来却遇到难题。单是绿化问题,就让村干部磨破了嘴皮。“跟群众说要统一做绿化,对方回一句‘农村还缺树?’”李菊珍的工作难做,项目推进一开始并不顺利。

解题:倾听群众意见,做好解疑释惑

几次调研后,北海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杨玥发现,问题出在“离城近”上:干部跟村民说要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发展旅游产业;村民想的是社区离城区近,规划是否有必要。

“说白了,就是村民对于政府要干啥、政策有啥用,心里有疑惑。”杨玥道破其中缘由。

改造的是村民的村庄,村民有权发问,更有权参与。针对这一问题,北海乡在富裕社区试点成立了村民自管组,并建立“一问一答”制度。

自管组设组长1名,副组长1至3名,成员5至10名。自管组成员的选定,由党支部提名初步人选,通过线上线下征求村民的意见,完善后提交党支部党员大会讨论,最后开户长会表决。2/3以上的户主同意,即正式成立自管组。

自管组做“主力”,群众是“主体”。对于村庄发展等事项,由自管组牵头收集群众的问题和建议,自管组能处理的处理,暂时不能处理的,由社区和乡镇干部出面,召开群众会议现场解答。

“不怕群众提问,就怕群众不说。”在杨玥看来,基层干部要转变思路,让群众对村庄发展建言献策,认真听取群众建议,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见效: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曲解

“规划图看着漂亮,但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种树,农村还缺树吗?”

…………

尹家小河村小组党群活动室里,自管组组长尹昭红一一反映群众的问题,40多名群众代表满怀期待、等待答案。

尹家小河村小组位于富裕社区改造计划的中心区域。改造需征地300亩,光尹家小河就占了120亩,群众意见也最多。这次会议已经是一个多月来开的第二次。

“这份规划书是根据上次开会大家的意见修改的,大伙儿看看。”杨玥从包里掏出一份规划图,在桌子上摊开。上次会议,社区干部带的是一张规划效果图,缺少具体实施细节,村民们当场提出了一些问题。

新带来的这份规划图,以社区的区划图为基础,涵盖了15个村民小组。哪里的道路需要硬化、哪里要统一做绿化、哪里修建生态停车场……一目了然。

“涉及咱们尹家小河的,主要是绿化。三级路一侧15米内统一种植桃树和樱树,和周围的十里桃花、十里樱花融为一体,不愁吸引不来游客。到时候我们把农家乐做起来,肯定有前景!”杨玥用手指着规划图,一边讲解一边比划。

一场会议下来,杨玥和李菊珍回答了群众十几个问题,基本解决了现场群众的疑惑。尹昭红将会议记录整理后发到村小组的各类微信群,告知外出务工和忙于农事没来参会的村民。

“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曲解。多一分理解,就少一分误解。成立自管组、召开问计会,就是要强化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杨玥说。

如今,随着改造的顺利推进,富裕社区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经过一年多的改造,污水管网建设全面完工,成片的桃树和樱树已经种下,景观矮墙、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也基本修建完毕。此外,社区里还有几家农家乐正在升级改造。

今年4月,樱花和桃花盛开,许多市民前来观赏。尹家小河的村民许洪仓开办的农家乐“十里樱花家宴”生意不错,最多时每天接待近40人就餐。“改造后的社区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对未来很有信心!”许洪仓说。

据了解,2020年至今,腾冲市确定了24个农村末梢治理模式示范点,大力推广“商量—施行—再商量—再施行”的群众工作法,形成了“户户参与、人人有责”的农村治理新局面。

作者:本报记者 叶传增

来源: 人民日报

上海越剧淮剧青年演员同台亮相 展现戏曲新生力

8月25日晚,上海越剧院与上海淮剧团青年演员同台展示,在上海大剧院推出不负韶华·越淮专场演出,这也是两大院团近些年来青年演员首次合作亮相,演出现场青春昂扬,各显风采。“越淮”新势力强强联合,呈现了上海戏曲青年的全新风貌。

此次越淮专场是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举办的“不负韶华——2020年上海戏曲院团夏季集训展演暨‘戏·聚经典’演出季”的一部分,集训展演意在集中展现上海戏曲薪火相传的蓬勃生机,突出展示中青年演员在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艺术传承的最新成果。

新时代孕育新变革

“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一直是戏曲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以戏带功”是上越集训的一大特色,名家传授,青年传承,以此契机让青年演员能在自身剧目储备上得以提升,磨炼演技,加速成长。走进上越排练厅,正逢越剧经典《李娃传》中《曲江责子》一折在排练。舞台一侧,是当代越剧表演艺术家章瑞虹在与董心心“镜面”教学,两人面对面跪着,老师带着学生同步练习,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只要有一丝不准确,都必须重来。为了示范更为方便,章瑞虹索性脱了鞋“赤脚上阵”,抖袖、抛袖,左边几下,右边几下,都严格要求掌控节奏,要与鼓板严丝合缝。台下,“老生”潘锡丹正跟着胡琴加强练唱,越剧名家张承好在旁指导,一个个音仔细抠,“唱腔是基于人物情感的。”张承好耐心讲解,一遍遍演示,帮助学生准确掌握人物心理节奏。

8月25日晚,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带来拿手好戏,《追鱼》《行路》《曲江责子》三出经典折子戏,文武兼备,流派纷呈,行当齐全,全面展示了上越青年的扎实功底和传承成果。《行路》为《情探》中一折,由杨韵儿、张艾嘉与姚磊共同演出,传承“傅派”代表作的同时,越剧青年“男演员”的表现也可见一斑。《曲江责子》为《李娃传》中一折,由潘锡丹、董心心和钱佳璐一同出演,“老生”与“小生”的搭配,有别于越剧常见的“生旦戏”,两位越剧新生代唱做并重,一气呵成,青年“女老生”的风采同样可圈可点。《追鱼》一折在传承“徐王派”经典的同时,经过全新创排,根据越剧青年演员自身优势,重新设计并加强了武戏部分,增加了大量的高难度技巧,由王婉娜和陈欣雨携上越青年演员悉数上阵,呈现了越剧新青年文武并重的全新风貌,突破了近年越剧舞台的表演风格。

上越自最年轻一代演员融入以来,近四年间,随着“锦瑟年华”品牌系列演出、“越美中华”全国越剧青年演员大汇演等活动的持续影响力,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追鱼》《家》等多出全本大戏的传承演绎,已彰显新生代的舞台风貌,逐步形成了当下越剧的新风尚。文武兼备、行当齐全、流派纷呈、青春靓丽,是业内和观众对上越青年演员的评价。

名家带教、院团保障,最大程度资源配置,将基训、剧目学习和常态化演出相结合,上海越剧团以“学、练、演、创”四位一体的方式提升青年演员的舞台表现力,传承打磨剧目的同时,历练、锻造人才,助力新青年开拓新领地。

上海淮剧团近年来在青年演员的培养上同样不遗余力。学馆制栽培下的青年戏曲人接受了不少京昆名家、淮剧名家的亲自带教,收获颇丰,剧团也经常开展名师教学课堂,夯实青年演员的基本功训练,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同时,针对性地复排淮剧传统大戏,在传承好经典剧目的同时,让青年演员“以演代训”,通过舞台上的不断磨练积累经验,迅速成长。

2017年推出全本淮剧《白蛇传》、2018年呈现淮剧经典《王宝钏》、2019年移植排演淮剧《杨门女将》,多出能文能武的唱做大戏无不体现出剧团在培养全面型、复合型青年淮剧人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在此之中,青年演员们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更讲求团队协作,培养主人翁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取长补短,提升自我。

25日晚,上海淮剧团献演两出折子戏《投军别窑》及《杨门女将》选段。《投军别窑》是传统经典淮剧《王宝钏》中的一折。此番由上海淮剧团优秀青年演员王俊杰和国家一级演员邢娜合作出演,分饰薛平贵和王宝钏。王俊杰曾先后在多部淮剧大、中、小戏中有不俗演绎,可谓唱做俱佳。而邢娜作为剧团的中流砥柱近些年来也活跃在淮剧舞台之上,深受广大戏迷爱戴。此次两位演员的合作正体现了“传帮带”的传承性。邢娜作为上海淮剧团青年队队长为青年演员保驾护航,更体现了剧团始终秉持的“用艺德感化人、用艺术感染人”的理念,通过青年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为青年演员做好垂范和表率,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出为上海越剧院和上海淮剧团青年演员合演版。不同剧种,同台演绎,各显风采,各展所长。这是戏曲传承的高光时刻,也是对戏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最好诠释,观众充分感受到年轻一代戏曲人在追逐梦想道路上彰显的青春与活力,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付出的汗水和辛劳。

新合作打开新视野

越剧与淮剧诞生于不同的土壤,百年间孕育而成截然不同的艺术特色,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剧种“气质”。越剧的细腻婉约,淮剧的激荡高亢,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各大剧种中都独树一帜。而其流传度之广,传唱度之高,都离不开在发展的关键阶段,融入了上海这座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城市。

越剧进入上海后,不断吸收绍剧、昆曲、京剧、话剧、电影等艺术门类的营养,大胆改革,建立了集编、导、演、音、美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体制;淮剧在上海牢牢扎下了根后,以创作、演出、传承、推广为己任,致力于“都市新淮剧”的探索实践,成绩显著,影响力日盛。在上海,越剧与淮剧都完成了“华丽转身”,兼容并蓄形成了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艺术剧种,跻身具有重要影响的全国性大剧种之一。

此次越淮专场的契机,上越与上淮的青年人不仅同台展演各自剧种的经典传承成果,更“同演一出戏”,这对于越淮青年演员来说尚属首次,既是合作,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上越8位青年男女演员助阵淮剧《杨门女将》,都狠下了一番功夫。几乎所有演员对于这出戏都不陌生,但却没有舞台实践的经验,虽是兄弟剧种,但无论是身段动作、舞台调度还是音乐伴奏,乃至锣鼓点,皆有所不同。为了融入淮剧演出,每位演员都暗下苦功,力求以完美的整体实力完成这次越淮合演。正是在这些过程中,让青年演员们得以不断归零心态,发现自身短板与差距,进一步沉下心来提升业务水平。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上越、上淮两家院团已受邀参加浦东艺术节等多个文化品牌的展演,将携手推动戏曲文化的大区域、大传播、大流动。

新业态促进新增长

戏曲青年人才作为传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连接着传统与时尚、青春与成熟。院团推出适合青年演员的营销、宣传、推广新模式,结合网络等平台,将年轻戏曲人台上、台下多面手的形象推介给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

疫情期间,面临现场演出全面暂停的现状,上越及时调整演出模式,第一时间开启线上视听、演出直播、教学推广等品类丰富的“云赏越”系列活动,将危机转化为契机,聚力网络平台矩阵,为线上观众营造了在线观演的全新视听体验,短短几个月,线上累积观看人次便突破千万,几乎与上越历年线下观看人次的总和相持平。随着疫情态势趋于稳定,演出逐步恢复以来,上越全面复工的同时,继续延续线上直播的新形态,不断拓展越剧新市场。

每周一播的抖音直播间里,可以看到不同流派演员、青年主创、乐队成员、舞美制作等不同工种的青年人才,收获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近几个月来,越剧童谣线上教学已连续推出《春晨》《蜗牛看花》《花灯》《十二月花赋》《桃花红》等多首童谣“云教学”,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与徐汇区斜土路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合作推出的线上“萌娃·online越趣夏令营”,集越剧童谣、制作DIY干花团扇,越剧团扇身段为一体。据悉,随着上越各类线上课程的推出,还收到了多个街道社区和专业剧场购买课件的意向。

上海淮剧团除了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推动实行“一人一策”的指导方针,合理规划、有序布局,针对每个青年人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开展“名师课堂”“一对一定向培养”“集训考核”“以演代训”等多途径培养模式,还积极转换思路,谋求线下、线上同步宣传推广新模式,开发探索淮剧线上项目,用“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推广策略来引领观众的感官体验。在此之中,青年戏曲人展露出了相当大的热情和潜能。

此番上海戏曲院团夏季集训展演演出季正是一次谋求院团融合,开拓年轻观众市场的绝佳尝试。越淮展演现场几乎都是年轻观众的状况,令院团负责人和演职人员颇为惊喜,尤其是对于经历受疫情影响现场演出全面暂停的戏曲演出市场,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戏曲院团开拓线上空间,在危机中获得了转机,积累了一大批线上流量观众,而目前,随着演出市场的逐步恢复,这波流量也逐步向线下变现,年轻观众的受众面在进一步扩大。

“今年的夏季集训展演集中体现了戏曲青年演员对于传承经典的整体实力,也让我们清楚看到上越年轻一代的亮点和短板,归零心态,寻差补短是上越青年的‘必修课’。”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说,“越淮合演的圆满完成拓展了青年演员舞台形态的多样性,开拓了演出市场的年轻化。戏曲舞台已经迎来了一个新时代,越剧也正处于繁荣的好时代,此前受疫情影响转战线上平台所开拓的全新流量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流量经济,线下观众的年轻化趋势也呈上升态势。代际转换下的新青年已逐渐形成了新势力,呈现了全新风貌。作为上越,将始终秉持以‘筑本、修德、精艺’为核心方针来锻造青年艺术人才的队伍建设,打造越剧新风尚。”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戏曲人的必修课。青年演员的成长成才之路没有捷径,只有在不断的训练、演出、面对观众、走向市场之中摸爬滚打,积极实践,才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说,青年演员是戏曲的未来,也是传统艺术得以发展和传承的源泉。希望通过此番合演能开拓新市场、探索新领域、谋求新发展、推动新能级,在传承中谋突破,在坚守中求创新,让传统戏曲艺术之花常开不败,历久弥新。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