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真实战争2北方十字军(精读中东史第三十六篇:初心渐淡的东征——十字军东征二)

真实战争2北方十字军(精读中东史第三十六篇:初心渐淡的东征——十字军东征二)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3-14 19:20:31

真实战争2北方十字军(精读中东史第三十六篇:初心渐淡的东征——十字军东征二)

真实战争2北方十字军文章列表:

真实战争2北方十字军(精读中东史第三十六篇:初心渐淡的东征——十字军东征二)

精读中东史第三十六篇:初心渐淡的东征——十字军东征二

上篇文章我们回顾了十字军东征的缘由和第一次、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始末,本篇文章我们继续沿着时间轴线回看十字军东征的历史。

1.耶路撒冷王国的高光时刻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失败后,巴勒斯坦地区的十字军国家并没有马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相反十字军王国一度达到了军事鼎盛期。这其中缘由复杂且让人点出乎意料。

从12世纪50年代开始,法蒂玛王朝无论内部还是外部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在外,北非的逊尼派穆斯林建立的穆拉比特王朝、中东的塞尔柱王朝和基督徒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都不断挤压法蒂玛王朝的势力范围。

1153年耶路撒冷王国国王鲍德温三世率法兰克十字军、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和数百名朝圣者,攻克了法蒂玛王朝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最后一个港口城市“亚实基伦”,既封锁了法蒂玛王朝的海运,也获得了进攻埃及和尼罗河三角洲的跳板。

埃及西北部,法蒂玛王朝的隆兴之地——伊夫里齐亚,则在12世纪六十年代被穆拉比特王朝占领。而王朝在叙利亚地区的势力,则被塞尔柱帝国的历代苏丹及其属下的埃米尔们依次逐出。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法蒂玛王朝内部也因宗教派别分裂成了三个部分。分别为埃及的哈菲兹派、波斯的尼扎里派“阿萨辛”团体和占据也门割据的塔伊布派。1154年4月15日,法蒂玛哈里发扎菲尔被谋杀,法蒂玛帝国随即陷入了混乱。

到了1163年,控制着叙利亚地区,灭亡埃德萨伯国并重创安条克公国的努尔丁,和刚刚登基的27岁耶路撒冷王国国王阿马尔里克同时盯上了埃及这块儿“肥肉”。

同年9月,耶路撒冷王国率先动手,年轻气盛的国王从亚实基伦出发进兵开罗、连战连捷。法蒂玛当时担任维齐尔(相当于宰相)的迪尔加姆抵挡不住法兰克人进攻,被迫掘开了尼罗河灌溉农业用的堤坝,利用洪水阻挡了基督徒入侵的步伐,阿马尔里克被迫班师回国。

1164年,之前被迪尔加姆赶下台的前任维齐尔沙瓦尔逃到了努尔丁这里,乞求他们帮助自己夺恢复埃及的统治权。觉得有利可图的努尔丁令库尔德埃米尔(相当于库尔德总督)阿萨德丁·谢尔库赫率军同沙瓦尔进军开罗。

1164年5月阿萨德丁成功打败了迪尔加姆,将沙瓦尔扶上了法蒂玛王朝维齐尔的位置。他一上任就开始与自己的“恩人”反目成仇,迅速以重金向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求援,联合基督徒驱逐努尔丁的大军。

很快阿马尔里克率军进入埃及,将阿萨德丁围在了比勒拜斯。在围城了3个月后,双方达成停战协议。阿马尔里克和阿萨德丁均离开了埃及。因为双方的主战场都已经转移到了叙利亚北部,努尔丁和北方安条克公国组织的“基督教联军”打的不可开交,阿马尔里克也迫于形势急于支援安条克。

1166年在努尔丁获得了大胜之后,他再次派遣大将谢尔库赫向开罗进军,这其中就有之后赫赫有名的“萨拉丁”。迫于局势,埃及的沙瓦尔再次重金请耶路撒冷王国支援。

1167年,十字军和叙利亚大军在埃及各地展开厮杀。最引人注目的是阿马尔里克和“萨拉丁”在尼罗河三角洲上亚历山大港的围城与反围城之战。双方陷入了僵持阶段。

8月双方再次协议撤出战斗。此时十字军已经在开罗留下了部队和军事顾问,并获得了第一笔酬劳。

感受到北方努尔丁不断壮大的阿马尔里克突然生出了撕毁约定、独霸埃及的想法。10月在阿马尔里克同东罗马公主订婚,获得了东罗马海军支援后,他决定占领埃及,让其成为耶路撒冷王国乃至各十字军国家的坚强后盾。

这一巨变让沙瓦尔措手不及,在组织军队抵抗基督大军失利后,他一把火将繁荣富裕的开罗烧了个精光,大火足足烧了54天。进退两难的沙瓦尔再次找到受命攻打埃及的谢尔库赫。

12月,谢尔库赫和萨拉丁率军踏上了埃及土地,开始对阿马尔里克的基督大军展开作战。由于基督大军是突然改变战略,缺乏战略补给和谋划,被打得大败,退回了耶路撒冷王国。

1169年1月18日,受够了沙瓦尔出尔反尔的谢尔库赫联合萨拉丁将其斩首后,率军进入开罗。结束了什叶派统治埃及的历史。这一重大事件,不仅改变了伊斯兰世界的格局,也改变了十字军国家赖以生存的环境。

2.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基督徒们之所以能够在伊斯兰世界里生根发芽、建立国家,不是因为基督徒有多么神勇,而是因为伊斯兰世界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穆斯林世界不仅有什叶派和逊尼派的斗争,还有阿萨辛派的暗杀支持。法兰克的贵族们巧妙地利用了各个势力间的矛盾,通过外交手段拉一派打一派,坐收渔翁之利。

然而当法蒂玛王朝覆灭,伊斯兰世界再次统一在了逊尼派穆斯林手中后,这种有利可图的国际局势就消失了,十字军国家即将面临的是人数众多且意志坚定的穆斯林大军。

1169年3月,谢尔库赫因暴饮暴食突然去世,努尔丁任命萨拉丁统治埃及,并派援军帮助萨拉丁在埃及抵御十字军和东罗马的进攻。萨拉丁的权势日益壮大。

1174年5月15日,颇有作为且一度令基督徒闻风丧胆的赞吉王朝苏丹努尔丁病逝,留下了11岁的孩子继任苏丹。萨拉丁开始了崛起之路。

2个月后,戎马一生的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也因病去世,王位传给了年仅13岁、体弱多病、身患麻风病的王子。身边的大臣和主教们开始了争权夺利,耶路撒冷王国日渐衰落。

在接下来的十年间,萨拉丁一方面继续团结伊斯兰世界对基督徒展开作战,另一方面也在内部展开权力清洗,通过武力镇压成为了王朝内的实际统治者。1186年,在努尔丁去世的第12年后,萨拉丁被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任命为埃及和叙利亚苏丹。

此时十字军王国已经因一系列的派系斗争,变成了一盘散沙。更加令人沮丧的是,拉丁教会和西方基督徒们已经失去了大规模东征的兴趣。早在1172年,时任教皇的亚历山大就明确提出,在欧洲打击异教徒被视为和在巴勒斯坦、叙利亚地区打击穆斯林同等重要的大事业。

看出大事不妙的耶路撒冷宗主教希拉克略在1184年和1185年间,就曾经游历欧洲挑选合适的贵族继任耶路撒冷国王,从而重振耶路撒冷王国,但收效甚微,最终无功而返。

公元1187年4月5日,萨拉丁和各十字军国家签订的停战协议到期。萨拉丁开始在各个方面寻求战机。

恰好此时,安条克亲王雷纳德为了获得财政资金,奇袭了穆斯林商队,并扬言要攻打麦地那圣城,抢走先知穆罕默德的遗体。给了萨拉丁向基督徒开战的绝佳理由。萨拉丁迅速攻入耶路撒冷王国,并在7月同剩余的三个十字军国家的全部主力展开决战。

萨拉丁充分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和耶路撒冷新任国王居伊的优柔寡断,成功瓦解了基督教联军。7月5日在哈丁之角基督教大军主力被全歼,十字军国家陷入混乱,耶路撒冷王国国王直接投降。

胜利后的萨拉丁长驱直入,横扫了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和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亲王雷纳德被活捉后当众处死。国王和其他贵族被囚禁,200名圣殿骑士和医院骑士被公开处决。

10月5日,除了个别的海口城市在顽强抵抗外,其余领土全部丢失。90年前无数基督徒用鲜血换来的耶路撒冷王国灭亡了。

远在拉丁罗马的教皇乌尔班三世和东罗马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均惊恐异常。特别是拉丁教皇,更是直接被惊得瘫倒在地上,一命呜呼。

1187年面对统一且强大的萨拉丁政权,东罗马皇帝和新任的拉丁教皇再次握手言和,筹划组织大规模十字军东征,企图收复耶路撒冷。

曾经拒绝前往耶路撒冷担任国王的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决定联合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共同率军前往耶路撒冷收复失地。1189年7月,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病逝。收复失地的任务落在了新任国王理查身上。这位理查就是之后在欧洲历史上著名的“狮心王”。

率先向穆斯林发起圣战的是当时强大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国王腓特烈一世,他听说耶路撒冷陷落后,结束了与拉丁罗马教皇的争斗,率军途经匈牙利和君士坦丁堡,从陆路前往巴勒斯坦地区。

1190年5月德意志十字军初战告捷,打败了罗姆塞尔柱苏丹基利杰·阿尔兰二世,攻占了其都城艾科尼厄姆,形势一片大好。可惜的是,这位65岁高龄的统帅在艾科尼厄姆城内游泳时,突发心脏疾病溺亡。

他死后,德意志军队由其儿子统帅,战斗力明显不足。在经过了1年的艰苦作战后,德意志十字军主力伤亡惨重仍然没有成功抵达战斗的前线。德意志十字军被迫返回君士坦丁堡,只有一小支部队走水路参与了阿卡的围城之战,这一小支部队成长为了之后威震欧洲和中东的“条顿骑士团”。

1190年7月4日,英格兰和法兰西两国大军从里昂启程从海路进军。法兰西直奔热那亚,狮心王进军马赛。1191年3月下旬,还没抵达战场的十字军内部就发生了矛盾。

狮心王理查取消了他与法兰西国王妹妹阿里克斯的婚约,并散布其妹妹荒淫的言论,这让法兰西国王非常恼怒,率法兰西十字军提前出发支援阿卡。让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4月20日,法兰西十字军抵达前线加入了对阿卡城的围攻。5月6日,理查在莱梅索斯登陆,打败了统治塞浦路斯的伊萨克,将塞浦路斯的土地卖给了圣殿骑士团,之后圣殿骑士团又将土地卖个了无家可归的前耶路撒冷国王居伊。6月8日,理查也来到了前线,围城之战的形势一片大好。

7月3日,在十字军攻城器械接连不断打击下,阿卡城城墙的一处垮塌,守军及时堵住了缺口,在击退十字军冲锋后,提出求和。

7月11日,经过萨拉丁的同意,穆斯林大军在支付20万枚拜占特、归还了耶路撒冷的“真十字架”、释放了数千名基督战俘后,撤出了阿卡城。

但胜利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很久,十字军内部的矛盾就爆发了。由于狮心王仗着自己实力强横,不把法兰西和德意志的援军放在眼里,再加上法兰西国王与英格兰战略上起了分歧。愤怒的法兰西国王一怒之下,率领自己的十字军回了国,只剩狮心王继续深入作战。

狮心王理查的确有嚣张的资本。他率军攻克了雅法,并两度向耶路撒冷发起总攻,让萨拉丁疲于应付。然而就在此时,提前回国的法兰西国王开始联合英格兰留守的亲王、狮心王理查的弟弟,谋划政变。

1192年8月8日,无心恋战的狮心王理查决定以战促和。在他打赢了雅法海战后,果断向萨拉丁提出了和谈。萨拉丁也不穷追猛打,双方达成协议。规定阿卡、雅法等基督徒打下的城市归法兰克人统治,耶路撒冷王国国都从耶路撒冷迁往阿卡,萨拉丁允许基督徒进入耶路撒冷礼拜,并保证其生命安全。

之后,理查就马不停蹄地返回了欧洲,处理自己国内棘手的事情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就这样落下帷幕。

3.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1198年37岁的英诺森三世继任教皇,为重新团结拉丁基督教的各方势力,稳固教皇的权威,他再次打出了十字军东征的底牌。此时曾经叱咤风云的萨拉丁已于1193年病逝,苏丹之位由其弟弟阿迪勒继任。

为了实现收复圣城耶路撒冷的目的,教皇充分发挥其演讲天赋,说服了法兰西三位最有权势的年轻贵族:香槟伯爵特奥巴尔德、佛兰德伯爵鲍德温、布洛瓦伯爵路易,让他们谋划新一轮的十字军东征。

三位伯爵遍访欧洲大陆,发现此时已经没有强大的君主愿意支持东征了。法兰西和英格兰之间在第三次东征中结下了仇怨,双方大打出手。1199年春,狮心王理查在进攻法兰西城堡“沙吕——沙布罗尔”中身中毒箭身亡,其弟约翰王继任国王后继续同法兰西作战。而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在“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死亡后一蹶不振,在继任国王去世后陷入了内乱,再无暇东顾。

三位年轻伯爵在欧洲转了一圈发现,此时唯一有实力支持十字军东征的只剩下刚刚崛起的威尼斯共和国了。1201年2月,他们派遣特使拜访威尼斯总督丹多洛,请求威尼斯共和国支持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丹多洛召开了10000多人的威尼斯公民大会,同特使团商议合作事宜。最终敲定,由三位伯爵筹集3.35万名十字军战士和4000匹战马,威尼斯负责在1年的时间里建造50艘浆帆战船和150多艘运输船,并承担战争期间的后勤保障服务。作为回报,教会需支付8.5万马克,相当于法兰西王国两年的收入,并将东征途中获得财富的一半付给威尼斯。

为了给这次豪赌上个保险,威尼斯共和国国会还特将第一个攻打对象定在了穆斯林控制着亚历山大港,希望掠夺富裕的港口缓解巨额的战争经济负担。

谈妥之后,特使团返回复命,威尼斯人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建设工作。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终于在1202年春,完成了约定的船舶建设任务。

然而当他们耗费巨资后才发现,三位伯爵并没有如约集齐十字军团。先是香槟伯爵突发疾病去世,十字军团群龙无首,后是抵达约定地点的十字军还不到之前说好的三分之一,威尼斯人自己配备的服务人员都是战士的两倍还多。

更加令威尼斯人恼火的是,答应好要支付的8.5万马克建造成本都难以如约完成,欠款高达3.8万马克。威尼斯人忙碌了一年,全是赔本赚吆喝,威尼斯共和国政府的统治陷入了危机。

为了改变当下窘境,威尼斯总督丹多洛下令十字军攻打另一个富有的基督教国家——扎拉,以报该国背叛之仇。1202年11月10日至11日,十字军向扎拉发动攻击,仅仅3天时间就攻下了该城,威尼斯人进城后将城市的财富洗劫一空。

得知消息的教皇英诺森三世暴跳如雷,宣布“参与此事的人开除教籍”。但是担心士兵哗变的十字军领袖们一方面封锁消息,另一方面急忙返回罗马教廷说明事情原委,请求教皇收回成命。最终无奈的教皇值得改判“十字军不得再以任何方式侵犯或亵渎基督徒土地”。

可是威尼斯人主导的十字军团并不打算遵守教皇的谕旨,因为他们的成本还远远没有收回来。他们开始寻找下一个可以掠夺财富的城市。

恰好这段时间,东罗马皇帝的继承出现问题。伊萨克二世被其哥哥赶下台,刺瞎双眼并囚禁于监牢。他的儿子阿来克修斯逃亡到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在威尼斯率领十字军攻打扎拉并在当地过冬时,这位王子就前来游说,希望十字军能够帮助自己夺回皇帝宝座。代价是愿意支付20万银马克,并从此宣誓效忠于拉丁罗马教皇,无偿供养500名骑士,保卫耶路撒冷王国的残余土地。

在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十字军统帅和威尼斯总督决定出兵君士坦丁堡。23日舰队抵达君士坦丁堡,劫掠周围城市补齐了装备和粮食后,于7月10日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登陆攻打君士坦丁堡。

7月17日,威尼斯人和法兰克人分别以水路和陆路两方面同时进攻。仅用了两天就攻入了布拉赫内宫。12天后,8月1日,阿莱克修斯登上了皇位,将其父亲解救出来,父子分别被加冕为阿莱克修斯三世和四世。

新上台的皇帝因给臣民们带来灾难非常不得人心,再加上他们不断掠夺人民的财富来支付承诺的雇佣金,在城市里引起了此起彼伏的暴乱。

12月在阿莱克修斯三世病逝后,暴民联合一名叫阿莱克修斯·杜卡斯的贵族逮捕并杀死了阿莱克修斯四世,自称阿莱克修斯五世,向十字军开战。

可是破败不堪君士坦丁堡哪里是十字军的对手。4月13日威尼斯人和法兰克人再次打进了君士坦丁堡,阿莱克修斯五世弃城而逃,又被十字军活捉后处死。之后弗兰德伯爵鲍德温被推举为新皇帝,国祚800余年的东罗马帝国的统治根基就这样被摧毁了。

1205年,在威尼斯总督搜刮了足够多的财富,足以弥补威尼斯的成本和损失后,终于将这次战争的前因后果汇报给了拉丁教皇英诺森三世。

教皇愤怒不已,但也已经无可奈何了。就这样曾经自诩为团结基督徒攻打穆斯林的“正义之战”沦落成了“罪大恶极”的掠夺战争。

威尼斯领导的十字军攻打基督徒既不是空前更不是绝后。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期间和之后不久,欧洲大陆上就不断上演基督徒对基督徒的战争。特别是第六次十字军东征之后,罗马教皇和腓特烈二世之间的矛盾激化,更是让十字军的初心荡然无存。详细情况我们下篇文章再具体分享。这是与您分享的第631篇文章,欢迎您的阅读,下篇文章我们不见不散。

十字军之王3:怎样做一款新老玩家咸宜的大战略游戏?

对我来说,失去丈夫只是失去整个王国的开始。我是西北非卡诺的高级女酋长达拉玛,一向以擅长外交和拥有正义感而闻名。在过去的多年里,我一直支持丈夫高级酋长巴耶杰达的怪异艺术追求,还和他生了几个孩子,却惊讶地听到有人说他对我不忠......直到派出间谍头子暗中调查,我才得知事情的真相:丈夫背着我和一个叫巴拉基莎的贫贱女人搞外遇,甚至有了孩子!

但作为一位公正的统治者,我决定把这件事暂时放一边。我还得应付很多更重要的事情,例如,有人试图暗杀我。两次!我再次安排间谍头子办事,决心把叛徒揪出来。没过多久,我终于发现幕后黑手是我的死敌巴格瓦里亚。

所以你看,现在我内外受敌,家里丈夫对我不忠,外边还有人想要谋杀我。太不幸了!我可是诚实公正的高级女酋长啊!

纸牌屋渐渐倒塌。塔科达(Takkeda)酋长Isli决定侵略我的土地,我、间谍头子和我同父异母的姐姐Shawata被迫用一个白痴来替代她。我曾试图让那个白痴谋杀巴格瓦里亚,但我确实不擅长玩弄权谋,所以我的计划几乎第一时间就被发现了。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管家却突然向我表白……这就是我在初次试玩《十字军之王3》时遭遇的悲惨结局:丈夫背叛了我,姐姐被俘,还因为杀死敌人的行动失败而承受着巨大压力。

此前我从未玩过“十字军之王”系列——我喜欢出色的策略游戏,但Paradox(下文简称P社)制作的《十字军之王》《欧陆风云》和《钢铁雄心》等大战略游戏似乎总是令人望而生畏。P社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十字军之王3》的开发过程中做出了一些改变。

洋洋得意的“第三者”

上手度为王

P社了解玩家对于《十字军之王》等游戏的复杂感情。它们拥有远远超出大部分其他策略游戏的深度,但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尝试,就会发现它们确实与众不同。

“《十字军之王》不是一款容易上手的游戏。”首席设计师亚历山大·奥特内尔承认,“你所需要的信息往往隐藏在某个面板里,但你不知道在哪里才能找到。”

与系列前作相比,《十字军之王3》拥有更多帮助新玩家轻松体验的系统。游戏里有一个新手教程,还有“议题”(Issues)组件等其他新增功能。在游玩过程中,“议题”会提醒你留意正在发生的重要事件,如其他国家宣战、某个封臣有异动、试图发动叛乱等。另外,它还会提供关于你的下一步行动的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游戏能帮助你加强对王国的日常管理。

“为了提高游戏的上手度,我们在设计方面做了不少改动。”游戏总监亨里克·法赫雷斯说,“我们觉得对大战略游戏来说,增加‘议题’功能是很自然的做法,因为在游戏世界里,同时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在《十字军之王2》中,你不得不四处点击,琢磨‘我在继承人顺位里排第几?’后来我们就想:‘为什么不把所有有用信息都收集起来呢?’高上手度是我们希望在《十字军之王3》中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

《十字军之王3》中新增的议题插件

“就算对系列的长期粉丝们来说,这也是很实用的工具。”奥特内尔补充说。奥特内尔已经在“十字军之王”系列游戏中游玩数千小时,“议题”插件提供了原本需要他费劲寻找的信息——它既阐释了《十字军之王3》的系统,却又不会令它们显得过于简化。

与此同时,P社还对游戏里的工具提示进行了大改:如果你将鼠标悬停在蓝色文本上,就能够得到更多信息。“过去我们的游戏都会遇到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要想准确地解释某套机制的运作方式,我们不得不把所有信息放进工具提示里。”奥特内尔说。

在《十字军之王3》的新系统下,初始工具提示非常简洁,只提供玩家所需要的信息。工具提示相互嵌套,允许你进行更深入的操作。另外,与“文明”系列类似,P社还添加了完整的百科全书。与较短的工具提示不同,你可以通过百科全书查找游戏里的所有术语和功能。

这些新增功能将会让《十字军之王3》变得更容易上手,但不会减损整个系列被粉丝们热爱的特色。

全地图

塑造角色

加载《十字军之王3》的世界地图后,你会发现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选择。地图从冰天雪地的北方延伸至非洲中部,从不列颠群岛跨到了蒙古帝国……时代背景方面,《十字军之王3》始于公元867年,到公元1453年正式结束——当然你也可以改写结局,让中世纪世界永存。但无论如何,开疆拓土和打造帝国并不是“十字军之王”系列的玩法精髓。

“角色确实是《十字军之王3》的核心。”法赫雷斯说,“在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中,我们希望把基于角色的机制设计得更有深度。”

在初始地图上,你可以从海量的角色中进行选择。你的配偶、子女和属臣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日程安排,其中很多都会与你产生冲突。作为玩家,你的职责是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

在《十字军之王3》中,所有角色都有各自的属性、特质和头衔,其中属性包括外交、军事、管理、阴谋和学习等。你可以为角色选择生活方式(Lifestyle),通过这种做法来加强角色的特定属性——每项属性都有完整的技能树,会为你提供加成奖励。这意味着从长远来看,与崇尚军事的角色相比,主攻外交的角色会更擅长用话语来安抚朋友和敌人。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质:例如,拥有“傲慢”特质的属臣往往对君主的评价较低,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另外他们还讨厌那些拥有谦虚特质的人;一位“勇敢”的角色可以提高他的武术技能,但在战斗中也更有可能阵亡。

《十字军之王3》还提供了一种叫做“压力”(Stress)的新机制。角色头像左侧有一个反映压力水平的计量器,一旦角色违背自己的本性做事,压力就会增加。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不信教,却不得不参加宗教朝圣,那么你就会觉得压力重重。当我操作的达拉玛决定调查她的丈夫时,她也感到压力巨大。毕竟,她可是一位杰出、正直的领袖,怎么能因为怀疑丈夫出轨就偷偷摸摸地做事呢?

如果角色承受的压力太大,就有可能精神崩溃。你不会死,但工作效率肯定大打折扣。在《十字军之王3》中,只有当你死亡并且没有合适的继承人时,游戏才会结束……初始角色死去后,你将继续操作主要继承人,这意味着你需要为子孙后代获得成功打下基础——前提是王位继承人确实是你的孩子。你可以扮演一个单身角色,但很遗憾,游戏中无法收养孩子,所以最好还是生小孩。

失败的埃塞尔博尔德

左右为难的抉择

当然,你不能独自管理一个王国。领地所有权与头衔相关联,你的角色只能控制固定数量的郡县、城市和男爵领地,太贪得无厌就会受到惩罚。

在第二次试玩《十字军之王3》时,我所扮演的角色是纳维亚约克的哈夫丹酋长,就因为控制了太多领土导致民众非常不满。农民甚至联合起来发动叛乱,想要推翻我的统治,我不得不使用武力。出于杀鸡儆猴的目的,我还处决了叛军领袖埃塞尔博尔德公爵。

为了避免杀死自己的人民,你需要议会(Council)的帮助。他们是你的封臣,你需要根据他们的不同属性提供职位。例如,元帅拥有拔尖的军事属性,会帮助你在战争中摧城拔寨,而擅长玩手段的间谍头子则精于策划计谋、勒索,甚至暗杀。

在游玩过程中,我发现很难管理这些争权夺利的人。由于我已经占领了太多领土,决定让指挥官本特照顾一块土地。我以为这不是什么大事,却没想到本特是个贪婪的家伙,在成为伯爵后就提出想进入我的议会。在很多年里,我既要想方设法让他开心,又得确保他远离议会,太难了……直到他突然死了。我发誓,我可啥都没做!

创立新宗教

《十字军之王3》里还有宗教领袖。这个职位不属于任何一位封臣,而是属于一个可以支持或谴责你的独立角色。宗教领袖既会通过“什一税”帮你赚钱,又能够改变民众的信仰,所以你肯定不希望他对你生气。

与系列前作相比,《十字军之王3》的宗教系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每一种宗教信仰就像一个角色,拥有各种信条和教义,会影响角色、封臣和宗教领袖对你的行为的反应。例如,如果你是一位信奉天主教的统治者,那么你就不能在法定配偶之外纳妃,因为“一夫一妻”是婚姻的原则之一。

奥特内尔告诉我,《十字军之王3》拥有共99种宗教信仰,分布在地图上的不同区域。另外,你还可以创造自己的信仰(事实上,这也是改变信条和教义的唯一方法)。信仰创造系统需要花费“虔诚”(Piety)——如果你是一位正直、坚持信仰的人,就会得到这种资源。你对一种信仰做出的改动越多,所耗费的“虔诚”点数也就越多。在《十字军之王3》中,这是玩家自由表达,改写历史的另一种方式。

经过短暂的试玩,我已经明白粉丝们为何如此热爱“十字军之王”系列。《十字军之王3》就像一台创造有趣故事和独特瞬间的机器,而你可以将这些故事和瞬间与朋友分享。

在P社这边,开发团队希望《十字军之王3》能够触达新玩家。借助更有深度的角色扮演玩法和引导玩家体验游戏的新系统,P社或许确实能让它吸引更广泛的受众。

“我希望它既吸引所有策略游戏玩家,又能够吸引一部分喜欢角色扮演和沙盒类型游戏的玩家。”法赫雷斯说,“当然,我也希望它能够比《十字军之王2》拥有更多女玩家。我一直想让《模拟人生》的玩家们尝试《十字军之王》。我们会看看它是否比系列前作表现得更好一些。”

这款游戏定于2020年9月2日正式发售。

store.steampowered.com/widget/1158310/

本文编译自:usgamer.net

原文标题:《How Crusader Kings 3 Plans to Attract Fans of RPGs, Sandbox Games, and The Sims》

原作者:Mike Williams

这个城市,看照片那一刻就爱上了

它是俄罗斯最西边的城市,与俄罗斯大陆不相邻,有着与俄罗斯其他城市不同的东普鲁士风格……

它,就是加里宁格勒!一个只看照片就会喜欢上的地方!

认识加里宁格勒:

加里宁格勒州原属于东普鲁士,中心城市是哥尼斯堡。由条顿骑士团北方十字军于1255年建立,先后被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定为首都或首府。二战结束之后,根据苏美英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宣言,哥尼斯堡和东普鲁士北部地区划归苏联版图。

1946年,这里成为俄罗斯的一个州,为了纪念当时去世的苏联总理加里宁,该州以他的名字命名。

城市不大,很多地方步行就能走到部分街面铺的是长条石,走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城市的中心是胜利广场(Площадь Победы),广场中央的大理石柱特别显眼,石柱的底座是一个小喷泉池,一条飞龙盘旋其上。

一个欧洲城市用龙来装饰,难道和中国有什么渊源?

据说,修建广场的承包商和建筑商都是中国人(哈哈,听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有点意外),广场的石柱和地面的大理石全都是从青岛运过去的。

广场上的救世主教堂(Храм Христа Спасителя),建于1996年,教堂看起来小巧秀气,实际上高达51米(包含十字架高度),可同时容纳3000人做礼拜。

若问起加里宁格勒最出名的人物,那当属于大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德国著名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哥尼斯堡大学毕业后于该校执教,终生未离开过哥尼斯堡。哲学家生于此亦葬于此,康德墓位于现柯尼斯堡大教堂(Кёнигсбергский собор)东北角。

康德岛上的柯尼斯堡大教堂是一座砖砌的哥特式大教堂,它是加里宁格勒重要的历史文化古迹,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俄罗斯为数不多的哥特式建筑之一。

康德岛虽不大,却是散步的好地方,岛上还有一座有名的蜜月桥,是情侣们约会的好地方。

想逛逛买买,那就去隔壁十月岛上的渔村(Рыбная деревня),这里的特色工艺品交易中心琳琅满目。岛上还有许多很有特色的德国风格的建筑,呈现出战前柯尼斯堡的建筑风貌。岛上的灯塔可以登顶,在那里可以一览小岛周边风光。

灯塔不高,想要饱览城市风景显然是不行的。还好,我们有无人机拍摄的城市全景图,这个城市在高处看下来,如此特别。

当然,这里也有俄罗斯“特产”-- 斯大林式建筑,这栋苏维埃之家就是“证据”了。

走在加里宁格勒的街头,你还可以看到多艘舰艇和潜艇,它们都是隶属于世界海洋博物馆(Музей Мирового океана)。这个博物馆非常有名,其中属海洋星球馆(Планета Океан)最是吸睛,外观呈地球状,远远就能看到。博物馆的藏品也非常有研究价值,世界上最巨型的抹香鲸骨架就安置在这里的一个独立展厅。

这个城市的建筑都非常的有特色,当年最高的建筑是现在的青年文化中心,原柯尼斯堡证券交易所(Здание кёнигсбергской биржи),迄今已有接近400年历史了。这个“老古董”现在看起来也还算顺眼。

在城里走走逛逛的时候,你还会看到多座哥特式古城门。加里宁格勒有七座古城门,分别是国王门(Королевские ворота)、勃兰登堡门 (Бранденбургские ворота)、腓特烈堡大门 (Фридрихсбургские ворота)、札克海默门 (Закхаймские ворота)、弗里德兰门 (Фридландские ворота)、罗斯加滕门 (Росгартенские ворота)、乌斯法利大门 (Аусфальские ворота)。这些建于17世纪的古老城门,在炮火和岁月的淬炼中幸存下来了,如今成了城里独特的风景线。

其中的一个古城门

市区非常值得花时间走一走,那些大街和小巷,藏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有风花雪月诗酒花。

市中心看完,那就去郊外走走,那里有加里宁格勒州最大的“明星”-- 库尔斯沙嘴(Куршская коса)。

库尔斯沙嘴是加里宁格勒的一处世界自然遗产(2000年入选),这个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狭长沙洲,由俄罗斯和立陶宛“共享”。北部属立陶宛,长约52公里。南部属俄罗斯,长约46公里。

大自然如此神奇,有什么理由不沉醉其中?想要继续沉浸式的体验?

那么,去泽列诺格拉茨克(Зеленоградск)小城,这个位于萨姆兰半岛连接库尔斯沙嘴处的临海小城是著名的度假圣地,除了俄罗斯人以外,很多德国人也喜欢到这里来避暑。

这个单看照片就能让人爱上的地方,你想亲自去看看吗?

先Mark下来,疫后再去吧!

关于如何去加里宁格勒的小建议:

加里宁格勒州是俄罗斯的“飞地”,南邻波兰,东北部和东部与立陶宛接壤,所以选择陆路火车前往的朋友请办好申根签和俄罗斯签证;

如果选择飞机,,只需办理俄罗斯签证,或者在俄罗斯游玩时选好日期飞去即可,莫斯科飞往加里宁格勒约2小时。

既然提起高加索人种,那何不一起谈谈欧罗巴人种和日耳曼人种?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文扬】

上一篇写道,作为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文明和唯一的“天下”型定居文明,中华文明实际上是文明史研究中的一个“天然标尺”,可以用来衡量各个异域文明。

针对“两千多年西方文明史”这一疑点重重的历史学“公案”,很有必要应用文明史“中华标准”进行重审并“破案”。通过与中华文明史进行对照比较即可以断定,长期以来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明史”叙事,其实是一个伪造的线性结构。

这一篇本来是继续“破案”,将“西方文明源自古希腊至今已有两千多年”这一叙事当中一系列与所谓“中世纪”有关的历史叙事,如“罗马帝国覆灭”、“黑暗时代”、“日耳曼蛮族”、“基督教封建国家”、“神圣罗马帝国”等等,与线性历史叙事之间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之处一一辨识出来,看看这段相当于中国从春秋战国至今的两千多年的“西方历史”到底是连续的还是断裂的,到底是文明的持续发展还是蛮族的屡战屡胜。

稿子还没发出,忽听一阵喧哗,原来有个名叫凯润·斯金纳(Kiron Skinner)的美国黑人女高官,以国务院政策规划主任的身份发表了一通言论,云:美中之间的竞争是真正的两个文明和两个人种间的斗争,“这是美国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情况”,因为“这是第一次我们面临一个非高加索人种的强大竞争对手”。

“非高加索人种”什么鬼?“高加索人种”Caucasian又是指谁?国内媒体后来改用“非白人”代替not Caucasian,好像是不希望过于突出其中的种族含义,但“非白人”概念反而更含混。很多人会问:文明冲突的另一个非西方对手——阿拉伯世界各种族,是不是高加索人种?如果是,他们显然不是白人,如果不是,“文明冲突论”一直将他们视为一方。

看来该政策规划主任此番言论并不是信口一说。俄罗斯被她明确定义为“西方家族”内部成员,这与“高加索人种”的概念大体上逻辑一致;但同时“高加索人种”的概念在理论上还覆盖了地中海地区和印度地区,这是否意味着未来的文明冲突将不再发生在基督教西方与伊斯兰中东之间,而将发生在西方集团再加上俄罗斯、大中东和印度这几家合并而成的“高加索人种”世界与之外的整个“非高加索人种”世界之间?

细思恐极。怪不得西方自乌克兰危机之后对于俄罗斯除了制裁也没怎么样,原来这不过是“高加索人种”兄弟们之间的“家事”。怪不得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战无论怎么谈最后还是会升级,原来真正重要的文明冲突这才刚刚开始。怪不得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都在抓紧重新进行国家定位,原来“非高加索人种”的帽子人人头上顶着一个永远摘不掉。最后,怪不得“台独”自然死亡的倒计时已经提前开始,因为最终人们都会明白“高加索人种”不会为“非高加索人种”兄弟们的“家事”流血丢命。

如此这般推断下去,事情越来越大。相比之下,西方伪造自己的线性文明史这个“公案”,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所以,这一篇重新开题,专门讲讲“高加索人种”这个种族问题的前世今生。

“高加索人种”的人类学含义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种族问题不是不可以谈,而是不可以在种族主义、种族不平等、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种族灭绝等含义中公开谈论,因为有违联合国有关决议和宣言。但作为一个被科学确定的基本事实、一个学术概念的种族问题,是可以公开谈论的。为便于记忆,可以归纳为:只可以在平面上谈(分辨差别),不可以在立面上谈(区分高低)。

按这个标准,斯金纳此番涉及“非高加索人种”概念的言论,暂时还没有犯规。她只是将种族的概念重新引入到了国际政治和文明竞争的话语当中,并没有连带不平等、歧视等含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1978年《种族与种族偏见问题宣言》第一条第1款宣告:“全人类属同一种类,均为同一祖先之后代。在尊严及权利上,人人均生而平等,所有人均为人类整体的组成部分。”第3款写道:“血统特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影响人类能够和可以采取不同生活方式的这一事实,不得妨碍由于文化、环境和历史差异造成的不同现状,也不得妨碍维护文化特征的权利。”

所有人在“种类”上没有差别,都是“人类”,此话翻译成学术语言就是:从头讲起,生物树—动物界—脊索动物界—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Hominidae)—人属(Homo)—智人种(Homo sapiens)—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AMH),所有现代人在这个祖先系列上完全没有差别。

图1:现代人类与灵长目猿各分支的关系树

但“现代人类”又进一步分化成了众多不同的亚种、变种,在“血统特征”上出现了大量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差别,例如皮肤颜色,毛发和眼睛的颜色与形状,鼻、唇、头型,面部特征,身体的高矮和粗壮与纤细等,即人类的不同种族(Races of mankind)。分子遗传学告诉人们,目前世界上大小分类的所有一百多个种族,各自线粒体DNA都有一种相同的特征,这说明无论哪个种族,所有人都能追溯到单独一个共同的女性祖先,可以称之为线粒体“夏娃”。[1]

那么不同“种族”的不同“血统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线粒体“夏娃”的子孙后代们体貌特征越来越不同了呢?

考古学和人类学告诉人们,人类的种族分化发生在旧石器时代末期的“晚期智人”或“新人”阶段,距今约4-5万年,而到了距今约1.2万年前的时候,人类已经遍布了全球各地,所以,各种不同的“血统特征”,正是人类在这段长达几万年的迁徙时间里出现的。

遗传学又告诉人们,“血统特征”只能通过遗传而先天性地获得,无法通过后天的行为来改变,如缠足、暴晒、文身、塑形、植皮、整容等都没用。而遗传基因则是人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的机制过程产生的。在文明过程发生之前,谈不上文化环境,人类种族的分化主要就是不同自然环境作用于不同人类群体的结果。

所以,简单说,种族差别归根结底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地球小镇上最伟大表演”的一部分。

现代人类在大约5万年前开始走出非洲,出发之前是同一个种族,没有什么差别。离开非洲之后首先进入了中东,在这里就开始发生基因突变。然后一支穿过欧亚大草原一直往东,另一支穿过高加索往北往西迁徙。往东迁徙的成了现代亚洲人的祖先,往西迁徙的成了现代欧洲人的祖先。东迁大群还有一支更早离开了非洲沿印度洋沿岸来到了印度尼西亚和澳洲等地,成为大洋洲人的祖先。进入亚洲大陆的一支穿过东北亚经白令海峡进入北美洲和南美洲,成为现代美洲人的祖先。

图2:现代人类迁徙路线诸多假说中的一种

总之,现代人类的迁徙,一路走一路与不同的自然环境之间发生适应关系。由于开始时群体数量很少,据说走出非洲时也就25万人左右,所以每一次发生大群的分裂时,离开的那个小群几乎立刻就陷入“与世隔绝”状态,成为单独面对新的自然环境的一群人。有时还会遇到更早走出非洲的其他类人科人属动物,并相互竞争同一部分有限资源。这种情况显然会刺激基因突变的发生,使得众多不同的遗传基因在各地人群中出现。等到现代人类遍布了除南极洲之外的全球各地之后,原本出于同一个祖先的数千万后代们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不仅不再是一家人,而且互为“非我族类”的仇敌。这就是种族的产生。

不同种族的“血统特征”或称遗传特征虽差别很大,但毕竟同属现代人类,因此可以相互婚配,繁衍出大量混血的后代,而且混血后代的生育能力还非常强,很短时间内即可形成一个单独的种族。这又进一步增加了种族变种的数量。例如在南非,当年的荷兰殖民者布尔人与当地科伊科因人婚配产生出一个有色人族群。还有大洋洲波利尼西亚群岛中的皮特凯恩岛,当年英国水手与土著塔希提人婚配留下的后裔,也形成了该岛占多数的混血居民族群。

若着眼于大的种族差异,如最为明显的肤色,也可以把全人类只分为少数几个大的人种。早在古埃及时期,就曾用四种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人种,红色表示埃及人,黄色表示东方人,北方来的人为白色,埃及以南的非洲人以黑色表示。这是最早的人种分类法。[2]

图3:塞提一世墓中壁画,从左至右分别为叙利亚人,努比亚人,利比亚人和埃及人。

人类学是近代科学的一个分支。

1684年,法国内科医师伯尔尼埃(Francios Bernier)将全人类分为4个人种,即欧洲人、远东人、黑人和拉普人。

到了18世纪,1735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é)出版了《自然系统》一书,依据肤色和地理分布的不同,将人类划分为四个亚种(Sub-species),俗称“四大人种”:亚洲的黄色人种,欧洲的白色人种,非洲的黑色人种,美洲的红色人种。

1781年德国解剖学家布鲁门巴赫(Johann F.Blumenbach)根据颅骨测量研究结果,作出了更为系统的划分法,将全人类划分为五大人种:白种、高加索人种(Caucasian),黄种、蒙古人种(Mongolian),棕种、马来亚人种(Malayian),黑种、埃塞俄比亚人种(Ethiopian)和红种、阿美利加人种(American)。

到了19世纪,1870年,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提出新的分类法,将人类分为四大人种:尼格罗人种(Negroid)、澳大利亚人种(Austrloid)、蒙古人种(Mongoloid)和高加索人种(Caucasaid或Xan-thochroid)。同一个时期前后,还有法国学者布丰提出的六分法,日本学者横山又次郎提出的八分法,布罗卡、居维叶和哈顿等人提出的三分法等。

到了20世纪,1946年,美国人类学家胡顿(E.A.Hooton)提出一种系统分类法。他认为全人类可以在第一个层次上分成三大人种,尼格罗人种、蒙古人种和高加索人种,每个大人种下面包括几个分支,分支下面又包括几个地区性的人种类型。[3]

图4:关于种族分类的归纳

无论怎么分,“高加索人种(Caucasian)”一词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其实就是代表白种人。

那么为什么要用“高加索”来命名呢?这是因为通过考古追踪进入欧洲的现代人类迁徙路线发现,从中东地区北上的现代人类首先进入了高加索地区,然后一支向南进入地中海周围成为欧罗巴人种的南支,并分为巴尔干—高加索类型和印度—地中海类型,肤色较深,眼睛和头发多半为黑色。后来,随着冰川的后撤,人类逐渐向北推进,同时在北欧光照较弱、气候寒冷的环境下,肤色变浅,眼睛变为灰色或浅蓝色,头发变为淡黄色或黄色,分化为欧罗巴人种的北支,并分为大西洋—波罗的海类型和白海—波罗的海类型。[4]

这就是“高加索人种”在人类学上的含义。如果按照三分法,“高加索人种”包括除“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或称埃塞尔比亚人种、赤道人种)之外的所有人类亚种,虽然主要是肤色较浅的“白种人”,但理论上也包括肤色较深的地中海人和印度人。

在“高加索人种”与“蒙古人种”相交的中间地带,人的肤色、发色和眼色则介于白种人和黄种人两者之间,大体上呈褐色,称作中欧支系,或称乌拉尔类型和中亚类型。与此类似,在“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之间形成了阿伊努类型和波利尼西亚类型;在“尼格罗人种”和“高加索人种”之间形成了东北非的埃塞俄比亚类型和南印度的达罗毗荼类型。

至于“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各自的形成过程和内部的类型划分,限于篇幅暂不加以论述。在此仅针对“高加索人种”自形成之后的文明演变历史做一个纵览。

古代地中海文明的中断

如前所述,“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这三分法,描述的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种族分化基本情况。那时的人类还处在摩尔根所说的“蒙昧时代”,尚未开始进入柴尔德(V.G.Childe)所说的“新石器时代革命”时期和“城市革命”时期,也就是说,文明进程还没有真正开始。

所以,确切说,斯金纳的这番话与严肃的“文明冲突”理论也不相关,因为时代不对。非要给一个科学的说法的话,只能叫做“野蛮人群冲突”或“史前人类冲突”理论。只是不知道这是否代表今日美国国务院的本意。

先不管今日美国到底是怎么回事。回到新石器时代开始后被“高加索人种”所覆盖的这一大片包括了今日欧洲、北非、西亚和南亚的广阔地区,看看后来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地理是历史的子宫”,文明有各自的地理基础,古代更是如此,若要理解一个地区的早期文明史,首先就要回到文明得以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的地理空间上。东亚大陆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中华“天下”型定居文明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同样,要理解“高加索人种”南支和北支各自的文明发展历史,也要以这一带的地理环境为分析基础。

图5:阿尔卑斯山地形图

从图5可以看出,由于意大利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横亘着平均海拔约3000米、最高海拔4800多米的阿尔卑斯山,所以,山南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地理区域和山北以莱茵河-多瑙河为中心的地理区域,在“历史的地理基础”意义上,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类。

前者包括了地中海北部希腊半岛、意大利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以及地中海南部的北非和东部的西亚,后者则包括了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以北的所有欧洲地区。事实证明,“高加索人种”南支和北支分别进入的这两个不同地理区域,日后也的确发展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历史。

做个假设:如果不是从直布罗陀沿地中海中间划线分出欧洲与非洲,而是靠北沿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南喀尔巴阡山和黑海和划一条线,再靠南沿撒哈拉沙漠北部与北回归线平行划一条线,将中间这一包括了地中海南北两部分沿海地区的部分单独命名为“地中海洲”,那么可以想象,世界历史的真实图景会比今天清楚很多。

因为进入了“地中海洲”和印度的“高加索人种”南支,与进入亚洲大陆的“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这一支,大约在同时代开始发展出最早的文明。而“地中海洲”北边的“高加索人种”南支和南边的“尼格罗人种”都是很晚才参加到世界历史当中。

图6:假设有一个“地中海洲”

位于“地中海洲”东部包括今天的土耳其、叙利亚、以色列、埃及西奈半岛和尼罗河三角洲的环形地区,按照东亚、西欧、北非这样的命名规则,可以称之为“东地中海洲”。包括了“新月沃地”或者称“侧翼丘陵区”的“东地中海洲”,就是人类文明史最早的文明圈,在大量现代化考古发现的支持下,这已无可置疑。

由于位于希腊的东面,所以在传统的“西方中心论”视角中,该区域一直被定义为“东方”。人类文明史起源于东方而不是西方,这一点也没有疑问,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精神的光明”从亚细亚洲升起,所以“世界历史”也从亚细亚洲开始。 [5]

以文明史“中华标准”观之,倒也理所当然,因为“东地中海洲”包括了埃及的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和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是该地区最早也是最大规模的农耕定居文明区。如前所述,在文明早期阶段,定居文明区的规模,是确保文明保持延续而不至于毁于蛮族游团之手的唯一保障。

“东地中海洲”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3000多年开始持续了约2000年,在相当于中国商朝时期的几百年里,曾经达到过很高的文明程度。但是,这个辉煌文明却在公元前12世纪后期突然迎来了一次末日降临般的猝然崩溃,所有王国都迅速瓦解,城市遭到彻底的毁灭,文明发展戛然而止。

“古代东地中海文明”覆灭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历史之谜。专家们给出的解释五花八门,包括气候变化、地质灾害、饥荒、社会暴动等等,但也无法排除外来蛮族入侵的可能。

考古报告发现,毁灭于公元前1190年前后的乌加里特城“整个城市都有毁坏和火灾的证据”,“散落在被毁或被弃的遗迹中数不胜数的箭头”。[6] 而同一时期的埃及庙宇墙壁铭文中曾多次提到来自“海上民族”野蛮敌人的入侵。出自法老拉美西斯三世的一段话描述了“海上民族”的可怕,“各国疆土在战火中一同灰飞烟灭。在其武器面前,无一领土可得幸免”。[7]

在大量关于这场大浩劫的科学考证当中,有一种非典型的观点显得高瞻远瞩:一个文明发生崩溃是正常的,只要时间够长,早晚要崩溃,所以也不必非要找出导致崩溃的具体原因。[8]

这个看法与“中华标准”不谋而合。毕竟,在蛮族游团横行天下的古代世界,一个定居文明要想持久地延续下去,是需要很多内外条件的。

古代中国人在夏商周合计长达近两千年的文明早期阶段,经历了多次濒临崩溃的危机之后,原本分散林立的农耕定居区才逐步合并扩展,最终通过秦朝这个大一统国家将“天下”型定居文明稳定下来。对照中国历史“天然标尺”,“东地中海洲”早期分散林立的农耕定居区始终未能成功走向大一统,当然也就无力承受天灾人祸的频繁冲击。

根据中国历史的经验,毗邻的蛮族游团其实一直与农耕定居区共同兴衰起落,因为在本质上前者是靠后者的物质财富供养的。但这种“共生”关系却是脆弱的,就像物理上的共振现象一样,一旦在共同衰落的周期上遭遇某个意外冲击,就会冲破临界点,整个社会体系的大崩溃就会发生。

在同时期的古代世界,发生在前12世纪的“东地中海洲”文明大崩溃,是“高加索人种”南支所遭遇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明覆灭,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黑暗时代”。而在欧亚大陆另一端,“蒙古人种”东亚类型这一支却坚持了下来。当时中国的商朝,虽然也处在四周蛮夷戎狄的包围当中,但定居文明核心区的范围仍不断扩大,并即将迎来周朝初期的第一次大一统。

浩劫之后的“东地中海洲”,还要再等几百年之后,新的文明才开始登场。约在中国西周末年,在可以称为“中地中海洲”的区域内,著名的希腊时代出现了,是为“地中海洲”的第二代文明。

图7:红色圆圈内的“古代东地中海文明”与紫色圆圈内的“古代中地中海文明”,即通常所说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都是“高加索人种”南支的文明创造,与北支没有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以古希腊时代为开端的第二代文明,地理上与第一代文明并不重合,所以两者之间的断裂和接续关系也错综复杂。

在埃及,虽然拉美西斯三世成功击溃了“海上民族”的进攻,可是整个国家也被拖得精疲力竭,滑向了衰弱和分裂。最终的结果,不过是蛮族以某种“和平渗透”的方式,在此后两百年的时间里逐步建立了对埃及的统治。[9]

而在希腊地区,却是“突然死亡”的方式,曾经毁灭了米诺斯社会的迈锡尼社会这一次遭遇了更为彻底的文明毁灭,“石工技术湮没无闻,制灯行业无人问津,黄金销声匿迹,从米诺斯文明继承下来的精美服装样式也已弃而不用。文化财富之源枯竭殆尽。” [10]甚至连古爱琴海文字也在这一时期完全失传。

人类文明历史上,文字在一个短时期内发生了失传,新的文字突然取代旧的文字而出现,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情况,可以据此推断旧文明毁灭时的惨烈程度。因为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妇女实现代际传承的,如果发生突然断裂,往往意味着不仅定居区完全毁灭,而且发生了种族灭绝。

第二次黑暗时代

第一次“黑暗时代”之后,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古希腊文明开始出现,接着就是一直持续到公元5世纪的古罗马文明。

关于这一段长达1300多年的文明历史,已有太多的历史文献、建筑物遗存和考古发现,人人耳熟能详,在此不再赘述。下面重点考察一下古罗马文明覆灭之后的第二次“黑暗时代”,也就是那个著名的“中世纪”,因为这个时代才是认识和理解西方文明的关键时期。

图8:一幅19世纪的画作表现日耳曼人首领奥多亚克废罗马皇帝罗慕洛自立为王

罗马帝国的覆灭以476年日耳曼人首领奥多亚克废罗马皇帝罗慕洛自立为王为标志。此时的欧洲大陆,西哥特人统治西班牙,东哥特人统治意大利,汪达尔人统治非洲北部,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统治高卢。这些人被统称为“日耳曼蛮族”,来自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那一片荒蛮的日耳曼森林。

到现在开始,我们的论述才刚涉及到“高加索人种”的北支,也就是划出去“地中海洲”之后的那个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小欧洲”范围内的各个人群。实际上,所谓的“白种人”、“欧罗巴人种”和标准形象的“高加索人种”,就是指的这个人群。由于北欧光照较弱、气候寒冷,他们的肤色变浅,眼睛变为灰色或浅蓝色,头发变为淡黄色或黄色,鼻孔变得窄小,鼻管变长,体毛增多。

具有这个体貌形象的人群,在整个古代世界的文明发展创造中,基本上是缺席的,没有人知道他们在人类文明之光出现之后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都在哪里,在干什么。

日耳曼这个名字,迟至罗马帝国的尤利乌斯·恺撒时代才第一次出现,这很奇怪。反观中国的史书记录,如犬戎、獯鬻、猃狁等戎狄的名字,都是与黄帝、尧、舜等古帝的记载一起出现的。恺撒在《高卢战记》一书中,首次给“居住在莱茵河彼岸”的那群人起了个名字:日耳曼人(Germani),他认为这是一个与高卢人完全不同的民族。同时期的西塞罗写道,公元前60年3月,古罗马受到了野蛮难民的威胁。[11]

这至少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作为“高加索人种”南支第二次文明高峰的罗马,它对于北方的远祖兄弟们基本上没有关注和了解;作为“高加索人种”北支核心部分的日耳曼部落,它与任何文明中心之间都完全隔绝。

据说,日耳曼人与罗马人最初发生贸易接触是在公元前150年前后,这些野蛮人能够提供的商品仅限于来自于动物的皮革、来自于树木的琥珀、来自于他们自己身体的金发和被他们抓捕的奴隶,而从罗马人那里换取的东西,就是葡萄酒。[12]由此可以想象,在莱茵河东岸那一片深不见底的茂密森林中,没有农业和农民,没有定居文明和社会秩序,只有四处游荡、居无定所、尚未脱离狩猎-采集阶段的野蛮人。

恺撒在《高卢战记》中写道:

(日耳曼人)尚武,除此之外生活中只有狩猎…他们在河里男女同浴,(只)用小块鹿皮遮羞,而裸露出大部分身体。他们不重视农耕,主要食物是牛奶、奶酪和肉类;他们也没有数量明确和疆界分明的私人土地……他们认为,最能表现勇气的事情,莫过于把邻人逐出家园,因此谁也不敢与他们比邻居住……抢劫他人,如果是发生在领地以外,就不会令他们感觉羞耻……[13]

图9:如题。图片来源:詹姆斯·霍斯:《德国极简史:从恺撒到默克尔》

罗马属于“地中海洲”,日耳曼属于“小欧洲”,高卢在罗马帝国时代就分布在阿尔卑斯山南北,所以相当于是“地中海洲”与“小欧洲”之间的过渡和连接。但遗憾的是,自罗马帝国晚期开始,“小欧洲”就成了日耳曼人的世界,而不是高卢人的世界。及至西罗马帝国灭亡,连同“地中海洲”和“小欧洲”全部都被日耳曼人占据,“高加索人种”北支人群一统了全天下。

所以,无论是“高加索人种”还是“欧罗巴人种”还是“白种人”,自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就是以“日耳曼人种”为核心的,而诞生于“小欧洲”的那个“西方”归根结底也是以日耳曼文明为核心的。真正的西方历史,不是始于“地中海洲”的古希腊,也不是始于跨越两洲的高卢,而是始于“小欧洲”中心地带的日耳曼森林。

图10:公元526年狄奥多里克去世时的几个日耳曼王国(图片来源:詹姆斯·霍斯:《德国极简史:从恺撒到默克尔》)

以文明史“中华标准”观之,问题仍然在于:即使强大如罗马帝国,也没能成为一个“天下”型的定居文明,所以最终也还是难逃毁于蛮族入侵并跌入“黑暗时代”的命运。或者也可以说,由于罗马帝国本身也是半开化的蛮族所建立的,在文明的发展程度上远不如秦汉帝国,结果,在文明尚未强大到足以抵抗蛮族、同化蛮族之前,自己的内部就已经开始腐化了。

恺撒代表着帝国的巅峰时期,他的“我来,我看,我征服”,在“地中海洲”可以说到做到,但在蛮族遍布的“小欧洲”,却远不如在埃及和伊比利亚那么神奇。若将公元前58年-前55年恺撒渡过莱茵河进攻日耳曼部落与公元前129年-前119年汉朝卫青霍去病“六击匈奴”和“漠北决战”相比,前者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效果上,都相差很多。

事实上,罗马帝国在南方可以跨越浩瀚的地中海将整个北非纳入控制范围,但在北方对于一河之隔的日耳曼蛮族却毫无办法,终至帝国灭亡之前,既没有完成征服,也没能实现同化。恺撒在“孚日山战役”中进行的大屠杀远不是决定性的。半个世纪后的公元9年,瓦鲁斯总督率领的罗马大军就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被日耳曼部落合围,全军覆没。

今日德国的中学历史课老师会要求学生们记住公元9年这一年,因为这就是德国历史和西方历史的萌芽时刻。从此以后,罗马帝国再也没有将日耳曼蛮族“罗马化”或者哪怕“高卢化”的任何机会了,只能坐等覆灭。从文明史的角度看,“高加索人种”南支虽然提早数千年创造出伟大的文明,其文明成果却在“高加索人种”北支冲出日耳曼森林之后,短短几百年即完全毁于这些野蛮人远祖兄弟之手。

罗马帝国不是突然死亡的,由于它的疆域规模和文明高度,所以也与第一代文明中的埃及类似,是一种在蛮族越来越深的渗透之下的渐渐死亡。帝国的最后一段历史,与蛮族反噬文明的“黑暗时代”相重合。《中世纪经济与社会》一书作者汤普逊写道:

当罗马帝国像破屋一样地逐渐倒塌下来的时候,日耳曼人填补了那些破坏了的省份(它们好像是这大厦中的房间)并和本地居民并肩杂处在那里。罗马人更加蛮族化了。同时日耳曼人更文明化了。……[14]

也许的确出现了“日耳曼人更文明化了”现象,但遗憾的是,这些十足的野蛮人其文明起点实在太低,整体的文明化过程实在太过缓慢。否则的话,也不会一直要等到一千年之后才“重新发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而且大部分文明成果还是经由阿拉伯社会之手获得的。

这一点对于伪造西方线性历史的学者们来说,是最难以自圆其说的。当东哥特人占据了意大利半岛、西哥特人占据了伊比利亚半岛、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占据了莱茵河以西的整个西欧,此前已持续了一千多年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就在他们眼前和脚下,怎么会视而不见?即使没有能力继承和发扬,又怎么会倒退一千年?

答案是:作为近代西方社会起源的日耳曼蛮族社会,是古希腊-古罗马社会的毁灭者,而不是继承者。或者说“高加索人种”北支蛮族,是“高加索人种”南支文明的终结者,而不是发扬者。两者之间最多只是同一“物种”,而绝不是同一文明。关于这一点,阿诺德·汤因比写道:

在罗马帝国崩溃和我们西方社会从混乱中逐渐出现之间有一段“沉睡的中间期”(约在公元375—675年间),原本是那个旧社会躯体一侧的肋条却变成了同一物种的新生物的脊梁骨。[15]

“物种”之间没有连续的继承和发展,甲的一根肋条可以成为乙的脊梁骨,就好像中华社会的肋条分别成了朝鲜、日本、安南等社会的脊梁骨。实际上,西方社会对于古希腊-古罗马社会的直接继承,也仅限于一根肋条的水平。

这就是“高加索人种”早期阶段的主要故事,后来者毁灭了先行者,北方毁灭了南方,蛮族毁灭了文明,每一次毁灭,都导致文明的大倒退。这与“西方中心论”伪造出的西方文明线性连续发展的历史故事完全不同。

当然,正如第一次黑暗时代一样,新的文明还会从蛮族社会中创造出来。蛮族最大的优点就是尚武,最大的强项就是劫掠,最大的机会就是战争。在长达千年的“黑暗时代”,日耳曼蛮族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接受了基督教,二是在整个罗马帝国的疆域内建立了封建制的蛮族国家,三是通过“十字军东征”进入了世界历史的中心舞台。自此,“高加索人种”北支开始正式代表“高加索人种”这个大的人种,先前那些肤色较深、黑眼睛黑头发、鼻管较短的南支人,如北非、西亚、南亚各不同类型和亚种,开始让位于新主人。

真正属于“白种人”的时代,正是通过“十字军东征”拉开了序幕。此前的三件大事,与后来发生的那些改变整个世界的壮举相比,只能算是前期的准备和热身。因为真正让这些野性未脱、精力过剩的白皮肤蛮族展现最大优点、发挥最大强项、抓住最大机会的时代,是被“十字军东征”所刺激起来的更为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远征——大航海。

此后的历史众所周知。被笼统称为“西方文明”的新兴文明,首先从伊比利亚半岛,继而从英格兰、荷兰等地,然后从整个欧洲大陆冲了出来,把日耳曼蛮族社会特有的征服能量和探索能量,释放到了全世界所有地方。

图11: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

大航海之后,日耳曼人今非昔比。对日耳曼蛮族的重新评价,是与对西方文明、对“白种人”的重新描述和塑造同步进行的。大量类似于“平地起高楼”的说辞开始出现,例如:

日耳曼人既没有艺术,又没有科学,也没有哲学,还没有文学;但却有一样胜过所有:他们拥有品德优良且身强体壮的男人。正因如此,其自身的价值使之成为了未来的主宰。[16]

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事件并不能单纯被定性为灾难,因为席卷而来覆盖田地的并非携带无用冰碛的山洪,而是尼罗河水裹挟的肥沃沉积物。在所有蛮族泛滥的区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正在涌现,能够孕育优于世界各地任何文明的土壤正在滋生。[17]

“翻案”活动的登峰造极者中,包括大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将英格兰的“自由政体”归因于“日耳曼森林的优良制度”,将法国封建传统中的封地、附庸制、领主司法权和贵族的诸多封建特权等,也都追溯到日耳曼人。

他在书中写道,幽暗的日耳曼森林呈现为一种严重割据状态,这些部族被沼泽、湖泊、森林所分隔。我们甚至在恺撒的著作里看到,这些部族是喜欢分居的。这便是政治自由的地理基础。山地成就了希腊的共和国,海岛成就了英格兰自由政体,森林成就了日耳曼的优良制度。

概言之,在孟德斯鸠看来,欧洲之所以能享有今日的政治自由完全要归功于这些北方蛮族。[18]

罗马帝国历史学家塔西佗于公元98年完成的著作《日耳曼尼亚志》,也及时地被再一次发现。在这本二十来页的小册子中,塔西佗将古日耳曼人描述为“高贵的野蛮人”:自由、坚毅、正直、淳朴、忠诚……。

虽然作者很可能根本没进过日耳曼森林,写书的本意也只是借此警示日益腐败的罗马人,但在被尘封在修道院角落里长达千余年之后此书又重见天日,却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时代需要,因为它的内容可以被当作证明德意志人比罗马人更为优秀,也就是“高加索人种”北支比南支更为优秀的铁证。进入20世纪后,这本书更是被希特勒当成了纯洁日耳曼血统的“圣经”和发动大战的终极灵感。[19]

这篇一万多字的论述,简要讲述了“高加索人种”的基本概念和前世今生。由于仅限于在该种族内部进行论述,所以也不犯规,没有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嫌疑。多了解一些种族问题的细节和演化历史,有助于在当今世界的大变局中保持清醒头脑,看清历史大势,这也正是70年对话5000年的本意。

斯金纳主任也许正在为美国重新定义未来的竞争战略,但希望她至少要听听竞争对手们都在说什么,做什么。中国具有唯一连续的文明,是最具有历史感的国家,可却无法设想中国政府官员会公开谈论什么“蒙古人种”,什么“东亚类型亚种”。恰恰相反,新时代的中国,举起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大旗,推动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两相比较,说明了什么呢?

下一篇继续回到主题上,论述“为什么西方率先取得了科学上的领先?”,敬请关注。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参考文献:

[1]陈经: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三个中国男人恐怕是地球上最成功的!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1277071452/4c1e905c01900ga1f

[2]葛公尚, 周庆生著:《世界民族·种族与语言(第二卷)》

[3]同上

[4]同上

[5](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

[6]同上(第四幕)

[7]同上(序曲)

[8](美)埃里克·克莱因著,贾磊译:《文明的崩塌:公元前1177年的地中海世界》(终章)

[9]阿诺德·汤因比著,徐波等译:《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0]同上

[11]詹姆斯·霍斯:《德国极简史:从恺撒到默克尔》

[12]同上

[13]转引自詹姆斯·霍斯:《德国极简史:从恺撒到默克尔》

[14]同上

[15]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16]菲利普·范·内斯·迈尔斯:《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中世纪史》

[17]同上

[18]转引自蔡乐钊:《帝国、蛮族与封建法》

[19]【美】克里斯托夫·B·克里布斯著,荆腾译:《一本最危险的书: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

喋血柯尼斯堡:坚守失败,拉施将军选择投降!希特勒:抓其家属

“巴格拉季昂”战役结束后,德军在东线的战局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而面对苏联大军的步步紧逼,曾经不可一世的希特勒,他已经在柏林“如坐针毡”。在此之前,希特勒从来没有想过:第三帝国的首都柏林,既然有这么一天会成为苏联人的剑指之地。

进攻中的苏军(影视)

斯大林准备攻克东普鲁士,希特勒:柯尼斯堡绝不能丢!

而苏联人要想兵临“柏林城下”,在此之前他们还有很多事要做!而首先摆在斯大林面前的,就是要解决掉苏军侧翼的威胁:东普鲁士。不过,想要拿下东普鲁士绝对没有那么轻松,要知道此地可是德国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发源地。

而东普鲁士的首府柯尼斯堡,则是由条顿骑士团北方十字军在1255年时建立的,先后被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都定为首府。可想而知,这座城市对于纳粹德国来说:无论其军事意义,还是历史意义,柯尼斯堡都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希特勒(右)

因此,早在苏德战场爆发前,希特勒就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层层加固“武装”: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要塞,原本就有着经营多年的防御系统。在柯尼斯堡市内拥有数量众多的地下工厂、兵工厂和仓库等设施。

在德军的进一步苦心经营下,整个柯尼斯堡城市的防御体系几乎被打造成了“坚不可摧”的堡垒,一共由外层防御圈和三道防线组成。在苏军到来前,德军还在柯尼斯堡市郊,利用坚固建筑物和交叉路口设置火力网,到处都是堑壕和防坦克障碍物。

英国首相丘吉尔当时这样评价柯尼斯堡的防御:简直就是一座“现代化的重型防御碉堡”。而希特勒的要求就是:无论苏军如何进攻,即使柯尼斯堡在完全孤立的条件下,也要具有能够进行“自给自足”的防御能力。

德军士兵

1945年3月底,苏军终于兵临城下,守军拉施将军“最后一搏”:

1945年3月时,167万苏军开始为进攻柯尼斯堡做着准备工作。其实东普鲁士战役从1945年1月13日开始,一直打到1945年3月底,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才打到柯尼斯堡城下。3月20日时,苏军东普鲁士战区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和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一起打响了进攻柯尼斯堡外围一系列防线的战斗。

可是,面对外面即将到来的苏联反攻大军,有那么几天时间,柯尼斯堡的居民开始大规模逃亡。柯尼斯堡城内军心和民心都十分不稳,城市防御系统一度显得极为混乱。德军指挥官拉施将军更是一筹莫展,他一度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地抵抗兵力。

迷茫的德国将军

不过,就在柯尼斯堡城市保卫战打响前,苏军方面却突然出现了放慢进攻节奏的迹象。原来是经历了一系列的长期苦战,苏军各部士兵们其实已经疲惫不堪。而且苏军士兵认为:攻打柯尼斯堡,将会是和“斯大林格勒”那样旷日持久的城市攻坚战。

德军指挥官拉施将军赶紧利用这一难得的喘息之机,迅速把手上的兵力全部组织起来:很多从外围前线败退到柯尼斯堡市区的大批德军“散兵游勇”,他们也在拉施将军收拢之列。仅仅8天后,拉施就在一些战斗力尚存的德国军官和士兵基础上,利用城内充足的物资迅速重新武装,成功组建了8个步兵营。

此时,拉施将军反倒觉得自己心中踏实了些:他好像很享受“独自处理整个战局”的感觉。随着柯尼斯堡的秩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城内的商店、电影院和商业机构都重新开门营业,报纸恢复出版,柯尼斯堡德军的士气也开始回升。

德军的绝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停歇后,苏军对柯尼斯堡的进攻号角还是吹响了:柯尼斯堡外围激战中,苏军遭遇到了德军的顽强反击,双方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

战斗中,甚至苏军第三方面军司令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这位苏军高级指挥官竟然都进入了苏军阵亡人员名单

最终,苏军还是将柯尼斯堡城市外围德军彻底击溃!因此,所有德军全部被压缩在柯尼斯堡市区和市郊。

攻城战打响,苏军低估了德国守军兵力,4月8日终于掌控战局:

到4月1日时,柯尼斯堡外围一百多公里长的包围圈,已经挤下了18个苏军步兵师。但是兵力过多也容易引发指挥系统混乱,于是,苏联华西列夫斯基将军又将苏军各个攻击部队进行了一系列改编,并组建了几个城市突击团。

这些苏军突击团都以突击工兵为进攻核心,并配属2个反坦克炮班,1个重迫击炮班和5辆坦克和3辆自行火炮,而且每个突击工兵连会得到一部无线电,在战斗中可以随时呼叫炮火和空中支援。

而德军为了能固守东普鲁士这座最后的要塞,希特勒也是投入了重兵:一共有四个德军步兵师和2个精锐重坦克营驻守在泽姆兰半岛。

而驻守柯尼斯堡的德军则有5个步兵师加2个步兵团,另外还有2个警察团和12个民兵团,33个坦克和突击炮排。装备有4000门火炮,196辆坦克和突击炮,以及155架作战飞机。

对于德军来说,他们最依赖的当然还是柯尼斯堡的三层城防系统:最外围一层防线拥有大量钢筋混凝土工事,最大限度地挫伤苏军的进攻锐气。第二层郊区防线则是由钢筋混凝土碉堡,街垒和民房一起组成。第三条防线就是柯尼斯堡的市区,为了阻止苏军占领市区,德军当时已经将十多座古老的城堡和无数民房改造成火力点。

1945年4月6日,伴随着苏军排山倒海般的炮击,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14万苏军士兵,5200门火炮,528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作战飞机1600架,正式打响了柯尼斯堡城市攻坚战。

但是,苏军却大大低估了德军防守力量:苏军以为柯尼斯堡的德军仅剩6万人,但实际上柯尼斯堡附近还有13万德军(城区约3.5万人),108辆坦克和120架飞机。柯尼斯堡的德军依托坚固的工事进行着顽强抵抗,他们虽然坦克燃料不算充裕,但足够使用,就是弹药比较缺乏。加上当时天气不好,苏军空军无法提供支援等原因,这天苏军的攻势并不顺。

4月7日天气变好,柯尼斯堡市区开始遭到苏联空军的密集轰炸,苏联空军当时一天总共出动次数竟然高达4758架次,向德国人总共投下了1658吨炸弹。4月8日,苏军一口气攻占了所有港口、铁路枢纽等重要目标,并割断了柯尼斯堡和泽姆兰半岛德军之间的联系。

城内激战还在持续,拉施将军:抵抗已经毫无意义,我们投降!

此时,柯尼斯堡内的拉施将军已经认为:德军再做任何抵抗都已经是徒劳的,只不过是在白白增加伤亡而已。于是,他向希特勒发去电报请求允许自己投降,但狂妄的希特勒只回一句:“战至最后一人。”

落魄的德国将军

4月9日晨,苏军在5000门大炮和空军的轰炸掩护下, 他们开始对柯尼斯堡市中心的德军发起总攻。而此时,经过几天鏖战后,柯尼斯堡城内的德军已经弹药告罄,仓库里的储备都已经耗尽,柯尼斯堡也已经毫无“友军救援”的希望。

4月9日21时,拉施将军在和下属各个师长一起商议后,他决定不顾希特勒的命令,亲自下令柯尼斯堡所有德军残兵放下武器,向苏军投降。不过,在德国人将这份书面投降通知送交到苏军上级手中前,城内的激战仍在持续。

很多德军士兵此时依然躲在古堡中,他们几乎和外界彻底隔绝,当然也不会知道“停火一事”。从4月10日凌晨1点开始,苏军向各处残存的德国守军喊话,在告知他们拉施将军已经宣布投降后,德国士兵才纷纷走出古堡向苏军缴械投降。

绝境中的德军

自此,苏军全面占领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德国的“龙兴之地”自此已经不复存在。而这座城市在1946年时被苏联人更名为:加里宁格勒。据统计,柯尼斯堡完全被苏军包围时,城内一共有3.5万名德军,1.5名外国劳工和10万平民。

在双方惨烈的城市争夺战中,城内大约有4万多人死于猛烈的空袭和炮击,9万多德军被俘。而苏军方面的伤亡数字一直没有定论,德军方面的史料记载:估计苏军伤亡在6万人左右,但鉴于城内德军的弹药短缺,苏军这一伤亡数字似乎有夸大成分。

插曲:德国人投诉苏军系统性劫掠,拉施家属受到牵连。

柯尼斯堡战役结束后,发生了一件令世人很迷茫的事:德国人投诉苏军开始系统性的劫掠!甚至当拉施和他的部下一起走出司令部投降时,他们刚走出来,就被几名苏军士兵抢夺走了他们的手表和财物,而旁边的苏联军官却“无动于衷”。

德国战俘

连德军高级将领都受到这样的“礼遇”,其他被俘的德军士兵的遭遇可想而知了。拉施将军随后向苏军指挥官华西列夫斯基提出紧急交涉,华西列夫斯基出于对苏军声望的考虑,曾经试图让苏军士兵将德国战俘的物品全部归还,但实际上效果并不大。

“拉施投降”的消息传到柏林后,希特勒直接授意纳粹德国军事法庭:鉴于拉施懦弱地向苏联人投降,判处其绞刑。可是,拉施并不在德国,此时他正呆在苏联人的战俘营中。于是,希特勒转而对其家人展开报复:

德军抓捕无辜平民(影视)

拉施将军的妻子和大女儿当时身在丹麦,她们都被纳粹投入到监狱中。幸运的是,看管她们的德军指挥官很同情拉施将军,在纳粹崩溃前的那段日子里,这位德军指挥官想方设法缓解她们的困境。

而拉施的小女儿当时在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工作,她也被逮捕并关在波茨坦。后来又来命令要把她押往盖世太保总部,但是德国监狱管理方却拒绝执行这个命令,他们的理由是:我们没有女性工作人员,因此无法执行这趟押送任务。

《历史杂谈驿站》图源网络,侵删!作者:二战靓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