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有一种踏实当你口中喊我名字(读了三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顿悟了为什么读书能改变命运)

有一种踏实当你口中喊我名字(读了三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顿悟了为什么读书能改变命运)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1-22 01:10:01

有一种踏实当你口中喊我名字(读了三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顿悟了为什么读书能改变命运)

有一种踏实当你口中喊我名字文章列表:

有一种踏实当你口中喊我名字(读了三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顿悟了为什么读书能改变命运)

读了三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顿悟了为什么读书能改变命运

“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

这是比尔·盖茨对《你当像鸟飞过你的山》作出的评价。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真实的人生轨迹:

在17岁前,塔拉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却通过自学考入大学,并在22岁时获得了学士学位,在28岁时拿下了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

她的故事曾激励了无数人,也让我们懂得了为什么读书能够改变命运。

塔拉的童年,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

她生活在一个极端闭塞的家庭,父亲经营着一座废料厂,母亲是一名助产士。

17岁前,她都没有踏入过教室。

当别的孩子都在学校上学时,塔拉却在废料场里帮父亲捡拾废料,为“世界末日”的来临储存食物。

父亲禁止塔拉读书,每次发现她在看书,就会百般阻扰,故意给她找活干。

有一次,父亲抓到塔拉在偷看数学书,竟然让她在暴雨天里,给果树浇了2个小时的水。

在父亲的教育下,塔拉从心底里认为自己不需要读书。

她深信上学不过是接受“洗脑”,而且女生也绝对不应该去工作。

那时,她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的人生,只是觉得自己会按照父母的意愿过一辈子:18岁左右结婚,然后和母亲一样成为一名助产士。

后来,在哥哥泰勒的引导下,塔拉开始读书。

书籍就像一面镜子,让她照见了真实的自我,也在她的心底点燃了一点星火。

她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于是,塔拉开始瞒着父母,偷偷地为大学入学考试做准备。

但是,对于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她来说,这一切都显得异常艰难:

她不知道什么是代数,更不懂得勾股定理。

不过,塔拉并没有轻易放弃。

她跑到离家40英里外的书店,买来了一本厚厚的学习资料,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

终于,成功地通过了大学的入学考试,让自己的人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一生中总有个觉悟时期,而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命运。”

读书,是自我觉醒的关键。

那些读过的书,会帮助我们拨开云雾,找到心底的热爱。

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最让人震惊的,莫过于塔拉生活的家庭环境。

在接受教育之前,塔拉一直忍受着父亲的剥削和哥哥肖恩的暴力对待。

在一次感恩节晚宴上,肖恩竟然当着全家人的面,将她打倒在地。

然后扯着她的头发,将她拖到卫生间,把她整个头都塞进了马桶里。

而她的父母,虽然近在咫尺,却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孩子们闹着玩。

父母的态度让塔拉觉得,这一切都是正常的。

她强迫自己原谅伤害她的哥哥,却始终无法释怀。这让她感觉,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在父亲的极端教育下,塔拉对许多的人和事都存在着严重的偏见。

在她看来,每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父亲,不然就是不忠;

女生如果涂口红、穿短裙,就是“不正经”;

而医生则是“堕落之子”,即便是生病也不能去医院。

有一次,塔拉得了咽喉炎,父亲就让她张开嘴,站在烈日底下足足晒了两个小时。

因为父亲认为,阳光能够治愈一切疾病。

好在,大学的生活给她的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那里,塔拉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书籍;了解了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阅读了无数名人的故事,获得了知识和力量。

书籍给了她一个全新的视野,改变了她过去的想法,让她开始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周围的人。

她终于知道了,父亲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是因为患有“双向情感障碍”。

也明白了,没有人应该忍受暴力,即便施暴者是你的亲人。

于是,塔拉开始试着摆脱父亲的控制,逃离哥哥肖恩的暴力对待,开启了自己的新生活。

杨绛先生曾说:“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

读书,会让我们拥有判断对错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客观地审视自己和身边的人。

即便无法改变,也要学会自我保护,远离那些伤害自己的人。

钱钟书先生说过一句扎心的话:

“如果不读书,走再多的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对世界独有的认知。

认知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就不同,人生也就大不相同。

过去,在塔拉的心里,只有父亲灌输给她的观点。

那时的她,以为欧洲是一个国家;药物会永远地伤害人的身体;而殖民时期的奴隶比主人更幸福,因为主人还要负担他们的生活费。

父亲的想法在潜移默化中变成了她的想法;

父亲的恐惧,也成为了她心底最深的恐惧。

因此,当她第一次走出大山、踏入杨百翰大学的大门时,并没有对外界的一切感到兴奋不已。

在她眼里,周围的一切都是荒谬而危险的。

直到在课堂上,她第一次听说了“犹太大屠杀”、第一次知道了奴隶制,才明白过去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知。

于是,塔拉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

每天,她都会坚持读书到凌晨三点,终于拿到了全A的成绩,为自己争取到了去剑桥留学的机会。

然而,当她来到这座令人向往的千年学府时,却打心底里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冒名顶替者。

她不明白,老师口中的“自由意识”是什么;也不懂得,同学们谈论的“第二次浪潮”。

在她心里,依然保留着父亲传递给她的观点“女性生来就是服从者”。

当她满怀困惑地去图书馆寻找答案时,才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不同的声音。

原来,女性也可以成为任何人。

通过阅读,塔拉看到了更宏大的世界,重塑了自己的认知。

书籍给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她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过去,也让她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靠着一路苦读,塔拉拿下了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并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这个童年在废料厂长大的女孩,靠着读书,重写了自己的人生。

当塔拉再次回到巴克峰的家时,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但一切又变得如此不同。

她知道,自己不再是谁的附属。因为,她有了自己的声音,有了独立于世的勇气。

有人说:“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同的人生。”

读书和不读书的人,看到的也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读书越多,眼前的世界就越广阔,人生也就会拥有更多可能。

很喜欢白岩松说过的一段话:

“读书,不能保障命运好好对你。但是书读多了,可以保障你能更好地对待命运。

命运这个东西,有时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你会遇到很多喜欢的事情,也会遇到不喜欢的事情。

但书读多了,读出智慧,总可以好好的、正确的去面对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命运。”

读书,或许不能许我们一世安稳,却是自我增值最好的方式。

读懂了书籍,也就读懂了自己、读懂了人生。

那些读过的书,终将化为命运的方舟。

载着我们冲破思维的禁锢,驶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作者 | 十月的诗,用一颗敏感的心,记录世间酸甜苦辣。

主编 | 阿医

乡亲们今天的日子过得很踏实

“乡亲们今天的日子过得很踏实。”

这是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与当地农民拉家常时说的话。

农,天下之大业也。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时常常走进田间地头看收成,与老乡们拉家常。

今天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一起来看总书记对农民生活的惦记和牵挂、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关注和要求。

“乡亲们今天的日子过得很踏实”

“家里都种的什么?忙不忙得过来?”

“忙得过来,老两口一起干。”

“地里有没有套种豆子?”

“今年没有套种。”

这是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时,走进田间,与村民高治周的对话。

总书记察看谷子、糜子、玉米长势,同正在田里干活的乡亲们拉起家常。

听到乡亲说“日子好了,现在白面、大米、肉都可以吃”,总书记笑着说:“现在不是说稀罕吃白面和猪肉了,反而有时候吃五谷杂粮吃得还挺好。”

“沧桑之变啊,乡亲们今天的日子过得很踏实。”总书记感慨地说。

总书记托起沉甸甸的谷穗,察看长势。旁边的玉米秆上结着玉米棒,总书记伸手捏了捏,看玉米是不是成熟了。

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幕,村民高治周感慨地说:“总书记能听懂我们的陕北土话。农民的生活,他都懂着咧!”

沿着田埂,总书记察粮事、问民情,亲切的话语温暖人心。

2013年7月,在湖北鄂州,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水稻育种基地,拔起一棵稻苗察看分蘖情况,夸奖说“很壮实”。

2014年5月,在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看到田里小麦长势喜人,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你们一样欣慰。用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2021年10月,在山东东营,正值大豆收获的季节,正在这里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块示范田,俯身摘下一个豆荚、一撮一捻、仔细察看成色,顺手将一颗大豆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这一幕,让一旁的农技负责人罗守玉既惊讶又感到亲切:“这是农民才有的动作呀。”

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曾说“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回忆说:“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

2020年5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

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措施,扶农民一把。今年8月,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至此,2022年中央财政已分三批累计下达补贴资金400亿元。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31元,实际增长9.7%。

“将来上山干活就挑着金扁担呐!”

“将来上山干活就挑着金扁担呐!”

2020年5月,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一个特别的词——“金扁担”。

总书记说,当年在陕北黄土地上,乡亲们告诉他,最大的期盼就是“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这个‘金扁担’,我就理解为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2018年4月,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时强调,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

如果说种子是基础,那么耕地就是命根子。

总书记对耕地保护看得很重,他叮嘱说:“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

农业现代化,还有一个关键是科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1%,已建成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0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打响种业翻身仗、保护耕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等一系列措施推出,中国人的饭碗越端越牢。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列出一组数据: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83.5公斤。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预计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目前,秋粮收获2.46亿亩,进度近两成。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75%左右。眼下,我国秋粮主产区丰收在望。

“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

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如今,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历史性地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三农”工作的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重要主题。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下更大功夫,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脚下的生态茶园强调,农业是有生机活力的,乡村振兴要靠科技深度发展。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具体要怎么做?

今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三方面重点工作: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

乡村发展方面,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乡村民宿等。

乡村建设方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5月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坚持为农民而建,尊重农民意愿。

乡村治理方面,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等。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办好民生实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乡亲们的日子才会越过越踏实,乡亲们的获得感成色才更足。

监制丨徐冰

主编丨王兴栋

编辑丨战星岑

海报丨徐啸

校对丨高少卓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难忘家乡的过年味道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大江南北,年味不同。福建莆田的红团、山东胶州的“糖石榴”、陕北的年茶饭、四川会理的饵块……一道道难忘的家乡美食,承载着地道的手艺,慰藉着游子的乡愁,洋溢着过年的喜庆,是记忆里珍藏的味道。

今日本版选取几样传统小食,让我们一起回味舌尖上的乡韵……

——编 者

故乡的红团

朱谷忠

南方乡村的饮食,春夏秋冬,总是依时而变,这使得许多司空见惯的食材,诸如稻米、麦子、地瓜等,也有了被巧妙运用和充分展示的天地。特别是过年时,传统的习俗、祖先的智慧,在家家户户一代代延绵接续。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和真挚的心意烹制食物,那些散发着田园与家的味道的美食,给团聚的游子以地道的滋养和温馨的记忆。

红团,就是这样一种美食。它是我故乡福建莆田的一种民间食品。过去有民谣这样唱道:“红团红丹丹,吃过都平安。”还有“红团绿豆馅,没吃悔三天”的说法。凡婚嫁、寿庆、乔迁等,红团不但是一种佐茶的点心,还是馈赠亲友的佳品。特别是春节期间敬天地、祀祖先时,实心有馅的红团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多少年来,圆溜溜的红团,都是父老乡亲眼里一种吉祥的象征。

进了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人们忙着舂新米、筛细粉、做红团,妇女们的笑声伴随着蒸笼的热气在村里升腾。在莆田,红团沿袭的做法是:取出筛好的米细粉倒进陶盆,加入适量的开水和“食用红”,揉匀成团。接着,擀出一片片手掌大小的圆形薄饼,加馅包好,再用木质的粿印压出各种喜庆图案。最后,放入炊具,慢火蒸熟。出笼时的红团,鲜美红艳,质感甜柔,老幼皆宜。

我的母亲是制作红团的高手,左邻右舍有什么喜事,都要请她过去帮忙。她做的红团总是红中透亮、不黏不滞、柔嫩鲜艳、香甜适中。在我记忆中,许多民间节庆日,母亲都是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白天在田里劳作,到了夜间,便在家里赶制红团。记得,母亲会制作三种不同的红团。一种是用晚粳米舂成粉末,经过细筛,加水加红,再用手揉压。约过半小时后,还要在又圆又大的篾箩里,再使劲揉压几遍,才搓分出小球粒,碾成圆片,细心包馅,这才放进木刻印模中按压。另一种是用精制面粉匀揉成团,不干不湿,糯黏适中。这种红团用的馅大都是淡咸味道的,主料有红菇、虾肉、花生、葱花等,香鲜可口,是我儿时的最爱。还有一种是甜馅的。或以绿豆沙为主,加入红糖、茴香、藕粉各一点,刚一翻炒,就香味四溢;或以地瓜干丝碾细为馅,本地蔗糖是它的最佳搭档。

当时,我家有三把祖传的木刻印模。一把是龙眼木的,一把荔枝木,还有一把是黄花梨木的,它们都刻有花卉图案,配有财、丁、贵字样。记得那些年,夜间印制红团时,母亲会叫我和姐姐、哥哥、弟弟围在大圆篾箩四周,有的手持印模,学习按压;有的则接过印出的红团,用翠绿的鸡蕉叶垫底,再轻轻置入蒸笼内。这种分工协作,能使每个小孩都在实践中获得一点成就感。当一切都做好了,母亲就会催促我们赶紧回房睡觉。第二天一早,眼睛刚睁开,就闻到红团蒸熟时散发出来的甜香气味。嘴馋的我们纷纷跳下床来,蹦到厨房瞧个究竟。坐在灶口打盹的母亲也睁开双眼,连忙站起,看了看用以计算蒸红团时间的第三炷香已快燃尽,便退了灶膛的火,用双手各捏一块湿过的布帛,打开蒸笼。顿时,红艳艳、热腾腾、香喷喷的红团呈现在眼前。偏偏这时,母亲会催促我们快去漱口。之后,每人便迫不及待地用筷子从笼内各夹了一个红团,用嘴吹了又吹,趁热轻咬一口,软糯滋润、香甜爽口的味道,立即遍布舌尖和口腔——最终,留在一生的记忆里。

后来我到省城谋生,每年春节回到家里,母亲就会先为我泡茶暖暖身子,随即忙去厨房为我温热几个红团端了过来,也不管我年龄不小了,一定要坐下来看我一口口吃,还笑着问:“这是你最喜欢吃的糯米咸馅了,你多吃点,味道还行吧?”那些年,我一年才回一次老家,母亲的笑容在这一刻终于灿烂、温暖了起来。

故乡的红团,母亲的红团,我永远想念你……

糖石榴红

张金凤

在北方,冬日里常吃的糖葫芦,对我来说其实是新词,因为在我家乡并不这样叫。

鲜红的山楂果穿在竹签上经热糖浆一蘸,你们叫什么?北京人叫它冰糖葫芦,有首脍炙人口的歌,便叫《冰糖葫芦》:“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串,象征幸福和团圆。”有的地方管它叫糖球,比如青岛。据说天津人叫它糖墩儿,听起来挺可爱的。这些叫法都离不开一个“糖”字,我的家乡山东胶州西南一带也是如此,管它叫糖石榴。

冰糖葫芦、糖球、糖墩儿、糖石榴,它们的原材料都以山楂为主。清末《燕京岁时记》记载:“冰糖壶卢乃用竹签,贯以葡萄、山药豆、海棠果、山里红等物,蘸以冰糖,甜脆而凉。”可见竹签所穿食物,种类并非单一,但山楂果穿的糖葫芦仍是主流。

“石榴”是我家乡人对山楂果的称呼。山楂是偏酸的水果,品类多样,有的酸度小、个头大、皮鲜红,瓤呈白色,卖山楂的总是掰开几个摆在筐沿上,让人看见内里的优质。这类山楂称为面石榴,吃起来软、一兜面儿。最好的糖石榴就是用面石榴穿成的。另一类山楂被称为铁石榴,瓤是淡淡的绿色,果肉薄且发硬发酸,不如面石榴受欢迎。还有一种更小的山楂果叫山里红,只有大拇指顶一般大。近些年城里的炒货摊上,糖炒山里红卖得很火,红润润的小山楂果,裹着一层雪白的糖皮,红白相间,煞是好看,简直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糖石榴是老家冬日的一抹风景。过去乡下的冬天,村庄的颜色是单调的,灰色的屋瓦顶,灰色的草垛,灰色的树杈,连飞过的喜鹊和麻雀都是暗色调的。当一簇鲜艳的红在灰色调的乡村间移动,再伴随一声“糖石榴来”的吆喝,村庄顷刻被搅活了。一个穿黑棉袄的大叔,扛着根木杆,木杆顶上绑着麦秸草做的草把子,草把子周身插满了一串串红艳艳的山楂串儿。腊月的年集,正月的庙会,庄户戏台底下,哪里有热闹,哪里就有糖石榴的草把子出现。

糖石榴是冬天特有的稀罕事物,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小食,能吃上几码糖石榴就是过节。“码”是糖石榴的计数单位,一个山楂就叫一“码”。瓦蓝天空下,草把上插着裹着金光糖胶的山楂果,那糖裹的外衣晶莹剔透,反射着从太阳那里借来的光亮,晃得小孩子们心驰神往,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正月里,孩子们得了些压岁钱,第一件事就是买整串糖石榴过瘾,他们一个码一个码地慢慢吃,先细细舔去上面厚厚的一层糖,再把糖葫芦一个一个地“撸”到口里细品。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大人们看了也欢喜。

糖石榴按照制作工艺繁简分两种,一种是直接用山楂穿成,另一种是把山楂横切一刀,抠出里面的山楂核又把山楂合在一起,这叫“割核”的。山楂是常见的水果,取材方便,容易贮存,含水少,又有消食化积、破气散瘀等功效,比其他水果,更适合冬日慵懒的肠胃,老少皆喜欢。

糖石榴是冬天的事物,裹着脆糖的山楂果可温暖漫长的寒冬。赶年集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在蘸糖石榴的摊位前驻足观赏。一口平底锅里倒进去雪白的白糖,慢火熬着,熬成了糖浆,那冒着气泡的糖浆渐变成淡黄色。等糖浆呈琥珀色的时候,就把穿好的山楂串平放到糖浆里,手捻动竹签一周,山楂上便沾满了糖浆。取出山楂串放在台子上,糖浆在西北风里很快变硬,变得明晃晃、亮澄澄。我想,此刻那蘸糖石榴的人,内心也一定是甜的。

陕北年茶饭

耿永君

新年到,人们又开始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以各种方式敞开胸怀,拥抱春节的到来。

年货要置买,卫生要清扫,米面要加工,儿女婚事要操办,大事小事一桩接一桩……而在陕北,做年茶饭是重中之重。

酿黄米酒、炸油糕、蒸黄馍馍,历来是陕北年茶饭中的重头戏,制作程序精细,食材配料讲究,口感要求严格。只要这三样食物齐备,过年心里就踏实。

这三种年茶饭食品用的是同一种原料,那就是信天游里唱的“前沟里糜子后沟里谷,哪达想起哪达哭”中的“糜子”。

糜子是陕北高原的传统农作物,分软糜子和硬糜子两种,碾去皮都是黄小米。软黄米做米酒和油糕,硬黄米用来蒸黄馍馍。黄米酒要发酵,年糕要油炸,黄馍馍要包馅。黄米酒要在窑洞的热炕上盛入瓷罐或瓷盆里发酵几天。蒸年糕、蒸黄馍馍正好要多烧火,有利于黄米酒发酵。所以,三样食物的营造要连台上,环环紧扣,一气呵成,没个三五天时间不行。

头天晚上,家里先后把三种食物用的黄米淘净后浸泡,然后捞出,控干水分。第二天早饭后,拉来毛驴拴在石碾上把黄米碾成米粉,再用箩子筛成细米面,“粗箩馍馍细箩糕”。中午,碾子上的活干完了,便开始在窑里生火蒸黄米酒。一人在瓷盆里给米面拌热水,用两手把米面搓均匀。另一人则在灶火前拉风匣烧火。锅里水开了,蒸笼布上出了热气,便往蒸笼布上撒一层米面,等再出热气再撒第二层。米面团蒸熟后,出锅入瓷盆,趁热用擀面杖顺时针搅拌均匀,用手不停地把麦曲面撒在米糕上,最后倒入适量烧酒,封盖裹被子,在热炕上发酵。

黄米酒发酵好了,舀一勺放入锅里,兑入清水搅拌均匀,就可以烧火滚黄米酒。锅里冒着黄米酒的热气泡,散发着浓郁的陕北温情。别的地方招待客人先上茶后上酒,陕北人待客用黄米酒、醉枣、瓜子和水果。敬上一碗热腾腾的黄米酒,亦茶亦酒。客人喝一口,黄米的甘甜,麦曲的醇酸,甜酸相融,一齐涌上舌尖,香美可口,韵味绵长。酒不醉人人自醉,黄土地的浑厚质朴,主人的热情实在,让客人感动不已。

油糕的蒸熟过程和黄米酒一样,蒸熟的糕坯出锅后,要趁热在案板上用双手揉搓成长条。这一步很关键,它关系到年糕的定型与口感。糕条做好放在院子冷却后,切成糕片下锅油炸。那香味升腾起来,从窗户及门缝漫溢到院子,飘散到村里。金黄色的油糕外面焦脆,里面软糯,咬一口满嘴喷香。另外还会做枣糕,做包了红糖、红枣馅的油炸糕角。吃油糕的标配是烩菜,把洋芋、白菜切成细条,加入豆腐、粉条做成烩菜,油糕配烩菜,吃起来更香美。

黄馍馍的制作,则是将软黄米和硬黄米按一定比例混合和成面团,发酵一晩上。将豇豆和红枣洗净,煮烂做馅。要把黄馍馍做好绝对是功夫:从米面的发酵、纯碱的搭配、馍馅的调制、火候的掌握,时时精心,步步到位,蒸出的黄馍馍才会色香味俱全。米面的清香,红枣的甜美,相交相融,令人心醉。把炸好的油糕、蒸好的黄馍馍分别存放在老瓷瓮或大瓷盆里,冷藏在空窑洞里,可吃一两个月。

“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此时,陕北高原白雪茫茫。村村炸油糕的香味和蒸黄馍馍的热气混合在一起,在乡村里弥漫着、升腾着,飘荡在大山里。年的气息逐渐升温,小山村洋溢着无尽的欢乐和美妙的诗意。

当然,年茶饭的花样还有许多:腊八吃的肉丁丁饭、枣焖饭,腊月二十三吃的长杂面,除夕晚上吃的炖肉、烧肉、肉丸子、酥鸡、清蒸羊肉、猪肉翘板粉、羊肚炒细粉……它们和黄米酒、油糕、黄馍馍一起,组成陕北年茶饭系列美食,演绎成独特的饮食习俗,在岁月的长河里流淌着。

会理饵块寄乡愁

李美桦

不少朋友来四川会理,都想美美地尝一碗鸡火丝饵块。

同样是饵块,会理的做法不一样。从铜锅里捞起饵块丝和嫩白菜,上面铺上鸡肉丝、火腿丝,浇上两勺滚烫的肉汤,红肥绿瘦,浓香扑鼻,还没下筷,已是满口生津。

在乡下老家过年,饵块是家家必备的菜肴。

秋天打出新米只为尝鲜,没有工夫翻出花样来。临近年关,如酥的阳光,晾晒出农人的好心情。舂糍粑、打饵块、磨汤圆面、酿烧锅酒、熬麦芽糖,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把日子过得充满滋味。

每年打饵块,母亲都精心做准备。母亲把饱满的稻谷堆在一边,单独打出好米,用筛子过一道,才倒在大盆里浸泡。蒸米的大甑子一下锅,母亲就忙着架起柴块烧猛火。火苗越来越大,水开始沸腾,热气扑哧扑哧直往外蹿。炊烟袅袅,缠绕着厨房内外的喜悦,让米饭的香味越来越浓。母亲说,打饵块得一口气把饭蒸熟,否则,做出来的饵块就缺了筋道。

碧空如洗,阳光密密地铺洒下来。两个壮汉发一声喊,抬起热气腾腾的甑子,脚步飞快来到石碓前。他们甩着烫红的手,身子一倾,甑子里的米饭就滚进了洗净的碓窝。早等候在碓尾的人,起脚发力,喊着号子,踩着木碓,舂捣碓窝里的米饭。

哐当,哐当!——

屋檐下面,古老的木碓上下翻飞。吼声、笑声、舂碓的声音应和在一起。几个孩子从大人的腿间挤过去,所有的眼睛都注视着碓窝,等着磨得油亮的碓嘴把米饭舂烂捣融。

三叔取出舂捣得像米糕一样的饭团,在孩子们的簇拥下,来到宽敞的坝子上。三叔哈着热气,双手翻飞,在宽大的案板上不停地揉着捏着,捣融的饭团就成了一只只饵块。白白胖胖的大饵块,平平地躺在大簸箕里。每只饵块做完以前,三叔会切下些边角料,一揉一捏,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小猪、小牛、小羊……孩子们顿时乐开了花。

坝子边,几个老人在草垛旁静静地晒着太阳。他们碗里的土蜂蜜,在温暖的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有人把捣得软糯的饵块拿过来,他们蘸一下碗里的蜂蜜,趁热细细地咀嚼着。老人眯着眼睛,品味着稻米的清香,满脸的幸福和安详。

打好了饵块,母亲带着我和弟弟扯来新鲜松叶,在地上垫上厚厚一层,把白白的饵块铺上去,再盖上厚厚的松叶,可起到保鲜的作用。过年以后,再把饵块浸泡在水缸里,半年也不馊不臭。

冬天的夜晚,一家人坐在火塘边,母亲切上几片饵块,放在火花飞溅的木炭边。饵块慢慢变软,从中间鼓胀起几个泡,待烤得焦黄,一口咬下去,满嘴是软的劲道、酥的脆香。

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从水缸里捞起一个饵块,细细切成丝,起锅热油,切上几片腊肉,放辣子花椒炒香,舀起一瓢水,“嘭”的一声,锅里泛起的油花香气四溢。放上饵块丝,再从坛子里掏两把咸菜,撒上一大把葱花、芫荽、姜末,那股特有的浓香让人垂涎欲滴。

我和弟弟眼巴巴地看着那锅饵块。母亲拿出碗,先给客人盛上,再给我和弟弟一人一碗。我们吃得满头大汗,母亲笑着,一个劲儿说让我们慢点,不要呛着噎着。

到了三四月间,风干物燥,正是干农活的好时节。从地里回来后,母亲用红糖煮一锅糖水,把饵块切成丝,加些小汤圆,再放点醪糟,甜滋滋的香味就弥散在空气里。呼噜噜吃一碗香甜软糯的饵块,消暑解渴,那种舒爽至今难忘。

如今,打饵块多采用机械化方式。原材料不仅仅是大米,用玉米、苦荞等天然食材,也做出了不同的饵块。古老的碓渐渐成了“古董”,乡下只有少数地方还保留着打饵块的习俗。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会理人仍然喜欢吃饵块。饵块咸甜皆宜,烧、煮、蒸、炒、烫、炸、卤均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做出不同的花样,并形成了会理的名小吃鸡火丝饵块。

每年过年前,母亲都会去买几个饵块,心里才踏实。年三十的年夜饭,母亲会用饵块、火腿、猪肉、白菜,炒一盘晶莹剔透的饵块。大年初一,煮了大汤圆,母亲还会做上一碗糖水饵块。在母亲看来,饵块不只是珍藏在记忆深处的味道,更是一种慰藉,一份念想,一碗浓浓的乡愁……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09日 20 版)

庞众望考744分,清华校长亲自上门接,刚进门就震惊了:太穷了

2017年,庞众望以744分成为沧州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录取。

临开学,清华校长亲自带队来到沧州吴桥庞庄村,上门来接庞众望。一进门,校长一行被眼前所见震惊了,庞众望的家,实在太穷了。

家里破旧潮湿,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杂物乱堆。精神失常的父亲傻傻地站着,母亲想起身相迎,可是骨瘦如柴的她根本站不起来。

看到这一幕,校长眼眶都红了,他拍拍庞众望的肩膀说:真是想不到,这样的环境里你还考出这样的好成绩!太了不起!我是来接你去清华报到的!

清华校长亲自上门接庞众望上学,这个消息轰动了全国。

大家都说庞众望是“寒门贵子”,他成长成才的故事,也广为传诵。

1999年,庞众望出生在河北,父亲精神分裂,母亲因先天性脊柱裂双腿截肢瘫痪在床。

这个美好小生命的诞生,给家里带来了无尽的喜悦和欢乐。全家人把希望倾注在他身上,取名为:庞众望。

多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小生命,一家人都不轻松,瘫痪的妈妈需要人照顾,爸爸状态好时出去打零工,重担几乎都落在年迈的姥姥和姥爷身上。

日子非常忙碌,虽然过得辛苦,但一家人始终乐观坚强。这个家,因为多了小众望,多了更多的笑声。尤其是妈妈,虽然行动不便,但是她对庞众望的爱,一点都不会少。

在家人照顾下,小众望渐渐长大。聪明伶俐的他,看到大人每天忙碌辛苦,他就想自己应该帮忙。

小众望从不贪睡,每天早早起来溜下床,他就开始干活。先扫地、烧水、收拾好房间。做完这些,他去帮妈妈洗漱、方便、清洗便盆……

小众望5岁了,他看到妈妈做饭很辛苦,就开始学做饭。不会做,妈妈就教他。

刚开始,他只会剁土豆,灶台高他个子小够不到,就踩在凳子上,就这样,他学会了为家人做饭。

当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无忧无虑地玩耍打闹,庞众望只是静静地呆在妈妈身边,他喜欢陪着妈妈聊天、也可以随时照顾她……

没有玩具,没有棒棒糖和旋转木马,小众望的童年,就是围着妈妈转。但他从不觉得累和难受,和妈妈在一起他总是笑盈盈,看看妈妈,或者抱抱她。他说,每天能跟母亲待在一起,就觉得心满意足。

他说,从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相反,他觉得自己幸运,别人家的妈妈要外出工作,他的妈妈每天都陪在身边,随时能看见。

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庞众望生在这样的家,从无抱怨,他深深地爱着家人。

小众望慢慢长大了,6岁时,姥爷带他出去玩,发现下雨了没带伞的孩子都赶紧跑,庞众望却跑不动,嘴唇发紫,胸前有突出的肿块。

姥爷没告诉家人,他偷偷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查出是先天性心脏病。

回家后,小众望嘴快,立刻告诉了妈妈。

妈妈一听立刻懵了,她也不太懂,但她特别担心。

她最关心的是:能治吗?要多少钱?

焦虑和恐惧煎熬着她,村里有乡亲听说了,都跑来劝妈妈:如果治不好怎么办?还是不要治了。

是啊,如果治不好,一家子都不好过。但是,不治,现在更难过。

妈妈只是想:万一就治好了呢?

她从来没动摇过救小众望的决心。她开始跟亲戚朋友借钱,“能说上话的,能张开嘴的,就尽量借。”

她不顾自己的身体,坐在轮椅上叫小众望推着她出门,挨家挨户上门说好话,恳求、借钱。

都说为母则刚,关键时刻,最柔弱的妈妈变得最坚强。跟在妈妈后面的小众望,也被妈妈的勇敢深深触动了。

善良的乡亲们毫不犹豫拿出自己的血汗钱让妈妈凑齐了给孩子治病。

妈妈总算借到了四万多块,给小众望做手术。但是要到外地去,妈妈出不了门,不能陪着去医院。

临出发前,妈妈把小众望紧紧地搂在怀里,她嘴里默默地祈祷着,希望上苍福佑小众望。

小众望住院手术的那几天,妈妈在家里担惊受怕,整晚整晚睡不着,极度地挂念着孩子......

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或许上天也怜悯这个多灾多难的家,终于等来了好消息,小众望的手术很成功,马上就能出院回家了!

妈妈太开心了,她痛痛快快地哭了,经历了那么多痛苦,小众望健康回家,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小众望回家了,一家人非常开心,但是治病欠下的债,要还。

贤惠的妈妈不肯闲着,她顾不上行动不便,领了很多十字绣的活来家里做,赚点钱贴补家用,爸爸也出去打零工。

小众望还小,但他每天看到妈妈辛苦熬夜到凌晨一两点,觉得妈妈太辛苦。帮妈妈擦脸擦手时,庞众望发现了:“我看着很心疼,就感觉,我应该为家里做点什么。”

妈妈说被针扎的,做这些活能挣钱,“挣钱能给你买好吃的”。

小众望不舍得妈妈辛苦,他也想挣钱,帮妈妈还债。

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有次他路过一个工厂,在墙外发现有铁皮,他立刻意识到可以换钱,他开心地捡起来收好。从此他有空就去捡废铁、塑料瓶、纸板换钱。

铁片很锋利,庞众望的手经常被割伤,怕妈妈看到,他就把收到的废品扔到姥爷那边,不跟妈妈说。

他说“因为捡那个手上会刮得有口子,我妈妈其实从小很怕我受伤之类的,她很疼我的”。

攒了十几块钱,他立刻交给妈妈,妈妈深知孩子的辛苦,她微笑着,背过身才悄悄地抹眼泪。

这个家,很穷。但是他们的爱,是饱满的,丰富的。庞众望不缺爱。他知足,感恩,努力。

小学的几年,庞众望一直在捡铁皮。为了不影响上课,他就中午去捡,下午放学后去捡。小小年纪,他把一切平衡得很好。上课、做作业,保证成绩优秀;其余时间出去捡铁皮,回到家立刻要做饭。

6年,他一直坚持捡铁皮。初中住校后,才停下来。

庞众望读初二这年,家里又遇到一个大坎。妈妈因为想着还债,又为了把好吃的都尽量留给庞众望吃,她长期营养不良严重贫血,住院了。

庞众望特别害怕,他像妈妈关心他一样,特别害怕妈妈救不过来。他立刻请假回来照顾妈妈。

庞众望小时候做手术借的钱刚刚还完,妈妈的住院又要四五千。这次,轮到庞众望挨家挨户去为妈妈借钱了。

爸爸不能去,庞众望一个人在医院照顾妈妈,他想尽办法省钱。一有空就去医院旁的小饭店打零工。他每天到菜市场逛,捡些烂菜叶,借用别人店的锅炒熟,顺便给妈妈买些简单的饭菜送给妈妈吃……

十多岁的庞众望突然意识到,他要顶起这个家,因为他是全家人的希望。

为了这个家,他一定要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

庞众望在家,是个勤劳乖巧的好孩子;在学校他一向都非常优秀。他阳光开朗爱笑,老师同学们只知道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庞众望从不主动说家庭的困难。

在庞众望破旧、黯淡的家里,墙上贴着一张张红色的奖状。那是家里唯一的亮色。一张张奖状,写着庞众望从小到大的成绩,也是他一步步前进的脚印。

庞众望读高中时,他的成绩一直稳定,在全校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大家都好奇,从来不上课外班的他,用什么秘诀稳坐学霸之位?

庞众望说起来却是云淡风轻,他说:是我妈妈教我的,她说过,你面对什么,你就去解决什么。

他说,他就喜欢钻研,死磕,有时候就一道题,他能从早上做到晚上,这种坚持到底的习惯,让他追求极致,也大大锻炼思维能力。

庞众望爱学习,还是缘自于妈妈,妈妈从小跟他说,我自己一辈子没读过书,我可羡慕读书的了。你要好好读书,尽量读好书。

妈妈说,你是我最大的希望。

特别心疼庞众望,他没有正常的童年,也不能享受生活。但困难磨砺他,让他强大。生活那么难,他总是阳光、坚强,有力;学习任务那么重,他从来都不怵,他善于解决难点,轻松当学霸。

这个家是不幸的,实在太苦了。所幸的是,他们一直相亲相爱,从不认输,顽强与命运搏斗。

庞众望用好成绩和奖状回报家人,每次给妈妈报好成绩,都是妈妈最快乐的时刻。

他尽量陪妈妈解闷,有时间就给妈妈讲外面的事,聊社会上的热点和新闻,兴趣来时,他会给妈妈背几首古诗。

遇到天气好,阳光灿烂,庞众望就带妈妈出门,推着妈妈的轮椅走在村子的小道上,转转逛逛,与乡亲们聊天唠家常。

这样的时刻,最温暖。

乡亲们非常疼爱庞众望,他们时不时拿些好东西接济庞众望。哪家做了好吃的,就送一碗过来给他吃。

2014年9月,成绩优异的庞众望顺利考入吴桥中学。学校离家五十多里远,他一个月只能回来一次。庞众望怕妈妈在家寂寞时会想他。

快开学了,他把偷偷准备好的三十封信交给妈妈。每封信都有标注日期,他交代妈妈每天只能读一封,还托姥爷读给妈妈听。

这些信让妈妈感动得流泪。有的信叮嘱妈妈,要她怎么做,有的写着妈妈生活的安排;有的别出心裁,给妈妈讲个笑话,有的写一些学校见闻……

母子连心,他远在外地求学,却早早把心安在妈妈身边。预见到妈妈的思念,知道妈妈的苦。他的乖巧和孝心,解了妈妈思念之苦,又让妈妈每天过得踏实。

庞众望曾在日记里写道:“既然苦难选择了你,你可以把背影留给苦难,把笑容交给阳光。”

他在学校除了读书,就会把考试成绩订起来,把奖状收好,挤时间写学习和生活的感悟,全部记在笔记里,这也是他送给妈妈的特殊礼物。

庞众望一直牵挂着家里。他总说,姥姥姥爷辛苦了。他计划有能力了要自己照顾妈妈,把妈妈接到大城市去住。

2017年,庞众望高考考了684分,他又以优秀的综合表现通过清华大学“自强计划”,以744分被清华录取。

开学前,清华校长亲自带队上门来接他,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看到校长时,庞众望还真不敢置信,他腼腆地说:“我真的能上清华了吗?”

他当然能上了!在艰难困苦中从不放弃,用奋斗改写命运,成为温暖励志正能量的好男儿,他特别有资格成为清华学子。

庞众望自强自立成才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很多媒体争相报道。很多热心人想资助他。

但是,庞众望婉拒了。他说,我的家庭很温暖,妈妈很了不起,姥姥姥爷很爱我,我不缺什么。高考结束后,他立刻找了两份家教开始工作。

在清华读书的四年,庞众望一直成绩优异,连续获得学习进步奖。他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为班级出力,品学兼优的他还当了团支书。

学习任务很重,但是庞众望合理分配时间精力,课余时间他还去勤工俭学。

四年过去了,庞众望毕业了,还获得了直接攻读博士的资格,8月份他将回清华大学读书,实现他工程师的梦想。

今年,网上流传着一封中科院博士的《致谢信》:“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博士黄国平小时候跟庞众望,家里穷苦。没钱读书,他钓鱼、抓黄鳝、出租水牛……

没伞,雨天被淋湿也要上学;没鞋,夏天光脚踩在滚烫的大路上;天寒挨冻也要读书……

后来黄国平如愿进入中科院深造成为博士生。他说,“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庞众望的成才也一样,赤脚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别人想不到的苦,才以今天的优秀站在我们面前。

很多人都说,寒门出贵子。寒门的孩子,他们赤着双脚,即使被扎出血,也要不顾一切往前蹚;他们没有伞,在雨里只能奔跑得更快,才能跑得过苦难。

坚持努力,破釜沉舟,人生才有曙光!以此共勉。

. END .

【文| 云淡风轻】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5年前,花50万“买精生子”惨遭网友痛批的女子,现在后悔了吗?

2年前,说“谁给40万救我父亲我就嫁谁”的河南女孩,后来嫁了吗

本周之星 | 路嘉:糖

“本周之星”是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的重点栏目,每天经由一审和二审从海量的原创作者来稿中选取每日8篇“重点推荐”作品,每周再从中选取“一周精选”作品,最后结合“一周精选”和每位编辑老师的个人推荐从中选出一位“本周之星”,并配发推荐语和朗诵,在中国作家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共同推介。“本周之星”的评选以作品质量为主,同时参考本作者在网站发表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是对一个写作者总体水平的考量。

——栏目主持:邓洁舲

本周之星

路 嘉

路嘉,女,汉族,1999年10月生,甘肃省作协会员。作品见《飞天》《延河》《山西文学》《美文》《北方作家》《骏马》《中国青年作家报》《文汇报》等报刊,散文《从前慢》入选《爱在狭路孤行》一书。

朗读者:杉谈,有声广角主播,本栏目音频由品读有声工作室制作。朗诵片段为蓝色字体部分。

过去的时光仍持续在今日的时光内部滴答作响。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1

“爱或死亡会令我变成花朵。”眼镜框下沿播放这句歌词,习惯送餐时听歌,听点儿激昂的,听点儿死气沉沉的,逼近临界的旋律带来亢奋情绪,让他重新对赚钱斗志昂扬。

飘一场雪,寒意撕扯秋衣仓促赶来,车轮碾磨落叶,揉捏人民币的声音。踩住刹车,冯天伟从后备箱抱出一摞塑料盒,走路大跨步的他会在这时缩成小碎步,热的粉和冷空气撞出白茫茫的吻。

发送今天第一条朋友圈:“终于再一次实现定存七位数。”

十分钟,朋友圈下多了一句,“哄老板娘开心一下,你们也信?”

闪婚的第五个年头,相识到结婚仅仅十二天,甚至现在过年一家人坐满桌,孙子孙女缠着要红包,他父母也会有没回过神的感慨。大宝到三宝,不敢懈怠一天,拉下卷闸门,晚上十一点,返回车里,犹豫一会儿,还是拿出白天送餐间隙在学校商店买的烟,婚后戒了烟,太久不抽烟的冯天伟如同在干坏事,一根烟几乎让他从脖子红到脑门,后视镜中看到烟雾在自己唇齿间穿针引线,缝合欲言又止的嘴。朝北开,和家相反,花费十分钟去郊区看鹅,站在湖边,垂落一片影子下去,任由影子接近大鹅,穿梭在它们拨动的脚掌间。

插口袋站在湖边的他更想做个影子。

稀释的时间,不是混合纯净清水,是真的柴米油盐。老板娘拧着眉头嘟囔腰疼,他一寸一寸揉捏,时间的不平整也揉开,窗外皎洁月亮,想趁氛围说上几句,解释白天和别家女人聊天的误会,挠挠耳朵,憋出句:“你比她好看。”没应答,老板娘已经睡着。

白天老板娘密集鼓点般的消息还历历在目。

“像牛一样给你干活,你装聋。”

“你是个什么玩意儿?”

“只能你说话。”

“你一天能出去八十回。”

“你厉害你进来煮。”

“既然有志气,别进来。”

冯天伟小心翼翼地回复“收到。”带了个瘪嘴的表情。

凌晨一点,朋友圈写下:“中午堂食没点上的,点餐时老板娘语气不好的,同学们多担待。”很快有人点赞,惊讶这么晚还有没睡的,几个鲜艳头像,笑了笑,小声嘀咕,总归是年轻人身体好。

失眠,三宝的脚踢到他肚皮,不由自主想以前。五年前一家街边小馆,第一次带老板娘见最要好的女性朋友,准确来说不算女性,二十八岁未结婚没编制的大龄女青年,男孩儿般的存在,他们管她叫“玉哥”。玉哥小时候父母开一家当地最大的饭馆,主要吃鱼。“富二代?”老板娘趴在冯天伟耳边偷偷问。“什么二代?经营不善,倒闭了,玉哥顶多算个实实在在的拼一代,又拼又赚不到钱。”

麻将赢了钱的玉哥兴致很高,点了不少菜,见老板娘拘谨,抿小口白酒后说,小馆子往往更好吃对吧?老板娘放松手腕,忙放几片肉盖住米饭,笑着点头。那顿饭多是和玉哥的闲谈,老板娘旁听,话语来来往往的流动中白酒落下半截。本该坐满四人的餐桌,有个位置空着。

“小羊去外地工作了,下次介绍你们认识。”玉哥冲老板娘说。

“电话都打我妈那儿了。”冯天伟接话。

“网贷?”

“欠了五万。”

“小羊给我说欠了十三万。”

“我不理解他。”冯天伟添满两人酒杯,搛了块稍远的菜给老板娘。

吃二十几元羊肉泡馍都抱怨奢侈的小羊一年内几乎逛遍各种热门城市,同时交往两个女友,其中一个是稍有名气的网红,恋爱期间,小羊送出全套名牌口红,住五星级的酒店,四百块的早餐,某个假期,无法兼顾两地、两个女友的谎言被识破,事情败露后女友都离他而去,大家一直觉得那段时间里的小羊活在虚幻里,有次宿醉的夜里小羊哭着说,此刻空空荡荡,才感到虚幻。

“带你住五星酒店的男人不一定有钱。”玉哥说。

送你们一份花蛤。一只纹理粗糙的手滑入三人对话的空隙,两根手指顺便捏住玉哥递去的烟。几点关门呀,叔?玉哥问。月亮再亮点,男人眯着眼睛咂了一口烟,散漫的语气。叔你真浪漫,喝完这杯我们就走了,玉哥笑着端起酒杯。我们干杯。

“这次能结婚吗?”玉哥纤长的黑色美甲敲击玻璃杯,《致爱丽丝》的旋律。

听着孩子和老板娘酣睡的声音,冯天伟悄悄摸到床头柜的手机,关了六点的闹钟,一条“周末,和老板娘睡个懒觉,九点后营业。”的朋友圈成了最早的太阳,崭新、温柔。

2

不知名二本大学附近的螺蛳粉店,相较市区五花八门的菜单和靓丽装潢,显得单调朴素,价格四年内也仅仅上调两元。不是没有比较,冯天伟仔细研究每家螺蛳粉店的风格、口味和价格,他问老板娘,十元一碗的螺蛳粉输在哪里?老板娘手上没停,游走几个小锅,看看坐满的桌子,只说,随心,都是孩子。

拉下卷闸门收工,和老板娘安静坐在车内发呆,雨刮器一个倚着一个平躺,雨滴堆满玻璃,越来越挤,车厢在两人的呼吸中渐渐温暖。

“放首歌。”老板娘带着重的鼻音。

“侧兜有感冒药。”保温杯里是店里新接的热水,热气瞬间打湿老板娘的脸,旁边车辆驶过,车灯照亮两人的时候,看到老板娘唇边绒毛挂满水珠。

“还有彩笔?”

“二宝最近开了美术课。”

手心麻酥酥的痒,老板娘画得认真,一朵银色小花。

“爱或死亡会令我变成花朵……”歌词又唱到冯天伟最喜欢的这句。

“老婆,爱你。”

那天雨一直没停,回家路上,冯天伟握着老板娘的手,花朵裹在两人手心,突突弹跳,有了生命。他始终没能说出那句感谢,似乎这是比“我爱你”更肉麻的事情,就像不需向大自然表达什么那样。

他真的变成花朵,在大学门口汲取最纯粹的雨露,告诉自己,“一半生意,一半人品,努力去摆弄好自己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子简单,人也简单,这点坚持和认真锁住原味的初心让冯天伟成了一个芬芳的人,老板娘开始经常夸他更加年轻。

“打算进行一点小改良,同学们喜欢炸蛋还是煎蛋?”

“哥,炸蛋yyds。”店员刘思涵点赞朋友圈后大声喊。

“嗯?”停下打包的动作,回味刘思涵那四个字母的含义。

“永远的神。”有人答了一声。

自从三宝上幼儿园,两人感到力不从心,接娃间隙在朋友圈匆匆编辑一则招聘启事,夹杂几个错别字。

刘思涵就这样来到店里。

大四、文学院、课少,真的很爱吃螺蛳粉。应聘那天她这样介绍,不过她和冯天伟的相遇要更早一些,这是她的秘密。

店里装修,资金紧缺,紧紧摆满桌子,老板娘希望可以坐得下更多的学生,墙只是粉刷,空着,没悬挂装饰。可能任何一家店,在固定地方驻扎久了,就有了根系,表层的味蕾纠缠转换成情感纠葛,人泛滥的情感不止倾倒在夜晚的酒馆,也落在鲜红的螺蛳粉里,墙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张便利贴,写着:“不停地加辣,加到中辣、特辣,辣到流泪,有理由正大光明地哭,辣到头皮发麻,大概能间接性失忆,忘记生活的苦。”冯天伟小心取下,拍照,发了朋友圈,配文“人生这道题,怎么选都遗憾。”写便利贴的人会看到的,他想。

抱着整个西瓜进门的老板娘,走近看了看手机,转身进卧室拿出外套给冯天伟,拉着冯天伟就要出门。

今天是个休息日,他们本打算在家陪陪孩子,煮火锅。老板娘选择这个时候去店里的意图他还没猜透。靠边停一下,她的手急急拍在他肩膀,拉开车门小跑进一家文具店。

“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便利贴,是不是很可爱?”老板娘将便利贴举给他看,笑得很开心。

“孩子们用不了这么多。”

“我们那面墙很空。”

“贴在墙上?”

“去妈那儿接孩子,我们一起贴。”

好多手指,好多颜色,好多心情,冯天伟形容这天:眼花缭乱的快乐。

“每次只可以挑一张。”老板娘制止了几个小孩疯过头的浪费行为。

五个人边写边贴,有图画,有心情,还有些励志名言,最后冯天伟悄悄将那张不知名的便利贴贴在其中。

忙碌过后的五人趴在桌上休息,大宝肚子突然“咕叽咕叽”。

“妈妈,我不想吃螺蛳粉。”

“走,爸爸请大家吃大餐。”洪亮而坚定,冯天伟像是在进行一场盛大晚会的谢幕。

一家人习惯在吃饭的时间分享故事,几杯啤酒下肚的冯天伟话多起来,时间倒车,倒回还没认识老板娘的大学时光,老板娘知道,他有个关系很好的学姐,如今仍保持偶尔联系,最初将这件事告诉老板娘,冯天伟挂着十分怀念陶醉的表情说,真正的红颜。吞咽裹满芝麻酱的羊肉后,老板娘说,她心里嫌恶“红颜”这个词,偷偷在心里唾骂。

酒精朝大脑冲刺,握着杯子的手开始不稳,杯中的波澜,晃动几下,他继续讲,是学姐,但喊她“棒槌妹妹”。

“爸爸,你没有喜欢过学姐吧。”嘴唇辣得通红的大宝追问。

“还真没有。”仔细想想,这个答案还是清晰,通俗讲,他和学姐仍旧是世俗里的男女,关系亲密背后竟没有产生别样的情愫,况且两人都不丑,学姐称得上好看。

“‘棒槌妹妹’这个称呼亲昵”,大宝扭扭嘴。

“怎么讲?”

“棒槌像骂人,关系不好的人大概会翻脸”,大宝如是说。

“小羊最近在干嘛?”老板娘的筷子夹断几根螺蛳粉,接着娴熟倒入装满配菜的碗里。

“这会儿应该在挑选手机,哎,不对,他从来执着买华为P30。”

“又吵架?”

“这次是小羊自己掰断的,上周碎了一个电视屏。”

“今年第……三个手机?”

“第四个。”

“这两人也是,净挑贵的,摔摔碗多好,便宜,也能听个响。”

“是,和钱过不去。”

“我觉得他俩可能还挺享受,独特的情感交流方式?”

“感觉快离了,两人上周打进急诊。”

“小羊打莉莉了?”

“莉莉要割腕,抢来抢去,刀扎进小羊大腿。”

“脑子有病。”小羊身边的朋友这样评价莉莉,他们看来,莉莉不过是个年纪偏小,任性的有些离谱的疯女人。

“我觉得莉莉没错,起码有时候是对的。”说完递给冯天伟一个夹满洋葱和黄瓜的热馒头,“小心烫。”

馒头被左右手快速交替传送几下,冯天伟终于拿稳了它,“她害了无辜的人。”

“真的无辜吗?好吧,如果说小羊前女友是被动卷入这场纠纷,小羊该预见这些麻烦,他的逾越被莉莉过分吵闹的大阵仗盖了过去。”老板娘顿了顿,“换句话讲,小羊和他的前女友都是将错就错,罪有应得的人。”

“你今天怎么了?”他问。

脚尖调一百八十度走到另一头,盯着马上跳停的烧水壶,沸腾了,她又走开,蹲在垃圾桶边摘菜,“莉莉不是个笨女人。”她说。

“但一定是个坏女人,小羊前女友因为莉莉那通电话,挺着大肚子被赶出了门。”

“什么电话?”

“莉莉电话直接打给小羊前女友的婆婆,说小羊和前女友借着买药偷情,婆婆一家怀疑肚子里的小孩不是他们的。真不知道莉莉从哪里打听到这些信息。”

“那他前女友老公也真不是东西。”老板娘掐去每簇青菜根部。

“这事做得确实不像个男人。”冯天伟不知怎么也紧张地冒汗。

“前女友在医院工作?”老板娘好像来了一探究竟的兴致。

“一家诊所,前段时间感冒的小羊托她配药。”

“怎么会分手啊?”她瞪大眼睛继续问。

冯天伟手指摩挲冰凉的鼻尖思索,嗯,谈了三年,是到了谈婚论嫁那一步,女的农村人,当然不是说农村人不好,小羊父母去的时候,几间矮房,屋里乱得很,他父母生了气,没同意。手机陆续弹出收款到账的提示,“倔脾气,我觉得他是用不负责任的婚姻态度向父母宣战。”冯天伟说完,皱着眉头,闭上眼睛,头朝天躺在椅子休息。

“你好像说过,莉莉和小羊也是闪婚。”

“不不不,完全不同,他们从酒肉朋友开始,我对老婆你属于一见钟情。”

老板娘狠狠推了冯天伟脑袋一把,反驳道:“嘴上说的好听,我嫁给你朝九晚五,人家两口子除了吵架多点儿,莉莉可是从不做饭。”

“她做饭能吃吗?茄子炒得像柴火棒。”吞咽几下口水,冯天伟继续说,“明明那天没喝酒,小羊跟我讲,大不了他们都离婚,他继续和前女友在一起。”

“劝他有空看看精神科,疯了。”老板娘露出吃完一整根苦瓜的表情,“晚上喊玉哥来家里吃饭。”

“那我去买白酒。”

3

频繁更新社交动态,在压力与生活节奏并驱的时代,表现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玉哥也是其中一员,一周七天,有六天都会看到她的更新,不同在于,她展现今天死或者明天死也行的混子态度。

周一:宿醉的夜晚真的很灿烂。

周二:全世界都有男朋友,要不就结婚了,真没劲。

周三:表妹今天结婚,我妈哭得不行,感觉接下来几个月我不妙了。

周四:早睡的代价就是半夜突然惊醒,再也睡不着,缺了德了!

周五:逐渐觉得喝酒没意思,打算戒酒了。

周六:(一瓶白的,宿醉,无更新。)

周天:明天上班,只喝半瓶。

从厨房端出一个个菜碟的冯天伟发现客厅安静,“看电视啊,你在干嘛?”

“我帮忙吧,扫帚在哪?扫扫地。”

“不用,你来之前打扫过了。”他从沙发缝找出遥控器,“电影行不?找个喜剧,瞅你那耷拉样儿。金融男没拿下吗?”

“叫小羊没,小羊来的话我现在就走。”

“小羊成黄码了,可得离远点。你俩咋回事儿?”

“他在太古里用言语把我扒光了,不想见他。”

“嗯?”

捋了一把袖口,玉哥举起左右胳膊开始演绎,左手袋子里是一件外套,五百左右,右手袋子里是围巾,低调墨蓝色,一百出头。“不知道搭错哪根神经,小羊突然开始数落我,说人家根本看不上我,白费力气。好吧,哪怕我自诩不是漂亮的女生,皮肤黑、年龄大、没才华,也不够有钱,不能用任何一样让他喜欢我,他都不该在人来人往的太古里将我贬得一无是处。”

“小羊好心,怕你浪费感情,被骗。”

“我知道,算了。”

空气弥漫蛋白质和蔬菜打斗过的焦香味,呛鼻那一缕来自红皮尖椒。

“专门选周六,玉哥今晚多喝点。”

“明天你们就会在下午两点看到我的朋友圈:再也不喝酒。”

“为什么两点?”

“没睡醒啊!” 玉哥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白酒杯,深思熟虑的神情。“我觉得酒应该专供提前衰老的青年人,未成年影响发育耽误学习,年轻人年少冲动容易惹事,我们早衰青年人,不用学习且亚健康谁也打不过,喝酒除了吐只剩快乐。”

“这么久没相到一个合适的?”仿佛重新年轻,餐桌上方悬着的小灯照着他们回到五年前的小馆,对话里没有对世界的担忧,只有说不尽的闲谈。

“别说,真有一个。”仰起头喝了半杯的玉哥继续说,朋友结婚,一个桌子认识的,大学老师,人长得也不错,完全是她的菜,约会几次,电影院气氛好,还拉了手亲了嘴,想着自己这次终于可以修成正果,步入婚姻殿堂了,那人却跟她讲他有个想说很久的事情。“我也是昏了头,他说这话没多想,还在给闺蜜发信息讲,他在影院门口等我,仿佛看到未来老公。”

“他有女朋友?”老板娘酒也不喝了,扬起脸听得专注。

“那我不得抽他个大嘴巴子,耍流氓。”玉哥清清嗓子,胳膊抱在胸前交叠,“有孩子,五岁了。”

“正常啊,这个年纪。”有些不解的冯天伟说。

“还有一个女儿,三岁。”玉哥的目光在老板娘和他脸上来回扫动。

“离过一次婚?”

“不,两次。”她眨巴着新种了睫毛的眼睛。

“就因为离过婚带小孩改变了你对爱情的初心?”冯天伟努力抿着嘴不发出笑声,“换个思路,连孩子都不用自己生了,哪有这好事儿。”

“吃人嘴短,饶你一命冯天伟。”环顾一圈的玉哥问,“孩子们呢?一直想问来着。”

“周末,爸妈想孩子,送过去了。”

“那你俩得多喝点,难得的二人世界,再生个老四。”玉哥用不怀好意的语气添满两人的酒。

“养不起了,大宝学古筝一年就得几万,她越弹越好。我越来越听不懂。”

“我和天伟,没法停下来。”老板娘说,哀愁得好似在接受一段命运,“虽然每天都在孩子身边却只能到家偷偷看孩子,所谓的生活。”

送玉哥离开,两人将碗碟放入水池,老板娘下巴抵着他后背,怎么又瘦了?冯天伟有些心疼。

4

早晨和老板娘到店门口,刘思涵等在那儿,手捧一本考研词汇,跺着脚哈气。

“食堂有家包子,去晚了就卖完,早上吃过之后就直接过来了。”刘思涵对着满脸疑惑的冯天伟和老板娘说。

“这会儿不忙,你坐厨房背单词,暖和点。”他拉起卷闸门。

螺蛳粉的奥秘在汤里,尽管冯天伟整天嚷嚷做汤的油和配料越来越贵,也没想着从中偷工减料,他说,好不好吃先放一边,螺蛳肉、筒骨、食用级鸡架,二十多种作料,熬汤两三个小时,汤里营养价值绝对不会差。每天七点半送孩子们上学后,他和老板娘就赶到店里熬汤,两人会轮流趴在桌上小憩,十点半开始营业,学校的常客了解,订餐信息都在十点半后陆续弹出,有心急的,想大清早吃粉,冯天伟也只能回上一句抱歉。

“如果没有疫情,清闲的大四适合出去转转。”冯天伟从刘思涵的肩膀旁探出脑袋。

“以前喜欢人多的地方,有浓烈生活的错觉。”刘思涵说这句话时,手指停在单词split,“碎裂,碎裂。”她小声读。

“与子宫碎裂、与父母碎裂、与朋友碎裂、与顽固的自己碎裂,碎裂是成长的常态。”说出这么一句,冯天伟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抵自己也有心漂泊无依的阶段,突然为这样的感性发言尴尬,转向下个话题,“想去看看哪里的天空?”

冯天伟感到短暂窒息,面前空气被刘思涵用力吸走一大块,“西藏,我很想去一次西藏。海拔4718米的纳木错,是离天堂最近的湖泊,想去看看。”

大学生涯不足半年,这件事重新被唤起,来到大学第一天,刘思涵立过一个flag,“蹦极、潜水、跳伞,去一次西藏。”她期待舍友还在懒觉的周末凌晨,跟司机师傅撒个娇,师傅帮忙提着她满满当当的皮箱下楼,她追在后面说上一句“谢谢师傅。”赶一趟晚班机,在空荡的候机厅坐行李箱吃一碗红烧牛肉味泡面,透过飞机小窗看自己与固定生活轨迹的逃离,飞机越飞越远,线条更大幅度地偏离带来更多叛逆快感。去哪里于刘思涵来说不过都是一场旅行,去西藏却更像一个休止符号,给失恋的旧生活画句号、给一地鸡毛的坏生活画句号、给萎靡不振的差心情画句号、给满是遗憾的咸味人生画句号。

“一个人去吗?”

“对,我开始觉得孤独是快乐的事,但我不是孤僻的人。”

冯天伟想起不早前,扫了一辆电动车去超市买菜,超市门口路边有排列整齐的石墩,一个老人背对他坐在从左往右第三个石墩,拐杖搭在腿边,颤巍巍用右手挡着风点烟,烟点着,他的手还在抖,风逆着吹,像海一样多的烟雾全部扑到老人脸上,小小的海碰到脸分流,穿过颤抖的指缝,穿过掺杂银色的发丝,在老人脑后消散。冯天伟挪不开脚步,他看着独自坐在那里的老人,风把衣服后背吹得鼓起一个包,烟气就那样不断重复,从老人嘴里流出、扑向脸颊、穿过身体。

“享受一个人的时间,是很酷的事。”斩钉截铁的声音从冯天伟嘴里发出。“人呢,要活得像螺蛳粉,不需要所有人都喜欢,喜欢的人却很上头。”眼睛瞄到墙上,正对上这句话,冯天伟发现用在此刻出乎意料地应景。

刘思涵留下一些秘密,直到她毕业很久,冯天伟才发现,便利贴上的字迹熟悉。

小羊家里最近依旧不太平,他们总有许多可以吵的事情,新的吵完吵旧的,冯天伟在小羊打来电话抱怨时回怼,你年轻时可是说,我宁可和心爱的人一起倒霉,也不想要一个人的太平安稳。小羊气鼓鼓,我现在是和不心爱的人一起倒霉。

“这次为什么呢?”莉莉走后,小羊喊冯天伟去家里喝他新买的梨山高冷茶。

“这次的茶叶冲泡五六遍,茶水都依旧色泽浓郁。”小羊急于倾倒苦水仍难掩兴奋。

舌头微微探出,浸湿嘴唇,小羊诉说一件事情前的习惯。窸窣,窸窣,以折叠纸桃子般的缓慢,他开了口。

“她一个女孩子,最近一个月都住在外面,嗯……我给前女友借了两万块。”小羊支支吾吾,“说借是怕她不收,毕竟因为我闹得她回不去家,心里过意不去。”

“可以理解。”

“我对不起她。”

壶嘴的水流戛然而止,小羊低下进门一直紧绷笔直的脖颈。

“每次给莉莉买新衣服、新包包和化妆品,会想起她的笑,那种对我窘迫无限包容的笑容。没给她买过什么是我最难过的事。更年轻时,借钱给女孩儿买奢侈品,住豪华酒店,欠一屁股账那会儿遇见她,她怎么脾气那么好,从不闹着跟我讨要礼物,天伟你明白这种感觉吧,似乎也不是还爱着,我只是欠了她好大好大一个人情。”

“最近莉莉催着换车,我们之前看好的那辆车二十五万,卡里钱刚刚存够,我让她再等等,烦了就敷衍说旧车还没联系好买家,她脾气你也知道,和我闹,气氛紧张时我摔了烟灰缸,事情没瞒住。灰在我俩之间飞,可能进了莉莉眼睛,我看见她揉眼睛,鼻尖通红。”

“没和你兵戈相见?”冯天伟将茶叶吐进垃圾桶。

“把我赶去书房睡。莉莉说要改婴儿房后,电脑桌,书架都搬空,只有一张床,夜里一个人睡,多梦,偶尔噩梦,怕得很。”

“丢死人。”

“有个梦蛮有意思。”

梦境如同小羊手里的花生壳,破成两瓣,摊开在桌面。

“男人无可救药喜欢上一个女人的俗套开场,他热烈追求,终于抱得美人归。这听起来无聊对吧。”小羊站起身打开窗户,从卧室拿出一盒烟,递给冯天伟一根,点上,两人动作都略显生疏和不自在。“莉莉在家不让抽烟。”他说。“我家老板娘也是。”冯天伟嘴挤成一条线,点着头。

“怪就怪在,这男人有支不普通的笔,涂画过的地方灯光照过会发光且永远无法消失。世间好物不坚牢,男人出了车祸,意外身亡,这情节俗得我在梦里都快骂出声。”

“然后呢?”冯天伟闪烁的烟头像没了求偶兴致的孔雀,耷拉在嘴角,心不在焉。

“女的就伤心啊,没日没夜哭,愿意走出家门的那天是叫闺蜜陪她试婚纱,她很早前就看好的一款,还没来得及穿给男人看,人们开始新生活前,不都喜欢去填补一下遗憾的缺口吗?我想她也这么想。闺蜜是个笨蛋,偏偏又提起,说你们爱过一场,他走得突然,什么也没留下。女人没说话,手抓裙子,对着镜子转来转去。”

“我开始相信笨蛋一定有她存在的意义,闺蜜突然翻动小包,找出手机,女人以为要拍照,整理头发,她却打开了手电筒,从下往上仔细照。怎么了?女人问。光照过手背,闺蜜惊叫出声,女人低头,一颗手绘的钻戒套在她的无名指发光,很璀璨的光芒,比男人画过的所有东西都亮。”

“试完婚纱回家,车里静得恐怖,女人头贴着玻璃,手抓着安全带上的毛绒公仔,闺蜜打开广播,有人在读诗。”小羊思考可能是最近睡前看书的习惯让他无意识记住这么一段,“他会记住这一段,一只啜饮盐水的燕鸥的迁徙,就像某一页上的某行诗,当被爱上时,这一页难以翻过。”

“是个悲情故事。”冯天伟又给自己点上一根烟,嘴里嘟囔,“抽烟不好,趁早别抽了。”

“你说我怎么办啊?”小羊把半截烟头扔进烟灰缸。

“趁莉莉没回来抓紧抱着铺盖滚回主卧,今年生个胖娃娃。”逗笑了俩人,烟呛得冯天伟像小鱼吐泡泡那样喷出连续的烟雾。

小羊小跑进卧室停了震动的手机,透过客厅的鱼缸,看到他在那头握着手机讲个不停,肌肉起伏的弧度和金鱼摆动的尾鳍短暂重合,烟蒂倒入垃圾桶,整理了茶几,冯天伟悄悄离开。

5

和老板娘挑了个周末去兰州一趟,她说想念大学边的牛肉面。

六点多的冬天,天色已经灰蒙,看得见白天和夜晚相接,冯天伟仔细数了数,天空有六种颜色,靠着他睡觉的老板娘听到飞机即将着陆的提示音,往他脖颈更深处拱了拱。

关闭飞行模式,信号格恢复,短到长,和几年前要见到学姐的心跳频率一样。

“激动,要见棒槌妹妹了,她的酒店距离考场3.5公里。”冯天伟往下翻朋友圈,翻到这句。

毕业后一年多,大家走了三条路,读研、出国、备考。

学姐也许准备认真些,对考试更有把握,匆匆和冯天伟通完电话便早早休息。她讲,考点的学校在一个山头,下午去熟悉路线,上山下山要走很久,打车几乎没有可能,大量的考生会造成拥堵,她计划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

大床房外面有个宽敞的客厅,端庄的黑皮沙发围着桌子开会,再朝里走是卧室,毛玻璃阻隔,订房之前的冯天伟没想到是个大套房,他有些欣喜,很快失落。

空调在卧室,似乎过于陈旧,没有让房间升温多少,他觉得这里太冷也太严肃,如果多几人坐在黑皮沙发,桌上掉一些薯片渣,倒几个捏变形的易拉罐也会让房间温暖活泼。

无所事事的冯天伟定好闹钟,开始考前磨刀。

全天的考试比一粒小米的存在感都低,消失在冯天伟的日历,关于考试,后来的他怎么也想不起来。

“题难不难?”老板娘的声音跳上左肩爬进耳朵,他们走出了航站楼。

“忘了。”他记得考试中午没吃饭,考点周边的每个餐馆挤满了人,还记得那天下了雪,学姐站在远处有了笑意,两人薄薄的脚印重叠平行向前。雪短暂地下了一天,直到夜里,老板娘问起,他才意识到那是一场鹅毛大雪,将他与学姐来去的路途都掩埋掉了。

老板娘拉了拉出神的冯天伟。想什么啊?两个蛋,两碗面,两盘菜,交代完的她转身找寻空位,冯天伟拿上小票排队,面端过来,老板娘正看手机。

“你知不知道兰州牛肉面馆,师傅不允许别人碰辣椒勺的?”

“不知道,为什么?”老板娘把头发别在耳后,嘟起嘴吹气。

“反正上大学时候,有次和同学吃,挨过骂。”

面馆此起彼伏吸溜面的声音,筷子打在碗底,碗碰撞玻璃桌面,莫名使得冯天伟着急,他加快吃面,余光瞄到老板娘,也比平时吃饭快许多,两人默契地加入赛跑的大军,沉浸在吃面,沉浸在独有的氛围。

“跟你说啊,今年不许换车,钱留着装修,我还想让小宝上市区那家私立小学。”

他想回答,辣椒油呛到嗓子,喝八宝茶平复,呛出眼泪,对面的老板娘有了虚影,两张嘴,三张嘴,一起说话,冯天伟赶紧抽了一张纸,纸再拿开,所有的嘴都回到了老板娘身上,她歪着头问自己,家装成什么风格。

“美式?”

“原木风也不错,这次不能简装,现在的家没好好装修一次是我的遗憾。”

“听你的,给我留个鱼缸位置就好。”

老板娘翻个白眼,“玩鱼多费钱啊!”

“少买……”冯天伟感到底气不足。

“三宝是男孩子,再长大点和姐姐睡也不行,大宝又大了,需要独立空间,新家得再隔个小卧室出来。”

“要是可以暴富就好了。”

“没那个命。”

“不信,再试试。”

拽着老板娘终于在一处找到彩票店。

“这个号行吗?”他转过头看老板娘。

“再换一个吧。”

店主换了三次,老板娘拿着那张小小的彩票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也许真的能暴富呢?她说。

“连夜飞三亚。”冯天伟觉得老板娘十分可爱,顺着她的话展开憧憬。

“店怎么办?”

“还开什么店,关了,享受生活。”

“如果中一百万呢?”

“那不能关店了好像……”

“五百万呢?”

“也不行似乎,我们有三个孩子。”

“算了,啥也不是。”她气鼓鼓地将彩票塞进羽绒服。

冯天伟觉得老板娘和学姐有许多相像之处,喜欢散步,喝白水,坐地铁要睡觉,化不好眉毛会生气,看到路上的小动物会激动地弯下腰逗玩。可能女性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6

回到房间,天已经黑了很久,冯天伟喜欢冬天,长长的夜晚,易说点动听动人的话。

编辑朋友圈,“工作就是拿自己的灵魂做典当然后去换取一些银两,下班之后又渴望用这些把自己的灵魂赎回来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啥也不是,睡觉。”

发送。

“我最近总在想件事。”冯天伟盘着腿坐在床上说。

老板娘坐在镜子前拍脸,据说可以把水分拍进皮肤,更好吸收。

“父母生病花光儿女积蓄,最后还是离开,那些付出还有没有意义?”

“我不管这些,人该相信希望,相信奇迹,这是没法权衡利弊和理智的事情,因为我们相信爱。”

“去年妈查出癌症,我说了权衡利弊的话。”

冯天伟一直以为自己是爱这个后妈的,甚至于他是比弟弟这个亲儿子更孝顺的一个。

椅子上放着一瓶拧开的矿泉水,满的,没被喝过,他和弟弟隔着水坐,占了三个座位。手术室外人不多,正是夏天,穿着清凉,外面此刻三十几度高温,冯天伟来医院的路上出了许多汗,好在医院空调开得很足,弟弟还是热,灰色短袖后背湿一块,手心攥一张纸,不时擦汗。深呼吸几次,冯天伟清清嗓子,将水递去,弟弟接过水说谢谢。这瓶水十分钟前他已经拧开,就那样自然地传递,顺势坐在弟弟旁边,像一对患难与共的兄弟,以一副高大的兄长模样,他心里设想。

“医生说很难,不少同样情况的亲属都做了那样的选择。”

“什么?”

“放弃。”

“那是我妈!”弟弟突然提高音量冲向冯天伟,揪起领口撞向墙壁。

弟弟扶正眼镜,慢慢松开手朝走廊那头走,尽头是扇窗户,还有卫生间,不管去哪儿,都是目前气氛下的好去处。

衣领皱成一团的冯天伟还定在原地,他想起弟弟其实很喜欢他,小时候吃他炒焦的西红柿鸡蛋会笑,受他骂挨他打也不走,站在一边哭,他不耐烦走得快些,那双小腿就在后面使劲追。长大后,弟弟对他的黏腻盖上一层成年人之间的疏离,除去过年在父母家仓促相聚,平日里几乎不联系。弟弟离婚那年的年夜饭,冯天伟一家因为堵车,天黑才到,妈说今年好几个菜是弟弟做的,听你们快到了才下锅,冯天伟望向桌子,还冒着热气。弟弟挨着他坐下,问合不合口味,问几个孩子学习情况,又问他血脂降下来没?说饭菜特意做得清淡,可以放心多吃点。就像当年冯天伟问弟弟一样,简单且密集。

褶皱比那会儿浅了些,陡峭锋利的山峰变成平缓小山丘,北方凛冽辗转南方柔润。短袖是老板娘在一家牌子店挑选的,店员介绍得眉飞色舞,说是不易起皱的面料。

“妈心态好,那么大的手术,竟也恢复不错。”老板娘旋上乳液的瓶盖。

“妈没放弃,弟弟也没放弃。”

“不是你的错。”

刚下飞机,小羊来电话,“玩得开心吧,别做饭了,小爷我今天请客,回家放了东西就快点过来。”老板娘摆摆手,冯天伟推辞的话说出一半就被挡回。“就我和莉莉两个,没别人,你俩抓紧点儿,别找借口,孩子们还在爷爷奶奶那儿,我知道。”

“去哪儿吃?你还没说。”

“和玉哥常去的那家馆子,老板今天送花生米,你和嫂子来我们少喝两杯。”

玻璃门推开一半,听到小羊摇骰子的声音,独属他的一种,摇四下,上下左右摇,重重落下,必须发出大的声响,他吹嘘这是一种气势,然后轻轻在桌面砸一下,说这叫改写命运。

“最近怎么不见玉哥?”

“加班呗,她们领导特烦,有次一起喝酒,玉哥左手捏着骰子盒,右手接电话,醉醺醺冲回单位,已经晚上九点半。”小羊撑着脸回忆,手掌把脸挤出褶皱,继续说,“加班的日子,感觉自己就是快餐做的。”

“挑贵的点,别给小羊省钱。”冯天伟拿起菜单递给老板娘。

左眼皮有规律地轻微震颤,“下雪了!”小羊用手拍打玻璃窗,他们转头,向左飘的雪,向上飞的雪,没头苍蝇撞来撞去的雪。

冯天伟悄悄举起手机,镜头右边露出老板娘扎起的头发,别一个发卡夹住碎发,蓝色碎钻,两条小蛇交织,购买于老板娘怀大宝,她抱怨自己看起来又憔悴又丑,头发整日睡得乱蓬蓬。

朋友圈新添了条:“雪天,和爱人。”

来的路上老板娘表示希望晚饭后散步回家,突如其来的雪破坏两人计划,衣物难以抵挡下降的气温,招停出租车,老板娘推推冯天伟让他先上,“我穿裙子,不方便。”

“觉不觉得回到恋爱时期?”借着酒劲,冯天伟顺势躺在老板娘腿上。

“嗡”的一下,贴着小腹的那只耳朵和老板娘一起发烫,“快起来”她使劲推。

“我总装醉,送你回家的路上才好靠着你。还喜欢吹牛,跟你说漫无边际的的想法,幼稚得很。”

“看出来了,不过我喜欢听你吹牛, 摇头晃脑,手脚并用,仿佛逃出热水锅的螃蟹。”

“现在呢?”

“这个年纪还吹牛的话,只能像个早衰的青年人,嘴扭在一边,眼窝凹陷,鼻翼也奇怪地膨大,总之每一块肌肉都用错了力气。”

师傅猛踩一脚刹车,见怪不怪用南方口音浓重的普通话念叨,这条路晚上总有小动物横穿马路。

老板娘的胸脯和大腿因惊吓挤在一起,冯天伟觉得自己是块夹在馒头里的红烧肉,酒醉的世界天旋地转,有双手捏住他,索性闭上眼睛,等待一张饥饿的嘴来吞噬。

7

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躺在床上进入梦境的,老板娘拍打他后背小声询问,怎么了?

噩梦,我去喝点水。黑暗中他拉开被子用脚掌探寻到拖鞋下床。

迷信的说法,不好的梦要烂在肚子,过段时间才能讲。想起这件事,他觉得是个毫无依据的无聊规定,还是下意识遵守。

到处都是鱼,眼神空洞身材饱满的鱼,挤满整个房间,压住冯天伟,他喘不过气,屋子里没水,鱼也喘不过气,到处布满焦渴的喘息,越来越多的鱼嘴吸附在身体,汲取表层轻微的汗液,冯天伟看到几条昂贵的,是他隔着玻璃看了多次却没钱带回家的品种,也丑陋的,充满欲望地张着嘴,将不满表达得充实,挤在一起,还在游。

握着水杯的手突然泛起恶心抖动,他放下杯子,冲到卫生间干呕,那些鱼分明充斥身体角落,闻得到喉咙深处鱼腥味,什么也没吐出来。

他恶狠狠地喝水,心里喊:滚吧!滚吧!身体真的舒畅些,灵活的都游出身体,剩下些半死不活的躺在胃酸里颤动尾鳍。

不适一直持续到白天,他问“水”喝吗?“面包”吃吗?身体给出否定的反馈,想找个椅子坐下休息,店里人很多,没空位,不断有空出来的碗需要收。想和刘思涵聊聊天,她拿着外卖跑进跑出,显然也没这个闲工夫。透透气吧,老板娘忙碌得头也不抬,他也不敢去偷得一人清闲。

前阵子,店里来了个美食探店主播,人气火速变现成客流量,嗦粉的人群也由成分单一的学生仔变成各种身份混杂的社会人。

“从昨天开始门口奥迪,坦克,牧马人,奔驰……胆小!吓得都不知道怎么干了,还好中午没粉了。”

送餐路上的刘思涵刷到老板新鲜出炉的朋友圈。

往下滑,是同学们开始对过年和即将回家充满期待的心情,热闹团聚的前期,刘思涵感到“孤独”。

孤独来源对生活碎片的拼凑和剖析,家庭是圆满的,弟弟、爸爸、妈妈,她一直这样理解,也接受父母相亲组成的婚姻并不称心如意,习惯弟弟复读两年仍考不上本科,这样带点缺口却相安无事的生活卡在社会的平衡线,很多家庭都是这样,她已经很幸福,刘思涵总这样想。

上个暑假,父亲口袋的避孕套在平静水面扔下一颗雷,衣服就挂在客厅沙发边的衣架,暑假在家的刘思涵看到那件发灰的黑色外套顺手取下,准备趁着中午的太阳一起洗掉,避孕套毫无预兆被刘思涵抓在手里,口袋里的黑舌头缓缓吐出来,她很想把手心的东西摔在父亲面前,质问母亲不在他为什么要随身携带?也开始明白长假前母亲电话里的“不想回来”是真的不想回来。

弟弟回来扫了一眼,拆开桌上的薯片调出欢喜的综艺档说,早就发现了,装作不知道就好。

这艘刘思涵以为唯一能抓住的小船,早在海上飘了许久,无奈到浪扑过来,只跟着转两个圈又赶紧落回去。刘思涵看着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侧脸感到心疼。

“你说妈在上海会不会也有了人?”

“别胡说。”刘思涵从沙发缝找到充电器去了卧室。

睡不着,不断想起母亲的脸,人们都说她俩像,皮肤白,颧骨高,常年干活却依然白嫩的手,上了年纪也没显老态的声音,母亲该过更好的日子,她不止一次这样想。结婚二十几年,除去彩礼,母亲没花过父亲一分钱,父亲也从不主动赠与,也许不做繁衍后代那点事的时间,两人没说过几句温情话。凭这些,刘思涵觉得父亲永远对不起母亲。他是个大男子主义的人,但从没对母亲动过手,红过脸,他们过于相敬如宾,长大后的刘思涵意识到两人没多少真感情,却也不至于如此难堪,如果自己是一台计算机,此刻就是“宕机?”

她讨厌自己是个迟钝的笨孩子,从前只当母亲去上海打工是为了多赚钱让小家更好,当然初衷里可能会有这些,其实更多是寂寞,孩子们都去上学的二人空间,唯一能点燃温度的就是“爱”,母亲和父亲恰恰缺少的东西,两人都感到分秒难捱,逃到哪里去?“赚钱”,多好听的理由,不让彼此难堪的借口。

程序死了,意识还动,她有太多疑问, 为什么不爱?为什么爱别的女人?为什么不赚更多钱?为什么不给母亲花钱?排解寂寞的不同女人还是固定的一个?年轻女孩儿?

门锁转动,刘思涵的烦闷情绪到达顶峰,砸在两人之间的不是避孕套,一盘凉了的西红柿炒蛋,她每个动作无法克制的怒气冲冲,“吃了吗?只有这个,馒头你热一下。”说完朝卧室走了几步,又折返回来坐在餐桌,手拢在双腿间,准备说话。

“还有钱吗?”

“哦,够花,开学再说。”

“给你发两百。”

“年底我会找工作的。”

“急什么?毕业再找。”

“哦。”

刘思涵发现无法让面前这个男人露出窘态,她不能那样做,也说不出,让父亲威严扫地不能带给她成功的喜悦。

“叫妈妈过年回来吧,你打个电话。”

“好。”

“别太责备弟弟没考上本科。”

“我只是希望他减肥,胖子会给人没有自控力的印象。”

“毕业我可以去旅游吗?”

“哪里?”

“西藏。”

“身体行吗?”

“每天视频,我保证自己活蹦乱跳。”

“好吧,再跟你妈讲一下。”

“爸你觉得,和男生看电影买两杯饮料还是买一桶爆米花呢?”

“嗯?”他显然对刘思涵的问题感到莫名其妙,“都……都买更好。”父亲埋下头,加快吃饭的动作。

对话结尾沉默的句号像颗卵子,孕育下次的交谈。

毕业前夕有段时间,毕业生整日无所事事,他们每日空出许多时间挑选衣服,寻找朋友,尽量多的为大学生活留下影像,店里多了些穿学士服来嗦粉的,墙面留下更多祈福的心愿贴,离不开“考试顺利,成功上岸”,他走出店里,拍下马路对面和校门合影的学生,默念“心想事成,前程似锦。”

消失一段时间的刘思涵今天来了消息,“老板,这个夏天,我好像看到了神居住的地方。”

“谁?”老板娘叉着腰,打算斥责冯天伟杵在原地的偷懒行为。

“刘思涵去西藏了。”

“快让她发几张照片,好久没见她。”

路上遇到大风,错失很多好风景,好在西藏之所以让人神往就是因为阴晴不定的美,大风散去,车停路边休息,刘思涵一行人偶遇更惊心动魄的景色,她将自己包裹严实,大墨镜,丝巾包头,发丝乱糟糟钻出来,露一排整齐牙齿,照片出现在和冯天伟的聊天框,手机屏上方是挤在一起的两张脸,冯天伟和老板娘同时发出抱怨:瞧瞧,这算怎么回事,只有张嘴咧着。

“让她发几张脸漏出来的,不然这个月工钱不结给她。”老板娘愤愤地叉着腰返回厨房煮粉。

冯天伟敲击键盘,如是转达。

“想了想,新家厨房还是贴绿色的砖,鱼缸允许你摆个小的,不许放在客厅,那样家里来人你们就会围着鱼缸不停探讨,烦得很。也不能摆在卧室,书房的阴台可以,书房装成灰色系,让儿子睡,女儿们的房间要用暖色系,大宝说希望有个没有棱角圆钝的全身镜。餐厅我希望是个圆桌,可以转动,解决孩子们胳膊短,够不到菜的问题。”

“好好好,听你的。”

本期点评1:

“朋友圈”里的烟火人生

《糖》看起来不是一篇那么中规中矩的小说,作者路嘉有意在形式上做了努力,叙事时空上的来回“快闪”让小说在一种模糊和光怪陆离的氛围中展开;小说主要人物冯天伟内心世界的不断呈现又让小说具有了些许意识流动的意味,读者在面对这篇小说时便难免多些驻足和回望。同时,这篇小说在内容上又是紧紧贴合现实,新冠、黄码、弹窗、朋友圈、螺蛳粉,在生活乱象、一地鸡毛之上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息,再深入一点,还有烟火气所笼罩不住的平常人物对于生活的体悟和幸福的追求。

小说虽然不长,却贯穿了冯天伟的家庭、生活、过往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闪婚的经历、唠叨又温暖的妻子、三个可爱的孩子、一家小小的螺蛳粉店、几个可以喝酒谈天的朋友,编织起冯天伟生活的网,朴素又真实。如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关于青春与梦想的话题终将沦为琐碎生活里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一人独处时内心悄悄泛起的不甘心或者不情愿。超级微距之下,冯天伟或许还有些精彩和亮色的人生置于万千世界中又何足道哉呢?大龄未婚、颇有些不羁的玉哥,也会在深夜的出租车里迷茫落泪;小羊与莉莉纠缠不清的婚姻生活,看似无休无止,其实已经是注定的结局;大学生刘思涵面对未来的不确定,面对父亲时的尴尬局促,一切都像极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我们看向他们就是在看向自己,曾经的、当下的、未来的自己,无权置喙又暗自戚戚。

小说中“朋友圈”的设置是作者将笔触伸进现实生活、连接小说人物内心与外界的桥梁,也是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有力手段,非常具有典型性。冯天伟常常在深夜发出的朋友圈动态,既是对一天生活的总结,也是心灵世界的一次敞开,像一扇窗户,透出内心的光,有自嘲,有自我激励,跟世界沟通,也告诉自己:生活值得,惟有向前。

——张俊平(鲁迅文学院教学研究部教师)

本期点评2:

一段悲伤的青年记忆,一段真实的生活碎片,阅读路嘉的《糖》,并未感到来自生活内部的甜味,反而嗅到扑面而来的现实的苦涩。它琐碎繁复,却灵动轻巧,无论是爱情和生活,亦或是谎言或旅行,都涌动着青年一代海水般的悲伤。路嘉是95后作家,叙述却显得成熟老练,阅读起来丝毫不给人生涩臃肿的感觉,她对人物和生活的处理,更多是从微小琐碎的细节进入,为我们呈现的故事也并非大开大合,并非充满着戏剧性,但却足够真实,再现了青年一代真实的精神境况和现实处境。冯天伟和老板娘是故事里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它在劝返我们回归,回到生活,回到日常,关注真实的人性。

在原创频道,每周都能读到许多的短篇小说,看得出来,许多作者渴望写出一些具有传奇性的故事,但却往往未能引起关注,这恐怕就涉及到故事资源的问题。小说里的故事就非要大开大合具有传奇性吗?未必,路嘉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从琐碎的庸常的生活里寻找戏剧性,或许更耐人寻味。我们在生活里孤独着、纠缠着,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命运赐予的苦涩,我们从生活里捡拾起自己的故事,他人的故事,以及数不清的记忆片段,如同穿梭在海洋里的鱼群。它们被我们用记忆筛选一遍,再用语言清洗一遍,且赋予了新的象征和指向,故事在日常的观察中逐渐变形,最终成长为新的文本样态。

从《糖》能看得出路嘉的叙述才华,但同时这篇小说也显露了一些问题。比如人物的对话和对某些细节的处理上,就显得过于口语化,过于零碎杂乱。好的对话应该是紧凑的状态,内部也隐藏着一种弹力和戏剧性,如果对故事的开展作用不大的话,就完全可以舍弃掉,这样一来,小说就会显得更加洗练,更富有小说张力,读者也能迅速从叙述中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线索。

——范墩子(青年作家,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路嘉的作品

往期推荐:

本周之星 | 鹿远舟:坐立难安

本周之星 | 曼荻:冬日书简

本周之星 | 胡晓畅:月市蜃楼

本周之星 | 刘燕成:故乡志

本周之星 | 卢仁强:柿子树下

本周之星 | 舒成坤:开在珠峰脚下的花朵

本周之星 | 段猷远:百年老宅,与一个村庄的嬗变

本周之星 | 释一尘:从长安出发·甘南行记

本周之星 | 蒋康政:慢慢灌浆的生活

本周之星 | 孙同林:抚摸旧时光

本周之星 | 弍晓姐:我们用身体里的光,照耀着朴素的日常(组诗)

本周之星 | 孙骏毅:咬秋(外一篇)

本周之星 | 惠永臣:大地是铺展开来的唐卡

本周之星 | 陈华:寒葱河

本周之星 | 王亚迪:隐去大地、星辰,和黑色的记忆(诗7首)

本周之星 | 刘玉红:花花鸟儿绿翅膀

本周之星 | 《红棉》:纸城堡(节选)

本周之星 | 张诗青:大地正开出苍茫的野花(组诗)

本周之星 | 叶青才:临水而居

本周之星 | 孙婷:物事

本周之星 | 孤舟:几钱换得一寸光

本周之星 | 李汀:虫儿飞

本周之星 | 陈登:盐湖笔记

本周之星 | 徐作仁:乡村爱情(四首)

本周之星 | 韩春山:志愿者

本周之星 曹洁 | 耳窑:河流生长的耳朵

本周之星 | 贾东旭:候鸟的翅膀划过夏日门槛(组诗)

本周之星 | 许起:拍甲鱼

本周之星 | 李日清:花开的声音(组诗)

本周之星 | 冷梅:内湖简章

本周之星 | 陈伟芳:指尖上的红

本周之星 | 阿未:诗十首

本周之星 | 蔡欣:梦有81斤重

本周之星 | 钱金利:虫子的忧伤

本周之星 | 弋吾:月光的疼痛(组诗)

本周之星 | 赵华奎:纸上春水(组诗)

本周之星 | 黄爱华:1982年的风车

本周之星 | 《群岛》:阿黑离家以后

本周之星 | 予衣:挂月亮的人(组诗)

本周之星 | 桥上听风雨:森林的味道

本周之星 | 小雪人:白茯美(外五首)

本周之星 | 嘎代才让:宗角禄康(外一首)

本周之星 | 马有福:青海花事

本周之星 | 北君:种植一盆内心的阳光(组诗)

本周之星 | 张粟山:京城寻屋记

编辑:邓洁舲

二审:刘雅

三审:陈涛、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