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北非战场1943(1943年盟军的战场转折点,德军安齐奥战役的反击和最终迟来的胜利)

北非战场1943(1943年盟军的战场转折点,德军安齐奥战役的反击和最终迟来的胜利)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1-21 21:46:41

北非战场1943(1943年盟军的战场转折点,德军安齐奥战役的反击和最终迟来的胜利)

北非战场1943文章列表:

北非战场1943(1943年盟军的战场转折点,德军安齐奥战役的反击和最终迟来的胜利)

1943年盟军的战场转折点,德军安齐奥战役的反击和最终迟来的胜利

1943年盟军部队在非北战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歼灭的隆美尔的北非军团和德意联军第5集团军后,开始向意大利本土挺进,同时盟军为了减轻苏军东线战场的压力,制定历史上著名肉馅计划,该计划意在混淆德国人注意力,让盟军的下一步重大军事行动的目标开始在德国人的眼里 变得飘忽不定,最终在库尔斯克战役前期,希特勒在英国人忽悠下,错误的认为盟军的在下一个军事行动的目标是撒丁岛或者希腊,盟军如果在希腊爱琴海登录其推进路线必定是在巴尔干地区,于是希特勒在1943年4月份将3个步兵师和精锐的第一装甲师调往巴尔干地区预防盟军的登录行动,这一举措也间接影响的德军在东线7月份发动的著名的堡垒行动,也就是库尔斯克战役进程的顺利推进,而就在德国在东线发起库尔斯克战役的第三天,盟军开始向意大利本土发动战略性的进攻,发动了西西里岛战役,至此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集团完全落入英国人为主设定盟军战略圈套中,西西里战役完全是盟军的一次顺风行动,尽管西线C集团军总司令凯塞林将军对此早有预料,在西西里岛部署了两支德军精锐装甲部队,戈林伞兵装甲师和第15装甲掷弹兵师,但是由于意大利军队极为不配合和战略前期原本失误,西西岛战役最后只拖延盟军攻势一个月时间而已,西西里战役结束后,惶恐中的意大利人彻底醒悟过来,觉得必须避免战火燃烧到意大利本土于是意大利宣布投降,但是日期是1943年8月6日前后,意大利的投降最终也导致了东线德军的全线溃败,一批精锐的主力部队也东线战场开赴西线力挽狂澜,库尔斯克战役也于1943年8月27日草草结束,从那一刻开始德国的失败就彻底注定了。

1943年是反法西斯为首的盟军阵营梦幻开局的一年,亚洲太平洋战场,美军在瓜岛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转折意义的胜利,而东线战场苏联红军部队也开始进入战略大反攻的浪潮,意大利的投降也间接让德国的北大门门户大开,似乎这要盟军冲一下,搞不好第二次世界大战将会在1944年彻底结束,而就在这关键的节骨眼上,由英国丘吉尔参与制定的登录意大利本土两栖作战计划也正式展开,历史上诸多战役都表明“没有人不比英国人更擅长制定两栖登录作战行动了。”

也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可是海军部门的将领出身的,并且参加过一战,由他制定过的著名的两栖作战登录行动,有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也就是著名的加里波利之战,奥斯曼帝国可谓一战成名,而奥斯曼帝国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丘吉尔和诸位将军主张在意大利北部的萨勒诺湾登陆,英国人借口两栖登录舰不足,因此英国主要负责制定计划和收集情报,至于主攻部队则由美军第5集团军负责,由美国克拉克将军指挥,美军第5集团军下辖卢卡斯的美第6军和麦克里里的英第10军,因此英国人也不能说这一战没有出人力,而英国人情报的收集向来都是准确唯独在意大利北部战役中,错误的低估德军C集团军群凯塞林的反应速度,在得知意大利人要投降的8月下旬时,德军早已经抢先了一步接除将近80万意大利本土军队的武装,并且占领了意大利的首都罗马,等重要城市,要塞山口等。

对于登录意大利北部做情报工作和策反工作的英国人,他们可谓是信心十足,并表明盟军上岸一定会受到意大利军民的热烈欢迎,当时德军在部署在意大利北部战线部署兵力有第14集团军和第10集团军,并且主力已经非常接近萨勒诺湾一线,结果克拉克将军指挥第5集团军差点就美军赶下海去,但还好盟军的兵力最终压制住德军反扑,而意大利北部战役一打就是3个月之久,并且进展十分不顺利。这时英国人又制定第二套方案,在安齐奥海滩发起突然性的两栖登录作战一举攻占罗马结束意大利北部战事,然后一举占领意大利全境,而此时盟军已经浪费太多时间,多散太多兵力了,使得只能算二流德军C集团军群足以应对自如。

安齐奥战役,盟军派出的突袭登录部队的规模并不大主要有美军第一装甲师,第45步兵师,英军第一师,第56步兵师等,第一批登录的主要部队是美军第一装甲师一部,第45步兵师和英国第一步兵师等3.6万人,这一次英国情报部门再三保证那一带并没有任何德军部队,而俗话说得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丘吉尔雄心勃勃制定的两栖登录计划几乎是没有一次是顺利的,这让两位主要当事人忧心忡忡,卢卡斯将军指挥的第6军正好是美军第5集团军司令克拉克司令的部下,克拉克司令在卢卡斯将军指挥的第6军要启程时,也在三告诫卢卡斯要再三小心走一步一要看三步,不然等下被英国人卖了都不知道。克拉克司令让卢卡斯将军可以登录之后随时改变计划,随机应变。

而事情就是这么巧合,狼走了的故事在意大利战役反复上演,最终导致了卢卡斯将军将信将疑指挥着第六军过分谨慎了,英国人给的情报这一次确实是千真万确,在安齐奥海滩上德军的部署的海防部队警戒部队只有一个工兵营,然而卢卡斯将军指挥的第6军上岸后,由于过分谨慎生怕中埋伏,而推进缓慢,这德国人紧急回调军队争取了足足24个小时时间,C集团军群司令,凯塞林可是一个德军二战后期的名将,他的指挥能力是足矣跟隆美尔将军相提并论的,盟军的舰队刚到安齐奥海棠,留守在海滩德军工兵营就迅速上报了消息,几乎是盟军上岸的那一刻,得知消息后凯塞林将军,先是犹豫几秒钟,之后马上动员了在意大利北部第14集团军主力向安齐奥海滩一线紧急推进,这时两支装甲部队组成了德军第14集团军的先头主力,这两支部队一支是戈林伞兵装甲师,一支是德军部署在意大利战区唯一虎式坦克508装甲营,这两支部队是当时意大利凯塞林将军C集团军群中唯一拿得出手的两支精锐。

意大利北部战役中508坦克营照片

德国第508重型装甲营的骨干成员来自东线战场的第8装甲师,他们有着非常丰富实战经历,和前线的紧急应变能力,1944年一月23日盟军登录,而24日德军就抢先盟军一步占领了安齐奥战役的唯一制高点阿尔班山,德军炮兵部队控制了盟军部队通过内陆地区的所有主干道,完成第一道火力防线的布防等待着惊慌失措的盟军部队像无头苍蝇一样向德军设定好火力封锁线发起强攻。

7号公路是通向内陆和海岸的装甲部队唯一通道,是德军装甲部队和美军第一装甲师争夺的一个关键点,在此地方德军第508重装甲营的41辆虎式坦克,早已经在道路两旁高地森林埋伏就位。“在森林中虎式坦克的引擎待命着发着丝丝声响,甚至连森林的鸟儿都在平静歌唱,与前线激烈交火声形成鲜明的对比,无线电话响起来了,盟军谢尔曼坦克正在向公路一路推进企图已经突破防线,营长大喊战斗一级警戒,随着虎式坦克全力发动,吓跑了整片森林的鸟儿,战斗队形完全展开完毕后,炮镜之中的两公里外,美军的谢尔曼坦克开始出现,这种坦克与东线的T34坦克完全的不同,其高大车身如同平原之上一个移动机枪堡垒,营长拿出一份报告给第一次在西线作战的坦克兵们查看,这份报告写明美军该型坦克所有型号和数据。

炮手佩伦郎克军士,看完报告脸上微微一笑说到,50毫米前身半倾斜装甲,69毫米的炮塔装甲与其造型完全不着调,说完便立刻开火了,当时距离是1400米左右,穿甲弹直接命中炮塔连接处,整个炮塔被完全击飞并且发生严重殉爆。这一幕彻底点燃坦克把兵心中的战斗欲望,装甲营开始一边推进一边开火,在短短一个下午的攻击推进中,各连上报击毁战绩多达70辆左右,而508坦克营最终因为本身的故障,而中止当天进一步攻势,事实上只有26辆坦克成功离开了森林继续前进,剩余的都瘫痪在了原地。”

美军第一装甲师和英军第一步兵师在安齐奥海滩附近的战斗是惨烈的,第一装甲师加上各个兵团的独立坦克营,累计坦克250辆,而仅仅1月24日到30日的战斗就损失150辆坦克左右,而英军第一步兵师的伤亡则达到6成以上,战斗之初到德军累计投入兵力8个师,人数上高过盟军进攻部队,而战斗结束时盟军原来的登录部队计划的3万6千人增加到10万人左右,德军则累计投入作战13个师,其中包含两支装甲师,一个重型豹式坦克营,歼击营,虎式508装甲营等参战总兵力为12万.5千人,预备二线兵力有5个师10万人左右但最终为了顾全整个意大利防御完整体系而放弃了最后总进攻行动,因为1944年防御意大利的德军已经不能承受超过5万人以上伤亡了,这是德军最终选择退兵的理由,盟军在消耗战中打赢了一场注定会失败的战役。安齐奥战役盟军累计伤亡达到4万余人左右【保守估计】,占到盟军出动兵力了一半左右整体伤亡率在百分之45左右,德军累计投入一线兵力12.5万伤亡2万人左右这是盟军数据,德军伤亡数据为18000人左右。由于德军凯塞林将军的保留主力的打法,盟军直到第二次大战结束尾声才象征意义上解放了意大利南部地区,C集团军群的投降日期为1945年5月2日。

1945年意大利战役彩色照片

二战德军无后坐力炮

二战中,德国最先将装甲部队集群使用,创造了”闪电战”。有矛必有盾,在研究装甲作战同时,德国并没有忽略反坦克武器的研究,给陆军配备了轻、中、重3级反坦克武器。各种自行反坦克炮、反坦克突击炮是德军威力最大的重型反坦克武器,由于突击炮等重型武器要集中使用,一般部队大都装备牵引式的中、小口径反坦克炮。战争中,火炮口径随着对手坦克装甲的厚度增加,而不断加大。这些火炮是德国陆军步兵部队最重要的中级反坦克武器。

而对于班排级的轻型反坦克武器,德国人并没有忽视它们。一般来说,提起德军轻型反坦克武器,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铁拳”反坦克榴弹炮。它是二战后期德国使用最多的一种轻型单兵用反坦克武器。实际上,早在战争开始前,德国就为轻装部队设计了一系列轻便灵活、作战威力较大的无后坐力炮。在多个战役中,它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只不过由于数量较小,再加上后来的”铁拳”太出名了,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存在。

在希特勒登台后的军备计划中,德军在一战美军"戴维斯"型无后坐力炮的基础上,迅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应用于实战的无后坐力炮-75毫米LG40型无后坐力炮,1940年投入现役。接着德军又连续开发了105毫米、150毫米LG42等多个型号。然而由于德国战争资有限,尽管无后坐力炮的性能相当出众,但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所有型号的无后坐力炮的生产数量仅有1500门,主要装备德军空降兵。北非军团和东线的一些山地步兵师未能大量装备。二战中,在法兰西会战、克里特岛空降战役、北非战场以及1943年后东线防御作战中,德军的无后坐力炮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然而人们由于往往只关注战役的进程,忽视了它在战斗中的重大威力。

装备概况

二战中,德国大批量生产的主要有4种口径无后坐力炮,分别是75毫米的LG40型、88毫米的Raketenwerfer43型、105毫米的LG40与150毫米的LG42型。它们各有所长,性能都非常不错,是德军轻装部队非常重要的反装甲武器。

1.75毫米LG40无后坐力炮

75毫米LG40无后坐力炮是世界上第一种参加实战的无后坐力炮。该炮口径为75毫米,炮口初速365米/秒,炮尾部采用水平滑行击发结构。最大射程6.8公里。为了减轻全炮重量,以适应空降作战的需要,德国克虏伯公司采用大量轻合金来制造LG40,使其战斗全重仅为145公斤,满足德军空降作战的战术要求。75毫米LG40整炮可分解为4部分进行拆装和空投,其炮架和弹药由专门的空降伞包装运。

然而这种轻便高效的空降兵专用火炮产量非常少。整个二战期间,德军75毫米LG40无后坐力炮只生产了653门,1940年生产了184门,1941年仅有9门,几乎停产,直到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需要大量反坦克武器,才重新开始生产,可产量仍然不高,1942年91门,1943年132门,1944年最多,也仅有237门。由于它的数量太少,只能装备少量精锐伞兵部队,未能发挥太大的作用。

LG40的缺点是炮尾喷焰太长。根据实战,德军空降兵规定该炮发射时,后方50-100米内为危险区域,弹药和炮手都不允许在该区域,这对它的使用有很大限制。此外该炮发射时,噪音非常大,会严重损伤炮手的听力。所以按德军战场规定,该炮射击时,炮手要戴耳塞或尽量捂住耳朵。

2.88毫米Raketenwerfer43型无后坐力炮

88毫米Raketenwerfer43型无后坐力炮是德军另一种相当不错的反坦克武器,1943年服役,主要用于北非战场。该炮口径为88毫米,采用三脚支架,炮口初速350米/秒,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230米,射速为10发/分。该炮主要装备德国非洲军团,还支援给一部分意大利步兵团。在突尼斯战役中,德军缴获了美军”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在美军”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的基础上,德军改进了88毫米Raketenwerfer43无后坐力炮,结合”巴祖卡”的优点,研制了空心装药破甲弹,使其穿甲威力大幅度提升,在北非的最后战役和意大利半岛鏖战中,给盟军的装甲车辆带来重大伤亡。尽管88毫米Raketenwerfer43性能不错,但总产量不高,加之德军认为其射程太小,不愿意装备,所以未能发挥大的作用。

3.105毫米LG40型无后坐力炮

105毫米LG40型无后坐力炮于1941年服役,主要装备德军空降兵和德军山地步兵师,炮身长1.902米,战斗全重388公斤,最大射程7.95公里,总产量528门。150毫米LG42无后坐力炮原型为150毫米LG240,LG42为量产型号,1942年服役,口径150毫米,炮身长2.6米,炮弹重38公斤,发射药包重7.1公斤,炮口初速为290米/秒,最大射程为6.5公里,1944年夏季停产。这两种无后坐力炮由于重量大,射程近,产量更少了。由于没有什么十分重要的战绩,很少有人关注它们。

此外,德军未完成的末日武器计划中还有一款航空无后坐力机关炮G104。该炮口径为36.5毫米,炮身长10米,设计火炮出膛初速度为470米/秒。该炮计划安装在未完成的”齐柏林”航母搭载的舰载俯冲轰炸机JU87C上,在JU87C俯冲攻击时实施对目标的精确打击。

德国伞兵的利器

德国设计无后坐力炮的目的是给空降兵提供一种能快速取得的重型支援火力。所以它主要装备伞兵部队。以德军1941年空降兵部队编制为例,当时德国空降兵下辖航空兵11军。它是一个空降军。第11航空军的主力是第7伞降师,此外还包括机降第22师、突击滑翔机团、伞降高炮营、伞降工兵营、伞降卫生队以及战斗航空兵群和运输航空兵联队。从其编成来看,当时德军伞兵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其中伞降炮兵营主要装备16门无后坐力炮,但德军部队配属的火炮数量没能达到满编的16门,一般仅为10一12门。伞降反坦克炮营主要装备28毫米锥膛炮和37毫米反坦克炮,数量在12-15门之间。从这个编制来看,在落地后,德国伞兵很快就能拥有较强的支援火力,作战能力要远高于同时期的美英空降部队。

在克里特岛战役中,虽然德国空降兵遭受了较大的损失,但是75毫米LG40和105毫米LG40无后坐力炮经住了实战考验,发挥稳定,尤其在争夺马利姆机场南面107高地的战斗中发挥出色。德军伞兵的MP38、MP40冲锋枪对守岛英军的防御工事和野炮阵地威胁不大,攻击数次受挫。随后赶到的德军75毫米、105毫米无后坐力炮以出色的直瞄火力压制和高精确打击,摧毁了英军新西兰营的防御,一举攻下107高地。随着107高地的失守,英军逐步丧失战场主动权,最后丢失了整个克里特岛。在该战役中,德国的无后坐力炮以稳定的发挥,得到德国伞兵的认可。

德军作为第一个将无后坐力炮投入实战者,对这类武器的优缺点很明白,但最初的无后坐力炮的纸面数据颇有不如意之处,与性能更好的各种常规身管火炮相比,射程短和精度低;与后来名声大噪的铁拳系列比,显得沉重而且造价稍高;尤其德军偏好远距离制敌,加之载具稀缺,与美军成群吉普车扛无后坐力炮相比,德军大多数部队还是徒步或者骡马;更重要的是,德军决策层没有重视这种装备的实用性。

德军的技术条件,发展出类似82无这个档次的无后坐力炮,完全有可能,有条件实现。而且无后坐力炮可以配备几乎所有德军的各种载具加装可拆卸脚架,从半履带摩托,到各种侦察装甲车,SDKFZ 250/251等半履带车,甚至可以搭载到各种突击炮顶上,与伴随步兵协同作战。战后高新科技大进步,制导武器发展替代了无后坐力炮。但在二战的技术水平下,无后坐力炮完全可以和迫击炮那样大放异彩。迫击炮吊射,与无后坐力炮的直瞄,是相当好的搭档。而且同样造价低廉,对制造设备和原材料没有特殊要求。而且无后坐力炮完全可以发射聚能装药战斗部弹药,还能发射各种杀伤榴弹,对各种车辆工事,乃至密集的人员聚集地,都有很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德国二战中的无后坐力炮技术先进,射程远,精度高,拆卸方便,机动灵活。对于缺乏重火力的伞兵和机动困难的山地步兵,它是最好的武器。但德军无后坐力炮的口径太多,型号繁杂,对后勤保障十分不利。加之德军高层存在偏见,过于重视射程威力等战斗指标,忽视易用性,在战争后期淘汰了很有前程的150毫米LG42,改用笨重的150毫米SIG.33步兵炮,影响了无后坐力炮的发展。同时,这种偏见也造成了各型号火炮生产量小,部队普通缺编,对严重影响了战斗能力的发挥。德国投降后,美、苏两国都看出了无后坐力炮的潜力,瓜分了德国无后坐力炮的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自己无后坐力炮。

二战美国伞兵用的M18/57mm无后坐力炮

失落的沙丘1943年凯瑟琳山口之战德军第504虎式装甲营

德国国防军第504虎式装甲营成立于1942年12月到1943年年初,1943年2月份接到希特勒命令出击北非战场时期编制内只有18辆虎式坦克,剩余的坦克由25辆三号J型L型坦克组成,而这些坦克装备却成为了当时濒临险境的隆美尔北非军团的最后援军,而英军兵力则继续加强的前提下还得到美军10万美军精锐部队支援正从两面夹击向德军坚守的突尼斯城合围过来,也就是说隆美尔将军的北非军团在得到18辆虎式坦克和25辆三号坦克的支援下对手已经增加10万精锐大军,而这样的比例北非战事已经到没必要继续下去程度的,当时就算是军事天才意志顽强也都无法在这样兵力悬殊下战胜对手,不仅是盟军胸有成竹,连希特勒也几乎对北非战事绝望,因为希特勒从来也不认为北非地区是德军的主战场,所谓在北非投入兵力进行作战从头到尾都是为了面子而已,而希特勒也从来没有想到北非战场一打就持续2年半之久,意大利几乎溃不成军,德军孤军深入越镜千野都让希特勒对北非战场呈现两个方面的态度,一个消极一个是隆美尔北非军团成功着实让他爽来了一把面子在法西斯同盟国中挂得住。

俗话说的好,成事在君不在将,希特勒的再三犹豫使得给予北非战场补给几乎一天比一天少,没有充足燃料兵力补给情况下北非战场局面才从基本可以赢的局面一落千丈,虎式坦克调到北非战场就是一次试炼而已,并且还有搪塞隆美尔将军的借口,但隆美尔将军并不服输,他知道反败为胜最后机会就是提先给美军一个下马威使其士气受挫,并以美军为突破口击溃刚到战场出身牛犊的美军主力,进而可以尝试扭转战局不利局面,因为隆美尔深知面对敌军两面夹击,最能取得突破的就只有美军了,因为英军已经在北非战场与隆美尔交战许久,深得隆美尔将军的一些战术特点,而美军却不知道,这就是名将在战场上天生的敏锐嗅觉。

这时已经到了1943年2月份14号双方将领聚焦的关键地点就在北非战场凯瑟琳山口,这个山口是兵家必之地,因此隆美尔将军决定率先把第504装甲营虎式坦克,率先在该区域埋伏,等待美军主力的部队的到来,其中德军第21装甲师在第504装甲营发现美军发起攻击后,则马上快速进行迂回包抄攻击。

地图上501装甲营就是504装甲营。

就这样一场战术性迂回反击战就部署完毕了等待着美军的部队抵达。“为了躲避敌军战机白天侦察我们在14号的临城就开始出发,虎式坦克行驶在一望无际沙丘中,借着月光前进着,幸运的是在长途快速奔袭中只有2辆虎式坦克发生了故障而不能前进,而第二三号坦克连已经提前攻占指定地点和位置正在月光中焦急等待着我们虎式坦克一连的到来,在全部伪装工作完成后,已经早上6点,一夜未眠的我们在白天降临后,就被美军的坦克在朦胧的睡意中惊醒,美军坦克浩浩荡荡的车队和坦克行驶在我们射界之内,没有任何警惕,随着前线指挥官埃里克中校的一声令下,坦克引擎开始发动占领了各个沙丘的至高点,开始远距离攻击美军的推进车队,1500米外开火,强劲88毫米56倍径炮可以做到准备无误的打击,敌军谢尔曼坦克就火柴一点炮弹一擦就着,无论击中敌军坦克的正面,侧面,还是那看似厚重半圆形炮塔。”

随着第504装甲营的开火,德军第21装甲师迅速迂回试图切断美军C集团军后路,在第21装甲师突然出现在美军C战斗群的后方时战局基本已经明朗了,这就好比战国时期魏国的武卒一样,强大精锐虎式坦克在正面强抗,第21装甲师才是发起致命一击主要兵力,混乱中累计有100辆坦克被德军击毁,而德军整个战役的交锋只损伤两辆虎式坦克,第21装甲师损失坦克只有30辆左右,这个数字还包含可以修复的战损坦克车辆,这开战第一天战绩,而就在隆美尔即将扩大战果之际,关键德军第10装甲师居然被一个不懂装甲战的老头紧紧拽在手里不肯移交指挥权,这个老头就是已经年过半百的德军大将汉斯·冯·阿尼姆,他是贵族出身因此隆美尔也拿他没有丝毫办法,战事取得重大进展的第6天后隆美尔知道英国额即将合围他,只能草草收兵,六天战斗德军一共击毁了美军400多个装甲目标和单位,其中512辆是盟军各式车辆,坦克183辆,半履带装甲车194辆,可以说一举把初到北非的美国第二军击了个粉粹,这导致美军第一任第二军前线指挥官被解职换上了巴顿将军,而巴顿将军后来顺势而就也完全建立在他本人仕途运气上,就是当时美军第一任第二军指挥官是巴顿也是基本是回天乏术。

因为美军第二军推进时,第一指挥不通畅,第二没有明确临战战术安排,第三就是没有提前进行正规的武装侦察行动,如果当时美军的有侦察部队,就不会不知道,他们前面沙丘之下集结了德军第504装甲甲的18辆虎式坦克,还有德军第21装甲师的迂回调动。最终的结局还是以德军主动撤退而告终,黄昏的阳光照射在失落的沙丘之上,这是德军最后一次机会也是北非战场最后一场胜利,而原本可以达到战略意义上的攻势,却变成一次战术意义几乎达到完美的反击行动,战略和战术意义的一字之差终究是无法力挽狂澜。

二战大事年表

二战大事年表

【1939年】

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39年4月,德军占领丹麦和挪威

1939年5月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发起进攻,很快占领荷、比、卢三国

1939年德军从法国境内攻向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被迫实施著名的敦刻尔克撤退,撤至英伦三岛

【1940年】

1940年9月起,英、意在北非进行拉锯战

【1941年】

1941年初,德国诱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加入三国军事同盟后,德、意分别占领南斯拉夫和希腊

1941年2月,为争夺地中海并帮助意大利保住在非洲的根据地,德军参加北非作战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

1941年12月7日,日军袭击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向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

1942年5月起,日军的战略进攻受阻,美日在珊瑚海海战,日军首次受挫

1942年5月,苏、英、美曾谈判,确定应由美、英两国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便从东、西、南三面打击希特勒

1942年6月美日的中途岛海战,日军损失惨重,损失4艘航空母舰,在太平洋上的海军优势也很快丧失

1942年7月,德军转而大举进攻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艰苦奋战160天,歼灭德军33万,这次胜利是转折点

1942年8月,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标志着太平洋战争已完成转折

1942年11月起,英军在阿莱曼地区的会战中大败德意军,扭转了北非战场的被动局面

1942年11月末,美英联军在北非登陆,占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奠定了非洲战场胜利的基础

【1943年】 1943年5月,美英联军从东路和西路发起进攻。迫使退至突尼斯境内的德意军投降,北非战事至此结束

1943年7月,美英联军在西西里岛登陆

1943年7月,苏德在库尔斯克展开空前的大会战,这是迄今规模最大的装甲战。此战德军失败后,开始了长达20个月的撤退

1943年9月,在意大利南部地区登陆,迫使意大利与美英签订停战协定,宣布投降

1943年11月,盟军在太平洋上对日军发起全面反攻

【1944年】

1944年6月6日美英派兵在法国西北诺曼底地区登陆,并向德国进军

1944年8月,美英军又在法国南部登陆

1944年12月16日,为挽回败局,德军在比利时的阿登地区发起反扑,美英军与德军在阿登地区进行大会战

1944年下半年起,苏军大规模追击德军,在东欧各国人民的英勇配合作战下,攻入德国本土,与此同时盟军控制了中太平洋诸岛屿

【1945年】

1945年3月,西线的美、英军渡过莱茵河,向德国腹地进攻

1945年3月,亚洲地区盟军攻占硫黄岛和冲绳岛。在东南亚,夺回日军占领的印度、缅甸等国和地区

1945年4月,欧洲地区盟军在易北河会师,东、西欧两个战场连成一片

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事至此结束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同时,中国战场也转入全国规模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天皇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日、意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宣告结束

一战大事年表

1914年

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30日,俄罗斯动员它的军队支持塞尔维亚

7月31日,徳国要求俄罗斯立即撤军 而法国要在事件中保持中立

8月1日,德国向俄罗斯宣战

8月2日,徳国的军队占领卢森堡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

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因为考虑到比利时对它的国土安全非常重要

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宣战

8月19日,奥匈在Cer打败塞尔维亚

8月20日,德国军队占据布鲁塞尔

8月23日,日本向德国宣战

九月,法国,英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一份合作协约,组成协约国

10月9日: 比利时安特卫普被德军攻下

10月29日: 奥图曼土耳其帝国加入同盟国

11月2日: 俄罗斯向土耳其宣战

11月5日: 法国和英国向土耳其宣战

1915年

4月24日: 土耳其人开始集体屠杀亚美尼亚人

4月25日: 英联邦军在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岸边的加里波里半岛登陆,开始加里波里会战

4月26日: 意大利秘密和协约国签订伦敦密约

5月23日: 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

10月14日: 保加利亚向塞尔维亚宣战并加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战团. 塞尔维亚在15个月后被征服

1916年

3月9日: 德国向葡萄牙宣战

8月27日: 罗马尼亚向奥匈帝国宣战

8月28日: 意大利向德国宣战

9月15日: 索姆河战役 — 每前进1厘米需死2个人

1917年

2月24日: 美国驻英大使Walter H. Page收到齐默曼电报, 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 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

4月6日: 美国向德国宣战

6月27日: 希腊加入协约国

8月14日: 中国向德国宣战

10月26日: 巴西向德国宣战

12月7日: 美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1918年

3月3日: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 俄罗斯退出战争

8月: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同时在美国波士顿、法国布莱斯特和塞拉利昂自由城爆发

10月30日: 土耳其投降

11月3日: 奥匈帝国向意大利投降

11月11日: 德国签署停战协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二战历史大事年表

1939年9月1日~9月30日 波德战争

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约150万兵力在2300架飞机和2600辆坦克的掩护下大举进军波兰,二战全面爆发。9月27日,华沙沦陷。30日,波兰宣布投降。

1940年5~6月 德国闪击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并于同月饶过重兵防守的马其诺防线入侵法国。15日,荷兰投降。28日,比利时投降。

1940年5月26日~6月4日 英法比军队33.8万余人(其中法军12.3万人)从法国小镇敦刻尔克撤退回英国。14日,德军占领巴黎。16日,H.P.贝当接任法国总理。17日,德军从侧后推进至瑞士边界,法第2、第3集团军群被围。同日,法政府请求停战,22日与德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同意德国占领法国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并宣布退出战争和解除法国舰队武装。25日,法国全面停火。

1940年7月10日~10月31日 不列颠战役

1941年6月22日 德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张)

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扩张到最大规模)

1942年5月7日~8日 珊瑚海海战爆发(日军第一次受到挫折)

1942年6月4日~6日 日美在中途岛海域交战 (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 斯大林格勒战役(欧洲战场的转折点)

1942年10月23日~11月4日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1943年7月10日~8月17日 西西里登陆战役(意大利法西斯末日的开始)

1943年9月8日 意大利投降,墨索里尼下台(轴心国的瓦解)

1944年6月6日~7月18日 诺曼底登陆战役(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5月8日 纳粹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的“胜利日”)

1945年4月1日~7月2日 冲绳岛战役(日本法西斯最后的挣扎)

1945年8日6日~9日 美国分别向日本广岛和长骑各投下一枚原子弹(核武器首次用于战争)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签署投降书(二战全面结束)

从1939年9月1日开始到1945年9月2日结束,二战打了 整整6年时间,共2000多天。

1939年9月1日至1942年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轴心国处于战略进攻地位,不断地向世界各地侵略扩张,战争逐渐从西欧扩展到东欧,北非与南欧、直至太平洋,从而成为全球性战争。 由于世界各国的利益受到来自法西斯战争的直接威胁,法西斯侵略扩张与世界各国

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矛盾成为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合国家宣言》,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春至1943年12月,是大战的相持与转折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德、意、日军队在世界各战场上全面展开作战,法西斯不断膨胀的侵略野心和其潜力不足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反法西斯联盟逐步恢复战斗实力,在稳定战线的同时,分别在各战场进行具有战略意义的会战,扭转了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在苏德战场上的著名莫斯科会战迫使德军放弃对苏联全面进攻的计划。

1941年12月,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胜利达到巅峰。当月,日本进攻美国珍珠港基地,把美国拖进了战争。

1942年7月至11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年下半年,同盟国军队完成了大战的根本转折和全面进攻的准备。在苏德战场、北非战场、亚洲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局开始由盟军掌握主动。(

1944年1月至1945年9月,是大战的最后较量与结局阶段1944年,同盟国在欧、亚战场展开了全面战略进攻。

在苏德战场,苏联连续发动大规模攻势战役,将战争推向东区和德国本土。

在西欧战场,美英盟军登陆诺曼底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并迅速解放法国,

进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威逼德国本土。欧洲各国人民掀起抵抗运动和解放战争高潮,配合苏军和美英盟军作战,解放本国领土。在太平洋战场,盟军胜利地进行了越岛进攻和海空作战,突入日本防御圈。

在东南亚战场,中美英联军加紧进攻缅甸境内的日军。在中国战场,也对日军展开了局部反攻。

1945年,在反法西斯同盟国打击下,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先后于5月和8月宣布向同盟国投降。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内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的败降和同盟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5

无敌于天下的二战德国,到最后为何失败?这一大原因最致命

德国在世界历史上,始终是谜一样的国家,日耳曼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更是一个让人费解的民族,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留给世界太多的疑惑和不解,值得世人思考和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一次大战。德国作为二战的主要发动国和参战国,其作战对手与一战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但德国却输掉了同样的两场战争。

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闪击战”理论发挥出令人震惊的威力,但德国还是输掉了战争。我们不得不思考德国失败在哪里?大战略上的一系列错误是造成德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而言,德国的战略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法从战略目标出发

确定合理的军兵种结构第一次世界大战,各种新技术武器纷纷登上战争的舞台。技术决定战术。坦克、飞机、潜水艇等新型武器的背后,不仅意味着作战方式要建立在新型的物质基础之上,而且折射出战争制胜点和竞争重点的变化。

国家战略发展经历了从陆权到海权再到空权的三个基本阶段,具体到军事领域,则要求国家根据战略重心的变化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军力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家战略正处于海权向空权过渡的时代。面对新的技术兵种——空军,以马汉《海权论》所主张的“巨舰大炮”主义已经无法再适应战争需求而走向没落。空军和航空母舰代表了战争的发展方向。

因此,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应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否则很难通过战争手段突破原有国际体系的制约而奠定世界强国地位。

德国的军种结构脱胎于《凡尔赛条约》。该条约的基本精神就是削弱德国的军备使其无法东山再起!德国被“禁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只能拥有十万人专门为维持国内秩序、负责边界巡逻的陆军,不准建立空军,不准制造坦克和拥有重型火炮,只能保有六艘轻型战斗舰、六艘轻型巡洋舰、十二艘驱逐舰和十二艘鱼雷舰,禁止使用潜水艇。”

对德国而言,条约所规定的国防力量,自卫尚显不足,更难以为德国的崛起、复兴提供力量支持。所以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撕毁《凡尔赛条约》,重建德国强大的军备。

1934年8月,希特勒秘密下令将陆军规模扩大至三十万人,海军增加一倍,并开始建造两万六千吨的大型巡洋舰、潜水艇及军用飞机。至1935年,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拥有二十四个步兵师、三个坦克师;空军拥有二千五百架飞机,其中八百架是作战飞机;海军业已建造和正在建造的舰只有三十六艘潜水艇,五艘三万吨级以上的战列舰,以及巡洋舰、驱逐舰。”德国军事力量虽然得到复兴,但其军力分析是不平衡的,缺乏国家战略需求的宏观指导。

德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建立“大德意志帝国”,以“保障日耳曼民族在地球上所应得到的领土”。德国如欲实现自己独霸世界的战略目标,必须要分两步实施:首先必须取得欧洲霸权,打败法国、苏联和英国。在称霸欧洲后,德国必须通过某种手段征服美国,实现其独霸世界的战略野心。

德国战略目标的实质,其实是获得对欧洲陆权、大西洋海权的控制权。欲确立欧洲陆权,德国必须打败法国和苏联,而与英国、美国的争夺,则是确立大西洋海权的需要。但无论是陆权还是海权,首先必须确保的是制空权。德国的战略目标要求其军种结构必须三军齐全、结构合理,而不应过度地侧重陆军和空军。

海军的蹩脚,既为后来德军“海狮计划”胎死腹中埋下了伏笔,也成为日后德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归结为一点,德军建设缺乏战略前瞻意识,忽视了海军“制空权”力量建设。

“技术决定战术”,当时各种新式兵器的出现,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战斗样式。德国依靠坦克、飞机创立了“闪击战”理论。而在海战中,潜艇、航空母舰的出现,也昭示着新的海战模式。

但德国海军的战略思想,还停留在一战“大炮巨舰”时代,自始至终没有建造出航空母舰。虽然德国依靠潜艇“狼群”战术,取得了大西洋海战中的初期胜利,但终归没有海洋制空权而最终失败。

二、敦刻尔克战役放虎归山

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动对法战役。24日,德军在敦刻尔克将三十六万英法联军合围。正当德军准备发动最后战役,歼灭背海作战的英法联军时,希特勒却命令前线部队停止攻击。“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希特勒的犹豫、寡断,给英法联军以死里逃生的机会。直到26日晚7时,希特勒才取消了停止攻击的命令。但这宝贵的两天时间里,英国政府动员国内渡船、海军扫雷艇、沿海各种小船,甚至将伦敦和泰晤士河上的救生艇、拖船、快艇、驳船等都统一组织起来,展开运输英法联军的撤退工作。至6月4日下午2时,2.6万名法军士兵最后撤离敦刻尔克。在这次撤退中,共撤走英法联军336427,为日后反作战击储备了战略力量。

虽然英法联军装备丢弃一尽,但敦刻尔克战役对德国而言,仍然是一个不可原谅的战略性错误。

首先,希特勒停止攻击的理由就是不充足的,甚至是一厢情愿的。希特勒停止攻击的主要缘由就是为与英国议和创造条件,但希特勒太过于高估自己的实力。虽然德军已经征服了波兰、荷兰、卢森堡、比利时,但希特勒根本就不具备同英国人谈判的资本。

英国以海权立国,而德国以陆权立国,只要德国的海军无法打破英国的制海权,在当时缺乏远程武器的情况下,英国本土就是安全的。更何况,英国海外还有大片的殖民地,能够为英国提供充足的战略资源。所以,希特勒想单纯靠陆地上其装甲集群创造的几次胜利,就想让英国放弃制海权和传统欧洲大陆霸主地位,是很不现实的。

其次,33万英法联军撤退到英国本土,无异于放虎归山。虽然,这33万部队武器装备丢弃一尽,但根据美国《租借法案》,英国可以得到美国源源不断的物资和装备补充,所以这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德军在敦刻尔克的举动,无异于自掘坟墓。这支力量成为英伦之战的战场生力军,在日后西线的大反攻中也成为一支战略性力量。

三、地中海战略重视程度、投入程度不够

这里的地中海战略不仅限于地中海,而是包括与之相联系的北非、巴尔干半岛、中东地区。地中海是联系欧、亚、非三大洲的枢纽所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不仅富有德国缺少的石油等战略资源,而且是英国与海外殖民地相联系的生命线所在地。

在德国海军、空军无法取得对英作战制海权和制空权的前提下,德国应该改变战略,由直接进攻战略转变为间接路线战略。英国是岛国,战略资源严重依赖于海外殖民地,德国只要切断英国的资源补给线,通过消耗战的手段便可达到逼英国人就范的目的。

按照这一战略,地中海将成为整个战略的“枢纽”。但是德国并没有给予地中海地区应有的战略重视,放任意大利在地中海地区盲目扩张。希特勒当局应该意识到意大利在地中海的任何一项举动都会对德国的整个战略全局产生影响,而应对其行动加以控制和引导。但德国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放任意大利发动了北非和巴尔干战争。

这两场战争在英国政府的努力下均以失败而告终,并给轴心国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军事态势。为扭转北非和巴尔干战场的不利形势,德军不得不抽调部队介入这两个地区。但从德国力量介入的规模和程度,却反映出德国最高决策当局在战略指导上的欠缺——没有处理好战略集中和战略兼顾原则。

在英国本土遭遇德国大规模空袭的前提下,英国仍然从本土和殖民地抽调部队增援北非战场,可见地中海地区在英国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但德国自始至终没有认识到地中海地区的重要战略价值,被派赴北非的隆美尔“非洲兵团”也仅有两个德国师而已。

在对英作站陷入僵局的形势下,德国不是将对英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地中海作为战略重心,而是将内部的统治压力转向苏联。德国的欧洲战略出现了一种重心晃动现象。

德国对苏开战只是时间问题,但考虑到德国的战略处境和地缘态势,对苏作战的前提应建立在彻底击败英国的前提之上。否则贸然发动对苏作战,一旦攻击受挫,很可能重蹈一战的历史覆辙。如若德国不是将苏联而是将整个地中海作为战略重心,不仅可以避免这种战略重心晃动现象,而且有可能在彻底扭转北非和巴尔干战场形势的条件下,切断英国的资源补给线。

但是德国没有在就地中海和苏联两者的战略价值作出权衡,就盲目地敲定对苏作战计划。正是由于这一点,德国最高统帅部并没有给与地中海以过多的关注。德军在北非取得暂时的军事优势后,在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中被打破。随后几个月时间内德意军队被彻底驱逐去北非。1943年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垮台,盟军成功在南线开辟对德战场。此时,德国已不再是两线作战,而是三线作战。正是德国对地中海战略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量不够,不仅没有为德国的称霸战略作出太多的贡献,相反还起到分兵分势的不利作用。

在对苏作战中,德军军事力量本已不足,但还不得不在战前抽调部分军事力量解决意大利在北非和巴尔干所造成军事颓势问题时,其实质就变成了一种对自身军事力量的分散和削弱行为。

四、对苏作战失误多

苏德战场是二战的主要战场之一,苏联也是纳粹德国的最重要埋葬者。而造成德军折戟苏联的原因,除了苏军的英勇善战和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外,最重要的还在于德军在战略上的一系列错误。

1.战略目标不明确。

纵观整个“巴巴罗萨”计划,其实存在着三个战略进攻重心:彼得格勒、莫斯科和乌克兰。德军高级将领从军事战略出发,认为攻克莫斯科是战争的主要目的。然而希特勒却从他的主要需求出发,认为乌克兰和北部的波罗的海沿岸才是真正的战略要点。因为那里有德国维持战争所需求的粮食和石油。所以他对原有计划作出了“南北两翼必须快速且强大”,“莫斯科不是很重要”等修改意见。

由于希特勒固执地认为,打击敌人的经济腹地比占领政治中心更为重要。所以德国对苏作战的进攻重心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无论是国家战略还是军事战略,其基本的要求是战略重心必须明确和惟一。这取决国家战略资源的有限性和实现战略目标的可行性。希特勒这种“需求决定目标”的战略思维,其实是一种狭隘的、不符合战争规律的战略思维。

克劳塞维奇提出的战争原则之一就是“打击敌人的心脏”。战争一旦开始,全部的目标就应该是打败对方,而不是从对方国土掠夺资源,因为一旦将对方打败,全部的财富和资源自然都属于胜利者。

以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为首的德军高级将领就是从这个简单的战争原则出发,认为一旦在北方歼灭了红军主力,并夺取了莫斯科,就能彻底摧毁苏联的抵抗意志和军事实力,剩下的任务就水到渠成了。

德国和苏联这种强国之间的战争,就像两个高超的拳击手在斗拳,任何一方的一轮重拳过后,对方都必然还以重拳,除非你的第一轮打击就能击中敌人的要害并使之彻底丧失战斗力,不然进攻过后就会出现防御的危机。

虽然在计划上兵分三路同时进攻北部、莫斯科和乌克兰三个目标,从表面上对苏作战重心问题得到了掩盖。但是德军元勋毛奇曾提出如下原则:“与敌军主力发生冲突后,任何作战计划都不会一成不变。”一旦三路进攻受到阻力时,究竟先以哪个目标为重点就成为了突出问题。这就为日后开战一段时间后的目标争议和命令混乱埋下了伏笔。

在苏德战争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由于迅速攻克了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歼灭了苏联西南方面军60余万人,莫斯科门户洞开,正是一举攻克苏联首府的好时机。但是希特勒在资源战略思维的主导下,中央集团军群被迫将主力分兵南北两路,力图在乌克兰基辅形成有史以来最大的包围圈。

在这次战役中,60万苏联军队被合围歼灭。从战术角度看,德军将合围战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从战略角度看,德国却失去了一举取得对苏战争决定性胜利的最好的,也可能是唯一的机会。如果在讨论计划阶段,能够将战略进攻重心问题予以彻底解决,也许日后苏德战争的历史就会改写。

2.没有正确把握战争实际。

在整个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主力兵团一次又一次地被德军合围,进而被全歼。在这场战争中,德军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几近完美的歼灭战。

从战役、战术角度看,德军无可挑剔,基辅战役、明斯克战役等经典战役是军事教科书少有的经典战役。但若从战略角度审视这场战争,这又是一场奇怪的战争。

战争具有空间和时间两个纬度。从这一点上看,苏德战争的实质就是如何在苏联冬天来临之前,夺取苏联广阔得国土取得战争的胜利,而非歼灭苏联的重兵集团。当德军自己造就一个又一个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战役时,实质上却是在为未来的最终失败打下了伏笔。

德军一次次歼灭苏军重兵集团的同时,也在一次次丧失取得战争决定性胜利的机会。苏联最不缺乏的就是人力,而德军最迫切需要的却是时间。德军的胜利,是在用自己的时间来换苏联的人口。每一次重大战役的胜利,都在使德国在战略上获胜的筹码“缩水”。

经过这场战争,德军从二战初期的精锐之师变成了疲惫之师,由战无不胜的神话之师变成了“末路狂兵”。正是因为这样,苏德战争成为整个欧洲战场,乃至整个二战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