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麻豆画精品传媒2021网站(美需要设计——浅谈工笔人物画的形式美)

麻豆画精品传媒2021网站(美需要设计——浅谈工笔人物画的形式美)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2-08 02:50:58

麻豆画精品传媒2021网站(美需要设计——浅谈工笔人物画的形式美)

麻豆画精品传媒2021网站文章列表:

麻豆画精品传媒2021网站(美需要设计——浅谈工笔人物画的形式美)

美需要设计——浅谈工笔人物画的形式美

【艺境观象】

作者:李 晶(工笔画家)

在视觉艺术领域里,绘画是静态空间的造型艺术。几乎每一位成熟的艺术家都在做着这样的工作:将附着在客观物象本身的构成美的因素抽离出来,用美的形式规律组织和绘制画面。不可否认,工笔人物画含有艺术家强烈的设计意味,唐代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挥扇仕女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等,都是构成形式美学的典范。

盛世高原(中国画)黄沛沛

大多数艺术家在早期艺术实践中都易拘泥于物象,受到太多客观物象的“拖累”,被客观物象掩盖着的美的形式因子没有被彻底揭示和挖掘出来,导致作品画面语言含糊不清。美需要设计,在客观物象中找出点、线、面、形、色等抽象因素,然后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由画面中各形态之间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律动等所构成的图形给人的视觉以引导作用,并赋予画面强烈的形式美感。如此,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个人气质、生活经验、艺术素养、审美理想等主观因素便得以宣发。

当代工笔人物画家中,对形式美的运用,何家英极为纯熟。其作品《初春》《韩国留学生》较为典型。何家英在创作《初春》时,对模特做了很多设计。画面中的S形结构和曲线造型,形成视觉上强烈的流动感,是这幅作品最大的特点。人物的头、肩、左右手臂的走势及身体均构成向画面右侧倾斜的力量,画面右侧的大片留白因人物的视线引导更具有向右的拉扯力。如果说以上种种是“虚”的空间营造,那么,占据画面较大面积的条纹布,则是借助色彩的力量来强化线条实实在在的空间感。不管是有形或者无形的曲线,都是艺术家借用造型语言构建形式美感的手段,以此烘托人物的内在心理特质。

韩国留学生(中国画)何家英

艺术家表面上专于形象的塑造,本质上却往往痴迷于纯形式的视觉思维所带给画面的意境之美。与《初春》不同的是,在作品《韩国留学生》中,何家英巧妙地借助模特身体的纵势来强化垂直线,并赋予画面强烈的形式美感。为了使边框出现一条垂直线,画家大胆裁切掉人物的身体一侧。根据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斯·韦特海默的“格式塔心理学”,人的视觉有完形功能,缺失的一侧并不影响人物的完整性。画面中,通过变形拉长的脖颈,椅背的垂直线,垂下的双腿和椅子腿等都是直线造型。而尖角朝下的领口,呈垂直排列的服装上的三部分淡蓝色,双手向下组成的倒三角等更是强化了垂直线的视觉体验。所以无论衣服内部有多少复杂的曲线结构,都不妨碍频繁出现的垂直线造型给予观者的强烈感受。通过对不同长短、粗细、间距的垂直线的重复组织所营造出的空间上的秩序感、层次感、节奏感等等,都是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

尖峰食刻(中国画)陈治、武欣

越是简朴的画面,往往辨识度就越高,视觉感染力就越强。笔者在创作作品《玉生香》时,便舍弃了原始素材本身的大量细节。起稿初期,为了不受人物面部凹凸起伏和衣饰等复杂结构的影响,我眯起眼睛来观察模特,在模糊中,点、线、面等造型要素会被迅速辨识并抽离出来。在创作中,我主要借助黑白灰表现画面,仅在人物面部轻轻点染胭脂并稍加渲染,以服从画面整体的平面性语言。头部、项链、衣服三个部分的深色块自上而下,不仅平衡了画面,更丰富了细节。由人物的轮廓与画幅边界所围成的留白,有的地方宽、松,有的地方窄、紧,形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开放性空间。这种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空间辩证关系,会令作品产生简约的审美意境和多层次的艺术感染力。

清晨的阳光(中国画)刘文辉

玉生香(中国画)李晶

造型语言越纯粹越会彰显出画面的精神性。初看黄沛沛的作品《盛世高原》时,让我联想到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生动,原始单纯。再深入去欣赏时,红、黑、白、绿等几何色块的分布形式又让我想起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在工笔人物画崇尚细节的当下,能在创作中摒弃大量细节,用纯形式的语言表现画面,令人叹服。

动静结合的表现方式在刘文辉的《清晨的阳光》中尤为突出。画家利用人物的动态打破课桌静态的秩序美,并通过不同大小、位置的色块分布来重建视觉平衡,非常巧妙。

运用疏密对比表现空间节奏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也时常可见,但陈治、武欣的《尖峰食刻》却异常大胆。借用书画理论中“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美学观念,画面左侧,人物和食材的密集排布所营造出的紧张感和“密不透风”的窒息感,全都在右侧大面积“疏可走马”的留白中得到释放和缓解。出招奇险,令人拍案。

总之,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就是一场探寻形式美的游戏。从客观物象中抽离出点、线、面、形、色等,然后进行各种“主观”形式美的组合,力求语言简明、练达、单纯。“以少胜多”“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于人如此,于画亦如此。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6日11版)

90后古妆复原师带你找答案

来源:扬子晚报

“言美女又工妆饰,傅着脂粉,面白如玉,黛画眉,鬓黑而光净,又施芳泽,其芳香郁渥也。” 《楚辞》中的诗句让人了解了先秦时期美人的大致装扮,但“白”是怎样的“白”、“黛”又是什么样的黑?美人的云鬓又是如何光净?一位古代妆品复原师给出了答案,她还原出了当时女子所使用的铜黛、铅粉、朱唇,让人仿佛穿越千年,看到了古代女子独特的素雅清丽之美。

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这位古代妆品的复原人——90后女孩王一帆,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5年多时间潜心复原古代妆品的故事。

王一帆在复原古代妆品

“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

复原汉代妆容视频引赞叹

1992年出生的王一帆,辽宁人,现在和丈夫一起居住在上海。她有一个听起来小众却“高级”的身份——古代妆品复原人。顾名思义,她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研读史料,寻找史料中记载的古代女子的曼妙妆容,包括妆品、妆具和梳妆方式,然后和团队的小伙伴一起将它们还原出来。

“最近引起关注的视频还原的是东汉时期的妆容,用到的复原妆品有面脂、露华百英粉、红蓝花胭脂、石黛、朱砂。”王一帆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东汉时期《东观汉记·马廖传》中有诗句云: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可见当时的审美流行粗眉、方额。他们团队根据这个思路,还原出了视频中的妆容,“先用面脂上底妆,然后用丝绵粉扑傅粉。汉代女子的妆面以清淡素雅为主,因此底妆的白度介乎米粉和铅粉之间,光泽感比较强,非哑光。使用的粉状胭脂溶化后呈现水性质地,再上于两颊,让面庞呈现自然的桃红色,与底妆融合后宛如天然气色。妆容整体感觉通透、自然。”

用石黛眉笔画眉

视频中还展现了汉代的画眉和点唇手法。“东汉时期画眉主要用的是石黛,先将石黛眉笔在配套的砚台上来回摩擦几下,然后用石黛笔轻轻地给眉毛上色。汉代流行广眉,这个妆面的眉毛画得比较粗,也比较浓。”

点唇的方法与现在用口红直接上色不太一样,要用到妆具——朱雀衔环踏虎双联杯,先取一小勺红色的粉状胭脂倒入白色的膏状口脂中进行调脂,调成红色的膏状口脂后,再用唇笔蘸取点于唇上。“汉代也喜爱樱桃小口,所以点唇的时候没有将原本的嘴唇全部涂上红色,而是选取了嘴唇中间三分之二处上色。唇色和脸颊上的胭脂颜色是一致的,让妆容看起来更简洁素雅。”王一帆说。

王一帆复原的汉代妆容

已复原35件古代妆品

查阅古籍寻找“隐藏配方”

各式各样的复原古代妆品

王一帆告诉记者,拍摄这次视频之前,她从事古代妆品复原已经五年多。“我的外祖父就是从事古代妆品复原的,耳濡目染,我从小就对这些很感兴趣。”大学毕业后,王一帆在一个科研公司工作,之后想要寻找人生更大的意义便辞了职。“我跟上海戏剧学院的一位老师学了中国古代化妆史,然后自己摸索,开始了古代妆品的复原。”

“我们一般是查阅古籍资料,《齐民要术》《事林广记》等书都会记载不同妆品的配方,但也需要去考证记载配方的真实度。在古代,妆品大多数都是由一家一姓掌握的,有时候记录的未必全是真实的。”王一帆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说唐代,我们就需要从一些上贡的文献里寻找到普通记载中缺失的某一个原料。这是古人对自己家族配方的一个保密措施,考证出来之后再去进行复原。”

那么如何考察复原的真实度呢?王一帆说:“我们会结合不同朝代使用的妆具去反推考证妆品,再结合文献记载的梳妆方式去印证妆具和妆品,最后再看呈现的效果是否和壁画、木俑、陶俑、画像等资料上记载的妆容对应得上。”

目前,王一帆已经成功复原了35件古代妆品,从先秦到清代,涉及各种品类的彩妆,比如甲煎口脂、唐宫迎蝶粉、画眉集香圆、泽渍香兰、棉胭脂等。

王一帆也涉足制香领域,“靠《甄嬛传》走红的鹅梨帐中香我也做过复原,它又名江南李王帐中香。明代周嘉冑的《香乘》中收录了香方:沉香末一两,檀香末一钱,鹅梨(榅桲)十枚。以鹅梨刻去瓤核,如瓮子状,入香末,仍将梨顶签盖。蒸三溜,去梨皮,研和令匀,久窨,可爇。在复原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古人对香的审美要求很高级。”

现代美妆博主玩的花样

其实也是“古人的智慧”

王一帆说,在复原古代妆面的过程中,会时常惊叹古人的智慧。相传魏晋时期魏文帝的妃子段巧笑用紫粉敷面。“紫粉是用落葵做成的妆粉。我们在复原这个妆品时研究了落葵子的功效,了解到它具有一定的润肤作用。虽然它的外观呈现一种淡淡的紫色,但上脸后呈现的效果很自然,有一定的肤色矫正作用,可以调节偏黄的肤色。我们当时开玩笑说,段巧笑可能是个黄脸婆。”王一帆解释道:“这就和我们现在化妆用的隔离霜一样,用不同颜色的妆品来调和肤色。每每了解到这些,我们就感叹,时尚是个轮回,现代人常用的化妆理念,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

“现在秀场上模特会在面部贴很多装饰,诸如珍珠、亮片之类。其实这种面饰的应用,在中国古代的唐朝、宋朝都很常见,当时的女子会在脸上贴云母去呈现碎妆的造型。在唐代还有在脸上画红色月牙图案的妆容,这种图案最开始是模仿伤痕,逐渐地发现它呈现出一种特别的美。”王一帆说,复原古代妆容可以给中国古代文史研究带来帮助,也给当今的时尚带来灵感,让它更具现代意义。

尝试多拍视频

更生动呈现古代“美妆”

相比现代化妆术,古代妆容的优势在哪呢?王一帆有自己的看法:“古代妆品里极简的配方体系和体现的独特造物理念值得现代化妆术借鉴。同时,我们自己常说,中国古代妆品是中国古代的活色卡,妆具是物质文化生活的镜子,梳妆方式是中国古代女子的容德字典。”

对于未来,王一帆也有自己的计划:“我在做复原的同时也在做资料整理,希望能出一本关于古代妆容的书,让更多人去了解。同时我也在尝试着多拍视频发布在微博@王一帆古代妆品复原人上,更生动地把先秦到清代的许多美丽妆容呈现出来。我们会去古诗中寻找思路,像白居易诗中描写的‘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时世妆,我们将来也会做。”

王一帆告诉记者,今年初她成立了工作室,现在工作室有五名成员,“大家各有分工,汇集妆品、妆具、化妆方式的复原,努力把古代化妆复原推向一个更纵深的层面。我们团队有成员曾参与《长安十二时辰》的造型指导,我现在也时常受邀参与博物馆的讲座、展览,这个职业目前还很小众,但我相信它是有前景的。”(记者 张冰晶)

责任编辑: 杨光

画多肉,让我走出心里的困境

感谢作者【@A花落无痕】的原创独家授权分享

投稿日期:2021-05-18

编辑整理:【多肉植物百科】百科君

坐标:广西 河池市

在我最失意的时候,觉得自己总该做点什么来开导自己。喝酒,我不会;读书,静不下心;那就画画吧!其实画画也不会,就是觉得画画是一件能创造美的事,也能让自己静心下来,又开心起来,何乐而不为呢?在小白的世界里,什么都不专业,包括纸和笔。看吧,这第一次画的就是彩铅多肉,至于多肉的名字我是不屑于了解的,我只在乎画得像不像多肉。老实说,这张画给了我信心,要比我想象中画得好很多。

这不,我接连着画下去。没有实物模特,我只能在网上搜索自己中意的美肉图来照着画,能画得像最好不过,不像也没有关系,至少自己变得充实了起来。

画到这大和锦(之前我并不知道是大和锦,后来买来养了才知道),我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看看能不能画得像个样子,结果我被自己惊艳了!哈哈,偶尔嘚瑟一下也没什么坏处,主要还是能给自己一个相信自己的理由。

千挑万选,我选中桃蛋来当模特,画的时候一直在想,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植物?可惜,我的绘画水平没有桃蛋这么可爱!

这婴儿指,我画的比养得好!买了两次,第一次挂了,但好像几年了还有叶插的一小棵,小的不能再小了。第二次快要挂的时候,我及时砍了头,总算保住了,它们静静地生长,在盆里不细看是不见的。当然,模特还是网络图。

画到这,我觉得自己进步了。我给自己的奖状是继续加油!

这次我选了自己的桃美人当模特,说真的,挺像那么一回事了!

惊艳了,真的惊艳了!为多肉,也为自己。

虹之玉,我一直在纳闷,现实中真可以有这么好看的颜色吗?为什么我的都是灰头土脸的呢?

这两张又把我打回原形了,人就该虚心一点,没事别在那嘚瑟~

还是老老实实临摹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多肉画累了,也会画些花。

因为女儿很喜欢小可爱,又去画画小可爱。

像小猫钓鱼一样,我三心二意了,蔬菜水果也画上。

断断续续画了两三年,最后画的是这支玫瑰。画完我对自己说,爱好挣不了饭吃,但可以让我走出心理困境。

很庆幸,我从阴霾里走了出来!

========

本篇文章经作者自发投稿并独家授权“多肉植物百科”,文章内容不代表本号观点和立场!

养花没有太多五花八门的捷径,唯有用心!这里有最真实养肉人的生活,分享多肉养护技巧!如果你也喜欢多肉植物,请订阅【关注】“多肉植物百科”

多肉植物百科--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多肉&园艺自媒体!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多肉和梦想!如果觉得不错,别忘了关注并转发收藏哦!

画插画有了这10个软件还怕不够用?

今天给大家分享10个我自己找素材常用到的app,也是有很多人问我素材哪里找,呐~出啦。这10个不仅质量达标且足够使用。

【马克笔怎么渐变】以及【我用的哪些马克笔】后面都会陆续登场!

·

1、Behance

国外的站酷

也不是说国外的啥都香,毕竟工业革命开始的早,有些东西确实比较领先,插画师的思路和风格也是各式各样,但都审美十分在线。

·

2、Pinterest

国外的花瓣

怎么说呢,就是图异常的全,搜到的也都是画风十分好看的插画。

·

3、Instagram

国内外插画博主

其实跟微博差不多,只不过是全世界的插画师基本都在上面了,上面会有很多知名的插画师、设计师更新东西,仿佛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

4、LOFTER

圈子内的都在玩

刷微博的时候会看到很多人简介是LOFTER资深插画师,总之得到这个app认证且火起来的插画师都是有点东西的

·

5、花瓣

就各种图片素材

其实花瓣儿我用的不是特别多,主要是整改了一次又一次,图封了一批又一批,但还是有很多很好的素材

·

6、站酷

设计师专属app

说是设计师专属应该没有人有疑问吧,每天的首页推荐全都是大神,真的很饱眼福。

·

7、古田路9号

收录各种优秀设计

可能很多人知道这个公众号,但是不知道他还有个app,其实站内搜索真的很方便,就是图都受到保护了,不能保存只能截屏。

8、微博

各种插画、人文艺术博主

各种大V和大神齐聚的平台,随便搜搜都能搜到很多。

·

9、小红书

各种素材分享和原创平台

除了大家熟知的美妆和穿搭,其实还有设计插画类,大家都是很认真的整理,甚至还有非常详细的经验分享(比如我)。

·

10、淘宝

一个什么都有的购物网站

有插画有包装有logo也有各种眼花缭乱的产品,也有你想画的物品和服装模特,模特还都很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不卖的东西,找素材啊就非常的好使,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找着找着就……

·

素材分享

好啦,今天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啦,感兴趣的同学一起来学习呀

平面插画素材应有尽有

有需要的直接找我私信发“插画素材”或者“设计素材”获取:

画出雪域高原的文明年轮——跨越时空的中华文明汉藏民族交融史

新华社拉萨4月5日电 题:画出雪域高原的文明年轮——跨越时空的中华文明汉藏民族交融史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边巴次仁、春拉

当文成公主一行车辇随从远行千里,抵达逻些城(今拉萨)时,吐蕃使臣持幡列队,数人双手紧握于胸前,恭迎公主。

这是一幅描绘在布达拉宫白宫门庭内的壁画,绘制于清代。

这幅表现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盛况的壁画,向世人展示了汉藏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性的一幕。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唤醒深埋在泥土里的历史;透过古老的壁画,人们听到了历史的回音——在这片苍茫的高原上,中华民族水乳交融的故事从古至今不曾中断。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交流,贯穿雪域高原历史发展始终。

唤醒深埋在泥土里的交流史

桑达隆果墓地全景图(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17年,在阿里地区札达县发现的桑达隆果墓地,出土了大量珍贵遗存。碳十四测年显示其年代为公元前366年至公元668年,跨越1000年。

桑达隆果墓地出土的木俑(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桑达隆果墓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麓,海拔3700米。考古发掘遗物中,有7份(6件)金、银面饰,形制与印度西北部马拉里墓地、尼泊尔北部桑宗墓地出土的金、银面饰形制相同或相近,出土的木俑为青藏高原首次发现,其形制特征与新疆吐鲁番一带墓葬出土的木俑形制相同。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何伟介绍,当时,人群在此地出现有规模的聚集,其间经历了政治实体萌芽,经济社会发展,来自周围包括新疆、尼泊尔北部、印度北部、西藏拉萨、山南腹地以及中原汉地的文化在这里交融汇合。

考古人员在桑达隆果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2018年8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春拉 摄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开启的西藏考古事业给世人徐徐展现了一幅汉藏民族在高原大地上交流融合的壮阔画卷。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发掘的昌都卡若遗址,首次向世人揭示了西藏史前人类的发展进程与其相邻地区的联系,并实证了卡若文化与黄河流域早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粟,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作物,首次在卡若遗址被发现,实证了至少在距今四五千年前高原古人类与我国北方地区的交流。

尼阿底遗址联合考古发掘出土的石器(资料照片)。新华社发(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供图)

2016年正式发掘的藏北尼阿底遗址,是目前青藏高原腹地年代最早、世界范围内海拔最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高原出现古人类的时间再一次被考古发现往前推进了数万年。

尼阿底遗址出土原生地层旧石器时代石制品4000余件,包括石叶。“经过缜密的科学研究和分析,这一遗址距今4万年至3万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晓凌博士说。

那么,从远古人类的出现到文明的进阶,高原大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夏格旺堆说:“如同大海是由无数个支流汇聚而成,截至目前的考古出土遗存可以证明,雪域高原从古至今都不是‘孤岛’,这里是一个开放的文化高地,跨区域、跨边界、跨文化的观念、传统、文明在此汇聚,共同铸就了雪域高原绚丽多彩的文明之花。”

重现壁画上的交往史

初春的雅鲁藏布江两岸,万物复苏,绿意渐浓。

这是3月29日拍摄的桑耶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摄

位于雅江北岸的桑耶寺,始建于公元8世纪,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桑耶”为出乎想象之意。

“桑耶寺乌孜大殿代表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大殿共三层,底层采用藏式石料建筑结构和风格,中层采用汉式砖木建筑结构和风格,上层采用印式木质建筑结构和风格,各层壁画与塑像也都按照三种风格绘塑。”桑耶寺64岁的老僧人巴桑说。

桑耶寺,向世人展示了一部开放、交流、融合的高原文明历史。

走近乌孜大殿内围墙中层的廊壁,一幅长达92米的“西藏史画”壁画,虽历经风雨已若隐若现,但依然能让人穿越时空,触摸历史。

将重大的历史事件浓缩在一幅幅壁画中,是藏族传统文化特有的形态。古人借此记录历史,期冀恒久传世。

从藏族起源说到松赞干布统一高原、迎请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按时间顺序、以连环图形绘制的壁画,可谓是一半泥土、一半匠心,装点了佛堂,铭刻了历史。

桑耶寺吐蕃王朝赞普赤德祖赞篇壁画中“宴前认舅”的故事(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老僧人巴桑向记者娓娓述说了一段记录在吐蕃王朝赞普赤德祖赞篇壁画中“宴前认舅”的故事。

他说,一些史书记载,金城公主进藏一年,腹中怀子,正宫心生妒忌,伪称有孕。公主生子,正宫竟将其夺走。当子一周岁,藏王盛开周岁之筵。当日,众臣齐集王宫,藏王将盛满青稞酒的金杯,交与太子道:“二母所生独一子,身躯虽小然灵秀,金杯满注青稞酒,其自献与汝亲舅,以决孰为汝母后。”太子径向左侧而去献金杯于汉舅,公主甚喜。

建筑和壁画,承载的不仅是历史,也是古人的思想。

“在西藏历史中,有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事实:自公元7世纪以来,西藏的文明无论在地域空间上或是种族与文化上都强烈地呈现了一种东向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直接构成了自吐蕃时代以来西藏始终不断地与东部中原王朝(包括北方蒙古)发生广泛而深刻联系的原因。”藏学家石硕在著作《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中如是说。

这是夏鲁寺外景(2016年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摄

始建于公元1087年的夏鲁寺,其大殿底层为藏式传统寺院建筑风格,二层殿顶则采用内地寺院传统的歇山顶和飞檐翘角,上盖蓝色琉璃瓦,屋脊有琉璃砖烧制的飞天侍女、狮虎花卉等图案,尽显元代工艺风格。

这是夏鲁寺琉璃殿顶(2021年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觉果 摄

夏鲁寺寺管会第一主任、高僧洛萨加措介绍,元朝时期夏鲁地方是元帝册封的西藏十三个万户之一;夏鲁万户长扎巴坚赞曾在元大都觐见皇帝元仁宗,获赐金册玉印以及修建夏鲁寺僧院的黄金百两、白银五百锭等布施。“利用来自元朝皇帝的助缘,和内地请来的许多汉族工匠,夏鲁寺因此成为汉藏等各民族工匠合作的艺术结晶,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团结的典范。”

这是夏鲁寺殿顶一角(2021年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觉果 摄

传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交融史

来自河北唐山、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90后”“藏漂”李斯楚开设的唐卡店位于八廓街上。“我是这里为数不多的汉族唐卡店长,店里除了销售传统藏式唐卡外,还包括我个人创作的‘可移动的寺院壁画’。”李斯楚说。

这是位于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2021年8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兆基 摄

八廓街是拉萨古城的心脏和脉搏。八廓街的核心——大昭寺内,至今供奉着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所携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

李斯楚按照西藏寺院壁画原型,将其局部绘制在特制的“墙壁”上,创作成为“可移动的寺院壁画”。店里的作品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唐卡市场的红火,释放了画师的创作激情与空间,也促进了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他说。

距离唐卡店近百米的地方,“90后”藏族姑娘妮珍的藏式潮服店门庭若市。

传说中身高达7英尺,浑身长毛,直立行走的喜马拉雅“雪人”,在妮珍的实体店里变成了一个身着藏装、戴着墨镜的模特,也成为她的品牌logo,以及潮服的重要元素之一。

短短几年间,妮珍推出的“神兽”“城市牧人”“林卡”等系列服饰,因传统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时尚结合、传统藏文化意境与元素的大胆展示,为她引来众多年轻铁粉。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自古就是交流互鉴的沉淀,而我眼中新时代的藏文化,是对优秀藏族传统文化的延展和新时代文明结合的创新。”妮珍说。

妮珍的团队里有藏族、汉族员工,工作地点更是翻越雪山草地,设在拉萨、上海、武汉、成都,以及法国、意大利、美国,通过“云办公”的方式,碰撞多元文化交流的火花,开拓品牌市场。

如今,漫步古城拉萨,在布达拉宫古老的石阶之上,在大昭寺唐蕃会盟的石碑前,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里,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信仰与世俗和谐相融。人们为更加美好的生活奋斗奔波的景象,已成古城最美的人文风景。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