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贴吧百校联合答疑(教育大咖讨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模式)

贴吧百校联合答疑(教育大咖讨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模式)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1-30 13:42:45

贴吧百校联合答疑(教育大咖讨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模式)

贴吧百校联合答疑文章列表:

贴吧百校联合答疑(教育大咖讨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模式)

教育大咖讨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模式

来源:大众网

7场重量级教育家最前沿的主旨发言,14场精彩纷呈、观点鲜明的论坛报告,360分钟碰撞与激发共探基于新技术的未来教育……当教育即将进入4.0时代,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成为新常态,如何促进教与学的变革与创新?教师角色的转变,多元化课程的构建,自主学习的激发等热点问题交流与碰撞,在10月29日“回·XIANG”——“课程星球”百校联盟论坛上,来自国内29名著名教育专家,在云端共同开启“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变革论坛”,深入探索基于新技术、新方法的融合式教学模式,促进更加公平而又更高质量的教育发展。

线上线下融合成为未来教育新常态

“学习的过程中要多动脑筋,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最主要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顾明远在论坛致辞中谈到,新的技术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在于思维的改变,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课堂教学要注重思维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发展思维。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祝智庭在《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主旨报告中谈到,大规模疫情暴露教育系统的脆弱,线上线下融合(OMO)是未来教育常态,他阐释了OMO模式的教育内涵及新认知,并分享目前国内OMO的应用形态,他强调在OMO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模式中,一定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育部特聘教授李政涛也有同感,他在《走向双向混融教学的新时代》主旨报告中介绍说,线上教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师不能替代学生体验与思考,而是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混融教学的变革,归根到底是育人的变革,要提升育人的质量。

应对与挑战并存

全面提升师资队伍信息化教育素养

在教育大咖云集的论坛中,专家们普遍认同疫情得到很好的控制后,全国中小学已经全面复课复学,但是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将成为常态。相比传统教学,线上教学有短板,同样也有着明显的优势。不可否认的是,线上教育正在重塑学校教育形态。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田冰冰在《全面谋划师生共同成长的信息化新路径》主旨报告中分享说,信息化时代催生着教育的巨大变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牵系着教育的未来,学校非常关注教师的成长,在课程设置方面,建设双线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策略方面,多措并举,探索可持续的在线教师教育课程,师生共同成长,才能共同站上课程改革新的成长舞台。

“课程的核心是让学习与生活深度连接,把学生置于开放的真实世界中解决真实性问题,其核心目标是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培养。”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唐晓勇在《互联时代的课程统整:统整项目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的主题演讲中分享说,“统整”“项目”“技术”是课程三大关键词。统整是指用整合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构,聚焦于学科融合和跨学科学习;项目是指课程形态,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是学习的底层支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互联网 教育”

中国教育正在快步迈进4.0时代

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北京市东城区永生小学书记兼校长张燕在《疫情之后,教研的深与浅和快与慢》的主题演讲中强调,“互联网 ”时代,催促疫情下的中国教育快步迈进4.0时代。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模式,也改变着教师的教研模式,老师要具备专业能力、转化能力、引领能力和育人能力,并不断在反思中慢慢深化提升。

武汉市光谷第二小学校长贺清文在《疫情催生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新样态》的主旨演讲中谈到,当时武汉地处疫情中心,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学校开办了云学校,丰富了云课堂,线上教学顺势而生,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在探索线上教学的新路径时,贺清文提出翻转课堂让线上教学“活”起来,课后答疑让线上教学效果“好”起来,微课引领改变学习方式。

携手共创未来

百校联盟组建创新性学习项目群

据了解,去年10月,青岛崂山区麦岛小学站在跨越百年的新起点上,向全国中小学发起了“课程星球”百校联盟,以“信息化赋能学校发展”为主题,举办未来教育先锋论坛,共享教育信息化成功经验。今年聚集全国教育专家在云端开启“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变革论坛”,当天上午在主论坛环节,来自全国著名的7名教育专家发表主旨报告。在下午的2个分论坛上,分别以“后疫情 新教育:谁动了线下教育的奶酪”“5G立方体:开启教育新技术的各种可能”为专题,开启14场论坛报告与讨论。

青岛市崂山区麦岛小学校长、“课程星球”百校联盟秘书长杨屹在《“共创未来”——百校联动创新型学习项目群》谈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特别提出,要“充分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核心素养,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课程与教学的创新改革,有力推动高位教育公平。百校联盟拟组建“共创未来”创新性学习项目群,以“项目赛事”为抓手,以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变革为目标,通过复制性较强的赛事,推动联盟校的协同发展。

新理解新举措

后疫情时代重塑学校教育新样态

在“后疫情 新教育:谁动了线下教育的奶酪”的专题中,济南市行知小学书记、校长王艳凤担任主持嘉宾,共有七名专家发表分论坛报告。他们分别是北京小学副校长于萍的《立足“三生”教育,构建在线教育新样态》,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副校长叶萌的《后疫情时代学校德育机制创新实践》,保定市第十七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冯伟的《融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刘春焕的《空中课堂对后疫情时代教学管理的启示》,北京师范大学卓越实验学校副校长王善刚的《后疫情时期育人新举措》,慈溪市文谷外国语小学教务主任华春丹的《小学低年级疫情环境下优化亲子关系的“文谷稻田行动”》,青岛市崂山区麦岛小学副校长江宁的《探索线上线下多样态学习方式》,交流分享后疫情时代育人的新理解、新举措。

特级教师,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先进工作者,深圳市坪山区碧岭小学校长何莹娟点评说,在教育的方式上,她非常强调“动”,教师灵动、学生主动、多元互动,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动心动情。围绕“生动教育”展开的三个教育改革探索分别是,“互联网 游戏化智慧学习的策略研究”,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习作研究和“技术 ”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杭州市天长小学校长楼朝辉在点评环节表示,如何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管理机制运营,适应后疫情时代后的教育,现在线上、线下教育最大的难题,是评价的研究,比如如何评价学生成长、经历,独特的感受和经验,这些如何学生的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是非常有难度。此外,最紧迫的是,学校围墙打破的时代已经来到了,如何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一体化的创新,探讨学校如何发挥枢纽、引领、实践的作用。

基于5G立方体

自主、合作探究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型

慈溪市文谷外国语小学校长吴剡芝担任“5G立方体:开启教育新技术的各种可能”专题的主持嘉宾,七名专家发表分论坛报告,他们分别是青岛市崂山区麦岛小学教学研究部主任左蕾的《疏通阅读路径 读转线下线上》,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淮河小学副校长吕穆娜的《后疫情时期的课堂教学创新》,华南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办公室主任杨瀚涛的《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华农附小编程教育》,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毛辉的《基于云平台的小学英语表现形式评价研究》,深圳市坪山区碧岭小学教师黄奕敏的《技术 ,让课堂更生动》,崂山区第三实验小学副校长王红杰的《 “主题式”校本教研 成就教师专业自觉》,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导主任叶婉贞的《切准学习方式变革的契机——后疫情时代的课堂观察》,分享基于新技术、新方法的在线教学模式探索。

点评嘉宾,国家级骨干教师,东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王显才表示,要关注人的核心素养培养,最重要的是实现自主、合作和探究,今天七位专家的报告,看到课堂教学发生的变化,在人工智能化时代实现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可见在新技术、新方法的助力下,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变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工具端,撬动了教师端、学生端的转变,因此推动构建教师的新基本功,进一步探讨课堂教学的新模型。

教育信息化再发力

青岛大力推进教育深度融合与创新

青岛市教科院院长柴清林在致辞中表示,山东青岛作为全国首个连续三年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城市,编制起草了《青岛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与创新。今年疫情之下,青岛市教育局、市教科院统筹安排的“名师空中课堂”,集中各学段、各学科的名师名课堂,在云端守护百万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将成为教育的新常态,继续推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

“麦岛小学是崂山区局属优质学校,也是崂山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青岛市崂山区教育工委副书记张青海表示,“课程星球联盟”相聚云端,共同探讨立德树人的新理念、新举措;探索基于新技术、新方法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集百校联盟之力,互学互鉴,共同提升;分享实践成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共商教育信息化的新风向。导向鲜明、意义深远!相信,本次论坛必将促进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必将更大提升教育的社会贡献力。

华为ICT学院云大物智百校行之深圳站_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为助力院校ICT人才培养,双师队伍建设,助力华为人才生态建设,2019年9月1日至12月31日,华为联合泰克教育在全国华为生态大学开展华为ICT学院“云大物智”百校行活动,向各省份院校学子普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及发展趋势。

10月9日,华为ICT网院“云大物智”百校行之泰克深圳站,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通信学院专业的600多名学生踊跃参加。

△ 活动现场

华为云生态服务经理肖展鸿出席本次活动并为大家简单介绍了华为公司及华为的业务范围,华为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在通信网络、IT、智能终端和云服务等领域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安全可信赖的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

△ 华为云生态服务经理肖展鸿

泰克教育深圳分部校企总监宋咏梅为大家分享了ICT人才行业需求、华为认证体系,并与大家深入探讨了三个问题:新入学已设定专业方向你清晰吗? 三年后的今天你理想的职场角色?高薪就业与你的规划距离有多远?

△ 泰克教育深圳分部校企总监宋咏梅

泰克教育存储、云服务讲师张平安老师为大家分享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等热门ICT技术方向,使得同学们对于本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有了一定的理解,更加明确了未来的职业规划,受益匪浅。

△ 泰克教育存储、云服务讲师张平安

同学们积极参与问答互动,场面非常火爆,现场抽奖环节也让本次活动氛围达到了最高潮,为大家送出了云大物智方向HCIA免费培训与考试券、华为运动手环、小风扇、U盘等精美礼品,希望伴着点点心意让同学们在收获知识的路上也有欢喜和喜悦。

△ 互动答疑

△ 获奖学员合影

接下来,泰克将继续走进全国各大城市各大高校,激发智慧火花,拥抱新思想,为广大ICT技术爱好者带去最前沿的技术分享。

石家庄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实施两年来人才工作综述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2018年,我市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颁布实施《石家庄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将每年11月6日定为“石家庄人才日”,从事业支持、素质提升、奖励激励、服务保障、权益保护等方面为人才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两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目前,全市共引进高层次人才89名,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7人、国家“两院院士”及发达国家院士44人、其他国家院士8人、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7人、长江学者3人;引进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世界排名前500高校毕业生7289人,其中招录定向选调生813名,占全省各设区市招录总数的一半,省会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完善人才政策,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

人才绿卡政策实施以来,我市不断深化人才绿卡制度,完善管理办法。通过整合省会公共服务资源,将驻省会的10家省级医院、14家文体场馆、正定机场纳入人才绿卡服务机构,专设绿色通道。探索“线上 线下”服务模式,在24个职能部门和各县(市、区)设立人才服务窗口,配备服务专员650名。建设人才绿卡信息管理平台,开发人才绿卡网上申报、预审、查询功能,开通人才服务热线81890116(拨一拨就灵 石家庄人才日),做到24小时自助答疑。推行县(市、区)人才绿卡互认共享,实现“一卡在手,一路绿灯”。

截至目前,全市已发放人才绿卡A卡846张、B卡7289张、县(市、区)卡21010张。

聚焦产业发展,我市先后出台了《实施现代产业人才集聚工程的若干措施》《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奖励实施办法》,实施百名高精尖人才引领计划、千名产业急需人才支持计划和万名青年人才储备计划,鼓励和支持企业引才育才用才,着力打造形成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聚集人才,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的局面。

为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出台《实施“海石计划”加强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措施》,为海外人才提供出入境和居留、工作许可、医疗保健、子女入学、交通出行等15项便利化服务,打造海外人才良好发展环境。

坚持党管人才,打造最优省会人才生态

党管人才是我国人才制度的政治优势,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石家庄市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强化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并充分发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市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人才绿卡A卡专家中,担任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44人,在参政议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为省会发展献一计”活动,征集全市人才绿卡持有者和市管拔尖人才建言献计860条。组织295名重点产业人才赴上海、深圳、杭州等先进地区对标学习考察,提升对接服务“4 4”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实施农村青年人才开发工程,选拔57名市农村青年拔尖人才,连续3年举办了6期农村干部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班,培养农村骨干力量1056名,全部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452人担任正职。

出台《加强引进人才住房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人才公寓建设力度,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补并举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目前,建设市级人才公寓892套,全市通过配建、改建、自建等方式建成投用各类人才保障房7600多套。

2018年起,我市深入开展“进百校入百企”活动,组织各县(市、区)到全国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进行宣传,大力推介我市人才政策和发展环境;协调组织科技、人社、工信、发改等有关部门深入到1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规上企业送政策、问需求、助引才。

创新引才方式,大力吸引聚集优秀人才

我市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积极推进引才聚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为服务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市创新引才机制,运用“互联网 ”手段,开展“春暖花开‘石’等你来”高层次人才云端招聘活动,在河北电视台开展“名企云集”云端宣讲活动,求职者和用工单位面试、宣讲、签约均在线完成,真正实现不见面应聘。截至目前,活动上线企业2201家,提供高端职位31287个,累计关注1775025人次,接收简历40336份,签订入职协议 13501人。市人社系统通过开展复工复产企业人才网络招聘活动,为全市各类企业输送大中专毕业生2.14万人。

我市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连续两年举办石家庄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邀请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重点院校毕业生参加,进场人数达到4.1万人,达成引才意向10050人,其中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5450人。组织28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赴上海、成都、南京、西安等12个城市50余所知名高校现场招聘,引进优秀毕业生2600多人。今年的石家庄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将于11月7日举办。

实施柔性引才,鼓励用人单位采取项目合作、挂职兼职、技术咨询、“周末工程师”等多种灵活方式引才,并给予奖励落地高新技术成果、支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鼓励申报重大科技人才项目等政策待遇。目前全市共柔性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高层次人才68名。世界顶级化学家,198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让·马里·莱恩受聘担任石家庄四药首席科学家,从事超分子化学领域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与神威药业共同研究中药注射剂再评价项目。

搭建载体平台,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平台载体的引才聚才、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多措并举建设人才发展高地,一个个优秀平台成为引才、留才的“梧桐树”。

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事业因人而兴,发展以人为本。按照“一园三区”发展模式,我市建成全省首家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59家,推动形成涵盖人才招聘、人才测评、人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人力资源服务的全产业链,为实现引才专业化、市场化、科学化迈出重要一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为企事业单位引才用才提供优质、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良好收益。

搭建引进用好京津人才智力平台。举办京津院士、专家“石家庄行”活动,先后邀请55名院士、专家与石药集团、以岭药业、科林电气等企业深度对接,解决技术难题318个。建立京津冀产学研联盟、中关村海外科技园石家庄分园等平台,在教学、科研、产业、人才等方面开展对接交流、技术咨询等活动,引进京津专家人才3100多人次。

搭建市校合作平台。出台《关于开展“携手名校、才智汇石”市校合作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在产业规划研究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共建科技研发平台、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加强人才交流培养和鼓励毕业生到我市工作创业等方面与高校开展合作。目前已与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高校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意向。市委组织部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药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签署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市人民医院与西安交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挂牌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院。

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全市设立诺贝尔奖专家工作站7家、院士工作站7家,建成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206家、重点实验室110家、企业技术中心147家、工程研究中心60家,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7家,省级以上孵化器25家、众创空间61家。依托君乐宝、科林电气等骨干企业,建立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4家。

人才聚,事业兴。砥砺奋进的石家庄,百舸争流;矢志发展的石家庄,英才汇聚。在企业实验室,在工厂车间,在田间地头……各类人才正在以自己的智慧为省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引擎注入强大动力。

权威信息发布中心、历史文化传承基地、百万网友互动平台,欢迎关注?????“石家庄发布”!

教育新基建

“教育行业将是5G和AI技术落地应用的重要领域。同时,5G和AI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也可以加速新基建投资成本的回收。”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 编辑顾佳贇

学生在使用讯飞智能学习机

2月24日,一个小视频传遍网络:石头当桌椅、雪山上一坐就是4个小时……视频中的女生斯朗巴珍是江苏食品药品学院的大一学生,学校改为线上教学,由于斯朗巴珍家四周雪山环绕、网络信号不稳定,所以她不得不爬到雪山上收看网课。西藏昌都移动在了解到这一舆情后,迅速制定解决方案。2月27日,昌都卡若区埃西乡岗村下辖的波格村它青4G基站正式开通,斯朗巴珍家信号满格了。

网课不仅仅对于偏远地区学生的硬件配置是一个挑战,即便是教培头部企业,在推出免费课的第一天,也纷纷出现了服务器宕机的情况。面对突然涌上线的数以千万的学生,许多教培企业不得不紧急扩容服务器,才得以保证后续直播课程的顺利进行。

数亿师生转战线上,让我国教育信息化成果得以检验,也让中国教育感受到了信息化的“技术洼地”。全新的在线教育场景,除了老师要适应“主播”身份外,还有赖于强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5G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杨丹表示,“教育行业将是5G和AI技术落地应用的重要领域。同时,5G和AI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也可以加速新基建投资成本的回收。”

从“云考试”到教育超脑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6)班学生王安奇刚做完手术,在病房里打开手机里科大讯飞智学网在线考试系统,准备“云考试”。

开考前15分钟,学校通过网络分发答题卡。每科开考前10分钟,智学网“云”发卷。每科开考前5分钟,学校通过网络分发答卷,学生浏览试题,但不能动笔答题。开考之后,学生答题时,客观题直接在终端上点选,主观题则是在纸上书写答题。考试结束铃响,考生必须停笔。考试结束后,王安奇会进入智学网作业平台上传答案。

这是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首次参与全市“云端统一测试”。此前,深圳中学亚迪学校、深中南山创新学校、石厦学校、北环中学等10所学校使用科大讯飞的智慧教育系统完成了“云考试”。

接到3月举行深圳市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的通知后,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务处便协调高三年级组与提供技术支撑的科大讯飞智学网的工程师们,组成专项工作组,多次举行在线会议,商量此次线上测试各项事务的安排。

几易其稿,最后才确定了最终的考试方案,直到考试前一天的夜里,老师们还在对考场设置和监考规定作调整。智学网工程师则要从技术上完成整个考试流程的系统构建,确保每个环节都落实到位,让学生对考场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智学网会对客观题进行自动评分,主观题则由老师在网上批阅;阅卷结束后学校可以将数据上传平台统计、分析和做出考情报告,实现教学、考试、评测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佐证。

不仅如此,“智学网”还提供了备、教、改、辅、研、管全方案,其智能批改功能帮助老师批改作业时间减少42%。“个性化学习手册”根据学生薄弱点生成个性化“错题集”,并推荐相应的变式题,提高学习效率。目前已应用于全国16000余所学校,服务师生超过2500万人。

“云考试”“云开学”是后疫情时期科大讯飞推出的系列技术系统和技术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业已久,随着AI在语音语义识别、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算法追踪、深度学习等方面的不断突破, 监考判卷、课堂评估、答疑诊断,拍照搜题、分级阅读、智能题库、考情诊断……这些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设想已经“照进现实”。

据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科大讯飞正在探索AI 教育的多种可能,教育超脑就是其中一个。“教育超脑面向校园教学、安全、管理、生活、环境五大应用场景,助力课堂教学生动化、校园安全体系化、管理智能化、生活一体化、环境数字化,助推学生全面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智慧管理。依托教育超脑,实现多维数据采集,以及基于知识图谱的学情诊断和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助力因材施教。通过对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重点指标进行监控,在不同指标维度上对区域内的教育水平进行整体评估,帮助全面掌握区域内教育发展现状,科学进行决策。”

“国家队”背后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是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的“国家队”。为构建好平台内容,教育部从近年来全国开发的课程资源中择优选取课程学习模块,并由骨干特优教师补充录制。同时,教育部还为高校推出了免费开放课程资源,涉及22个线上课程平台、2.4万门课程。

“国家队”顺利作业,其背后云平台网络建设的硬指标要求是“7000台服务器,90T带宽,可供5000万名学生同时在线使用”。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是关键技术之一。

在线教育具有学习时间集中、峰值高并发大、业务弹性要求高的特点,对云服务的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华为云接受教育部部署,承担了部分CDN的技术保障支持工作。

华为云稳定高效的CDN网络,以及超100Tbps的带宽储备能力,能够很好地承载在线教育业务,为“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平台运行首日点击量达800多万人次,用户除了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之外,还包含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还部分运行在百度智能云上。百度智能云提供了智能音视频云解决方案、云主机等多项产品和服务,使平台拥有了存储、处理、分发海量视频/文档资源的能力。

中国移动克服疫情影响,仅用一周时间便完成了12.69T带宽和600台移动云主机扩容,开通了流速为16000条/秒的短信平台。

近年来,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网络覆盖绝大部分乡村,教育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达98.4%,为大多数老师学生在家、在校开展在线教育提供了可能。

比如,中国教育电视台《同上一堂课?直播课堂》覆盖了全国偏远农村网络信号弱或有线电视未通达家庭,新增覆盖人口2.95亿。

疫情让“云教学”从“少数变成了多数”,让此前大多数从未接触过网络教育的家庭、家长、学生,没有做过“主播”的老师,都成了“网络人”。

“庞大的‘新用户’体量带来的行业变化,会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彻底社会性变革。” 会畅教育CEO戴元永说。

华为云中国区销售总裁冯其友说,“在线教育的未来并不是把课堂搬到线上,而是要借助云、AI、5G等数字化技术,融合重塑在线教育新形态,实现线上的个性化、智慧化教育。”后疫情时期,华为云又推出365创新升级包,驱动在校教育智能升级。

教育行业如何搭上新基建这趟快车,成为2020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智慧教育是教育新基建的重点应用场景。这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形态,依托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环境下实施。

2020年3月,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实施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宽带网络和5G领域)的通知》,明确将“5G 智慧教育”作为七大5G创新应用工程之一。

根据通知要求,基于5G、VR/AR、4K/8K超高清视频等技术,打造百校千课万人优秀案例,探索5G在远程教育、智慧课堂/教室、校园安全等场景下应用,重点开展5G 高清远程互动教学、AR/VR沉浸式教学、全息课堂、远程督导、高清视频安防监控等。

3月6日,中国电信集团拉萨分公司当雄电信局的技术人员在乌玛塘乡巴嘎村帮助村民调试无线网络,方便偏远牧区学生上好网课(晋美多吉 / 摄)

公平质量两手抓

“推动教育新基建其实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促进教育公平,二是提升教育质量。”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当网课成为实现“停课不停学”的主要手段,平时就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国家队”一直在努力,但部分学生还是因无智能手机、无电脑、无网络等原因无法上网课。即便在城市,“网络接入也做不到全民接入,尤其是贫困家庭;网络设备智能化程度不高,师生在线互动不够充分;课程设置大数据支撑力度有待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说。

今年3月,工信部印发通知,提出加快农村偏远地区网络覆盖,着力解决网速慢、信号弱等问题,及时做好疫情重点地区、临时教育教学场所等区域的网络保障。教育部则印发《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2年,全面实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等“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目标。该意见尤其着重提出,要全力补齐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在“三个课堂”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等方面的短板。

“停课不停学”让全社会开放教育资源得到极大地释放与协同,实践者、参与者对在线教育的认识全面提升,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多维创新。许多学校主课堂开始主动与在线教育企业合作,提升校园课堂的智慧化水平。

北京四中网校创始人黄向伟认为,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将影响教育的主战场——学校课堂上。“未来教育行业将会出现‘三个融合’,即‘跨平台融合’满足教学工具的需求,‘跨资源融合’满足教学资源的需求,‘跨体制融合’满足教育主管部门与教育科技企业、教育服务企业整合的需求。”黄向伟说。

“若能够利用5G技术全面解决网络接入问题,用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实现学习设备联动、课堂场景控制,用大数据评估教学效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线教育未来发展相当可期。尤其是在线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突破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阶层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平等机会和低廉成本去听最优秀老师的课程,学习最新的知识,将是对维护教育公平的极大帮助,甚至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式和新的教学规律,为新基建带来最大限度的社会效益。”田丰说。

梅州日报创文特刊今日热点:护花育苗 薪火相传创未来

市关工委持续开展“三百”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护花育苗 薪火相传创未来

“我们一定要戴好口罩,不去人流复杂的地方……”今年疫情期间,“五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关心慰问青少年儿童,还向孩子们送上了防护口罩和学习用品。多年来,市关工委持之以恒地开展“百老帮百少、百小尊百老、百业助百校”(简称“三百”)活动,积极助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梅州日报记者:黄钰然;通讯员:王海军)

梅县区城东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关工委联合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组建的“爱心之家”看图书(钟小丰 摄)

百老帮百少 发挥优势携手耕耘

“在我最艰难的时刻,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点燃了我对学习的希望……”今年8月底,在“叶剑英基金助困助学金”发放现场,接过叶剑英基金助困助学金的受助学生代表魏东强如是说。这是“百老帮百少”的一道缩影。2014年以来,“五老”人员积极推动“叶剑英基金助困助学金”帮助困境青少年,连续7年来,共计为2780名困难学生资助720万元,为他们送去温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每年参加“三百”活动的“五老”达到5万多人。市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展送温暖、送知识、送安全、送健康等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其中,在送知识方面,市关工委举办了梅州市关爱青少年儿童“创文·环保”科普志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科学知识下乡”等活动,把各类道德实践活动跟学校活动相结合,采取科学实验、书法、征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百小尊百老 潜移默化弘扬美德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今年1月13日,五华县华城镇第一小学的学生们走进华城敬老院,为老人们唱歌、打扫卫生,为老人们带去欢声笑语。在大埔县,“百小尊百老”的活动也在同样进行着,全县中、小学生开展“孝亲敬老”系列教育活动,为爷爷、奶奶捶背,为父母洗脚;并组织学生志愿者队伍开展“爱心接力”扶老助孤活动,利用节假日到当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到敬老院、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为他们表演节目。爱心接力从未间断,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成果在老区苏区遍地开花。

一直以来,各级关工委以“从我做起,带动全家,拉动社会”为工作思路,不定期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为老人做好事实事,在家里为父母分担家务,让学生将校园文明礼仪实践活动成果拓展到家庭和社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目前,全市中心小学建立了尊老助老志愿队伍2334支,志愿者学生达34万多人,为尊老做好事实事56790件次,捐款捐物15万元以上。

百业助百校 多方联动帮教助学

在今年的6月19日,丰顺县砂田中心小学的“爱心之家”迎来了一群特别的朋友。深圳狮子会春风服务队一行来到“爱心之家”,开展“春风送暖”助学活动,为山区的孩子们送上爱心慰问品。一幕幕温情画面在这里上演,孩子们的欢笑声让校园里充满了爱的力量。“这些爱心人士来到学校,不仅是让山区贫困儿童在物质上得到了极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上受到了‘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大爱精神的陶冶,这样的关爱意义重大。”砂田中心小学副校长李乐琼说道。

为使关心下一代工作形成合力,市关工委坚持多管齐下,多方联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挂钩扶贫单位帮教助学,成立“丘成桐教育发展基金会”,累计捐赠了300万元;在“平远发展教育基金会暨捐款仪式”活动中,发动65家单位捐赠1.2亿元……营造了全社会崇文重教、优化育人环境的良好氛围。据统计,在“三百活动”中,参与的热心人士达10万余人次,为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捐款捐物12.41亿元,捐赠书籍8.732万册。

“沟通式”教育,“港湾式”陪伴——记第三届梅州市“文明家庭”巫丹丹家庭

欣闻巫丹丹家庭被评为第三届市“文明家庭”,记者便专程来到她所在的梅州市曾宪梓中学采访。那天,恰逢教师节,校园里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学生和老师的脸上都挂着满满的笑意。“不好意思久等了,下课后忙着给学生们讲题答疑耽搁了一点时间。”记者眼前这位温婉秀丽的女子就是巫丹丹,是曾宪梓中学高三年级的英语老师。爱岗敬业、热心公益、家庭和美是大家伙对巫丹丹家庭的一致评价。

父母的言传身教以不经意的方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引导和影响的作用,一点一滴如涓涓细流沁入心田。“我的父母在退休前一直在猪肉档售卖猪肉,基本上是凌晨一两点出门准备,中午12点左右收档回家,二十几年来始终兢兢业业,坚持诚信经营。他们从来不会只在口头上让我们两姐妹去努力做事情,更多的是通过尽心尽力地把生意做好、把这个家庭照顾好,用实际行动做给我们看。”巫丹丹说,特别是在读书和工作的过程中,她觉得父母的耐心引导和理解包容,不仅让她们有了一个好的心态,而且给了她们勇于选择、敢于尝试的机会,帮助她们在不断地实践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一段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在叛逆期的时候会比较不听话,但他们不会硬性地要求我要做到怎么样,而是通过一些轻松愉快的时机跟我谈心,是一种聊天式的沟通交流、朋友式的引导。”巫丹丹告诉记者,有一件事情至今仍让她感触很深,当时她的父母考虑到初中阶段是很关键的时期,虽然档口生意很忙碌,但是沟通后还是决定每天分工合作接送她上下学,一天来来回回4趟,就这样风雨无阻坚持了3年。如今,巫丹丹和她的妹妹在父母的关心教育下,都在各自的学业和工作领域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作为一名高三的班主任,忙碌是巫丹丹的日常,而家庭的力量是让她更安心更放心去工作和学习的强大后盾和温暖港湾。“像今天是教师节,我提前给班里的学生买了4个哈密瓜,因为7点钟我就要去上班,今早一起来,父母已经帮我把哈密瓜切好装好。”巫丹丹笑着说,如今,退休后的父母也保持着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并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和慈善公益等活动。“父母懂得去寻找自己的生活乐趣,我们姐妹俩也分别有各自的生活圈,每个人都既有个人空间也有共同的家庭观念,这种家庭生活方式很舒服很融洽。”(梅州日报记者:赖运香)

水质水环境明显改善:丰顺县榕江北河龙溪断面平均水质达到考核标准

今年1月至8月,丰顺县榕江北河龙溪断面平均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与去年同期相比,水质有明显提升。据了解,2016年该河被列入省9条重污染河流之一。经过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后,2018年以来,榕江北河龙溪断面水质实现达标,水环境逐年明显改善。

9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丰顺县北斗镇镇级污水处理厂项目现场看到,厂区内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工人们正在加紧铺设管道、安装机械设备。丰顺县广业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工程管理员罗琦告诉记者,该项目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800立方米/日,污水经过厌氧、缺氧、砂滤、紫外线杀菌等工艺流程后,出水水质可以达到一级A标准。“我们预计项目10月底竣工并试运行,届时将覆盖北斗镇全镇,涉及人口7000多人,对稳定榕江北河流域的水质起到积极作用。”罗琦说。

“为了从源头上治理、根本上解决水质问题,我县优先推进榕江北河流域44座村级生活污水处理站建设,其中,39座建成并投入运作,1座正进入调试阶段。” 梅州市生态环境局丰顺分局副局长刘尔堵表示,目前,该县正加快推进4座未建成的镇村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龙溪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禽畜、水产养殖污染整治也是综合治理的重头戏之一。该县制定实施了《丰顺县榕江北河主干流、支流沿岸暨禁养区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方案》,自2017年开展集中整治以来,关闭禽畜禁养区养猪325户,升级改造环保设施养猪户927户,完成率100%。牛蛙养殖整治方面,该县组织成立5个督察组,关闭退养28家牛蛙养殖场。(梅州日报记者:林丽妙;通讯员:黄立威)

梅县区举行2020年度文明家庭表彰暨事迹宣讲大会:20户家庭受到表彰

近日,梅县区2020年度文明家庭表彰暨事迹宣讲大会在梅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举行。

会议宣读了《关于表彰2020年度梅县区文明家庭的决定》,并为获评2020年度“梅县区文明家庭”的20户家庭授牌,文明家庭代表进行交流发言。最后,会议还总结并部署了梅县区“文明家庭”创建工作,要求要把文明家庭创建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细抓好,掀起全区文明家庭创建的热潮,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据了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文明委关于深化文明家庭创建的部署要求,梅县区文明委在今年5月份至7月份在全区组织开展了2020年度梅县区“文明家庭”评选活动。评选活动由各镇(高管会、办事处)推荐、审核,经联合评审,最后决定授予黎桂玉家庭、蓝国平家庭等20户家庭2020年度“梅县区文明家庭”称号。(梅州日报记者:吴丽伶)

志愿服务进小区 共建共享倡文明

日前,梅江区“争当创文小先锋,做新时代好少年”志愿服务活动走进梅城万象江山。活动旨在以“小手拉大手”,以“家”为原点,以爱为中心,倡导邻里互助,共建共享文明小区。

多部门联合开展无偿献血活动

日前,梅县区卫生健康局、梅县区红十字会、梅县区献血办在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暨无偿献血活动。梅县区红十字志愿者为企业员工讲解并示范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急救处理操作流程,同时指导员工进行现场演练,并派发“自救互救小常识”等急救宣传小册子。现场还组织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共有92人参加无偿献血,献血量达23550毫升。

党员进小区宣传创文知识

日前,创文挂点单位梅州卷烟厂、梅县区审计局联合扶大高管会、扶大社区、小区党员在梅县区幸福家园小区开展“文明我参与·志愿在行动”活动,对小区绿化带、房前屋后等卫生死角进行全面清扫;排查楼道是否存在乱堆放杂物、堵塞、乱张贴小广告等现象,并反馈给物业督促其限期整改;开展创文问卷调查,向来往居民宣传创文相关知识。

兴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启动

9月11日,兴宁市宁新东风村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兴宁市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启动。此次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及周边市政设施升级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 8000 万元,改造内容包括基础配套设施及周边市政道路。

(以上简讯均为朱绮辉整理)

见习编辑:李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