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洞房花烛夜整蛊新娘(古人是如何闹洞房的?新娘提出的要求,让新郎急不可耐)

洞房花烛夜整蛊新娘(古人是如何闹洞房的?新娘提出的要求,让新郎急不可耐)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4-20 07:12:49

洞房花烛夜整蛊新娘(古人是如何闹洞房的?新娘提出的要求,让新郎急不可耐)

洞房花烛夜整蛊新娘文章列表:

洞房花烛夜整蛊新娘(古人是如何闹洞房的?新娘提出的要求,让新郎急不可耐)

古人是如何闹洞房的?新娘提出的要求,让新郎急不可耐

现代人在结婚当晚最热闹的一个环节就是“闹洞房”。亲朋好友齐上阵,“整蛊”新婚夫妇,百无禁忌。比如让新郎划拳,输了就当场褪一件衣服,直到最后一件为止;或者让新娘主动热吻新郎三分钟。总之戏谑欢闹,通宵达旦,“越闹越喜”,洞房气氛热烈,也象征着好兆头。

其实,关于“洞房”一词的来历,背后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秦朝时,秦始皇骄奢淫逸,从各地征集貌美女子纳入后宫,这其中有一位灵秀聪慧的三姑娘,想方设法出逃。加上当时秦始皇大行“焚书坑儒”的举措,对儒生赶尽杀绝,因此一位名叫沈博的读书人被迫逃命。

就这样,三姑娘和沈博命中注定般地邂逅了。两人虽皆仓皇出逃、狼狈不堪,但互述衷肠后逐渐情投意合,遂结为夫妻。又因情况艰苦,两人便以巨石下的洞穴为新居。这便是“洞房”一词的由来了。

由于,中华传统婚姻习俗繁琐庄重,古人讲究三书六礼,接着便是挑选良辰吉日——迎新过门——成亲拜天地——步入洞房的流程,像影视剧中都会呈现的情景。而问题是,我们在电视剧中所看到的婚礼的最后一步,往往是新郎新娘在红烛下默默对视、互诉衷情。

似乎缺少了现代社会插科打诨、嬉笑喧闹地闹洞房这一步骤。那到底古代有没有“闹洞房”这一环节呢?答案是有的,只是方式与现代婚闹不尽相同,非但如此,在婚闹时新娘提出的要求,往往会让新郎急不可耐。

首先就是揭盖头。古时洞房花烛夜风俗,留于后人印象最深刻莫过于揭盖头了。新娘在婚庆当天蒙盖头,一来是有辟邪这一说法,二来是为了遮羞。当天盛装打扮的新嫁娘,希望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丈夫能首先目睹自己为其盛绽的容颜。因此就有了新郎亲自揭开盖头这一情形。

二来是吟诗作对。古代新婚嫁夫妇在成亲之前往往很少见面,为了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并增加婚房气氛,他们往往吟诗作对一番。特别是官宦仕族的子女吗,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底蕴。

如若新娘不愿意过早与新郎有肌肤之亲,她们会出各种刁钻的诗文对联来为难对方。新郎只有答上来新娘的问题才能有下一步的发展,答不上来就只能在新婚夜去睡柴房。

三是喝交杯酒,揭开盖头以后,两人仍旧比较羞涩。这时新郎新娘会选择以酒壮胆,饮酌一番来调情,也就是交杯酒的仪式。但如若新娘促狭,则会不停地交杯对吟,直至男方醉倒。而本来南方急不可耐,却不成想急着喝交杯酒,结果把自己给灌醉了,想想也是风趣不已。

以上就是古人“闹洞房”的方式了,正所谓“春宵一刻值千金”。娇美的新娘近在咫尺却可望不可即,还得在揭盖头之后面对吟诗作对、喝交杯酒的甜蜜“刁难”,着实让新郎急不可耐。洞房当晚对所有新人来说都意义非凡,不论古今,“闹洞房”都是为新人助兴、锦上添花必不可少的环节呢!那么,你羡慕古人的“闹洞房”方式吗?

更多精彩历史故事,欢迎关注【历史回忆室】

清朝诗人丁澎:因高度近视闹乌龙,新婚夜错把侍女看作新娘圆了房

泱泱中华是为民族共同繁荣之大熔炉,纵观中国源长之历史,汉族人民与广大区域内的其他民族进行深刻的交流,共同铸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如今我国各族人民分布情况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但是这种局面并不是这些年才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慢慢造就的。

在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长期交流协作的历史中涌现了不少人才,今天所介绍的这位人物便是少数民族中的翘楚,关于他的经历还有一个“乌龙”故事,不妨来了解一下。

大起大落的前半生

今天的主角名叫丁澎,1622年出生于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回族人。

虽然成长于明清之交的乱世,但是靠着祖辈积攒的家底和清王朝对各民族的怀柔政策,丁氏在杭州的生活也算有声有色。

丁澎年少时便才华横溢,为乡闾所识;除了他之外,胞弟景鸿、潆均皆是远近闻名的天才。

三兄弟的诗赋文章各有见长、语尽而意无穷,被时人赞誉为“三丁”,其中丁澎尤为之最。

相传少年丁澎创作诗歌《白燕赋》,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当时的人们见到都争相传抄,更有甚者不惜身上的绫罗绸缎,直接提笔在上面抄写丁澎的诗文。

婺州的地方名士吴之器对年少有为的丁澎的赞美之情也是溢于言表,为其书写下:“恨无十五双鬟女,教唱君家白燕楼”的赞歌。

在那个年代,读书做官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梦想,身上流淌着回族血液的丁澎也是将考取功名作为人生的信条不断努力。

皇天不负有心人,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丁澎考中进士,先是在刑部任职,而后改任礼部主客司之职务。

在礼部任职期间,由于工作的需要和自己回民的特殊身份,丁澎得以与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外国使节进行沟通交流。

这个时候,由于出众的文学才华,丁澎收获了许多“国际读者”,一些外国大使在上贡的时候,还不忘抽出一部分贡品拿来和抄有丁澎诗作的人进行交换。

在和外国使者频繁交流的过程中,丁澎对于伊斯兰教的一些教谕、本质进行了系统探讨,也同时了解到伊斯兰国家的一些社会民俗和风土人情,这些履历都大大开拓了丁澎的视野。

有感于工作上对外国人特别是穆斯林的各种接触,丁澎认为伊斯兰教对比中国现有的佛、道、儒三种宗教是最纯粹的宗教。

于是他提笔撰写了《天方圣教序》和《真教寺碑记》。从自己的视角和收集的材料出发,向国人展示了伊斯兰教的一些基本内容。

但是好景不长,早年顺风顺水的官场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一切美好都在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

当时丁澎从中央调出,到河南担任科举的副考官,不料当时出现了有人贿赂考官的科场案,事情败露各考官均被弹劾。

之后清廷将包括丁澎在内的相关人员无论是否曲直全都判处刑罚;丁澎虽然捡回一条小命,但也被迫流放到今天的吉林省。

在天寒地冻的北疆,每到无水可汲、无柴可烧的秋冬时节,丁澎只能将生米就着雪水一起吃下,就这样凭借顽强的毅力苟活了五年,终于被皇帝召回。

后来丁澎在康熙年间又回到礼部任职,并且官途顺利得以告老还乡,于晚年回到了故乡,致力于地方志的修辑工作。

高度近视闹乌龙

前面说到丁澎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终于回到故乡得以安度晚年。这个时候的丁澎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高度近视。

其实在早年废寝忘食考取功名的时候,他就已经落下了近视的症状,只不过自恃年轻也没多在意。

在经历了官场的摸爬滚打和几年的流放生涯后,近视的问题便愈发深重,对丁澎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负担:比如说总看不清书本上的字,甚至几米之外连人脸都显得十分模糊。

以至于身边的人以为他心高气傲,故意不和自己打招呼,其实是他根本看不清!

肯定有人会说,为什么不戴眼镜呢?虽然说早在13世纪的意大利,眼镜就已经问世了,但毕竟技术不够成熟,且流通较少,因此很少人知晓眼镜这玩意。

据史料记载眼镜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大概在明朝,真正推广开来是清朝的嘉庆年间,因此丁澎所处的时代对于眼镜的了解是知之甚少的。

如此一来,丁澎也因近视也闹出了不少笑话,特别是他晚年的一件事。当时丁澎告老还乡,离开官场的他如释重负,终于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了。

如无数文人才子般倜傥风流,丁澎决定再纳一名小妾。

但丁澎有个习惯,就是嗜酒如命,哪怕婚礼结束了,新娘子都在闺房等他洞房的时候,丁澎还不忘拉上三五好友在酒楼里推杯换盏,酣畅宴饮。

喝到烂醉如泥的时候,丁澎才被一众好友抬回家中,途中好友还不忘打趣丁澎“一树梨花压海棠”呢。

即便是喝断片了,丁澎也知道今天的“正事”是什么,于是一边哼着“春宵一刻值千金”,一边大跨步往房间走去。

等到第二天日上三竿之时,丁澎睁开惺忪的双眼,看到侍女已经在一旁为他准备好了盥洗用具,刚想训斥侍女不守规矩,来打扰自己的洞房时刻。

随后一瞅到枕边的“新娘”已经不见了。正当纳闷之际,妻子走进房内难掩喜色地说道:“你啊真的是老糊涂了,昨晚和你洞房的正是这婢女啊!”

说完便爆出了银铃般的笑声,只留着侍女杵在一旁脸红。老丁摸了摸脑袋,想起昨晚洞房花烛夜,只记得自己仗着酒劲就入了洞房。

而且因为近视也没仔细看新娘的样子,殊不知竟然是服侍自己的侍女。

见生米煮成熟饭,丁澎也只能按着规矩纳侍女为妾;也不知道是谁把这乌龙事件走漏出去的。

惹得邻里街坊都知道老丁因近视眼闹出了笑话,这可真的印证了那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了。”好在丁澎也不是负心汉,也算对人家姑娘仁至义尽。

至于是谁主导的这出乌龙,老丁对真相已是心知肚明,毕竟自己在妻子人老珠黄的时候纳得小妾,势必害怕自己移情别恋而冷落了自己。

所以才想出这“损招”来整蛊一下自己。丁澎当然知道:“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道理,在经理这件事情后,与妻子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好在这出“花边新闻”并没有对丁澎的日常生活造成多大影响,顶多成了邻里街坊茶余饭后的谈资。

之后丁澎也是更加专注于文学领域的创作,尽自己的毕生所学润色了杭州的地方志,也算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结语

纵观丁澎的一生,历经高山和低谷,也有过年少成名的煊赫和“晚节不保”的“乌龙”,如此丰富的人生履历属实羡煞旁人。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他用尽毕生精力致力于文学创作,承担了推动文化间交流的大使之责。

贾雨村:谋杀自己的人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战场。有的正在升起硝烟,有的一时宁静如三月之晨,有的已经历过千军万马的厮杀,偃旗息鼓之日,尸横遍野。驱动人做出每一个选择的矛盾的心灵并不全由“love&peace”充满,每个人一生的思想轨迹,也就是一部隐藏在心灵深处的战争史。

《红楼梦》里不只有风花雪月,也有刀光剑影、世态炎凉。例如曹雪芹讲述了贾雨村作为知识分子的典型而完整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是如何被现实改变的——或者说,不是现实改变人,而是人如何改变自己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他本性中的一面如何摧毁了另一面——如何经受了血的洗礼。

回顾贾雨村的心路历程,其最大的现实意义或许在于,它让我们看见,现实中其实有许多和贾雨村一样的杀人者,他们并未丧心病狂,而仅仅是采用了一种极简单的方式——用聪明的、理性的头脑说服自己,此时唯有这样做才好。

智慧出,有大伪。——老子理性常常成为罪的奴隶而为它辩解。——列夫·托尔斯泰

所以梅敬忠老师说,最值得我们琢磨反思的,恰是贾雨村溃决心理防线的“解扣”问题。解的什么扣?理想之扣,正义之扣,家国情怀之扣,自我良心之扣。在他内心的战场上,聪明和理性充当了“恶”的武器,为谋杀心中的“善”提供了看似极正当的理由,最终将他引向了他理想的反面。

于是曹雪芹用敏锐清醒的文字,为我们敲响警钟,让我们看见一个人的英雄梦想如何悄无声息地转变成了作恶动机,而那竟是如此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换句话说,它可能在每个人身上发生。

主讲:梅敬忠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很多人乐于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红楼梦》,但《红楼梦》里还有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很深沉的——政治内容。在第一回,曹雪芹卖了个关子,说我写的不是什么理治之书,我只写儿女情长。理治,就是治理,治国理政的意思。曹雪芹其实在说反话。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大的治国理政之书。它体现了中国儒家政治文化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尤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大名著是中国小说中的“四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的阅读理解可以从审美层面,升华到社会人生、政治文化的层面。《红楼梦》描述了一个大家庭,往上看是整个上层建筑,是整个国家。家国是一体的,所以我们不能小看《红楼梦》里的政治内容。有一些鲜活的案例是当时社会、政治的真实反映,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精神,我们在今天将其转换为治国理政之道,也是很有价值的。

贾雨村的故事,就向我们讲述了一名知识分子成长为官员的真实的心路历程。

贾雨村——

一个知识分子当官生涯的写照

贾雨村在《红楼梦》里是贯穿全书结构始终的一个人物,作者细细描述了他的心路历程和完整的一生,足见对他多么看重。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贾雨村在第一回出场时吟诵的诗,诗境与胸襟是何等洒脱高远,人们很难将它与投机钻营、徇私枉法、狡诈凶险、落井下石、恩将仇报这一类词语联系起来。贾雨村并非一开始就坏得透顶,那他到底是怎样变坏的?曹雪芹写这一人物的用意何在?

贾雨村身上凝聚着曹雪芹的春秋笔与辛酸泪。大体而言,作者安排这一人物有三重功能:

第一,作为贯穿线索,贾雨村一直活动到120回程本《红楼梦》的结尾,有着归结全书的作用;

第二,贾雨村和呼唤他出场的甄士隐,两人一个入世、一个归隐,在全书故事进程中不时出现,共同承担着警醒读者的闹铃的功能;

第三,《孟子》有云:“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古代知识分子先读书再做官,从“士”到“仕”,就像农民耕种田地一样是天经地义的。贾雨村以其人生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悲剧性,形象地诠释了儒家士子读书做官的整个仕宦生涯的全过程。正是这个完整过程的体现,使他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物典型。

第一阶段:进取——

末世穷儒,抱负不浅

作者写贾雨村最初的一段人生轨迹,从寒窗苦读、命途多舛,到有贵人相助,再到金榜题名——还是遵循了传统创作思路的。

《红楼梦》开篇,由甄士隐唤出寄居葫芦庙的贾雨村,书中写“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脂评说,谐音“胡诌”也。脂砚斋最能了解曹雪芹的一片苦心,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位书生当做旧时代千千万万士子的典型代表来看待。

又写雨村“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红楼梦》写的是由盛世到末世的故事,是在盛世看到末世的光景,发出盛世的危言。诗有诗眼,小说有小说眼,“末世”就是《红楼梦》的关键词。探春、凤姐的判词里都有“末世”一词,此处写贾雨村也“生于末世”,可见作者微言大义,是春秋笔法。

靠卖文作字为生、淹蹇困顿的贾雨村,本可以同经典故事里一样:穷书生吉人天相、贵人相助,顺带赢得富家小姐芳心,最后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落得个大团圆结局——但是曹雪芹没有如此简单处理。雨村依然是寒酸书生,只是偶然得遇甄家丫鬟两次回眸,就以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如此辛酸的心境,和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凉心境颇有几分相似。

此时的贾雨村抱负不浅,且矜持自尊,令甄士隐不敢小看,甚至不敢冒昧提出资助之意。中秋赏月,雨村酒后吐露出了求取功名的苦衷,这才有甄士隐慷慨捐赠,雨村赴京赶考。

这便是贾雨村人生的第一阶段。穷酸书生的理想和抱负、沦落天涯的悲凉与矜持,都有十分令人感怀同情之处。

第二阶段:惘然——

初入官场,路途跌宕

贾雨村赴京赶考,由此踏上了他人生的第二段征程。

依然是甄士隐呼唤出了贾雨村,只是这时,甄士隐看破红尘,贾雨村新官上任。此时的贾雨村,依然有着良好的品质。作者赋予他一位好官应当具备的崇尚“家庭美德”的好形象。至《红楼梦》终,我们也没看到他的家庭有什么变故。那么作为治理一方的知府官员,贾雨村又表现如何?

不到一年,贾雨村被参免职。也许是因为“才干优长”“恃才侮上”,使同僚官员“皆侧目而视”。被参罪名有“擅纂礼仪”一条,最为要命。因为封建时代的礼制仪式,由礼部掌管,官员如若擅自纂集修订,必受惩处。然而我们大可猜测:贾雨村是不是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才要清理旧规而创新政治呢?

对此“冤屈”带来的丢官,贾雨村所受打击本该是巨大的,但他“仍是嘻笑自若”,安顿妥当家小,外出游山玩水。可见这一阶段的贾雨村内心依旧坦然:官心不重,士气犹存。游到扬州,即便病困旅舍、盘费不继,可谓狼狈不堪,他也不愿攀附权贵,只托朋友之力,谋得了一个家庭教师的职位。进了林如海家,他也只做份内之事,并没想着走走学生家长的门路。

给贾雨村带来蜕变的契机的,是精明的商人冷子兴。闻说都中有起复旧员之意,冷子兴献计,让失落的贾雨村走向了人生新途,殊不知,也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第三阶段:迷失——

自毁心防,泯灭底线

对林如海的建议,贾雨村一改往年的矜持,“唯唯听命,心中十分得意”。在贾政的帮助下,很快补了金陵应天府的职缺。

刚上任的贾雨村,起初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也想忠君、爱民、做好官。于是当一桩人命官司摆到案前,他决计秉公处理。我们差点儿就看到一位秉公执法、为民除害、满身正气的清官形象了。然而,问题来了,一个衙役门子的阻拦,逗出了贾雨村内心的犹豫。

门子显示出比府台大人更像做官之人的见识与手段,由大及小、抽丝剥茧、鞭辟入里地分析案情,一步步将贾雨村引向“罪恶之门”。此时的贾雨村陷入两难境地:一边是撼动不得且能在仕途中帮助自己的四大家族,一边是旧日恩人甄士隐家的女儿以及枉死的冯渊。秉公执法,肯定要得罪权贵,甚至丢官丧命;渎职枉法,却又违背天理良心。如何选择?

此时,贾雨村的内心中有两道防线:一道是对不起恩公不幸女儿及冤死百姓的感情防线,另一道则是忠君报国、公正为民的为官底线。儒家讲究内圣外王,崇尚慎独,所以,这也是作为儒家士子的贾雨村内心最后的道德防线。如若不加以突破,贾雨村根本没法心安理得地走入“罪恶之门”。

贾雨村起初是试着自己解扣。他先将甄英莲的不幸和冯渊的冤死,推给所谓的“命运”,为自己的冷酷找出理由,为不安的心灵寻求安顿。这已经突破了儒家为士子所设定的“内圣”的道德底线。至于另一道为官底线,还需借助门子之力。门子是如何劝说的呢?——“小的闻得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作个整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府王府。”

话已说到如此,贾雨村还是犹豫不决。个人感情的防线容易突破,但要突破君国大义的为官底线,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因此他说:“蒙皇上隆恩……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是我实不忍为者。”

关键时刻还是门子的一番冷笑管用:“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有云:‘大丈夫相时而动’,又曰:‘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这番解扣之语,确实打动了贾雨村。他“低了半日头”,是在思索。此时作者并未进行更多的心理描写,而贾雨村内心的纠结与痛苦,恐亦难用笔墨传达。一番故作“斟酌”后,贾雨村终于彻底突破了两道心理防线,不顾是非曲直,乱判了这桩“葫芦案”。

事毕之后,贾雨村迫不及待地修书二封,将事情进展汇报给贾政和王子腾,赢得了贾府要人的欢心,后来又想办法把为他出谋划策的门子打发了。这一切行为都说明,解扣成功之后的贾雨村,已经不是从前的贾雨村了。

第四阶段:沉沦——

暗夜无灯,走向深渊

既然道德底线已破,那么贾雨村的沉沦堕落就是必然了。为了索要二十把古扇,满足贾赦的一点嗜好,他罗织罪名,将扇子主人石呆子拘捕,致其家破人亡;为了巴结贾府,他做了不少功课,对其家族资料了然如心,连贾政也惊叹不已。不出几年,他由知府升转御史、吏部侍郎,后署兵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一路发达。但是,深渊也慢慢向它靠近。

京兆府尹任上,他竟不顾寄居起火庙中的恩人甄士隐的死活;查抄贾府,他落井下石;最后,终于因为犯了婪索的案件,削籍为民。至此,贾雨村人生征程到达了悲剧终点,其走向深渊的心路历程就此完结。

反思

——他们是怎么“变了”的?

故事结束了,最值得我们琢磨反思的,还是贾雨村溃决心理防线的解扣问题。在面对两难境地的时候,人们似乎常用这种方式突破内心的道德防线,用一个自己谋杀另一个自己,于是才能心安理得地走上罪恶之途。

唐代诗人元稹的《莺莺传》中,以元稹本人为原型创作的、在剧中始乱终弃的男主人公张生抛弃了莺莺,而他的理由是什么?他竟说莺莺为尤物,以女人祸水之名,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堂而皇之地为自己的变心解扣。

明代作家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公子李甲为弥合与父母家庭的矛盾,打算抛弃正和他热恋的风尘情侣杜十娘,然而他心里万分纠结。富商孙富本欲霸占杜十娘,故以金钱与孝道相劝诱,为李甲解扣释怀。

贾雨村在门子的推波助澜下,以“趋吉避凶者为君子”这一类认识为自己解扣,其实是解开了官德丢失与人性泯灭的万劫不复之扣。

试想,贾雨村倘若能够坚守儒家为官做人的准则,始终慎独、慎微、慎始、慎终,假如他能够恪守儒家强调的“四端”,即恻隐、羞恶、是非、辞逊之心,坚守住人生基本的道德底线,那么,他心中的扣是绝难解开的,起码不会那么轻易地被一个“门子”诱入“罪恶之门”。

甄士隐在解注《好了歌》时唱:“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这说的正是贾雨村之类人;又唱:“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这说的恐怕是大多数人。《红楼梦》的写作,从个人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又从社会层面上升到价值层面,在这其中,也体现着作者曹雪芹的价值关怀和价值追求。

文中内容整理自8月4日品红课——《暗夜无灯照宦途 红楼人物谈:假语村言说雨村》。主讲人:梅敬忠,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文字整理:个二僮

文内图片素材选自Edvard Munch画作,素材来源于网络

郡主,将军求娶完

“郡主,我和钰哥哥是两情相悦的,钰哥哥他不爱你,请郡主解除你和钰哥哥的婚约吧,求你了......”江玉儿哭得梨花带雨,额头重重地磕在地上,不过片刻,额头已经磕出血了。

看她那副凄惨模样,就像是受了天大委屈一样,闻着伤心,见着落泪。

长公主气得浑身发抖,这对狗男女,居然在她女儿的及笄宴上如此放肆,简直不把她放在眼里,笃定她不会自降身份跟晚辈计较。

陆安然今日穿了一身正红色的云锦,头上戴着一直凤凰发簪为主,一双明亮的丹凤眼,面无表情地看着眼前砸场子的二人,伸手安抚在暴怒边缘的长公主。

“娘亲,跳梁小丑罢了,何须动气?交给女儿处理就是。”

长公主这才移开视线,喝了一口茶平复心情。

陆安然起身走过去,扬起手狠狠地一巴掌打在江玉儿脸上,江玉儿被打得一个踉跄,不敢置信地看着她。

陆安然这才开口,“今天是本郡主的及笄礼,本不想与你们二人过多计较,但是,你们也太得寸进尺了!”

“什么叫两情相悦?本郡主与他有十年的婚约,你还有脸说什么两情相悦。”

“今日当着众多宾客的面,本郡主在这里将事情说开,当初,是因为你父亲对本郡主母亲有救命之恩,这才与你上官钰定婚,这些年,你家靠着长公主救命恩人的名号,也捞得够多了吧。”

“对你们,也算是仁至义尽,从今天开始,本郡主与上官钰解除婚约,以后男婚女嫁,各不相干。”

说罢,亲手写了一封解婚书丢到二人面前。

江玉儿拿着解婚书,“多谢郡主,多谢郡主!”她终于能嫁给钰哥哥了。

上官钰没有想到解除婚约这么容易,脑子还有一点懵圈,看着陆安然娇丽的面庞,心里不舒服,她果真是一点都不爱他,这么轻易就解除婚约。

两人以为事情就要结束的时候,听见陆安然冷冷地说道,“来人,将打扰本郡主及笄礼的两个刁民拉下去,女杖责二十,男杖责三十!”

上官钰两人瞬间慌了,连忙求饶。

陆安然一个眼神,就将二人的嘴堵住,拖下去行刑。

今日来的宾客当中,一部分是与长公主交好的,对于这突发的一幕,夸赞陆安然处理得好,郡主好歹是皇家的人,容不得两个跳梁小丑放肆,即使换到普通人身上,刚刚那两人,挨板子都是轻的。

其余人是来阿谀奉承的,本指望能沾点光,现在只想明哲保身。

宴会结束之后,江玉儿和上官钰再次被拖到陆安然面前,两人都挨了板子,没人上药,狼狈不堪。

上官钰恨极了陆安然,“郡主,你也太狠心了,我们之间十年的婚约,解除婚约,将我打成这般,不请大夫......”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脸上被人打了一巴掌,是陆安然的贴身侍卫长生,打完人后又站回她的身后。

陆安然不屑地看着他,“知道有婚约,还跟她搅和在一起,你也是胆大!”

说罢不再看他,“本郡主已经派人去请你父亲了,以后见到本郡主请绕道走,不然看见一次揍你一次。”

上官林已经被告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看到相互依靠在一起的上官钰和江玉儿,怒气上头,过去就一脚将江玉儿踹开,打了上官钰一巴掌,“逆子!”

第二天,上官林从三品尚书贬为六品小官,气得他摔了几套茶具,没办法,上官钰的伤还没有好,他又只有他一个儿子,还指望着他为上官家传宗接代呢。

上官钰的母亲失去以前的奴仆前前后后伺候,突然一下子清贫下来,根本适应不来,老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说的就是这样,脾气日渐暴躁,不受待见,直接活成了一个疯婆子的模样。

江玉儿只是江府的一个庶女,她所做的事情有损江家的颜面,也就是一个弃子,一个粉色花轿将她抬进了上官府,断绝了关系。

她在上官府过得并不好,每日被上官钰的母亲当狗一样使唤,好在,上官钰对她还是有些旧情,对她好些,但是终究抵不过压在他肩膀上的孝道,她后悔了!

没过多久,她就凭着自身的优势,傍上一个来京城做商的富商,跟了那富商,悄然离开了京城。

解除婚约这件事,一点也没有困扰到陆安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日子过得自在,想要攀上长公主府的,比比皆是,上官钰就是一个无名小卒,根本不值一提。

刚好镇守边关的镇国大将军慕悠南班师回朝,陆安然及笄就解除婚约的事情渐渐没了热度,都在讨论那个慕悠南。

传闻他长得人神共愤,身高八尺,宽肩窄腰,年纪轻轻又是一品镇国大将军,很快就成为了京城各家欲要招募的女婿。

长公主也提前弄了一副慕悠南的画像,递到陆安然面前,“福安,你看看,中意不?要是中意的话,我去找你舅舅,让她给你赐婚,这么好的男子,一定要先下手为强。”

陆安然无奈地笑了笑,“娘,你觉得这样一个优秀的男子,会受圣旨的约束吗?明天就是庆功宴了,看看合不合眼缘,有没有缘分再说,何况女儿才刚刚及笄,不着急嫁人。”

“也是,依照我们长公主的势力,不嫁人我们也养得起。”长公主将画像放在一旁,不再去管。

其实,陆安然心中对嫁人一事,是有芥蒂的。

当年,她的娘亲是高高在上的长公主,而她的父亲只是一个毫无背景的状元郎,长得俊俏,这才入了长公主的眼,一来二往之间,就入赘了。

只是后来,她的父亲没抵住诱惑,和一个丫鬟搞在一起,背叛了娘亲。

娘亲最终去父留子,她再也没有见过那个背叛她们母女二人的负心汉。

知女莫若母,长公主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她在想什么,叹了一口气,摸了摸她的脑袋,“是我这个做母亲的对不起你。”

陆安然拉着她的手,“娘,以前都过去了,再说,若不是娘你强,女儿说不定会多出几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吸血虫一样吸着娘呢。”

她娘好吃好喝地待那个男人,那个男人还不是一样背叛了她们。

————

“郡主,该出发了!”春华牵起陆安然的裙摆。

今日的陆安然,穿了一身藕粉色的云锦沙制的对襟交领长裙,面色清冷,整个人高贵不可攀,像开在雪山之巅的雪莲。

庆功宴上,每个人都打扮得很精致,特别是适龄女子,更是打扮得花枝招展。

宴会开始,陆安然才见到那个镇国大将军,身材修长,面容俊俏,只是脸上淡漠,“臣慕悠南参加皇上,皇后!”

皇帝堆起满脸的笑,“爱卿平身!”

慕悠南的位置就在陆安然对面,她能更好地观察这位少年将军,现实人更好俊,画师只能画出他的五分神态,当得起这么多女子为他疯狂。

慕悠南面不改色地品尝桌子上的美食,周围灼热的目光丝毫没有影响到他,毕竟在边关的时候,能吃上一顿肉,那已经是好的了。

一阵虚情假意的寒暄之后,皇帝论功行赏,跟着慕悠南的几位将军得了赏赐高高兴兴地喝着酒,有的升了官,有的抱得美人归,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得了些金银珠宝,满面红光。

直到最后,皇帝这才看向慕悠南,“爱卿啊,你也老大不小了,是该娶妻了,你看看,在场众多女子,可有看上的?或者你心仪的人,说出来,朕给你们赐婚!”

慕悠南没想到吃瓜能吃到自己身上,不过转念一想也是,今年二十有二,其他人在他这个年纪,孩子都满地跑了,他还在打光棍。

“皇上,臣要娶的人可以自己选择吗?”

“这是自然。”

皇帝也才四十多,是一个明德里的皇上,只要你好好为国,他不会无端猜忌你。

像慕悠南这种更不会猜疑,毕竟,有这么一个厉害的人替他守江山,别提多爽了。

慕悠南在大殿中扫视了一眼,视线所过之处,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子皆是面色娇羞,满眼春色。

直到看到陆安然,刚好二人的视线相撞,心里了然,从宴会刚开始的时候,她打量过他,在场的所有人,愣是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她。

“皇上,臣可否求娶福安郡主?”说话的同时,他的心突然快速跳动起来,深怕被拒绝。

话是对皇上说的,目光却放在陆安然身上,一双桃花眼睛里,神情势在必得。

不过,今天不答应,那还有以后,总会答应的。

皇帝看向陆安然,“福安,你看如何?”福安怎么说也是他的外甥,配慕悠南足够。

长公主没想到,慕悠南会求娶自家女儿,在陆安然耳边开口道,“福安,娘对这个未来姑爷很是看好,他是个好的,你好好把握。”

“女儿知道了。”

她虽然不了解眼前这个少年将军,但是从他整个宴会上的表现来看,确实不错,至少,他这张脸长得确实不错,对下属也好,是个讲义气的。

“皇舅舅,福安愿意嫁给慕将军,只是在之前,福安有几句话要先给慕将军讲明白。”

皇帝宠溺地看着她,“福安说吧。”

陆安然看向慕悠南,“慕将军,你求娶我,那应该知道,我独宠惯了,不会给别人分享自己的所有物,不论是人还是物件,都容不得别人染指,娶了我,你就不能纳妾,也不能背叛我,否则,我不介意去父留子,送你们去地下做一对儿野鸳鸯,此话,你可有异议?”

慕悠南无所谓地笑了笑,“郡主此言有理,十分赞同,也合我的意思,能娶得郡主这样的美人儿,理应一生一世一双人,夫妻恩爱,白首不离,生同衾,死同穴。”

“皇舅舅,这门婚事福安同意了。”

皇帝哈哈大笑,当场为二人赐了婚。

长公主满意地点了点头,她的眼光不会错,福安是她唯一的孩子,不想她步入她的后尘。

其余女子皆是失落不已,这与郡主有了婚约,她们就没有机会了。

慕悠南淡漠地脸上终于出现一抹笑容,在面对陆安然的时候,换了人脸色又冷淡下来,变脸迅速。

一场宴会,宾主尽欢。

次日一早,慕悠南就去了长公主府,找陆安然约会。

陆安然今日穿了一身天蓝色,在慕悠南看来,就像是误入人间的仙子。

“我刚回京,还不熟悉京城,就麻烦我家郡主带我熟悉一下。”

以前在军营的时候,慕悠南就听他们说了,想要早日娶媳妇,嘴巴要会哄人,不要闷着个葫芦,还要会花钱,不能抠搜。

陆安然想着,现在两人有了婚约,有些事情还是早些说清楚,就带着他去了戏楼。

一边听着台上的戏曲,一边聊天。

下面的人也在说着闲话,有关于她的,还有他的,还有其他人的,鸡毛蒜皮地说了一堆。

“听到了吗?我并不是你看到的那般无害。”

慕悠南喉结动了动,眼神看着她那一双白净的纤纤玉手,下面的话他也听到了,根本就不在意。

“是他不配,郡主这样好的女子,值得珍惜,不过话说,郡主郡主地叫,生疏了,我可以叫你名字吗?”

陆安然嘴角上扬,许是他说的话好听,开口说道,“随你。”

“安然?然然?哪一个好,要不还是然然吧,然然……”

“可以。”长辈都是叫她福安,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样叫过她的名字,面色不禁一热。

慕悠南眼尖地发现,陆安然的耳朵红得要滴血一般,她的皮肤本来就白,耳朵红得太明显了,不禁弯眼一笑,原来女子害羞这么可爱啊。

“你笑什么?”陆安然不知道,现在她的声音娇娇柔柔地,煞是惹人怜爱。

“我笑,不枉我在边关镇守那么多年,上天给我这么好的一个女子做妻子,能娶到郡主,是慕某三生有幸。”慕悠南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

陆安然有些不自然地移开视线,没看见慕悠南脸上灿烂的笑容。

三日后,慕悠南敲锣打鼓地带着一百来号人,带着聘礼去长公主府下聘。

长公主看到慕悠南的诚意,很是高兴地将二人的婚期定在八月初七,现在还有一月多的时间,能够好好地准备婚宴所需的东西。

由于婚前的未婚男女不能见面的习俗,陆安然只能待在府中代价,慕悠南隔三差五的就会溜进王府幽会,逗她开心。

八月初七,万事皆宜。

慕悠南没有长辈主婚,长公主就两边跑,送完陆安然出嫁,又去将军府为他们二人主婚。

在迎亲的队伍游城的时候,上官钰藏在人群中,眼神沧桑地盯着花轿,还有马背上意气风发的慕悠南。

他想,若是他没有和江玉儿搞在一起,没有和她退婚,爹没有被贬官,是不是今天迎娶她的人就是他,日子也会和从前那般。

只是,一切终究是徒劳。

至于江玉儿,随着商人辗转各地,虽说过着有钱人的日子,但是偶尔会被商人家暴,这些对她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没钱拮据的日子,她过不来。

新房内,大大的“囍”字,贴在门窗上,一片喜气洋洋。

陆安然一身凤冠霞帔,龙凤呈祥的盖头,坐在喜床上,静静等待慕悠南的回来。

她觉得有些梦幻,她这就嫁人了!

不多时,房门被推开,又被关上,慕悠南一身酒气走到她面前,郑重地挑开盖头,“娘子!”看着她唇上的胭脂,喉结动了动。

他的洞房花烛夜,没人敢来闹,一是怕事后报复,往死里练他们,二是大家都是糙汉子,好不容易成亲,自然是软玉在怀重要,谁若是打扰,就跟谁急,何况慕悠南还是个有文化的糙汉子,整人的手段很多,他们从心。

陆安然面容有些热,“怎的喝了这么多?”

慕悠南将外衣往地上一扔,酒气顿时散去不少,憨笑起来,“装的,酒在衣服上。”

“心眼儿挺多啊你。”

“那是,不多还不能早点回来洞房呢。”

“娘子,我慕悠南今生最大的福气,就是娶到你,你放心,以后,我一定好好待你,不会负你。”慕悠南一句话说得她耳朵滚烫。

陆安然面色娇羞地笑了笑,“等你真的做到了,我才相信你。”

“好,请娘子多多指教。”

说完,慕悠南大手将人捞在怀里,她就一小只,满满的安全感。

“洗漱洞房去!”

若不是他嘴角都要咧到耳根,还有通红的耳朵,她一定会以为他久经情场。

她也开怀地笑了起来,一想到以后有这样一个人,爱她护她敬她,就很美好。

心里默默说一句,希望夫君继续保持待她好的优良传统。

不会法术,但会灵魂暴击:唐僧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本 文 约 7420 字 阅 读 需 要 22 min

唐僧最近又“火”了,听说电视剧中的他“拉踩”能力一流。

电视剧毕竟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不知《西游记》原著中的唐僧形象是否也这般“毒舌”?

其实,电视剧《西游记》才是唐僧形象的美化版。

作为如来佛二徒“金蝉子”之转世、经九九八十一难而“甚有功果”的唐僧,在《西游记》原著中更为立体真实。原著中的唐僧不仅一心向佛、慈悲为怀,还比电视剧中的形象更加毒舌,哭鼻子、使性子、“甩锅”等名场面比比皆是。

唐僧之真性情

唐僧一开口,不仅是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更是句句戳心的把把“小刀”。

其一,动不动就说人家长得丑。

话说在唐僧取经之初、师徒四人还未聚齐之时,唐僧与孙悟空相伴而行。一晚,师徒二人行至一观音禅院,便想在此留宿。见到孙悟空的脸,禅院里的和尚被吓了一跳,于是问:“那个牵马的是个什么东西?”唐僧听到后,立刻压着嗓子说:“悄声低言,他的性急,若听见你说是甚么东西,他就恼了。他是我的徒弟。”和尚听了就纳闷了:“这般一个丑头怪脑的,好招他做徒弟?”

按说一个外人当着师父的面说徒弟长得丑,师父可能会出于“护短”之意维护一番。可是,唐僧是这样说的:“你看不出来哩,丑自丑,甚是有用。”所以,长得丑没关系,有用就行。

唐僧说完了孙悟空丑,还要说猪八戒丑。在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越过重山来到了乌鸡国,一晃行至午时,众人腹中空空。八戒见状,自告奋勇地提出自己去借宿,不料不仅被唐僧一口回绝,还遭到了灵魂暴击:

八戒遭到的“灵魂暴击”

如此一番,八戒只能暂且遮住自己生动的面庞。不过,在《西游记》原著中,唐僧可不止“暴击”了八戒一人。师父的“毒舌”,三位徒儿无一幸免:

行者收了法身,道:“师父,这寺里谁进去借宿?”三藏道:“我进去。你们的嘴脸丑陋,言语粗疏,性刚气傲,倘或冲撞了本处僧人,不容借宿,反为不美。”行者道:“既如此,请师父进去,不必多言。”

在师父眼中,三位徒弟皆“嘴脸丑陋,言语粗疏”。不过,此处孙悟空为何要“收了法身”呢?在电视剧中,师徒四人来到“敕建宝林寺”门前时,唐僧主动向大家介绍寺名后,八戒便提出借宿。而原著中,这里的唐僧是颇有些小情绪的:

行者道:“师父,这一座是甚么寺?”

三藏道:“我的马蹄才然停住,脚尖还未出镫,就问我是甚么寺,好没分晓!”

行者道:“你老人家自幼为僧,须曾讲过儒书,方才去演经法,文理皆通,然后受唐王的恩宥,门上有那般大字,如何不认得?”

长老骂道:“泼猢狲!说话无知!我才面西催马,被那太阳影射,奈何门虽有字,又被尘垢朦胧,所以未曾看见。”行者闻言,把腰儿躬一躬,长了二丈余高,用手展去灰尘道:“师父,请看。”上有五个大字,乃是敕建宝林寺。

经过这样一番心理活动,估计唐僧说徒儿们长得丑,也有气话的成分在吧!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其二,突如其来的人身攻击。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唐僧师徒来到了白骨精的地盘。此处“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雾气弥漫的陡峭山峰

唐僧一行人磕磕绊绊地走着,正行至陡峭高崖,唐僧突然说:“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孙悟空看看四周,挠挠头,苦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不料,唐僧勃然大怒:“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

孙悟空只是说出了不便化缘的实情,没想到被师父劈头盖脸地大骂为“懒惰”之人,甚至还背上了“忘恩负义”的罪名。见此,孙悟空委屈得不行:“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可是师父正在气头上,话题又绕回了原点:“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不过也是,肚子饿了,是挺难受的。

但是,电视剧改编了这一情节,将喊“肚子饿”的主人公变成了猪八戒,唐僧则隐忍坚毅地走在前面。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八戒喊饿

其三,“看热闹不嫌事大”。

电视剧中,师徒四人入狮驼岭时,唐僧说八戒长得丑。而原著中,想要去一探究竟的是孙悟空,只是唐僧的台词倒是没什么差别:“你的相貌丑陋,言语粗俗,怕冲撞了他,问不出个实信。”虽然这段对话与原著不符,唐僧并未“拉踩”二徒,但他“拉踩”的功夫在原著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西行途中,孙悟空和唐僧吵架的次数相当多,偶尔还会“离家出走”。这其中一次,就让六耳猕猴钻了空子。趁八戒和悟净不在,六耳猕猴假扮成孙悟空的模样打晕唐僧、抢走行李。待八戒和悟净回来,唐僧吃了几口冷饭后,情绪低落地问:“那个去讨行李?”八戒一心要找孙悟空要行李,便答道:“我前年因师父赶他回去,我曾寻他一次,认得他花果山水帘洞,等我去!等我去!”没想到,此言一出,师父再次阻拦了他,八戒又遭“暴击”:“你去不得。那猢狲原与你不和,你又说话粗鲁,或一言两句之间,有些差池,他就要打你。着悟净去罢。”唐长老不仅直说八戒和悟空关系不好,还说八戒说话粗鲁,无形之中甚至要点明八戒打不过孙悟空的事实。而且,唐僧对八戒和悟空的“拉踩”,之后还在继续。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八戒日常被悟空揪耳朵

在狮驼岭与众妖斗法时,八戒遭悟空“整蛊”,被妖怪拖回洞中。孙悟空回去见到唐僧,唐僧便责怪他对自己的师弟没有相亲相爱之心。孙悟空可不愿听唐僧这样袒护八戒:“师父也忒护短,忒偏心!罢了,象老孙拿去时,你略不挂念,左右是舍命之材;这呆子才自遭擒,你就怪我。也教他受些苦恼,方见取经之难。”

听闻此言,唐僧的语气放软了些,开始实施“拉踩”战术:“徒弟啊,你去,我岂不挂念?想着你会变化,断然不至伤身。那呆子生得狼犺,又不会腾那,这一去,少吉多凶,你还去救他一救。”所以,八戒又被说了,这次是与灵巧的大师兄相比,他身材肥硕、动作笨拙。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不过,唐僧说话虽然带“拉踩”之意,可是语境往往是比较危急的关头。而细品说话动机,其实不难看出唐僧对徒弟的呵护之意。

唐僧之划清界限

唐僧虽然始终慈悲为怀、善良仁厚,但是他也有自私自利的一面。电视剧对唐僧这一特质的表现是比较稀少且隐晦的,做了不少美化。

电视剧中,唐僧师徒路遇强盗,孙悟空被他们绑在了树上,留下与一伙强盗周旋。唐僧临走时一再叮嘱悟空“千万别杀生呀”,可是嫉恶如仇的悟空还是打死了一众强盗。当他正要对那强盗头目当头一棒时,唐僧骑马返回,恰好看到强盗人头落地,当即吓得跌落马下。这怎了得!盛怒的唐僧立刻念起了紧箍咒,疼得孙悟空一下子晕了过去。师父一看,悔意漫上心头,心疼地抱着倒在地上的悟空,呼唤着徒儿的姓名。可是毕竟观念不同,孙悟空清醒后又与唐僧大吵一架,之后被赶走,负气回到了花果山。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这个片段将唐僧善恶分明、心怀慈悲的性格特征描绘得非常生动。而在原著中,此时的唐僧虽然也有点圣人的光环,但是同时也表现出了非常自私的一面。见悟空打死了强盗,唐僧责怪徒弟的同时,赶快挖开土堆,将一伙人葬了。随后,他满含悔意地在强盗坟头焚香祷告:

“拜惟好汉,听祷原因:念我弟子,东土唐人……我以好话,哀告殷勤。尔等不听,返善生嗔……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八戒听后,当场笑出了声,并直言:“师父推了干净,他打时却也没有我们两个。”唐僧一听,觉得有几分道理,毕竟“冤有头债有主”。于是这长老赶忙又补了一句,搓土祷告道:“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真可谓思虑周全、行事干净。

唐僧不仅怕鬼怪,还怕妇人发怒。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中,黎山老母、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四圣”想考验唐僧师徒的取经之心是否坚定,于是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设了一户庄院,这庄院的女主人则热情地招唐僧师徒为女婿。面对女施主的一再邀请,唐僧数次直言拒绝,甚至还以“胜似在家贪血食,老来坠落臭皮囊”来贬低凡俗之人。那妇人一听,火冒三丈:

“这泼和尚无礼!我若不看你东土远来,就该叱出。我倒是个真心实意,要把家缘招赘汝等,你倒反将言语伤我。你就是受了戒,发了愿,永不还俗,好道你手下人,我家也招得一个。你怎么这般执法?”

唐僧见自己说错了话,刚才吟诗怼人的气势一下全无;但无论如何,自己肯定是不能留下的,不如依女施主的愿问问徒弟们。于是他扭头转向悟空,小声说道:“悟空,你在这里罢。”悟空一听,怎么这话头到了自己身上,于是机灵地现场学习师父“甩锅”的本事,答道:“我从小儿不晓得干那般事,教八戒在这里罢。”八戒或许心动过,不过此时也不乐意,他建议大家要“从长计议”。看此光景,唐僧瞥向了沙僧,对八戒和悟空说:“你两个不肯,便教悟净在这里罢。”好家伙,这师父不仅找到了解局的人,还分分钟集结了利益小团体。不过,剧中让悟净留下的是悟空,颇带些开玩笑的意味。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唐僧之一言不合就落泪

可以看出,《西游记》原著中的唐僧与电视剧相比,因为有了较多贴近普通人的真实优缺点,所以更加立体和丰满。唐僧不仅毒舌、会“甩锅”,还喜欢哭鼻子。

《西游记》的一百回中,五分之一的章节都有唐僧流泪,其形态包括“噙着泪”“含泪无言”“眼中垂泪”“滴泪难言”“哭”“放声大哭”等等。只是每次流泪的背后,都有不尽相同的原因。大多数时候,唐僧是被妖魔鬼怪和草莽强寇吓哭的。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让我们再回到狮驼岭,毕竟这是取经路上妖怪最多的一回。话说唐僧师徒不敌三怪,最终被抓。二更天时,唐僧被带进妖怪殿前,发现灯光之下躺着三个徒弟。周围全是妖怪,能保护自己的徒儿们又都被绑在这里,唐僧立刻崩溃了:

老师父伏于行者身边,哭道:“徒弟啊!常时逢难,你却在外运用神通,到那里取救降魔,今番你亦遭擒,我贫僧怎么得命!”八戒、沙僧听见师父这般苦楚,便也一齐放声痛哭。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这等阴森绝望之境地,也只有艺高人胆大的“乐天派”孙悟空能够挤出一丝微笑了,放声大哭乃是人之常情。只是,唐僧的泪点可比这低多了,甚至说来就来。

第六十七回,八戒、悟空仗义出手,帮陀罗庄的老百姓们降灭了蛇妖,欢欢喜喜地在众人的拥簇下再次启程。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只是陀罗庄西南面的稀柿衕有座七绝山,因盛产柿子而又无人采摘,因此常年累月烂在地里的千万颗柿子变成了一条臭气熏天的淤泥河,由此挡住了师徒去路。纵使在前六十六回已经历了数十次劫难、看遍了一众妖魔鬼怪,唐僧也没绷住:

一路上喜喜欢欢,不时到了七绝山稀柿同口。三藏闻得那般恶秽,又见路道填塞,道:“悟空,似此怎生度得?”行者侮着鼻子道:“这个却难也。”三藏见行者说难,便就眼中垂泪。

因道路遇阻、气味难闻,加之孙悟空也感叹“却难也”,唐僧前一秒高高兴兴,后一秒就独自垂泪。不过,这也可从侧面看出唐僧对孙悟空的依赖与信任。

过稀柿衕这个桥段被电视剧略去了,师徒四人在陀罗庄“完美收官”后,接受了乡亲们热情送出的干粮,就又元气满满地踏上了新的旅程。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其实作为师父,唐僧不仅为自己落泪,也为徒儿落泪。

“师兄被妖精一口吞下肚去了!”唐僧听八戒这么说,一下子跌坐在地,恍惚了许久,才捶胸顿足地说:“徒弟呀!只说你善会降妖,领我西天见佛,怎知今日死于此怪之手!苦哉,苦哉!我弟子同众的功劳,如今都化作尘土矣!”想着悟空受难,唐僧心里一阵酸楚。可八戒送来了消息后,就不顾师父的情绪了。他走到一旁,叫沙师弟一起分行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还要给师父买棺材:

“分开了,各人散火:你往流沙河,还去吃人;我往高老庄,看看我浑家。将白马卖了,与师父买个寿器送终。”长老气呼呼的,闻得此言,叫皇天,放声大哭。

一心记挂着身陷囹圄的大徒弟,可眼前二徒弟又要分家,本就忧伤不能言的唐僧瞬间被八戒气得嚎啕大哭。虽然这一哭也包含了对自己可能不能继续安全前行取经的忧虑,但是也不乏对徒弟的牵挂与关爱。这份爱在之后唐僧向旁人述说自己的经历时,明明白白地展现了出来:“贫僧在路,耽阁的日子多,行的日子少。常遭毒魔狠怪,万苦千辛,甚亏我三个徒弟保护,共计一十四遍寒暑,方得至宝方。”

而在电视剧中,哭鼻子的唐僧并未出现在这个场景中,他正待在孔雀公主家里。当场嚎啕大哭的人,变成了猪八戒一人。只是哭鼻子的八戒还是提议要与沙僧分行李,不过被沙僧严词拒绝了。

嚎啕大哭的八戒

唐僧之善良明理、一心向佛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唐僧毕竟是东土大唐的高僧。既然能够矢志不渝地历经磨难取得真经,那么他一定有坚定的信念和虔诚的信仰。也正是这种精神,让唐僧说出了“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的誓言。不仅如此,胸有大志的唐僧并非仅是个爱哭、自私、胆小的弱者,他也时常流露出善良明理的一面。

唐僧心智坚定体现得颇为经典的一回便是“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前文已述,此处不提。而在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中,唐僧既明理又坚定。
若说在三打白骨精那回,唐僧还因肚子饿而大骂无处化缘的孙悟空,到了盘丝洞这里,唐僧则通达了很多。别了朱紫国王后,师徒四人“行彀多少山原,历尽无穷水道,不觉的秋去冬残,又值春光明媚”。一行人正在踏青玩景时,看到了一座庵林,唐僧一个翻身,下了马向前远眺。被唐僧骂惯了的悟空以为师父又不想前进了,于是问道:“师父,这条路平坦无邪,因何不走?”八戒借机怼道:“师兄好不通情!师父在马上坐得困了,也让他下来关关风是。”不过,唐僧下马并非“关风”:

“不是关风,我看那里是个人家,意欲自去化些斋吃。”行者笑道:“你看师父说的是那里话。你要吃斋,我自去化,俗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岂有为弟子者高坐,教师父去化斋之理?”三藏道:“不是这等说。平日间一望无边无际,你们没远没近的去化斋,今日人家逼近,可以叫应,也让我去化一个来。”

理解徒弟、体恤徒弟,唐僧在此处下马,原来是想亲自去化缘。后来,八戒也说应该由徒弟帮师傅化缘,又被唐僧回绝:“徒弟啊,今日天气晴明,与那风雨之时不同。那时节,汝等必定远去,此个人家,等我去,有斋无斋,可以就回走路。”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于是,徒弟们便应了师傅,让师傅自己去化一次缘。唐僧抓住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一路愉快前行,见桥那边茅草屋中有座木香亭,亭中三个女子“飘扬翠袖,摇拽缃裙。飘扬翠袖,低笼着玉笋纤纤;摇拽缃裙,半露出金莲窄窄”,正在酣畅淋漓地嬉戏玩耍。唐僧见此状,走上桥头,应声高叫:“女菩萨,贫僧这里随缘布施些儿斋吃。”一众女子听到声音后,抛了手中之物,纷纷前来迎接:“长老,失迎了,今到荒庄,决不敢拦路斋僧,请里面坐。”

至此,电视剧的还原度是很高的,只不过亭中的三个女子是在桥后的小树林中玩捉迷藏,唐僧躲在了树后,却还是被她们发现了。这时,唐僧才唯唯诺诺地从树后走出,说出了化缘请求。与原著中一样,她们热情地邀请唐僧进屋就座。

那么,羞赧的唐僧此时心里在想什么呢?电视剧里看不出来,而原著则说出了一切:“善哉,善哉!西方正是佛地!女流尚且注意斋僧,男子岂不虔心向佛?”原来,一心向佛的唐僧没有任何杂念,他在这里收获了平凡又由衷的感动。

不止如此,在这之前,纵使有着“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秋波湛湛妖娆态,春笋纤纤妖媚姿。斜红绡飘彩艳,高簪珠翠显光辉。说什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赛过西施。柳腰微展鸣金珮,莲步轻移动玉肢。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宫妆巧样非凡类,诚然王母降瑶池”之姿的女儿国国王想嫁给他,唐僧仍然一心向佛:

同携素手,共坐龙车。那女主喜孜孜欲配夫妻,这长老忧惶惶只思拜佛。一个要洞房花烛交鸳侣,一个要西宇灵山见世尊。女帝真情,圣僧假意。女帝真情,指望和谐同到老;圣僧假意,牢藏情意养元神。一个喜见男身,恨不得白昼并头谐伉俪;一个怕逢女色,只思量即时脱网上雷音。二人和会同登辇,岂料唐僧各有心!

而唐僧对佛祖的坚定信仰,还体现在诸多细节中。比如,唐僧每到一处便要先自报家门,而每次都以“去西天大雷音求经者”“差往大西天天竺国雷音寺见佛求经的和尚”“差往雷音拜佛求经者”等表述讲明去处。除了明确交待自己的目的地,唐僧因心中记挂着雷音寺所以忧心忡忡的情景在书中也不鲜见。比如他们在寇员外家好吃好住,唐僧帮寇员外做了法事后仍旧“想着雷音,一心要去,又相辞谢”;他们在山野中行走,路遇荆棘猛兽,唐僧想到的并不是自己的人身安全,而是“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

此外,早前在浮屠山,唐僧听闻乌巢禅师在前,一阵快马加鞭。见到禅师后,唐僧更是虚心求教,处处体现着佛家弟子的虔诚:

却说那禅师见他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三藏下马奉拜,那禅师用手搀道:“圣僧请起,失迎,失迎。”……三藏再拜,请问西天大雷音寺还在那里。禅师道:“远哩,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三藏殷勤致意,再问:“路途果有多远?”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

行十万八千里路程,经一十四遍寒暑。“我僧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乘危远迈,一心向佛。

可以说,《西游记》电视剧和原著中的唐僧都是一个德行高远、修养深厚、没有个人欲求、对佛家态度虔诚、有献身精神的高僧。不过,在原著中,唐僧并非只是个不接地气的“圣人”,他同样是有情绪、有性格的陈姓取经人。也正因如此,《西游记》才在各个有血有肉的形象塑造中艺术价值非凡;而唐僧这一人物形象跨越千年,仍然鲜活生动、常议常新。

你心目中的唐僧,又是什么样的呢?

参考文献:

[1] 吴承恩:《西游记》

[2] 赵秀红:《<西游记>题材中唐僧人物形象流变的文化意蕴》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北辰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