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如何点亮烽火战国(战国的第一场战争是如何打响的?)

如何点亮烽火战国(战国的第一场战争是如何打响的?)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3-22 00:25:39

如何点亮烽火战国(战国的第一场战争是如何打响的?)

如何点亮烽火战国文章列表:

如何点亮烽火战国(战国的第一场战争是如何打响的?)

战国的第一场战争是如何打响的?

上期我们讲到了晋国的四大家族智、赵、韩、魏联合起来,瓜分了晋国的政权。其中,智伯瑶不满足于现状,妄图获取更大的利益。

实际上,智伯瑶谋求家族的壮大与发展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在发展壮大的路上,如果迷失了方向或者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就已经开始膨胀,那就危险了。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一句话大家并不陌生,但是这一句话后面还有一句,想必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人心不足蛇吞象,皆因德不配位。”

咱们说得简单一点,“德不配位”就是您没有这样的德行和能耐,就坐不了这个位置。智伯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先是向韩氏和魏氏索取城池。韩、魏两家因为实力实在是单薄,无法和智氏对抗,迫于无奈只好献地求和。智伯瑶一看,这买卖做得划算,没花一个大子儿就得到了一大片的土地,于是他又把这个竹杠放在了赵氏的头上,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赵家的主子赵襄子一口回绝了他。

这样一来可把智伯瑶激怒了,他强行要求韩、魏两家和他一同出兵去攻打这个不懂事儿的赵氏家族。

? 智伯瑶联合韩、魏两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联合了韩、魏两家攻打赵氏。赵襄子见三家联军来势汹汹,于是率军退到了晋阳城,准备倚仗坚固的城池做持久战的准备。三家联军是紧追不舍,随后就来到了晋阳城下。

虽然联军兵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是晋阳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加上赵氏族上下齐心,抵抗得十分的顽强。这联军强攻了半年,竟然没有一点法子破城。无奈之下,智伯瑶只得采取了围城的战术。

这一围足足围了两年之久。公元前453年,久攻不下的智伯瑶想出了一个计策,他要水淹晋阳城。在详细勘察了晋阳城周边地貌之后,智伯瑶命令士兵挖开了汾水,引河水直灌晋阳城。很快,晋阳城便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城内的军民也只能爬到高处去栖身。

智伯瑶这个前无古人的奇思妙想把赵氏逼到了绝境,晋阳城眼看就守不住了。赵襄子也是无计可施,于是找来了谋士张孟谈商议。

张孟谈镇定自若地说道:“您先不要着急,情况也许还有所转机。”

赵襄子苦笑着摇了摇头:“哎……都到这个地步了,还有什么办法呢?”

“主公,其实……这办法还是有的,想那韩、魏两家和智氏是素来不合,只是迫于智氏的淫威,才来攻打我们。如果我们能说服他们反戈,集合我们三家之力,定可打败这智氏,如此一来不就是转败为胜了嘛?”

闻听张孟谈的一席话,赵襄子的心头就是一震:“果然!这果然是条妙计啊!”于是立即命人护送张孟谈潜出了晋阳城,密会韩、魏两家的家主韩康子和魏桓子。张孟谈果然不负众望,以一番“唇亡齿寒”的说辞达成了联盟之约,约定好日子,准备一起和智氏来一场决战。

? 水淹晋阳

而智氏这边,谋臣也向智伯瑶进谏,让他提防韩、魏的反戈。智伯瑶却不以为然地说道:“不足为虑,不足为虑……我和韩、魏两家说好了,灭掉这赵氏之后,三分其地,现在这晋阳城旦夕可破,他们马上就要到手的土地,怎么会反叛我呢?不足为虑,不足为虑!”

智伯瑶信心满满,但他还是少算了一点,在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敌人,同样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很快,约定的日子到了。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三家各自挑选出了十几名精壮的士兵,趁着夜色消灭了看守河堤的士卒,挖开了堤坝,使汾水反灌进了智伯瑶的军营。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天降大水,智伯瑶的军队是毫无提防,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赵襄子则是趁势带兵杀出城来,一番交战之后,智军一败涂地。赵襄子杀了智伯瑶,并把他的头颅刻上了漆,做成了酒樽。随后又在全国搜罗智氏一族,彻底消灭了智氏。这便是史上称的“三家分晋”。

? 三家分晋

而前面我们提到那位立下不世之功的张孟谈,眼见大局已定,毅然作出了辞去官职的决定。赵襄子再三地挽留,张孟谈却说道:“现在民间都在传颂我的名声,而忽略了您的功劳。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还能好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既然已经知道了日后的境遇,我还有什么理由留在您的身边呢?”

赵襄子闻听,只好惋惜地让他离去了。成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就出自于此了。

公元前376年,赵、韩、魏三家废除了晋国的最后一位君主晋静公,晋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韩、赵、魏三家则摇身一变,变成了韩国、赵国和魏国,至此,烽火连天的战国时代,正式拉开了帷幕。

齐国的南大门、劈山……你想看的都在这

齐长城见证了春秋战国时,齐国国力的强盛和齐文化的博大精深。寻访齐长城的记者出莱芜境进入了淄博,淄博西邻济南,是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淄博境内的齐长城自然更加不同寻常。齐长城在淄博的遗址近百公里,看点多多,先带大家一窥淄川区南部的劈山上的齐国兵营遗址和神秘的千年石门。

齐长城防御体系中的劈山

地处淄河上游的城子村在淄博市淄川区南部,距离齐都临淄约50公里,它原是齐国南北通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在它周围的山上有很多齐长城的遗址。春秋战国时,淄川是齐鲁及齐楚交界的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劈山就在城子村东南方,两地相距大约3公里。这里山势险峻,如同刀劈了一般,因而得名劈山。劈山属于泰沂山脉余脉,海拔700多米,它也是齐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处重要山峰。从劈山山顶向西北至莲花山主峰,可以看到由石墙和石砌房子组成的齐兵营遗址,不过,这些石墙基本上都是后来修复的,原先的早已坍塌了。

为发展旅游,当地修复了齐兵营遗址上的防门和带垛口的石墙,地图上标注齐长城的符号也是带垛口的,但研究长城的专家说了,其实春秋战国时的长城是不可能有垛口的。因为春秋时的战斗方式主要是车战,士兵站在长城上射杀打战都是不可能有的,那时候的齐长城只是起到一个阻挡隔离的作用。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认为,今天的游人来感受齐长城时,更多感受的还是一种文化。如果能把这种文化传承出来,其实不是很在意它是否有垛口,但是有这样一个垛口的呈现,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长城兵营遗址,这样一个符号意义也挺好的。

石墙沿山崖而建,前行不远有一个石门,高近两米,宽一米多,在冷兵器时代,石门能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从门轴的磨痕看,它曾长期使用。

劈山上还有烽火台遗址,当年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可以就近调兵遣将。劈山脚下的涌泉村、梦泉村,山水环绕、群山相拥,梦泉村因孙膑梦泉而得名。相传公元前341年,齐国军师孙膑在马陵之战大败庞涓后,带兵途径此地,人困马乏。孙膑在这躺了一觉,梦到他底下有个泉子,他和士兵一说马上开挖,挖得很浅就出来水了,他们饮水得以解决,这个地方因此叫梦泉。

明永乐年间,李氏先祖从河北枣强迁此建村,为纪念孙膑,村里人建造了孙膑书院,村里这棵六百多年的赤梨树,就是先祖们建村时栽下的。涌泉村和梦泉村依托劈山齐长城兵营遗址,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有十多年,游客纷纷慕名而来。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认为,齐长城这样顶级的文化资源,虽然是遗址状态,但它在这样一个区域带动整体的发展,不仅仅是人们来这看长城,实际上是既感受自然的风光,也感受历史的文化,感受乡村生活,旅游开发要走这样一个整体发展的路子,不能走像八达岭那样,仅仅观光旅游的路子。

齐国的南大门穆陵关

这个期间,记者还随长城研究专家东去探访了齐长城沿线的一个大关——被称做“齐南天险”的穆陵关,这座雄关虽然早已不存在,但它的故事依然值得我们去探寻。

春秋战国时,齐长城作为保护齐国都城临淄的屏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齐长城上的重要关隘,除了锦阳关、黄石关、青石关外,穆陵关也相当重要。穆陵关位于临朐县和沂水县交界处的关顶村,当年它就扼守在齐国通往南方诸国的咽喉位置,是齐国的南大门,有“齐南天险”之称。

穆陵关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历来有“先有穆棱关,后有齐长城”的说法。

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宫德杰告诉记者,西周时期这里就标着一个穆陵关,很早穆陵关就有了,因为地势决定了这个关隘很早就出现,它是南北交通的一个咽喉,这段长城很可能是战国中早期修的,那时长城借用了这个关隘,两边一连连上长城,利用起穆陵关。

穆陵关位于沂山东南方向,它两侧的齐长城遗址属于主线,而我们脚下的草山亭齐长城遗址则是齐长城的复线, 它最宽的地方有15米,窄的也有5米。1979年修建大关水库后,这段土石混筑的齐长城遗址有一部分已经淹没在了水中,之后这段齐长城复线沿着山脊往东北方向蜿蜒,就到了太平山,最后在莒县沂水边界与主线长城汇合。

穆陵关不仅在春秋战国时重要,东晋十六国时,南燕的控制地带就在这一带。公元409年,东晋大将刘裕征战南燕,拿下穆陵关后,南燕随即灭亡。

沂山脚下的东镇庙是一座千年皇家御庙,东镇庙里保存了百余座碑碣,都与皇家祭祀有关,明清时,穆陵关的巡检司虽然只是一个九品的小官吏,但是也作为陪祭官员参与皇家祭祀。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告诉记者,到了明清时期,穆陵关设了巡检司,巡检司就是维持地方治安的,这个关卡也有保护东镇庙的功能,东镇庙里头穆陵关巡检司的名字跟皇帝在一个碑上出现,虽然他的品级是最低的,但他也参与祭祀,可见穆陵关的重要性。

穆陵关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是在明嘉靖年间,这块“增穆陵”碑上记载了当时青州知府杜思增修关楼,增加防守弓兵,让他们带着家眷在这屯田自养,免关税、劳役,守护着穆陵关。

如今的穆陵关遗址附近立着两个文物保护碑,其中一个还是文革后立的。而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千古雄关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了关顶村,这个在穆陵关遗址上建起的村庄提醒着世人,这里曾是穆陵关的所在。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穆陵关西侧已经倒塌的夯土长城正在修复中。不久前,省旅游部门已经开始对济南、淄博、莱芜三地齐长城的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了规划、论证,但愿不久的将来,穆陵关以及其他古老的关隘在齐长城的衬托下,能再现“天下奇关”的雄风。

齐长城是齐鲁大地的脊梁, 2500多年的历史沉淀,滋养了齐长城沿线独具特色的长城文化。《走近齐长城》系列报道到此暂告一个段落,明年《有么说么故事会》栏目将继续拍摄《走进齐长城》第二季,继续追寻齐长城的踪迹,挖掘齐长城的故事,推动齐长城的保护利用。在沿齐长城自西向东的寻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沧桑,齐长城遗址能留存到现在实属不易,随着历史的延续,人们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齐长城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所以对于齐长城遗址的保护是第一位的。

另外,记者寻访中惊喜地发现仍有不少地段的齐长城遗址保存完好,而且其周边自然生态环境良好,附近的还保留着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民风淳朴。置身其间,抚今追昔,可以近距离触摸、感受、体验千年前古人的文化遗存、生活环境及样态。这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是很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及旅游资源。我们很担心一些地方打着旅游开发的旗号开进原生态的大山深处,在齐长城遗址大兴土木,破坏了真长城遗址,修造那些不伦不类、粗制滥造的假长城。长城遗存一旦被破坏,便永远失去了。

鬼谷子的五百徒弟,对战国、秦朝影响深远,为何自己从不露面?

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史书上赫赫有名的大佬们谁不是趁时机搞事,大搞特搞,最后扬名天下,留名史书,供后人敬仰学习。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异类,他们偏和大家反着来。大佬们习惯亲自上阵搞事,事业心雄起,摩拳擦掌准备干番大事业。

却也有嫌弃自己上前搞事不庄重,要脸要面子,时刻要维护自己神秘人设的大佬。但是,不搞事的人生太无趣,自己不搞事,难道就放弃搞事的乐趣吗?

当然不,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可以教会徒弟。多收几个徒弟,让他们去搞事,最好互相搞,搞得天下风云四起,最好搞出一个太平盛世。

如此人家问起家师何人?一调查,发现竟然师从同一人,真是教导有方,平日不露面,不出声,却稳坐江山后,不动声色掌控天下大势,一代传奇是也!

就如孙猴子孙悟空, 这般厉害尚且也有两个师父,一个是祖师级人物菩提老祖,道法高深,神秘莫测,算出日后孙悟空会惹下大祸,故要求他发誓不可说出师门;第二个则是众人皆知的金蝉子转世唐僧唐三藏,带他求取西经,渡他成佛。

别怀疑,历史上这样的大佬不少,最有名的当属鬼谷子。提起他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鬼谷派创建者,纵横家创始人,千古第一谋师王禅老祖鬼谷子即是佼佼者,传说中和老子同级别的神秘人物,别号“千古奇人”!

后人尊称鬼谷子为鬼谷先生,传说鬼谷子有通天彻地之能,不仅精通纵横捭阖之术,对兵法,奇门遁甲,五行八卦也十分擅长。千年来,备受追崇,兵家视其为圣人,纵横家尊其为始祖,风水先生称其为祖师爷,谋家呼其为谋圣,道家尊为老祖。

放到现在,他就是传说中“上知天文星象,下晓地理流向,远能通达三体”的伟人,也无怪乎时常有人怀疑他是穿越者,正常古人就做不出这些事。

图丨鬼谷子画像

鬼谷子手下徒弟无数,个个皆有才能,其中有史料记载的,至少有500人。其中有四大徒弟最为出名,无一不是大才者,搞事能力更是一流,分别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

虽仅四人,区区四人,却搅动起整个战国的烽火狼烟,难怪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他们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

天下安定时,纵横家不出山,乱则出,出则天下大乱,乱世需英雄平定天下,便是纵横家一展手脚的绝好机会。

鬼谷子手下两大纵横家张仪,苏秦可谓是将纵横术运用透彻,发扬光大的之人。合纵连横,两两较量,以天下为博弈战场,天下万民性命系于俩人股掌,真可谓举重若轻,一战定天下。

张仪其人,后人认为他是鬼谷子最得意的第一门生,游说六国,游走于七国之间,来去自由,一代牛人如是。主张“连横”策略,瓦解“合纵”战术联盟。

图丨张仪剧照

有张仪在,秦国国土得以大增,后李斯评价张仪功绩“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不得不说,没有张仪,秦国的未来走向可能没有后来的光辉。

另一徒弟苏秦,也不可小觑。纵横家的徒弟总是两两相对,互相搞事伤害。苏秦挂六国相印,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战术,并建立合纵联盟,使秦国大为忌惮,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一步。从而,闻名六国,莫敢不从。

鬼谷子收徒弟两两配对的传统从不打破,前有苏秦、张仪两大纵横家,后有孙膑、庞涓两大兵家,也是互相伤害,互相搞事,对战国的局势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庞涓和孙膑一起拜师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他最早下山,去魏国大展身手,率领魏国将士,北克邯郸,南攻千里楚地,收回河西失地,魏国也因此迅速成为战国初最强的国家。

图丨庞涓剧照

可惜,他嫉妒同门孙膑才能,设计害他被处以膑刑。最后也被孙膑击败,死于马陵之战。

孙膑是孙武后代,兵家的集大成者,著有“孙膑兵法”。与庞涓师兄弟关系,可惜受嫉妒被残害,成为残疾人,受人冷眼。最后逃去齐国,成为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谋士,“田忌赛马”即来源于此,齐国也因他成为战国一霸。

除这四人外,李斯、毛遂、徐福、甘茂、乐毅、范雎等,也是鬼谷子的徒弟。每一位徒弟说出来都极负盛名,众人皆知,足见鬼谷子的收徒功力和教学能力。

李斯,秦国开国丞相;毛遂,“毛遂自荐”的主人公,平原君赵胜最有辩才的门客;徐福,方士,为秦始皇出海采长生不老药;乐毅,燕国名将,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

图丨李斯剧照

诸如此类徒弟,多不胜数。仿佛他就是造星达人,专捡厉害的角色进行教导,再因人制宜,传授学识能力,让他们做好准备去搅乱天下,成就一番辉煌历史。

可以说,若是没有鬼谷子这个神人,战国的历史精彩程度将大大降低,七国争雄,绝霸天下的风采怎么长留史书不灭呢?

可惜,徒弟们太厉害也是种伤痛,都是大牛级人物,谁也不服谁,互相坑害,你来我往,步步为营,杀招频出。翻阅历史典册,可以得见鬼谷子的徒弟们都没什么好下场。

庞涓马陵之战大败而死,孙膑功高盖主,遭齐王猜忌,郁郁不得志而亡。张仪兔死狗烹,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却在新帝秦武王上台后不得重用,被驱逐出国,不过一年时间死去。苏秦献策齐国,计划不被纳用,反而遭齐国仕人买凶杀人,最后被刺杀而亡。

凡此类者,不胜其数,纵然有通天才能,也没落得好下场。生于乱世,战局混乱不明,有得有失,有输有赢,棋盘上每个人都是棋子,掌棋人也被时局所困,没人永远是赢家,一旦失势,等待他们的必将是死局。

故而,鬼谷子的徒弟们再才华卓著,天纵英才,也难逃死劫。锋芒毕露者,伤人十分,伤己亦不少,久而久之,必死于一己之手。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西池

战国时期魏国第一霸主之位是如何被秦国抢走的?

经过春秋时代的拼杀和兼并,原本数以百计的诸侯国,除了秦、燕、赵、韩、楚、魏、齐七雄继续争霸之外,还有宋、卫、鲁、邹(邾)、滕、中山、越、东周、西周等国继续顽强地生存着。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借着击败齐国之功,同时晋级称侯。

魏国最强,有时自称晋国;赵侯都城邯郸,亦称邯郸侯;韩国灭郑国之后迁于郑都,亦称郑侯。而齐国的权臣陈氏(田氏)家族也废除了最后一任姜姓齐侯,号称陈侯。宋国迫于局势压力,不敢称宋公,也只能自称宋侯。其他诸侯国,除了楚国、越国早已称王,秦国、邹国、东周、西周称公之外,多数自称为侯,亦可泛称为君。

为了能近似地还原历史场景,笔者对于战国时期天子诸侯的称呼不使用惯用的谥号,而是采用他们生前的称呼模式,例如周显王称为周王扃,第一次提到他们的称呼的时候,笔者会在括号中注明他们的谥号或习惯称呼。三晋在刚刚分晋之时,尚且能做到同心协力,但随着时代的推移,老一代三晋诸侯的去世,新一代三晋诸侯之间的矛盾日渐加深。

魏侯罃(梁惠成王,即魏惠王)继位之初,弟弟公仲缓勾结郑侯若(韩懿侯)与邯郸侯种(赵成侯)对其进行围攻。由于郑侯与邯郸侯对如何瓜分魏国产生分歧,郑侯提前撤军,使得魏侯罃得到喘息,反败为胜,自此魏侯罃与邯郸侯种结下仇怨,为后来的魏军兵围邯郸城埋下伏笔。另一方面,秦国自秦公连(一名师隰,即秦献公)开始得到了周天子的青睐。虽然周天子的权威比春秋时代更加衰微,但靠着代理人西周君大搞阴谋诡计和刺客暗杀,倒也还能勉强维持。

不过赵韩两国介入了西周君继承人夺位之争,导致西周国又分裂出个东周国,使得周天子处境更加艰难。大概是为了摆脱这样的窘境,周天子开始讨好倚仗西周王朝故地崛起的秦国,借以抵挡三晋日益高涨的霸权。公元前364年,秦将章蟜在石门(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大败三晋,周王扃(周显王)居然赐给秦公连黼黻之服以示嘉奖,秦公连则借此称伯,沿袭春秋时代称霸的思维。

秦公连乃至其继任秦公渠梁(秦孝公)在周天子的鼓励之下,继续不断地对三晋用兵。在秦军的攻势之下,三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破裂。魏侯罃为了摆脱被动的局面,开始了一系列战略调整,首先用武力方式逼迫赵、韩与自己进行领土互换。在这一过程中,魏国依然遭受到秦国的攻击,公元前362年,少梁一战,魏将公孙痤被秦军俘虏。

公孙痤是何许人也,历来有些争议,有人认为他就是魏国相邦公叔痤,《史记·赵世家》甚至将公孙痤称为太子痤,未知孰是,总而言之是魏国的一位高级将领被俘,魏侯罃不得不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换地、迁都、会盟、政变魏相公叔痤也恰好于此时病逝,其身边的中庶子公孙鞅(卫鞅、商鞅)逃亡至秦国,成功投靠了新继位的秦公渠梁,将魏国成熟的法度带到秦国展开变法,终成魏国大患。

当然魏侯罃根本没料到,公孙鞅的逃亡,对魏国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他所考虑的问题,主要是魏国都城安邑距离少梁太近,仅仅与赵韩进行领土互换,不足以摆脱秦军的威胁,只有迁都大梁才能缓解压力。魏国迁都大梁的时间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总得来说是发生在公元前361年前后,首先要对大梁周边的水利设施进行修整,还要营造城池,至少要花去几年的时间。待到一切准备就绪,魏侯罃方可正式迁都,此后魏国亦称为梁国,魏侯罃可称为梁侯罃。

在进行迁都和换地的同时,梁侯罃还派遣大将龙贾在秦军容易侵扰之处修建长城,抵御秦军的入侵,而秦国也在进行内部社会改革,暂缓对三晋的攻击。这样就给了梁侯罃几年缓冲的时机。梁侯罃松了一口气之余,个人的政治野心也开始得到舒张。他摆出霸主的姿态,于公元前356年召见韩、鲁、卫、宋四国君主举行酒宴,以彰显自己的权威。此时韩国君主为郑侯武(郑昭僖侯,即韩昭侯),后来在申不害的辅佐下改善了韩国的内政,在外交上追随魏国。

鲁国君主为鲁侯奋(鲁恭侯、即鲁恭公),他在史料中留下的言论不多,却体现出一种不合时宜的高贵情结,曾经在酒席宴间暗讽梁侯罃骄奢淫逸。甚至有一种传说,鲁侯奋的这种高贵情结,是导致魏国围困邯郸城的一个诱因,后面会提到。卫国君主为卫侯遫(卫成侯),宋国君主为宋侯辟兵(一名璧兵、即宋桓侯、宋辟公),他们都已经被下属架空,在大国纷争之中左右摇摆,并无主见。于此同时,梁侯罃的死对头邯郸侯种也开始活跃起来,《史记·赵世家》记载,赵国与齐、宋两国君主会见于平陆(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

宋国倒是两头都不敢得罪,既接受魏国的召见,又参加赵国的会谈。而此时齐国的君主已经是陈侯因齐(齐威王),他站在赵国一边,使得魏国的霸业面临另一个强劲的对手。另外赵国还单独约见了燕国的君主。《史记·赵世家》上说两君会见于“阿”,即赵国境内的西阿城,位于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竹书纪年》上记载为:邯郸成侯会燕成侯于安邑。燕成侯在《史记》中记其谥号为燕文公,未知孰是。赵、燕两国的君主建立的是反魏国同盟,不可能跑到魏国旧都去会谈,所以“安邑”为“阿邑”之误。

梁侯罃在召见过四国诸侯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号召力实在有限,鲁、卫、宋是没有影响力的小国不说,鲁国还要看楚国的脸色行事;宋国首鼠两端,并无忠心可言;而卫国已经被赵国盯上,随时可能发生战事。唯有韩国能够坚定不移地追随自己。在这样的局面下只能先稳住秦国,再做打算。

于是在公元前355年,梁侯罃一面与秦公渠梁在杜平(今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举行会谈,一面令龙贾在阳池(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原武镇)继续修建长城防范秦军。在这一时期,宋国又生变乱,司城皇喜(字子罕,宋戴公之子皇父充石之后,亦称戴氏)垄断宋国的军政大权,太宰戴驩极为不满,便鼓动宋侯辟兵向皇喜要权,于是皇喜大开杀戒,杀害宋侯辟兵,自立为君,《史记》称其为“剔成肝”,大概是“司城罕”的讹写。

为了保持君主称呼格式的统一性,笔者以下拟称其为宋侯喜。而戴驩也是个精明人,有史料显示,他躲避了宋侯喜的毒手,逃亡齐国。宋国这次政变,并没有对宋国社会造成根本性的影响,本来宋国的内政外交就是由宋侯喜一手安排的,以后该是怎样还是怎样。

当然,这次政变还是引来了魏国的小规模干涉。宋国之前曾经从韩国手中夺取黄池(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就是当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黄池之会之地,魏国意图把黄池夺回,不料宋人抵抗甚烈,未能得手。魏国之所以未能坚持与宋人为敌,也是由于另一威胁悄然而至。魏秦杜平之会不但没有实现魏秦和解,反而激发了秦国对魏国新一轮的进攻。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大意觉迷。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lbqyjs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没有少数民族入侵中原

春秋战国时期是非常特殊的时期,甚至造就了百家争鸣这样奇妙的景象,在今后的千年里,不管是统一时代还是分裂时代,都没有再有出现,这是因为春秋战国的每个国家,虽然实际上是独立国家,但名义上却是周天子的蜀国,大家都是同等地位,并且具备不相互攻击的理由。

数百个国家这么乱,但许多国家能和谐度过几百年时间,其实战争不算激烈,更多时候大家是和平交流文化的,由于大家都是周天子下属的原因,就像是同朝为官一样,当时甚至还诞生了墨家这样兼爱非攻的流派,尽管墨家输了,但也侧面反应了当时国与国之间特殊的氛围,似敌是友,似友非敌。

乱世春秋与少数民族

当然了,表面上的友好并不代表着这个时代不乱,也不代表着大家彻底不打仗,就好比是皇帝不问政事,臣子们要互相夺权一样,简单来说,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唯一有能力统筹全国的周天子没有实权,然后不同的国家各自为战,为什么少数民族没有趁着这个时候来进攻呢?

其实他们进攻了,只是存在感不强,因为七国之战才是主剧情。

说起少数民族的入侵,西周的结束就跟少数民族有关,当时周幽王给大家上演了一出千古佳话,也就是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得褒贬一笑,然后结果很惨烈,犬戎进攻,没有诸侯来援,周朝被迫迁都,西周以这种荒诞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开始了名存实亡的东周生涯,这也代表周朝声望大幅下降,威望不再,于是慢慢的也进入到了后来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有少数民族进攻吗?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就是最北边的燕国地带,燕国与之交手的是鲜卑族,他们居住在渤海湾地带,这部分鲜卑族是渔文化部落,燕国虽然在七国之战中鲜有光彩,但在对付当时人们定义中的蛮夷时,还算是有些能力,至少从来没有一块地盘被夺走,并且燕国的势力还在不断的渗透渤海地区。

打蛮夷比较多的还有一个就是赵国,赵国对付的主要是草原部落,当时基本上都是被统称为犬戎,毕竟是曾经灭了西周的部落,赵国面临的压力还是相当之大,而在不断的斗争当中,赵国后来学乖了,他们开始取长补短,学习对方的先进部分,补全自己的短板,这就是后世所谓的胡服骑射,赵国征战边陲多年,逐渐也成为了七国之中战斗力最强的国家之一,面对秦国的进攻当中,赵国的抵抗也是做的最棒的一个,甚至曾经还有机会反杀秦国,这一点说明赵国还是比其它五国强很多的。

说到这里,大家可以了解一下秦国,因为秦国其实是一个很倒霉的孩子,别的国家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至少出生的时候也有碗奶吃,但秦国一出生就被丢了,算是个弃婴,原来秦国被周朝封诸侯王的时候,周朝声望已经很低,因此多数诸侯国眼中,秦国也不被视为与自己同等地位,最让秦国受伤的是,周朝给秦册封的领地,是周朝自己都没有管辖能力的西北。

这一带地区的草原部落众多,隔三差五就会过来抢杀,把秦国的册封地放在这里,无非就是把秦国当场了弃子去抵抗少数民族的入侵罢了。

在一开始的百年时间里,秦家人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屈辱,不仅经常有秦国百姓子民被杀,同时皇帝也会在对草原的征战过程当中被杀死,直到两百年后,秦国的军队、子民慢慢适应了这一片贫瘠恶劣的土地与凶狠的敌人,因为他们自己也变得凶狠了起来,简单形容就是,此时秦人尚武,民风彪悍,这个特质为一统六国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有意思的,还要数自称蛮夷的楚国

要说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在对抗少数民族入侵这方面有多大贡献,楚国我们不得不提一嘴,当时没有少数民族这个说法,除了中原地区之外,所有未开化的地区都被称为蛮夷,而巧了,楚国虽地大物博,占据了今天福建、广东、四川、湖南等几乎全部的南中国地区,但中原地带的定义是今河南河北附近,也就是严格来说,楚国自己就是蛮夷,同时,楚国也很淡定的接受了这个称呼,是自称蛮夷的。

楚国当时对山越等少数民族都使用了攻打招安等手段,这些人被统称为山民,总之楚国辖区内,各大少数民族的融合还是进行的很顺利的,毕竟楚国自己都自称蛮夷了,对其它蛮夷当然也就更加认同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代表楚国就不是汉族了吗?其实不该这么问,我们更应该问齐楚赵韩这些国家,属于汉族吗?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对古代少数民族的定义,以及汉族是怎样出现的。

不细想的话,大家都会觉得齐楚秦燕赵魏韩,以及更多的周天子诸侯国都属于汉族,大家可能想多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当时汉族这个概念都还没有出现,真正让大家建立起一个汉族文化认同圈的时代,可能还要等到百年之后的汉朝建立,彼时汉朝军队举世无双,国土面积也达到了前无古人,身为汉人就有一种很骄傲的气氛,所以慢慢的,汉族就成为了主体民族,汉族在广泛概念上并不属于一个实体,没有固定的祖先起源,炎黄子孙是我们的自称,但更多的汉族人,先祖都是发源于南方森林、北方雪林、东南沿海以及西方草原,千百年过去了,真正的追根溯源已经不可能,只有炎帝跟黄帝是汉族人心目当中的先祖。

汉族的精神祖先是炎黄,但炎黄时期当然也没汉族这个说法,我们只知道他们当时打仗很厉害,然后带领华夏族征服了九黎族、东夷族等等,算是上古版本的秦王扫六合,而这个华夏族就是汉族最开始的雏形,后来吸纳了越来越多不同的种族进入,再经过了大汉朝这一跨越800年的王朝,汉文化进一步鼎盛,汉族才彻底定格。

因为汉朝的深入人心,汉族这个概念已经是根植在了每个人心里,后来强大的时代还有很多,比如说唐朝时代人们会自称唐人,以此觉得非常自豪,然而唐朝终究时代太短,汉族依然是主流的说法,甚至延续到了今天。

广泛地来说,汉族并非指一个单体民族,而是一种精神符号,因为认同的人很多,所以才能延续几百几千年,时至今日,各民族认同文化上汉族是最成功的,全世界一共有14亿以上的汉族人口,不仅国内很繁荣,海外同样有千万级别的华人,是所有民族当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至于排第二的,是印度主体斯坦族,可能是印度太能生了,排第三的是英国主体民族盎格鲁撒克逊人,毕竟英美都是一家人。

汉文化的传承为何这么稳定呢?

全世界有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文化,在经历几千年的传承变更当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坚守本心,到最后为什么汉文化的传承这么稳定呢?首先我们有很厉害的文化基本盘,然后常年以宇宙中心自称的我们,也叫自己天朝上国,有了自豪感作为基础,大家就更愿意当一个汉人,然后才是去接触改进传统汉文化。

在历史这条长河当中,我们会不断进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汉文化能够一直有生机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