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海岸上的魔法焦点(一夜雷电,石老人头没了)

海岸上的魔法焦点(一夜雷电,石老人头没了)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4-20 10:44:30

海岸上的魔法焦点(一夜雷电,石老人头没了)

海岸上的魔法焦点文章列表:

海岸上的魔法焦点(一夜雷电,石老人头没了)

一夜雷电,石老人头没了

你看过石老人吗?

3日,#石老人#登上热搜,引发关注,因为一夜之间,山东青岛的石老人的“头”没了……

不少网友怀疑,石老人的坍塌可能与前一日的强雷和暴雨有关。

石老人真成了“传说”

官方回应

石老人在午山脚下临海断崖南侧,距岸百米,高达17米,因形如老人坐在碧波之中,故被称为“石老人”。

石老人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千百万年的风浪侵蚀和冲击,使午山脚下的基岩海岸不断崩塌后退,并研磨成细沙沉积在平缓的大江口海湾,唯独石老人这块坚固的石柱残留下来,形成今日的形状。

图片来源:半岛新闻

如今,石老人已成为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的重要标志,也是青岛著名的观光景点。

齐鲁晚报报道,目前,石老人上部已经不见了踪影,石老人身体上裸露出上部断裂后的新石茬。

图片来源:半岛新闻

针对这次事件,青岛市崂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回应称:认为是由于常年风化和海水侵蚀,加上近日天气影响,导致石老人海蚀柱上半部分自然坍塌。

其实,石老人近年来“老”的迹象愈发明显。

早在10年前,石老人就被爆出“高处落石头”的消息,称不断有石块从身上掉落,柱体上出现了两条较大的裂痕。原因是石老人海蚀柱景观在海水中浸泡时间长,经过风化作用自然形成一些裂隙。在裂隙中,一些海水在热胀冷缩的影响下,体积变化 ,会对岩石形成挤压,使裂缝逐渐增大、增多,就会有小的石块脱落。

面对愈加变“老”的海蚀柱,2011年,相关部门曾对石老人海蚀柱保护与修复进行过论证。

今年5月,“上端落石头”的消息再次传来。

针对因风化导致落石,青岛海洋工程勘察院一负责人表示,海蚀柱上端落石,可能是长期风化、低层海浪侵袭等原因导致,但具体情况需要现场勘察、进行技术分析后才能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网友怀疑坍塌与天气有关

山东已连日降雨

针对石老人的坍塌,不少网友觉得与前一日的雷雨天气有关。这一说法,也在青岛市崂山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回应中有所体现。

从9月30日夜间开始,山东自西向东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截至2日18时,济南等11市局地降下大暴雨。

图片来源:半岛新闻

据气象部门此前预报,国庆期间(10月1-7日),山东有明显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

10月3日06时,山东省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及大风蓝色预警。

与暴雨同时来的还有降温,从3日起,山东气温将持续下降,大部地区降温幅度达11~14℃。

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曾于节前发布通知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坚决克服汛期已过松懈心理和假期期间厌战情绪,压实压紧防汛责任,以主汛期的状态从严、从实、从细做好各项防范应对工作。

石老人传说不在

网友:他终于等到了…

石老人的坍塌之所以如此受关注,还因为石老人背后那个心酸美丽的传说:

相传,石老人原是居住在午山脚下的一个勤劳善良的渔民,与聪明美丽的女儿相依为命。

不料一天女儿被龙太子抢进龙宫,可怜的老公公日夜在海边呼唤,望眼欲穿,不顾海水没膝,直盼得两鬓全白,腰弓背驼,仍执著地守候在海边。

后来趁老人坐在水中拄腮凝神之际,龙王施展魔法,使老人身体渐渐僵化成石。

女儿得知父亲的消息,痛不欲生,拼死冲出龙宫,向已变作石头的父亲奔去。

她头上插的鲜花被海风吹落到岛上,扎根生长,从而使长门岩、大管岛长满野生耐冬花。

当女儿走进崂山时,龙王又施魔法,把女儿化作一巨礁,孤零零地定在海上。

从此父女俩只能隔海相望,永难相聚,后来人们把这块巨礁称为“女儿岛”。

如今,面对石老人的坍塌,有网友表示:老人终于等到了他的女儿,才离开……

也有许多网友表达了“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的遗憾。

你看过石老人吗?

综合半岛新闻、大众网、齐鲁晚报、中央气象台、央视网等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是什么让湖泊绿转粉

澳大利亚有一片粉红色湖泊,这种不寻常的颜色一直是个谜。日前一项发布于预印本平台bioRxiv的新研究表明,它由五颜六色的细菌和藻类混合而成。

希利尔湖位于西澳大利亚州南部海岸的中岛上。该湖泊长600米,宽250米,含盐量极高,约为海水含盐量的8倍。

美国佛蒙特大学的Scott Tighe在一个电视节目上看到希利尔湖后产生了兴趣。“这太神奇了,我必须去那里取些样本,然后测序。”他说。

Tighe是国际合作项目极端微生物组计划(XMP)的联合创始人。该项目旨在从基因角度分析世界各地的极端环境,发现新的有趣微生物。

他与布里斯班微生物基因组学公司Microba的Ken McGrath合作,后者前往希利尔湖收集了水和沉积物样本。

Tighe、McGrath和同事通过宏基因组学的技术对样本进行了分析。该技术可以一次性测序环境样本中的所有DNA。然后,利用计算机梳理出单个微生物的基因组。

他们的分析显示,希利尔湖含有近500种极端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中茁壮成长的微生物),包括细菌、古生菌、藻类和病毒。其中大多数是嗜盐菌(极端微生物的一个亚群,可以忍受高水平的盐)。

其中一些嗜盐菌是色彩鲜艳的微生物,比如紫色硫磺细菌、橘红色橡胶盐细菌,以及一种名为杜氏藻的红色藻类。Tighe说,这些微生物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混合,使湖泊呈现粉色。

Tighe说,这些微生物之所以会着色,可能是因为它们所含的紫色、红色和橙色色素——被称为类胡萝卜素,提供了一些保护,以抵御极端盐分。

“在希利尔湖,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微生物,但仍需要对其进行更充分的描述。”他说。

XMP的科学家还对其他极端环境进行了采样,如被称为“地狱之门”的土库曼斯坦达尔瓦扎气坑、南极洲干谷、格陵兰西部海底3.5公里处的盐湖、罗马尼亚的莫维勒洞穴等。

Tighe说,团队目前正计划对埃塞俄比亚的达纳吉尔洼地进行采样,那里有“毒温泉”。他们还要去澳大利亚的魔法湖采样,那里“酸性很强,就像电池一样”。(李木子)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01/2022.02.17.480683

《中国科学报》 (2022-03-15 第2版 国际)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突破疆界,在挪威行于出世入世间一

2019-10-23 10:23 赵乾坤 赵鹏

当代挪威人,已不再是维京时代的枭雄霸主,但他们仍在尝试以更加惊人的勇气、智慧和力量,去坦然剖析内心,并与自然真诚相待,改变着人们看待恐惧、梦想和欲望的方式。他们既低调内敛又冷静自持,耐得住寂寞并忠于内心,因此在现代世界里更显弥足珍贵。对于开拓和创造,他们秉承着维京人一以贯之的传统和精神,这种精神用到产业中、生活里就是各种创新。从对实用性的追寻到对人性化的探究,再到科学选材甚或将传统技艺应用到高新技术领域,从优秀到卓越,他们已成长为基业长青的典范和急功近利的机械化时代中的甘澈清流,以一种“离世”的潇洒立于不败之地。

蒙克将画笔伸向人类灵魂深处

对于来到奥斯陆的旅者,《孤独星球》曾提醒他们,“不要只关注奥斯陆一时的变化”,因为,奥斯陆的风貌已发生巨大改变——奥斯陆歌剧院、阿斯楚普·费斯利博物馆,甚至是人工海滩都已经魔法般地出现在奥斯陆大地上,而未来,奥斯陆的变化还将覆地翻天。“蒙克是奥斯陆最著名的居民,蒙克博物馆也是到访奥斯陆的游客最喜爱的景点之一,而明年,奥斯陆还将因蒙克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而吸引更多旅者——计划于2020年5月开业的全新蒙克博物馆将以现代化的外观和丰富的馆藏成为奥斯陆的新名片,又或者,它将成为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最具开创意义的成就。”在蒙克博物馆内,蒙克博物馆总监斯坦(Stein Olav Henriksen)以这样的开场白欢迎了我们。

的确,在挪威,没有哪个艺术家的影响力可与表现主义画家蒙克比肩,斯坦告诉我们,蒙克的绘画深刻地表现了他一生的所感——从生的不安,到活的焦虑,再到死的恐惧,对表现主义的“成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以“用整个心灵来创作”盛名远播。尽管他的作品多以悲伤、压抑、苦闷、无奈,甚至绝望为基调,将人类内心的焦躁、抑郁、恐惧、哀怨等情绪赤裸、强烈又忠诚地表达,但这也恰恰印证了蒙克所具有的惊人力量——敢于不加掩饰地与内心坦诚相待,敢于将自己的内心毫无保留地剖白于天下。正如蒙克自己所言,作画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癔病,一种酩酊。但同时,作画也是一种“解毒剂”,让他不至于意志消沉,彷徨度日。这一点,在蒙克艺术巅峰的画作——《呐喊》这幅画中便可看出。斯坦指出,这幅画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超越了画家本身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人类灵魂深处尚未被唤醒的某种不安、恐惧等情绪的释放和表达。蒙克在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各种复杂状态,然后又通过这种挖掘再次形成了震慑人类心灵的力量。

同时,斯坦还分析了挪威的自然对蒙克创作的影响,他指出,蒙克的许多作品都以挪威的自然为背景,挪威的自然可谓是蒙克创作的“第二灵感之源”。在蒙克博物馆内,斯坦带我们参观了正在展出的蒙克画作——《晨曦》,这是蒙克为数不多的以明亮色彩为创作基调的作品。画中,太阳于水面上升起,那光芒如利刃刀光,有剖开黑暗、穿透观者全身之力。正如美术史学家分析此画所得:这幅画创作于蒙克创作生涯的“第二时期”,在这一阶段,“蒙克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已被释放得无影无踪了”。

而今日参观蒙克博物馆的收获还不止于此,在博物馆内,一个小型的展览正吸引着旅者往复循迹的脚步——展览借蒙克的真迹,展示了这些画作在最初完成时,与今时今日相比,在颜色、质地上的区别,对如何更好地保护艺术品进行了深入探寻和研究。在展览现场,斯坦还告诉我们,“现在的蒙克博物馆开办于1963年,当时正值蒙克诞辰百年,馆藏的作品数量几乎占了蒙克毕生作品总数的大半,而未来的新馆面积将会是旧馆的3倍,展览空间则是现在的4倍之多。那么,新博物馆将从哪些方面着手让观者更好地欣赏蒙克的画作呢?又将从哪些方面着手对画作进行更完善的保护呢?请大家拭目以待!”

格里格在音乐里找到归属和真我

从格里格故居的选址就可感受到这位音乐巨匠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自然对他创作的启示。他喜欢从这里出发,沿着小径前往森林、湖泊,去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最真实的自己。在他看来,当人们可以回归故里,找到最原始、最本真的自己时,所激发出的灵感和情感才最纯粹、最具感染力。毕竟,虽然美好的事物千姿百态,但最美的,永远是简单、真实、坦诚与自然。

离开卑尔根市区,在前往几十公里之外特罗豪根格里格故居的路上,同行的伙伴在我们驾驶的保时捷Panamera 4 E-Hybrid内插入了CD,播放起了格里格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晨曲》。音乐响起的瞬间,一幅描画挪威清晨的画在心中漫无边际地铺陈开来——花开云破,春来光落;枯枝抽芽,飞鸟展翅;晨光潺潺,流水拽波……自然苏醒的整个过程都被此曲通透地表达。“格里格的作品大多以北欧的民俗生活、文学著作和自然景物为题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是格里格在他的作品《皮尔·金特》和《A小调协奏曲》获得成功之后所购置的住宅。从1885年开始,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与其妻子都在这栋迷人的木质别墅里度过夏天,直到1907年格里格去世。在此期间,格里格对挪威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格里格故居——一幢两层的北欧传统风格的木质别墅内,KODE博物馆负责人托马斯(Thomas Heimstad)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为何当时格里格会回到他的出生地位于卑尔根郊区的特罗豪根呢?因为他当时意识到,只有回归自然,只有在民族的根基上,他的创作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正如格里格自己所言——‘是我们挪威的民歌为我开拓了道路’。而至于为何会选址于此,不如你们随我转转。”

跟随托马斯,我们来到故居旁芳香起伏的花园,这里草木葳蕤,四野繁花飘落若雪,眼前长草涌动如浪,长风一至,草木浮香,涟漪一般慢慢浮散,和如水日光一起凐湿了观者的衣摆。不远处的诺达司瓦特涅特湖则如自然的脉搏,看上去平静无波,却似在积蓄力量,静待百川入海那日。“作曲家小屋”就位于这一片磅礴又精致的自然盛景中,“若没有灵感的话,格里格总能在小屋里找到宁静。”托马斯说道。之后,我们参观了可容纳189人的现代化音乐厅,每年,这里举办的音乐会高达500场之多。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透过舞台前方的落地窗,依稀可见作曲家格里格的小屋矗立在远方。音乐厅已为无数音乐家提供了向世界介绍挪威民族音乐,以及向格里格致敬的机会。这些音乐家正在将格里格对故土的热爱、对挪威自然的赞颂、对北欧民风民俗的理解,特别是对初心和本真的坚守继承下去。正如格里格在一封给朋友伦琴的信中所写:“几年来我一直问自己,什么是所谓原创性,所谓创新性?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真实性,是情感的真实性。”

活在历史中修心不止

位于斯塔万格附近的乌斯坦修道院并不是我们此行路上的重点,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源于带领我们参观的修道院的负责人特龙(Trond Bo)对修道院幽默风趣的介绍。之前做过记者的他已经在这里居住了十余个年头,还曾到访过中国台湾,所以普通话讲得地道又流利。他告诉我们,历史记录中提到的乌斯坦修道院可以追溯到9世纪,当时,挪威在哈夫斯峡湾战役中实现了统一,挪威国王哈拉尔德曾将这里作为要塞之用。修道院的建造始于1260年,有些部分可能更古老。这座教堂在挪威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塔楼位于圣坛和中殿之间。奥古斯丁的修士们曾在这里过着清苦、虔诚的生活。宗教改革后,修道院长期空置,年久失修。当克里斯托弗·加曼1749年被任命为当地的税吏时,他从父母手中接过修道院和农场的管理权,并开始了一项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如今,修道院常被用作博物馆、课程和会议中心、音乐会场地。在我们抵达的时候,修道院正在展出曾经丹麦国王委托皇家哥本哈根瓷厂制作的瓷器餐具,据特龙介绍,这是彼时丹麦国王为了讨好俄罗斯女皇凯瑟琳所制,之所以在这里展出,是因为这些瓷器上的手绘植物均是本地的植物品种。“这些植物均被收录到54卷的百科全书——《丹尼卡植物志》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对自然科学展开探寻和研究。而我也非常热爱修道院周围的自然,现在,修道院已推出了适合不同人群的徒步线路,并建成了新的植物和药草花园,以帮助旅者更好地了解修道院周围的自然。”

特龙称自己活在生动的历史画卷里,他有着修道院每个房间的钥匙,每天,他都要仔细地检查这里的每一个房间,并和过去的修士一样虔诚地度日——纪律严明、定时祈祷、诵读经文。他说,这座建筑不着一语,却胜千言,即便是藏匿在砖缝里的泥腥,也可让人嗅到千年史的沧桑。提到修道院的历史典故,他如数家珍。在克里斯托弗·加曼的起居室内,悬挂着克里斯托弗和他的第二任妻子的肖像画。特龙说,克里斯托弗第二任妻子去世后,克里斯托弗曾许下诺言不再续弦,但他却在后来违背了诺言,结果他在新婚的次日便离奇去世了。有人说,这是因为他妻子的鬼魂在作怪,而他的妻子就葬在修道院附近。特龙喜欢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述这个故事,再配上拍打窗户的山风和斑驳恍惚的日色,感觉我们的一声叹息都能从山里惊出一个沉睡的鬼魂来。特龙说,这个故事曾吓得一批来自日本的游客落荒而逃,因为他们觉得在听故事的时候有奇怪的影子潜在他们的身后,并欲伏上他们的肩膀。“可是我与修道院日夜为伴这么多年了,却从未见过这些鬼魂,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我答:“可能鬼魂只会吓到那些违反誓言的人吧。” 特龙则说:“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答案!”说这话时,他穿着中世纪修士服的身形在日光下染着尘土的淡晕,眼神却纤尘不染,纯澈无伦。

“向旅者讲好我们的故事”

从欧普斯十六酒店(Opus XVI)中醒来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儿,这座老宅邸可以轻易地唤起我们对旧时那精致生活层层叠叠的记忆。酒店大厅廊柱环绕,一盏盏古典的灯举着暖目的金黄,复瓣密蕊的水晶吊灯好似美人的眉睫,与四壁的古典装饰交相辉映,情韵流畅而气象完整。

吸引人们纷至沓来的还有关于酒店的典故与传奇,酒店由一座建于1876年的银行改建而来,这座历史建筑将过去卑尔根的建筑形式完好地保存下来,让卑尔根的文化遗产得以发扬。而酒店与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渊源很深,酒店创始人亚历山大(Alenxander Grieg)正是格里格的后代,酒店内的小型家族博物馆里清楚交代了格里格家族的族谱,以及格里格的生平和成就。“我想让每一位客人都住进我们的音乐遗产里,酒店的套房以格里格的音乐作品命名。在夏季时,酒店会举办钢琴表演和音乐会,吸引了无数喜欢格里格作品的国际旅者,包括来自美国和中国的朋友们,他们喜欢边倾听音乐,边品尝酒店供应的多种卑尔根传统美食;而冬季时,特别是圣诞前后,酒店则会变身为体验挪威传统生活的最佳场所之一,极受国际旅客欢迎。”亚历山大说道。“这缘于人们对格里格作品的喜爱和对挪威人生活方式的推崇。我希望可以把家族的文化遗产和挪威的传统生活展现给更多人,守护我们的历史和遗产,讲好我们过去的故事。”

在酒店一层的展览室内,亚历山大带我们参观了一个小型的摄影展,这30张黑白照片取景于曾经给格里格带来灵感的挪威自然。其中有一张展现的是挪威的雪山、云雾和森林,相片上,因雪白头的山峰在高远的天空下勾勒出简洁而雄浑的剪影,缭绕的云雾则使整个画面变得愈加旷远孤绝,一副疏离却又备受珍重的样子,让观者如坠梦境,只有照片下面用钢笔写着的小字——“哈当厄尔”,提醒着人们,此景来自挪威,来自人间。(文/赵乾坤 摄/赵鹏)

责编:范鑫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探访郑州隐秘的角落海滩街:房租上涨4倍,居民对年轻人蜂拥来拍照不理解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周兰 ■见习记者 刘旭/文图

去年夏天,郑州的海滩街火了。魔幻的街名加上五十年代遗留的民房建筑,成了郑州版“隐秘的角落”。这条百米长的老街在高楼林立、人来人往的都市圈里别具一格。你能想象,这里最火的店之前是个补胎店?还有修脚店、发廊和小吃店……海滩寺真的存在吗?成为网红打卡地后,房租上涨三四倍,跟风改装、新旧事物碰撞,原住居民如何看待?3月16日,记者来到此地进行了采访。

为什么能火?

纷繁城市里最后的安静

海滩街全长500多米,南起岗杜北街、北至黄河路,街道两旁是老式红砖民房建筑,楼房一般两三层。一层门面房商铺几乎统一安装了卷帘门,三四年前,办事处对楼房等墙面进行了粉刷,黄色的卷帘门搭配红墙,令人耳目一新。每户墙面上贴有蓝色号牌,依次排列。这里的楼房大多为50年代郑纺机分的房子以及民房,所以居住的大多为老人以及租户。红房后面是一排民房,民房的不规则分布形成岔路胡同,对于陌生人来说,循着岔路走像是通往一个未知的地方。

不少老人坐在门前街道边休息聊天,也有开店的中年人在门前喝茶聊天盘核桃,几家装饰文艺的店铺倒是给人一种临海的感觉。有台湾人做的蚵仔煎、有奶茶三明治,风铃在微风中沙沙作响,隔壁是蓝色格调的甜品店,再往前是温馨浪漫的花店,还有涂鸦的酒吧、刺青店……二层平台处的阳光、绿植、鸟笼,以及胡同一角窗户上贴的“平安喜乐”红字,在老街与新潮的碰撞中,总能找到一丝灵感和幻想,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

海滩街为何能火?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与电视剧《隐秘的角落》有关,确实,海滩街与电视剧里的情景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在这里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提到一家咖啡店,因为在成为网红打卡地之前,这家咖啡店是第一个在这里开店的年轻商铺。

咖啡店在去年7月份开业运营。“这个地方谁来都不会开店的……”做咖啡12年的创始人马鸣戈说,因为这个地方之前整体脏乱差,没有现在这些新店铺,大多是理发店和修脚店,居住的都是老人和外来人口,但红墙是有的。选择在这里开店是因为安静,符合自己想要的咖啡店感觉。“大家都挤破头的往商场去,我们更想做不一样的,打破常规。而且郑州发展很快,这几年老旧城中村都拆了,我们见惯了高楼大厦,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这里更有烟火气,算新旧结合吧,也有视觉的冲撞感。”马鸣戈说。

咖啡店不大,门外是一层台阶,经过装饰,很多年轻人来这里打卡。每天下午,台阶上坐着一排人,他们穿着时尚,阳光下,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对着电脑工作……店铺紧临黄河路,人流车流的来往并没有打破这种平静。

有海滩寺吗?

乾隆年间便有“海寺晨钟”

没有海浪、沙滩,为什么起名海滩街?海滩街附近真的有海滩寺吗?

据了解,海滩街“海滩”的由来,是当年黄河泛滥,河水倒灌至此,不断冲刷土地呈海滩状,故名“海滩街”。

清乾隆间郑州知州张钺曾作诗:“明灭残星漏已沉,数声清响振祗林。邯郸丰枕擎回梦,输与枯禅定慧深。野老堪同调,萧寥托运游。当年人不识,此地迹偏留。夜月空浮世,闲云拥古丘。沧桑经几易,笙鹤响高秋。”这是当时张钺形容的郑州八景“海寺晨钟”的海滩寺,而这个海滩寺就坐落在如今海滩街路西偏北的方向。此外,当时学正朱炎昭也作诗对海滩寺咏叹,诗曰“矫矫仙才总自豪,卸一去其徒劳。先天卦向黾文衍,拔地台因鹤架高。粤想羲陵云黯黯,远临汴水影滔滔。著书艳说虚荒事,应与园史共褒。”

据记载,在1927年,冯玉祥驻扎河南时,海滩寺被拆除。上个世纪50年代末,随着郑州工业发展,周围郑纺机、陶瓷厂、印刷厂扎堆,人们沿着海滩街东西两侧建房盖屋,街道初步形成。

据史书记载,海滩寺内殿分为三部分:站殿、睡殿、坐殿,另外还附有配殿,分别是天地殿、天仙殿、僧房。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寺内便会鸣钟,招来百姓前来朝拜,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郑州古八大景之一的”海寺晨钟”。

如何看待?

新旧碰撞打破租房平衡

网红文化遇到城市记忆,在新与旧的结合中,一方面打破了原住居民的认知,另一方面也破坏了租房平衡。“网红”一词似乎成了这条街中老年人口中的新鲜词,骑电动车的大姐、卖二手空调的大哥,总能提上几句”网红”。但问到“网红”是什么意思,一位60多岁的大爷认为是在网上做生意的。

“以前这条街很乱,也没有现在干净,卖啥的都有,洗脚店开的最多。对面黄河路有个菜市场,很多人去那里买菜。”宋师傅在海滩街开店已有13年,对街道的大部分人都很熟悉,下午空闲,总是坐在门面房前喝茶,看到过路熟人,总是聊上几句。他说,咖啡店原来就是一个补胎的店,紧挨着是修电器的,接着是卖炒河粉的……宋师傅今年50岁左右,讲话声音有点大,面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打卡拍照,他和同伴们表示无奈和不理解。

“我店铺旁边一个楼梯,感觉快被踩塌了,每天都有人来拍照,不知道有啥好拍的。还有一个小姑娘,那么冷的天穿那么短的裙子,长得也不是多好看,为啥有一二十个人拍她……”宋师傅说,虽然自己也年轻过,但理解不了这种行为,来拍的人太多已经适应了。对此,他的朋友也表示不理解,认为是“不务正业”,不知道每天拍啥。令宋师傅疑惑的还有,那间酒吧每到晚上营业,有个女孩天天往那儿坐却没有客人,那钱是咋挣的?

相比来打卡拍照,最令他们关心的问题还是房价被抬高。宋师傅说,最初一家店铺每月租金可能800元,随着人气的提升,现在涨到3000多,番了四倍。很多以前的小店因为支付不起房租而搬离,“人家在这里开了二十年的店,现在就因为房租被搬走了。”讲到这里了,宋师傅语气中有些气愤。他的同伴在这里租了仓库,最近感觉受到威胁,也在担心房租上涨。

记者在街道上进行了询问,最早一批来开店的店主介绍,刚开始房租每月800元左右,现在已经涨到3000多。而另一家店主介绍,自己是今年元旦开的店,当时签了合同,一个月房租1800元。此外,除了商铺,这里更多的是外来人员租住,一位在附近做保安工作的大叔介绍,自己所租的房子每月450元,单间,因为是老房子,没有厕所,需要到公厕。

“资本的介入对老店来说确实增加了生活成本,破坏了平衡,但在经济和治安方面相比之前有所提高,也有人说更热闹了,这是好事。很多人慕名而来,相应的店铺数量也会增多,可能会变得特别吵,如何保持原有味道,持续更好地发展下去,也是下一步我们考虑的问题。可能需要办事处来规范一下了。”咖啡店创始人马鸣戈说。

原来 | 施加于时间的魔法才会定格瞬间

走出车站的时候

只是四目相对的瞬间

就已经知道彼此的想法

原来都不曾忘记

只是也不曾提起

好像时间总是等待

等待着 不经意的遇见

记得那个清晨与午后

爽朗的笑容

像是雨天里

潜藏的太阳

只照耀一个地方

谁可以最后与你一起

相互去往天堂的彼岸

带着缀满天空的祝福

谁都不曾有过离开

只是谁也不会不去离开

窗外的风景开始后退

凝望的眼眸开始模糊起来

只有最后的话语越发清晰

是谁开始先移开视线

就像是谁先开始学会等待一样

往返的书信总是太少

难以表达彼此的心情

渐行渐远的距离

慢慢陌生的记忆

只是那个夜晚与夕阳

你披着晚霞镀金的嫁衣

慢慢靠近又走远

海岸上的足迹

海鸥开始唱礼

海浪是最后的祝福

远处海天一线上的目光

缔结守护的誓言

最后的目光总是来不及

远处的海水开始消退

只有那个夜晚

开始定格成为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