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本草纲目写了多少年(今天,你本草纲目了吗?)

本草纲目写了多少年(今天,你本草纲目了吗?)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5-13 06:56:55

本草纲目写了多少年(今天,你本草纲目了吗?)

本草纲目写了多少年文章列表:

本草纲目写了多少年(今天,你本草纲目了吗?)

今天,你本草纲目了吗?

李时珍笔下单《本草纲目》与酒

因近期再度火爆的周杰伦的歌曲《本草纲目》、“刘畊宏”女孩等现象,让大众重新关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李时珍被尊为中医的二圣之一,在中医中,酒被称为“天之美禄”与“百药之长”。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屡屡提到了酒,他巧妙利用酒性,使之成为治病救人的良药。我们来看看,《本草纲目》中关于酒写了哪些有趣的内容。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约1518~1593),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字东壁,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据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第四期指出:李时珍历经近30年著成这部鸿篇巨著《本草纲目》,全书共计52卷,近190万字,其中记载了药物1892种,附有药方11096首,绘有药图1109幅,集明朝以前本草学之大成,首次采用纲目体系为药物分类,这种编写体例开创了历代本草著作之先河。1953年,李时珍的肖像被镶嵌在苏联莫斯科大学新落成的校舍,和李时珍并列的还有牛顿、哥白尼、居里夫人、达尔文等科学巨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5月公布的“世界记忆名录”中,《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一并被收录,也是仅有的两部中国医药典籍。直至今日,《本草纲目》仍是中医案头必备的典籍之一。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多次引用,并将之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莫斯科大学墙壁上的李时珍画像

《本草纲目》与酒

《本草纲目》节选一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本节选说明了我们现在所喝的白酒(烧酒)为蒸馏酒,起源于元朝,由阿拉伯人传入。

《本草纲目》节选二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之精,生痰动火。邵尧夫诗云:美酒饮教微醉后,此得饮酒之妙,所谓醉中趣、壶中天者也。若夫况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者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

本节选说的“面曲之酒”,是指通过谷物发酵之后酿成的米酒,因为其性温,适于入药。也不能过量饮酒,“久饮伤神损寿,软筋骨,动气痢”。

《本草纲目》节选三(柚)酸、寒、无毒。消食,解酒毒。治饮酒人口气,去肠胃中恶气,疗妊妇不思食、口淡。

本节选记载了柚子有解酒之效。柚子肉有健胃化食、下气消痰等功效。

常用的解酒方法

1蜂蜜水——缓解酒后头疼

蜂蜜中含有一种大多数水果没有的果糖,它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和吸收,有利于快速醒酒,缓解酒后头疼。

2西瓜——缓解酒后发热

西瓜汁是天然的白虎汤,既能加速酒精从尿液排出,避免其被机体吸收而引起全身发热,又有清热去火之功效,能帮助降温。加入少量食盐能稳定情绪。

3葡萄——缓解酒后反胃

葡萄含有丰富的酒石酸,可与乙醇互相作用形成酯类物质,降低体内乙醇浓度,达到解酒目的。葡萄的酸味能有效缓解酒后恶心、反胃的症状。在饮酒前吃葡萄能有效预防醉酒。

4酸奶——消除酒后烦躁

酸奶有保护胃粘膜、缓解酒精吸收的作用。而且酸奶中钙含量丰富,可缓解酒后烦躁的症状。

5香蕉——缓解酒后心悸、胸闷

如果在酒后有心悸、胸闷的症状,可立即吃几根香蕉,可以增加血糖浓度,使酒精在血液中的浓度降低,达到解酒的目的,同时还能减轻心悸和胸闷的症状。

火锅历史有多久?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黄逸

锡暖锅儿三百三,

高汤添满好加餐。

馆中叫个描金盒,

不比人家请客难。

这是清代杨米人在《都门竹枝词》中提到涮羊肉时,留下的诗句。杨米人是安徽桐城人,生卒年不详,1766年前后在世。

诗中“描金盒”指放小菜、蘸料的小盒;“三百三”指乾隆开千叟宴所用火锅之多。全诗大意是火锅已在餐馆普及,普通人想请客,不比乾隆难。两点值得注意:作者没用“涮”字,且今涮羊肉多用清汤,非“高汤”。

随着火锅风靡,似有一种趋势:将火锅的历史说得越长越好。在相当长的时期,称涮羊肉是忽必烈发明的;后来又说是契丹人发明的,已1100年;如今,一些文章甚至将火锅的历史追溯到商代中期,距今3000多年……

这里有一个重大的误会,即以为生活史是线性发展的。事实上,生活习惯如时尚,往往带有周期性——在历史上,火锅可能确实流行过,又一度陷入低潮,多少年后,它再度异军突起。很难说前次流行与后面的流行有什么因果联系。

事实是,即使到清中期,大多数老北京平民不知道什么叫“涮羊肉”,“涮”这个字虽在宋代已出现,但意思是“洗”,明代李时珍提到涮法,用的是炸。包括名闻遐迩的四川火锅,上世纪80年代初,大多数当地人也不知道。

一般情况下,习俗传承不过三四百年,说太长了,往往不靠谱。民国名报人张友鸾在《谈北京菜》中说:“涮羊肉所用的火锅,是从东北随着清兵入关的。”此说较合理。

又到一年吃涮羊肉的时节,钩沉其历史以解颐。

先秦温鼎不是涮羊肉锅

火锅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它在八大菜系之外,形成自己的发展序列。

学者王少迟在《铜火锅的前世——先秦温鼎》中钩沉,从商周出土文物中,已发现26件青铜温鼎,上面是锅,下面是碳盘,近似现代火锅。其中商代三件,一件可追溯到商中期。

早期温鼎用其他鼎改造,即将普通鼎的底部凿穿,以便放入炭火,上加格挡,将食物与火分开。到周代“奴隶守门方鼎”,已是专门设计的鼎,形状近似今天的干锅,有火门,可控制温度。

温鼎的高度都在15至25厘米左右,放在桌上,高度近人嘴,便于取食。但温鼎多直口,甚至是敛口,其中煮的汤汁一旦沸腾,易迅速溢出,现代火锅都是敞口,减缓溢出速度,且现代火锅下设托盘,一旦汤汁溢出,可避免其流得哪都是,沾染衣物。到目前为止,未发现类似设计的温鼎。

商代兽面纹青铜温鼎

如果温鼎是火锅,为什么不预防这一危险呢?难道古人连这点常识都不懂?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胡东波发现,温鼎中炉的空间都比较小,盛炭量有限,靠这点炭,根本不足以煮熟食物,很可能是先将食物做熟,再放入温鼎中保温,很少发生汤汁溢出的情况。功能不同,温鼎亦不设火锅式的排烟管。

2010年11月,在陕西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出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时期秦墓,发现一件青铜鼎、一件青铜钟和一件漆器。其中鼎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有盖,鼎内有骨头汤,系狗骨。有人说它是历史上最早的涮狗肉。揆诸情理,当时无涮这一工艺,它只是史上最早的狗肉汤而已。

汉代从煮走向涮

汉代,温鼎发展为染器。

1974—1975年,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发掘两座西周墓葬,二号墓出土“白乍井姬鼎”,上部立耳鼓腹,底部中央有一圆柱形鼎足,底盘内置炭火。此外,在江苏大云山的西汉景帝之子刘非墓中,发现5格鼎,带两套染盘,即放佐料的盘子。

两鼎均是染器,刘非墓中的5格鼎与现代鸳鸯火锅形似。

清代端方在《陶斋吉金录》中记:“制作精工的染器,除杯、炉外,尚附承盘。并常在炉身铸出各种纹饰。”意思是:染器离不开染盘,二者配套使用。

端方称:“有的染器的耳杯还横出长柄,取更为方便。”即在炉式染器之外,还有一种长柄染器,即“樵斗”,“以木横贯鼎耳而举之”,考古中也有发现。“樵斗”像土耳其的长柄咖啡小锅,制作时,加入咖啡和水,放在热沙中,将溢时迅速拿起,风味独特。

学者洪勇明在《中国涮食法的渊源流变》中指出,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文献中记有濯牛、豚、鸡等,“濯”应该就是染食法。染即“擩染”,就是把肉沾染上酱汁,酱汁盛在染盘中。

洪勇明认为,随着染食法的发展,渐转向爚(音如悦)食法,即“内肉、菜于汤中薄出之”,就是把食材置热汤中略煮即食,先秦即有,东汉时普及。随着爚食法发展,东汉后期,又出现“汤中一沸而出”的涮食法。魏晋南北朝时的《玉篇》中有“胙……薄切肉,清籥”一说,籥通爚,清籥指用白水涮,应是涮肉。

汉人喜食脍,即生肉切成薄片直接吃,从脍到“涮”,只隔一层窗户纸。

古人只吃炸羊肉

汉代无“涮”字,用水汆熟食物,一般称为爚,三国时才出现了“炸”字,人们遂用“炸”替代“爚”。

今天的炸指油炸,但早期指水炸。《广雅》称:“炸,汤爚也。”直到清代,炸仍分油炸、水炸两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称慈姑的“嫩茎亦可炸食”,指在热汤中一滚即食。炸也称为煤。清乾隆时学者翟灏在《通俗编》中钩沉:“今以食物纳油中及汤中,一沸而出,曰煤(炸)。”

可能是随着油炸普及,水炸渐边缘化,清代中后期才改称涮。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完成的《大宋重修广韵》中,第一次收入“涮”字,意为“洗”,与食物无关,可能是“涮”的意思是“什物需洁净时在水中摆荡洗涤”,与涮羊肉手法近似,才被借用过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常用“五熟釜”,即分为五格的锅,应该也是火锅。《三国志·魏志·钟繇传》记:“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为之铭曰:‘於赫有魏,作汉藩辅,厥相惟钟,实干心膂。’”用锅有五格隐喻君臣同心。

“五熟釜”是染器还是火锅,尚有争议。北齐《魏书·獠传》记:“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音如窜),既薄且轻,易于熟食。”獠是对当时西南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可能是最早的、关于火锅的确凿记载。

魏晋南北朝是中原气候突然变冷的时期,也是瘟疫高发期,人们不得不改变生活习惯,比如从席地而坐转向坐凳子,饮食上有变化在所难免。一般认为,魏晋人已开始涮羊肉。

唐宋更喜吃“乱炖”

唐宋时,涮食法似渐衰落。

唐代民间普及“暖锅”,从出土的唐三彩看,分锅体、烟囱和支架三部分,与今涮羊肉锅近似。白居易在诗中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红泥”指陶制小火锅。

《岭表录异》记录了火锅类食品不乃羹,称:“交趾之人重不乃羹。羹以羊鹿鸡猪肉和骨同一釜煮之,令极肥浓漉;去肉,进葱姜,调以五味……主人先举,即满斟一杓,内嘴入鼻。”用鼻子喝肉汤,有点恐怖,可能是一种以讹传讹的污蔑性说法。

北宋时有“穀董羹”。苏轼在《书陆道士诗》中称:“罗浮颖老取凡饮食杂烹之,名穀董羹,坐客皆称善。”可能也是火锅。

穀董羹、不乃羹、暖锅等,更近似“乱炖”,而不是涮法。唐宋时中原气温回升,可能让人们更爱切脍、不重涮食。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提到“拨霞供”,即在雪地中得一野兔,“无庖人可治”,有人建议说,批成薄片,放热汤中汆熟。所谓“拨霞”,指拨开锅中各种配料,找兔肉吃,与今火锅近似,但非常规料理法。

1984年,内蒙古出土了一幅墓葬壁画,画中三契丹人席地而坐,围着一个火锅,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关于涮羊肉的图像资料,比传说的“忽必烈发明涮羊肉”早近300年。

元朝人喜食羊,元初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80%的菜谱里有羊肉,却没提涮羊肉。传说涮羊肉是军粮,其实蒙古骑兵的军粮是布勒刺,即风干牛肉,捶碎后放入牛膀胱中,一只可装一头牛的干肉,不易腐烂,足撑半年。

乾隆成了推广人

涮羊肉真正成为名吃,是在清代。

清代涮羊肉本名“野意火锅”,据旧《奉天通志》载,“(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

八旗在关外即喜“野意火锅”,“野意”即“野意家伙”,意为野味,从关外带入北京。据《清代档案史料从编》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而到1796年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使用1550个火锅用来承办筵席。”

据《宫女谈往录》记:“反正一年里我们有三个整月吃锅子。正月十六日撤锅子换砂锅。”

从档案看,乾隆皇帝曾在30天吃了60次火锅,清朝皇帝每天只吃两顿饭,即顿顿有火锅。当时人认为火锅有滋补作用,在皇帝推动下,百姓也热衷火锅。清代李调元在《雨村诗话》中记:“暖锅,俗名火锅,所以盛馔最便,寒天家居必用。余年过六十,苦鬲冷,每食必须。”李调元是四川绵阳人,也成火锅拥趸。

常有学者以此说证明四川火锅历史长,但据成都建筑设计家王亥记:“之前成都真没有火锅,只有毛肚店,是很优雅的,小时候我们只在门口看,不敢进去,那个是有钱人吃,有点像涮羊肉,真没有火锅。”

据1994年金盾出版社出版的李乐清编著的《四川火锅》中称:“四川火锅出现较晚,大约是在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 年),四川的筵席上才开始有了火锅。”也许,四川火锅和北京涮羊肉一样,此前也风光过,但几废几兴,当下流传的是新传统。

许多老手艺已难寻

至少从明代起,北京已有“生火锅”,《清稗类钞》记:“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

在“野意火锅”冲击下,北京涮羊肉有了很多革新。

首先,从宋代火锅起,肉片先在酒、酱、椒等调味汁中浸泡,再下锅。此法民国仍存,1935年第71期《新生活周刊》中介绍说:“此种食法(指直接涮),不易消化,并将鲜味煮去。须肉一大片,先蘸虾油少许,再放入锅内,俟肉色变后即食,其软如腐。醮(蘸)少许醋,及珠儿粉,即极细之团粉后,煮法如前,食之与滑溜里肌(脊)味同。”老北京涮羊肉则重本味。

其次,重选料和刀功。据1936年《星华》杂志上九原所写的《南来顺尝试涮羊肉》称:“还有羊肉本身必须选北平土产的羊,既嫩而又无膻味……一个好的羊肉馆,切肉者必定要请一个好手,但以上一些经络,在上海的北平馆子里根本不注意。”

其三,工艺讲究。羊肉先在冰桶中压1至2天,下锅无浮沫。

不过,老北京一些涮羊肉馆的服务略差,据1929年11月13日《北京画报》第16期记:“正得意忘形间,竟为讨厌之堂倌狼嚎狗叫所打扰,餐罢匆匆而出……”

如今老北京涮羊肉馆的服务好多了,可惜很多老手艺看不到了。(责编:沈沣)

学习中药,从中华第一本草书籍神农本草经开始,名老中医推荐

对于很多学习中医的人来说,《神农本草经》一定是经典必读书目,之前介绍的诸多名老中医,也是从读《内经》《本草经》入门的。倪海厦教授在梁冬的一档节目中谈及想学中医的人应当读的书,推荐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之所以没推荐《本草纲目》,是因为其成书较晚,像《伤寒论》《金匮要略》成书时,《本草纲目》还没写呢,虽然其记载药味达到1892种。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有方药365味,比起如今动辄几千的药物书籍,更基础,更容易学习。有人说365味药够用吗?有人统计了《伤寒论》,共有112个方子,89味中药。而且《本经》可以作为入门基础读物,掌握以后再读其它本草书籍,可以锦上添花。

最早中药专著

《神农本草经》创立了四气五味理论,以及药物组方的配伍应用,并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原书早已失传,但其内容被保留在历代医书当中,如宋代的《证类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其记载药物中,有252味植物药,67味动物药,46味矿物药,其中上品药120种,“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意思是上品药无毒、久服不伤身体,还能有补益和保健的效果。有中品药120种,“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羸者,本中经”,意思是中品药物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主要用于遏制疾病发展,补足体内不足。有下品药125种,“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意思是下品药大部分有毒副作用,主要用来治病,不能长期服用,能除寒热,行气散结,治疗疾病。

丝瓜络入药

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代人注重防病于未然,一旦病已成,只能用下品药物来达到治疗效果了。

学习《神农本草经》要点在于要掌握中药的基础知识以及药物来源、采药、制药、性味、功效、应用等,关于中药的性味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以及中药的毒性前面我已有文章阐述,根据目前的阅读量来看,愿意潜心学习的并不多,相比来说,大家还是更喜欢学习直接一些的东西,比如说什么病吃什么药,什么药能治什么病,这其实是对中药的大大误解。但是说的愿意说,因为有人附和,听得愿意听,因为简单容易接受,至于其片面的知识带来的危害,谁会在乎?!我也只能边学习边以写促学,愿意来听听、交流交流的寥寥几位,希望能坚持下来,掌握真正的中医药知识,而不是道听途说,断章取义,遗害周遭。

左手书右手茶——惬意

接下来我会将还没写完的中药基础知识篇——药物的搭配使用,即配伍禁忌补上,然后进入《神农本草经》的药物介绍,从上品开始一味味原滋原味的,穿插经典方药使用介绍给大家。

本篇内容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期再会,我是杏林,一个爱好钻研的小中医。欢迎加入我一起交流学习。

欢迎加入一起交流学习

涨知识了,原来仙剑奇侠传又叫本草纲目?

偶然间,在药房看见了一味药,叫徐长卿,后来才知道景天、雪见、龙葵、重楼、紫萱都是中药的名字。其中徐长卿、紫萱、重楼、龙葵和雪见这五种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唯有景天是中正平和的,所以故事是围绕景天开始的。

剧中人物的相爱相杀对应了剧外药效的相生相克,当时还小不太懂这其中的关系,被剧中徐长卿和紫萱的三世虐恋感动得稀里哗啦,多年之后,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部剧能经典。

景天

别名活血三七、八宝、胡豆七、大打不死,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之功效。

景天

景天是比较常见的草药,在各种环境下都可以向阳而生,对应了剧中人物从一个只会撒泼耍浑的小伙计逐渐长成了一个坚韧顽强的英雄,身为普通人的他为了保护天下苍生,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雪见

根性味苦、辛、凉,能活血,消肿止痛,全草治疮毒。产我国南部;生于丘陵山坡松林及疏林边,而以荒山草地为最多。

雪见草

雪见又叫猪婆草,所以景天一直叫她猪婆,有着止痛的效果,所以在剧中的雪见总能治愈景天的伤痕,无论是心灵还是肉体。

龙葵

别名:龙葵草、天茄子。龙葵味苦性寒,具有补充能力、止咳平喘、清热解毒、镇痛消肿等功效。

龙葵

龙葵果实娇小可爱,少食解毒,多食中毒,所以才有了红蓝两个色,龙葵生命力顽强对应了剧中角色在经过千年的囚禁之后,凭着心中执念任然顽强的活着。

紫萱

紫萱又名黄花菜,紫萱味鲜质嫩,营养丰富,有止血、消炎、清热、安神等功效。

萱草

紫萱又叫忘忧草,相传古代妇人将忘忧草戴于胸前,祈求多子多福。孟郊在《游子诗》中就借助紫萱来表达母子之情,所以紫萱是正儿八经的华夏母亲花,也对应了剧中女娲后人的角色。

徐长卿

徐长卿是萝蘑科植物,味辛,药性温,徐长卿具有祛风、化湿、止痛、止痒的功效。

徐长卿

徐长卿这个药名有名有姓,感觉不像草药的名字,关于这个名字还有一个典故。相传李世民打猎的时候被毒蛇咬伤,医师徐长卿用这个药医治,李世民就赐此草名为徐长卿。可医治蛇毒的徐长卿却爱上了身为女娲后人的紫萱,最后为了天下苍生放弃了她,感觉一切早已命中注定。

重楼

重楼是一个常见的中药,七叶一枝花,味苦,有小毒。重楼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清除肝火、平定受惊的状态。

重楼

重楼性寒味苦,却清热解毒,就如同剧中的角色一般,长相威猛目中无人,却在七情六欲面前单纯的像一个孩子,爱上紫萱之后,为了她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心。

距《仙剑奇侠传三》播出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当初懵懵懂懂的我也已经长大了。再看仙剑三,其中的酸甜苦辣人生百态,爱情、亲情、友情都经历了大半,不过还是怀念第一次看的感动。

1周吸粉1000w的刘畊宏出本草纲目详细的教程了,好好跟着做

近日一位叫刘畊宏的帅哥直播健身操走红,由于他用周杰伦的《本草纲目》做BMG,也让全国好多年轻人甚至大妈大哥都跟着动了起来。

一周吸粉千万,这数据很可观。第一眼看到感觉刘畊宏很眼熟,应该在哪里见过,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来自宝岛台湾,小时候看台湾综艺电视有见过。?

全国突然这么多人跟着动了?起来,到底是跟风呢?还是追星,还是无聊,还是真的为了身体呢?

我猜想?大部分人都不是为了健身而健身,平时大几百几千的健身房卡办了都没去过几次,我就不信一时的红火能让那么多人立马改变慵懒的状态,绝对是跟风。

说实话,刘畊宏的毽子操看似简单,但也最追求身体柔嫩?耐力,多少人能跟的住他所说的热身时间?

那些跟的住又觉得简单的都是平时就有动起来的,?所以就我很多人跟着做完隔天就开始发表自己的心得跟身体状况,这里疼那里酸的。所以刘畊宏就出了一期拆解动作的视频供大家学习。

我猜想绝对很大部分人在酸痛过后不会继续,即便待身体肌肉恢复后也不会再去做毽子操。毕竟健身操想要看到效果,不是一时兴起,更不可能急于求成。除非你真的下定决心要去做,去自律。

其实健身操的到方法动作很多,如果想做想运动,每个人都会形成一个适合自己有效的动作?,你行的。

话说,跟着做毽子操的队伍里有你吗??#刘畊宏##全民看刘畊宏抖音直播有多搞笑##刘畊宏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