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松果浏览器官方(互联网流量,让天下充满难做的生意)

松果浏览器官方(互联网流量,让天下充满难做的生意)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1-12 08:05:58

松果浏览器官方(互联网流量,让天下充满难做的生意)

松果浏览器官方文章列表:

松果浏览器官方(互联网流量,让天下充满难做的生意)

互联网流量,让天下充满难做的生意

来源: 郑光涛Grant公众号

阿里巴巴创立之初,马云提出了震撼人心的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截至2020年初,超过25万个品牌和商家入驻天猫。上到国际品牌,下到本土农户,都可以借助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做生意。阿里巴巴正在成为中国商业的基础设施。

但是自2016年以来,原本在电商平台发家的企业,逐渐转向赔本赚吆喝的无利繁荣。作为数字经济推手的互联网流量,披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概念的外衣,为什么让天下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呢?

本文将从以下4个问题入手,揭开互联网流量商业的真相:

    互联网流量和红利的本质是什么?

    流量精准度的陷阱是什么?

    流量时效性的陷阱是什么?

    做流量和做品牌的增长模式有什么差异?

— 1 —

互联网流量红利的丧钟为谁而鸣

互联网流量之所以会成为商业焦点,不只是因为企业需要流量来获客和销售,更是因为流量是互联网企业主要的盈利手段。

互联网流量是内容化的用户注意力。为什么互联网产品大多讲究刚需、高频?

刚需意味着用户注意力够强,用户对衣食住行的关心程度(非兴趣程度)远超休闲娱乐;高频意味着用户注意力够多,用户对社交文娱的关注频率远超医疗健康。

又强又多的用户注意力才能产生高品质的流量,互联网企业才能把流量卖出好价格。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几乎都是围绕着流量的获取和变现展开的。

阿里巴巴一直都有社交梦,来往、Real如我两个社交产品以及支付宝的社交功能相继失败。但是阿里巴巴为什么还不满足于电商呢?

阿里巴巴作为电商老大,拥有最强的流量变现能力,但是流量获取是变现的先决条件。社交产品产生的刚需、高频的流量正是阿里巴巴需要的。

阿里巴巴商业生态,汇聚了视频、音乐、外卖、浏览器、电影、旅行、文学等业务,正是在为电商的变现能力获取源源不断的流量。

阿里巴巴商业生态

来源:东方证券

腾讯作为中国最大的内容集团,坐拥中国最大的流量池。但是腾讯一直奋力布局电商业务,先后投资过拍拍网、易迅网、QQ 网购,然而结局惨淡。于是,腾讯转身成为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的核心股东。可以说,电商业务就是腾讯进行流量变现的最后一块拼图。

腾讯商业生态

流量获取需要内容能力,流量变现需要电商能力。近年互联网行业流行着内容电商化、电商内容化的新概念。其实,内容电商化就是“我有流量,需要卖钱”,电商内容化就是“我能卖钱,需要流量”。

随着流量成本提高,你可能来不及理解流量红利,就已遭受冲击。

2017Q1-2020Q1中国主要电商平台获客成本

其实,红利是由短期供需失衡产生的获利机会。

疫情初期,全国各地的口罩一夜清仓,口罩行业顺势涨价,与口罩相关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口罩红利。

后来,大批企业转向口罩业务,库存暴涨,价格骤跌。这些后来者经营口罩的利润连覆盖制造设备的成本都不够。这就是口罩红利消失的必然结果。

按照驱动增长的层级,互联网流量红利可以分为如下四种:

宏观经济增长红利:人口互联网化:淘宝上第一批淘品牌、微信上第一批公众号作者、拼多多挖掘下沉市场用户

产业增长红利: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和进化:今日头条作为流量后进,为优质作者和广告主提供流量扶持、淘宝特价版为了对抗拼多多而大肆补贴用户和商家

模式增长红利:新商业形态和模式的产生:今日头条的推荐算法取代百度的搜索算法、淘宝的资源向直播带货模式倾斜

运营增长红利:新的运营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字节跳动旗下巨量引擎等流量分析和运营平台为广告主的赋能

守株待兔的人最后饿死了,不能抱怨兔子没来,应该抱怨被兔子红利绑架的思维。

企业之所以会陷入流量困境,根本原因不是流量红利消失,而是互联网流量本身就存在缺陷,而被流量洗脑的企业和营销专家却浑然不知。

— 2 —

流量精准度:牺牲市场渗透率的陷阱

互联网企业流量变现主要依靠广告。互联网技术可以记录消费者的身份信息和行为数据。企业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非消费者,进而把广告精准地推送到消费者面前。这种可以精确计算投放效果、并按效果计费的互联网广告就是效果广告。投放效果广告,俗称买流量。

与效果广告对应的就是品牌广告,品牌广告通过电视、电梯、海报等媒介进行内容展示,塑造大众对品牌的认知。但是品牌广告难以量化追踪展示效果和受众行为,因而被视为“不精准”。

(1)效果广告遗漏潜在消费者

效果广告的精准度依靠互联网用户数据。如果数据囊括市场内所有消费者,那么效果广告100%精准度投放自然是最理想的结果。但是这种理想状况恐怕永远不会发生:

消费者的隐私观念: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2018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声称 “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方便”,遭到骂声一片。

法律对数据隐私的保护:人民日报多次公开批评互联网APP非法收集和滥用用户数据的问题。

需求的多变和数据的滞后:今天消费留下的数据,有多少可以印证明天的消费决策?

互联网只能收集到目标市场中部分消费者的数据,而且收集到的数据只是消费者愿意“用隐私换方便”的部分数据而已。更确切地说,效果广告不是广告,而是窄告。

如果说品牌广告不够精准,如同大炮打麻雀,浪费昂贵的火力,那么效果广告就是太过狭窄,如同狙击打麻雀,忽视潜藏的目标。

(2)效果广告忽视消费影响者

一个市场包括四种人群:决策者、购买者、体验者、传播者。效果广告只会投放到有数据支持的用户,而忽略其他类型的人群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效果广告会使品牌影响力局限在小圈子里,失去很多销售机会。

2019年,Adidas全球媒介总监说过去一年投资效果广告占比高达77%,导致业绩受损,正是这个原因。

史玉柱在创立脑白金时,发现老人们需要保健品辅助睡眠,但是这些老人不舍得花钱购买。因此,史玉柱提出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口号,提醒年轻人为父母购买脑白金。

这就是需求和购买关系的错位。如果换成效果广告的精准逻辑,没有掌握老人购买保健品的行为数据,就会默认老年人没有需求。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飞回来的战斗机机翼中弹最多,于是你决定加固机翼,但是你想得到吗,那些发动机中弹的战斗机根本没命飞回来?

一批高端住宅打算出售给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等上流人物,但是这些高端人群注重时间效率,通常不爱看广告。你要向他们投放效果广告吗?

恐怕各种VIP就把广告推送屏蔽了。相反,那些时间充裕、注重生活的阔太太才是值得关注的传播受众。

效果广告的局限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效果广告达不到引爆点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STP理论,强调企业要进行市场细分(Segmenting)和市场选择(Targeting),然后通过旗帜鲜明的品牌定位(Positioning)占据细分市场中的顾客心智。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

STP之所以强调市场细分,甚至把市场细分放到品牌定位的前面,是因为市场中的消费者是分散的,广撒网似的市场拓展是低效的。你要聚焦在一个关键细分市场,高密度覆盖消费者,当市场渗透率达到临界点时,整个市场就会自动引爆,实现指数级增长。

简言之,10个市场1%的渗透率不如1个市场10%的渗透率。因为1个市场10%的消费者会引爆剩余的90%,甚至引爆其他相关市场。

这个道理非常普遍,迈克尔·波特的集中化战略、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杰弗里·摩尔的跨越鸿沟、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的幂次法则、华为的饱和攻击、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老师让爱说话的同学分散坐位……

效果广告基于有限的用户数据,会忽略掉潜在消费者和影响者,市场渗透率难以达到引爆市场的临界点。

相反,品牌广告可以在目标区域市场高密度覆盖,让市场中的决策者、购买者、体验者和传播者都能接收到品牌信息。

品牌广告是大炮打麻雀吗?不,品牌广告连鸟巢、鸟蛋都不放过。

— 3 —

流量时效性:牺牲品牌自主权的陷阱

(1)效果广告是短效的

效果广告的目的是促进即时转化,只有用户产生点击、购买或下载等行为时才会计费。因此,效果广告的媒介和文案设计都会围绕刺激用户行动的目的展开。

引发用户行动有两种路径:

通过激发情绪来影响行为

通过塑造认知来影响情绪和行为

效果广告在互联网上展示的时间非常短暂,所以通常采用激发情绪的方式,力求在1-2秒内促成用户点击购买。互联网上盛行的销售力文案由此风行天下。

这给4A广告公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品牌广告的传播媒介和销售渠道通常是分离的,需要塑造消费者的认知来强化记忆,便于以后的购买行为。

打个比方,效果广告如同情人,撩拨你的情绪,引发你的行为,但是艳遇之后,你就会失去感觉和印象。而品牌广告如妻子,你和妻子之间的共同认知是长期生活的保障。

不过,正是因为品牌广告达不到效果广告“所见即所得”的时效性,所以 “品牌理论在互联网时代失灵”的谬论才会甚嚣尘上。

持有这种观点的企业和营销专家,恰恰忽视了这两种决策路径的深层问题。

任何情绪刺激,都只适合短暂的冲动性消费,对于培养长期的品牌偏好和消费习惯几乎没有帮助作用。因为情绪作用来得快,消散得更快。效果广告能让你1秒内下单,也能让你1秒后忘记。你还记得本月看到的效果广告有什么品牌吗?

最近,腾讯广告发布《轻互动闪屏广告价值白皮书》,其中有两个观点:

消费者注意力呈粉尘化,越来越忙的消费者记住品牌的难度越来越大。

数字时代的消费者需要更强、更新鲜的刺激,才能对营销形成记忆。

来源:腾讯广告《轻互动闪屏广告价值白皮书》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大多数让消费者记不住的品牌,恰恰是因为依赖效果广告的即时转化,忽视品牌认知的投资。

根据益普索《2019年中国国内流行广告语受众调研报告》,2019年消费者对流行广告语的认知渠道主要为电梯媒体(81%),其次是互联网媒体(54%)和电视媒体(50%)。

来源:益普索《2019年中国国内流行广告语受众调研报告》

近年,电视收视率逐渐下降,消费者的资讯、娱乐时间大幅转向互联网。

但是,我们记得起的新品牌,像神州租车、饿了么、猿辅导、妙可蓝多、小仙炖、元气森林等,大多数是从每天经过的电梯广告中获知的。

品牌对企业的盈利作用有三个方面:

提高溢价率(提高产品利润)

提高复购率(提高用户购买量)

提高推荐率(提高用户总量)

换言之,企业利润=产品利润×用户购买量×用户总量。效果广告在这三个方面几乎都没有促进作用。

效果广告往往通过降价促销的手段,谋求转化率的提高,最终会牺牲品牌溢价能力,让消费者形成低价依赖。

在效果广告投放期,消费者倾向于低价囤货,提前购买,这就造成了短期销量暴涨,长期业绩疲软的无利繁荣景象。

效果广告的作用在于提高单次、精准的销售转化,但是由于缺乏认知的持续作用,在不考虑产品体验的情况下,效果广告本身对复购和推荐几乎没有帮助。

为什么私域流量一词会流行起来?因为效果广告(商域流量)缺乏复购和推荐作用,所以才需要私域流量,把顾客进行社群留存,反复触达和裂变。私域流量就是针对效果广告的Bug编写的补丁。只可惜,全都是泡沫,一霎那的花火……

情绪易消散,认知永留存,这是效果广告和品牌广告的人性基础。

缺乏品牌认知,效果广告只会让你形成依赖,越陷越深。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做流量做得生活不能自理,这样的营销不要也罢。

(2)效果广告依赖品牌认知

有营销专家说:传统时代的消费逻辑是人找货,消费者记住品牌后,去零售终端购买,所以品牌更重要;但是互联网时代,电商实现了商品的所见即所得,消费逻辑是货找人,所以流量更重要。

凡是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基本上是把消费者当作没有意识的植物人。因为健康的人,即便面对广告推荐,也会用认知来判断买或不买。

其实,传统时代的消费是“人找货、货等人”的追求逻辑,而互联网时代的消费是“人找货、货找人”的相遇逻辑,消费者认知品牌后,在互联网收到广告推荐,于是一拍即合。

如果消费者对你的品牌没有足够的认知,即便你投放效果广告,也产生不了多少效果,甚至你的效果广告正在为消费者认知强大的竞争品牌引流。

多伦多大学普拉卡什·纳东加迪教授研究发现:当大品牌对消费者进行广告提示时,选购该品牌的比例会提升;当小品牌对消费者进行广告提示时,选购大品牌的比例同样会提升。

道理很简单,当你在路边看到小商贩售卖汉堡时,你更可能转向汉堡王或麦当劳消费。

有研究表明,同样投放一波效果广告,拥有强大认知的品牌比擅长流量运营的品牌转化率更高。

电商发展早期,很多新品牌借助互联网流量红利登顶双11榜单,但是2019年天猫双11榜单几乎全被传统大品牌垄断。

2020年直播带货异常火爆,其中销量最高的仍然以传统大品牌为主。

大品牌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流量运营能力强,而是因为品牌认知足够强大,流量效果水到渠成。对于大品牌来说,投放效果广告约等于在品牌认知的大树下捡拾胜利的果实。

况且,效果广告计算效果的方式本身就存在问题。如果你在电视或电梯里看到一则品牌广告,对该品牌产品产生兴趣,然后在互联网效果广告中点击购买,那么这次销售就会计入效果广告。品牌广告的功劳,硬生生被算在效果广告名下,而且品牌广告还背上了“不精准”“没效果”的骂名。

这锅,谁背?

— 4 —

流量模式(效果广告) VS 品牌模式(品牌广告)

理解了流量的精准度和时效性的本质,我们还要回到营销现实,看看效果广告和品牌广告对企业增长的影响。

(1)流量模式(效果广告):等比线性增长

三只松鼠业绩逐年攀升,2019年营业收入101.73亿元,但是净利率仅为2.35%。

三只松鼠2014-2019年营业收入及增速

三只松鼠2014-2019年归母净利润及增速

三只松鼠是典型的依靠流量模式和效果广告维持增长的。2019 年三只松鼠线上渠道销售占比约为87%。

但是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三只松鼠增长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

三只松鼠营业收入的增长严格依赖销售费用的增加,形成了20%的比例关系,而且2017-2019年销售费用的增速均高于营收增速。

三只松鼠2016-2019年销售费用率

这就是流量模式的增长规律:效果广告即时投放,即时产单,投放多少,产单多少,投放结束,效果即止。产品销售和流量运营有着绑定的比例关系。流量成本牵制长期的盈利能力。

三只松鼠就是长在电商这棵松树上的器官,用血肉和松树交换松果。

总之,流量模式(效果广告)的收入和成本是等比线性增长关系。

(2)品牌模式(品牌广告):S型指数增长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品牌失去信心。外资奶粉品牌趁势涨价,市场份额在2010-2017年期间从48.5%提高到59.3%,国产奶粉品牌被排挤到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

中国老牌奶粉企业飞鹤也受到重创,业绩增长乏力。2015年飞鹤开始高端化转型,确立“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品牌定位,着手品牌传播战役。后来,飞鹤携手中国两大品牌媒体央视和分众传媒,全面发力品牌广告。

2016年飞鹤的业绩没有显著的提升,但是2017-2019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飞鹤2019年营业收入137.22亿元,净利率高达28.7%。

飞鹤2014-2019年营业收入及增速

来源:Wind、开源证券

飞鹤2014-2019年归母净利润及增速

来源:Wind、开源证券

根据艾媒咨询,2019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品牌认可度前五中,飞鹤成为唯一上榜的国产品牌。同时,飞鹤的市场份额达到13.9%,超越惠氏,成为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第一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飞鹤2019年线上渠道销售占比仅为11%,与三只松鼠的传播和渠道系统刚好相对。

不仅如此,由于央视和分众传媒品牌广告的加持,飞鹤积累了深厚的品牌资产,销售费用率正在逐渐下降。

飞鹤2016-2019年销售费用率

来源:Wind、开源证券

这就是品牌模式的增长规律:品牌广告投放初期,增长缓慢,投放半年,销量骤起,投放结束,效果持续。随着品牌认知和市场渗透率达到临界点,收入呈现指数级增长,并产生长期效果,广告费用相应减少。

总之,品牌模式(品牌广告)的收入和成本是S型指数增长关系。

品牌的心智份额是长期市场份额、利润份额的先兆,而流量份额只是短期市场份额、费用份额的预警。

如果你的企业一直处于线性增长的发展模式中,最终你会发现,成本永远比收入增加得更快,风险系数也会水涨船高。而拥有指数型增长的企业才会基业长青。

— 5 —

互联网流量泡沫的反思

互联网的便利性降低了创业门槛,也加剧了商业竞争。

互联网企业主要通过效果广告实现流量变现。效果广告可以切碎以百、千、万为价格单位来销售,而品牌广告所依靠的电视、电梯媒介需要以十万、百万、千万为价格单位来销售。因此,预算微薄、无力投放品牌广告的绝大多数小企业,开始涌入效果广告的采购竞价当中。

效果广告需求数量的激增,必然导致供给价格的暴涨。于是,互联网行业效果广告的竞价机制应运而生,流量成本水涨船高。

近期,字节跳动上线搜索竞价广告,业界一片哗然。大众纷纷质疑,难道字节跳动要变成第二个百度?

其实,竞价机制是调节市场供需平衡的自然法则。互联网企业无不享受着竞价机制的红利。只是百度和字节跳动把竞价机制放到了前台,而其他互联网企业将其放到后台。

由于竞价机制的存在,效果广告的价格最终会维持在既能保证企业生存,又能最大程度攫取企业利润的水平上。因此,那些互联网品牌的利润,往往处于艰难度日的境地,而且难以摆脱对互联网平台的依赖。

效果广告宣传的精准、快速的特点,满足了企业增长的一切幻想。那些困窘在流量里的企业,到死都没有看透流量的真正问题,还把流量奉为神药——效果极好,只是贵了点。殊不知,神药里装了多少致幻剂。

流量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和营销专家的思维定式,他们希望用流量解释万事万物。比如把用社群维持顾客终身价值称为私域流量,把整合营销传播产生的效果称为引爆流量……

你把各大互联网企业发布的广告营销类研报拿出来,你会惊奇地发现,无论包装了多少科技概念,他们都在论证同一句潜台词: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记不住品牌,品牌理论失效了,不如买流量,新鲜刺激,投放精准,转化率还高。你还等什么?

但是,科技始终存在局限性,不可能替代人性的力量。流量精准度,是以市场渗透率为代价的;流量时效性,是以品牌自主权为代价的。

那些相信互联网流量成就伟大企业的人,可曾研究过互联网企业如何向你推销他们的流量产品?

你几乎不会看到互联网企业向你推送效果广告来推销流量,相反,他们主要通过品牌手段,比如举办大会、展示科技成果、制造新概念、发布白皮书,不断塑造你对流量的认知。

换言之,连卖给你流量的人,都不是依靠流量手段卖给你流量的,你又凭什么相信流量会让你成功?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在国内盛极一时,或许并不适合现阶段的中国。因为大多数中国企业偏爱操作简单、见效迅速的实战方法,并不喜欢研究经典理论,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因此,中国才会流行“买流量找死,不买流量等死”的说法。这和“偷窃找死,不偷窃等死”有什么区别?除了买流量或偷窃,就没有其他出路了吗?

一言以蔽之,宁愿被动吃互联网流量的苦,也不愿主动吃研习商业的苦。

买流量累了的时候,不妨坐下来看看,还有哪些科学而系统的商业方法,自己从来没见过。

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只有心灵才能洞察一切,最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XX市XX小学2021年秋季停课不停学实施方案

根据XX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全市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及XX镇中心校近期工作要求,为切实做好在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做好对学生的学习与指导,实现推迟开学期间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9月1日,我校2-6 年级,启动线上教学。全体教师合理选择推荐的在线学习平台,借助线上学习平台和学生建立教学和辅导的虚拟课堂,有效解决学生因疫情无法正常到校上课问题,确保防控和教学两不误。

二、基本原则

我校“停课不停学”坚持“立足实际、分工负责、扎实有效”的原则,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推迟开学期间学生“停课不停学”落到实处。

三、责任分工

成立XX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所有任课教师为小组成员,明确职责,细化分工。

组长:XXX,负责所有教师的任课安排,所有教师上课期间的课堂监督,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查、反馈。

副组长:XXX,负责所有年级、学科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帮助解决任课教师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组员:各班主任,负责组织、督促各班学生按时上课;各任课教师,负责所任学科相应课题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备课上课、作业检查。

四、实施途径

(一)数学、英语课堂教学

数学、英语课堂教学推荐使用希沃白板的云课堂。

优点:免费,便于备课、上课、课堂练习。

硬件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可以上网并且安装win7以上系统的电脑,台式电脑还需要准备麦克风。学生需要可以上网并安装微信等APP的智能手机。

使用方法:教师在电脑浏览器输入网址e.seewo.com,下载并安装希沃白板5,安装好后,打开希沃白板5,注册并登录,设置昵称、学段、学科、学校后,点击课件库,根据年级、教材版本,查看相应的课件,选择需要的课件,点击获取课件,点击云课件,结合教材和课件进行备课,点击云课堂、新建课堂(课堂类型选语音课堂),结合学校课程安排,设置授课时间等课堂信息,然后把课堂信息二维码分享到微信群,学生通过微信扫码进入课堂,师生可以提前15分钟进入云课堂,等待学生到齐即可进行授课。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答题板、授权课件互动和留言区,与学生进行互动,还可以通过发放奖杯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授课完成后,会自动生成课堂回放,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学习。

(二)其它学科课堂教学

其它学科课堂教学推荐使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也可以使用希沃白板的云课堂)。

优点:使用方便,平台有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学生可以免费学习。

硬件要求:可以上网的并且安装微信等APP的智能手机。

使用方法:使用浏览器或者微信打开网址ykt.eduyun.cn,选择对应的年级、学期、课程进行学习即可。教师全程进行辅导,根据课程内容设置课堂练习,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每课后面都有在线学习任务单和课后练习,教师可以使用电脑浏览器提前下载使用)

(三)课后作业推荐大家使用优教信使,进行作业的布置和检查。教师也可以自行进行作业设计。

四、各年级语数英教学进度计划表,其它学科自行制定。

二年级

日期

学科

课程安排

9月1日

语文

二年级上册学习导引;小蝌蚪找妈妈(第一课时)

数学

谁的得分高

9月2日

语文

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

数学

谁的得分高(练习课);秋游

9月3日

语文

我是什么(第一课时)

数学

秋游(练习课);星星合唱队

9月6日

语文

我是什么(第二课时)

数学

星星合唱队(练习课)

9月7日

语文

植物妈妈有办法(第一课时);植物妈妈有办法(第二课时)

数学

单元综合与测试

9月8日

语文

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

数学

买文具

9月9日

语文

语文园地一(第二课时)

数学

买文具(练习课);买衣服

9月10日

语文

语文园地一(第三课时)

数学

买衣服(练习课);小小商店

9月13日

语文

快乐读书吧

数学

小小商店(练习课)

9月14日

语文

第一单元复习课;第一单元练习课

数学

有多少块糖

9月15日

语文

场景歌(第一课时);场景歌(第二课时)

数学

有多少块糖(练习课)

9月16日

语文

树之歌(第一课时)

数学

儿童乐园;儿童乐园(练习课)

9月17日

语文

树之歌(第二课时)

数学

有多少点子;有多少点子(练习课)

9月20日

语文

拍手歌(第一课时)

数学

动物聚会

9月21日

语文

拍手歌(第二课时);田家四季歌(第一课时)

数学

动物聚会(练习课)

9月22日

语文

田家四季歌(第二课时);语文园地二(第一课时)

数学

单元综合与测试

9月23日

语文

语文园地二(第二课时)

数学

折一折、做一做;折一折、做一做(练习课)

9月24日

语文

第二单元复习活动课

数学

玩一玩、做一做;玩一玩、做一做(练习课)

9月27日

语文

曹冲称象(第一课时)

数学

数松果

9月28日

语文

曹冲称象(第二课时);玲玲的画(第一课时)

数学

数松果(练习课)

9月29日

语文

玲玲的画(第二课时);一封信(第一课时)

数学

做家务

9月30日

语文

一封信(第二课时)

数学

做家务(练习课)、课间活动

三、四、五、六年级

日期

学科

年级

9月1日

语文

三年级上册学习导引

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课时)

四年级上册学习导引

观潮(第一课时)

五年级上册学习导引

白鹭(第一课时)

六年级上册学习导引

草原(第一课时)

数学

小熊购物

数一数

精打细算

圆的认识(一)

英语

Unit 1 Hello! Part A

Unit 1 My classroom Part A

Unit 1 What’s he like Part A

Unit 1 How can I get there? Part A

9月2日

语文

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

观潮(第二课时)

白鹭(第二课时)

草原(第二课时)

数学

小熊购物练习课

买文具

数一数练习课

认识更大的数

精打细算练习课

打扫卫生

圆的认识(一)练习课、圆的认识(二)

英语

9月3日

语文

花的学校(第一课时)

走月亮(第一课时)

落花生(第一课时)

丁香结(第一课时)

数学

买文具练习课

认识更大的数练习课

打扫卫生练习课

圆的认识(二)练习

英语

Unit 1 Part B

Unit 1 Part B

Unit 1 Part B

Unit 1 Part B

9月6日

语文

数学

过河

人口普查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欣赏与设计

英语

Unit 1 Part C

Unit 1 Part C

Unit 1 Part C

Unit 1 Part C

9月7日

语文

花的学校(第二课时)

走月亮(第二课时)

落花生(第二课时)

丁香结(第二课时)

数学

过河练习课

单元综合测试

人口普查练习课

国土面积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练习课、人民币兑换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练习课

英语

9月8日

语文

不懂就要问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现代诗二首

繁星

桂花雨(第一课时)

桂花雨(第二课时)

古诗词三首(第一、二课时)

数学

看一看(一)

国土面积练习课

人民币兑换练习课

圆的面积(一)

英语

单元复习课

单元复习课

单元复习课

单元复习课

9月9日

语文

习作:猜猜他是谁(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珍珠鸟

花之歌

数学

看一看(一)练习课

看一看(二)

近似数

近似数练习课

除得尽吗

除得尽吗练习课

圆的面积(一)练习课、圆的面积(二)

英语

9月10日

语文

习作:猜猜他是谁(第二课时)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第一课时)

口语:制定班级公约

习作:变形记(第一课时)

数学

看一看(二)练习课

线的认识

调查“生活垃圾”

圆的面积(二)练习

英语

单元综合与测试

单元综合与测试

单元综合与测试

单元综合与测试

9月13日

语文

数学

捐书活动

线的认识练习课

调查“生活垃圾”练习课

单元综合与测试

英语

Unit 2 Part A

Unit 2 Part A

Unit 2 Part A

Unit 2 Part A

9月14日

语文

第一单元复习课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第二课时)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习作:变形记(第二课时)

数学

捐书活动练习课

运白菜

相交与垂直

相交与垂直练习课

单元综合与测试

分数的混合运算(一)

练习课

英语

9月15日

语文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语文园地一

第一单元复习课

赏名篇 表真情

搭石(第一课时)

语文园地一

七律·长征

数学

运白菜练习课

平移与平行

轴对称再认识(一)

分数的混合运算(二)

英语

Unit 2 Part B

Unit 2 Part B

Unit 2 Part B

Unit 2 Part B

9月16日

语文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第一课时)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一课时)

搭石(第二课时)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

数学

节余多少钱、练习课

平移与平行练习课、旋转与角

练习课、再认识(二)

(二)练习、(三)

英语

9月17日

语文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二课时)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二课时)

将相和(第一课时)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

数学

里程表(一)

旋转与角练习课

再认识(二)练习课

混合运算(三)练习

英语

Unit 2 Part C

Unit 2 Part C

Unit 2 Part C

Unit 2 Part C

9月20日

语文

数学

里程表(一)练习课

角的度量(一)

平移

单元综合与测试

英语

单元复习

单元复习

单元复习

单元复习

9月21日

语文

秋天的雨(第一课时)

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一课时)

将相和(第二课时)

开国大典(第一课时)

数学

里程表(二)、练习课

角的度量(一)练习课、二

平移练习课、欣赏与设计

搭积木比赛

英语

9月22日

语文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

听听,秋的声音

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二课时)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课时)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第一、二课时)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

灯光

数学

单元综合与测试

角的度量(二)练习课

单元综合与测试

搭积木比赛练习课

英语

单元综合与测试

单元综合与测试

单元综合与测试

单元综合与测试

9月23日

语文

习作:写日记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

冀中的地道战(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演讲

数学

小树有多少棵、练习课

卫星运行时间、练习课

倍数与因数、练习课

观察的范围、练习课

英语

9月24日

语文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

蝴蝶的家

冀中的地道战(第二课时)

多彩的活动(第一课时)

数学

需要多少钱

有多少名观众

2、5倍数特征

天安门广场

英语

Unit 3 Part A

Unit 3 Part A

Unit 3 Part A

Unit 3 Part A

9月27日

语文

数学

需要多少钱练习课

有多少名观众练习课

2、5倍数特征练习课

天安门广场练习课

英语

Unit 3 Part B

Unit 3 Part B

Unit 3 Part B

Unit 3 Part B

9月28日

语文

金秋美文欣赏(第一课时)

习作:小小“动物园”(第一课时)

《“漫画”老师》(第一课时)

多彩的活动(第二课时)

数学

丰收了、丰收了练习课

有趣的算式、练习课

3的倍数特征、练习

百分数的认识、练习

英语

9月29日

语文

金秋美文欣赏(第二课时)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

习作:小小“动物园”(第二课时)、语文园地二

《“漫画”老师》(第二课时)、语文园地二

语文园地二

竹节人(第一课时)

数学

植树

单元综合与测试

找因数

合格率

英语

Unit 3 Part C

Unit 3 Part C

Unit 3 Part C

Unit 3 Part C

9月30日

语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

第二单元复习课

第二单元复习课

竹节人(第二课时)

数学

植树练习课、单元综合测

买文具、买文具练习课

找因数练习、找质数

合格率练习、营养含量

英语

五、各年级课程表

六、特别提醒:

1、各任课教师要通过微信群、QQ群、钉钉等形式向家长推荐本学校选择使用的平台,家校合力,指导学生在家做好新学期各学科学习。

2、各任课教师禁止推荐学生使用收费APP软件。

3、数学、英语老师不可以使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进行教学,因为“云平台”数学、英语课程版本和我们本地教材版本不同。

4、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偏重于学生的朗读字词基础,进行书写、课外阅读指导,牢牢抓住建党百年、疫情防控、防疫救灾等教育元素指导学生的日记、作文。

5、各任课教师在进行线上教学活动时,把握住“课前预习要精准、重点难点要突出、隔屏互动要及时、作业结果要反馈、正式开学要检测”的原则,充分保障课堂质量。

6、教学进度表仅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7、课程表为临时课表,返校后会重新排课,网课期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课程表中的阅读课、书法课由语文老师负责,班会课由班主任负责。

8、各任课教师要严格按照时间表上课,不可出现空堂现象。

4个文案技巧,激发用户兴趣

一切广告文案,都是为了引导用户做出改变。

改变他们的想法和态度,让他们往我们想要的方向,达到我们的预设目标。但结果往往是:

文案写好没人点击!

不知道如何激发用户兴趣!

用户看完没有转化!

不知道如何通过文案影响用户!

……

这是很多人心底难言的伤,每天在写,每天隐隐作痛!

文案不像机械生产加工,也不像计算机编程,它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什么放之天下皆准的通用模板。

不过,每个领域总会有一些实用的技巧,文案也不例外。好的技巧能够让文案事半功倍,产生不错的效果。

一、吸引注意

1. 通知用户

通知类的文案从来都是一类杀手级文案。比如“最新通知:”、“注意了!”、“刚刚!”、“账单提醒”等等。

每次看到这种通知文案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多看几眼,生怕错过什么。

有时候,通知文案的内容本身很无聊,但是当它披上“通知”的外衣后,你总会告诉自己这个内容是我有必要知道的,而且认真看完。

所以,我们可以做的是让用户看到你的标题,看到你的广告,就好像收到了“通知”一样,不看不行。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加一些标题前缀,比如“最新消息、友情提示、紧急提醒、刚刚、今天、据说、号外号外”等等。

2. 用好你的“第一句话”

文案界传奇人物约瑟夫·休格曼著作的《文案训练手册》中有一点,是我一直印象最深刻的,他强调:

“一则广告里的所有元素首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让读者开始阅读文案的第一句话,仅此而已。”

那么第一句话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你去阅读第二句话。那第二句话的目的又是什么?对,让读者阅读第三句话……第八句话的目的是什么呢?答案已经很明显。

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神经,但是细细品味起来却很有意思,能做好更是了不得,每一句话都是“第一句话”,不是吗?

3. 制造悬念

悬疑电影一直是全世界都非常热衷的一种电影类型,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不得不说总是最容易吸引观众眼球,并且丝毫不敢放松。

30岁的人看起《名侦探柯南》,都是目不转睛,时刻保持注意力。这就是悬念的力量。

写文案,同样可以一开始制造悬念、塑造反差、形成冲突等等,激发读者好奇心。这应该是我见过最多的开头形式了。

4. 描述痛点

有人说想要马上吸引一个人的注意,那就上去用力打他一巴掌。

当然,这只是个段子。

但是在写文案的时候,可以抛出广大用户扎心的痛点,让他产生强烈缺失感,抓住注意力。然后一步步通过故事、案例强化这种痛点,给出建议或者解决方法。

这样的文章结构基本符合《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SCQA结构。

5. 与“我”相关

想象一下,你走在一条嘈杂的街道上,别人怎样才能迅速获得你的注意力?

我想,大喊一声你的名字,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即使是在嘈杂的街道上,一旦叫出你的名字,你的注意力就会被迅速吸引。

每个人都更关心与他相关的信息,你也不例外。

所以,要想你的文字马上吸引到用户,“与我相关”肯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人们永远都会关心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但是你讲的其他内容可就未必了。

不管是视频、声音,还是文字、画面,你可以首先突出与“他”相关,多使用你的用户关注圈内的信息或熟知的场景。

比如很多文案会刻意地刻画一个人物形象,或者讲一个与目标人群类似的主角的故事,让读者看着看着就觉得“这说的不就是说的我吗?”结果就是高度卷入。

还有人会在文案中明确描述对应人群所在的地域、年龄、性别、职业、社会阶层等等,让用户一眼就知道这条信息于“我”有用。

如 “还在职场打拼的年轻人注意了,这篇文章你不能错过!”

6. 逆向思维

熟知的事、你天天都看到的事、你总是在听说的事.……总是没多少吸引力,反常才是吸引点。

而所谓逆向思维,就是要打破常态,打破用户熟悉的声音,提出反向的观点。

比如,“年薪30万,我是如何从员工做到被开除的?”,“天天喝水也可能中毒”,“好身材大多都是吃出来的”。

7. 亲身体验

还有一种快速吸引注意的方法,就是描述亲身体验,写主人翁自己体验很容易就能吸引第三视角读者的注意。比如用讲自己亲身故事、现身说法的方式来写,不仅自带吸引力,而且具备高互动性。

二、强化认知

1. 卖点集中

“不要试图把一个产品的多个卖点同时推向消费者“,这是很多国内外文案实践者给我们的一条建议。

一篇产品文案,如果仅仅是产品卖点的罗列,一方面目标过于分散,另一方面消费者根本看不过来,也记不住。

在文案中,还是要做到卖点集中,突出卖点要放大,其他卖点只是协同。

你也可以对不同的人群或者在不同的场景推不同的核心卖点,但每次只推1个,集中发力突破。

2. 锁定精准目标人群

写文案时,不仅卖点容易散,人群也容易散。

文案这事,其实说白了就是用对的方式向对的人讲对的话。(好好思考一下)

很显然,再好的内容,对象错了就容易对牛弹琴。再者,如果针对的人群多了,那也很难讲出大家都觉得对的话。

所以,文案需要锁定精准目标人群,哪怕是说出只有他们听得懂的话也没关系。如果你有很多话要给不同的人说,那就对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话来讲。

3 .减少用户认知阻碍

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突然对它产生熟悉感,更不可能有信任和好感。

更好的方法是,把广告写得简单易懂,让用户能够很快理解我们所介绍的产品是什么,究竟有多好。

切忌用很生僻的字、生僻的概念、或者用一个更生僻的概念解释一个生僻的东西。

你要把读广告的人看成一般的人就好了,不要觉得他们什么都知道,不要被自己的自嗨创意所感动而不肯放弃。

要知道,有一种知道叫作者觉得读者知道!

4. 关联熟悉事物

我们的大脑都是会关联记忆的,而且还特别擅长关联记忆。比如我说“水果”,你脑袋里面可能已经马上出现了几种水果。

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更习惯于用固有的认知去解释和理解新事物。

对于一个完全不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人来说,大量的描述性语言让人完全抓不到头脑,而利用对方已经理解的事物,再在这个事物上进行关联就容易多了。

这也是减少认知障碍的一种。

一个非常好用的文案绝招就是:利用用户已经理解的熟知事物,来解释目前还未知事物。

第一代iPhone,乔布斯没有直接说这个未知概念——“智能手机”,而是说“1个大屏iPod 1个手机 1个上网浏览器”,一目了然。

所大家在写文案的时候,不妨也想想自己要描述的东西和用户熟知的东西有哪些关联,绝对好用。

这种利用对方已有的认知基模这种创作技巧,能够让用户短时间理解各种未知事物、未知产品、未知概念或者未知功能,并产生具象的画面。

5. 简单的产品复杂说

当你销售一种非常简单、消费者非常熟悉的产品时,这个时候你应该使用一种更为复杂的描述方法。

因为产品本身简单,如果描述也简单,很容易就降低了消费者对于产品价值的感知,担心不值得。

这个时候,你可以选择复杂化的说明,比如更多篇幅的讲产品的理念、产品的精神映射、产品的故事、产品的设计、产品的工艺流程、产品的产地、产品背后的人物故事、产品的某个技术板块等等。

不仅能让消费者对这个简单产品有更多维度的了解,还有助于打造产品的差异化。更重要的是,在认知上消费者的产品价值感知会更强。

6. 用好参照物

人在判断价值、认知事物的时候都喜欢对比,而这个“对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决策。

一个好的参照物,能让用户很快就了解产品核心特点,评估其价值,这就是对于参照效应的利用,文案同理。

这也是强化用户认知的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

之前南孚出了一个迷你充电宝,这个充电宝相对于之前充电宝更加小巧轻便,方便携带。为了突出这个卖点,他们就选择了利用参照物——把充电宝和一个口红进行对比,非常直观形象,看的人都知道了这个迷你充电宝好小啊,竟然和口红差不多大小。

文案利用参照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突出你要表现的目标项,让用户立马就能获得最简单直观的信息。

它比大量的形容词、数据、理论等都要更加实用。

7. 用简洁短句

一连串长段文字会让行文呆板,而且可能一开始就造成了“认知沟通障碍”,直接就让读者没了兴趣。

而多用短句会让叙述紧凑,产生不错的张力,让读者思绪更清晰,互动性更强。

“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 意思是将产品设计得越简单、越傻瓜化越好。

这个原则在写文案也同样适用,想让自己的信息被更多的用户接收和记忆,它就必须足够简短和直接。

很多文案在开头的时候,每个句子都很短,易于阅读,这样读者自然而然的就会去阅读到下一句。

如果你没有非常强的文字把控能力,以及场景描绘的能力,那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就尽量别太长。句子短,意思要清晰,节奏要快。

8. 多用动词、数字和具体名词

这个技巧应该来说是贯穿整个文案的。

动词是最容易让用户在脑海里浮现画面的,名词也是,不过要用具体的名词。但是如果你用太多的形容词,特别是那种笼统的形容词,很难产生具体画面。

比如我说:“那个女生非常漂亮”。

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画面产生?

好吧,我换一种说法,比如说“那个女生长得超像刘亦菲,简直一个模子出来的”。

这样相信你的认知就清晰多了,画面也出来了。可能你会说:“哦,是挺漂亮的”。

不管你觉得刘亦菲不漂亮,这个老贼不讨论。我想说的是当用“非常”、“漂亮”来形容那个女生的时候,你无法感知漂亮程度,而用“长得超像刘亦菲”时,至少你能对那个女生样貌有了具体判断。

另外,用户在具体数字这种名词的接受程度上,远远高于我们用文字性的描述,数字能够带来清晰具体的描述,而越清晰就越引起受众的兴趣。

你说“这个人很高”和“这个人有1.95M”,认知上完全不一样。

9. 善用多角度对比

一个东西单独放在你的面前,你很难感觉到它的价值;但如果跟有对比性的东西放到一起,这个东西的价值就会很清晰了。

很多文案只专注于描述用户使用产品后得到的利益,但是这样的描述可能没有办法让用户直接感知到。

一个好方法就是“对比过去”。不仅要描述使用产品会带来的收益,同时要描述用户使用产品之前的状态,让预估效果跟之前的状态进行对比,这样用户对产品的感知就很清晰。

通过文案,我们还可以制造产品对比,突出优势点。

比如可以 “有技巧“ 的利用强项对比来适当抬高自己,突出优劣感,证明你的产品更好。

每个产品都有他的核心卖点,或者重点突出项,我们可以把这些项拿出来和同行进行比较,就像田忌赛马一样,怎么对比还不是你说了算。

小米手机就是个中高手,经常在产品发布会就会进行各种参数、价格的对比,看起来性价比超高,拿拿都好。

三、激发兴趣

1. 打造认知缺口

欲要卖米饭,先制造饥饿感。

在文案创作中,你想让用户对你的内容感兴趣。那首先就需要引起他的兴趣。让用户好奇你要说什么,也就会产生继续的欲望。

如果你一句话把什么都说完了,用户也都知道了你将要表达的内容,那然后呢?

估计就是关闭,换下一条了。

用户没了读下去的动力和兴趣,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制造用户不知道却又想要知道的东西,这就是认知缺口。

最好,在告诉用户一个很吸引人的东西或概念时,一步步说出它究竟是什么,慢慢道来。

2. 持续保持读者好奇心

有一个让用户在阅读时保持好奇心的简单方式,就是在一个段落结尾,用非常短的句子,诱导他继续读下去。

比如:“请听我往下解释。” 、“下面更精彩”、“我将在结尾解释”。

这样的一些悬念会促使用户下意识地继续阅读,即使是你的文章比较长,这样的技巧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文章多向读者提问。这样可以调动用户思考,和你互动。

3. 制造冲击

你应该经常听到别人说,有一种创意叫做:颠覆常识,意料之外。这种方法也同样非常适合用于文案。

反差冲击就是说你的文案通过对用户某个熟知的认知进行非常规(出乎意料)的描述,形成与他预期的反差。

这个时候,一个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的表达,可能会颠覆用户常识性认知,从而引发用户好奇,借此有效的激发用户兴趣。

而且,这种兴趣他去不看,就不爽!

4. 直接告诉用户利益而非描述产品

如果是一篇产品营销文案,不要过多的描述产品,因为你描述产品特色的时候,更像是站在自己角度在做一个产品展示。

但用户只对这个产品带来的好处感兴趣,或者他只会为产品利益买单,我们应该在文案中给到用户更加直接的利益表达,让他们直观感受到。

最可怕的是,你说了半天的产品功能和特色,用户却都不知道该用在哪种场景,用完好有啥好处。

5. 场景化打造

我们总是说文案要唤起用户的记忆,引起用户共鸣,引爆用户情绪……

这其实就是唤起用户内心深处的一个个场景,有场景,兴趣多半会被激发。

毫无疑问,场景是具象有画面的,它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内发生的一系列具体鲜活的画面或情绪,可能是你大学毕业时的一次聚会、可能是在大城市一次深夜想家的流泪、也可能是一次离别……

场景化的文案,就是给用户制造一个场景联想,让用户能触景生情而关联到品牌或产品,从而传达出品牌定位或产品价值,并产生高转化。

这样的文案是现在比较流行的,通过一系列文字击中用户具体场景,从而激发用户兴趣。

6. 尽管描述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对于文案同样重要。

一堆模糊不清、抽象的信息很难让用户建立认知,更别提产生信任感,但细节丰富的描述不同,它能帮助用户把内容具象化,产生画面。

比如我要说一个人懒,如果说:小明这个人非常懒。

你有什么感觉吗?这个人有多懒?不知道!

但如果我这样说:小明这个人平时吃饭都是别人喂到嘴边才吃,东西掉地上腰都不肯弯一下。

这种描述是不是就不一样,这得多懒才会这样。

一段文案里,细节的东西越多,就越能有画面感。就像电影里面刻画一个人物,对他的细节塑造越多,描述越聚焦,这个人物形象就会越清晰,观众也会更有兴趣。

7. 讲好精彩故事

文案的本质也可以说是沟通,而讲故事是一种很高明的沟通策略。

特别是在这个年代,故事以一种更巧妙地方式吸引眼球,走进用户心智。并且有更大的几率引发用户情绪,促使用户行动。

给大家分享几个在文案中讲故事的注意项:

第一,好故事需要有一定穿透力,能让人有心理起伏,不痛不痒的东西叫事实,那不叫故事。

第二,好故事往往都是情绪诱饵,它更容易激起用户的情绪。怎么做到击中用户情绪呢?还是要真实。

第三,讲故事要多描述细节,充满细节的故事才是好的,才能做到上面说的真实感。

8. 复杂的产品简单说

因为产品本身都很复杂了,消费者还很难去理解,你再去更复杂的解释,那不是添乱吗?

要知道,消费者对陌生的东西是天生没有安全感并抵触的,别去制造认知阻碍,这样会造成距离感,没办法吸引兴趣。

对于复杂产品,如果想让消费者快速理解、产生兴趣,就可以选择简单化的说明。比如把复杂的东西高度概括和提炼,或者把复杂的东西场景化、情感化、形象化、人格化、熟悉化。

9. 创造可感知的价值

如果用户感知不到你说的价值,他不信你,文案不是白忙活了吗?

无论产品是不是质量最好,让用户感知到产品质量好,才是关键。无论产品是不是性价比最高,让用户感知到超高性价比,才是关键。

一个是卖货思维,一个是用户思维,不仅能够让用户知道你的产品价值,他还能感知得到。

恰好,用户能感知的产品价值,才是他们真正想要购买的价值。

比如小米体重秤“喝杯水都可感知的精准”,也是利用事实来让用户感知到产品价值。

10. 强化喜爱

如果我们完成某个行为后,能得到自己一直喜爱的东西,那我们就更愿意行动起来,这是毫无疑问的,趋利是人最原始的天性。

所以,如果你的文案告诉他,按要求完成某个行为后,刚好就能获得自己一直喜爱的场景、事物或行为,那么你可以去文案强化并放大完成这行为后能获得的“喜爱”,通过趋利心理激发用户向往。

比如巴黎扬罗必凯为法国眼镜品牌Keloptic以梵高自画像、巴黎圣母院等印象派画为背景,制作了一系列有趣的广告,不断强化消费者追求眼镜清晰度的这个喜爱点,告诉消费者:

从模糊的印象派到清晰的写实派,就只差一个Keloptic眼镜而已。

11. 陈述惊人产品事实

文案大神奥格威的劳斯莱斯汽车广告是他创作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这辆时速60英里的劳斯莱斯里,最大的噪音是它的电子钟。

短短一句话,将产品事实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更厉害的,通过陈述一些超常规方法让产品事实得到让人惊叹的展现。消费者能做的就是选择、选择、再选择,没必要选其他了。

美国Texas Armoring防弹玻璃公司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他们的董事长Trent Kimball让员工把自己公司生产的防弹玻璃放在自己面前,然后让员工手持AK-47对着玻璃直接开枪。

在射击几枪之后,他们玻璃上出现了明显的弹孔,但玻璃没有被打穿。之后这支视频迅速走红互联网,人人都知道了他们家防弹玻璃真的能防弹,靠谱。

而文案要做的只是把这样的产品事实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出来。

12. 善用客户见证

老客户对你产品的信任,会转嫁到新的客户对产品的信任,这是毋庸置疑的。

你要告诉消费者,和他类似的人,都在使用这个产品,这样他就很可能也去抢着做。

之前在小米松果芯片发布会上,雷军除了讲述自家产品的创新与品质外,还列举大批米粉对小米的一系列高度赞扬评论,这本质就是一种高级的客户见证方法。

对于客户见证类似的文案,一定不是自说自话的广告。首先,提供客户见证的人跟目标人群越相似,说服力就越强。最好是能让目标人群看到自己的身影,能够引起共鸣。

另外,客户证言肯定是口语化和不同角度的,难道你的每个客户都是专业文案出身?肯定不是。而且你的证言应该都是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角度,因为每个客户都不一样。

四、刺激购买

1. 巧用损失规避心态

人们在面对损失时产生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收益时获得的快乐感。

换句话说,人们对损失更为敏感,更容易产生规避损失的心态。而这也就是机会。

当用户意识到他有损失的风险的时候,更加愿意去了解或者购买你的产品。所以,在我们的产品介绍或者标题中,除了指明利益点,也可以尝试加入损失項。

经济学人当年通过一则广告,幽默地讽刺那些学者因为不看经济学人而到42岁还在考管理培训生。

结果大量用户为了规避这种可怕的损失而去购买了《经济学人》。

我从来都不看经济学人。

——42岁的管理培训生

2. 抛出诱饵

人好像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对比,又被对比所影响。这句话我以前不信,现在越来越信。

人们对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

诱饵项的加入往往能够让消费者有更直观的对比,能够很快就找到那个自己觉得“很合理”的选项,从而做出决策。

比如那个非常经典的《经济学人》杂志订阅的广告文案:

①电子订阅:59美元。

②纸质订阅:125美元。

③电子和纸质订阅:125美元。

实验人员给100名麻省理工学生提供了上述价格表,询问他们购买的选择。当上面三个选项都在时,学生选择了混合订阅;

而当去掉125美元的纸质订阅选项时,学生选择了最便宜的选项。

这意味着中间选项不是无效的,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对比,他们通过对比会发现混合订阅非常划算,从而刺激他们花更多的钱订阅杂志。

3. 制造稀缺和紧迫感

直接给你一个机会摆在面前,而且还告诉你这个机会将会一直为你准备,你会珍惜它吗?

我想应该不会,没必要嘛,反正也不急。

而制造稀缺和紧迫感,最简单的就是对文案中提供的机会加上限制,不论是时间限制、价格限制还是人群限制,让这个机会看起来更稀缺和紧迫。

要让消费者觉得这个机会是稍纵即逝的,收益也是稍纵即逝,之后就可能是损失了,因而就可能更快地付出行动。

4. 给用户找个借口

对于营销文案,帮助用户购买合理化,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给用户 “ 再想一下” 的借口。

有时候,用户买东西是万事俱备,就差一个购买的借口。如果你的文案给她提供了这个借口,那就是双赢!

每个人买东西,都会有一个心理账户,你要别人买你的东西,其实就是要给他一个购买的理由/借口来满足这个账户。

可以先分析目标用户主要存在哪些心理帐户,或者需要什么样的购买借口,然后为用户找一个“冠冕堂皇”花钱的理由,减少心理矛盾,促成购买。

例如同样一件标价为2千元的衣服,如果是给自己买可能觉得贵,舍不得买,但如果是送给心爱人的生日礼物,可能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了。所以这个借口就是送给心爱的人我才买的。

5. 制造无法拒绝的购买环境

用户了解完产品后,也许有所动心,但是还没有达到直接下单的地步,这个时候价格是最为常见的一个阻碍因素。

绝大多数人对于价格是敏感的,一旦觉得贵,就可能放弃购买。

这个时候,我们的文案可以有效的减少消费者觉得价格高时的阻碍,让他们更意愿买。比如:

1)塑造内行形象——“你买贵的,因为你是内行”。

2)打击动机——“你买贵的,因为便宜的不能帮你达到目标”。

3)利用群体——“你要买贵的,因为不该买的人都买了”。

4)转移归类——“你要买贵的,因为在这个归类下它并不贵”。

5)拉近目标距离——“你要买贵的,因为你已经非常努力(犒劳自己)”。

6)转移消费——“你要买贵的,因为要用它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6. 制造繁荣和流行

人在群体中的行为往往会受到他人影响,甚至会根据周围人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反应。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从众心理学研究视频:

一个诊所里,除了一个紫衣妹子外,一群人依照事先安排好的,听到滴声就会站起来。等到几轮之后,紫衣妹子听到滴声也会自觉站起来。而当这群人都走完了之后,紫衣妹子听到滴声还是会站起来。

被测试者说的,当我不去从众时,我感觉被排挤了,而从众会让我自在很多。

从众心理还有一种降低损失的自我暗示,如果不从众,感觉会损失什么。比如购物时,会认为天猫里“按销量排行”的商品性价比一定最高,纸质书的“畅销多少万册”会让你更愿意掏钱…

文案中,你可以列出自己的销量、用户量、好评量等数据,让用户更想去购买。比如:

拼多多:3亿人都在拼的购物APP

唯品会:注册会员突破一亿

火山小视频:*亿人都在玩

也可以去突出描述某一次或几次的畅销现象,同样给用户这样的畅销错觉。

7. 学会算账对比

当你的用户准备买单的时候,她可能开始要算账了,也许她会觉得这个东西家里已经有类似的了,没必要买了,或者她觉得好像有点贵。

这个时候你不妨帮她去算个好账,让她觉得很划算!

你可以把价格进行平摊,把价格除以使用天数,算出一天多少钱,让他感觉划算。

比如一个洗碗机2800元,几乎和一部手机价格一样了,你可以告诉她一天只要1.5元,就能从油腻的厨房里解放出来。

你也可以帮用户算出每年你的产品能帮她省多少钱多少时间,她就觉得购买是明智的。

8. 刺激用户多巴胺

为什么目标达成、竞争获胜会让人心情愉悦?为什么获得一些奖励后都会比较开心?为什么得到他人肯定后我们都精神焕发?

因为这些行为刺激了多巴胺的分泌,它会传递开心、兴奋的信息。在文案层面,多巴胺同样可以有效提升某项信息在用户心智中的积极反馈。

如果文案内容具有促进多巴胺分泌的作用,那它们获得用户关注和好感的几率就会迅猛提升。

那哪些行为会刺激人们多巴胺的分泌呢?之前在公众号“乌玛小曼”看到这张图特别好,其中涵盖的行为就能够刺激多巴胺分泌,刺激的程度与图表颜色深浅成正比。

9. 强化厌恶

如果做了某件事,会给自己带来厌恶的结果,我们肯定就不会做这件事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所以,如果用户没完成某个行为(比如使用你的产品),会给他带来自己厌恶的某些结果,那么你可以去强化这种“厌恶”,将厌恶制造成恐惧,让他再也不想不去行动,而是迫切的想要完成你想的行为。

不过,这种利用强化厌恶的“恐惧营销”虽然好用,但一不小心也容易造成负面效果,导致用户排斥。

比较好的方法是先说明如果未完成某个行为,后果让人厌恶而且非常严重,等激发了恐惧心理,要适时的推出靠谱的解决方案,让用户感知到它确实可以解决厌恶,而且行动起来非常容易。

比如杜蕾斯的玩法就相当高明。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杜蕾斯推出一个“3个人的儿童节和2个人的儿童节”海报。

10. 提供虚拟所有权

多数情况下,我们一旦拥有了某个东西,它在我们心目中就更值钱了,不仅会给予更高评价,而且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

甚至,不只是针对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对于假象状态下拥有的东西,我们同样有这样的感受。

这就是营销圈经常用到的“虚拟所有权效应”。

比如我觉得这个衣服我穿着很好,就是适合我,那我不是很容易就剁手购买了?

比如别人给一个东西我无偿的使用10天,如果我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10天是不是舍不得失去?

再比如我看到苹果手表的广告,想象着自己和广告里那些人一样戴着手表超有逼格,想象着自己也有这样一个手表的美好生活。那我很可能被虚拟所有权效应影响,进而跑去“卖肾”。

所以你看,当人们想象已经拥有了一个事物的时候,他会想象在使用这个东西时的各种场景,想到他拥有时的美好样子。实际上这个感觉是和真实所有权很类似,他也就会因为害怕失去这种“想象”而心动,而行动。

老贼常说文案要场景化、情景化、要有代入感、共鸣、引发联想等等,这也是原因之一。

11. 利用择优心理

如果有两个选择摆在用户面前,花费同样的成本,一个选择明显看起来更合理,那么用户就会选择这个。

泰国洗衣品牌BREEZE很聪明,他的广告是这么说的:“比起教出一个很棒的孩子,洗去身上的淤泥要容易许多”。

显然,用他们家产品快速洗去污泥就是一个看起来更合理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文案可以首先要指明你的产品能帮用户完成什么任务,用户使用你的产品要付出什么成本?

而同样的成本,用户还可以选择什么其他产品,但这个方案比你的产品价值要差得多。

12. 打消形象顾虑

很多时候,消费者想买某个产品,但是又担心有损失自己的形象,比如贪便宜、懒。

这个时候,需要打消他们购买的形象顾虑,消除产品带来的负面形象,提高它的正面形象。

就像之前的日本一个电饭锅产品案例,广告是——做饭更快。很多家庭主妇都想买,但是担心买了后婆婆觉得自己懒,损失了自己的形象。

而之后这个电饭锅公司就把广告改成:给家人更健康的饭。

这个时候这些家庭主妇就纷纷交钱购买了,因为这个时候她们的形象变成了一个为家人着想的好媳妇。

13. 活用登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

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更大的要求。

而这就是所谓的登门槛效应,可以肯定的说,每个人都受到过登门槛效应的影响!

消费者一般都很难直接接受你最后的目标,这往往需要他们大量的决策成本。我们需要目标人群慢慢地登门槛,先设定一个他们欣然接受的门槛走出第一步,一旦他们接受并产生兴趣了,那之后就有更大可能接受更高的要求。比如:

给消费者送体验装或免费体验产品;

卖课程,可以先交1元钱听课,觉得不错再购买;

卖产品很难,先关注公众号就容易多了;

下载APP有难度,先体验小程序就简单很多。

再比如高级点的:

你对我的产品不感兴趣,我先给你讲创业故事;

你还不想买我的手机,那这样,我们先聊聊情怀让你接受;

买家具好难决策?要不你先来宜家在床上睡一觉;

你不喜欢广告不喜欢销售?那我和你做朋友吧。

这样的案例太多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本质上都是让用户先跨出第一步,登上转化的门槛。

14、打折优惠别忘塑造价值

如果你想为某一项服务或产品提供优惠,用来促进转化。如果你想用免费营销的方法,来为产品带来大量的流量。

老贼有一个建议,就是不管优惠还是免费,一定首先要塑造其价值,并且要让用户get到。

越是价格优势明显的产品,越是不要整天大谈价格实惠,相反,我们更要塑造产品的高价值感。

一定不要因为便宜而便宜,消费者对一个东西感兴趣一定不仅仅是因为它便宜,而是看到了它的价值。消费者买的不是便宜,更是要划算。

还有,不要轻易用“免费”二字,比如:“免费试用扫地机器人”,这样就弱很多。

但是如果这样呢?“你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体验原价 1888 元的扫地机器人”。

好了,关于文案几个角度的实用技巧就说到这。

还是开头时说的,每个领域总会有一些实用的技巧,文案也不例外,好的技巧能够让我们事半功倍,写出更好的文案,产生不错的效果。

但仍需谨记:文案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没有什么放之天下皆准的通用模板。

如果说有,那也一定是自己最终磨出来的!

不依赖于灵感、状态,在任何状态下都能写出像样的文字,是文案需要培养的职业素养。

作者:木木老贼 来源:微信公众号“木木老贼(ID:mumuseo)”

文章来自转载,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微信:zlb383681545),届时给予删除!

更多干货知识,新闻轶事,点击文末“了解更多”

互联网流量,让天下充满难做的生意

阿里巴巴创立之初,马云提出了震撼人心的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截至2020年初,超过25万个品牌和商家入驻天猫。上到国际品牌,下到本土农户,都可以借助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做生意。阿里巴巴正在成为中国商业的基础设施。

但是自2016年以来,原本在电商平台发家的企业,逐渐转向赔本赚吆喝的无利繁荣。作为数字经济推手的互联网流量,披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概念的外衣,为什么让天下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呢?

本文将从以下4个问题入手,揭开互联网流量商业的真相:

互联网流量和红利的本质是什么?

流量精准度的陷阱是什么?

流量时效性的陷阱是什么?

做流量和做品牌的增长模式有什么差异?

1、互联网流量红利的丧钟为谁而鸣

互联网流量之所以会成为商业焦点,不只是因为企业需要流量来获客和销售,更是因为流量是互联网企业主要的盈利手段。

互联网流量是内容化的用户注意力。为什么互联网产品大多讲究刚需、高频?

刚需意味着用户注意力够强,用户对衣食住行的关心程度(非兴趣程度)远超休闲娱乐;高频意味着用户注意力够多,用户对社交文娱的关注频率远超医疗健康。

又强又多的用户注意力才能产生高品质的流量,互联网企业才能把流量卖出好价格。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几乎都是围绕着流量的获取和变现展开的。

阿里巴巴一直都有社交梦,来往、Real如我两个社交产品以及支付宝的社交功能相继失败。但是阿里巴巴为什么还不满足于电商呢?

阿里巴巴作为电商老大,拥有最强的流量变现能力,但是流量获取是变现的先决条件。社交产品产生的刚需、高频的流量正是阿里巴巴需要的。

阿里巴巴商业生态,汇聚了视频、音乐、外卖、浏览器、电影、旅行、文学等业务,正是在为电商的变现能力获取源源不断的流量。

阿里巴巴商业生态

来源:东方证券

腾讯作为中国最大的内容集团,坐拥中国最大的流量池。但是腾讯一直奋力布局电商业务,先后投资过拍拍网、易迅网、QQ 网购,然而结局惨淡。于是,腾讯转身成为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的核心股东。可以说,电商业务就是腾讯进行流量变现的最后一块拼图。

腾讯商业生态

来源:东方证券

流量获取需要内容能力,流量变现需要电商能力。近年互联网行业流行着内容电商化、电商内容化的新概念。其实,内容电商化就是“我有流量,需要卖钱”,电商内容化就是“我能卖钱,需要流量”。

随着流量成本提高,你可能来不及理解流量红利,就已遭受冲击。

2017Q1-2020Q1中国主要电商平台获客成本

来源:东海证券

其实,红利是由短期供需失衡产生的获利机会。

疫情初期,全国各地的口罩一夜清仓,口罩行业顺势涨价,与口罩相关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口罩红利。

后来,大批企业转向口罩业务,库存暴涨,价格骤跌。这些后来者经营口罩的利润连覆盖制造设备的成本都不够。这就是口罩红利消失的必然结果。

按照驱动增长的层级,互联网流量红利可以分为如下四种:

宏观经济增长红利:人口互联网化:淘宝上第一批淘品牌、微信上第一批公众号作者、拼多多挖掘下沉市场用户

产业增长红利: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和进化:今日头条作为流量后进,为优质作者和广告主提供流量扶持、淘宝特价版为了对抗拼多多而大肆补贴用户和商家

模式增长红利:新商业形态和模式的产生:今日头条的推荐算法取代百度的搜索算法、淘宝的资源向直播带货模式倾斜

运营增长红利:新的运营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字节跳动旗下巨量引擎等流量分析和运营平台为广告主的赋能

守株待兔的人最后饿死了,不能抱怨兔子没来,应该抱怨被兔子红利绑架的思维。

企业之所以会陷入流量困境,根本原因不是流量红利消失,而是互联网流量本身就存在缺陷,而被流量洗脑的企业和营销专家却浑然不知。

2、流量精准度:牺牲市场渗透率的陷阱

互联网企业流量变现主要依靠广告。互联网技术可以记录消费者的身份信息和行为数据。企业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非消费者,进而把广告精准地推送到消费者面前。这种可以精确计算投放效果、并按效果计费的互联网广告就是效果广告。投放效果广告,俗称买流量。

与效果广告对应的就是品牌广告,品牌广告通过电视、电梯、海报等媒介进行内容展示,塑造大众对品牌的认知。但是品牌广告难以量化追踪展示效果和受众行为,因而被视为“不精准”。

(1)效果广告遗漏潜在消费者

效果广告的精准度依靠互联网用户数据。如果数据囊括市场内所有消费者,那么效果广告100%精准度投放自然是最理想的结果。但是这种理想状况恐怕永远不会发生:

消费者的隐私观念: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2018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声称 “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方便”,遭到骂声一片。

法律对数据隐私的保护:人民日报多次公开批评互联网APP非法收集和滥用用户数据的问题。

需求的多变和数据的滞后:今天消费留下的数据,有多少可以印证明天的消费决策?

互联网只能收集到目标市场中部分消费者的数据,而且收集到的数据只是消费者愿意“用隐私换方便”的部分数据而已。更确切地说,效果广告不是广告,而是窄告。

如果说品牌广告不够精准,如同大炮打麻雀,浪费昂贵的火力,那么效果广告就是太过狭窄,如同狙击打麻雀,忽视潜藏的目标。

(2)效果广告忽视消费影响者

一个市场包括四种人群:决策者、购买者、体验者、传播者。效果广告只会投放到有数据支持的用户,而忽略其他类型的人群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效果广告会使品牌影响力局限在小圈子里,失去很多销售机会。

2019年,Adidas全球媒介总监说过去一年投资效果广告占比高达77%,导致业绩受损,正是这个原因。

史玉柱在创立脑白金时,发现老人们需要保健品辅助睡眠,但是这些老人不舍得花钱购买。因此,史玉柱提出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口号,提醒年轻人为父母购买脑白金。

这就是需求和购买关系的错位。如果换成效果广告的精准逻辑,没有掌握老人购买保健品的行为数据,就会默认老年人没有需求。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飞回来的战斗机机翼中弹最多,于是你决定加固机翼,但是你想得到吗,那些发动机中弹的战斗机根本没命飞回来?

一批高端住宅打算出售给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等上流人物,但是这些高端人群注重时间效率,通常不爱看广告。你要向他们投放效果广告吗?

恐怕各种VIP就把广告推送屏蔽了。相反,那些时间充裕、注重生活的阔太太才是值得关注的传播受众。

效果广告的局限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效果广告达不到引爆点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STP理论,强调企业要进行市场细分(Segmenting)和市场选择(Targeting),然后通过旗帜鲜明的品牌定位(Positioning)占据细分市场中的顾客心智。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

STP之所以强调市场细分,甚至把市场细分放到品牌定位的前面,是因为市场中的消费者是分散的,广撒网似的市场拓展是低效的。你要聚焦在一个关键细分市场,高密度覆盖消费者,当市场渗透率达到临界点时,整个市场就会自动引爆,实现指数级增长。

简言之,10个市场1%的渗透率不如1个市场10%的渗透率。因为1个市场10%的消费者会引爆剩余的90%,甚至引爆其他相关市场。

这个道理非常普遍,迈克尔·波特的集中化战略、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杰弗里·摩尔的跨越鸿沟、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的幂次法则、华为的饱和攻击、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老师让爱说话的同学分散坐位……

效果广告基于有限的用户数据,会忽略掉潜在消费者和影响者,市场渗透率难以达到引爆市场的临界点。

相反,品牌广告可以在目标区域市场高密度覆盖,让市场中的决策者、购买者、体验者和传播者都能接收到品牌信息。

品牌广告是大炮打麻雀吗?不,品牌广告连鸟巢、鸟蛋都不放过。

3、流量时效性:牺牲品牌自主权的陷阱

(1)效果广告是短效的

效果广告的目的是促进即时转化,只有用户产生点击、购买或下载等行为时才会计费。因此,效果广告的媒介和文案设计都会围绕刺激用户行动的目的展开。

引发用户行动有两种路径:

通过激发情绪来影响行为

通过塑造认知来影响情绪和行为

效果广告在互联网上展示的时间非常短暂,所以通常采用激发情绪的方式,力求在1-2秒内促成用户点击购买。互联网上盛行的销售力文案由此风行天下。

这给4A广告公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品牌广告的传播媒介和销售渠道通常是分离的,需要塑造消费者的认知来强化记忆,便于以后的购买行为。

打个比方,效果广告如同情人,撩拨你的情绪,引发你的行为,但是艳遇之后,你就会失去感觉和印象。而品牌广告如妻子,你和妻子之间的共同认知是长期生活的保障。

不过,正是因为品牌广告达不到效果广告“所见即所得”的时效性,所以 “品牌理论在互联网时代失灵”的谬论才会甚嚣尘上。

持有这种观点的企业和营销专家,恰恰忽视了这两种决策路径的深层问题。

任何情绪刺激,都只适合短暂的冲动性消费,对于培养长期的品牌偏好和消费习惯几乎没有帮助作用。因为情绪作用来得快,消散得更快。效果广告能让你1秒内下单,也能让你1秒后忘记。你还记得本月看到的效果广告有什么品牌吗?

最近,腾讯广告发布《轻互动闪屏广告价值白皮书》,其中有两个观点:

消费者注意力呈粉尘化,越来越忙的消费者记住品牌的难度越来越大。

数字时代的消费者需要更强、更新鲜的刺激,才能对营销形成记忆。

来源:腾讯广告《轻互动闪屏广告价值白皮书》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大多数让消费者记不住的品牌,恰恰是因为依赖效果广告的即时转化,忽视品牌认知的投资。

根据益普索《2019年中国国内流行广告语受众调研报告》,2019年消费者对流行广告语的认知渠道主要为电梯媒体(81%),其次是互联网媒体(54%)和电视媒体(50%)。

来源:益普索《2019年中国国内流行广告语受众调研报告》

近年,电视收视率逐渐下降,消费者的资讯、娱乐时间大幅转向互联网。但是,我们记得起的新品牌,像神州租车、饿了么、猿辅导、妙可蓝多、小仙炖、元气森林等,大多数是从每天经过的电梯广告中获知的。

品牌对企业的盈利作用有三个方面:

提高溢价率(提高产品利润)

提高复购率(提高用户购买量)

提高推荐率(提高用户总量)

换言之,企业利润=产品利润×用户购买量×用户总量。效果广告在这三个方面几乎都没有促进作用。

效果广告往往通过降价促销的手段,谋求转化率的提高,最终会牺牲品牌溢价能力,让消费者形成低价依赖。

在效果广告投放期,消费者倾向于低价囤货,提前购买,这就造成了短期销量暴涨,长期业绩疲软的无利繁荣景象。

效果广告的作用在于提高单次、精准的销售转化,但是由于缺乏认知的持续作用,在不考虑产品体验的情况下,效果广告本身对复购和推荐几乎没有帮助。

为什么私域流量一词会流行起来?因为效果广告(商域流量)缺乏复购和推荐作用,所以才需要私域流量,把顾客进行社群留存,反复触达和裂变。私域流量就是针对效果广告的Bug编写的补丁。只可惜,全都是泡沫,一霎那的花火……

情绪易消散,认知永留存,这是效果广告和品牌广告的人性基础。

缺乏品牌认知,效果广告只会让你形成依赖,越陷越深。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做流量做得生活不能自理,这样的营销不要也罢。

(2)效果广告依赖品牌认知

有营销专家说:传统时代的消费逻辑是人找货,消费者记住品牌后,去零售终端购买,所以品牌更重要;但是互联网时代,电商实现了商品的所见即所得,消费逻辑是货找人,所以流量更重要。

凡是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基本上是把消费者当作没有意识的植物人。因为健康的人,即便面对广告推荐,也会用认知来判断买或不买。

其实,传统时代的消费是“人找货、货等人”的追求逻辑,而互联网时代的消费是“人找货、货找人”的相遇逻辑,消费者认知品牌后,在互联网收到广告推荐,于是一拍即合。

如果消费者对你的品牌没有足够的认知,即便你投放效果广告,也产生不了多少效果,甚至你的效果广告正在为消费者认知强大的竞争品牌引流。

多伦多大学普拉卡什·纳东加迪教授研究发现:当大品牌对消费者进行广告提示时,选购该品牌的比例会提升;当小品牌对消费者进行广告提示时,选购大品牌的比例同样会提升。

道理很简单,当你在路边看到小商贩售卖汉堡时,你更可能转向汉堡王或麦当劳消费。

有研究表明,同样投放一波效果广告,拥有强大认知的品牌比擅长流量运营的品牌转化率更高。

电商发展早期,很多新品牌借助互联网流量红利登顶双11榜单,但是2019年天猫双11榜单几乎全被传统大品牌垄断。

2020年直播带货异常火爆,其中销量最高的仍然以传统大品牌为主。

大品牌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流量运营能力强,而是因为品牌认知足够强大,流量效果水到渠成。对于大品牌来说,投放效果广告约等于在品牌认知的大树下捡拾胜利的果实。

况且,效果广告计算效果的方式本身就存在问题。如果你在电视或电梯里看到一则品牌广告,对该品牌产品产生兴趣,然后在互联网效果广告中点击购买,那么这次销售就会计入效果广告。品牌广告的功劳,硬生生被算在效果广告名下,而且品牌广告还背上了“不精准”“没效果”的骂名。

这锅,谁背?

4、流量模式(效果广告) VS 品牌模式(品牌广告)

理解了流量的精准度和时效性的本质,我们还要回到营销现实,看看效果广告和品牌广告对企业增长的影响。

(1)流量模式(效果广告):等比线性增长

三只松鼠业绩逐年攀升,2019年营业收入101.73亿元,但是净利率仅为2.35%。

三只松鼠2014-2019年营业收入及增速

来源:Wind、华安证券

三只松鼠2014-2019年归母净利润及增速

来源:Wind、华安证券

三只松鼠是典型的依靠流量模式和效果广告维持增长的。2019 年三只松鼠线上渠道销售占比约为87%。

但是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三只松鼠增长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

三只松鼠营业收入的增长严格依赖销售费用的增加,形成了20%的比例关系,而且2017-2019年销售费用的增速均高于营收增速。

三只松鼠2016-2019年销售费用率

这就是流量模式的增长规律:效果广告即时投放,即时产单,投放多少,产单多少,投放结束,效果即止。产品销售和流量运营有着绑定的比例关系。流量成本牵制长期的盈利能力。

三只松鼠就是长在电商这棵松树上的器官,用血肉和松树交换松果。

总之,流量模式(效果广告)的收入和成本是等比线性增长关系。

(2)品牌模式(品牌广告):S型指数增长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品牌失去信心。外资奶粉品牌趁势涨价,市场份额在2010-2017年期间从48.5%提高到59.3%,国产奶粉品牌被排挤到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

中国老牌奶粉企业飞鹤也受到重创,业绩增长乏力。2015年飞鹤开始高端化转型,确立“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品牌定位,着手品牌传播战役。后来,飞鹤携手中国两大品牌媒体央视和分众传媒,全面发力品牌广告。

2016年飞鹤的业绩没有显著的提升,但是2017-2019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飞鹤2019年营业收入137.22亿元,净利率高达28.7%。

飞鹤2014-2019年营业收入及增速

来源:Wind、开源证券

飞鹤2014-2019年归母净利润及增速

来源:Wind、开源证券

根据艾媒咨询,2019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品牌认可度前五中,飞鹤成为唯一上榜的国产品牌。同时,飞鹤的市场份额达到13.9%,超越惠氏,成为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第一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飞鹤2019年线上渠道销售占比仅为11%,与三只松鼠的传播和渠道系统刚好相对。

不仅如此,由于央视和分众传媒品牌广告的加持,飞鹤积累了深厚的品牌资产,销售费用率正在逐渐下降。

飞鹤2016-2019年销售费用率

来源:Wind、开源证券

这就是品牌模式的增长规律:品牌广告投放初期,增长缓慢,投放半年,销量骤起,投放结束,效果持续。随着品牌认知和市场渗透率达到临界点,收入呈现指数级增长,并产生长期效果,广告费用相应减少。

总之,品牌模式(品牌广告)的收入和成本是S型指数增长关系。

品牌的心智份额是长期市场份额、利润份额的先兆,而流量份额只是短期市场份额、费用份额的预警。

如果你的企业一直处于线性增长的发展模式中,最终你会发现,成本永远比收入增加得更快,风险系数也会水涨船高。而拥有指数型增长的企业才会基业长青。

5、互联网流量泡沫的反思

互联网的便利性降低了创业门槛,也加剧了商业竞争。

互联网企业主要通过效果广告实现流量变现。效果广告可以切碎以百、千、万为价格单位来销售,而品牌广告所依靠的电视、电梯媒介需要以十万、百万、千万为价格单位来销售。因此,预算微薄、无力投放品牌广告的绝大多数小企业,开始涌入效果广告的采购竞价当中。

效果广告需求数量的激增,必然导致供给价格的暴涨。于是,互联网行业效果广告的竞价机制应运而生,流量成本水涨船高。

近期,字节跳动上线搜索竞价广告,业界一片哗然。大众纷纷质疑,难道字节跳动要变成第二个百度?

其实,竞价机制是调节市场供需平衡的自然法则。互联网企业无不享受着竞价机制的红利。只是百度和字节跳动把竞价机制放到了前台,而其他互联网企业将其放到后台。

由于竞价机制的存在,效果广告的价格最终会维持在既能保证企业生存,又能最大程度攫取企业利润的水平上。因此,那些互联网品牌的利润,往往处于艰难度日的境地,而且难以摆脱对互联网平台的依赖。

效果广告宣传的精准、快速的特点,满足了企业增长的一切幻想。那些困窘在流量里的企业,到死都没有看透流量的真正问题,还把流量奉为神药——效果极好,只是贵了点。殊不知,神药里装了多少致幻剂。

流量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和营销专家的思维定式,他们希望用流量解释万事万物。比如把用社群维持顾客终身价值称为私域流量,把整合营销传播产生的效果称为引爆流量……

你把各大互联网企业发布的广告营销类研报拿出来,你会惊奇地发现,无论包装了多少科技概念,他们都在论证同一句潜台词: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记不住品牌,品牌理论失效了,不如买流量,新鲜刺激,投放精准,转化率还高。你还等什么?

但是,科技始终存在局限性,不可能替代人性的力量。流量精准度,是以市场渗透率为代价的;流量时效性,是以品牌自主权为代价的。

那些相信互联网流量成就伟大企业的人,可曾研究过互联网企业如何向你推销他们的流量产品?

你几乎不会看到互联网企业向你推送效果广告来推销流量,相反,他们主要通过品牌手段,比如举办大会、展示科技成果、制造新概念、发布白皮书,不断塑造你对流量的认知。

换言之,连卖给你流量的人,都不是依靠流量手段卖给你流量的,你又凭什么相信流量会让你成功?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在国内盛极一时,或许并不适合现阶段的中国。因为大多数中国企业偏爱操作简单、见效迅速的实战方法,并不喜欢研究经典理论,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因此,中国才会流行“买流量找死,不买流量等死”的说法。这和“偷窃找死,不偷窃等死”有什么区别?除了买流量或偷窃,就没有其他出路了吗?

一言以蔽之,宁愿被动吃互联网流量的苦,也不愿主动吃研习商业的苦。

买流量累了的时候,不妨坐下来看看,还有哪些科学而系统的商业方法,自己从来没见过。

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只有心灵才能洞察一切,最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最后,分享一张关于效果广告和品牌广告的对比分析表,祝你有所启发。

一份文案进阶实用清单

本文转自 木木老贼

一切广告文案,都是为了引导用户做出改变。

但结果往往是:文案写好没人点击、不知道如何激发用户兴趣、用户看完没有转化、不知道如何通过文案影响用户......

这是很多人心底难言的伤,每天写,每天隐隐作痛!

文案不像机械生产加工,不像计算机编程,它没有固定的标准,没什么放之天下皆准的通用模板。

不过,每个领域总会有一些实用的技巧,文案也不例外。好的技巧能够让文案事半功倍,产生不错的效果。

之前,老贼从吸引注意、强化认知、激发兴趣、刺激购买4大角度,给大家梳理出了一份写文案时可以随时查阅的参考清单。

吸引注意

1、通知用户

通知类的文案从来都是一类杀手级文案。比如“最新通知:”、“注意了!”、“刚刚!”、“提醒” 等等。

每次看到这种通知文案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多看几眼,生怕错过什么。

有时候,通知文案的内容本身很无聊,但是当它披上 “通知” 的外衣后,你总会告诉自己这个内容是我有必要知道的,而且会认真看完。

所以,我们可以让用户看到你的标题、广告时,就好像收到了 “通知” 一样,不看不行。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加一些标题前缀,比如 “最新消息、友情提示、紧急提醒、刚刚、今天、据说、号外号外” 等等。

2、用好你的“第一句话”

约瑟夫·休格曼著作的《文案训练手册》中有一个核心观点:

一则广告里的所有元素首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让读者开始阅读文案的第一句话,仅此而已。

那么第一句话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你去阅读第二句话。那第二句话的目的又是什么?对,让读者阅读第三句话......第八句话的目的是什么呢?答案已经很明显。

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神经,但是细细品味起来却很有意思,能做好更是了不得,每一句话都是“第一句话”,不是吗?

3、制造悬念

悬疑电影一直是全世界都非常热衷的一种电影类型,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不得不说总是最容易吸引观众眼球,并且丝毫不敢放松。

30岁的人看《名侦探柯南》,都是目不转睛,时刻保持注意力。这就是悬念的力量。

写文案,同样可以一开始制造悬念、塑造反差、形成冲突等等,激发读者好奇心。这应该是我见过最多的开头形式了。

4、描述痛点

有人说想要马上吸引一个人的注意,那就上去用力打他一巴掌。

当然,这只是个段子。

但是在写文案的时候,可以抛出用户扎心的痛点,让他产生强烈缺失感,抓住注意力。

然后一步步通过故事、案例强化这种痛点,给出建议或者解决方法。这样的文章结构基本符合《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SCQA结构。

5、与“我”相关

想象一下,你走在一条嘈杂的街道上,别人怎样才能迅速获得你的注意力?

我想,大喊一声你的名字,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即使是在嘈杂的街道上,一旦叫出你的名字,你的注意力就会被迅速吸引。

每个人都更关心与他相关的信息,同理,要想你的文字马上吸引人,“与我相关”肯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人们永远都会关心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但是你讲的其他内容可就未必了。

比如很多文案会刻意地刻画一个人物形象,或者讲一个与目标人群类似的主角的故事,让读者看着看着就觉得 “这说的不就是说的我吗?” 结果就是高度卷入。

还有人会在文案中明确描述对应人群所在的地域、年龄、性别、职业、社会阶层等等,让用户一眼就知道这条信息于 “我” 有用。

如 “还在职场打拼的年轻人注意了,这篇文章你不能错过!”

6、 逆向思维

熟知的事、你天天都看到的事、你总是在听说的事......总是没多少吸引力,反常才是吸引点。

而所谓逆向思维,就是要打破常态,打破用户熟悉的声音,提出反向的观点。

比如,“年薪30万,我是如何从员工做到被开除的?”,“天天喝水也可能中毒”,“好身材大多都是吃出来的”。

7、 亲身体验

还有一种快速吸引注意的方法,就是描述亲身体验,写主人翁自己体验很容易就能吸引第三视角读者的注意。

比如用讲自己亲身故事、现身说法的方式来写,不仅自带吸引力,而且具备高互动性。

强化认知

1、卖点集中

不要试图把一个产品的多个卖点同时推向消费者,这是很多国内外文案实践者给我们的一条建议

一篇产品文案,如果仅仅是产品卖点的罗列,一方面目标过于分散,另一方面消费者根本看不过来,也记不住。

在文案中,卖点一定要集中,核心卖点要强化,其他卖点只是协同。

你也可以对不同的人群或者在不同的场景推不同的核心卖点,但每次只推1个,集中发力突破。

2、锁定精准目标人群

写文案时,不仅卖点容易散,人群也容易散。

文案这事,其实说白了就是用对的方式向对的人讲对的话。

很显然,再好的内容,对象错了就容易对牛弹琴。再者,如果针对的人群多了,那也很难讲出大家都觉得对的话。

所以,文案需要锁定精准目标人群,哪怕是说出只有他们听得懂的话也没关系。如果你有很多话要给不同的人说,那就对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话来讲。

3、减少用户认知阻碍

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突然对它产生熟悉感,更不可能有信任和好感。

更好的方法是,把广告写得简单易懂,让用户能够很快理解我们所介绍的产品是什么,究竟有多好。

切忌用很生僻的字、生僻的概念、或者用一个更生僻的概念解释一个生僻的东西。

你要把读广告的人看成一般的人就好了,不要觉得他们什么都知道,不要被自己的自嗨创意所感动而不肯放弃。

要知道,有一种知道叫作者觉得读者知道!

4、 关联熟悉事物

人类大脑都是会关联记忆的,而且还特别擅长关联记忆。比如我说 “水果”,你脑袋里面可能已经马上出现了几种水果。

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更习惯于用固有的认知去解释和理解新事物。

对于一个完全不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人来说,大量的描述性语言让人完全抓不到头脑,而利用对方已经理解的事物,再在这个事物上进行关联就容易多了。

这也是减少认知障碍的一种有效法门。

一个非常好用的文案绝招就是:利用用户已经理解的熟知事物,来解释目前还未知事物。

第一代iPhone,乔布斯没有直接说这个未知概念——“智能手机”,而是说“1个大屏iPod 1个手机 1个上网浏览器”,一目了然。

大家在写文案的时候,不妨也想想自己要描述的东西和用户熟知的东西有哪些关联,绝对好用。

这种利用对方已有的认知基模这种创作技巧,能够让用户短时间理解各种未知事物、未知产品、未知概念或者未知功能,并产生具象的画面,百试不爽。

5、简单的产品复杂说

当你销售一种非常简单、消费者非常熟悉的产品时,你应该使用一种更为复杂的描述方法。

因为产品本身简单,如果描述也简单,很容易就降低了消费者对于产品价值的感知,担心不值得。

这个时候,你应该选择复杂化的说明,比如更多篇幅的讲产品的理念、产品的精神映射、产品的故事、产品的设计、产品的工艺流程、产品的产地、产品背后的人物故事、产品的某个技术板块等等。

不仅能让消费者对这个简单产品有更多维度的了解,还有助于打造产品的差异化。更重要的是,在认知上消费者的产品价值感知会更强。

6、用好参照物

人在判断价值、认知事物的时候都喜欢对比,而这个 “对比”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决策。

一个好的参照物,能让用户很快就了解产品核心特点,评估出其价值,这就是参照效应的利用,文案同理。

之前南孚出了一个迷你充电宝,这个充电宝相对于之前充电宝更加小巧轻便,方便携带。为了突出这个卖点,他们就选择了利用参照物。

把充电宝和一个口红进行对比,非常直观形象,看的人都知道了这个迷你充电宝好小啊,竟然和口红差不多大小。

文案利用参照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突出你要表现的目标项,让用户立马就能获得最简单直观的信息。

这比大量的形容词、数据、理论等都要更加实用。

7、用简洁短句

一连串长段文字会让行文呆板,而且可能一开始就造成了 “认知沟通障碍”,直接就让读者没了兴趣。

多用短句会让叙述紧凑,产生不错的张力,让读者思绪更清晰,互动性更强。

“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 意思是将产品设计得越简单、越傻瓜化越好。

这个原则在写文案也同样适用,想让自己的信息被更多的用户接收和记忆,它就必须足够简短和直接。

很多文案在开头的时候,每个句子都很短,易于阅读,这样读者自然而然的就会去阅读到下一句。

如果你没有非常强的文字把控能力,以及场景描绘的能力,那写文案尽量别太长。句子短,意思要清晰,节奏要快。

8、 多用动词、数字和具体名词

这个技巧应该来说是贯穿整个文案的。

动词是最容易让用户在脑海里浮现画面的,名词也是,不过要用具体的名词。但是如果你用太多的形容词,特别是那种笼统的形容词,很难产生具体画面。

比如我说:“那个女生非常漂亮”。

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画面产生?

好吧,我换一种说法,比如说 “那个女生长得超像刘亦菲,简直一个模子出来的” 。

这样相信你的认知就清晰多了,画面也出来了。

不管你觉得刘亦菲不漂亮,这个老贼不讨论。我想说的是当用 “非常”、“漂亮”来形容那个女生的时候,你无法感知漂亮程度,而用 “长得超像刘亦菲” 时,至少你能对那个女生样貌有了具体判断。

另外,用户在具体数字这种名词的接受程度上,远远高于我们用文字性的描述,数字能够带来更清晰具体的描述。

你说 “这个人很高” 和 “这个人有1.95M” ,认知上完全不一样。

9、善用多角度对比

一个东西单独放在你的面前,你很难感觉到它的价值;但如果跟有对比性的东西放到一起,这个东西的价值就会很清晰了。

很多文案只专注于描述用户使用产品后得到的利益,但是这样的描述可能没有办法让用户直接感知到。

一个好方法就是 “对比过去”。不仅要描述使用产品会带来的收益,同时要描述用户使用产品之前的状态,让预估效果跟之前的状态进行对比,这样用户对产品的感知就很清晰。

通过文案,我们还可以制造产品对比,突出优势点。

比如,可以 “有技巧“ 的利用强项对比来适当抬高自己,突出优劣感,证明你的产品更好。

每个产品都有他的核心卖点,或者重点突出项,我们可以把这些项拿出来和同行进行比较,就像田忌赛马一样,怎么对比还不是你说了算。

小米手机就是个中高手,经常在产品发布会就会进行各种参数、价格的对比,看起来性价比超高,拿拿都好。

激发兴趣

1、打造认知缺口

欲要卖米饭,先制造饥饿感。

在文案创作中,你想让用户对你的内容感兴趣。那首先就需要引起他的兴趣。让用户好奇你要说什么,也就会产生继续的欲望。

如果你一句话把什么都说完了,用户也都知道了你将要表达的内容,那然后呢?

估计就是关闭,换下一条了。

用户没了读下去的动力和兴趣,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制造用户不知道却又想要知道的东西,这就是认知缺口。

最好,在告诉用户一个很吸引人的东西或概念时,一步步说出它究竟是什么,慢慢道来。

2、持续保持读者好奇心

有一个让用户在阅读时保持好奇心的简单方式,就是在一个段落结尾,用非常短的句子,诱导他继续读下去。

比如:“请听我往下解释。” 、“下面更精彩”、“我将在结尾解释”。

这样的一些悬念会促使用户下意识地继续阅读,即使是你的文章比较长,这样的技巧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文章多向读者提问。这样可以调动用户思考,和你互动。

3、制造冲击

你应该经常听到别人说,有一种创意叫做:颠覆常识,意料之外。这种方法也同样非常适合用于文案。

反差冲击就是说你的文案通过对用户某个熟知的认知进行非常规(出乎意料)的描述,形成与他预期的反差。

这个时候,一个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的表达,可能会颠覆用户常识性认知,从而引发用户好奇,借此有效的激发用户兴趣。

而且,这种兴趣他去不看,就不爽!

4、直接告诉用户利益而非描述产品

如果是一篇产品营销文案,不要过多的描述产品,因为你描述产品特色的时候,更像是站在自己角度在做产品展示。

但用户只对这个产品带来的好处感兴趣,或者他只会为产品利益买单,我们应该在文案中给到用户更加直接的利益表达,让他们直观感受到。

最可怕的是,你说了半天的产品功能和特色,用户却都不知道该用在哪种场景,用完好有啥好处。

5、 场景化打造

我们总是说文案要唤起用户的记忆,引起用户共鸣,引爆用户情绪......

这其实就是唤起用户内心深处的一个个场景,有场景,兴趣多半会被激发。

毫无疑问,场景是具象有画面的,它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内发生的一系列具体鲜活的画面或情绪,可能是你大学毕业时的一次聚会、可能是在大城市一次深夜想家的流泪、也可能是一次离别......

场景化的文案,就是给用户制造一个场景联想,让用户能触景生情而关联到品牌或产品,从而传达出品牌定位或产品价值,并产生高转化。

就像之前网易和知乎齐发的地贴广告,都是采用了典型的场景化文案。

(网易云音乐)

(知乎)

6、尽管描述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对于文案同样重要。

一堆模糊不清、抽象的信息很难让用户建立认知,更别提产生信任感,但细节丰富的描述不同,它能帮助用户把内容具象化,产生画面。

比如我要说一个人懒,如果说:小明这个人非常懒。

你有什么感觉吗?这个人有多懒?不知道!

但如果我这样说:小明这个人平时吃饭都是别人喂到嘴边才吃,东西掉地上腰都不肯弯一下。

这种描述是不是就不一样,这得多懒才会这样。

一段文案里,细节的东西越多,就越能有画面感。就像电影里面刻画一个人物,对他的细节塑造越多,描述越聚焦,这个人物形象就会越清晰,观众也会更有兴趣。

7、讲好精彩故事

文案的本质也可以说是沟通,而讲故事是一种很高明的沟通策略。

特别是在这个年代,故事以一种更巧妙地方式吸引眼球,走进用户心智。并且有更大的几率引发用户情绪,促使用户行动。

给大家分享几个在文案中讲故事的注意项:

第一,好故事需要有一定穿透力,能让人有心理起伏,不痛不痒的东西叫事实,那不叫故事。

第二,好故事往往都是情绪诱饵,它更容易激起用户的情绪。怎么做到击中用户情绪呢?还是要真实。

第三,讲故事要多描述细节,充满细节的故事才是好的,才能做到上面说的真实感。

8、复杂的产品简单说

产品本身都很复杂了,消费者很难去理解,你再去更复杂的解释,那不是添乱吗?

要知道,消费者对陌生的东西是天生没有安全感并抵触的,别去制造认知阻碍,这样会造成距离感,没办法吸引兴趣。

对于复杂产品,如果想让消费者快速理解、产生兴趣,就可以选择简单化的说明。比如把复杂的东西高度概括和提炼,或者把复杂的东西场景化、情感化、形象化、人格化、熟悉化。

9、创造可感知的价值

如果用户感知不到你说的价值,他不信你,文案不是白忙活了吗?

无论产品是不是质量最好,让用户能感知到产品质量好,才是关键。无论产品是不是性价比最高,让用户感知到超高性价比,才是关键。

一个是卖货思维,一个是用户思维,不仅能够让用户知道你的产品价值,他还能感知得到。

恰好,用户能感知的产品价值,才是他们真正想要购买的价值。

比如小米体重秤“喝杯水都可感知的精准”,也是利用事实来让用户感知到产品价值。

10、强化喜爱

如果我们完成某个行为后,能得到自己一直喜爱的东西,那我们就更愿意行动起来,这是毫无疑问的,趋利是人最原始的天性。

所以,如果你的文案告诉他,按要求完成某个行为后,刚好就能获得自己一直喜爱的场景、事物或行为,那么你可以去文案强化并放大完成这行为后能获得的“喜爱”,通过趋利心理激发用户向往。

比如法国眼镜品牌Keloptic以梵高自画像、巴黎圣母院等印象派画为背景,制作了一系列有趣的广告,不断强化消费者追求眼镜清晰度的这个喜爱点:

从模糊的印象派到清晰的写实派,就只差一个Keloptic眼镜而已。

11、陈述惊人产品事实

文案大神奥格威的劳斯莱斯汽车广告是他创作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这辆时速60英里的劳斯莱斯里,最大的噪音是它的电子钟。

短短一句话,将产品事实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更厉害的,通过陈述一些超常规方法让产品事实得到让人惊叹的展现。消费者能做的就是选择、选择、再选择,没必要选其他了。

美国Texas Armoring防弹玻璃公司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他们的董事长Trent Kimball让员工把自己公司生产的防弹玻璃放在自己面前,然后让员工手持AK-47对着玻璃直接开枪。

在射击几枪之后,他们玻璃上出现了明显的弹孔,但玻璃没有被打穿。之后这支视频迅速走红互联网,人人都知道了他们家防弹玻璃真的能防弹,靠谱。

而文案要做的只是把这样的产品事实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出来。

12、善用客户见证

老客户对你产品的信任,会转嫁到新的客户对产品的信任,这是毋庸置疑的。

你要告诉消费者,和他类似的人,都在使用这个产品,这样他就很可能也去抢着做。

之前在小米松果芯片发布会上,雷军除了讲述自家产品的创新与品质外,还列举大批米粉对小米的一系列高度赞扬评论,这本质就是一种高级的客户见证方法。

客户见证文案,一定不是自说自话的广告。首先,客户见证跟目标人群越相似,说服力就越强。最好是能让目标人群看到自己的身影,能够引起共鸣。

另外,客户证言肯定是口语化和不同角度的,难道你的每个客户都是专业文案出身?肯定不是。而且你的证言应该都是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角度,因为每个客户都不一样。

刺激购买

1、 巧用损失规避心态

人们在面对损失时产生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收益时获得的快乐感。

换句话说,人们对损失更为敏感,更容易产生规避损失的心态。而这也就是机会。

当用户意识到他有损失的风险的时候,更加愿意去了解或者购买你的产品。所以,在我们的产品介绍或者标题中,除了指明利益点,也可以尝试加入损失項。

经济学人当年通过一则广告,幽默地讽刺那些学者因为不看经济学人而到42岁还在考管理培训生。

结果大量用户为了规避这种可怕的损失而去购买了《经济学人》。

我从来都不看经济学人

——42岁的管理培训生

2、抛出诱饵

人好像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对比,又被对比所影响。这句话我以前不信,现在越来越信。

人们对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

诱饵项的加入往往能够让消费者有更直观的对比,能够很快就找到那个自己觉得“很合理”的选项,从而做出决策。

比如那个非常经典的《经济学人》杂志订阅的广告文案:

①电子订阅:59美元。

②纸质订阅:125美元。

③电子和纸质订阅:125美元。

实验人员给100名麻省理工学生提供了上述价格表,询问他们购买的选择。当上面三个选项都在时,学生选择了混合订阅;

而当去掉125美元的纸质订阅选项时,学生选择了最便宜的选项。

这意味着中间选项不是无效的,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对比,他们通过对比会发现混合订阅非常划算,从而刺激他们花更多的钱订阅杂志。

3、制造稀缺和紧迫感

直接给你一个机会摆在面前,而且还告诉你这个机会将会一直为你准备,你会珍惜它吗?

我想应该不会,没必要嘛,反正也不急。

而制造稀缺和紧迫感,最简单的就是对文案中提供的机会加上限制,不论是时间限制、价格限制还是人群限制,让这个机会看起来更稀缺和紧迫。

要让消费者觉得这个机会是稍纵即逝的,收益也是稍纵即逝,之后就可能是损失了,因而就可能更快地付出行动。

4、给用户找个借口

对于营销文案,帮助用户购买合理化,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给用户 “ 再想一下” 的借口。

要知道,每个人买东西,都会有一个心理账户,你要别人买你的东西,其实就是要给他一个购买的理由/借口来满足这个账户。

可以先分析目标用户主要存在哪些心理帐户,或者需要什么样的购买借口,然后为用户找一个“冠冕堂皇”花钱的理由,减少心理矛盾,促成购买。

例如同样一件标价为2千元的衣服,如果是给自己买可能觉得贵,舍不得买,但如果是送给心爱人的生日礼物,可能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了。所以这个借口就是送给心爱的人我才买的。

5、制造无法拒绝的购买环境

用户了解完产品后,也许有所动心,但是还没有达到直接下单的地步,这个时候价格是最为常见的一个阻碍因素。

绝大多数人对于价格是敏感的,一旦觉得贵,就可能放弃购买。

这个时候,我们的文案可以有效的减少消费者觉得价格高时的阻碍,让他们更意愿买。比如:

1)塑造内行形象——“你买贵的,因为你是内行”。

2)打击动机——“你买贵的,因为便宜的不能帮你达到目标”。

3)利用群体——“你要买贵的,因为不该买的人都买了”。

4)转移归类——“你要买贵的,因为在这个归类下它并不贵”。

5)拉近目标距离——“你要买贵的,因为你已经非常努力(犒劳自己)”。

6)转移消费——“你要买贵的,因为要用它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6、制造繁荣和流行

人在群体中的行为往往会受到他人影响,甚至会根据周围人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反应。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从众心理学研究视频。

一个诊所里,除了一个紫衣妹子外,一群人依照事先安排好的,听到滴声就会站起来。等到几轮之后,紫衣妹子听到滴声也会自觉站起来。而当这群人都走完了之后,紫衣妹子听到滴声还是会站起来。

被测试者说的,当我不去从众时,我感觉被排挤了,而从众会让我自在很多。

从众心理还有一种降低损失的自我暗示,如果不从众,感觉会损失什么。比如购物时,会认为天猫里“按销量排行”的商品性价比一定最高,纸质书的“畅销多少万册”会让你更愿意掏钱...

文案中,你可以列出自己的销量、用户量、好评量等数据,让用户更想去购买。比如:

拼多多 3亿人都在拼的购物APP

唯品会 注册会员突破一亿

火山小视频 *亿人都在玩

也可以去突出描述某一次或几次的畅销现象,同样给用户这样的畅销错觉。

7、学会算账对比

当你的用户准备买单的时候,她可能开始要算账了,也许她会觉得这个东西家里已经有类似的了,没必要买了,或者她觉得好像有点贵。

这个时候你不妨帮她去算个账,让她觉得很划算!

你可以把价格进行平摊,把价格除以使用天数,算出一天多少钱,让他感觉划算。

比如一个洗碗机2800元,几乎和一部手机价格一样了,你可以告诉她一天只要1.5元,就能从油腻的厨房里解放出来。

你也可以帮用户算出每年你的产品能帮她省多少钱多少时间,她就觉得购买是明智的。

8、刺激用户多巴胺

为什么目标达成、竞争获胜会让人心情愉悦?为什么获得一些奖励后都会比较开心?

为什么得到他人肯定后我们都精神焕发?

因为这些行为刺激了多巴胺的分泌,它会传递开心、兴奋的信息。在文案层面,多巴胺同样可以有效提升某项信息在用户心智中的积极反馈。

如果文案内容具有促进多巴胺分泌的作用,那它们获得用户关注和好感的几率就会迅猛提升。

那哪些行为会刺激人们多巴胺的分泌呢?之前在公众号 “乌玛小曼” 看到这张图特别好,其中涵盖的行为就能够刺激多巴胺分泌,刺激的程度与图表颜色深浅成正比。

(图/乌玛小曼)

9、强化厌恶

如果做了某件事,会给自己带来厌恶的结果,我们肯定就不会做这件事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所以,如果用户没完成某个行为(比如使用你的产品),会给他带来自己厌恶的某些结果,那么你可以去强化这种“厌恶”,将厌恶制造成恐惧,让他再也不想不去行动,而是迫切的想要完成你想的行为。

比较好的方法是先说明如果未完成某个行为,后果会让人厌恶,而且非常严重。等激发了厌恶心理,要适时的推出靠谱的解决方案,让用户感知到它确实可以解决厌恶,而且行动起来非常容易。

比如杜蕾斯的玩法就相当高明。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杜蕾斯推出一个“3个人的儿童节和2个人的儿童节”海报。

10、提供虚拟所有权

多数情况下,我们一旦拥有了某个东西,它在我们心目中就更值钱了,不仅会给予更高评价,而且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

甚至,不只是针对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对于假象状态下拥有的东西,我们同样有这样的感受。

这就是营销圈经常用到的“虚拟所有权效应”。

比如我觉得这个衣服我穿着很好,就是适合我,那我不是很容易就剁手购买了?


比如别人给一个东西我无偿的使用10天,如果我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10天是不是舍不得失去?


再比如我看到苹果手表的广告,想象着自己和广告里那些人一样戴着手表超有逼格,想象着自己也有这样一个手表的美好生活。那我很可能被虚拟所有权效应影响,进而跑去卖shen。

所以你看,当人们想象已经拥有了一个事物的时候,他会想象在使用这个东西时的各种场景,想到他拥有时的美好样子。实际上这个感觉是和真实所有权很类似,他也就会因为害怕失去这种 “想象” 而心动,而行动。

老贼常说文案要场景化、情景化、要有代入感、共鸣、引发联想等等,这也是原因之一。

11、利用择优心理

如果有两个选择摆在用户面前,花费同样的成本,一个选择明显看起来更合理,那么用户就会选择这个。

泰国洗衣品牌BREEZE很聪明,他的广告是这么说的:“比起教出一个很棒的孩子,洗去身上的淤泥要容易许多”。

显然,用他们家产品快速洗去污泥就是一个看起来更合理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文案可以首先要指明你的产品能帮用户完成什么任务,用户使用你的产品要付出什么成本?

而同样的成本,用户还可以选择什么其他产品,但这个方案比你的产品价值要差得多。

12、打消形象顾虑

很多时候,消费者想买某个产品,但是又担心有损失自己的形象,比如贪便宜、懒。

这个时候,需要打消他们购买时的形象顾虑,消除产品带来的负面形象,提高它的正面形象。

之前日本有一个电饭锅品牌,广告是——做饭更快。很多家庭主妇都想买,但是担心买了后婆婆觉得自己懒,损失了自己的形象。

而之后这个电饭锅公司就把广告改成:给家人更健康的饭。

这个时候这些家庭主妇就纷纷交钱购买了,因为这个时候她们的形象变成了一个为家人着想的好媳妇。

13、活用登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

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更大的要求。

而这就是所谓的登门槛效应,可以肯定的说,每个人都受到过登门槛效应的影响!

消费者一般都很难直接接受你最后的目标,这需要他们大量的决策成本。可以先设定一个他欣然接受的门槛走出第一步,一旦他接受并产生兴趣了,那之后就有更大可能接受更高的要求。比如:

给消费者送体验装或免费体验产品;

卖课程,可以先交1元钱听课,觉得不错再购买;

卖产品很难,先关注公众号就容易多了;

下载APP有难度,先体验小程序就简单很多。

再比如高级点的:

你对我的产品不感兴趣,我先给你讲创业故事;

你还不想买我的手机,那这样,我们先聊聊情怀让你接受;

买家具好难决策?要不你先来宜家在床上睡一觉;

这样的案例太多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本质上都是让用户先跨出第一步,登上转化的门槛。

14、打折优惠别忘塑造价值

如果你想为某一项服务或产品提供优惠,用来促进转化。如果你想用免费营销的方法,来为产品带来大量的流量。

老贼有一个建议,就是不管优惠还是免费,一定首先要塑造其价值,并且要让用户get到。

越是价格优势明显的产品,越是不要整天大谈价格实惠,相反,我们更要塑造产品的高价值感。

一定不要因为便宜而便宜,消费者对一个东西感兴趣一定不仅仅是因为它便宜,而是看到了它的价值。消费者买的不是便宜,更是要划算。

还有,不要轻易用 “免费” 二字,比如:“免费试用扫地机器人”,这样就弱很多。

但是如果这样呢?“你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体验原价 1888 元的扫地机器人 ”。

好了,关于文案几个角度的实用技巧就说到这。

还是开头时说的,每个领域总会有一些实用的技巧,文案也不例外,好的技巧能够让我们事半功倍,写出更好的文案,产生不错的效果。

但仍需谨记:文案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没有什么放之天下皆准的通用模板。

如果说有,那也一定是自己最终磨出来的!

不依赖于灵感、状态,在任何状态下都能写出像样的文字,是文案需要培养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