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软件园:电脑手机软件下载大全,热门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4889软件园 > 资讯文章 > 洛克王国平阳公主图片(洛克王国秘境之遇打法攻略)

洛克王国平阳公主图片(洛克王国秘境之遇打法攻略)

作者:佚名 来源:4889软件园 时间:2023-04-17 13:21:43

洛克王国平阳公主图片(洛克王国秘境之遇打法攻略)

洛克王国平阳公主文章列表:

洛克王国平阳公主图片(洛克王国秘境之遇打法攻略)

洛克王国秘境之遇打法攻略

洛克王国秘境之遇怎么打?洛克王国秘境之遇打法是什么?洛克王国秘境之遇通关攻略有哪些?秘境之遇是洛克王国在近期全新开启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瓦加有很多不同的任务目标需要完成,很多玩家都想知道在洛克王国秘境之遇中的通关打法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带来洛克王国秘境之遇打法攻略。

洛克王国秘境之遇打法攻略

一、活动介绍

1、平阳公主设置了不同难度的挑战考验。

2、选择不同难度条件进行挑战,挑战成功可获得相对应的平阳公主认可度。

3、每天可挑战次数为3次,成功失败均扣除次数,请小洛克们谨慎选择难度哦!

4、认可度达到50时,即可获得“守护之玉”前往新秘境召唤宠物小琮。

二、BOSS打法

默认800血量左右的乾镜双凤,不免疫负面,单碧水可四回合通过。

难度 1000血量的乾镜双凤,有防控无被动免疫,一般极少开防控,可用立冬伊莱娜看脸斩杀,也可用魔武先手控制去打。

难度 1500血量的乾镜双凤,有防控无被动免疫,有11速先手控制,一定要注意开防控,可用魔武先手开防控,十回合内必过,也可使用立冬,伊莱娜看运气斩杀。

三、秘境之遇活动详情:

古书的封印已解,玄玉岛上出现了新的秘境及一同被封印在其中的奉神灵兽——小琮,获得平阳公主的认可,即可获得“守护之玉”前往新秘境召唤小琮。(完成活动可获得宠物:小琮)

活动时间:6月24日-8月25日

活动地图:月光桃源(非VIP版本)

活动获得:小琮

以上就是洛克王国秘境之遇打法攻略,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获取自己想要的奖励。

山西篇 山西4A级古建筑景点推荐

山西晋祠博物馆(4A)

标签:公园,古建筑,展馆,博物馆,园林

导语:晋国的宗祠,梁柱上没用一颗铁钉的献殿、有梁无柱的圣母殿最为神奇。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是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祠宇,晋国的宗祠。素有“不到晋祠,枉到太原”的说法。

  在晋祠下车后,首先到达的是晋祠公园,这是一个免费的公园,环境不错,可随意看看。步行约10分钟,穿过公园便可到达晋祠的主体区域。景区内,晋祠“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和“三绝”(周柏、难老泉、泥塑彩绘人像)是每一个来到晋祠的人都不可错过的景观。

  晋祠“三宝”是连在一起的,位于晋祠的中轴线上,可一并游览。献殿是供奉祭祀品的场所,四面的墙壁是栅栏状的,通风凉爽。最为特别的是,整个殿内的梁柱上没有用一颗铁钉。鱼沼飞梁位于献殿前,建于宋代。整个景观造型类似现代的立交桥,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飞梁”的一端连接着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大殿内很宽阔,有梁无柱是一大看点,殿前8个廊柱上雕刻着8条跃跃欲飞的木雕盘龙,连同“鱼沼飞梁”显得颇有气势。

  除此之外,晋祠内还有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并手书的《晋祠铭》碑,非常珍贵。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

乔家大院(4A)

标签:古建筑,文化古迹

导语:一栋带有历史印记的宅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之一。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2006年2月13日以乔致庸人物为背景,由胡玫导演,朱秀海编剧,陈建斌和蒋勤勤主演的45集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开播。拥有出版权的上海辞书出版社也推出了《乔家大院》同名长篇历史小说。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布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囍”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乔家堡村

解州关帝庙(4A)

标签:古建筑,寺庙,文化古迹

导语:关公文化的发源地和集散地

  解州关帝庙景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现存始建较早、规模较大、档次较高、保存较全的关帝庙宇,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解州关帝祖庙、常平关帝家庙、常平关帝祖陵”三关文物旅游景区。景区荣获“山西十大旅游品牌单位”、“ 山西省十佳优秀旅游景区”、“中华旅游文化贡献单位”、“2009年国际休闲旅游年度品牌单位”等荣誉称号。

  解州关帝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世界168个国家和地区华人居住地都建有关帝庙,在数以万计的关帝庙中,解州关帝祖庙始建较早、规模较大、档次较高、保存较全, 被誉为“武庙之冠”,是关公文化的发源地和集散地。

  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陈末隋初(公元589年),宋元到明清,随着社会各界对关公美化、圣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断高涨,又对解州关帝庙进行了多次大规模 的修复、重建和扩建,基本恢复了历史原貌。目前关帝庙由结义园、祖庙和正在复修的关帝御花园组成,是一处中轴对称、前朝后寝的大型明清古建筑群。

  解州关帝庙被誉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神圣殿堂。解州关帝庙位于在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银湖(盐池),面对中条山,景色秀丽。解州东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的原籍,故解州关帝 庙为武庙之祖。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现庙坐北向南,总面积1.8万多平方米,内外古柏苍翠,百花争艳。

  解州作为关公的故乡,关帝庙兴建的历史颇早。解州关帝庙,总占地面积有七点三万平方米之多,为海内外众多关帝庙占地面积之最。该庙宇众多建筑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轴线,分四大部分有序展 开:中轴线的南端为“结义园”,为纪念刘、关、张桃园结义而建。园内古木参天,山水相依,并建有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等主体建筑,往往使人在触景生情中,沉浸于“桃园结义”的美好传说之中。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西关五一路145号

李家大院(4A)

标签:古建筑,文化古迹

导语:木雕梅花错、石雕摇钱树,在国内罕见

  晋南巨商豪宅李家大院,位于山西运城市以北38公里处的万荣县阎景村。西临209国道,东靠桃花谷,北依奇峰突兀的孤峰山,南眺百里盐湖,堪称风水宝地。李家大院景区占地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由古建区、仿古区、新建区、服务区、农业生态园五大部分组成,是一个集吃、住、游、娱乐、购物、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旅游胜地。

  李家大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近200年。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共占地125亩,相当于10个乔家大院面积的院落。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古院落群布列有序,层次分明;体量宏阔,用材肥硕;结构严谨,坚固耐用;通风透光,守备森严;装饰考究,古朴典雅。

  传统的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的大宅门接地通天!李家大院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处处显示着晋南民间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临门、松鹤延年、耕读传家、富贵平安等吉祥含义,在装饰艺术上也把民族文化渗透到建筑的各个角落,充分体现了晋南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

  李家大院主题建筑显得有些特别,相比较那个时代的建筑似乎有点西洋化,经了解知道因西院院主李道行(字子用)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孺为妻,从而使整个建筑呈现出明显的西洋风格,局部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这里呈现出十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门楼外形的整体轮廓高、直、尖,线条轻快,造型挺秀。而它表面的砖雕图案却是典型晋南民间艺术,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

  李家以土布起家,以义制利,利义相济。世代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行仁,其善行善举使顽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困顿之人思变,乖戾之人思善。李家的经商史及其数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规家风至今还有参照的意义,他们历世乐善好施的义举更让人肃然起敬。走进李家大院,尤如投进吉祥的怀抱,那错落有致、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青砖高墙、棹楔鸱吻的巷陌老街;各式各样、精妙绝伦的砖木石雕;千姿百态、无所不备的字画、碑帖;展室里的创业、经商、善举史等等,既让人大饱眼福,又令人回味无穷。李家大院正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向中外游客展示其永恒的魅力……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万荣县禹都大道129号

普救寺(4A)

标签:古建筑,寺庙,文化古迹

导语:走进《西厢记》让普救寺名扬天下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境内的峨眉塬头。南向紧邻古蒲州城址,东连西厢村。寺址高耸,松柏满垣,西临黄河湾,水势汹涌澎湃;东近中条山,犹如屏障峙立,视线广阔而开朗。塬头之下一条宽阔的坡底长街,是当年通向长安的古驿道。这里是我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普救寺的建筑富丽堂皇,“红墙匝绕,古塔高耸,绿树丛中,殿宇隐现”。普救寺的建筑由寺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寺院部分在前,园林部分在后。山门上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寺名横匾。

  普救寺的寺院建筑,大致分布在三条轴线上。目前至后,西轴线上的建筑有大钟楼、塔院回廊、莺莺塔、大雄宝殿,最后为花园;中轴线上有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东轴线上有前门、僧舍、枯木堂、正法堂、斋堂、香积厨等。大雄宝殿内供着三尊石佛。这三尊石佛都是立像,其中释迦牟尼佛像高三点九米,均是八十年代修复普救寺时在塔后三十三米处的地下出土的。从佛像的艺术风格看,这当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

  这里是我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塔内外呈四方形,塔檐呈微凹的曲线形式,这些都说明莺莺塔保留了某些唐塔的特征。塔内外呈四方形,塔檐呈微凹的曲线形式,这些都说明莺莺塔保留了某些唐塔的特征。回廊围绕着的莺莺塔,是用砖砌筑的。全塔十三层,高三十六点七六米。七层以上突然收缩,使整个塔显得更为灵巧。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莺莺塔具有奇特的回声效应。在塔的附近以石相击,人们在一定位置便可听到“咯哇、咯哇”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莺莺塔还具有收音机、窃听器和扩大器的效能。在莺莺塔下,人们可以听到从塔内传来的二点五公里外蒲州镇上的唱戏声、锣鼓声,附近村镇上的汽车声、拖拉机声,人们在家里的说话声、嬉笑声,以及鸡鸣狗叫声。另外,塔下的鸟叫声,通过莺莺塔的“扩音”之后,声音变大,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地址: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

尧庙(4A)

标签:文化古迹,古建筑,寺庙

导语:你不一定了解的临汾市古村落之尧庙村

  进了尧庙,首先看到的是秀丽的五凤楼。它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楼高十九点三米,三层十二檐,楼底有砖建窑廊三孔,有直通三层角柱十三根,甚为雄伟。楼顶直立陶人三十余个,陶狮为中,风吹可上下走动,十分美观。据说,尧王常同他的四个大臣(既两位宰相。两位阁老)登楼远眺,而当时人们又把他和他的四位大臣喻为“五凤”,并有“一凤升天,四凤齐鸣”之说。“五凤楼”之名便由此而来。

  五凤楼的后面有尧井亭。该亭始建于东晋太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亭为六角高檐楼阁形式,小巧玲珑,非常别致。亭中水井据说是尧王亲手所掘。井的直径八寸,井壁为两层,外层有卯榫砖九块一圈,叠圈砌成。相传尧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饮。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尧庙村

应县木塔(4A)

标签:古建筑,地标建筑,城市观光,文化古迹

导语:建筑结构国内现存仅此一例

  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傩、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地址: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塔前街

娘子关(4A)

标签:自然风光,古建筑,文化古迹

导语: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那你到过娘子关吗

  娘子关,又称苇泽关,在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是晋冀的咽喉要地,是长城的著名关隘,有“三晋门户”和“天下第九关”的称号,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存关城为明嘉靖二十年(1542)所建。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保,似为检阅兵士和了望敌情之用。南门危楼高耸,气宇轩昂,坚厚固实,青石筑砌。城门上“宿将楼”巍然屹立,相传为平阳公主聚将御敌之所。门洞上额书“京畿藩屏”四字,展示了娘子关的重要性。关城东南侧长城依绵山蜿蜒,巍峨挺拔。城西有桃河水环绕,终年不息。险山、河谷、长城为晋冀间筑起一道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烽火台、点将台、洗脸盆、避暑楼等十多处景点,传说为当年平阳公主驻防时所建。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娘子关村

柳氏民居(4A)

标签:古建筑,古镇,文化古迹

导语:带你领略柳氏民居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大唐文兴柳宗元遗族世居——柳氏民居历史文化旅游区,位于山西省沁水县西文兴村,占地4平方公里,为国家4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永乐四年,柳宗元遗族耕读发家,始造河东柳氏府邸一进十三院,占地三万多平米,是中国目前唯一以同祖血缘世代聚居的原始古村落。古民居建筑工艺高超,风格独特,实为中华古民居建筑艺术之绝品。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永济五老峰(4A)

标签:古建筑,寺庙,山川,文化古迹,自然风光

导语:险是特色,需要勇气

  山西运城永济五老峰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市区东南16公里的中条山脉,地处晋、秦、豫三省交汇之黄河金三角。五老峰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东20、黑泥漂浮浴场——中国死海;西20公里有《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中华瑰宝唐代黄河铁牛以及全国四大文化名楼之一的鹳雀楼。运城五老峰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市区东南16公里的中条山脉,是河洛文化早期传播的圣地,也是我国北方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之一。《七鉴道书》称之为“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

  景区中的黄河滩岸有约6700公顷绿色林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喜爱摄影的朋友别错过哦!

  五老峰史称东华山,历史上为北方道教名山,山上庙宇甚多,浓厚的道教氛围,令人肃然起敬。

地址:山西省运城永济市舜都大道北段33号

永乐宫(4A)

标签:古建筑,文化古迹

导语:目睹精美绝伦的元代壁画,代表作中二百多个神仙朝贺元始天尊,姿态各异,表情生动。

  永乐宫,始建于公元1247年,是为了纪念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共用了110多年才修建完工,是现存最大的元代道观。永乐宫原建在芮城县城以西的永乐镇,建国初期由于水库工程而搬迁到现在的位置。永乐宫游玩起来非常方便,当你进入大门后,沿着中轴线由南至北向前步行游玩即可。

  在永乐宫的中轴线上排列着山门、龙虎殿(无极门)、三清殿(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殿。除山门为清代建筑外,其余四座均为元代原物。当你站在永乐宫中时,会发现这里的建筑充满了元代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常见的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更加的简洁明朗。

  除了风格特别的元代建筑,永乐宫的四座大殿内的壁画更是精美绝伦,其中的代表作就是三清殿中的《朝元图》,它是中原地区现存画技最高、画面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绘画精品。当你来到三清殿,展现在你面前的,是四周布满的壁画,壁画内容是各路神仙朝谒元始天尊的盛况,。壁画中一共画出了290位神仙,八位主神尽然高达3米,最低的玉女也在2米左右,构图宏伟,气势磅礴。

  当你观赏这幅壁画时,一定要多注意其中的人像。对画中人物的刻画,是壁画最成功的部分。290位神仙,姿态各异,各有特征,表情生动,衣冠服饰等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当年的画家画的是神仙,实际上塑造了人间世界形形色色的形象。

  除了代表作之外,你还能在纯阳殿欣赏到《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壁画通过连环画形式,形成了吕洞宾的一部传记画册。而在重阳殿,你能看到壁画中形象的描绘出传奇人物王重阳一生的传奇故事。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永乐北街78号

鹳雀楼(4A)

标签:古建筑,文化古迹

导语: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鹳雀楼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黄河东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时兵家修建的军事建筑。因其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古城紧靠黄河,有一种食鱼鸟类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此水鸟似鹤,但顶不丹,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人们称其为“鹳雀”,故“云栖楼”又称“鹳雀楼”。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地理位置优势、风景秀丽,唐宋时期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诗因楼作,楼因诗名。鹳雀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据传历史上的鹳雀楼后被元兵烧毁,成为国人一憾。2002年10月,在各界人士关心下,鹳雀楼得以复建落成。复建的鹳雀楼为目前国内惟一一座采用唐代彩画艺术的仿唐建筑,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以鹳雀楼主体为中心的鹳雀楼景区分四个游览区:一是名楼游览区,包括门殿、鹳影湖、唐韵广场;二是黄河风情游览区,包括蒲州风情园、黄河风情园、柳园;三是山水游览区,包括苍山自然景观园、吉祥如意湖、鹳雀园;四是康乐游览区,包括蒲津康乐园、唐风马球场、日潭戏水园等人文自然景观。

地址:山西运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鹳雀楼景区

镇国寺(4A)

标签:文化古迹,古建筑,寺庙,宗教,世界遗产

导语:落下魔法于汤锅裡临门客人有如雨降甘霖

  镇国寺位于平遥县城东北12公里的郝洞村,原名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改为镇国寺。整座寺院坐北朝南,由两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10892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早在1965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二月正式对外开放,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那么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界定清单中,包括了"一城,二寺",其中的一寺是以彩塑闻名的双林寺,另一寺便是以建筑而征服世人的镇国寺,是平遥三处国保单位之一。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寺内碑文可知,元明利用隙地,前筑山门天王殿,和左右钟鼓二楼,后建三佛楼和东西厢房,观音、地藏二殿,清雍正、乾隆年间重修东西两廊。为了有利于僧人修行,所以把寺庙修建到了山上或一些偏僻的地方,而一般山门都有三个门,中间一个大门,常盖成殿堂形式,两旁各配有一个小门,因此又称之为“三门”,是为了象征三解脱门之意,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佛教中认为入三解脱门,即可得到解脱,寺院的山门是佛界和俗界的交界处,三门并立,显示出佛门的神圣,这里两边小门上所题的词也显示出了这一点,分别为“崇虚”、“垂幽”,佛教中指真理的本体无所不在,但无形象可见,虚无即是有而若无,实而若虚之意,“幽”则幽静、幽闭,一方面意为幽幽的环境,但更为幽静的学佛的诚心。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囊垣乡郝洞村

仙洞沟风景名胜区(4A)

标签:自然风光,古建筑,地质景观

导语:内仙迹灿灿,石洞幽幽,山貌奇特,景色秀丽

  仙洞沟景区位于城区西25公里,地外吕梁山南麓,总面积约10余平方公里。是山西省人民政府1987年公布的首批风景名胜区。人文、自然景观48处,由南仙洞、北仙洞、云雾寺三大古建筑群组成。境内仙迹灿灿,石洞幽幽,山貌奇特,景色秀丽,随时令变化,景观变幻无穷。

  主要景点有:酷似仙女静卧的睡仙女峰;尧王夫人鹿仙女梳妆打扮的仙镜石、梳妆台,受惩罚的仙梯、仙磨;八仙聚会的会仙台;韩湘子舍身成仙的舍身崖;乌龙栖身的大、小乌龙潭;唐高祖李渊仙洞脱险遗留马蹄铲、南天门;秦琼为搭救李渊所遗留的将军柱、将军帽、拴马桩;宋王赵匡胤三游仙洞,遗迹众多,有宋王石、馒头岭、十八盘、狮子坪、豹榆等;姑射神女羽化成仙时飘落的仙棺;尧王教子丹朱下棋的棋盘石;华北第一大嶂谷中,龙须瀑、巨蟒窟、鬼门关等景点比比皆是;以及半仙洞、睡仙洞、如意沟、鹿沟等。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城西25公里

打造学生心中的童乐园

英国学者洛克曾经说过:“最好是把儿童的学习变成一种游戏,使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这是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越来越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是主阵地,那么课余生活该如何点缀使素质教育锦上添花呢?能否探寻一种有效的载体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呢?经过20余年的探索,校园剧在昆阳一小的校园里绽开了花。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思维在不断互相碰撞中发展并产生灵感。在语文课、英语节、多彩晨会、木偶剧社、班级联欢会、校园艺术节、各类展演、各级比赛中……校园剧遍地开花,学校通过说、唱、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善良活泼、聪明好学的学生对于校园剧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喜欢而且学得有模有样——别看他们年纪小,扮演的角色反差很大,可是表演起来真是很到位,一招一式惟妙惟肖,把剧本里的内容展现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学生在丰富而积极向上的剧本世界遨游,可以更好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表演能力,得到心灵的启迪和高尚情操的陶冶。

学校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校本课程更接地气,让校园剧走得更远。毫无疑问应该跳出课堂,赋予校园剧更为丰厚的内涵。于是,学校进行了一次次有价值的探索,以校园剧为载体,有效统整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融入地方特色艺术——木偶戏,开发了《快乐校园剧》《欢乐的木偶》等校本教材。学校希望通过校园剧课程,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三者的共同发展,实现“师爱生,生爱师,师爱校,生爱校,师爱教,生爱学”的目标。

学校希望校园剧课程能让每个学生的眼中装满“星辰大海”,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童乐园”。这是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这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不懈、积极探寻、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童乐园”越发多姿多彩。

(作者系浙江省平阳县昆阳镇第一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1年06月09日第7版

作者:林 锁

中国王子复仇记!皇子送入宫中与敌共眠,遗腹子引狼入室为父报仇

11岁少年皇子送入宫中与敌共眠

公元370年,前秦皇帝苻坚在王猛的辅佐下终于消灭了自己的宿敌前燕,基本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前燕慕容氏皇族和众多慕容鲜卑人被俘虏,在这里面就有一个年仅11岁的少年慕容冲,慕容冲是前燕亡国皇帝慕容暐的弟弟,前燕的大司马,曾受封中山王!

因为慕容鲜卑人从小身体白皙,再加上慕容冲容貌俊俏,有龙阳之好的苻坚便将他纳入长安宫中,同样被纳入宫中的还有慕容冲的姐姐清河公主,这两姐弟深受苻坚宠爱,苻坚也是无所顾忌,与两人日日笙箫!本就有亡国之恨的慕容冲再加上这种人格的摧残,这位皇子从小心里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完弄导致心灵的扭曲,也使他后来滥杀无辜,荼毒关中。

眼见皇帝成日跟一对亡国男女厮混在一起,当时还在世的前秦重臣王猛就劝阻苻坚,一向对王猛言听计从的苻坚也只能忍痛割爱将慕容冲送出皇宫,仁厚的苻坚对慕容冲还是有感情的,他没有亏待这位亡国皇子,而将其委任为平阳太守出镇一方。总体说来苻坚应该是对这位小对象有厚望的,也许想将来等慕容冲长大重新相聚,或者还能辅佐自己,因此对慕容冲的待遇比其留在长安的族人好很多!

但人算不如天算,重臣王猛曾对苻坚遗言说东晋君臣团结,让苻坚将来不要进攻东晋,而是要尽快解决内部的民族问题。苻坚自从有了这位十六国时期的名臣自己的张良之后,帝王之路高歌猛进,完成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的第一次统一,但王猛死后几年苻坚就将他的遗言抛之脑后,不顾劝阻,毅然要效仿当年秦皇汉高完成统一全国大业!

公元383年,苻坚率80万大军进攻东晋,没想到在肥水之战溃败,损失惨重!而前秦境内先前征服的鲜卑,羌,匈奴,丁零等族纷纷反叛,肥水之战后全国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分崩离析。公元384年慕容冲和兄长慕容泓都起兵反叛,二者后来合并一处,慕容泓之后被部将所杀,慕容冲被推举上位。慕容冲之后率鲜卑大军进军关中,很快多次击败前秦军队堵截占据阿房进逼长安。

当年称雄北方的苻坚大帝这个时候只能困守长安孤城!面对气势汹汹的慕容冲大军,苻坚还幻想慕容冲能顾及当年两人的感情,送了一件锦袍给他试图讲和退兵,但慕容冲则说自己心怀天下,让苻坚尽快投降,自己也会向当年对待自己一样厚待他!苻坚到这时才悔恨当初没有听从王猛的话,留下了滔天巨祸!

话说到这份上双方当然只能硬拼了,苻坚和慕容冲都身披战甲,冲锋陷阵,双方也都互有胜负。而慕容冲围困时间越长,长安就越缺粮,最后竟出现人相食的惨状,甚至攻入城内被杀的士兵也被城内百姓吃光!苻坚仁厚,当年前燕灭亡时被俘的前燕皇帝慕容暐和其他宗室都被安置在长安城内,纵然慕容冲兄弟反叛也只是破口大骂没有惩罚,相反慕容暐则想联络宗室里应外合,最后做事草率,事情泄露,慕容皇族和族人被全部诛杀。慕容暐被杀后,慕容冲也顺势登基为帝重建燕国,史称西燕!

苻坚最后眼见长安不保,自己便逃离了长安,留下太子苻宏守城,而苻宏最后也南投晋国,失去主心骨的长安城破,慕容冲攻入长安屠城,这座千年古都又遭一次蒙难,而慕容冲围困长安过程中,带着他的鲜卑大军横行关中,大肆烧杀,关中地区也成为一座地狱修罗场!

慕容冲十余年的仇恨终于得到爆发,他将自己的仇恨施加给了长安和关中的平民百姓,虽然没有俘虏苻坚,但是攻克仇人的都城,屠杀仇人的子民也算是大仇得报了!

报了大仇的慕容冲迷恋上长安的都市生活,准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就此定居,而他的鲜卑前燕部下则希望离开破财的关中回到东方故土,慕容冲在攻入长安几个月后被盼回故土的部下所杀,一代美男子就此走完了26岁的人生。而他的老相好逃出长安的苻坚皇帝连同皇后子女也在几个月前被他恩遇的羌人首领姚苌俘杀,可怜这位宽厚仁慈的帝王,与曹操一样一统北方的枭雄,最终被自己的无限仁义葬送了天下!

这两位相爱相杀结局悲惨的的皇帝皇子如果泉下相聚不知道还会不会悔不当初!

遗腹子引狼入室为父报仇

明末清初之际,经过长期发展,漠西蒙古主要分成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和土尔扈特四大部,随着之后准噶尔部的日益强大,开始排挤其他部落的生存空间!土尔扈特因此西迁到东欧的伏尔加河流域形成了土尔扈特汗国,而和硕特则在五世达赖喇嘛的邀请下由固始汗率领进入青藏高原,消灭了青海的喀尔喀蒙古和西藏噶举派地方政权,建立了和硕特汗国,确定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宗教领导地位,其对西藏的影响一直到今天!而漠西蒙古最后则形成以准噶尔部为核心的准噶尔汗国!

时间来到公元1717年,称雄西北草原多年的准噶尔汗国大汗策妄阿拉布坦一心想扩张领土,在听说西藏和硕特汗国大汗拉藏汗也就是固始汗的曾孙,陷入了废立达赖的政治斗争时,认为有机可乘,竟然打起了当年自己同胞的主意!

和硕特和准噶尔作为漠西蒙古的两大势力,二者一直保持有联姻的关系,此时的准噶尔汗国大汗策妄阿拉布坦的女儿博托洛克正是和硕特汗国拉藏汗儿子丹衷的妻子,两位大汗原本也是属于亲家关系!

恰好拉藏汗的儿子和儿媳正在准噶尔汗国,策妄阿拉布坦便以互送二人回西藏的幌子派名将大策凌敦多布率6000大军进军西藏,大策凌敦多布经南疆,越过昆仑山,阿克赛钦,拉达克,过纳木错,千里奇袭突然攻到拉萨,拉藏汗没有及时准备兵败被杀,自此和硕特汗国亡国,准噶尔汗国占领西藏!

作为拉藏汗的后台的康熙皇帝听说准噶尔汗国入侵西藏拉藏汗被杀后勃然大怒,两次派大军进军西藏,并于1720年命十四皇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率三路大军进军西藏,一举击败大策凌敦多布,大策凌敦多布带残部退回了准噶尔。

策妄阿拉布坦此次入侵西藏,杀了拉藏汗和儿子丹衷,而带回了自己的女儿博托洛克,并将女儿嫁给了准噶尔汗国辉特部的首领卫征诺颜,当时博托洛克已经怀有身孕,后来生下了一个儿子,此子名义上是卫征诺颜之子,实际上则是拉藏汗的孙子,丹衷的儿子!这个小孩就是阿睦尔撒纳,传言他生下来就浑身是血,草原上说这个孩子将来会为拉藏汗和丹衷报仇,给准噶尔带来灾难,后来竟一语成谶。

阿睦尔撒纳长大后成为了辉特部首领,1745年准噶尔大汗噶尔丹策零去世,汗国内部政治斗争加剧,多股势力为准噶尔汗位相互厮杀!1752年阿睦尔撒纳联合大策凌敦多布之孙达瓦齐夺得汗位,但阿睦尔撒纳并不甘于人下,一心想发展势力最后取得汗位,因此阿睦尔撒纳和达瓦齐也产生矛盾,二者火并,最后阿睦尔撒纳兵败,损失惨重!

兵败的阿睦尔撒纳为了能重新崛起,联合杜尔伯特与和硕特部众投降了准噶尔汗国世仇清朝,意图借清朝的势力击败政敌达瓦齐。当时在位的乾隆皇帝对阿睦尔撒纳的归顺极为重视,并封阿睦尔撒纳为亲王,而阿睦尔撒纳也将准噶尔汗国自噶尔丹策零死后内乱不止的消息告诉了乾隆皇帝,并愿意作为向导讨伐准噶尔汗国,乾隆皇帝审时度势,认为是消灭准噶尔割据势力的大好时机,准备毕其功于一役,完成祖父两代未完成的心愿!

1755年,乾隆以阿睦尔撒纳为向导分两路进攻准噶尔,当上汗位残暴无度的达瓦齐此时已经是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因此清军进展神速,很快进占准噶尔汗国首都伊犁,达瓦齐更是6000大军被25名清军夜袭击溃,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本人随后也被俘虏并押送到北京。达瓦齐被擒后,乾隆皇帝采用分而治之的方式将准噶尔分为四部,同时授予阿睦尔撒纳辉特部汗位,并加封双亲王。阿睦尔撒纳借清朝之手击败了达瓦齐,成功扫除了自己成为准噶尔大汗的重大障碍。掌握主场优势的阿睦尔撒纳并不愿意臣服于清朝,对清朝也是阳奉阴违,在清朝主力撤军后便开始联络各地,拥兵自重,袭击了清朝驻准噶尔的军队,反叛朝廷。

阿睦尔撒纳叛变的消息传到北京,乾隆皇帝于1756年第二次征讨准噶尔,阿睦尔撒纳无法抵抗乾隆大军,遂时叛时降,与清军周旋。乾隆对于阿睦尔撒纳和准噶尔贵族的反复行为极为憎恶,并与1757年调整部署,再次讨伐,欲将准噶尔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不敌,再加上正好准噶尔当地瘟疫横行,清军很快又攻占伊犁,阿睦尔撒纳则逃往哈萨克汗国,汗王阿布赉担心接纳阿睦尔撒纳会招致清朝的报复,准备将阿睦尔撒纳献给清军,阿睦尔撒纳得到消息后紧急逃往了俄罗斯,很不幸几个月后在俄国染上天花病死在了那里。

乾隆皇帝两次用兵准噶尔,其后又出兵平定南疆叛乱,至此将天山南北自唐末大乱以后重新纳入中国版图,可谓功业千秋。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准噶尔帝国,这个与清朝对抗70年,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在内乱、疾病和清朝的绞杀下走向了灭亡。

阿睦尔撒纳作为准噶尔汗国的内奸,在清朝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准噶尔的内情和盘托出,并做为清军的先导,对清朝消灭准噶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位拉藏汗的孙子最终为自己的祖父家人与和硕特汗国报了血仇。

本文为柔玄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柔玄,一起品味历史的乐趣,把握兴亡的脉络!

中国当代解剖医学泰斗、先驱、医学名家、教育家:鳌江张鋆教授

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张鋆教授(照片由陈伟翼先生提供)

中国解剖医学泰斗--张鋆教授

--鳌江镇孙家垟村人,曾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文:光明人家 2018-03-20

张鋆教授(1891年1月27日~1977年12月27日 ),字伯鋆,当代著名医学教育家、解剖学家,浙江平阳鳌江镇孙家垟村人。曾任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主编了我国第一本解剖学统编教材《人体解剖学》,为我国医学和解剖学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是当代医学名家、教育家,中国现代人体解剖学的泰斗、开拓先驱,国家一级教授,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

东渡扶桑 弃武学医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农历辛卯年1890年12月17日),张鋆教授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小南乡(今鳌江镇)孙家垟村(后人均误写东河村,需改正),父亲张邦安读过几年书,为人正直本份,在鳌江镇上一家商店做店员,以此维持全家生计。在张鋆11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卒于霍乱。此后全家迁住临近鳌江镇东河村,张鋆和弟弟张鎔(原广西医学院院长,教授)靠母亲替人缝补浆洗,艰难度日。

张鋆自幼聪慧,4岁即能朗读堂屋中的对联,深得父亲挚友、鳌江公学陈仲芸先生与王理孚先生的钟爱,于是陈仲芸先生免费教他读书。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满清朝廷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富有爱国精神的陈仲芸教导张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他在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长大当海军,指挥战舰,雪耻国恨,镇守海防,报效国家的志愿。

  张鋆结束私塾教育后顺利考入平阳县高等学堂(高小),1904年以优异成绩在该校毕业。但陈仲芸先生爱学生爱过胜过己子,不愿自己的高足从此失学谋生,便鼓励他东渡日本留学,但张鋆连盘缠一分也没有,清贫的陈仲芸先生不仅倾囊相助,还亲自组织了一个带有募捐性的组织。1905年春,张鋆带着鳌江家乡父老乡亲资助的100元(银元)费用,怀着救国大志,东渡日本求学。

  抵日之后,张鋆先在东京海成中学读书,主要补习日语及数、理、化知识。1906年,他以各科均优秀的成绩毕业后,决定报考海军专业,但数次努力均告失败。那时,一般涉及军事的专业,日本学校均不收“支那”学生。唯恐“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张鋆从武报国理想的破灭,他有些茫然。“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民壮才能救国。在医学救国论思想的影响下,他决定改学医学。

1906年,张鋆考入日本慈惠医科大学。该校以日本皇后之名创办,颇有来历。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明治维新”。日本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实行“兼收并蓄”的政策。日本天皇创办的东京帝国医科大学,属日德系;日本皇后办的慈惠医科大学属于英美系。该校延聘英美籍教师,采用英美教学体系,并全部用英文授课。因此,张鋆虽在日本读书,接受的却是英美式的教育,这对他日后的成长颇有裨益。他回国后曾任教于多所学校,不论是“东洋”派、还是“西洋”派把持的学校,他均能执教。  

张鋆刚留学日本时不是官费生,又缺乏经济来源,因此除设法干点零活外,他还帮助富裕的中国留学生整理房间,上街买菜,下厨做饭,富裕留学生将省下的雇人的钱,补贴张鋆的开支。后来虽然张鋆通过考试取得官费生资格,但仍坚持勤工俭学。当时张鋆年仅16岁,且身材瘦小,却每天要比别人起得早,睡得晚。在整整6年的时间里,他各科成绩优秀,年年名列前茅,誉满全校。

献身医学 终身从教

  1911年,张鋆在慈惠医科大学毕业。这年辛亥革命成功,张鋆欢欣鼓舞,当即返国。回国后,他在家乡做了一年多的耳鼻喉科医生。在那个医生极少的年月,要维持小康之家生活并非难事,但在“自强维新”、“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张鋆还是于1913年远离家乡,应聘到江西医专任教,从此开始了他60余年的医学教育生涯。 

1915年,张鋆在母亲催促下,与家乡姑娘余韵芳结婚。妻子生于小康之家,祖父思想开明,她从小不缠足并读书识字,她一生对张鋆帮助很大。婚后,张鋆应聘去河北保定,在直隶医专(河北医学院前身)任教。该校原为清末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创建于天津,辛亥革命后,于1915年随河北省会迁到保定。当年10月招生,学制4年。张鋆来校任解剖学教员时,学校实际处于草创之际。师资尚缺,资金匮乏,每年仅能招收一个班的学生,处于勉强维持的状况。张鋆不吸烟、不沾酒、不摸牌,兢兢业业全身心致力于教学和学校的建设工作。虽然他教龄不长,但治学有方,深得学生爱戴,校方器重。1921年,张鋆得到洛克斐勒氏基金会资助,由学校保送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在著名解剖学家W.H.Lewis指导下专攻人体胚胎学。

  1923年,张鋆在美国进修结束,如期返校。除教解剖学外,又新开人体胚胎学课程。此时,张鋆已积累了10年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他国文功底深厚,语言逻辑严谨,表达力很强,且精通日、德、英三国文字,因此讲课时不仅表达自如,而且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十分枯燥的解剖学等课程经他讲授,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尤其是他在黑板上画图更是堪称一绝。他授课时很少带挂图,讲到什么地方需要图象表示,即随手在黑板上准确、迅速地画出来。德国著名解剖学家Sobotta编写的《人体解剖图》,为三大卷彩色图谱,是国际通用教材。张鋆讲课需用此书内容时,不用带挂图,也不看书本,只用彩色粉笔两手左右开弓,一一准确地画在黑板上。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每堂课前必要口试,并将成绩记人成绩册。对作业及考试,他都要在错处一一订正,不许丝毫马虎。因此,他的学生在学习中不敢有丝毫松懈,在校期间都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现代著名解剖学家张岩、齐登科、王有琪、郑思竞等均出其门下。  

1926年,奉系军阀诸玉璞入关,进驻天津,自任河北省省长,将教育经费挪为军费。不久直奉军阀交战,战火蔓延华北,学校被迫停办。张鋆不得不离开倾注了十年心血的直隶医学专门学校,赴湖南湘雅医学院任教。次年,北伐成功,河北省议会决定河北大学复校,原直隶医学专门学校作为医科并入该校。张鋆应召回校担任了两年教员。其间,北方战乱频起,创痍满目,莫说教员薪金拖欠成为常事,连教员的生命安全也成了问题。张鋆热切地希望和平,将其长子、次子分别起名为国维、国和,然而这不过是愿望而已。他不得不再次离开保定。 

 1928年,张鋆来到上海,在中国人办的第一所医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任教育长、解剖学教授。到校后不久,学校改建为国立上海医学院。建院伊始,行政事务繁重,许多工作,如人员安置、设备添置、人才培训等都要从头做起。他秉公办事,平易近人,颇得人心。张鋆还亲自担任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的教学工作,并且连标本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解剖学材料的收集与保存都亲自动手,没有一点教授架子。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凇沪战争,完全摧毁了上海医学院的吴淞医学基地。次日,张鋆不顾生命危险,踏着战火余烬,只身绕道赴吴淞,抢救残存的切片、模型、显微镜等公物,而个人物品一件没拿。那时正值寒冬腊月,他一家八口靠借的几条毯子才度过了难关。为保存学校,不使学生失学,他奔走联系借用房屋,维持办学。他还积极参加抢救伤兵和难民工作,曾任上海愚园路附近一所伤兵医院院长。当时伤兵和难民大量涌来,经费、人力都很困难,张鋆一面亲自抢救伤员,一面四处奔走募捐。 

  1933年,张鋆再度赴美留学,在美国纽约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和卡内基研究(Carnegie Institute)主攻人体组织学。在此期间,他当选为历史悠久、对学术水平要求甚严的美国解剖学会正式会员。此后,他连续发表了胚胎心脏、心血管、心中隔及瓣膜的发生、形态及血液动力学的关系等一系列论文:《10-15毫米猪胚瓣膜的作用》、《胚胎心中膈的发生》、《肺静脉的起源》、《心瓣膜的位置及其与血流的关系》、《软骨鱼血细胞的培养》。1934年他回到中国,在上海任教。尽管时局动荡,条件恶劣,他在教学工作之余,仍潜心科学研究。在国内刊物上先后发表了《怎样教解剖学》、《培养组织之创伤治疗》等论文。后一论文为中国最早的组织培养文献之一。 

1937年,张鋆率先将组织培养方法介绍到国内,同年他还发表了《关于淋巴细胞近年来研究之鸟瞰》一文。抗日战争前夕,他一边组织师生员工分批去重庆建校,一边在上海市内坚持办学,并收容失学青年准备带往内地。“八·一三”战争突然爆发时,张鋆正好患急性阑尾炎,无法撤离上海,而且他当时是上海医学院的实际负责人,大量的行政事务也不容他脱身。为了学校的生存,他忍辱负重,虽然当时连理发钱也要掂量,但却不受敌人拉拢,保持了民族气节。

1940年,张鋆在American Journal of Anatomy(《美国解剖学杂志》)发表了“脂肪细胞的发生”一文。这是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中国率先开展建立组织培养技术,在脂肪细胞的发生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1941 年,张鋆与他的助手齐登科在Americ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美国人类学杂志》)上,发表了反响剧烈的论文“中国人脑沟回的模式”,驳斥了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为“劣等民族”的谬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身陷“孤岛”8年的张鋆将一所基本完整的医学院交给了国家。但他竟在派系倾轧下被排挤出校,被迫出任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上海分署专员。张鋆不愿与发国难财的贪官污吏共事,1947年10月毅然离开上海,来到北平,张鋆作为借用教授来到刚复校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他以娴熟的英语、高超的教学独自开设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局部解剖学、人类学等课程,不到一年就被学校正式聘为主任教授,成为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系的第一位中国籍系主任。

张鋆教授与亲属合影(照片由陈伟翼先生提供)

创建学会 学界泰斗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张鋆出任协和医学院副院长。1951年1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接管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召开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北京市政府曾向协和医学院借房安置外地代表;抗美援朝期间,又提出安排病床治疗志愿军伤员。张鋆对共产党的主张尽管还不了解,但欣然同意。德高望重的张鋆虽从未参加任何党派,但其政治态度在当时影响很大。 

 抗美援朝中,张鋆教授坚决响应国家的号召,不顾60多岁年龄,他作为慰问团第一分团团长赴朝慰问,除支援志愿军购买飞机大炮外,还积极组织解剖学系的工作人员,亲自制做教学用的组织切片出售,并将全部收入捐给国家。

 张鋆教授回国后,为建设我国解剖学,全力投入,不遗余力,是我国解剖学的主要创建人,为近代解剖学在我国的引进与建立,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1951年在协和医院,举办全国性的中级医专解剖教授进修班。1954年为中级医士学校编撰解剖学教科书,后又以培养中高级医学人员为目标,举办数届地方和军医大学的“高级班”,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解剖专业人才。

1960年由他主编的《人体解剖学》出版,成为建国后第一部高等医学院校的统一教材。1962年,张鋆教授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实验医学研究所所长。他还是中国解剖学会的创始人之一,长期任理事长,兼任《解剖学报》主编。

从1958年至1970年,张鋆教授一直担任中国医科大学教授、系主任,亲临教学第一线,讲授“局部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体质人类学”等四门课程,他结合教学实践,积极的进行30多项卓有成效的科研课题,形成的主要论文有“巨噬细胞的免疫组织学研究”(1951年),“肝脏再生的实验研究”(1956),“人体锥状肌演变说”(1957),及“肺静脉的起源”|脂肪组织的发生“|皮肤创伤后的组织变化”、“培育组织的创伤治疗”等。

  在学术上,张鋆教授坚持真理,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有许多开创性的建树,他率先将组织培养技术引进我国,通过这种实验,能鉴定病菌等微生物,大大推进我国医学的进步。1952年,苏联的“活质学说”流行一时,不容置疑。张鋆教授正主编《中国解剖学刊》,能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发表了我国学者的不同观点。60年代,朝鲜有人声称发现了经络“小管”、“小体”,他认为这是不可信的,不过是淋巴结罢了。后来,事实证明了他的观点正确。1985年,他的学生在第十二届国际解剖学大会上,发不了中国人民独立发现的成果,修正了近百年来对脑、脊髓结构原则的认识。

张鋆教授全家照(照片由陈伟翼先生提供)

严于律己 名满天下 

 张鋆教授医学名世,教学热心,待人厚朴,医德高尚,一直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他生活朴素,清廉自守,诚恳热情,助人为乐。对别人的困难,常常解囊相助,毫不吝啬,少年时期曾资助他上学、留学的陈仲芸老师去世后,他挺身而出,陈老师之子陈再华烈士在广东被军阀逮捕,他多方营救。陈再华就义后,他悲不自胜。接济陈家三代孤寡,直到最小的孩子成家立业为止。

张鋆教授致陈秀梅女士(陈仲芸先生之女)信件,笔力苍劲,照片由金顺仁先生提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张鋆教授在各地医学院任教期间,教学认真,热情待人,重事业,轻名利,毕生精力扑在医学教育与培养人才上。张教授60余年的医学教育生涯培养了难以数计的学生,可谓桃李芬芳,不乏各个时期的领军人物和杰出代表。

张鋆教授是中国解剖学会的创始人与领导者,由于他的学术贡献和成就深深赢得学术界的尊敬与爱戴,他的卓著学术贡献以及崇高的为人道德,使他成为了我国卓越的医学教育家及解剖学家。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是北京市第一至第五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委。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1977年,他以87岁高龄,扶杖出席中华医学会座谈会,积极建议恢复中国解剖学会。正当他准备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时候因病住院,随之卧床不起。这年12月,在他病危时还拉着解剖学会负责人的手说:“要积极恢复学会,不要让学会在我们手上断线。”他一生取得30余项科研成果,为中国解剖学教育奋斗60余年。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张鋆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七岁。翌年一月十一日张鋆同志治丧委员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举行追悼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在京名流,均前来参加,之后,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张鋆教授弟弟张鎔教授(原广西医学院院长)

张鋆教授的卓著学术贡献以及崇高为人品德,使他成为了我国卓越的医学教育家及解剖学家。他自从1911年开始参加工作,近7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献身于祖医学教学和科研事业,桃李满天下,驰名国内外,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著名的医生、专家、学者、教授。他的品德、修养和成就,足以彪炳千秋,值得后人永远敬重和学习!!! 张鋆教授是从平阳鳌江走出的老一代科学家,是我国著名的解剖学拓荒者,医学泰斗。他是生于鳌江,长于鳌江,地道的鳌江人,少年受教于乡贤陈仲芸、王理孚先生,也是在外成就最高的鳌江籍名人。他的一生贡献与成就,也是今天我们全体鳌江人民的骄傲与自豪。至今,他的曾孙尚命名为张浙平、张浙阳,“平阳”二字以示出其家(后)人对故乡的怀念与惦念。他的一生成就与对国家与故土的热爱,忠于医学教育事业,热爱科学,永远值得我们鳌江人民尊敬、缅怀和纪念........

张鋆教授生平主要著作有:

1、《解剖学》,195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2、《人体解剖学》,196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3、《食物卫生》,192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

张鋆教授的家庭情况:

出生地:小南乡(今鳌江镇)孙家垟村(非东河村,后人均误写、需改正)

父:张邦安,读过私塾,为人正直本份,1901年卒。母亲情况不详。

弟:张 榕,(1900-1961)曾任广西医学院教授院长。

妻:余韵芳,1915年结婚,育3子3女:

长子:张国维、次子:张国孚、6三子:张国和。

长女:张初鸿、次女:张棣鸿、三女:张季鸿。